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比较_第1页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比较_第2页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比较_第3页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比较_第4页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比较

随着修辞史研究的深入和东西方学术人员学术交流的增多,双方对各自学术传统的反思和比较意识日益增强。这种反思和对比,源自当代东西方学术交流中的知识解构困惑和文化对撞。东方修辞学学者难以解读西方古典修辞学的知识体系,西方修辞学者则惊讶于东方的古典修辞学理念。2005年7月,笔者应邀在国际修辞学史学会第15届年会上做了题为“ChineseRhetoricalThoughtBeforetheQinDynasty:TheoryandPractice”(《先秦时期的汉语修辞学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大会学术报告。会上,我们看到了西方修辞学者听到中国先秦时期修辞学思想时所表现出的诧异。2006年11月,笔者邀请美国南加州大学劳伦斯·葛林(LawrenceD.Green)教授,为北京大学学生做了题为“RenaissanceControversiesAboutAristotle’sRhetoric:CrossingCulturesinCommunicationTheory”(《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论争:传播理论的跨文化解读》)的演讲。演讲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学生解读西方古典修辞学理论时所表现出的迷茫。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东西方学者解读对方学术传统时所表现出的宽容和豁达。显然,在思索学术思想和文化传统对撞与认同的同时,我们应该把目光转向人类修辞学历史长河的源头,以期发掘其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在回溯东西方修辞学发展的历史长河时,我们很容易把目光投向其源头——作为东西方学术传统发源的两个国度和两个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本文力图通过对这两颗灿烂巨星的比照,以期发掘出东西方修辞学学统的差异和共性,寻找当代世界修辞学发展中不同学术范式的历史渊源,增进融合,共同发展。一、修辞学的学科无论回溯东西方的古代文明史、思想史,还是学术史,人们都不能回避两颗代表着不同地域文明的璀璨巨星——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孔子是春秋末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师。在中国,他被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实,孔子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哲学、伦理学等方面,而且表现在语言、修辞等方面。针对语言运用,他提出了一系列见解。这些散布在他言论中的思想,虽然不像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那样完整,但不乏系统性。当然,这种系统性是建立在后人的整理和解读基础上的。一般认为,“修”“辞”二字第一次被合在一起使用,是在《周易·乾》中孔子所说的话中——“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的言论中与修辞相关的主要是言语行为的社会功能、言语与社会道德的关系、言语行为的道德准则、言语行为与语境的关系、言语行为的标准以及言语的理解等问题。这些言论是关于人类如何使用语言的,从现代修辞学角度看,应该属于修辞学范畴。当然,孔子不可能具有现代修辞学的学科立意,也没有提出系统的修辞学范畴,但是,这并不影响其修辞学思想的系统性。孔子的修辞学思想主要保留在《论语》中,其他典籍中也有零散的论述。其修辞学思想主要存在于哲学层面,是一种概括的论述,当然也不乏实践性,因为在孔子的私塾教育中设有“言语”一科。所谓“言语”,大致可以理解为如何运用语言,应该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修辞。但是,在具体的修辞实践层面,我们今天没有发现孔子所留下的可供人们研究的详细资料。生活时代晚于孔子一个半世纪多的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也是伟大的修辞学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颗璀璨巨星。除了在哲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方面的贡献之外,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方面也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其修辞学思想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磨砺之后,依然焕发着灿烂的光辉。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是古希腊修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修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修辞学》《修辞学课本汇编》《亚历山大修辞学》以及其他两篇论文《格律罗斯》和《忒俄得克特亚》中。其中《修辞学课本汇编》已经失传,《亚历山大修辞学》则被怀疑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手笔。《修辞学》可以看作是亚里士多德的最重要的修辞学著作,它集中体现了亚氏的修辞学理论。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修辞论证或修辞式推论。他认为,修辞学的任务就是探讨任何一种问题上的说服方式。所以,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也是以此为逻辑脉络展开的。亚里士多德主要探讨了各种演说,包括政治演说(deliberativeoratory)、诉讼演说(forensicoratory)、典礼演说(epideicticoratory)中的修辞式推论(rhetoricalsyllogism)的内涵、题材,以及各种题材所关涉的心理或伦理范畴、听众的性格、修辞方法(说服方法,包括修辞格)、风格和文章的安排。其中各种修辞式推论的题材及其所关涉的心理或伦理范畴、听众的性格、修辞方法、风格是其研究重点。