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越民族与中国古代文明
我们的伟大祖国是由汉族创建的。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以中华民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创造的。其中,百越族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是非凡的、不可战胜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百越”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篇》,即所谓“杨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靡之地,缚娄阳禺兜之国,多无君。”这里似是泛指杨州、汉水之南,广泛地分布着百越民族。《汉书·地理志》引臣赞的话,说得更清楚:“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说明秦汉时期,在长江中下游以南沿海及至五岭以南地区,广泛分布着百越民族。百越民族渊源甚古,可以追溯到旧、新石器时代及至商、周时期,尽管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越人被不断同化、融合于华夏民族,但到战国秦汉时,百越族仍然得到发展,并形成繁多的支系,所谓“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从至今东南各地发现的考古学文化来看,既表现出有很多共性又有某些异性,这正是古典史籍记载在考古学上的印证。“共性”表明都是“越”族,“异性”反映“各有种姓”,支系繁多,故冠之以“百”而称“百越”也。自汉以后,由于以汉民族为中心的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大大的加速了百越民族的融合过程,除多数融合于汉民族大熔炉中外,其它则衍变出许多不同的名称,一般的说,现代我国南方壮傣语系的少数民族,都属百越的后裔;苗瑶语系的少数民族与百越也有密切关系。探讨先秦百越民族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是我国先秦古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是一个中心还是两个中心的问题,关系到能否全面而又真实地再现中国先秦古史的问题。为此,加强和深入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摆在当代历史、考古以及民族学者面前的共同任务。过去,限于汉文史籍,载及百越民族的历史较少,近年来,随着南方地区考古工作的蓬勃开展,新的考古发现不断涌现。给这一课题的研究带来新的“形势”。本文正是根据这些新的考古成果并结合古代文献,将先秦百越民族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几个突出贡献,作一综合概述。不妥之处,诚望赐教。我国最早发现的稻米标本过去,一些农史学家多认为我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开始于黄河流域,但是,大量的新的考古资料证实,华南尤其是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杭州湾地区不仅是我国水稻最早的栽培地区,也是目前所知亚洲及世界上最早栽培稻谷的地区之一,而这一地区,正是古越人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中心区域。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范围内,在新石器时代(也有少数青铜时代)遗址中①1,发现有稻作文化遗存的共有40处,其分布地域为:长江下游,计12处,包括浙江余姚河姆渡、桐乡罗家角、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上海青浦崧泽、马桥、江苏无锡仙蠡墩、吴县草鞋山、南京庙山、安徽潜山薛家冈、固镇濠城镇和肥东大陈墩等。长江中游,计16处,包括湖北京山屈家岭、朱家咀、天门石家河、武昌放鹰台、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山庙山、江陵毛家山、郧县青龙泉、松滋桂花树、江西修水跑马岭、萍乡赤山、大宝山、新泉、大安里、湖南澧县三元宫、平江舵上坪等。岭南及沿海地区,计5处,包括广东曲江石峡、泥岭、福建永春九兜山、东张、台湾台中营埔里等。西南地区,计4处,包括云南元谋大墩子、宾川白羊村、刽川海门口、滇池官渡等。中原地区,计3处②2,包括河南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冈、黄栋树等。上列40处发现稻谷标本的古文化遗址,分布在11个省市,其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也即基本属南方地区就达37处,占92.5%;真正属黄河流域的只有3处,占7.5%,加上河南渑池县仰韶文化地层中曾出土过印稻谷痕迹的陶片等等迹象的遗址也不过四、五处,比之南方地区的发现要少得多。我国南方史前稻谷标本这样大量发现,说明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应该是在长江流域,而不是黄河流域。从这40处发现稻谷标本的遗址看,时代最早的是浙江河姆渡和罗家角遗址,河姆渡遗址的最下层(第四层)“在十多个探方中的四百多平方米内普遍发现稻谷”③3,有的堆积竟厚达80厘米,经有关专家鉴定,不仅属人工栽培的水稻,且有籼、粳两亚种,还有过渡类型,反映是一个亚洲栽培稻属的杂合群体④4。