农户行为与农村社区行为的可持续性研究_第1页
农户行为与农村社区行为的可持续性研究_第2页
农户行为与农村社区行为的可持续性研究_第3页
农户行为与农村社区行为的可持续性研究_第4页
农户行为与农村社区行为的可持续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户行为与农村社区行为的可持续性研究

农业行为和农村社区行为是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机制的重要因素。农户行为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政策和法规以及资源结构下,农户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选定的经营方向、经营规模、经营方式以及消费等个体行为决策。目标上的差异必然导致行为决策上的可持续性和不可持续性特征。农村社区是一个具有等级序列特征的农户的有机整体。农户虽然是农村社区的主体,但是农户的个体行为并不能完全代表农村社区的行为特征。农村社区所表现出的生产行为、消费行为、交易行为体系和技术应用与社会制度创新是人地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农户行为体系中的共同行为特征。这种行为特征体现在农村社区的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并延伸到市场交易和消费环节,并体现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理念。农村社区行为理念的形成是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行为长期搜寻的必然选择,具有比农户行为更强的惯性特征。农村社区的行为特征虽然是农户行为长期发展的结果,但是它不仅反过来强化农村社区中原有农户群体的行为选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生农户群体的行为选择中的定式或定向行为特征。成为农村社区中观念创新和行为创新的制约因素。农户行为体系中带有共性的不可持续因素必然导致农村社区行为的不可持续性特征。因此,导致建立农户可持续行为体系是促进农村社区行为可持续的必然途径;同时,农村社区行为体系的可持续又为农户行为可持续提供了良好的行为载体。聊城市东昌府区有乡镇级农村社区23个,村级农村社区1009个,拥有农户17.973万户。这些农村社区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形成了各自的社区特征,而且也形成了不同社区间共同的特征。这些社区特征成为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一、社区商业网络社区网构成农村社区完整、发达和公平的市场交易行为体系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为之一,它是影响利益分配和农业投入积累的重要环节。1988年东昌府区有商业机构7024个,从业人员20530人,其中国营商业机构158个,从业人员4742人,供销社系统机构405个,从业人员5639人,其它集体商业机构826个,从业人员2820人,个体商业5635个,从业人员7329人,与1979年相比,商业机构增加5550个,从业人员增加13827人,零售网点增加5486个,从业人员增加10333人,最明显的变化是个体商业数增加,平均每万人居民零售网点1988达到89个,比1979年增加68个。到1996年,零售网点达到11280个,从业人员31056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5%。东昌府区农村社区市场发育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东昌府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社区市场交易行为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1.城乡集市贸易比较1996年,东昌府区城乡集市贸易总额为231923万元,1997年为1.3亿元,是1996年的1.78倍,是1990年的37.94倍。城乡集市贸易发展很快。其中1996年,在城乡贸易中,城市贸易额为22.25亿元,占95.94%,农村贸易额为0.9411亿元,占贸易总额的4.06%;1990年农村贸易额为5340万元,城市集市贸易总额为5546万元,合计为10886万元。96年农村贸易总额是90年的1.76倍,可见,城市商业发展很快,而且较发达。相反,农村商业发展慢,商业落后。2.农村集市贸易的规模农村市场以乡镇为中心,形成了分散、自发、小规模的农产品交易体系。1990年在农村集市贸易总额中,农民卖给农民1602万元,是城乡贸易总额的14.7%,规模小。这些市场多是农民为满足农产品的交易而形成的非固定市场,分散在乡镇所在地或村所在地,是自发的市场。3.农民向城市的销售情况在1997年31.3亿元的城乡贸易总额中,农民向城镇居民销售额为2.1269亿元,是总额的5.15%;1996年农民向城市销售额为1.4084亿元,是同年城乡贸易总额的6.07%。在东昌府区城乡经济系统中,形成了工业品倾销农村的物流格局,市场交易体系的单向化是农村贫穷的重要原因。4.交易过程成本成本农产品交易成本是指农户从事农产品生产之前为获取市场信息,从而安排农业生产,再为销售农产品而进行的信息获取,报价反馈以及销售等整个交易过程中形成的成本。由于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交易,因而,每个农户都必须重复进行这一交易过程,不仅形成较高的交易成本,承担较高的市场价格风险,而且形成很大的浪费,且交易时间长,同时农民还承担来自农产品腐烂的巨额风险。5.具有发展市场体系的优势条件东昌府区是聊城市政府所在地,是聊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具有发展市场体系的优势条件。1991年后,相继建立了湖西生产资料市场、铁塔批发市场等五个大型的专业批发和零售市场,但这些专业市场多为城市工业品的交易市场,缺少大型的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二、以经营为中心的营行为农村社区经营行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区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积累的方式、途径和效率。