亚里士多德不但总结了古希腊修辞学的精华,也奠定了后世西方修辞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当代的修辞学乃至传播学研究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种修辞学体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受众分析,更是当代传播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和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东西方的两颗灿烂的文化巨星,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他们相距遥远,彼此没有来往,社会制度也不相同,他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综观其修辞学思想,我们却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某些相通之处,也可以发现许多不同之处。这对我们理解人类古典修辞学的研究范式,探讨当代修辞学研究中的文化传统差异,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二、两种划分领域的修辞视野虽然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所生活的时代相差不多,他们所关涉的核心问题都是语言运用,但是其修辞学思想却存在很大差异。1.关于理论的伦理基础首先,综观两者的修辞理论,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基本立论基础和研究指向不同。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周朝面临分崩离析、礼崩乐坏的局面,社会缺乏民主秩序。各诸侯国纷纷想摆脱周天子的辖制。在此情况下,孔子学说的基本立意在于进身入世,以期通过伦理教化整顿纲纪,挽救败落中的周朝礼制系统。因此,其修辞思想中贯穿了对个人及统治者言语修养的关注,特别是言说的伦理问题。可以说,孔子的修辞思想是为其伦理思想、政治思想服务的,是其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在言说领域中的体现。在孔子的修辞思想中,看不到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关于各种演讲的精密阐述,因为在孔子所处的社会中缺乏进行演说的社会基础。社会事务决定于权力,而不是民主程序,因此公共演说既不会产生,也没有用武之地,更无从谈起对公共演说的研究和探讨,也不可能出现古希腊式的修辞学。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的提出,则是基于古希腊的民主城邦社会。古希腊的城邦社会拥有相对完善的民主秩序,社会事务可以通过论辩来解决。演讲、论辩不仅是进身立命的手段,而且是解决政治事务、财产、荣誉、诉讼等的重要手段。社会促使个人掌握演说的技巧,通晓论辩的道理。因此,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更多地关注了各种演说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像孔子那样强调语言运用中的伦理规范。由此可见,社会制度差异是导致他们的修辞学思想差异的主要原因。2.修辞学的研究方法孔子的修辞学思想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言论来体现的,其所关涉的主要是言语的社会功能尤其是伦理功能,言语准则、言语与语境的关系以及话语理解等。孔子的论述是感悟式的、概括性的,缺乏系统的方法论意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主要研究演说,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不但有具体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而且有完整的研究方法。他采用分析、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演说类型、修辞式推论、受众、风格,做了系统的阐述。这不同于孔子零珠碎玉式的论述。3.修辞的功能与修辞能力孔子的修辞言论中并没有关于修辞的确切定义。但是,从“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以及其他相关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说的“修辞”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言语行为,是一种恰当的言语行为。比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虽然这段话语中的“质”“文”并非完全指修辞的内容与形式,但至少可以包含了人的思想品德和外在言行相和谐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话语的内容与形式相切合的修辞思想。可以说,孔子所说的“修辞”可以理解为一种适当的言语行为。当然,这种修辞观的基本取向是一般的言语行为,并非专指演讲和论辩。与孔子不同,亚里士多德把修辞定义为“在每一事例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我们认为,显然,亚氏的“修辞”偏重了功能指向,而不是孔子修辞思想中的伦理指向。这种修辞立意重在演说的方法,而不是一般的日常言语行为。亚里士多德强调对说服方式的探讨和对修辞能力的培养。与孔子的修辞观念相比,这种修辞观限定了一个言语交际的具体领域,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语言运用。关于修辞的功能,孔子认为,一言可以兴邦,也可以丧邦《子路》,同时认为:“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张》也就是说,言语或者说修辞,关乎个人的进身立世,关系国家的兴亡。《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这一论述说明了修辞在表达志向、处理诸侯国之间外交关系方面的作用。而《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所说的“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则表明了符合道德的言语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价值。孔子的修辞功能思想在其弟子的言论中也有所反映。刘向在《说苑·善说》篇中曾引子贡的话说:“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这可以看作是孔子修辞思想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古希腊的修辞学主要是关于演说和论辩的。因此,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功能观也是就此展开的。他认为,修辞术的“功能不在于说服,而在于发现存在于每一事例中的说服方式”。