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是修辞学的核心_第1页
修辞格是修辞学的核心_第2页
修辞格是修辞学的核心_第3页
修辞格是修辞学的核心_第4页
修辞格是修辞学的核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修辞格是修辞学的核心

第二,修辞格是修辞学的中心的组成部分20世纪成为历史。二十世纪汉语辞格研究所走过的历程是值得思索一番的。或者说,它已经成了我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它是辞格学说进一步发展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环节。在西方修辞学史中,公元1世纪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就已经提出了14种修辞格。此后,修辞格一直是修辞学中的重要的、主要的组成部分。甚至修辞格研究被等同于全部修辞学研究。但是修辞格当然并不是修辞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的确是修辞学的最中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修辞格就没有、就不能叫做修辞学,尽管只讲修辞格也可以叫做修辞学。修辞格不等于修辞学,这是唐钺在《修辞格》中就开宗明义说过了的。把修辞格当作修辞学的中心的组成部分,这不但是修辞学的传统,也是深入人心的一种观念。甚至把修辞格同修辞学等同起来,直到现在也还是被广泛承认的。今天台湾修辞著作大都只讨论修辞格,例如沈谦的《修辞学》和黄丽贞的《修辞学》等,就是一个证明。七十年代末,修辞学中出现过“冲破辞格中心论”的思潮,但是修辞格研究依然是八九十年代修辞学中最活跃最有成绩的一个部门,也是新世纪里首先应当认真反思的对象。一、汉语修辞的方式辞格现象,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对辞格的考察,比起辞格的出现当然要晚得多。但是中国修辞学中,很早就开始了修辞格的研究,对比喻等辞格的研究早在先秦就开始了。但是“修辞格”(辞格)这一名称的出现,却是很晚的事情。“辞格”(修辞格)是修辞学中的一个术语。顾名思义它是修辞活动中的一种格式,一种有效地运用语言的手段。胡裕树等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中说:“修辞格:简称‘辞格’。也称‘语格’、‘辞藻’、‘藻饰’、‘语式’。”沈谦在《修辞方式析论》中说:“‘修辞格’,简称‘辞格’,或称‘修辞技巧’、‘修辞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段’……。”1我们认为,不能把“修辞格”同“修辞方式”、“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段”混为一谈。应当严格区分。在我们看来,“修辞方式”、“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段”的范围都比“修辞格”要大得多,修辞格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核心的中心的部分。所以出现“修辞格”同“修辞方式”、“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段”的混用现象,原因之一是辞格和非辞格的界限难以划分,“辞格”有时有些负面色彩(似乎是可有可无的,是一种文字游戏),于是有些学者想回避矛盾或避免误会,例如台湾学者黄永武的《字句锻炼法》其实是一本专讲修辞格的著作,却偏偏不提“修辞格”这一术语。汤振常在《修辞教科书》中,用“辞样”、“转义”来称呼修辞格现象。第一个用《修辞格》作为著作名称的是唐钺。这一著作的名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就是对中国修辞学和辞格学的贡献。二、是一种思维方式修辞曾同语法和逻辑等并称为“七艺”,是学问的基础。修辞格在受到普遍重视和喜欢的同时,也一直是被贬低和攻击的对象。修辞格虽然受到广泛喜爱,可是喜爱者却很少从本质上认识和思考修辞格问题。这样修辞格当然会受到贬低和诋毁,例如有人就认为,修辞格就是女人服装中的别针之类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已,这虽然不能改变辞格在修辞学中的地位,但是,这是不利于真正认识修辞格的地位和作用的,贬低者自己当然更不可能正确的认识修辞格了。修辞格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研究者往往只是从具体的用词造句的方式角度来观察辞格的,因此往往把修辞格局限在修饰和美化词句的狭小的范围内,不能、不善于从思想方法的高度来考察问题。事实是,修辞格其实也是、甚至本质上就是认识活动的一种手段。辞格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所喜欢的最有成效的表达手段,其原因就在于:它符合正常人的常规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辞格是建立在人们的正确思维的基础上的。或者说,辞格首先是一种思维方法,然后才成为一种表达方法的。如果辞格同人们的思维活动的规则不一致,那么它就不可能充当表达手段,更不可能最有效地完成交际任务。从本质上看,修辞格其实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认识活动,其实都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未知事物是认识活动的对象,已知事物是认识新事物的立足点、出发点、参考框架。