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者为何要在学术上做哲学的事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95ee8bbae106826eac2c3fd4bfe5cfa/095ee8bbae106826eac2c3fd4bfe5cfa1.gif)
![档案工作者为何要在学术上做哲学的事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95ee8bbae106826eac2c3fd4bfe5cfa/095ee8bbae106826eac2c3fd4bfe5cfa2.gif)
![档案工作者为何要在学术上做哲学的事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95ee8bbae106826eac2c3fd4bfe5cfa/095ee8bbae106826eac2c3fd4bfe5cfa3.gif)
![档案工作者为何要在学术上做哲学的事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95ee8bbae106826eac2c3fd4bfe5cfa/095ee8bbae106826eac2c3fd4bfe5cfa4.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档案工作者为何要在学术上做哲学的事
同样,老年人的口比年轻人的口更深刻。这不是我的观点,是黑格尔的。原话怎么说的,记不清了,但意思肯定不会搞错。黑格尔的文字向来晦涩,句式很长,且表述得佶屈聱牙,记住他的原话的确不大容易。黑格尔之所以直言上述观点,大概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是那种大器晚成的哲学家,50岁之前不显山不露水,50岁之后过得顺水又顺风。他的哲学命运有点像中国的老中医,简直是越老越吃香、越老越窜红。晚年的黑格尔哲学,竟然上升到德意志的国家意识形态,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哲学王”。其实,黑格尔的许多思想,青年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公开发表了,但没有人把他当盘菜,直到晚年大红大紫起来,重复表述了一些青年时期的思想,立刻被奉为圭臬,显得深刻无比。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同样一句话的不同遭遇,何止是出自老年与青年的差异,在名家与凡人、领导与百姓身上,体现得同样充分。三年前我曾在一家档案期刊发过一篇短文,针对一些同志围绕“档案工作者该不该参与史学研究”的争论发了几句议论。恕我直言,我感到争论的问题好像是个“伪问题”,话题本身就非常蹊跷,也非常可疑,甚至透着几分荒唐。原因并不复杂:一、档案界历来是引司马迁为同道的,不仅视司马迁为档案工作者,而且是那种子承父业式的祖传档案工作者。司马迁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司马迁,大概不是因为他管过图书和档案,而是因为他利用职务之便完成了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档案界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几十年来一直是倡导学习司马迁的。怎么学来学去反倒越学越浆糊了呢?到头来搞不清“该不该参与史学研究”了,那么学司马迁还学个什么劲!二、稍有点档案工作工龄的同志大概都清楚,档案学里有门分支学科叫《档案史料编纂学》,后来嫌“编纂”一词的涵盖面太窄,改成“编研”了。既然是档案编研,那么对档案史料的研究自然包含其中,而档案史料研究恰恰就是史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还需要去争论“该不该参与史学研究”这样的怪问题吗?但是,说句大实话,整体来看,档案界的史料研究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极个别大馆除外)。如果硬要说档案工作者已经在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如何如何的成就,那我们还得昧掉良心。档案部门该不该参与史学研究,大概不必去争。值得认真反思的是:档案工作者守着丰厚的档案馆藏,近水楼台,占尽天时地利,为什么拿不出多少像模像样的史学研究成果来?恐怕问题出在人的因素上——研究能力不足。钱钟书先生在得知一位不学无术者当上图书馆长后曾讥诮云:“如太监入后宫,虽多机会,却无能力。”我在那篇短文中借用了这句话,结果惹出了一些小麻烦。先是一位同事向我表达了愤慨,继而从另一种渠道婉转地听到有一部分同志对此言极不感冒,认为用词歹毒,后来有几篇言论文章发出来,捎捎带带地说到“能力”问题,行文冷冷的,隐含一脸不服气之神色。我无话可说。