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第一版)》旅游需求_第1页
《旅游地理学(第一版)》旅游需求_第2页
《旅游地理学(第一版)》旅游需求_第3页
《旅游地理学(第一版)》旅游需求_第4页
《旅游地理学(第一版)》旅游需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地理学旅游需求掌握旅游需求的概念、产生条件与特点

重点理解旅游需求的立场

深入认识旅游需求的影响因子

了解旅游者行为地理,知晓旅游流概念

探讨面向未来的需求创造内涵01旅游需求的定义与立场旅游需求的定义与立场从源头上定义从心理学角度定义从旅游地理学角度定义从经济学角度定义01020403进入商品社会后,商业需求便开始了它的旅程。由此看来,非经济性的需求在前,经济需求在后,这是一个不多见的有关旅游需求的源头认识。旅游需求的经济学定义可表达为:旅游者以一定价格购买异地旅游产品的数量关系。基于旅游地理学立场,旅游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时间内,对异地旅游资源与设施的利用频次、出行距离等方面的需求。关于旅游需求的心理学定义,可表达为个体旅游者通过旅游以补偿内心缺失的需求,是个体外出旅游的心理倾向力。旅游需求的特殊性异地与非日常需求需求是一种力有别于旅游者需求旅游需求的不稳定性旅游者通过前往异地来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求,因而要考虑到旅游者从常住地移动到异地产生的成本。

旅游投诉属于旅游者需求,与对具有审美愉悦功能景区的旅游需求相对。在旅游过程中,非观赏与体验内容的需求,都属于旅游者需求范畴。需求可理解为心理上有缺失而需要从外界获得补给。旅游需求即是通过旅游以补偿内心缺失的需求力。在生活中,人们会有这样的行为:心情不好可以尝试换个环境,心情好也经常外出消费。旅游需求与旅游需要的区分需要存在于内心需求与外部关联需求是类中选择需要是一种缺失,缺失在内心,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多表现为心情缺失,其具有无形性而难以具体,因而需要还不涉及外部有没有可以与那种缺失相对应的存在。有需而要,可落实在物质实体上或具体事物上,通过经济手段可以购买那个存在,需要方如不付出,对方也可以不提供。也可以从大小范围上,从泛指与具体来区分需要与需求。需要是指大类上的缺失,而需求是一种具体的选择。形象地比喻,饿了需要进食是需要,具体需要吃馒头还是窝头是需求。前者指并不前往,但却希望保持那些资源,而后者这次选择了这个,那个要保留着以备将来会去。依据调查所得到的居民出行数据,可定义为旅游的现实需求。国家旅游局或一些国际旅游组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这样的调查工作。主动需求即指相当于参加俱乐部式的旅游;而被动旅游指自己并不一定想去,或者被其他什么人或当时情景所裹挟而参加旅游。旅游需求的类别现实旅游需求与潜在旅游需求存在性旅游需求与选择性旅游需求主动旅游需求与被动旅游需求定义旅游需求的立场从个体语境上看,旅游需求是指关于旅游者的外出欲望,是完整旅游过程中靠前阶段的倾向。旅游供给立场来认识知识意义立场群体统计性立场有些旅游地理学著作或文献对其与有关学科关系的视角差异重视不够。这是传承内容而不是传承思想的结果。关于群体的旅游需求,经常是以人均出游次数、天数、出游距离等来度量,还是脱离不了与量有关的统计视角。面向未来的立场各种定义的利弊与旅游供给相适配发展旅游的需求不同的定义各有利弊,关键不在于弄清哪个视角好,而是应跳出既有圈子来解决圈子内问题,面向未来便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向。关于旅游需求,采取怎样的视角,怎样定义旅游需求,决定于下一步要干什么,意味着需求要与供给适配。旅游需求即是指基于旅游资源与客源地的分布等,利益关系者为满足各自利益、通过旅游提升自我的或经济或文化与精神价值的过程。02旅游需求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诸说影响因子诸说

在影响因子诸说中,较有理论体系的是因子三分法,即客源地因子、媒介因子与目的地因子。三因子说基于空间位置进行划分,也吻合旅游者的时间过程,因而应用价值高,可操作性也强,但因缺少质性的学术分析而经常受到学者质疑。人口学因子一般包括居住地、年龄、性别、文化、职业、收入、生育率等指标人口学因子0102030405

关键因子即为最有约束力的因子,或也可理解为最为敏感的因子。关键因子旅游动机即驱动居民离家转为旅游者的心理因子,其既取决于生活需求,也决定于个人心态。内在因子

当污染因子达到极端情形时也可称旅游排斥物,即影响旅游出行的反作用力。环境污染因子个人初始风景因子社会背景因子人性因子旅游活动层次影响其他影响因子旅游需求的具体影响因子03旅游者空间行为距离决策模型