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把握对象之间的同和异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相似关系和相关关系。修辞格的基础其实就是相似关系和相关关系。最重要的两种辞格比喻和借代就分别建立在相似关系和相关关系基础上的。比喻的本质是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而相似关系其实是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主要的模式。它的本质特征是:已经知道的事物同目前尚未认识的事物之间同和异的关系。借代的本质特点是把握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也正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每一种修辞格其实都是思维的方式,是人们解释和表达世界的一种手段。修辞格也是构思和篇章结构的模式。伍铁平的《修辞学在西方认知语言学中有跃居首位的势头》一文中说的是整个修辞学,其实其核心的部分却正是修辞格。换句话说,修辞格就是认知方式。修辞格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作用也可以从精神分析学说的成就中得到证实,精神分析学说的大师们解释梦和潜意识的基本模式就是修辞格。许多辞格也是表达的方法和方法论原则。辞格是构思的方法和方法论原则。例如: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对照、映衬、双关、夸张、婉曲等。辞格也是结构篇章的方法和方法论原则。例如:对偶、对照、映衬、反复、排比、顶针、回环、错综等。有些辞格甚至是一些文体的方法论原则——或者说是生命线。例如,双关就可以说是寓言的生命线,是它的创作方法论原则。所有的寓言都有表里两层意义,而且写作者的真正用意一定在那深层意义上。接受者的目标也一定是在那深层意义上。比拟在童话创作中也具有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对偶和对照则是骈体文创作中的方法论原则。不运用对偶和对照的骈体文是不存在的!修辞格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比喻被当代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是‘人类语言最重要的特征之一’。”383著名语言学家缪勒(F.MaxMuller,1832——1890年)说:“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隐喻式的;它不能直接描述事物,而求助于间接的描述方式,求助于含混而歧义的词语。”364修辞格也是文学艺术中所共同运用的手段。辞格往往被认为是美化语言和增加表达效果的积极手段,其实它是偏离语言的和语用的常规之后历史地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格式。作为一种格式,它也是中性的,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交际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辞格还具有方法和方法论的价值。辞格的方法和方法论的价值有三个方面:第一,辞格是一种表达方法。第二,辞格是一种思维手段、认知方式。第三,辞格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例如,比喻、双关和对偶都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三、变格、二元结构的语言汉语辞格研究虽然开始比较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辞格研究并不重视系统的研究,也就没有建立起汉语辞格系统。汉语辞格研究,二十世纪初期,唐钺的《修辞格》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辞格研究是三十年代修辞学的中心课题,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辞格和多种多样的辞格分类系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汉语辞格研究高潮时期。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所提出的辞格系统。陈望道对修辞学的重大贡献就表现在辞格上,有人甚至认为他确立了辞格中心论的修辞学体系。在那以后,辞格研究处在低潮状态,满足于对陈望道的三十八个辞格的修修补补的修辞学界,基本没有跳出陈望道的辞格体系。修辞格是唐钺最先提出来的。虽然,辞格的研究是早就开始了的。当然修辞格现象的出现那是大大早于修辞格的研究的。唐钺(1891——1987)是美国留学生,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他的《修辞格》于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一著作开创了汉语修辞学的新局面,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的科学的修辞学的奠基石。