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家口市下花园石窟调查简报_第1页
河北张家口市下花园石窟调查简报_第2页
河北张家口市下花园石窟调查简报_第3页
河北张家口市下花园石窟调查简报_第4页
河北张家口市下花园石窟调查简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张家口市下花园石窟调查简报

下花园石雕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东南约600米处。京沙铁路枕其东,洋河在其西侧流过(图一)。1939年10月,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曾在下花园石窟做过清理发掘,为期月余。1959年、1979年,河北省、地、县文物工作者曾先后到此调查,但因洋河泛滥、改道,石窟内水深泥厚,窟门及明窗均被石块封堵,调查者只能在门外石隙中探头窥察,难见全貌。1982年,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2月,笔者与张家口市文物保管所、下花园文化馆同仁一起到此考察,当时明窗已被掏开一小洞,可容一人爬进,窟内很暗,凭手电筒的光亮,勉强对所见到的窟内上半部遗迹进行了初步测量、拍照和记录。198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局拨款、责成张家口市文物保管所对下花园石窟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清除了窟内淤泥,并在洞窟周围砌了高墙,在其北面修了台阶,直通窟室。1996年9月,笔者陪同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宿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先生、故宫博物院张忠培先生等到此考察。同年11月,笔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李裕群、张家口市文保所周云等再度到此,对洞窟进行了全面的测绘、拍照和记录。现将几次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东朝西信息地层石窟位于下花园区镇东南600米处的小鸡鸣山(又称前山)脚下,坐东朝西,从地表面看不到石窟,仅见平地隆起的一块高约2米多的岩石。其东侧约10余米处是南北驰行的京沙铁路线,西侧距洋河河堤约20多米,现河床比窟室地面要高很多。整个洞窟比现地表低8米左右。加固、补平风化崩塌严重。窟门为圆拱形,门两侧岩面已崩塌,现用水泥加固、补平。门上方凿方形明窗,明窗之上凿山形饰凹槽,两侧向外撇去,原似为排水之用(图二)。深3、室内高3.8米窟室平面略呈椭圆形,单室,穹隆顶。面阔4、进深3、室内高3.8米(图三、四)。后壁凿一大龛,内原雕一佛二菩萨,其他壁面浮雕千佛像。窟顶浮雕精美的莲花、飞天、天花等,且保存较好。千佛织物与天装设像壁面较直,宽3.2、高3.6米。中部为圆拱形门,高1.8、宽1.67、门道深1.24米。门道右侧残存一雕像的头部,高发髻,有头光,似为菩萨。左侧已崩塌,近代修补。门道顶部浮雕“X”形的忍冬纹饰。门上方雕一排水波纹饰,其上线刻一横框,框内原阴刻题记一行,现残存左侧“郡祁”二字。题记右侧上端残存一立像,身体粗壮,脱落不清,仅见人形。门与明窗之间的横梁部位,凿一圆拱形龛,并凿出圆拱形龛楣。龛高0.45、宽0.50、深0.16米。龛内雕释迦多宝并坐像,头皆残,体健壮,结跏趺坐坐于圆形莲花座上(图六)。像高0.38米。龛外两侧各雕上下两身立像,下两身残毁,形象不清;上两身服饰亦不清,双手于胸前合十。高0.22米。其左侧雕一禅定结跏趺坐佛像,已残。并刻出圆形背光,像高0.34米。明窗高1.14、宽1.12、深0.74米。明窗内两侧壁面各雕一身四臂护法神,左侧像残存三臂,右上臂侧举,手托日,两下臂弯曲向下,已残。像残高1米。右侧像残存三臂,两上臂侧举,左手执物,右手已残。左下臂向下弯曲,亦残。残高1.08米。