约翰·普里斯(JohnHenryPreese)对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功能观做了分析:熟练的修辞者可以使真理彰显,使正义得到伸张,可以使人把事情表达得通俗易懂,可以使人验证对立的事情,驳倒对方,提供有效的辩护。当然,与孔子一样,亚里士多德也看到了修辞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个人参与社会政治以及演说在政治事务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修辞学是论辩术的分支,也是伦理学的分支,它貌似政治学。此外,亚里士多德还注意到了修辞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其修辞学课程在于把学生训练成演说家。与孔子的修辞功能观相比,亚里士多德对修辞社会功能的阐述注重了微观层面。4.修辞要遵循“人水”的原则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体系不同。孔子的修辞学思想散落在其言论主要是《论语》中。虽然看上去很零碎,但仍不乏一定的系统性。其修辞思想关涉了修辞的内涵、修辞的社会功能、修辞的原则、修辞与语境的关系、话语理解等方面。其中修辞伦理是最重要的。孔子既主张“辞达而已矣”《卫灵公》,同时又主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还说过“情欲信,辞欲巧”“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这些观点看似矛盾,其实不然。上述观点是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对象提出的。从现代语体学的角度看,上述观点正切合了各种语体的特点。公文语体、科技语体重在“达”,而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则重在“文巧”。它们的表现风格也不相同。正如曹丕所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孔子的修辞标准观可以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概括。因此,人们常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看作是其修辞标准观的集中体现。“内容”与“形式”相切合,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就是最好的修辞。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中庸”《雍也》。此外,孔子主张言语要切合语境,包括言语对象、言语时间、言语场合。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卫灵公》“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也就是说,修辞要考虑受众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修辞内容要因受众的不同而不同。孔子在谈到和君子在一起的三种过失时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他还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这些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言语行为要选择合适的对象,要考虑交际对象的个性特点,要考虑适当的时机和社会背景。修辞与道德的关系是孔子修辞学思想的一个核心。他主张言语要合乎道德。这包括“礼”“仁”“信”“忠”四个方面。首先,言语要合乎“礼”。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孙以出之”就是要合乎周朝的礼制。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就是“言礼”的最好体现。“言礼”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正名,即维护表示名分的语词的固有含义,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第二,修辞要合乎伦理角色规范。第三,维护具体角色在特定场合中的言语行为规范。其次,言语要合乎“仁”,因为“仁者,其言也讱。”《颜渊》“讱”就是说话谨慎。再次,言语要“忠信”。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卫灵公》“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季氏》所以,符合“礼”“仁”“信”“忠”,是言语行为的四项道德准则。关于话语理解,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此处,孔子把理解话语看作是了解他人各方面信息的媒介。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修辞论证,或修辞式推论。他认为,修辞是“为在每一事例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因此,修辞学的任务就是探讨任何一种问题上的修辞论证方式。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修辞的或然证明包括三类:一是依靠演说者的品格或气质(ethos)产生的或然式证明,二是依靠听众处于某种心情(pathos)本身所产生的或然式证明,三是演说本身所提供的或然式证明(logos)。第三种又分为用修辞式推论推出来的证明和用例证法推出来的证明。基于此,亚里士多德探讨了演说的类型、与演说者相关的伦理范畴、演说的题材(topoi,或翻译成“部目”),以及各种题材所关涉的知识范畴、听众性格、说服方法(修辞格)、演说的风格和安排。这种修辞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立意,是围绕着社会事务的决策、决定而展开的。政治演说关乎将来的事务,法庭演说关乎过去的事务,典礼演说关乎现在的事务。在一个相对民主的城邦社会中,要通过民主程序对上述事务做出决定,就必须通过演说。演说者运用修辞方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观点、思想,与听众形成互动,最终做出决策或决定。而演说的效果不但决定于演说者的气质、修养,还取决于受众的心理状态,和演说本身所提供的或然式证明。因此,要提高修辞效果、效率,修辞学不但要研究与演说者的气质、修养相关的范畴,要研究受众的心理范畴,而且要研究各种“部目”及其下位知识范畴。此外,还要研究演说的风格等。显然,这种修辞学体系是在自觉的学科意识指导下建立的,是完整的、系统的,它不像孔子的修辞学思想那样散落在只言片语中。在后世的修辞学研究中,我们看到了这种修辞学理论体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与孔子不同,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没有做原则性的阐述,也没有提出系统的修辞伦理原则,没有阐释修辞与语境的关系。