这一著作字数不多,但其在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可惜的是二十世纪后几十年没有再版,见到和阅读的人是不多的,而且又常常被误解。例如,把修辞格定义为“变格的语法”中的“语法”就常常被人误会,等同于“语音、词汇、语法”中的“语法”。其实他所说的“语法”指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和运用语言的常规。唐钺对修辞格的理解是:“凡语文中因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有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他抓住了修辞格的最重要的两个特征。第一,“效力”就是表达效果,这是修辞格的生命线,也是修辞学的生命线。第二,“变格的语法”,突破常规是修辞格的关键。所谓“变格”,就是变异,就是偏离。而这里的“语法”不是同语音和词汇相提并论的那个“语法”。如果是同语音和词汇相提并论的那个语法,他的修辞格中的许多内容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例如比喻、双关和借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语法问题。他所强调的“效力”观被后来几乎所有的修辞格研究者所接受。但变格的语法“这一点却因为被误解而长期被忽视了。我们在《什么是修辞格》中说:“修辞格是一种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文字的和语用的常规并逐渐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台湾沈谦的定义是:“修辞格是语言文辞中为了提升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常规而创设的种种特定格式。”19这些可以认为是对唐钺修辞格定义的继续和发展。在学术研究中,做一个开创者是最困难的,其地位和作用也是最大的。例如,在新加坡学者郑子瑜之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汉语修辞学史著作。那时要想写作一部汉语修辞学史,是很困难的。他的著作一出版,很短的一个时间里,就出现了多部汉语修辞学史的著作。那些在它之后出现的修辞学史著作,其实不过都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丰富完善而已。同样,也正是唐钺引导了汉语修辞格的研究大方向。在他之后,短短几年里,出现了许多新的修辞格研究的新成果。三十年代修辞学的大繁荣中,修辞格是重要内容。每一部修辞学著作中,修辞格都是最中心的内容。唐钺是汉语修辞格学的奠基人。其实也是汉语语言学中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人。他开创了科学的辞格学研究的道路,他唤起了三十年代辞格研究的热潮。他所提出的27种辞格及其分类,为后来的辞格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出发点和可靠的基础。重新认识那时的辞格学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辞格研究上一个新台阶所必须的。三十年代是汉语修辞格研究的最繁荣的时期,是后来所无法比拟的。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多种多样的修辞格体系出现了,各有千秋。有的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有的从美学角度出发。有借鉴东洋的,有借鉴西洋的,有重视传统的。修辞格的数量有的多到上百种。辞格的分类方式各不相同,各有其合理性。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著作后来很少再版,这一传统中断了。其精华已经被人遗忘了。重新认识三十年代的辞格研究的遗产,是开拓新世纪汉语辞格研究新局面的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只是三十年代修辞学著作中的一部。当然是最成功的一部。其实,就理论探索而言,早于《修辞学发凡》的王易的《修辞学通诠》并不一定就不如《修辞学发凡》,但《修辞学发凡》成了汉语修辞学的一个范式。它影响了几十年。《修辞学发凡》不局限于修辞格,但其中重要的部分的确是修辞格,它的成功和影响也在修辞格。或者说,《修辞学发凡》最成功地提出了一个修辞格的范式,这个范式为修辞学和其他学科所共同接受,它对后代的影响其实也就是这个修辞格的范式。学术研究中范式的出现,具有非凡的意义。但范式也有负面作用,它往往限制后来者的思维空间。《修辞学发凡》所提出的修辞格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统治着汉语修辞格研究。以后的修辞格著作,基本上是在这个模式内修修补补,甚至是辞格的数量越来越小,大陆的往往只是十几个格,即所谓常用辞格,台湾的修辞学著作基本稳定在这三十多个辞格的框架之中。50年代出版的谭正璧的《修辞新例》,著作者开宗明义地说,完全是陈氏体系,只是换了例子。所以,那以后的几十年,可以说是汉语修辞格研究的停滞时期。在以后的日子里,值得注意的是,郑文贞和余纲的《辞格的客观基础》,这是一个很有学术价值的文献。四、理论和方法的偏好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以后修辞格研究的停滞状态的打破,是60年代的事情,一向很少甚至基本不发表修辞学论文的《中国语文》开辟了“修辞新例”专栏,发表了倪宝元、严修等的“修辞新格”,例如:反客为主、顾名思义、看图会意等。