距离决策模型也称关于旅游成本的权衡模型。影响旅游决策的影响因子很多,但主要的还是时间、金钱,因而此模型也可称为无差别曲线,即不考虑旅游资源的影响,单纯从付出角度上考虑去哪里和怎样去。旅游者空间行为尺度模型大空间尺度模型(省际)

第一,力图到高级别旅游景点(知名);第二,尽可能玩更多的高级别景点(走马观花);第三,力图采取环状路线旅游,不走回头路。中小空间尺度模型(省内及县区内)

第一,采取节点状路线旅游;第二,旅行线路影响旅游效果(关注沿途风光);第三,以铁路、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最大效益原则在进行旅游决策时,旅游者遵循最大效益原则。节省时间、最有效地充分利用时间,最大限度地感受非惯常环境,观赏到更多的旅游吸引物等。海岛旅游者行为库珀提出了海滨旅游者的时空特征:

(1)度假行为起始于旅游住宿设施,在那之前是一个进入过程,整个的前往活动终止于住下来。

(2)在滞留期间,尽可能地加大对不知名地点那种不确定性的探访,以体现发现意义,而非只是参观知名景点。

(3)75%的被调查者愿意第一天在镇上逗留。

(4)随着空间意识的增强,对以住宿为中心的方位有所了解。

(5)此后逐步开始去往那些规模和名气较小的休闲场所。

(6)度假者的游览活动拥有波浪形特征,一波一波,每天的波浪不太一样。旅游者微观行为格里普提斯在1981年设计了一个简单模型,用以解释游客分散的动态过程。此处的游客即是指来到景区的客人,但并不识别他们是住在附近的休闲者还是旅游者,多数情况下是指居住在附近或周边区域的休闲者。大资源区传统交通旅游行为贝加尔湖的传统列车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旅游者到达后可以坐火车观赏湖光山色。在那里乘火车就如同乘坐公共汽车一样方便,在火车上就可以观光,300km左右的路程需要10个小时左右。泊车换车制采用泊车换车制。即把轿车泊于市郊,游人换乘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市区,以此来减少城内行车数量,达到改善购物环境的目的。近地遁世旅游行为小微旅游家乡意识以最小的移动成本来获得地理隔离,很有“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也吻合现代“闪”旅游需求,与古代的近畿文化具有同源意义。在一般逻辑上,城市居民的家乡或故乡在乡野农村,而乡村未必就一定很远。对大都市居民而言,小城镇即某种意义上的乡村,来到乡村便有了回家的味道,近地遁世提示着常回家看看的意识。方位信任旅游者对某些方位存在一定的亲切感,或曰充满信任和希望,多以旅游资源和典型地标等标注方位。在有些方位上存在着安全隐患,如那些地方正在出现政治动荡或刚刚发生自然灾害,就会给旅游者出行带来心理负担。在追求新奇和讲究舒适的基础上,考虑到时间与经济成本,旅游者又增加了对安全条件的考虑。04国际度假旅游行为特征国际观光以参观著名景点为主,旅游对象为历史与文化遗产,也包括大型的国家公园等,同时伴有很多的购物行为。由于滞留时间较短,出发前多已制订好游览的行程,走马观花与购物为该观光游的第一行为特征。归来后,以整理纪念品、相片为主要事务,伴随着意念上的梳理行为——都去过哪些地方,仔细回忆那些东西是在哪里买的。国际观光国际度假国际度假即旅游者在异国他乡的一段生活,跨越国境为该行为的一个地理特征。度假者以当地居住者的身份在那里生活着,会有些观光活动穿插在度假生活中,属于体验性的生活行为。度假将是国际旅游的一个发展方向,其滞留时间长,可以深度体验目的地生活之美,而不必仅限于游览那些重要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国际度假旅游的四个行为特点

