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_第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_第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_第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Ⅰ目录TOC\o"1-3"\h\u摘要: ⅠAbstract Ⅱ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含义 1(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特点 1(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价值 11.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12.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3.增加经济收益 2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现状 3(一)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 4(二)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 5(三)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 5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面临的困境 6(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 6(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后劲不足 7(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深度挖掘,旅游发展缓慢 7(四)对策 7四、实证分析-对昆曲旅游现状及对策分析 8(一)昆曲简介 8(二)昆曲旅游的发展 9(三)昆曲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 101.昆曲艺术缺乏现代性元素 102.市场营销手段单一 103.缺少互动环节 114.昆曲旅游衍生产品缺失 11(五)对策分析 111.优化传统的昆曲旅游模式,迎合现代人的生活品味 122.丰富营销模式 123.增加游客体验活动 124.开发昆曲旅游衍生产品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5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财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和游览风景,现在大家会更加注重旅游项目的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不仅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更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本文在前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并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品开发所面临的一些困境,本论文把昆曲旅游做为实证分析的案例,分析昆曲旅游开发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在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发展模式ⅡAbstrac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sthewealthofhumanspiritualcivilizationintoday'srapideconomicdevelopment,thedemandoftourismisnolongersatisfiedwiththetraditionaltourismandsightseeing,nowwewillpaymoreattentiontotheconnotationoftourismprojects,thedevelopment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ourismisnotonlyahottopicintoday'ssociety,especiallythedevelopmentofmoderntourismindustrytrends.Basedontheformerresearchonthetourismdevelopment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ummarizeandputforwardthestatusoftourismdevelopment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ourcountry,somedifficulties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satourismproductdevelopmentfaces,theKunquOperatravelingistheempiricalanalysisofthecase,analyzesthetourismofKunquOperathedevelopmentofthedifficultiesand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solutionmeasures.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ourismdevelopmenthasbroughteconomicbenefitstothesociety,butalsopromotedtheprotectionandpromo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ourismdevelopment;Developmentmodel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概念与内涵(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含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定义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实践,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实物,工具,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eq\o\ac(○,1)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eq\o\ac(○,2)表演艺术;eq\o\ac(○,3)社会民俗,礼仪,节庆;eq\o\ac(○,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q\o\ac(○,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而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出的定义则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2]。