只是时常想起倒运的沈从文,想起他在逆境中的那份耕耘与收获——1949年初,北平城处在极度亢奋之中,而在文学界一向活跃的沈从文,则开始了他的惶恐、疑惑、郁闷和刻骨铭心的孤独。因为此前的几个月里,他一直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文艺界把他界定为“桃红色文艺”的作家,他的形象被描摹成“清客文丐”、介于二丑与小丑之间的“三丑”。文坛一位重量级人物在香港发表《斥反动文艺》一文,其中专门论及沈从文。此后,北大部分学生对沈从文的批判日趋激烈,一幅幅大标语从教学楼上垂挂下来,上面赫然触目地写着:“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同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长长的与会代表名单上,没有沈从文的名字。他绝望了。一天,他拿起书桌上的刀片,抖抖缩缩地在自己的脖子上划开一条血口……。过激之举并没有使沈从文告别人世,但促使他下决心告别了已经闯荡30年的文坛。他的一生自此截然分成两段: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沈从文调到了历史博物馆。馆里给他安排的工作是给文物分类写标签,他没嫌弃,每天规规矩矩地抄写卡片。这对于他来说并不完全是一种机械式的劳作。在编目过程中,他对每一件文物加以仔细观察与分析,其中的人物服饰、家具器皿、风俗习尚、花纹色、笔调风格,全都被他充满兴趣地加以注意。渐渐地,他的心灵开始触摸到了那深藏在一履一带、一环一佩、一缕一线、一坛一罐之间的巨大知识财富。北京的严冬,寒气袭人。每天清晨,街头一个稍能避风的墙角落里,瑟缩着一个5出头的矮个老头,穿一件灰布棉袄,一面跺脚,一面将一块刚出炉的烤白薯,在两手间倒来倒去取暖。过往的早行人,谁也不会料到他就是沈从文。他正在等候博物馆的警卫按规定的上班时间将门逐一打开。只有傍晚关门时,才会有一种无名的伤感和孤独袭上心头。历史博物馆设在午门前的五凤楼上。当时,所有文物仍一律按旧规库存。陈列室与库房里不准生火,也不许装电灯,室内光线极差,外边晴天白日,屋里也是黑沉沉的。沈从文在1968年12月的一份检讨稿里这样描述自己在历史博物馆的前十年:“事实上,我就在午门楼上和两廊转了十年……记得当时冬天比较冷,午门楼上穿堂风吹动,经常是在零下十度以下,上面是不许烤火的,在上面转来转去学习《为人民服务》,是要有较大耐心和持久热情的!我呢,觉得十分自然平常。组织上交给的任务等于打仗,我就尽可能坚持下去,一直打到底。”其实,在整个50年代,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也就是些文物分类和编目之类的活儿,当然还有无休止的政治学习。除此之外,他还常到午门楼展览会当解说员。北京大学的吴小如先生是沈从文的弟子,他1982年发表在香港《文汇报》上的一篇短文《我又见到了沈从文先生》曾有这样一段回忆:“五十年代末,我曾随北大中文系全体教员到故宫参观出土文物,从文师对我们一行十分热情,亲自戴了两副重叠的眼镜为我们当讲解员,边走边讲,如数家珍。参观完毕,我同沈先生告别,并说要去看他。先生拉着手诚恳地对我小声说:‘不,我们还是先不来往吧’。先生当时的韬晦心情我是理解的,只好遵命了。过了不久,我因讲文学史遇到了有关文物方面的问题,特地写信向沈先生请教。我原怕先生不愿回信,不料他竟用毛笔章草密行小字给我复了一封长信,阐述讲文学史不能只靠书面材料而必须博采各种出土文物以为佐证的道理,写得十分详尽。”陈徒手曾在《读书》上发过一篇《午门城下的沈从文》,收集了大量当事人的口述材料,对沈从文的一些生存片断勾勒得极为详细。萧乾先生回忆了尴尬的一幕:“有一回我陪外宾去故宫参观,恰好是他在解说,拿一根讲解棍,非常认真。我看了很伤心,觉得这是一个青年人干的事,怎么让他干?我怕影响他,也怕伤害他,躲得远远的,没有上前跟他打招呼。”汪曾祺当年亲眼目睹老师沈从文非常热情地向观众讲解的场面,不免唏嘘而叹:“从一个大学教授到当讲解员,沈先生不觉有什么‘丢份’。他那样子不但是自得其乐,简直是得其所哉。只是熟人看见他在讲解,心里总不免有些凄然。”凌宇的《沈从文传》里也记有一段尴尬事:一次,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应邀到历史博物馆参观,沈从文被指定为陪同讲解员。吴晗一行来到馆里,沈从文正待上前,见吴晗与几位馆里领导在陈列的文物前议论风生,谈兴正浓。他不愿扫大家的兴,于是悄悄地转身走了。事后,馆里立即开会,指责沈从文的无组织无纪律。他默不作声,不作抗辩。后来有人追问不放,让他说清为何来了又中途开溜,他只好如实交待:“你们见他鞠躬如也,他见了我也是鞠躬如也。免得大伙难堪”。原来,吴晗曾是沈先生的学生。沈从文的处境并不很好,这从他的日记里也可以猜度出几分。比如他在1953年3月31日记道:“少说或不说馆中问题,凡事禀承馆中首长——馆长,主任、组长……要做什么即做什么,实事求是作一小职员,一切会好得多。对人,对我,对事,都比较有益。”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挡住他对文物研究的浓厚兴趣,从外行到内行,从内行到痴迷,他几乎不能自主,顺着一股强大的内在惯性往前冲。50年代后期,沈从文在艰难的处境里赢得了文物界许多专家的尊敬——这是他用一系列研究成果换来的。