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_第1页
专升本-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_第2页
专升本-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_第3页
专升本-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_第4页
专升本-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一、文字的产生与演变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时期的?世本·作篇?中说:“黄帝使仓颉作书。〞?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李斯的?仓颉篇?、?淮南子?、?论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等书中都有仓颉造字的记载。结绳记事、契刻、图画是文字产生的重要步骤。考古发现:1959年,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大汶口文化遗存中,发现出土的陶尊上刻有象形文字,这是得到多数学者公认的远古文字。清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盘庚迁殷后的遗存,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的成熟的最古文字。甲骨文字约有4500多个,将近一半约1700个已被辨识。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殷商中期金文:商周时期青铜器篆书:大篆〔战国〕;小篆〔秦〕。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隶书:汉草书:汉楷书:东汉。三国时的大书法家锺繇被誉为“楷书之祖〞行书:东汉二、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几种主要文献载体纸创造以前的文字载体主要有陶器、甲骨、青铜器、石头、竹木简牍、缣帛等。陶器,即陶制器皿,用黏土烧制而成,在新石器时代大量出现,是当时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品。陶文,是指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和符号。甲骨,即龟甲与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甲骨是中国人较早大量使用的重要文字载体。甲骨文,是指在甲骨上刻画的文字。甲骨文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的废墟遗址,所以又称为殷墟甲骨。甲骨文按时代可划分为殷商甲骨文和西周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卜辞。先民生产力低下,对大自然异常敬畏,表现为凡事皆需占卜,而刻在甲骨上的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就是卜辞。青铜器,即用青铜铸造的器具,最早是用作为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后来逐渐转化成为祭祀用的礼器,并称成为王权的象征。青铜器铭文,是指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为金文,或钟鼎文。青铜器铭文记载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法律等各方面。西周毛公鼎是目前发现刻有文字最多的青铜器,其上刻有铭文有497字。石刻由来已久,?墨子?中有镂于金石的记载,?管子?中有泰山封禅石刻的记载,目前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出土的春秋时秦国的石鼓文,共有石鼓10个,每个石鼓四周都刻有文字。把文字刻在山崖上叫摩崖;刻在长方形的石上叫碑;刻在圆形的特立之石上称碣。汉代以降,石刻的使用更为广泛,儒、佛、道都刻有大量的石经文字。较为著名的儒家石经文字有:东汉熹平石经、三国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五代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绍兴石经、清乾隆石经等;佛经石刻有房山石经等;道经石刻有唐龙兴观石经等。其中,始刻于隋代而终于明代的房山石经,是目前发现的现存数量最大的石刻文字。石刻文字由于具备公开性和展示性,因而具有某种程度的出版的公于众的特征意味。竹木简牍,指经过整治加工而用来书写的竹片和木片。一根竹片称作简,把许多根简编连在一起称作策册〔册册〕,合称简策册〔简策〕;加工后尚未写字的空白木片称作版,写了字的称作牍,合称版牍;竹木两种材料简册和版牍又合称简牍。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竹简。竹木简牍由于取材容易,制作方便,与陶器、甲骨、青铜器、石头相比,使用的时间更长,应用更广,影响更大,是纸张大量生产和使用之前最主要的文字载体。