欧阳正宇结合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旅游、遗产旅游之类概念的相关文献整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给出了如下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体对象物,旅游则是行为主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不仅要体现出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且必须对非物质文花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利。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具有较高文化研究价值的区域旅游资源。(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一项特殊的旅游资源,一是通过旅游开发,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途径达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价值的目的,二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现象健康保持和发展中,游客只是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而遗产地的居民、政府、企业等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能够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扩展旅游者的文化略及范围。(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价值1.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消费,目前文化消费已成为了主要的消费形式之一,而在众多的文化消费领域中,旅游无疑是重中之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所属地区旅游资源的主体,这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资源,其含有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要想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便要充分挖掘各地方的旅游资源和地方民族特色。若把旅游资源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风景,另一种就是文化,现在有很多旅游景点都是风景和文化并存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典型的文化产业,不仅比一般的旅游产品的层次要高出许多,而且本区域的品牌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被创造出来。旅游资源被赋予文化内涵,不仅能提升其知名度和层次还为旅游目的地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2.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能够使一些已经被人们遗忘的民族文化重新被人们熟悉,悉知。复兴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更加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中国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已经失去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最关键的是我们能以史为鉴,保护好剩下的遗产,使这些无形的财富能够一代一代被传承下去。3.增加经济收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投入资金较低,工程建设规模量小,却能为地方创造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旅游开发能够较快的带动一个城市的发展。文化无处不再,文化效应带来的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无疑是现代社会的一大进步,现代人思想的一个飞跃。代写各专业硕博学位论文,代写代发CSSCI、北大核心论文,合作加QQ:97079517、97079518;微电同号淘宝交易,安全无忧。●CSSCI来源期刊:《电子政务》、《汉语学习》、《会计与经济研究》、《现代中文学刊》、《甘肃行政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民族学刊》、《大学教育科学》、《金融论坛》、《南方经济》、《东北亚论坛》、《宁夏社会科学》、《法商研究》、《云南社会科学》、《人文杂志》、《甘肃社会科学》、《东北大学学报》、《自然资源与环境》。审稿周期:35-90天办结查稿。●北大核心期刊:《西安理工大学学报》、《心理与行为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人口与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现代法学》、《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武汉金融》、《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成人教育》、《中国科技翻译》审稿周期:35-90天办结查稿。●普刊:《中国新通信》、《兰台内外》、《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农村科学实验》、《今日财富》、《心血管外科》《中国结合医学》、《经贸实践》、《语文课内外》、《记者观察》、《新课程》、《现代职业教育》、《建筑与装饰》、《畜牧兽医科学》、《化工管理》、《魅力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教育时代》、《心理月刊》等300多家国家级、省级普刊。审稿周期:1-7天办结查稿。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现状旅游业和石油业、汽车产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而旅游业素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中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15年我国旅游的投入与效益见表(1)表(1):2015年我国旅游业的效益与投入旅游业对对全国GDP的直接贡献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4.88%旅游业对全国GDP的综合贡献7.34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10.8%旅游业就业人数7911万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比重10.2%旅游业直接投资10072亿同比增长42%从旅游消费类型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和享受型较少。也就意味着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旅游较多,修学,健身,考察,了解本土人情的专项旅游较少。