罗家角遗址稻谷标本,出土于第三、第四层,仅探方120号就发现稻谷300粒,粒形较完整的有170粒,据程侃声教授测定其中156粒,粳稻55粒,占35.27%。似籼稻101粒,占64.74%⑤5。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以及罗家角遗址第三、四文化层的年代,据测定大体都在公元前5000年代左右。这显然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史前稻谷标本中时代最早的,其它诸如黄河流域、长江中游以及华南其它地区发现史前稻谷标本遗址年代大多都在公元前4000—2000年代幅度内,因此,尽管我们不排除在我国南方或其它地区尤其是云贵高原有发现比河姆渡更早的稻谷标本的可能性,但仅从目前已有的考古资料看,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一杭州湾地区是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以后逐渐向长江中游乃至南方各地传播,并逐渐传播到黄河流域。最近,经日本专家研究,日本的粳稻也是从中国长江口传至日本的。值得注意的是,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发现的稻谷遗迹,不仅在中国是至今发现的最早标本,就是在东南亚乃至亚洲地区都是最早的,在世界上也是最早地区之一。过去,国外学者多认为印度是稻作文化发源地,有的日本学者将籼稻竟命名为“印度亚种”⑥6,实际印度发现最早的稻谷标本也只在公元前2300—2000年代的史前遗址中,如古吉拉特邦洛塞尔遗址和兰加普尔遗址⑦7。后来在泰国东北部发掘能诺他(NonNokThe)遗址和班清(BanChiang)遗址以后,又认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北部是古代栽培稻发源地。但据C—14测定资料,能诺他遗址的时代当为公元3590±320年左右⑧8;班清遗址是在早期地层中发现有以稻糠作渗和料的陶片,其C—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600左右⑨9,总之,两遗址的年代都不会超过公元前4000年,明显比中国南方河姆渡和罗家角遗存的年代要晚。既然河姆渡、罗家角出土大量稻谷遗迹,证明太湖流域——杭州湾地区是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栽培稻谷的起源地之一,那么河姆渡文化及其以后早期稻谷标本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诸如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山背文化、石峡文化等等,都系先秦百越民族的远祖文化,即先越文化,正是百越民族的族先最先发明了水稻的种植,从而成了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此后,历经商、西周及东周、秦汉时期,水稻的种植始终是南方古越人农业中一个极重要部门。《逸周书·王会解》说:“东南曰杨州……其谷宜稻。”春秋时期的吴越,水稻的种植相当发达,吴王夫差一次就贷给越国稻谷“万石”(《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同样,越国也是“春种八谷,夏长而养,秋而成聚,冬熟而藏”。所谓“越地肥沃,其稻甚嘉”,所以一次也能还给吴王稻谷“万石”(《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市场的发展:从网织到网织在国内各民族中,古越族是最早饲养家蚕、织造丝绸的民族。其历史同样渊源甚古。远在七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⑩3,就出土了许多用于纺织的木、角、骨、陶、牙器以及成束的植物纤维和编织的芦苇。仅第四层出土的陶纺轮就达70余件,木纺轮1件,匕木(打苇的砍刀)4件,此外,尚有骨机刀、木经轴(系于腰前的横木)和卷布棍等。在一件骨匕上还阴刻有编织纹,特别是在两件盅形象牙雕刻器外壁上刻有编织纹和蚕纹图象,表明当时已能饲养家蚕,原始纺织技术中也可能已包括丝纺技术,这是纺织技术发展史上的巨大突破。在中原地区,目前有确凿根据的最早丝织品,是安阳殷墟发现的粘附于铜器上的丝绸残片,时间距今只不过三千余年1110,尽管我们不排除黄河流域今后会发现比殷墟更早的丝织品,但现在看来,丝绸纺织技术,南方比中原最先发明和先进是无多大问题了。河姆渡文化的远古居民(即先越民族)是我国最早开始养蚕和发明丝纺技术的民族也应该是无可怀疑的了。自七千年前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居民开始发明丝纺技术之后,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五千年前左右的良渚文化时期,其丝织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例如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里就出土有明显的丝织品(丝线、丝带和绢片等)1211,均呈平纹组织。这些丝织品的原料,据鉴定,都系家蚕丝。出土绢片的经纬密度为每厘米48根,丝带则是使用16根经线交织,每厘米约合32根。麻布的经度每厘米24—31根,纬度每厘米16—20根。