而且,刻画在陶器、甲骨、青铜器、石头上的文字,大局部还不能称为书籍,真正意义上的图书书籍应是起源于刻画在竹木简牍上的文字。竹木简牍对后世的书籍影响深远,如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形式,如天头、地脚等版面布局,如卷、册、杀青、书札等行业术语,均与竹木简牍相关。缣帛:是指作为书写材料的丝织品的通称。帛书,指书写在缣帛上的文字,也称素书,或缯书,或、缣书。从文献记载看,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帛书。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帛书,是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中晚期的楚缯书。缣帛质地轻软,幅面较大,外表洁白,书写、收藏、携带、阅读都十分方便,但由于织造数量有限,价格昂贵,无法得到广泛使用。三、造纸术的创造、影响与传播植物纤维纸创造的时间,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当在西汉时期。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先后8次在新疆、甘肃、陕西等西北地区出土了西汉时期的植物纤维纸。同时,从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西汉及东汉前期,也屡次出现了有关纸的使用记录。这说明早在西汉时期,可用于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已经创造产生,并且得到了应用。?后汉书·蔡伦传?中,明确记载了当时担任宫廷尚方令的东汉宦官蔡伦造纸的原因、材料及时间,说明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的经验根底上,进一步改进了造纸的生产工艺,扩大了造纸所需的原料来源,对于造纸技术的开展和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的奉献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造纸术创造以后,图书出版一改竹木简牍沉重不便、复制不易、流通困难的局面,进入了一个快速开展的新阶段,对中国的教育普及、文化开展和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造纸术创造后不久,就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被世界人民所接受。3世纪左右,造纸术首先传入越南;4世纪,造纸术向东传入朝鲜,向西沿丝绸之路传入中亚;5世纪,造纸术经朝鲜传入日本;7世纪,造纸术传入印度。8世纪,阿拉伯人利用中国的造纸技术开设了造纸厂,并向欧洲出口纸;12世纪,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开设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16世纪,墨西哥开设了美洲第一家造纸厂;19世纪,澳洲的墨尔本才开设了造纸厂。历经1000多年,中国创造的造纸术传遍了全世界,为人类文明开展做出了杰出奉献。四、印刷技术的创造与影响印刷术创造的先驱技术:印章、拓石。中国印章起源很早,河南安阳曾出土一枚商代青铜阳文印章。汉代,印章普遍使用。葛洪?抱朴子?记载,一枚4寸木章刻有120字,几近短文。敦煌经卷中有捺印千佛像。拓石也称拓印,拓石产生的复制品,就是拓片、拓本。拓石始于拓经。梁代阮孝绪?七录?著录汉魏石经拓本。?隋书·经籍志?著录汉魏石经与秦皇刻石拓本。拓石之法唐以前已趋普及。雕版印刷雕版印刷的产生时间说法各异。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论证说:“雕本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从考古发现看,在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因为其卷末刻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咸通九年即868年,而成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刻印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1966年,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了汉字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学者根据此经翻译成汉文的时间,及经卷上使用的4个“制〞字,推断应是8世纪初唐代武那么天时期的印刷品。如果此推断成立,?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将可能成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创造者不可考,应是产生于民间。