这表明修辞学界已经不满意于陈氏范式的一统天下了,这是打破陈氏范式的开始,一个创建新辞格的浪潮开始了。但是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文革”的到来,中断了这一学术运动。“文革”期间,大陆修辞学学者也并不是完全的“冬眠”。老一辈学者郭绍虞写作了语法修辞的巨著。但是修辞格不在他研究的范围之中。我自己七十年代初期写作了《汉语修辞学》,也没有把修辞格当作关注的重点。大陆修辞学研究的真正新阶段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期中国大陆的修辞格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是可以同三十年代比美的、二十世纪中的第二个辞格研究高峰期。60年代的创建新辞格的运动,在80年代达到了狂热的阶段。1978年我发表《修辞的定义及其他》一文,鼓吹打破辞格中心论,冲破辞格的牢笼。1981年在杭州的学术会议上,我又强调重视辞格的研究,一是发现和创建新辞格,二是对传统辞格的再认识。汪国胜、吴振国、李宇明主编《汉语辞格大全》的“前言”中说:“本书系辞典性质,共收条目691条,其中独立的辞格231个。”唐松波、黄建霖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的“凡例”中说:“本辞典正文收录汉语修辞格156个,其中正式辞格117个,含小格121种,尚不能独立或有待于探索的辞格39个。”黄建霖主编的《汉语修辞格鉴赏辞典》的“凡例”中说:“本辞典共收汉语修辞格162个,其中正式辞格117个。内含小格123个,尚不能独立或有待于探讨的辞格46个。”短短几年间,修辞格就从30多格发展到了两三百个格,次辞格(修辞格内部的小类)也不断增加,繁多繁琐,也五花八门,叫人目不暇接。在短短的几年里突然诞生了这么多的辞格,是八十年代中国修辞学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创格热中最有成绩的是吴士文(如换算格)、秦旭、秦卿(如物候格)、谭永祥(创格热情最大,数量最多)等。在次辞格的分类方面,最有成就的是台湾学者蔡宗阳,他在《论比喻的分类》(李名方主编《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把比喻分为十大类四十三种。这一“创新辞格热”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降温了。80年代辞格研究中,成就最高的是吴士文的《辞格论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他努力解决辞格的最本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的看法。郑远汉和濮侃的辞格比较研究和袁晖的比喻研究都有相当的水平。90年代初出版的庄关通的《辞格群》(江苏教育出版社)也是颇有创建的。潘晓东关于辞格分类的主张也是很有价值的。这一时期,大陆和台湾各有特色。台湾学者重在对传统辞格的深化,研究倾向是密切结合传统文化,方法上是偏重于传统,实事求是,在语料上花费了巨大的力气。大陆研究者则是开拓思维的空间,大胆探索,一是新辞格热的出现,许多研究者都有一种辞格情结,二是理论和方法的偏爱。台湾省的修辞学家非常重视辞格研究,在辞格研究方面比大陆学者下的工夫多,成果也多。他们更重视对传统辞格的研究,当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辞格。他们的学风比大陆学者要严谨得多。建立新的辞格系统应当把台湾省修辞学家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内。新时期大陆修辞学研究者对理论探索的兴趣特大,这也表现在辞格研究方面。扩大辞格研究的视野,联系人文学科多方面的新成果来探索辞格现象,特别是联系文化研讨辞格。也很重视辞格研究的的方法论原则,例如引进生成转换语法学的观念来研究比喻,运用演绎法来研究双关格等。五、创建辞格系统的必要性二十世纪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辞格研究的遗产,但也给我们留下了辞格的混乱局面。对二十世纪辞格研究作出历史性的总结是新世纪修辞格研究的任务之一,也是新世纪辞格研究的出发点。总结和继承二十世纪辞格研究的学术遗产的出发点是:重新认识辞格的本质,进一步明确辞格的定义。探索和确定辞格和非辞格的区别性特征。首先需要区分出两种性质不同的辞格:(1)客观存在的辞格,(2)修辞学者论著中的辞格。两者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整顿辞格的秩序,要做三件事情:(1)区别辞格和非辞格。(2)归并一些辞格。(3)规范术语。整顿的时候,又需要:(1)尊重传统。(2)照顾习惯。发展同混乱往往是并存的。一定程度的混乱甚至是发展所必须的。到了80年代后期,汉语辞格的混乱现象已经很明显了。提出的辞格中,有许多是大同小异的,互相交叉的。这是因为辞格是不同的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里从不同的角度上分别提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再呼吁清理修辞格的门户。辞格术语也比较混乱,其原因是有些研究者不熟悉修辞学史,尤其是不熟悉三十年代的修辞学论著,有的在给辞格命名的时候忽视了学术的传统和学术术语的规范化要求,当然也有的是故意标新立异。辞格研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修辞格系统的混乱。