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_第1页
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_第2页
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_第3页
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_第4页
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动物实验研究密切相关。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人类疾病原型的某些特征进行模拟复制,创造出的具有人工疾病和证的实验动物,是有别于西医动物模型的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国共研制出了30余类100多种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内外对中药新药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病(证)133个,其中以证命名的有12项,121项以病命名的,病下设证;《中药新药药理学研究指南》48个常见病(证)中20个病下设证,鼓励病证结合模型的复制。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中药研究时,根据新药功能主治,选用和建立相应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和具有中医特点的试验方案。以下就目前中药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的种类、造模因素、特点、存在问题及其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以及今后研究的对策分别简要加以探讨。1分类和性能中医动物模型的研究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研制出百余种证型,其造模方法大致可归纳为3种:1.1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又称为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病因型模型,自上世纪60年代邝安堃建立第一个“阳虚”动物模型以来,已用200多种方法,复制建立了肾虚证、脾虚证、肺虚证、心虚证、血瘀证、血虚证、肝郁证、寒证、热证、痹证、里实证、厥脱证、湿阻证、温病等证候动物模型。此类模型是依据中医传统理论,以研制开发“纯”中医病证动物模型为目的,一般不与现代医学疾病模型相等,造模方法有单因素和复合因素两种。优点是:造模因素的选择主要根据中医学的发病学原理来考虑的,模型的病因、症状、客观指标和药物反证比较一致,实验结果与中医理论较易吻合,有利于揭示中医“证”的实质,验证中医中药的疗效和机理,并有可能使中医理论和治疗手段出现新的突破。缺陷是存在模糊性、简单性、欠稳性。1.2中医新药理研究中的病理损害又称为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病理型模型,是在特定的化学、生物、物理因素或综合因素刺激下,复制出西医或中医病名的动物模型,在造模时重视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的病理损害,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其优点是:模型的建立比较成熟,造型方法稳定,实验结果可靠,重复性好,与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有可比性,尤其在中医新药药理研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故《中药新药药理学研究指南》中治疗45个病证的中药药效学研究仍使用西医模型。其不足是:这类造模方法以西医的思路来探讨中医理论,使中医处于被解释的状态,与中医传统病因不符,使中药新药药理研究缺乏辨证施治的特色,与临床药理难相一致,不利于“证”本质的研究。1.3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又称为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病因病理结合型模型。这类模型的造模方法是既运用了中医的发病学说,又考虑了西医的致病原理,将现代医学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证动物模型、失血性贫血血虚证动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脱证动物模型等。优点是:它吸取了中、西医在造模的成功经验,发挥了各自对某些病证产生的致病特色。既与中医理论相联系,又与西医学的某些疾病比较一致,有利于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但由于中医学和西医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两者之间的接触点还发现的不多,联合作用机理尚待完善,故此模型的制作难度较大,目前应用也较少。2中医与药理学的关系:动态模式中症状的选择与应用2.1中医动物模型研究中药药理研究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中药的药理、配伍和功效,研究“证”与病理及药理作用的内在联系。例如温心通胶囊,其功效为回阳固本,温通心脉,临床适应于阳虚型胸痹心痛证。在辨证指导下运用对该型冠心病患者有很好的疗效。然而吴氏等按《中药新药研究指南》中胸痹心痛证中药药效学规范操作,以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动物心肌缺血的方法造模观察相关指标,结果显示该药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缺氧无保护作用。这一结果与中医理论及临床疗效极不吻合。深入分析,发现临床中该适应证除具备心电图ST段和T波的心肌缺血性病理改变外,还必须具备中医阳虚证的定性指标,因此实验动物也必须采用阳虚模型大鼠(造模方法也有待研究),这样才能客观评价实验药物的药效。可见,以上3种形式的模型是当前中医动物模型研究的主要类型,各有特色,难以互相取代。应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与要求进行取舍应用。每种造模方法都与特异的病理变化相关联,都只反映临床病理的一个方面,其造模方法发展应该是互补型的。新的模型复制出新的病理,与旧的模型相得益彰,互为补充,而非排斥、取代旧模型。故如果条件允许,可多采用几种模型,应能得到更有力、可靠的结论。柴氏等研究糖克软胶囊对不同实验性动物模型血糖的影响。