在唐代雕版印刷品上有名可考的刻家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从现在发现的唐代雕版印刷品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佛经和历书。活字印刷中国古代制作活字的材料有泥、木、铜、锡、铅、陶瓷等。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由毕昇创造的,时间是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昇创造的活字是胶泥活字。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里详细记载了毕昇胶泥活字的制作方法,及用活字来印刷图书的工艺流程。泥活字印刷南宋周必大?玉堂杂记?元代忽必烈的谋士姚枢,教学生杨古印制了?近思录?、?小学?、?经史论说?等书清代李瑶和翟金生均曾自制泥活字来印刷图书,翟金生还将用泥活字印书的方法、经验写成?泥版试印初编?木活字元代王祯?旌德县志?,并将用木活字印书的经验写成?造活字印书法?一书,成为我国印刷史上最早系统阐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明崇祯十一年〔1638〕,?邸报?。清乾隆年间?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主办人金简还专门为此写就?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详细记载了此次木活字印书的过程。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萃文书屋排印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由程伟元主持其事。铜活字明代无锡华氏印制的?宋诸臣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铜活字印本。无锡华氏采用铜活字印制的图书数量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蔡中郎集?、?白氏长庆集?等。无锡安氏用铜活字印制的图书可考者有10种,比较著名的有?正德东光县志?、?吴中水利通志??颜鲁公文集?等。清雍正年间,使用铜活字排印了?古今图书集成?,全书1万卷,印制了65部,每部5200册,这是我国用铜活字排印的字数最多的一部书。锡活字铅活字元代王祯?造活字印书法?中有记载,说明元代已有锡活字的使用,但具体情况不详。清道光年间,广东佛山镇一唐姓书商,出资万元铸造锡活字。咸丰元年,使用这批锡活字印成了马端临的?文献通考?348卷。铅活字的使用,在明代陆深?金台纪闻?、清代魏崧?壹是纪始?中均有记载,但成书情况不详。陶瓷版陶瓷版,是指用泥活字先拼成版,上釉后烧制,便成为陶瓷版。清康熙年间,山东泰安人徐志定使用陶瓷版印制了?周易说略?、?蒿庵闲话?两本书,并自称“泰山瓷板〞。套版印刷套版印刷,是将需要印上不同颜色的局部,分别刻成同样大小规格的版,逐次印在同一张纸上。这种技术称为套版印刷术,也称为套版,或套印,用这种方法印出来的书称为套印本。涂版印刷,是指在同一块版上的不同部位,分别涂上不同颜色,一次印刷而成。这种方法又称涂版,或套色。饾版,是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块小木版,然后逐色依次套印或叠印,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彩色图画。用饾版技术印出来的画,其颜色的浓淡深浅,阴阳向背,与原作相比非常逼真。饾版,因为外形与当时的一种五色小饼饾饤相似,而因此得名。拱花,是用凹凸两版互相嵌合,使纸面拱起,从而产生立体效果。拱花技术产生的效果与现代钢印的效果非常相似,适用于印制鸟类的羽毛和山水。采用饾版和拱花技术印刷的书籍,明代颜继祖?萝轩变古笺谱?胡正言编印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等清代有?芥子园画谱?。饾版这种古老的印刷技术,今人称为木板水印,仍在发挥作用。中国雕版印刷术的传播8世纪开始,陆续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南亚地区。十一二世纪,至迟不晚于1350年,中国雕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末,欧洲出现少量雕版印刷。1445年,在毕昇创造泥活字后约400年,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创造了铅活字、油墨、木制印刷机,开创了近代机械印刷的新纪元。五、中国古代图书的生产