三、亚氏修辞学中的个体/心理差异虽然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依然有些相同或相通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修辞观指向中的共谋——积极有效的语言行为。虽然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在基本内涵、外延和体系方面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探讨的都是关于如何提高语言运用的效果、效率的。无论是演说,还是日常交往,都需要能动地运用语言。可以说,如何积极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交往、交际、传播,是东西方古典修辞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因为离开了语言,修辞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此外,他们都肯定了语言在社会事务中的重要作用。2.两者都强调听众在修辞中的决定作用,都重视区分不同受众与修辞手段、修辞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不同的是,孔子强调,言语要切合受众的智力层次和个性差异。比如孔子所说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以及“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分别关涉了受众的层次差异、角色差异以及个性心理差异。亚里士多德则详细分析了受众的年龄差异和个性差异,以及各种心理范畴,比如年轻人、老年人、壮年人、出身高贵的人、富人、当权者等的个性特点。这种差异与他们的研究动机、目的和对象有关。孔子的立论并不在演说,而亚里士多德所针对的主要是各种演说的对象,因此他认为,“在确定了事情的性质的大小之后,就该打动听者的情感,即怜悯、愤慨、愤怒、憎恨、嫉妒、羡慕和好斗的情绪。”因此,探讨各种受众的个性成为亚氏修辞学研究逻辑上的必然。这种分析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相当的理论魅力。3.共同的伦理追求。除上述方面外,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都十分重视修辞伦理,都强调了修辞的善,强调了修辞应该诚实、真实,都强调了修辞者的人格、道德品质在修辞中的重要作用和对修辞效果的重要影响。孔子主张言语要符合礼、仁、忠、信,要言行一致,反对花言巧语,反对言行不一。但是,孔子同时认为,一味地讲究诚信,而不知变通,也是不足取的。所以,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子路》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可以使真理和正义获得胜利,他反对智者派滥用修辞术。亚里士多德认为,议事演说的目的在于利弊,法庭演说的目的在于公正与不公正,展示性演说的目的在于高尚和丑恶。因此,所有的修辞演说都关涉伦理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演说者的品格具有重要的说服力量。”东西方修辞学思想中的这种修辞伦理倾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后世修辞伦理学的理论渊源。4.他们的修辞学思想都贯彻于学校教育。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传道授业中阐述各自修辞学思想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私塾教师。孔子在其私塾教育中曾经开设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言语”科专门传授立言的学问。在孔门十哲中,宰我和子贡以“言语”取胜。亚里士多德创办了吕刻昂学院,他把自己的修辞学思想贯彻于教学活动中。由此看来,在修辞学思想产生的社会需求基础方面,两者是共同的。他们的修辞学思想都是着眼于学校教育。所不同的是,孔子的目的是为当时的各诸侯国输送政治人才,而亚里士多德则旨在培养政治、诉讼、典礼等领域的演说人才。前者主要是为了进身入仕,后者则是为了处理社会事务,当然也包含了社会政治事务。四、方差分析:中国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都对后世修辞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启示。孔子的修辞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修辞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上,其“修辞立其诚”、修辞切合社会道德的思想意义深远。它可以看作是后世“文以载道”思想的先河。这种影响主要在东方,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今天我们从日本明治时代的修辞学家,比如高田早苗的《美辞学》、坪内逍遥的《修辞学》、岛村抱月的《新美辞学》、五十岚力的《新文章讲话》等著作中,依然可以看到孔子的“辞达而已矣”“巧言令色”等思想的影子。亚里士多德对后世修辞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西方。他在古典修辞模式——invention,disposition,style,memoryanddelivery的奠基中起了重要作用。正如詹姆斯·马克科奥斯科在《修辞传播学导论》一书中所说:“从他在世至今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理论的影响,是他不朽的也是最重要的贡献。……从真正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著述者们对他的原始理论只是进行了简单地加工,只在很细微的方面有所拓展。今天所有的修辞传播学教科书几乎都采用了《修辞学》所提出的理论。”我国学者也指出:“古往今来的西方所研究的根本问题似乎不外乎是亚里士多德在古典时期所规定的一些内容:目的、听众、构思过程、论辩、谋篇和文体风格。”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是20世纪中叶被介绍到中国的。其《修辞学》被翻译成汉语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因此,其修辞学思想对当代中国修辞学的影响十分有限。同样,孔子的修辞学思想对西方的影响也十分有限。回溯东西方修辞学的研究历史,我们发现,他们的研究对象所侧重的方面有很大差异。东方修辞学特别是中国秦代以后的修辞学思想,尤其是中国现代修辞学,主要以书面语修辞尤其是文章的做法为主,其研究范式是探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修辞格和文章风格。而西方修辞学则侧重了口语修辞尤其是演讲、论辩修辞,修辞功能强调说服,核心主要是修辞推理,体系大都摆脱不了亚里士多德时代的传统:目的、听众、构思过程、论辩、谋篇和文体风格。当然,东方的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