在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下层发现有三块织物残片1312,是用野生葛麻纤维编织成的,上面有山字形和菱形斜纹,这种较高的纺织技术,表明此时有可能已发明了原始织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百越各支族的纺织业普遍有所发展。据有关文献记载,如《淮南子·原道训》说:“于越生葛”。《诗·周南》载:“为为络,服之无”。传曰:“精曰,曰络”,《说文》系部:“,细葛也。”越王勾践被吴打败后,“乃使国中男女入山采葛”“使女工织细布献之”,其数量仅一次就赠给吴王夫差“弱于罗兮轻霏霏”的葛布“十万匹”(《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的吴越的丝织业这时也很发达,如吴王夫差一次就送给伯“杂缯四十匹”(《吴越春秋·夫差内传》)。此外,大量的考古资料,也证实百越族的纺织业日趋发达。1978年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洞“架壑船”墓中就出土纺织品残片,有大麻、苎麻、丝、棉布(木棉)四种质料,“特别是那一小块青灰色棉布,尤为珍贵,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棉布之一。”1413在江西贵溪仙水岩发掘的一批崖墓中1514,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纺织品,其种类有大麻布、土黄苎麻布、绢和印花织物四类。据鉴定,麻的品种主要是大麻和苎麻。绢的原料是家蚕丝,有深黄和棕色两种,系单层平织物,多数经纬密度大致相等,一般是经纱60根/厘米,纬纱26根/厘米,经纬宽度为:经线0.12—0.15毫米,纬线0.18—0.20毫米。印花织物是一种印有银白色花的深棕色苎麻布,过去发现最早印花织物是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现在看来应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溪崖墓中发现的为最早了。贵溪崖墓不仅发现了一批纺织品,而且出土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纺织工具,既有纺织前作准备工作用的如刮麻具、刮浆板、纺缚、绕线框、绕线板等工具,还有作为纺织机部件的织造工具,如打纬刀、挑经刀、引纬杆、夹布棍、分绞棒、经纱导辊、卷布导辊、剔纱刀、撑杆、梭、吊综杆等,经有关专家研究,这些工具是属于早期斜织机的主要构件,这一惊人发现,把我国发明和使用斜织机的历史从东汉上推到春秋战国时代,而最先发明和使用斜织机的正是南方的古越人。秦汉时期,百越民族的织造技术进一步提高,其纺织成品在当时国内享有盛誉。西汉越王闽侯曾赠送给江都王刘建以“茎、葛、几珠、犀甲、翠羽”等1615。南越“处迈海,多犀、象、毒冒、珠几、银、铜、果、布之奏。”1716,韦昭注曰:“布,葛布也”。近年在广州发掘的南越文王古墓中1817,虽未出土完整的纺织衣物,但从腐烂的种种痕迹观察,当年随葬的丝织物的数量,几可以同马王堆轪侯墓相媲美。东汉时,尚书令陆闳“喜着越布单衣,光武见而好之,自是常令会稽郡献越布”1918,可见当时越族纺织技术之高超,故深得皇帝和王公贵族的喜爱。南方地区的青铜文化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代青铜文化。从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和其它一些新石器末期遗址出土的早期铜器标本2019以及二里头文化中发现有石范铸型来看,说明中原华夏民族的冶金技术起源很早,有它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传统,应是我国冶金术最早起源地之一。从近年来大量新的考古资料来看,南方地区百越民族的冶金术同样渊源甚古,有它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传统,应是我国冶金术另一个最早起源地。现有的考古资料证明,远在商代,南方的湖南、江西、浙江和广东等地就已有发展程度不一的青铜文化,伴随有少量青铜器的出土,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出土更是遍及每个省区。对南方各地出土的这批商周青铜器,过去多认为是从中原来的,现在随着出土数量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愈来愈证明这种论断是不能成立的。诚然,在南方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中,有一些其造型纹样甚或铭文作风与中原一致。这部份应是从中原带来或完全模仿中原式而制造的,但更多的是属于另外两种情况:一种是造型、纹样作风既具有中原特点又富有土著特色,可称为综合式。例如江西清江横塘出土的两件扁兽足鼎2120,基本体型无异于中原,但在竖耳上立有虎、鸟的造型在中原少见,特别是腹部主体纹饰是由云雷组成的变体兽面纹,也与中原盛行的饕餮纹不同。再如吴兴棣溪、海盐和安吉等地出土的商代铜鼎、铜、铜觚等,其造型多与中原相近,但其花纹却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浙西北长兴县发现的两件铜钟和一件铜段2221,其钟为无旋甬钟,基本造型来自中原,但中间无钲,只有凸脊一条,将整个钲部分成左右各有九个枚的两部分,这是中原所不见的。相同的甬钟在福建建瓯欧阳泽也出土过一件2322;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造型、纹样作风基本具有土著特色,可称为南方式。