与流通方式纸创造之后,以纸为载体的抄写复制,成为一种职业,是当时图书出版的最主要方式,并一直持续到唐代。雕版印刷术创造之后,经过唐代短暂的民间探索,五代以后,便形成我国古代图书出版的完整系统。以雕版印刷术为主要出版方式,我国古代的图书出版规模庞大,刻书业非常兴旺,主要有5大出书系统:官刻、私刻、坊刻、寺院刻书和书院刻书。官刻官刻,也称政府刻书,是指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出版活动,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官刻肇始于五代,由于后唐宰相冯道奏请刻印?九经?,创造于民间的雕版印刷术才为官府接受采用,因此,冯道刻印的?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九经?的校刻,是在国子监完成的,历史上称为五代监本,或旧监本。中央官刻两宋主要由国子监承担,所刻内容范围广,普及经史子集四部,数量多,质量高。元代秘书监的兴文署所刻图书质量较高。明代国子监分为南京、北京两监,南监以“十七史〞著名;北监以?十三经注疏?闻名。司礼监的经厂刻书数量较多。清代武英殿刻书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兴盛一时。地方官刻参与刻书的各级地方政府机构数量庞大,所刻图书名目繁多,良莠不齐。较有特色、质量也较高的:宋代有公使库本元代有儒学和书院刻本明代有各地藩王府刻本清代有官书局刻本官刻本比较考究,具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成等特点。许多规模巨大的图书,只有官刻本才得以刊印,如:宋代?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内容上,官刻本以正经正史为主,强调教化功能。校勘质量上,历代相差悬殊。五代、两宋时期的监本,底本优良,校勘精湛,最为上乘。明代南监印书有“大花脸本〞之称,北监印本错谬较多。明代的经厂本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质量不高。但明代的藩府刻本,那么享有口碑,人称“藩刻本〞。私刻私刻,也称家刻,是指私人出资校刻图书的出版活动。由于刻书者大多是士人学者,他们重视自己的名望,所刻书的内容多是崇尚学问、推广文化、传播知识而非赢利,所以往往亲力亲为,或延聘专家代劳,所刻图书质量较高。私刻发端于五代,较著名的私刻家有任知玄、毋昭裔等五代毋昭裔所刻有?文选?、?初学记?等。两宋:孟琪?唐文粹?、陆子遹?渭南文集?、廖莹中?五经?、?昌黎先生集?、周必大?欧阳文忠公集?、黄善夫家塾本?史记集解?等。元代:岳氏荆谿家塾本?春秋经传集解?、丁思敬?元丰类稿?等。明代:游明?资治通鉴?、顾春世德堂?六子全书?、毛晋?十三经注疏?、?十七史?等。丛书:宋代: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明代:?汉魏丛书?、?唐宋丛书?、?格致丛书?等。清代:鲍廷博?知缺乏斋丛书?、黄丕烈?士礼居丛书?、卢文弨?抱经堂丛书?、吴骞?拜经楼丛书?、阮元?文选楼丛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黎庶昌?古逸丛书?等。坊刻坊刻,是指书坊刻书的出版活动。书坊,是古代卖书兼刻书的店铺,是具有商业性质的私人出版单位。书坊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或书坊本,或书棚本。雕版印刷术最先就是为民间书坊所采用,官刻和私刻都是在坊刻的根底上开展而来。坊刻在刻书业中开始得最早,地域分布最广,印刷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唐代坊刻已经相当普遍,遗存的实物中,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刻印的历书和经卷。坊刻图书中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书、相宅书等民间用书次之。两宋时期较为著名的书坊建阳余仁仲的万卷堂、临安陈起的陈氏书籍铺、临安尹家书籍铺等。临安书坊刻印的?圣宋文海?,多达120卷,说明坊刻已有能力刻印大部头图书。南宋时期,我国已形成三大坊刻中心:两浙〔杭州、金华〕、福建〔建阳〕、蜀中〔成都、眉山〕。元代坊刻主要集中在平阳〔山西临汾〕、建阳。建阳余氏的勤有堂、刘氏的南涧书堂、刘锦文的日新堂、虞平斋的务本堂、郑天泽的宗文书堂、叶日增和叶景逵的广勤堂等,均历史悠久。元代书坊所刻医书开始增多,建阳余氏勤有堂刻有?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新编妇人大全良方?、?普济本领方?多种医书,燕山窦氏活济堂乃是专门刻卖医书的书籍铺。明初取消书籍税,建阳、南京、苏州等地不少老字号刻坊得以开展并长期延续下来。建阳郑氏崇文堂开业近300年,刘氏日新堂近200年,叶氏广勤堂和杨氏清江书堂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宋代名扬海内的余氏,到了明代又有数十人同时从事刻书业,其中又以余象斗的三台馆和双峰堂最为著名。他编刻的?西游记?、?列国志传?、?三国志传评林?、?水浒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西汉志传?等书行销甚广,刻本至今犹存。明代刻坊分布广,刻书数量大。除建阳外,南京、苏州、湖州、徽州、杭州、北京都是书坊的集中地。南京的书坊大多在三山街和太学前,可考者有50多家其中以唐姓书坊为最多,有12家。清代的坊刻业更为兴盛,坊刻书数量很大。清代刻坊中最著名的要数席氏扫叶山房,该书肆从明代后期一直经营到民国,刻印过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及通俗读本等各类书籍达数百种。北京为清代政府所在地,是政治文化的中心,琉璃厂、隆福寺等地书坊林立。京师的书坊,有的以贩卖为主,有的兼作雕版印行。其中的老二酉堂也是自明至清末历经数百年的老店。