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第四版)》家校关系中的道德问题_第1页
《教师职业道德(第四版)》家校关系中的道德问题_第2页
《教师职业道德(第四版)》家校关系中的道德问题_第3页
《教师职业道德(第四版)》家校关系中的道德问题_第4页
《教师职业道德(第四版)》家校关系中的道德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校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目录1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2第二节家校关系的道德调适CONTENTS●了解家校关系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反思引发家校关系冲突的事件和原因;●把握和谐的家校关系要遵循的伦理规范。通过本章的学习,你能够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一、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基础教师和学生家长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在政治上,教师与学生家长作为国家的公民,他们的政治和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只是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才扮演了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经济上,他们都是社会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在社会大生产过程中是相互合作的伙伴,有联系密切的利益关系。在文化教育上,教师和学生家长都是在同一种文化传统和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对学校教育的认识有着相似的现实基础。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教师和学生家长在教育目标上,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或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品德培养上的一致性。二是知识才能培养上的一致性。三是身体素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上的一致性。四是审美情趣培养上的一致性。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二、家校沟通与合作的现状评价与原因分析(一)家校沟通与合作的现状1.家校关系中学生的位置据笔者对百余所中学的调研结果的分析:44.2%的学生希望教师和家长的联系频率为“偶尔”,32.7%的学生希望教师和家长通过电话交流,50%的学生希望每个学期教师家访的次数为“0—1”。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大都不希望家长和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51.6%的学生认为,教师要求见家长的原因是“通报我近期的过失、缺点”,而选择“提出表扬”和“通报我取得的进步”的都比较少,分别占总人数的3%和12%。可见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与家长联系就意味着自己犯了错误,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家校联系的态度。64%的教师只有当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困难时,才去联络家长。联络的方式也十分简单生硬。最常见的就是要求学生“叫你家长来”!家长一接到这“最后通牒”式的命令,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揪心、闹心、烦心,最后搓手心(体罚)”,与孩子发生激烈冲突的比例高达95%以上。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教师被家庭看作是“带来痛苦的人”,由此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后果也是不言而喻的。而6%的家长认为,“当孩子成绩稳定时”他们“没有必要”和教师保持联系。76%的家长也只有当孩子“犯了过错”或者“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困难”时,才去联络教师。来自家长和教师双方的压力让学生觉得很累,他们希望家长能体会他们在学校的辛苦,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对他们少一些责罚,多一些理解和关爱。学生最希望看到的是,在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中教师能将自己的一些进步反馈给家长,让家长看到自己的进步,并能够从中探讨出对自己成长更有帮助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自己在各方面的发展,而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习分数或改正错误给家长打“小报告”,在家长、学生之间引起冲突,造成不愉快。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2.教师片面的家庭教育观对家长产生了误导“家庭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长应该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是当下许多教师的家庭教育观。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高度重视。调研中发现,教师和家长也有关于孩子品德培养上的交流,但这种交流大多是孩子遵守纪律方面的,如孩子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不是常与其他同学闹矛盾,孩子听话不听话、调皮不调皮,等等。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内容极其狭窄和片面。其中,教师对家长的误导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3.教师在交往态度上对家长缺乏尊重调研中46%的家长认为,一些教师认为在教育问题上自己是“闻道在先、学有专攻”,家长应该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在态度上对家长缺乏尊重。因此,当家长就孩子的学习问题与教师交流的时候,有些教师很没有耐心,甚至以命令、训斥的方式与家长沟通。调研访谈中还发现,部分教师认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教育负主要的责任,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当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问题时,教师就过分地指责和依赖家长。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二)家校沟通与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学校教育的独立性与学生学校教育中家庭参与不可或缺性之间的矛盾在学校教育发展的这一历程中,可以明显看到学校教育的独立性逐步发展。“学校代替家庭成了教育的权威,学校教育制度也相应地从其他社会制度中独立出来,相对独立地制约着学校教育的运行。久而久之,学校教育自然地产生了自我封闭性,削弱了与社会的联系。学校教育排斥来自社会和家长等的参与也就不难理解了。”