可持续的农村社区经营行为反映在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形态之上。影响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经营行为涉及到社区的收入行为和种植选择行为。可持续的农村社区收入行为应建立在合理的农村经济结构上。合理的农村经济结构又建立在可持续的农业种植选择行为上。在稳定粮食,发展经济作物生产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以增加农村社区收入,提高经济效益为突破,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区行为机制。东昌府区农村社区经营行为主要有:1.以程序和产业结构为主体的社区类型依据农村经济总收入、种植业收入比例、林业收入比例、牧业收入比例、工业收入比例、建筑业收入比例六个反映农村社区经营的指标,对东昌府区乡镇农村社区的经营收入行为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当K=0.95时1,归类如下:第一类为北扬集乡、许营乡、道口铺乡、后固乡、将官屯乡、李海务、候营乡、沙镇、堂邑镇、柳圆和东城。这一类是以种植业为主的乡镇社区类型。在经济收入结构中,种植业收入占50%-80%,绝大多数乡镇社区65%的收入来自于种植业。第二类为于集乡、西王乡、大张乡、郑家乡、闫觉寺、梁水镇。这一类为乡镇工业较发达的工业性社区类型。这些乡镇社区40%-80%的收入来自于工业,是收入的主体。而种植业只占收入的20%-30%,退居第二位,林业和建筑业尤其落后。第三类为朱老庄乡、斗虎屯。这一类为农牧型社区。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4%-50%,而牧业占35%-37%,是东昌府区牧业最发达的社区。工业、建筑业、林业落后。第四类为张炉集乡、八甲刘乡。这一类是农工牧结合的乡镇社区。农业收入是总收入的46%,工业占25%,牧业占14%-21%。林业和建筑业较为落后。第五类为古楼。古楼是服务业较发达的社区。农业收入占14%,牧业收入占4%,工业占9%,建筑业占9%,林业占2%,合计为38%,而服务业收入占62%。第六类为新区。新区是建筑业和工业结合型社区。建筑业收入是总收入的52%,工业占36%,农业仅占8%左右。2.粮食种植和瓜菜生产并重见表四依据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棉花播种面积和瓜菜播种面积四个指标2对东昌府区主要的农产品的生产行为进行归类分析。当K=0.99时,归类结构如下:第一类为北扬集乡、道口铺乡、后固乡、将官屯乡、李海务、候营乡、沙镇、堂邑镇、柳圆、西王乡、大张乡、郑家乡、闫觉寺、梁水镇、朱老庄乡、斗虎屯、张炉集乡、八甲刘乡和古楼。这些乡镇社区的种植选择行为以粮食种植和生产为绝对主体的特征,瓜菜生产发展缓慢,棉花生产份额较小,粮食播种面积在75%-100%之间。其它农产品的种植余地较小。第二类于集乡和东城。是东昌府区粮食种植和瓜菜生产并重的社区类型。粮食播种面积比例在55%-65%,瓜菜播种面积比例在36%-42%之间,棉花生产很少。第三类为新区。是以瓜菜生产为主,占播种面积的74%,粮食生产为副,占播种面积的26%,无棉花生产的社区类型。第四类为许营乡。是以粮食为主(占76%),棉花为副(占16%),有一定规模瓜菜生产(8%)的社区类型。3.社区收入与成本支出情况利用模糊聚类的分析方法,依据农村经济总收入,总成本和人均纯收入三个指标2对东昌府区乡镇农村社区的经营成果进行归类分析。当K=0.996时,归类如下:第一类为北扬集乡、后固乡、道口铺乡。这一类是收入成本支出规模较大,但是成本占总收入的23%-29%,经营效果较好的一类社区。第二类为许营乡、于集乡、郑家乡、李海务、侯营乡、沙镇、堂邑镇、斗虎屯、柳圆、张炉集乡。是收入和成本支出规模较大,但成本占总收入的30%-50%,经营效果一般的社区。第三类为西王乡、大张乡、朱老庄乡、梁水镇,八甲刘乡。为收入和成本支出规模较大,成本占总收入的62%-71%,经营效果较差的一类社区。第四类是闫觉寺。是收入与成本支出规模最大,但是成本在收入中的比例高达90%,经营效果最差的一类社区。第五类为古楼。是收入和成本支出规模最小,成本占总收入比例为12%,经营效果最好的一类社区。三、人口文化程度低、劳动力素质差文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户劳动力整体素质的体现,一般来说,文化程度愈高,自主决策的能力愈高,随波逐流(从众)的决策行为愈少。从总体来看,在我国现阶段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对外界信息的反映及接收能力强,速度也快,也更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同时,也是这批人群中首先在农业生产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中,将家庭资源转向其他产业。少量人群在经济活动中还具有一定的预见行为特征,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东昌府区总人口83.83万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口0.5155万人,占总人口的0.61%,大学专科学历人口0.928万人,占总人口的1.11%,中专学历人口1.7788万人,占2.12%,高中学历人口4.3136万人,占总人口的5.15%,初中学历人口为18.3735万人,占总人口的21.86%;小学学历人口28.3735万人,占总人口的33.85%,文盲半文盲15.3084万人,占总人口的18.26%。高中以上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8.99%,小学初中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55.71%,与文盲半文盲合计占总人口的73.97%,是东昌府区人口文化素质的主体。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决定了劳动力素质差、观念落后的劳动力生产特征。