书坊刻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所刻书大多是四部经典的名家注本、科举程式用书、医书、各类名家名著的选本、通俗文学读物等,形式上多为小字本、巾箱本、互注本、插图本等。这些书籍问世后,往往能迅速进入社会,广泛流传,发挥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出版技术的创造和革新,大多出现在以坊刻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活动中。如:书籍版式中书耳的运用,正文、注疏、音义、释文合刊的编排方式,分栏、分版和花栏的创新,“绣像〞〔插图〕本的出现,彩色套印和饾版、拱花技术的应用等,均首创于坊刻等民间出版活动中。可以说,历代的出版商委出版技术的开展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商人的经营能力强,但同时却又常为谋利而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如“麻沙本〞几乎是“低劣版本〞的同义词;冒称宋版元刻或名人编校者不胜枚举。寺院刻书宗教信徒因为传经布道的需要,积极从事于教义的出版。从现存最早的印刷品看,都是宗教内容。在我国古代,寺院是重要的刻书出版机构,佛教、道教典籍的刻印,也是重要的出书门类。北宋初年刻印?开宝藏?后,历代均有寺院刻印佛教大藏经。大藏经卷帙浩繁,通常在5000卷以上,需刻版片高达10万多块,需要上千人耗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完成。道教典籍的刻印不如佛教典籍多,较著名的有宋代万寿道藏之刻,金代的玄都宝藏之刻,明代的正统道藏之刻。寺院刻书往往并不局限于宗教典籍,也刻印一些生活用书、流行读物等。佛教、道教、近代基督教?圣经?等宗教典籍的出版,既是重要的出版门类,客观上也推动印刷技术不断向前开展。书院刻书书院,是我国自唐宋以来特有的一种教育基地,对古代教育的开展和学术的繁荣曾起到重要作用。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仅宋代就有书院203所。在设坛讲学、著书立说、学术研究的同时,书院也经常刊刻出幅员书。书院刻书的内容主要是学术性著作,以供书院师生自己使用。由于内容层次较高,刊刻校对又较细致,书院刻书的质量总体较高。比较著名的有?朱文公文集?、?豫章罗先生文集?等。古代图书的流通秦汉以后,有关图书贸易“书肆〞的记载增多。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王莽扩建太学后,在太学附近形成了包括图书交易在内的贸易集市,称为“槐市〞。?后汉书?记载,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山东宁阳人刘梁“宗室子弟,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说明当时都市里多有书肆。雕版印刷术创造并在五代为官府采用之后,图书贸易的主体由民间书坊扩大到了官府,官刻图书也进入了贸易流通环节。宋国子监设书库官,负责刻书并售书。在全国,逐渐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图书交易市场,如: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的大相国寺、福建建阳的书坊镇、明代苏州的玄妙观、清代北京的琉璃厂等。随着图书交易的增加,图书交易场所、交易时间逐渐固定。明清时期,图书流通加快,市场逐渐完善,一些刻书业较为兴旺的地区如福建建阳,出现了图书批发与零售的分工,形成了一定的发行网络。但由于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贸易的进一步开展。六、古代出版业的根本特点古代图书出版业是出版业的初期阶段,图书编撰、编辑、印刷、发行等环节的专业化分工还没有形成,作者与编辑合一、印刷与出版合一、印数与发行合一的现象很普遍。所以,古代的刻书机构既是复制机构,也是出版、发行机构。20世纪20年代以后,规模较大,在读者中颇有影响的出版社,都已兼备了编辑、印刷及发行三方面的机构,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出版体系。1、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由夏瑞芳等人合资创办。①大量编印教科书,行销海内外②大量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名著③出版新式工具书④兴办各种期刊2、中华书局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由陆费逵等人创办。从1912年到1949年,中华书局共出版各类图书约6000种,包括教科书、古籍、字典、词典、各科新书、书画碑帖等。还出版了?中华教育界?等8大期刊。3、世界书局世界书局成立于1921年,由沈知方等人创办出版物以小说为主,出版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连环图画,还刊行了一些有价值的丛书,如?ABC丛书?、?生活丛书?、?世界少年文库?、?艺林名著丛刊?等。4、开明书店开明书店成立于1926年,由章锡琛、章锡珊兄弟创办。出版了一大批文学书籍和青少年读物。如:?开明文史丛书?、?开明青少年丛书?、?开明活页文选?等,还出版了许多文史读物和参考书,如?十三经索引?、?辞通?、?二十五史?和?