然而,即使学校似乎已经将教育的权力在制度上全部“收入囊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却不能就此拒绝家庭的参与。当学生来到学校时,他必然带着从家庭所受到的影响:家庭教育中德育、美育、劳动教育、体育,甚至也有智育的成果。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而当学生回到家庭中,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教育也必然要与家庭中受到的影响相互作用。学校对学生采取的种种教育措施都必须考虑到家长的意愿,大量实践表明,如果遭遇到大多数家长的反对,学校原定的教育措施就不得不宣告取消。正因为学校教育的对象学生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即家庭的孩子,所以学校教育必须要对学生的家庭负责,学校教育的独立性与学生学校教育中家庭参与的不可或缺性之间的矛盾就是必然存在的。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2.教师和家长由于社会角色的差异产生矛盾冲突家长和教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对家长而言,在大部分家庭,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在这个孩子身上,不仅寄托了父母未竟的理想和梦想,也寄托了父母的希望。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更是具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关切,以至于孩子在学习上的任何波动,都牵动着家长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家长对子女的这种心理和期望,决定了他们希望教师也能如此关注自己的孩子。当教师对学生的关切程度未如家长之愿时,家长就可能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不关心而心存怨意。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再者,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成才状况的不同态度也可能会导致矛盾冲突。教师和学生家长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差异,决定了两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家长认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地方,教师是专门教育人的人,孩子被教育得不好是教师的责任。而教师常常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同在一个班上,我对有的学生稍做教育就能明显奏效,而对有的学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见效呢?因此,有的教师也简单地把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高低,视为衡量家庭教育好坏和家长素质高下的标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这种相互抱怨,有时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3.传统意义上教师在教育领域的权威性与现代社会家长挑战教师权威性之间的矛盾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两方面。制度性因素形成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指社会的文化传统赋予的权威,法定权威指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等因素赋予的权威。个人因素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知识权威由教师个人的学识、专长等产生,感召权威则源自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爱心、同情心等。第一节家校沟通与合作现代社会教师在教育领域的权威性正受到来自家长的挑战。挑战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个人权威上。一方面在知识权威上,教育学知识并不是教师所专有的,而是作为教育者(包括为人父母者)都应该具有的通识性知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长们的文化素质也越来越高,很多家长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教育学的素养,所以对于教师的一些教育行为并不认为是合适的。另一方面在感召权威上,有的教师的师德也是难以应对家长的质疑的。当家长在教师个人权威上持怀疑态度时,往往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如通过给学校施加压力要求更换教师或解雇教师。第二节家校关系的道德调适第二节家校关系的道德调适一、家庭和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职能家庭和学校分别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在培养青少年的过程中所承担的教育职能应该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主要是自我教育,以个别的方式进行;后者是以智育为主体的给予教育,以集体的方式进行。可见学校教育的优点也正是它的缺点,但是学校教育的缺点可以由家庭教育来弥补。家庭作为人降生后归属的第一个社会群体,能使儿童初步掌握母语,形成生活习惯,自然地接受爱和主动地去爱,从而奠定人格与个体社会化的初步基础。家庭应该成为孩子道德教育的基地、心理关怀的港湾。第二节家校关系的道德调适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司其职,青少年的成长将保持一种和谐的平衡。青少年在集体教育中所承受的压力,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得到自然的释放。而学校教育又可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家庭教育的任务被定义为:“在儿童入学前,主要是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在儿童入学后,主要是配合学校教育使其品德、智力和健康得到正常发展,将来能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家校关系的调适首先要关注两者关系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学校和家庭不恰当地履行各自的职能,必定打破和谐,制造出无数的畸形教育的“怪胎”。第二节家校关系的道德调适二、建立学校与家庭平等合作的伦理关系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是一种为了使学生(孩子)成才而确立的相互协作关系。教师和学生家长必须建立起正常、和谐的合作关系、伙伴关系,协调一致地教育学生。如果双方配合不当,非但不能增添教育的力量,而且还会使双方的力量相互抵消,甚至起相反的作用。要建立平等合作的伦理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家长观”。正确的“家长观”的核心,就是双方关系的平等性。