劳动力素质低的人群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惯例选择行为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他们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从事活动,很难接受外来的新技术和新观念,或者即使想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自己也没有能力在需要的时间里掌握。很少在自己的行为过程中,对原有的不合理的东西进行创新与改造,从而形成几十年生产、生活都变化不大的格局。可见,人口文化程度低,劳动力素质制约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行为主体(农户)的行为依据,它是行为的内生变量,而不是外生变量可以通过机械输入输出予以改变的;因此,东昌府区人口文化程度低、劳动力素质差是影响SARD的重要因素。聊城市总人口中,高中以上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5.89%,初小及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78.1%,整体文化素质低、劳动力素质差。与聊城市及其它县相比,东昌府区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例要高于其它各县和聊城市的平均水平。但值得指出的是40岁以下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例低,说明1949年以来,农村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口的文化构成。农村社区劳动力素质是影响劳动力就业行为的内在因素。社区劳动力素质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就业行为特征的社区类型。也同时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据乡村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就业比例、种植业就业比例、工业就业比例、建筑业就业比例、交通运输就业比例和零售餐饮就业比例七个衡量劳动力就业行为的指标,以1996年国民经济统计为原始资料,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东昌府区23个农村社区劳动力就业行为进行了聚类分析。当K=0.998时,农村社区就业结构归类如下:第一类为北扬集乡、许营乡、于集乡、朱老庄乡、西王乡、大张乡、郑家乡、道口铺乡、八甲刘乡、后固乡、将官屯乡、李海务、候营乡、沙镇、堂邑镇、斗虎屯、梁水镇和东城。这一类社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区类型。种植业为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其它经济产业就业水平较低。第二类张炉集乡、柳圆。1996年张炉集乡劳动力农业就业占86.46%,其中种植业就业占69.14%,建筑业占5.79%,交通运输业就业占1.26%,工业就业占3.29%,餐饮零售就业占0.78%;柳圆农业就业占74.81%,其中种植业就业占59.74%,工业就业占4.25%,建筑业就业占5.94%,交通运输就业占4.2%,餐饮零售就业占4.5%。这一类的特点是仍以农业就业为主,工业、建筑业就业水平低,区别于第一类是在农业就业中种植业就业比例要低于第一类种植业就业水平。同时工业和建筑业就业水平接近。第三类为闫觉寺。1996年农业就业占52.06%,其中种植业就业占39.95%,交通运输业就业占2.52%,建筑业就业占7.55%,工业就业占33.97%,餐饮零售就业占0.63%。种植业就业比例较低,而工业就业得到有效发展。第四类为古楼。古楼因地处东昌府城区,农村经济就业结构中农业就业占28.28%,这部分农业就业人口完全从事种植业生产,工业就业达到71.72%,是工业就业水平最高的社区。第五类为新区。是东昌府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城乡结合社区,是农业与其它产业综合发展的社区类型,农业就业占56.68%,其中种植业占47.19%,工业就业占16.47%,建筑业就业占9.86%,交通运输就业占5.7%,餐饮零售就业为占5%。四、农业、农村社区现代化投入水平比较农业生产是人类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生产技术,通过对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利用和生长发育过程的强化,以及生长发育环境的改善,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能量的过程。农业不能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技术和技术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由于经济落后,农业生产的现代物质投入较少和现代物质技术装备不够。1996年,东昌府区农村用电量为8259万度,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384320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812吨,地膜覆盖面积100625亩,农用柴油4588吨,农药使用量1737吨,平均每72.56元农村社产值投入一度电,平均每亩地投入化肥16.1斤,农药0.73斤,地膜覆盖面积是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2%。这是造成东昌府区农业生产产出低的根本原因之一。与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东昌府区1/3的沙漠干旱地区以色列相比,由于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先进,以色列耕地灌溉率达到40%,其水果、蔬菜、花卉及畜产品产量很高,滴灌温室的辣椒产量可达16吨/亩,西红柿达25吨/亩,棚菜花卉增产300%。虽然东昌府区也开发应用了“地下塑料软管输水技术”,经过多年推广共埋设了地下塑料软管80万米,控制面积24万亩,每年可节水1926万米,节约油料2640吨,增产节支达1460万元。