二十史补编?等。七、中国古代著名的出版物先秦:?诗经?、?楚辞?;?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诸子百家著作;?左传?、?国语?等史籍著作。两汉:?别录?和?七略?:刘向、刘歆父子编撰。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百科全书性质的辞典。?方言?,西汉扬雄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方言辞典。?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以部首分类检字的字典。?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东汉班固编纂,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观汉记?,班固、蔡邕等编纂。?九章算术?,中国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数学著作。魏晋南北朝:?皇览?,中国第一部类书,魏文帝曹丕继位前夕,命王象领秘书监撰集。?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辑,选录了先秦至梁朝800年间的各种体例的文章诗赋。?玉台新咏?,徐陵编选,是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汉迄梁约六七百首诗歌。?声类?,曹魏时代李登所编,现知最早的韵书。?越绝记?,东汉袁康撰,中国方志的鼻祖。?四十二章经?,天竺人摄摩腾与竺法兰翻译,最早的佛经译品。?文心雕龙?,梁代刘勰撰,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论著。?齐民要术?,后魏贾思勰撰写,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脉经?,西晋王叔和撰写,是有关脉学的第一部专著。?水经注?,郦道元编著。隋唐五代:?北堂书钞?,隋代保存下来的唯一一部类书,也是现存最早的类书。?艺文类聚?,唐代欧阳询主编的类书。?切韵?,隋代陆法言编著,最早的标准韵书。?通典?,唐杜佑编纂,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政书。两宋:?太平广记?,李昉、扈蒙、徐铉等12人编纂,汇录从汉到北宋初年的短篇笔记小说,共500卷。?太平御览?,李昉等人编纂,所收录的大多为经史百家之言,1000卷。?文苑英华?,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修撰,此书为续?文选?之作,所收作者始于梁末,而以唐人作品最多,1000卷。?册府元龟?,王钦假设、杨亿等15人编修,汇辑了自上古至五代的历代君臣事迹。概括全部?十七史?,内容丰富,材料详备,共1000卷?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纂,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辽、金、元:?大藏经?,金代山西潞州女子崔法珍断臂募刻,近7000卷。?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编纂,共348卷,确立了典志体政书“文〞、“献〞、“注〞三者结合的编辑方法。明代:?永乐大典?,解缙等纂辑,是我国最大的类书,也是举世共誉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全书共22937卷,约37000万字,装成11095册。?农政全书?,徐光启撰,著名农书。?本草纲目?,李时珍著,是一部伟大的药学著作。?天工开物?,宋应星著,是一部伟大的科技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古典长篇小说都在嘉靖年间定型或开始出现。戏曲:孔尚任的?桃花扇?及洪升的?长生殿?。清代:?古今图书集成?,陈梦雷、蒋廷锡等先后主持编纂,用铜活字进行排印,到雍正六年印成,共印了65部。?古今图书集成?共10040卷,5020册,是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外国人将它称为?康熙百科全书?或?中国百科全书?。?四库全书?,纪昀等编修,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到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1782年1月〕编成。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后陆续抄成7部。收集了从古代到当时的著作3470种、79018卷,分装36078册。至今,世界上尚无一部书籍的规模可与之相比。小说:?聊斋志异?、?红楼梦?、?儒林外史?八、古代编辑家、出版家