他撰著了数本学术专著,论题极广,《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中国丝绸图案》《龙凤艺术》,一本本皆是硬学问,同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1963年,周恩来总理召集文物界的有关人员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在谈到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时,周总理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我们出国访问,参观过人家的蜡像馆、服装博物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文化比他们悠久,可是我们却没有自己的服装博物馆,没有相应的《服装史》,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编一部有自己特色的《服装史》?文化部副部长当即回答:“这事沈从文可以做。”总理当即拍板:“好,那就交给他去做。”沈从文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写作。沈从文提供了详细的图像实物资料,抽调历史博物馆的几名工作人员加以描摹绘制,负责全书的图片制作。到1964年春,一部包括200幅主图及部分附图,20余万字研究说明文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初稿即告完成。全书以文物图像为纲,以不同方式、不同体例作文字说明。文字说明以实物为归依,穿插引申文献典籍,进行比证、分析和综合。此书按计划在当年付印,是文物界为建国15周年准备的一份献礼,但这部份量极重的学术专著命运多舛,一如其作者,注定要经过坎坷的历程——阶级斗争的主旋律很快就使原定的出版计划夭折了。在此后颠沛动荡的漫长岁月里,沈从文时不时地为这部著作继续做些补增。直到1981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将这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正式出版时,书的作者则垂垂老矣——沈先生已是80岁高龄的老人了。转入文物研究的30年时间,沈从文任凭外界飞沙走石,他只管为自己撑起一叶孤独的精神之舟。这一叶扁舟,承载着他的一个庞大的学术专题研究系列。沈从文曾在1974年写给历史博物馆馆长一封长信:“我应向你认真汇报一下,现在粗粗作大略估计,除服装外,绸缎史是拿下来了,我过手十多万绸缎;家具发展史拿下来了;漆工艺发展史拿下来了;前期山水画史拿下来了,唐以前部分,日本人做过,我们新材料比他们十倍多;陶瓷加工艺术史拿下来了,也过手了近十万件,重点注意在可否供生产;扇子和灯的应用史拿下来了,也都可即刻转到生产上;金石加工艺术史拿下来了;三千年来马的应用和装备进展史拿下来了;乐舞杂伎演出的发展资料拿下来了;……乍一看来,这么一大堆事物,怎么会忽然抓得下?简直不易设想。事实上,十分简单,只有一个肯学而已。”此函浸泡着沈从文悲愤的泪水,因为这一切“无人接手,无可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如何获取期刊论文格式
- 入团申请书高中1000字
- 大学生创业项目训练计划
- 上海大学生餐饮创业项目
- ktv双十一活动策划书(第二稿)
- 第5章 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测试(含解析)-七年级数学下册(华师大版)
- 音乐的本质探索
- 艺术与生活模板
- 聘任申请书养护工
- 初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初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押题密卷4
- 谶纬神学与白虎通义
- 中医药膳学全套课件
- 分析化学(第6版)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
- 海上日出配套说课PPT
- 新青岛版(五年制)五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导学案(学前预习单)
- (完整word版)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完整版)
- 详情页测试文档20220802
- 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办案指南
- 经编工艺基本样布的分析
- 一文看懂全部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方式
- 完整版陆河客家请神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