明窗内顶部雕一大“X”形忍冬纹饰(图五)。明窗外左侧雕3排千佛像,每排5身。千佛头部均毁,体健壮,身着通肩和双领下垂袈裟,线刻衣纹。并刻出尖拱形背光和圆形头光。像高0.20~0.25米。最下一排千佛像之下雕莲瓣带饰。现残存5身(图七、八)。窟门右侧从下至上,残存8排千佛,每排4~5身,形制同上。千佛织物残留志壁面略有弧度,宽2.12、高3.53米。壁面上方雕3排千佛,每排残存4~5身。千佛与前壁左侧的千佛同在一排,最后一排千佛下方雕莲瓣带饰,残存3身。与前壁左侧所雕莲瓣同在一排。莲瓣带饰以下,壁面不平,已崩塌,有凿痕,无迹像(亦见图七)。顶格木画《天幕状》《鸟居龙藏中心顶格铭》图二壁面弧形,高3.76、宽4.22米(图九)。中央为帐形龛,龛高2.08、底宽2.20、顶宽1.30米。深0.66~0.88米。龛底距地表高0.82米。龛内原雕一佛二菩萨。佛像风化严重,服饰不清,头略前倾。螺髻、肉发髻之间雕髻珠。头两侧耳边残留有水波纹发饰。有白毫相。面部左侧和鼻以下残毁(图一一)。右臂弯曲上举。手残。左臂肘部以下残。结跏趺坐于龛底边,像高2米(图一二)。佛像后原雕有背光,边饰火焰纹和飞天②。现已无迹。龛内两侧壁原各雕一身菩萨立像,现仅存立像的双足。龛外下方的壁面,原雕有一排千佛,现右侧残存5身像,风化严重,面相、服饰不清,像高0.10~0.2米。天幕之上为盝顶格,现已脱落。从鸟居龙藏当年调查所拍的照片中可以看出盝顶格内原有雕刻。中央格内:中雕博山炉,两侧各雕一身菩萨像(或供养人)。两侧格内各雕一身飞天。盝顶之上又凿一排圆拱形小龛,原有尖拱形龛楣。现残存5龛,内雕伎乐天。龛高0.27~0.29、宽0.26~0.32米。伎乐天脱落严重,仅依稀可辨人形。从左至右依次为:吹螺、吹笛、舞者、弹琵琶、弹琴等③。帐形龛外,右侧有两个圆形凿孔,左侧有五个圆形凿孔。上部两侧各凿一圆拱形龛,龛高0.54、宽0.48~0.52米。龛内各雕一尊佛像,风化不清。后壁下方左侧凿平一块高0.8、宽0.76米的长方形壁面,原刻有铭文。现依稀可见一个“禄”字。前壁千佛营造壁面略有弧度,宽2.45、高3.60米。壁面遍雕千佛。现存9排,每排残存1~9身。每排均与前壁右侧的千佛相连。佛面相、服饰与前壁千佛相同。像高0.2~0.25米。壁面中部右侧有三个圆形凿孔。天飞造型与装饰中央雕一大莲花(图一〇)。直径1.9米。莲花由两匝莲瓣和莲蓬组成。莲瓣饱满、圆润,莲瓣中均有线刻勾形纹。莲蓬直径0.72米。莲蓬正中凿一横穿。莲花左右两侧各雕三身飞天。天飞形体壮硕,均高发髻,面相长圆,长耳垂肩,细眉长眼,直鼻小嘴,嘴角上翘露笑意。裸上身,斜披胳腋,下着贴腿长裙,双腿屈回,露双足,细腰肥臀,双臂较长且粗,手大足小。有桃形项饰。身后有圆形头光。双臂或向上侧举,或一臂向上侧举,一臂向下弯曲,手抚臀部。左侧前一身飞天,右手执物,似葡萄。右侧中间一身飞天,左手执物,似莲蕾,飘带较宽,绕双臂垂下飘扬。下端呈尖角形。飞天脚下原雕有莲花、莲蕾,现已脱落(封三;图一三、一四)。顶部前侧雕三朵莲花,后侧已脱落无迹。千佛装饰千佛下花园石窟布局简明紧凑,雕刻手法洗练细腻,整体感较强。窟室以后壁为主,左右壁千佛相连成行。上下左右排列整齐。窟顶雕刻最为精美。千佛的面相、服饰完全一致。显然是统一设计,一次完成的。石窟没有发现纪年题记,但从窟室形制、造像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来看,它与云冈石窟的联系相当密切。(一)下花园石窟的装饰特征及开拓期下花园石窟窟室平面略近椭圆形,窟门上方凿出明窗,穹隆顶。而云冈一期的“昙曜五窟”均采用椭圆形平面,窟门上方凿明窗、穹隆顶的形制。在云冈二期的中、小洞窟中仍可见到这种形制的沿用。到云冈三期,穹隆顶完全被平顶所取代。下花园石窟的主尊佛像,其面部、发饰均被后代改雕过,因此无法从面相上看出特征。从头部两侧耳边保留的波状纹看,原发髻、肉髻均为波状纹,且肉髻比现在所见要高、宽得多。波状纹发髻是云冈石窟佛像中常见的发式。千佛头部均被毁,从残存的面部轮廓看,面相丰圆,肉髻宽且高,这在云冈一期、二期偏早一些的洞窟中随处可见。千佛身体健壮,衣纹、背光、头光均用阴刻线纹表现。身着通肩袈裟的千佛手作禅定印,露双手。而着双领下垂袈裟的千佛则用袈裟一角遮住双手,这种作法在云冈第7、8和9、10号两组双窟中很普遍。