的事迹与奉献先秦: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定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后世又称为“六经〞。两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综合性藏书目录?别录?和?七略?,汉成帝河平三年,皇帝诏令由刘向统领,组织专家学者对国家收藏的图书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进行的古籍整理工作,并编制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图书目录。这是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蔡邕,熹平四年〔175年〕,向汉灵帝提出了校正经书、刊刻于石的奏请,历时9年。共刻7部经典于46块石碑之上,有?周易?、?鲁诗?、?尚书?、?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字体一律采用今文隶书,故又谓“一体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开了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司马迁〔公元前145一前89年〕,?史记?记载了从上古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将近3000年的历史,共有130篇,其中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lO篇、书8篇。?史记?开创了新的史书体例,成为后世史书效法的典范。隋唐五代:冯道,五代后唐时期,冯道等人奏请刻印?九经?,费时22年,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4个朝代,刻印了9种经书,即?易?、?书?、?诗?、三礼〔?周礼?、?礼记?、?仪礼?〕、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标志着我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印刷方式代替过去的手抄、刻石等笨拙的方式,开辟了雕印儒家经典的先河,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从此产生了政府的刻书事业,即官刻。玄奘〔600-664年〕,他从贞观三年〔629年〕西游天竺求法,至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返抵长安,先后在外17年,行程5万余里,抄得佛经657部,用24匹马驮着。玄奘从贞观十九年〔645年〕七月开始译经,直到龙朔三年〔663年〕十月停笔,从事翻译工作达19年之久。先后译出佛教经、律、论75部、1335卷,合1300多万字,这在佛经翻泽史上可谓是空前的。两宋:司马光〔1019—1086年〕,?资治通鉴?的编写前后持续了19年,宋神宗即位后,赐其书名为?资治通鉴?,其含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该书以编年的形式,记载着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间,1362年的重要历史事实。全书计284卷,共300余万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明代:冯梦龙〔1574—1646年〕,一生编辑和创作的作品不下50部,编辑整理最成功的作品当属“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三书共收作品120篇。凌濛初〔1580—1644年〕,一生编选的作品约在20部以上,其中以“二拍〞最为著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实收白话短篇小说78篇。毛晋,明代最著名的私人刻书家和藏书家,自明万历至清顺治的40余年里,刻书600多种,有10万多块书版。其中以?十三经注疏?、?十七史?、?六十种曲?、?津逮秘书?等最为著名。所刻书校勘认真,技术精良。版心下方多刻有“汲古阁〞或“绿君亭〞的标记,流传极广,影响甚大。清代: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其学旁通百家,于学术之是非、诗文之流派颇能辨析。?四库全书总目?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多由其撰写。顾广圻,字千里,乾嘉时人,一生教书、校书、刻书。经他手校刻印的宋元本书,多且精。其中有给黄丕烈校刻的宋本?国语?、?战国策?、?隶释?、?易林?、?舆地广记?,给孙星衍校刻的宋本?古文苑?、元本?唐诗疏议?,给汪士钟校刻的宋本?仪礼疏?,给张敦仁校刻的宋本?仪礼注疏?等等,皆极为有名。近代:鲁迅,曾担任过18种期刊和报纸副刊的编辑工作,并办过7个社团,编辑出版“未名丛书〞、“乌合丛书〞、“奴隶丛书〞、?朝花文集?等,替别人“校订〞、“校刊〞的作品近100种。张元济〔1867—1959年〕,是一位有远见、有魄力的出版家。他规划并参与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最新教科书?并获巨大成功。组织了大规模的编译所,创办了东方图书馆和涵芬楼,开创私营出版社设专职专业编辑,编印了?汉译世界名著?和?自然科学小丛书?;影印出版了?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共610种,2万卷。他支持、倡导采用先进印刷技术,改进排印机,采用塔形轮转圆盘,减轻了排字工人的劳动强度。他的高风亮节以及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邹韬奋〔1895—1944年〕,原名恩润,笔名韬奋,是新闻记者,也是报刊编辑,还是著名的政论家、出版家。1926年10月任?生活?周刊主编,从此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由于他重视读者工作,严格选择稿件,注意到“有益〞的内容与“有趣〞的形式相结合,把刊物办成读者的朋友,故销量由1926年的每期2000多份增到15.5万份。邹韬奋给我们留下了几百万字的著作,也给我们留下了怎样做好出版工作的珍贵精神财富。九、古代图书的根本结构