诸如江西清江吴城出土的尖嘴、突目、竖颈的凤鸟青铜器骹,椭园形胶部铜矛2322江苏丹徒烟墩山土的一对角状器2420、武进淹城出土的带双虬的三轮盘、安徽屯溪出土的钟形五柱乐器2623、福建南安大盈出土的有段铜锛、铜戚2724、广西横县镇龙出土的浮雕饰大铜钟2825等,都是中原地区不见或少见的。上述这两种情况的青铜器,无疑都是本地制造的,所以无一不打上或多或少南方土著文化的烙印,特别在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上表现尤为突出,很多铜器上的装饰图案与当时南方流行的几何印纹陶器上的花纹几乎一模一样,这种一致性,表明其制造匠师都应是本地土著居民,也即古代百越民族的先民。仅管南方各地青铜文化产生时间有早有晚,发展程度也不一,但说明南方地区的古代文化有其深厚的基础,一些商周文化遗址及青铜器的出土,表明当中原发达的青铜文化扩张南下后,土著居民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吸取中原先进文化因素而继续发展自身的青铜文化。商、西周时期,南方地区的土著青铜文化不仅出土有青铜器为证,而且还发现有与冶铸青铜工艺相关的遗址和遗物,如在江西清江吴城发现一种用来熔铜或冶铜的半地穴式圆形竖炉2926,在江苏湖熟文化中出土有用来熔铜的厚胎陶钵和挹灌铜液的勺类。更引人注目的是,在江西吴城遗址中,出土有三百多件用来铸造青铜器的石质铸型——石范。大部分都是铸造工具、武器的铸型,计有锛范、斧范、刀范、凿范、戈范、矛范、族范、钺范等3027,此种石范在赣省的东、南、西、北如乐平、赣县、兴国、上高、萍乡、九江、永修和永丰等地都有出土。南方其它一些地区诸如广东海丰、香港、云南剑川海门口等地也有发现。看来,南方地区早期铸铜工艺中,铸型以石范为主,陶范很少,和中原地区以陶范为主,石范极少正好相反。从铜器产生的历史考察,人类最早使用的铸型多是石范。如果说,石范铸造是青铜时代初始阶段的话,陶范铸造则是发展阶段。南方各地石范铸型的发现,一方面反映出这一地区青铜制作工艺的落后性及其土著特色,另一方面也有力地表明南方地区的青铜铸造工艺由来已久,它的早期冶金术是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南方古越族先民们之所以能较早产生冶金术,还有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就是隐藏有丰厚的铜锡矿藏。南方古称扬州之域。《周礼·职方氏》载:“东南曰扬州,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锡、竹箭。”《禹贡》也载扬州“厥贡唯金三品”孔传:“金、银、铜也。”郭沫若先生早在三十余年前就大胆推论,青铜冶铸技术从南方的江淮流域输入黄河域“是比较有更大的可能性,因为古来相传江南是金锡的名产地”3128,三十多年来的考古资料,虽然仍难以证实郭氏的这种推论,但大量新的考古发现,不能不使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样,我国冶金术也可能分别起源于中原和南方,南方可能是我国冶金术最早起源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百越民族的金属制造工艺得到飞跃发展,这不仅有大量地下出土的实物为证,且开始有较多的文献记载。首先吴、越青铜剑是南方古越族青铜冶铸技艺高超的集中反映。解放后,湖北江陵、湖南益阳等地曾先后出土几件带越王(勾践)铭文的青铜剑,剑身满布黑色菱形格子花纹,虽然埋藏地下两千三百余年,至今仍光泽如新,锋利异常,这种剑身上的黑色菱形花纹及黑色剑格,经测试研究3229,是经过硫化处理的,也就是用硫或硫的化合物和金属表面作用所形成,所以造出的宝剑既透亮、美观、犀利,又有很强的抗腐蚀性能,这是连当时中原地区所铸青铜宝剑也是无法比拟的。有关文献记载也说:“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它弗能良也,地气然也。”(《考工记》)《庄子·刻意篇》说:“夫有于越之剑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战国策·赵策》曰:“夫吴干.(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有的宝剑竟能“穿铜斧、绝铁砺”(《越绝书·外传记宝剑》)。当时吴、越出现很多著名冶铸家如干将、莫邪夫妇和欧冶子等,史载:“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以故使剑匠为两枚,一曰干将,二曰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合之金英……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槖装炭,金铁刀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阳作龟文,阴作漫理。”(《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冶铸时,同时使用三百童男童女,想见当时冶铸之规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也是在南方,如江苏六合程桥出土的铁条和铁丸3330。经鉴定,铁条系块炼铁锻成铁丸为白口生铁铸造,这表明,我国至迟在春秋晚期即公元前六世纪就已掌握了冶铁技术。此外,在长沙识字岭出土的凹字形铁臿等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生铁铸造器物。在长沙杨家山65号墓出土的一柄铜格钢剑经金相检验,证明是我国目前最早的一把钢剑3431,把我国钢的出现(过去以燕下都出土的钢兵器为早)又提早了两个世纪。