从旅游消费结构来看,吃住行比重高达75%-85%,购物娱乐仅占25%-15%。从旅游的目的地分布情况来看,国内旅游的热点景区多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知名度较高,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城市比如北京、江浙沪等地方,像西双版纳、甘肃、敦煌等偏远地方由于交通不便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并且从距离上来看,一直是以近距离为主,远距离为辅。根据旅游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析笔者得出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是既要对游客产生吸引又要符合游客的旅游需求。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十大类: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传统医药民俗。曹诗图,鲁莉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考虑其特点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功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纳为五类,即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4]。然而通过大量文献结合现代旅游业发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和游客的需求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旅游开发。基于曹诗图,鲁莉的分类,笔者认为民俗类、工艺美术类和表演艺术类在旅游行业中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一)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民俗即民间风俗,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享用并且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习惯。在旅游产品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更具吸引力。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我国共有56个民族,在云南就有52个民族,其中在云南省有26个民族人口达到5000人以上,除去汉族,还有25个少数民族。因此也形成了云南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此观光游览。据悉2015年云南丽江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3053万人次,比2014年增长14.6%;旅游业总收入达443.2亿人民币,比2014年增长17%。丽江旅游受欢迎到什么程度,根据丽江市假日办的数据笔者做了下整理:2017年1月26日至2月1日,到丽江的游客690130人,近70万游客,航班起降1049架次,游客吞吐量142287人次,火车对开67对,运输旅客73847人[5]。现今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多样主要有1.根据民族的一些祭祀活动,结合一些民间艺术表演,举办一些大型的庙会之类的活动,比如北京妙峰山庙会、天津的天后宫庙会。2.开发以民族传统节日为主的旅游产品,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节日,比如著名的泼水节、火把节,成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节庆仪式是一项具有较高参与性的重要旅游资源。3.将具有典型特色的民俗集中在一个比较有规模的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北京中华民族村集中体现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二)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我国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包括抽纱、刺绣等60多个门类,每个门类又有多个品种。目前,国家通过建设博物馆或是作坊向游客展示各种工艺美术,通过旅游开发这个,取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比如南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它位于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南通江海民俗生态文化博览园西区,项目占地30亩,拥有14幢古色古香的民居,由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南通狼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投资建设。一期投资3000万,在工坊内现已有18个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有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梅庵派古琴艺术、南通蓝印花布、南通板鹞风筝、南通色织土布和南通仿真绣;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通红木雕刻、南通彩锦绣、南通扎染、南通铜香炉和南通柞榛家具;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通木版画、南通剪纸、南通灯彩、葫芦工艺及南通缂丝等等。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是一个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项目,通过传承人现场制作表演,市民和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一些保护项目的制作工艺,还可以体验其制作手法、动手制作一些艺术品,体会互动的乐趣,感受文化的魅力。此项目2011年下半年规划设计,2012年春节期间试运营,2012年6月全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正式对外开放。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目前主要体现在建设作坊和博物馆这一类,在很多当地城市一日游的旅游产品中往往会涉及到这一项目,因为它能很好的向游客展示本地区的工艺成果,让游客更全面的了解本地的手工技艺。尤其是工艺美术商品颇受游客喜爱,并不高昂的价格却带有地方特色的小物件很容易让游客产生购买欲。(三)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这5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用舞台展现的形式加以表演,给游客带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这类展示主要依托于景区,集中展示。比如《丝路花雨》,它是取材于敦煌壁画的民族舞台剧,在35年里,在30多个国家总共出演了2300场,观众遍布全球。