如果单单就某一个格来看,问题都不很大,许多修辞格都是颇有道理的,有它成立的理由,甚至有的还很是充分的。但是把研究提出的修辞格加在一起,却很难构成一个系统。甚至,同一个修辞学家、同一部修辞学著作中的修辞格也很难说是一个没有逻辑矛盾的系统。这是因为,研究者对辞格的认识很不一致,创建辞格的标准不相同。甚至同一个修辞学家所创立的修辞格也是依据不同的标准建立的。不同时期、不同的研究者分别创建的辞格简单的结合在一起,当然就很难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了。而由于历史原因,二十世纪早期的修辞学著作除了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其他的长期以来基本上没有重新印刷,大都很难找到,许多研究者不能阅读和参考,有许多所谓新辞格其实是早期研究者论述过了的,或大同小异,或更换了名称,这就造成了人为的混乱。提出一个或多个修辞格,显然要比构建一个没有逻辑矛盾的修辞格要容易得多。八十年代,我增加鼓励大学生和中学教师大胆地创建新辞格,最好考虑到辞格系统,但是也可以完全不考虑辞格系统,甚至不去想将来是否被吸收到辞格系统中去。那时,我认为,提出了新辞格可以促进辞格研究繁荣,就是贡献。现在看来,这一主张,积极方面是促进了辞格研究的积极性,消极的一面就是增加了辞格的混乱。正因为构建辞格系统的难度大,所以,对二十世纪前五十年里创建的辞格,还需研究者认真地清理。整顿可以从区分辞格和非辞格开始。进一步明确辞格的定义,从辞格的定义出发,鉴别已经提出的辞格。在进一步明确辞格和非辞格的标准之后,把非辞格——例如通感(钱钟书)、委婉、幽默、警策等——从辞格系统中剔除出去。例如警策,是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的一种辞格。他的定义是:“语简言奇含意精确动人的,名为警策辞,也称警句,意能象蜜蜂,形体短小而有刺有蜜,为最美妙。文中有了它,往往气势就此一振。”187“语简言奇含意精确动人的”不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格式。达到这一要求的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陈望道将它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将自明的事理极简练地表现出来,使人感到一种格言味的,如:事实就是事实。(鲁迅译《日本现代小说集·与幼小者》)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左传·宣公十五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秦始皇本记》)第二种是将表面上两两无关的事物,捏成一句,初看似乎不可解,其实含有真理的,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是苍蝇。(鲁迅《战士和苍蝇》)墙有耳,伏寇在侧。(《管子·君记》)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第三种是话面矛盾反常而意思还是连贯性通顺,可以称为“奇说”“妙语”(Paradox)的一种警策辞。这是警策辞中最为奇特却又最为精彩的一种形式。例如:善游者溺,善骑者坠。(《文子·符言》)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峣峣者易缺,白敫白敫者易污。(《后汉书·黄琼列传印李固于黄琼书》)187—188现在的修辞格辞典中坚持着陈望道的说法,把警策当作一种正式的辞格。例如,唐松波、黄建霖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中说:警策“用简练而新奇的语言,表达确切而深刻的含义。”汪国胜、吴振国、李宇明主编的《汉语辞格大全》中介绍说:警策“用简练奇妙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黄建霖主编的《汉语修辞格鉴赏辞典》中说:警策“用简练而新奇的语言表达确切而深刻的含义。”事实上,所谓警策并没有固定的稳定的统一的格式,例如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的例子:187——188例一:事实就是事实。(鲁迅译文)例四: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是苍蝇。(论迅杂文)例五:墙有耳,伏寇在侧。(《管子》)例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例七:善游者溺,善骑者堕。(《文子》)例八: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例一和四,现在叫做同语(主语和宾语相同)。例五,其实是比喻——如果是“隔墙有耳”,就是借代。例六、七、八、九,现在叫做“相反相成(或自相矛盾)。因此,警策不是一种修辞格。再如讽喻,是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的一种辞格。他的定义是:“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教导意思的一种措辞法。大都用在本意不便明说或者说不容易说明白的时候。但说了故事,往往仍旧把本意说了出来,而故事只成了对象事件的形容。”119定义中有两个项目,一是“造出一个故事”,二是“寄托讽刺教导意思”。后一个项目是修辞的目的。古希腊人把修辞学看作劝说的学问,这个“讽刺教导”是劝说的内容之一,完成这个任务的手段可以是多种的。所以这个辞格的关键是“造出一个故事”。