建立不同的动物模型:静脉注射四氧嘧啶或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胰岛细胞损伤模型;高脂饲料加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伴高粘血症模型;腹腔注射肾上腺素建立应激性血糖增高模型;灌服甲状腺素片和利血平建立阴虚动物模型。结果证实糖克软胶囊对正常大鼠血糖、四氧嘧啶和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血糖均具有降低作用,但对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影响不明显,对阴虚小鼠血糖的病理性下降具有对抗保护作用。结论认为糖克软胶囊具有明确的降血糖作用,尤其对于高血糖动物作用明显,其最小有效剂量在0.05~0.1g/kg。除了降血糖作用外,糖克软胶囊还具有一定的补阴作用,这对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阴虚或许是有利的。2.2造模法的影响苗氏等认为中医临床病证是多方面的,为了能更好反映临床,动物模型最好是采用复合因素造模。目前用单病因因素或化学药品造模法较多,应鼓励双因素或多因素造模。如导致血瘀证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外邪、内伤、出血等,而且是各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故有“久病必瘀”之说。因此单一因素造模难以反映血瘀证的病因病机。应采用多种因素造模,才能较全面反映血瘀证的本质。2.3中药对证的类型进行区分不同致病因素可导致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等不同亚型的脾虚证,如过劳则伤脾气;过食生冷或误下,损伤脾胃;嗜食辛热或热性药物可以伤阴等。因此,易氏认为复制脾虚证动物模型,当探索如何复制出精确的不同亚型的脾虚证模型,以符合临床实际并适应治疗疾病的需要。同样,在进行中药药理实验时,也必须注意精确区分证和证的亚型。曾氏等在探讨保真丸对肾虚模型动物的免疫调节机制时,分别观察了大鼠肾阳虚(氢化可的松造模)和肾阴虚(甲状腺素+利血平造模)两种证候亚型模型的免疫指标变化,得出保真丸对肾虚大鼠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的结论。2.4中医“证”的变化发展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的最大区别就是“证”包含朴素的时间观念,是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同一种疾病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的证,甚至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和“多证并存”的现象。同一种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也可以出现不同的发展变化。如童氏观察到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制造虚证模型,早期(前5d)以阴虚为主,以后则转向阳虚。刘氏等观察到强的松龙造模,早期类似“肾阴虚”,晚期则类似“肾阳虚”。如果在实验中将模型提供的“证”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而随意给予造模剂量,也不注意造模时间的控制,采取一成不变的造模方法和实验方法,就忽视了中医“证”变化发展的本质,也违背了中医“证”的概念,将会导致实验的失败,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实验中要密切观察时间、剂量可能引起的模型证的变化,寻找到模型在一个阶段上相对稳定的时相点及其时相变化特征,选择适当的动物、严格控制剂量及造模时间,及时监测以克服模型证容易变化的缺点。2.5严格科学判定标准模型评价体系是造模过程中必须有的、应反复进行的一个内容。目前国内仅采用症状、体征的定性法来衡量模型是否成立,其弊端日益明显。必须制定严格科学的判定标准,使评定标准体系规范化,真正做到指标量化、客观化,宏(观)微(观)结合。这样,才有利于提高科研工作中的准确性。陈氏认为,中医动物模型的复制要从症状(体征)、病因(正证)、治疗(反证)、相关因素(佐证)、客观指标(佐证)等多角度来考虑,才能充分体现动物模型与原病证的相似性和典型性。在中药药理实验中也必须坚持模型的评价工作,将之贯穿实验的始终。2.6选择对照中药梁氏认为造型动物病理改变的复杂性、方药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以及证与治对应关系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药物反证法在逻辑上的不严密,淡化了它的重要作用。因此提出药物反证应坚持对照原则,因为由一组方药对造型动物所作的证的判断不具排他性,故至少应设2组方药对同一造型动物进行对比观察。同时反证方药应力求标准化。目前选用的测证药物均属自定,有经典方,如四君子汤、理中汤等,也有自拟方。在选择对照方药时,可以选择与治疗药物同属一种治法(治则)的方药为一个对照;再按照证与证之间的逻辑关系选定另一种治法(治则)的方药为另一个对照,如旨在明确某种动物模型为气虚证,在运用补气剂反证时,其对照方药应为补血剂,借以排除该证不是血虚证。目前许多中药药理实验常设置一阳性药物对照组,既起到药物反证的作用,又可以作为阳性对照。但从时序上说,应该先进行药物反证确定造模成功后,再用阳性药物对照验证实验药物的药效,尽管为实现这两种目的选用的可以是同一种药物或方剂。因此可尝试在造模前先对实验动物进行体质分类,然后再造模,之后再运用药物反证和比较筛选法对不同体质的造模动物进行中医证候属性的认定。陈氏在进行脾气虚证动物规范化造模研究时就运用了体质筛选法。由于中医证候和体质的联系,根据游泳时间的长短,将游泳时间较短、具有(脾)气虚潜质的动物分在模型组,使其更易成模。实验设计时将体质作为一个控制因素,可以消除体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作随机区组设计,可将体质相近的动物分在同一个区组,再在区组内随机分配不同的处理。2.8对不同动物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疗效分析对照研究应设正常对照和模型组,以判断模型制作是否成功;还可设自然恢复组,以进一步验证证候模型的成立和治疗组的疗效。范氏等采用2%水杨酸钠灌胃及饥饱劳倦因素结合的方法,复制了大白鼠脾气虚型慢性萎缩型胃炎(简称CAG)病证结合模型,分为单纯造模组和自然恢复组,观察胃炎克方对于模型动物胃粘膜病理形态学改变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胃炎克方可明显减轻模型动物胃粘膜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增加主、壁细胞及胃窦G细胞数量,可使变性壁细胞修复,其疗效明显优于自然恢复组。自然恢复组病变修复程度不及治疗组,与单纯造模组无显著差异。总之,在实验过程中,应详细考察动物特性及受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