很多取材于民间文化的优秀音乐与舞蹈,迅速打开了国内与国际市场,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以此为鉴,笔者认为各地景区可以根据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集中展现地区文化精华的大型晚会表演,可以分为民间音乐、舞蹈展示,传统戏曲展示,杂技与竞技展示等进行旅游开发。随着对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不断探索,许多旅游产品开发者已经开始重视游客异地旅游体验的愉悦性。强调感受在产品开发中的位置,创造令游客感觉美好的旅游体验。在下文中以昆曲旅游为例会具体提出分析。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面临的困境(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1997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得到国际的认可,然而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性依旧认识不足或者不够重视,并且不够大胆地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发展,思想观念落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发展要求。当今社会,我们面对的竞争者是世界各地的文化,国外许多国家比我们更早的认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上我们就落后了国外一大步。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端午节在我国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韩国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话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可以说这事件也是一个契机,让我国人民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失。2008年端午节首次成为国家法定节日,也成为我国2009年唯一的“申遗”项目。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截至2016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含“急需保护名录”)的项目已达39个,也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由此可见,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提升。(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后劲不足虽说万事开头难,但也有很多是后劲不足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停滞不前的。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发展性以及活太性等特征,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需要长期连续资金投入,从而造成了旅游开发资金需求的大量性。例如永嘉昆剧团自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着资金问题。据调查,在2000年苏州举办了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然而永嘉昆剧团准备排演的《张协状元》险些因为资金问题难以参加。幸好当时文化局意识到这次参演的重要性,于是马上垫付了10万元的经费,这才使得轰动世界的昆曲经典曲目《张协状元》重现于世[6]。让更多的本地人以及国内外游客欣赏到如此经典的演出,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深度挖掘,旅游发展缓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每个地区都有其各自的特色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深刻挖掘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具有独特性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比如说道我们说到少林功夫就应想到河南嵩山少林寺,说道二人转,我们就会想到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品牌,维护好这个品牌,旅游才能更好更快的的发展起来。就淮安地区而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有4项:淮海戏、楚州十番锣鼓、京剧荀派艺术、淮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达27项:韩信传说、金湖秧歌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数不胜数:淮安雕蛋、传统瓷刻技艺等;还有1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5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淮安拥有如此数量多、级别高的非遗项目然而除了开发了“淮扬菜美食节”等一些比较能彰显当地特色的旅游活动外,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尚未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旅游资源,没有进一步突出当地特色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四)对策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新兴的产业,开发必然面临着许多困境,但是我们面对困难的同时也不断致力于旅游开发的探究中,总结失败的经验,不断探索正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方式。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在努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建设中,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面对旅游开发资金短缺后劲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完善机制,一对一负责开发工程,落实旅游开发。至于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些是可以规避的,只要科学合理的开发,考虑旅游地的环境承载量,做到文明旅游,其开发带来的正面影响便会远大于负面影响。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同时也是一项与市场有关的项目,因此开发前必定要做好市场调查,考虑开发后的效益情况,不可盲目开发。四、实证分析-对昆曲旅游现状及对策分析(一)昆曲简介“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悦事谁家院。”一杯清茶,一曲腔调,让我们于时光之间穿梭。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来的剧种之一。