陈望道把讽喻分为两类:“一类是情境急迫,故事只是匆促之间构造出来,并没有充分的独立性,这在我们日常语言之间,大概叫做‘打比方’。”120既然可以叫做“打比方”,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就把它算作比喻的一种呢?“还有一类是情境比较的不急促,故事构造得比较完整,比较有独立性的,这在我们言谈之间大概叫做‘寓言’。”122其实,寓言就可以看作是比喻的扩大或扩大的比喻。因为这个构造出来的故事只要同所要表达的意义之间具有某种相似关系,才能达到表达的目的。换句话说,寓言的构成条件是,所构造的故事同所要表达的意义之间具有某种相似关系,从本质上看,这就是比喻。这里其实有两种意义:一是故事本身的意义——表层意义,二是所要表达的意义——深层意义,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种讽喻其实也可以看作为双关的。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讽喻当作比喻和双关的结合物。所以,我们认为:讽喻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辞格。六、吸收外来修辞学理论,继承传统,开创学术海继承、引进和创新,是总结二十世纪修辞格研究中的三个关键词。引进外民族的修辞学,是二十世纪汉语修辞学的特点。这同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大趋势是一致的。现代意义的汉语修辞格研究的开创者是唐钺,他的《修辞格》就是引进西方修辞格学说的成功的典范。长期以来,一些研究者总是指责唐钺模仿英语修辞格著作,贬低了这一著作的贡献。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在引进日本修辞学方面也是很成功的。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前五十年,主要是经过日本修辞学家改造和加工过的西方修辞学。日本修辞学对汉语修辞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后五十年的前十七年主要是接受了苏联修辞学理论,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是接受了美国修辞学理论,最后十年注意到了欧洲修辞学理论,特别是比利时列日学派的修辞学理论。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修辞学的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吸收外来修辞学理论方面的多元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大大开阔了汉语修辞学研究者的视野。积极吸收外来修辞学理论是二十世纪汉语修辞学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汉语的现代修辞学的一个很好的传统,是新世纪汉语修辞学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值得一提的是,这时的修辞学和修辞格的研究者在引进的时候,并不只是局限于修辞学或修辞格本身,而是外国的语言学理论,甚至是整个人文学科的理论。例如,索绪尔学说、叶尔姆斯列夫和他的语符学说、雅可柏逊和布拉格学派、乔姆斯基和转换生成学说、列日学派以及语用学、话语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哲学、文艺学、美学等,都给中国的修辞学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大大拓展了汉语修辞学的研究空间和学术高度。五四运动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文化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修辞学虽然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文化断裂现象,但是比较而言,还是比较重视对传统修辞学的继承的,在这方面,杨树达的贡献是最大的,他的《中国修辞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应当指出的是,修辞学史家,长期把现代修辞学分为新派和旧派,而且往往贬低所谓的旧派的学术成就,这是不妥当的。其实,从历史的高度看,在整个学术界忽视传统文化的时代里,所谓旧派的学术活动的价值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对待继承、引进和创新的问题,是不能简单化和形而上学的。事实上,二十世纪的修辞学家,所谓新派的并没有完全拒绝继承,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是很重视继承的。唐钺、王易、陈望道等都同时在继承中国修辞学传统方面作出了榜样,他们很注意吸收传统修辞学的成果。而所谓的旧派修辞学家,对外国的修辞学说其实并不陌生,也并不是完全拒绝接受外国修辞学成果的。二十世纪前五十年成功的修辞学家的成功条件是:熟悉传统修辞学,熟悉和重视外国修辞学,当然程度不同,侧重点不同;重视语料,对古今汉语的修辞现象具有敏锐而丰富的语感;具有创新意识。七、修辞研究的内容在二十世纪的辞格研究已经取得的重大成果的基础上,新世纪的辞格研究应当更上一层楼:建立辞格学。辞格学有三种:一是修辞学的辞格学或辞格修辞学,二是文化学的辞格学或辞格文化学(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