东昌府区的农田灌溉率可达92%以上,但主体灌溉方式落后,灌溉有效率低,耕地产量也低;另一方面,经济不发达和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对资源改造和对已有技术的利用力度不够。东昌府区虽然广泛应用了土壤改良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土地轮作倒茬技术以及治理盐碱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盐碱治理率达到75%,复种指数由162%提高到190%,耕作倒荐由小麦-大豆-高粱两年三熟调整到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一年一熟。但是由于农户产出低,一些技术很难推广,休耕、免耕、青肥种植等资源恢复和保护的措施很难实施。再者,农业技术结构不合理。目前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化肥、农药、机械和电力等现代工业技术;一类是良种、人工生物防治、秸杆还田和生物发酵利用等生物科学技术,这两类技术的有机结合和配套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东昌府区在这两类技术上都有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在良种开发和引进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鲁玉3号”、“鲁麦3号”和“鲁抗棉”等新品种,但是农业生产依然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两类技术仍然不够发达去抵御自然灾害和农作物病虫害。依据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比、农村社区用电量(万度)、农用化肥使用量(吨)、农用塑料薄使用量(吨)、农药使用量(吨)和农用柴油使用量(吨)七个衡量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2,利用1996年东昌府区对23个乡镇级农村社区的统计资料,通过模糊聚类模型的分析,当K=0.9996时,将23个农村社区现代化投入水平归类如下:第一类为北扬集乡、于集乡、朱老庄乡、西王乡、大张乡、后固乡、将官屯乡、堂邑镇和梁水镇、许营乡、郑家乡、张炉集乡、道口铺乡、候营乡、沙镇、柳圆。是农业现代化投入水平一般,投入结构相似的社区。第二类为八甲刘乡。其特点为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较低,农用塑料薄膜、农药和农用柴油投入水平低,而农用化肥投入为3515吨,是东昌府区化肥投入最高的社区。第三类为李海务和斗虎屯。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在15000-18000万千瓦,处在东昌府区各社区较低的水平上;农村用电、化肥投入、农用薄膜投入和农药投入较大。斗虎屯农药投入460吨,为东昌府区第二,化肥投入在2300-2450吨之间。各种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具有一致性。第四类为闫觉寺。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45194万千瓦,位居东昌府区第二,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达到70.8%,远高于其它社区的灌溉能力,农村用电量1985万度,与第二位的堂邑580万度相比,高出1300万度,而化肥投入1508吨,与其它社区相比较低。农用薄膜投入120吨,居第二,仅次于新区的484吨,但又远高于其它社区。农药使用量350吨,也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农用柴油投入较低。第五类为新区。新区的现代化投入以农用薄膜、化肥和农业用电投入为中心,其中在规模较小的农业生产中,农用薄膜投入484吨,居全东昌府区第一。这是由新区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结构所决定的,是城郊农业的典型。五、产业创新:参与小社区治理的农业生产在东昌府区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区社会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制度。东府区有农户17.973万户,耕地面积124.33万亩,平均每户耕作土地规模7.23亩,虽高于全国平均0.45公顷(6.75亩)的规模,但仍然属于“超小型”经营组织规模,这种经营组织制度起源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包田到户的政策,这一政策在改革初期,由于较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农户对自己承包的土地关心照料的程度高,家庭内部互助协作精神好,同时,农户对土地生产经营享有自主权,能够依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行为和经营方向,但是农田承包到户的小规模经营政策,使土地生产经营缺少规模效应,为自给型传统农业的存在提供了温床和经济及技术效率,也就是说,自给型传统农业在小规模土地上经营,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是有效率的。减缓了现代化农业对传统农业的替代步伐。从农业生产保障体系上,由于农业制度的不完善,农田承包到户后,农田基本建设投资主体不清楚,是政府?还是农户?这一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解决,不仅使农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缺乏农田基本建设投资,而且对原有农田基本设施无法维护,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使农田病虫害统一防治、品种搭配、轮作倒茬和农业科技推广等现代化集约经营技术措施难以实施,农业生产的计划性下降。其次,小规模农户经营使每个农户在信息获得、农产品生产、搜寻消费者以及农产品销售等市场化过程中,单个农户的产品交易成本高,降低了农业的收益。从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