600年前,昆山人顾阿英发明了昆山腔;400年前,汤显祖完成不朽的传奇佳作《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300年前,两部传奇巨作《长生殿》和《桃花扇》诞生,奠定了昆曲在不可动摇的国剧地位;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就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万历年间到清乾隆时期的200多年昆曲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至此迎来了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然而,清中叶以后,昆曲每况愈下,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班社解体,昆曲已然濒临绝境。不过,新中国的成立又给昆曲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昆曲具有极宝贵的文化价值,对昆曲艺术的保护和振兴成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文革时期,昆曲和其他剧种一样饱受摧残,所有的剧团再次被解体。幸好昆曲在粉碎“四人帮”后又重获新生,近年来文化部根据原有的昆曲保护政策,提出新的八字方针:保护,继承,革新,发展。昆曲经历几次大起大落后,越发显得坚忍不拔,在大家心中的地位也与越来越高。(二)昆曲旅游的发展2007年,首次有人提出了戏曲文化旅游的概念即:“戏曲旅游是戏曲文化旅游的简称,是以戏曲艺术,戏曲文化为旅游凭借物,通过营造戏曲氛围和创建戏曲人文景观来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文化旅游活动”[7]。昆曲是戏曲文化的一个分支,由此可见,昆曲旅游即以昆曲文化,昆曲艺术作为旅游吸引物,通过营造昆曲艺术氛围,创建昆曲人文景观的一种旅游活动。昆曲旅游最初是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展开的,早在戏曲旅游概念提出之前,就已经存在昆曲演艺活动了,可以说我国在昆曲旅游演艺这一块实践先于理论。2015年。张军的《春江花月夜》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演出票早在一个月前被抢售一空。与此同时,《临川四梦》在完全没有昆曲观众基础的广州演出,居然也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说明昆曲旅游存在一定的市场。Charassri和Naraphong通过实地调研,认为旅游演艺能够成为解释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昆曲旅游演艺产品是昆曲文化演艺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8]。随着昆曲演艺迎来的成功,昆曲博物馆,昆曲茶馆,昆曲民宿,昆曲体验馆等旅游产品相继成立。如今昆曲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们的喜爱,可以说它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旅游品牌。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万历末年,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不过昆曲的诞生地在苏州巴城,与昆曲渊源最深的还属苏州。在苏州随处可见昆曲艺术学院、昆曲博物馆,昆曲体验馆等。在“去哪儿”网(旅游网站)苏州旅游体验排行榜中,听昆曲高居榜首,可见在游客心目中对苏州印象最深的还属昆曲。昆曲的起源地巴城,位于昆山为中心的娄江流域,现属于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巴城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水乡古镇,素来有人杰地灵的美称。顾阿瑛是第一个拥有昆腔私所的创始人。而到了今天昆曲旅游之所以能在巴城兴起也离不开这里的人。著名作家杨守松频频出现在与昆曲有关的场合,策划,组织了许多昆曲推广的活动。2016年9月,他提笔给昆山市委书记写了封信,提出在巴城建设昆曲小镇的建议,提起阳澄湖畔的巴城,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大闸蟹,但在杨守松看来,真正能代表巴城的只能是昆曲,600多年来,它一直在那儿,是巴城的灵魂。他的信很快得到了回应,如今建设巴城昆曲小镇是成了巴城人乃至昆山人的共同期盼。企业家王强自费在巴城老街龙云崌茶楼搭建了昆曲表演的舞台,并建立起了一个免费开放的水磨韵昆曲展馆,将各种昆曲剧本,剧照,雕塑陈列;漫画家林政德根据巴城小昆班的故事,以昆曲元素打造了我国第一步昆曲题材3D动漫《粉墨宝贝》,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获得第11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许多游客也因此纷沓而至。昆曲旅游的发展从最初的舞台演绎到建立昆曲博物馆、体验馆等再到建设昆曲小镇,期间的发展离不开当地人的努力,同时也说明,游客们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热爱。(三)昆曲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1.昆曲艺术缺乏现代性元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日益提高,同时对于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文化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昆曲表现形式单一,缺乏现代化元素,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昆曲的内容大多数是歌颂忠君报国的英雄人物,行侠仗义的事迹,而这些内容与现代生活中的文化潮流差别甚远,尤其是当代的年轻人更难感受昆曲的魅力。文化艺术的需求取决于文化消费者的艺术品位。人们能够欣赏昆曲艺术表演,认可昆曲艺术表演,才愿意付出时间和金钱去消费。昆曲艺术内涵丰富,只有通过不断培养和熏陶才能逐步建立对昆曲的欣赏能力。仅仅就表演而言,昆曲不但讲究“四功五法”,而且讲究舞美。就做功便十分复杂,有台风、开步、站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甩发,抽象表演,再加上板腔等。门外人很难区分就更谈不上欣赏了。多数游客只是门外汉,参加昆曲旅游仅仅凭的是一点点兴趣和爱好,然而单调的观看昆曲表演,观光游览,无法增加人们对昆曲的喜爱和了解。不利于昆曲旅游的长远发展。2.市场营销手段单一昆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只有完善宣传营销工作,才能提升知名度,拓宽消费市场。昆曲是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然而人们对它的了解却不多。这同时也反应了人们对它的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方式单一甚至对于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件重大的事件,当时的报纸也只用了一个小篇幅报道此事。宣传媒介落后也是导致人们与昆曲信息接触不多的一个原因,除了借用票务销售公司销售门票,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外,其他的营销手段几乎看不见。例如,只有关注上海张军昆曲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的“昆虫”(网络称呼,指昆曲爱好者)才可以接受昆曲演出的推送消息。