性价比心理各种动机决定人们出国旅游的行为,但不能忽视国际旅游的高成本特征空间认知与国内旅游相比,国外的旅游目的地对出国者而言相对陌生,这决定了出国旅游者十分关注空间认知,努力形成对旅行线路及环境的掌控感,而国内旅游更关心吸引物本身。求知过程国内外文化反差大,极易调动旅游者的求知欲,尤其是前往发达国家,而前往不发达国家多使人生成一种人生意义。时差意识在中国国内,旅游者很少意识到时差的存在,即便从沿海地区飞到新疆,物理时差其实已经出现了,但旅游者多不以为然。国际度假旅游的三个依赖Travel来到遥远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国际旅游度假者虽比一般的国际旅游者好一些,多少有足够的时间以适应新环境,但内心还存有一定程度上的“恐惧感”,进而表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依赖于导游、旅行团或在目的地国生活的亲朋好友(人的依赖),依赖于银行卡(财的依赖),以及依赖于可与国内保持联系的通信设备(物的依赖)。具有深度指向的国家精神国际旅游度假的知识收获量很大,内容看似零散,但其实皆可归于目的地的国家精神上。锐意进取,乐观向上和注重实效,以行动求生存,以效果定优劣,以进取求发展,有学者这样概括美国精神。从“美国精神”到实用主义——兼论当代美国人的价值观,或曰美利坚或美国民族精神。05旅游流旅游流的定义旅游流的定义旅游流是旅游需求在空间里的行为汇集,以及汇集后的移动与分散,是众多旅游者意志力在空间上的叠加,可喻为源自居住社会的非工作性质的外出合力。细流汇集成洪流,而主流也会分流。居住地的分布与旅游资源的分布叠加起来,构成了一个全面的推—拉系统,进而在旅游需求的驱动下,形成了面上如河网的旅游流系统,但需要指出的是旅游流最终还是会回归到常住地系统。旅游流的特性可类比性沿交通性1.精神攀升2.精神的三重境界3.游后心理复位(1)游后抑郁(2)弛豫现象4.情绪消耗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通线渐渐具有了脱离地形的趋势,走直线成为交通提速的首选,如见水架桥,遇深崖则建设斜拉桥梁,遇山则凿洞甚至挖掉一座山等。旅游赤字地区旅游赤字当居民前往外地的旅游人数即出城旅游者人数远大于入城旅游者人数时(或者以旅游收入计算),此地区便称为旅游赤字地区或旅游者输出地。与此相对的两种情形是:旅游顺差区与旅游出入境平衡区,这里的出入境是指区域边境而并非专指国境。形成原因

(1)区位偏远,进入性较差;(2)在国际旅游时,出于“安全”的考虑,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旅游者有所限制;(3)地区的知名度还不高,需要在旅游形象、产品设施方面作努力等。距离衰减衰减规律

距离衰减指旅游地入境人数随旅行距离增大而减少的现象,也可指基于单一客源地旅游人数随出行距离的空间分布。不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旅行消耗的增大,旅游流规模呈现距离衰减特征。愉快边缘距离衰减理论以单一客源地(或目的地)为前提,但现实情况中又有其他影响因素,如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客源地的复数分布,这让许多研究结论出现了一些例外。国际旅游流模式Travel在通常情况下,旅游流是指较大尺度上的空间流动,以区分于旅游线路和旅游者空间行为。但就根本而言,这三个概念的区分在于立场上的不同,旅游流的立场在于客观、旁观或俯视旅游现象,而非旅游者或企业立场,但三者在内容与机理上确有重叠。旅游空城与假日拥堵

旅游流在主流上总是由经济发达地区指向不发达地区,这个主流是指前往目的地的主流而非指返回常住地,因此这也造成了在旅游旺季某些地方出现的空城现象。交换空间空城与旅游拥挤与拥堵

第一,为旅游所建却没有迎来旅游者;第二,因某种事件引发恐慌,一段时间很少有旅游者来了;第三,利用空城现象,反客流地前往目的地,静静地独享那里的文化景观。拥挤一般是指景点景区内超过环境容量的超负荷运转,呈现出一种被称为管理混乱的状况;而拥堵多指因交通条件的不完善,交通工具数量多而移动缓慢,甚至是长时间地不能前行。06大学城的旅游流汇入与流出:大学城旅游意义大学城旅游意义第一,在大学城所表现的旅游概念里,最重要的就是大学城,即作为旅游客源地,也即旅游流的出发地;第二,大学城也是旅游的目的地,是旅游流的结束地;第三,大学城旅游为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在此种语境下,旅游流其实也包含了经济流成分;第四,大学城旅游对当地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也可表达为流向地域的文化汇集。阶段性常住地:大学生是旅游者亦家亦站学习阶段常住地“两副面孔”流动社区01020403学生们来到大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修学与长知识,同时也包括体验大学生活、体验新空间的风土人情、融入当地的生活。新建大学城往往位于城市边缘区,相当于一个荒野嵌入,可比喻为有流水注入和排出的水湾,即一个有驻停的流动社区具有很强的旅居性质。需要指出的是,大学城有寒暑两个假期,开学后呈现生机勃勃状态,放假后则骤然进入冷清季,整个区域在年内呈现两次交替的“两副面孔”。现代社会的许多人在一生中会有多次学习机会,在如今提出“学习常住地”这一概念,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有意义。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大学城目的地性异地供养旅居服务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中生会前来参观大学城,提前体验一下大学生活,此时的大学城就有旅游目的地的意味了。修学旅游、看望在读孩子的探亲旅游等,也可以以大学城为目的地。

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