飞天体态健壮、笨拙、高发髻、戴桃形项饰。裸上身,斜披胳腋,下着裙。这些特征都与云冈二期的飞天比较接近。后壁置主尊像,其他各壁雕千佛的作法在云冈一期中也很普遍。盝顶帐形龛在云冈第7、8与9、10号双窟中常见,也是云冈二期较为流行的龛式。左壁面所雕的莲瓣带,亦为上述双窟中常见的装饰纹带。四臂护法神布置在明窗内两侧,这和7、8窟的作法完全一致。下花园石窟的造像题材有一佛二菩萨、释迦多宝和千佛。这是大乘佛教信仰在石窟寺中的反映。释迦多宝并坐像是依据《法华经》所雕。这一题材在云冈一期中尚未出现。它出现在云冈第7、8号窟中,而成为云冈二期中流行的题材之一。顶部中央的大莲花,莲瓣饱满圆润,与云冈二期中的莲花相似。莲瓣中的勾形刻纹,在云冈7、8窟中也较常见。莲蓬中央雕出横穿,在云冈石窟中没有见到。在龙门石窟宾阳北洞中曾发现,在顶部的岩石上钉入木楔,在木楔上又钉铁钉,有学者认为此为挂灯之用。云冈一期,开凿于文成帝和平元年至六年(460~465年)。云冈二期,开凿于文成帝以后至迁都洛阳以前(465~494年),其中7、8双窟完工于孝文帝初期;9、10双窟建于太和八年(484年),完工于太和十三年(489年)。从下花园石窟的形制和雕刻手法上可以看出:它保留了云冈一期的某些作法,又颇多体现了云冈二期的特点。在现存的造像服饰中没有发现太和十三年前后出现的褒衣博带式服装,由此推测,下花园石窟的开凿时间当在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服制改革之前,即太和十年(486年)前后。上限可能在太和五年(481年)前后。(二)p、生物提升织物前壁门楣上所刻题记原为“李君集住在太原郡祁县”。据《魏书·地形志》载,祁县为太原统辖十县之一,祁县位于今太原市西南约25公里处,祁县城东北七里尚有祁县故城址。《隋书·地理志》所记太原郡所辖十五县中有祈县),祈县乃祁县。下花园石窟中写“祁”而不写“祈”,当为北魏时所刻。纵观云冈、龙门、巩县等诸石窟,其题记均为铭记凿窟、造像之缘由和造像名称、功德主、供养人姓名等与佛教相关的内容。而下花园石窟的这条题记似与这些内容没有任何关系,仅表示李君集的住址,由此推测,李君集可能是凿窟造像的主要工匠,而非功德主。(三)昭落后前山下花园相传为辽代太后种花处,又有上花园与之相望,故称下花园)。下花园一带北魏时属燕州广宁县所辖。鸡鸣山亦称“磨笄山”、“鸣鸡山”。洋河古称“于延水”,又称“延河”。《水经注》载:“《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北三十里有延河,东流,北有鸣鸡山’。《史记》曰‘赵襄子杀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代之夫人也。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乎?遂磨笄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其(疑脱一‘地’字)为磨笄山,每夜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为鸣鸡山’。”()北魏文成帝之乳母常氏昭太后曾葬于广宁鸣鸡山。昭太后“本辽西人,因事入宫,乳帝,有劬劳保护之功,文成即位,尊为保太后,寻尊为皇太后。告于郊庙。和平元年崩。诏天下大临三日,谥曰‘昭’。葬于广宁磨笄山,俗谓之鸣鸡山。太后遗志也。依惠太后故事,别立寝庙,置守陵二百家,树碑颂德。”1978年,张家口地区文物普查队,在下花园石窟东南约百米处,发现一土丘,残高3米多,当地相传此为昭太后之陵。土丘前残存一石碑的下部,仅存4行楷字“……纪葬昭太后于广宁郡鸡」……土人当称是处为皇陵详审」……当无谬特志之以俟后之」……二年孟秋谷旦泰安汪昭晟勒志/”)。由此推测,碑为后人所立,此土丘是否昭太后之陵,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掘。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昭太后之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