这种营销手段虽然节约了成本,但只关注老顾客,不开拓新顾客的方式收到的成果有限。3.缺少互动环节昆曲旅游的形式目前主要是观看昆曲表演,在整个产品中,游客只是被动的接受,并没有设计互动环节,昆曲旅游演艺产品最大的不足,就是游客不能参与。根据笔者多次的现场调研发现,除非资深的昆曲爱好者,一般大多数的观众只震撼于舞台效果、对服饰等感觉很美,然后让他进一步说出美在哪里,却一时答不上来,很多欣赏只是停留在表面。缺少参与互动的环节,显然不利于观众对于一个不是非常熟悉的艺术有深度的体验。换句话说,换成其他的艺术的表演是否对于游客来讲损失也不大,不能在游客心中树立昆曲不可取代的地位,那么昆曲旅游也势必面临着被取代的危机。4.昆曲旅游衍生产品缺失昆曲旅游是昆曲艺术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结合后的产业链不断扩展。涉及到旅游纪念品制造、演出服装、道具、交通、餐饮、住宿等等。许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产品往往会衍生出其他产品,例如,著名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演出后周边形成了一条商业街-阳朔东街。然而,据笔者调查著名昆曲《牡丹亭》除了少量的发行碟片、书籍外,极少有其他关于昆曲、牡丹亭的旅游购物商品销售[9]。昆曲旅游衍生品的缺失,无法满足游客的购物的体验。(四)对策分析1.优化传统的昆曲旅游模式,迎合现代人的生活品味宋春梅在《TheStudyon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ourismDevelopmentinYanbianPrefecture》中提到AVC理论,AVC理论核心是“三力”[10]。三力指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itdity)和承载力(Capacity)。吸引力尤为重要,目前,只有昆曲对游客产生吸引,才能使其在旅游行业长久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金融冲击,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危机和机遇。在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中,似乎过情人节的人比过七夕节的人更多,唱英文歌曲的人远多过听昆曲的人。时代在进步,大众的审美、品味在不断的变化。昆曲旅游想要发展起来,那么昆曲在艺术表演上不能一成不变,不管从内容,或是表演形式还是服装,都要跟上潮流,时刻注意文化时尚的方向,做出调整。比如说在昆曲演出舞台两侧可以设置显示中英文对照的台词的大屏幕,增强观众的观赏性。此外,昆曲也可以和高科技结合起来,设计3D的舞台效果,给游客带来更加新奇的旅游体验。2.丰富营销模式“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昆曲旅游要想适应市场经济就要建立适合昆曲旅游的营销模式,丰富营销手段。旅游产品供应商可以提供多种丰富的产品组合供游客选择,将昆曲艺术和其他多种产品进行组合,比如昆曲艺术演绎和昆曲纪念品商店组合,让游客不仅能观看表演还能挑选相关的纪念品。包装好旅游产品后我们就要对其进行宣传。将其投放到目标市场中去,被更多的人了解,熟悉,从而被接受。在多媒体时代,网络宣传无疑是最快捷的宣传途径。我们打开手机软件上面会出现各种宣传广告,笔者认为这种在网上投放广告的方式同样适合宣传昆曲旅游,而且这种方式比实体张贴广告成本更低,宣传时间更长。3.增加游客体验活动参加昆曲旅游的形式多是在台下观看表演或是参观剧场,博物馆等观光型的游览方式。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的方式单调乏味且很少有自己的感情投入,无法对游客产生吸引。不如让游客加入到昆曲表演的形式中去,让游客切身体会昆曲的奥妙。张静提出:“通过大量的文献,我们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的发展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最佳途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模式存在明显的区别。首先,它以保护作为第一原则,第二,还要偏重游客的体验。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发展机遇[11]。比如,可以免费对游客开放演出后台。向游客展示参与演员化妆的全过程,化妆师可以应部分游客的要求为观众画脸谱,提高游客的消费和参与欲望。还可以推出“体验昆曲演员的一天生活”的旅游产品,从训练,彩排到登台演出,让游客正真参与到昆曲演员的生活中去。体验式的旅游开发打破了观众在台下观看,演员在台上表演的固定模式。使游客参与其中,不再“置身事外”,昆曲体验式旅游提高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度,能够增强游客对昆曲的兴趣。4.开发昆曲旅游衍生产品昆曲有600年的悠久历史,期间留下来不少珍贵的具有研究意义的书籍,道具等。可以为这些稀有的昆曲材料建设专门的博物馆,不仅利于保护这些遗产,还能让游客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满足游客们的好奇心。开发昆曲旅游纪念品,可以仿制昆曲服饰、道具等生产出可销售的商品。或者是建立昆曲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是指根据一个特定的主题,将娱乐休闲以及服务接待结合在一起的现代化旅游目的地[12],打造昆曲文化主题公园,将昆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活动。目前作为昆曲故乡的巴城已经实施昆曲小镇这个项目。项目落成对促进昆曲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昆曲旅游的一个里程碑。戏曲文化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昆曲又是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昆曲旅游是昆曲文化和旅游的完美结合,受到了旅游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毕剑提出:“对戏曲旅游进行合理、科学的、可持续开发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13]。目前我国对于昆曲旅游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一直处于边实践边总结的经验的阶段,学术界也尚未形成对这一现象研究的系统学术跟进。对于昆曲旅游研究的方法也一直处于摸索阶段,有国内外有关文献的整理、实地调研、做问卷调查,收集资料,笔者认为阿德利托·山德·西尔瓦·塔瓦斯(AderitoSanderSilvaTavares)就提出的借鉴法,通过借鉴辽宁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更好地有效地开发佛得角旅游业,十分具有实际意义和可行性[14]。尽管处于摸索阶段而昆曲旅游掀起的热潮无疑让各界人士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的曙光。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华,而且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精神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一笔不可再生的宝藏,国内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宁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