从“爆汗”到“原始瓷器”的产生当黄河流域发展到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开始烧造出一种陶器,胎表洁白,装饰较精,工艺较细,这就是考古工作者一般称谓的“白陶”。据测定3532,这种“白陶”的胎料成份,其化学组成与瓷土非常接近,而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它的主要矿物组合与高岭石很相似。过去,一直以为黄河流域是制造“白陶”的故乡,但是近年来的考古资料证明,长江流域烧造白陶的时间要稍早于龙山文化,如在浙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现的少量白陶,烧成温度约在950—1000℃之间34,属马家浜文化早期,时代约在六千年以上。随后在江西清江筑卫城、樊清堆新石器晚期遗址中也相继发现3532,其胎料成份虽未化验,但从胎质细白来看,也与其它白陶成份接近。我国南北各地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这些白陶,其胎骨大多数是接近于瓷土或高岭土,因而使我国成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瓷土或高岭土的国家,而我国的南方似乎比北方又更早。以瓷土或接近于瓷土作胎料,这就具备了瓷器产生的最本质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白陶就是我国瓷器的最早祖先,是瓷器的萌芽阶段3633。我国南方地区釉的发明,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末期,即距今四千年左右,这主要指江西清江筑卫城中层遗存中发现的少量“釉陶”。但是,这种釉,似可能还是“天然釉”,景德镇窑工们称为“爆汗”,这是因为坯体在高温窑炉中烧制而发生收缩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光亮面,尚看不出是人工施刷的痕迹。从“天然釉”到“人工釉”的创烧成功,这之间尚有一段艰辛的过程,但“爆汗”的出现却给了古代先民以深刻的启发,正是这种“天然釉”启发下,南方古代居民终于创制成了人工釉,有目的地施刷在器皿上,这样真正的釉陶和青瓷也就产生了。凡施刷在一般粘土作胎料的器皿上,称为釉陶;凡施在接近瓷土或高岭土作胎料的器皿上,则应为青瓷,这种青瓷,除胎料基本上是瓷土外,经过1100℃—1200℃的高温烧造后,胎骨基本烧结,色呈灰白或白而略带浅褐,吸水性较弱,胎釉结合较紧密,等等。这些特征都表明了这种青瓷已具备了现代瓷的某些本质条件,只是限于当时的陶瓷工艺水平,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炼制方面还不那么精细,烧结程度还不那么高,胎骨的白度和透明度也还不那么够,所以,一般称之为“原始瓷器”。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南方地区出现原始瓷器时间,只能推到商代前期。中原地区出现原始瓷器的时间,是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的夏文化中3734,似比南方稍早,但必须注意这样一个史实,在商代中原地区的一些遗存中,发现的釉陶和原始瓷器极少,如中原郑州二里冈,总共出土各类陶片139185片,而釉陶(包括原始瓷在内)和硬陶合起来才不过8片、占整个陶片的0.005%3835,而商代南方发现的原始瓷数量则远比中原多得多,如在赣江鄱阳湖地区的吴城第一期文化中(商前期偏晚),原始瓷器就占有0.23%,到商代晚期的吴城第二期文化时,竟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开毛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单端闪光灯泡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织造辅助机械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船舶用点火磁电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水质硬度自动监测报警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棉纱浸塑手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中考一轮复习八年级全册(上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要点、核心考点、知识清单(精简版)
- 2024年嘉兴科技城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2025-2030中国燃油叉车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烟熏培根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采购谈判的技巧案例
- 质量整改通知单(样板)
- 二子女无财产无债务离婚协议书
- 装配作业指导书
- 换填承载力计算(自动版)
- 公司董事会会议台账
-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
- 煤矿安管人员七新题库及答案
- (完整word版)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
- HIV-1病毒载量测定及质量保证指南
- 电路原理图设计评审检查要素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