第二节家校关系的道德调适教师和家长在人格上的完全平等,决定了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具有一些基本特点:一是教师除了道德上的威望,对学生家长无任何权力可言;二是由于教育学生是教师必负的社会责任,因此教师要和所教学生的家长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不管学生家长的社会背景如何;三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主动协调的态度促进与家长平等合作伦理关系的形成,因为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这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双方社会地位的平等性、双方联系交往的互尊性和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配合性。第二节家校关系的道德调适学校和教师在家校关系的指导观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把家长放在从属地位,转变为以学校为指导、以家长为主体的双向合作关系,家长在家校关系中要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二是要从学校、教师单向的居高临下的指导,转变为教师、家长双向互动、相互学习,教师在家校关系中由绝对权威转变为相对权威;三是要从单纯从学校和教师出发要求家长配合的社会性目的,转变为从孩子出发的个体性教育目的。第二节家校关系的道德调适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学校由于负有专业优势和社会、历史使命,因此承担主要的责任:不仅应积极主动地吸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监督和管理,而且对家庭教育有辅导的责任和义务。在家校双方共同构建平等的伙伴关系中,家长也是不可或缺、相当重要的“当事人”。在对教育学生(孩子)的问题上产生分歧,家长应该与教师平等协商,而不能对教师一味逢迎、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家长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把学校和教师当作为自己服务、给自己打工的,而看低学校和教师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第二节家校关系的道德调适三、教师应尊重学生家长1.当教育过程中发生困难时,教师要耐心和克制教师为避免自己的不当言行给家长带来伤害,应该在以下方面多加注意:其一,要反思学生所犯的“错误”是否是一种错误,还是学生心理需求的自然表露,抑或是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其二,要探讨学生犯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三,即使是由于学生本人的原因犯了不小的错误甚至是严重的错误,也不能将学生犯错的账记到家长头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格外注意自身的言行,以免由于自己对学生家长的不尊重造成不愉快。第二节家校关系的道德调适2.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教师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并对正确的意见加以积极的采纳,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原因在于:其一,家长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校外的情况,教师要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其二,学生家长的知识层次在不断提高,很多家长也比较注意教育学知识的进修和教育学修养的提高。因此,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往往能提出一些到位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教育的需要,教师要虔诚而耐心地倾听家长的意见。教师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教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密切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节家校关系的道德调适3.教师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家长教师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家长,是教育公正的必要延伸。教师不仅不应该拒绝和学生家长的合作,而且还应该主动协调和他们的关系,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学生活动中的作用和积极性。首先,教师应该坚守教师的职业操守,绝不能把学生和学生家长作为获得私人不正当利益的来源,对家长的不正当迎合应该而且必须婉拒。其次,教师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即使客观上教师不能对每一位学生都爱护有加,教师在主观上绝不能对学生存有偏见。再次,如果教师接受了家长的不正当迎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和教育威信荡然无存,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实效将大打折扣。第二节家校关系的道德调适四、畅通家校之间的沟通渠道1.家校双方需要增强沟通的强烈意识学校方面应该充分认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大意义,这是学校从封闭式办学走向开放式民主办学的重要举措。通过与家庭的沟通,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从而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而家长方面也应该积极地与学校取得联系,沟通孩子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向学校寻求帮助。同时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的了解和监督,也是对自己的孩子受教育权和学习权的重视和维护。第二节家校关系的道德调适2.畅通家校之间的沟通渠道必须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学校应该将家校之间的沟通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纳入学校的管理体制,摒弃“问题型”家校关系。对传统的沟通渠道如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等,一是改良其中的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不仅双方都应该主动而且要有另一方的反馈,形成沟通的回路;二是要形成制度化,将其作为制度确定下来,定期执行,不能随意、涣散。而且,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社会的便利条件,开拓新的家校沟通方式,如建立网络平台。另外,学校应该成立由家长代表和分管校领导共同参加的家长委员会。第二节家校关系的道德调适3.坚持充满道德意蕴的家庭访问第二节家校关系的道德调适信息时代家校沟通的途径虽然已多样化,但传统的教师家访必须坚持,因为其中内涵着诸多的伦理意蕴。教师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家长这一行为,本身就传递给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诸多信息,这也是在用身教告诉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电话、微信之所以无法取代家访的作用,是因为在“家”的环境里,容易营造一种特殊的亲切氛围,有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氛围中能够迎刃而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