和版本知识先秦两汉时期的图书形制

以简牍书和帛书为主竹木简牍1、刮削整治,编简成册。2、简上文字,少的只有几个,多的数十,有的写两行,有60-80字,有的上下两端留有空白,如后世图书的天头、地脚。有的那么写满文字。3、当写定删削后,天头一端墩齐后,把下端用刀锯截齐。最后以一根简为轴,从左往右收卷,成为一束。4、首简上写篇名,篇名〔小题〕在上,书名〔大题〕在下。也有的简册开头两根简不写正文,称为“赘简〞,作用是保护后简少受磨损。5、战国简牍一般长度为14-88厘米,用于书写典籍和文书的简牍一般在23-28厘米之间,尤以23厘米者为常见。竹木简牍形成了中国古代图书的书写格式和版式。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的书籍都是直排文字,由上至下书写,从右到左排列,这种行文格式就来源于简策。帛书1、用来做书写之用的丝帛,一般都在上面先画上或织上行格,称界格或栏线。黑色的行格叫乌丝栏;红色的界格叫朱丝栏。2、文字写在行格之内。每一行格相当于简书的一根单简。3、帛书题记的方式也与简书相同。4、写好了的一篇帛书,从后面向前舒卷,成为一束,与简牍卷简成卷完全一样。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纸写本为主卷轴时代:1、纸写书的格式①古代的纸张有一定规格。晋代的纸高23—24厘米,长26-27厘米。唐代的纸高25-26厘米或26-27厘米,长40-43厘米或44-51厘米。五代时期的纸大小规格不等。②抄写格式。抄写时,第一张起首空两行,先写书名,另起一行书正文。每抄完一书,在末尾另起一行再写书名、字数、抄书人姓名、抄写时间、抄写目的、用纸数字,甚至连校书人、审阅人、制卷人姓名也——附记。内容长的书,一张纸容纳不下,再用第二张继续抄写。纸的一面写满后,反过来在反面继续写。2、卷轴的制作①多张纸写完的书,按顺序接成一张长纸。写完书的长纸,从左向右卷成一纸卷。②卷轴的制作。为保护纸卷不褶皱和损毁,在最后一张纸上粘接一根木条,称作轴,可以手执轴,向前舒卷。轴的长度超过纸的宽度,纸卷好后,两头露出轴头。一般用竹木做轴,考究者用各种贵重质料做露在外边的轴头,如象牙、琉璃、玳瑁、紫檀等。③第一张纸前加粘一空白纸。为保护书的内容不受污损,在第一张纸前加粘一空白纸,考究者可用绢、绫等丝织品,称作褾、包头或玉池。④捆扎。加褾之后,再系上带,将卷子捆扎起来。⑤用帙包裹。为便于书卷的保存,每5卷或10卷用帙包裹起来,或盛之以囊。帙也称书衣,一般用布、帛来做,考究者用更高级的质料做帙。⑥存放方法。卷轴的存放方法是在书架上平放,把轴的一端向外,取阅时抽出,归还时插入,称为“插架〞。为区别书的内容和取阅方便,在轴的一端系上书签,标明书名和卷次,称做“签〞。考究的签用象牙制成,叫作“牙签〞。

卷、轴、褾、帙、签等,组成了卷轴制度。这种形制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才发生变化。隋唐时期的图书形制

处于卷轴形式向册页制过渡阶段经折装这种方法是不再将长纸卷子卷成纸卷,而是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使之成为长方形的一叠。然后,将这叠书的前后各加一硬纸,予以保护。从外形上看,它已具备现代书册的形式了,只是有册无页。经折装又称梵夹装。唐代盛行佛教,可能在诵颂佛经的频繁活动中,首先接受了印度贝叶经梵夹装形式的启示,将经卷改变成经折装,而后推广开来。旋风装1、将经折装的书,用一整张纸,一半把书的第一页粘起来,一半把书的最后一页粘起来,等于用一整张纸把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连书背一起包裹起来。用这种方法装成的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还可再连续翻回到第一页,盘旋往复,不会间断,而且迅急如风,所以称“旋风装〞,这是经折装的改进形式。2、把单张纸不再粘成长纸去折叠,而是把一张一张写好了的书页按顺序先后鳞次相错粘到一整张纸上。然后将整纸卷成卷子,外形上仍保存卷子的形式。这种有叶〔页〕无册的形式也称龙鳞装。经折装和旋风装都是从卷轴装开展演变过来的,它们比卷轴装有所改进,但仍保存着卷轴的某些特点。经折装和旋风装的出现,反映着书籍制度由旧形式向新形式的开展、过渡。宋代图书形制

册页制度逐步代替了卷轴制度蝴蝶装又称“蝶装〞,因书页展开似蝶形而得名。蝴蝶装是宋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其装订方法,是先将每一印页由书口向内对折,即把有字的纸面相对折起来,然后将每一书页反面的中缝粘连在一张裹背纸上,再装上硬纸〔有时用布或绫锦裱背〕作封面,便成一册书。这是早期的册页装订形式。其特点是版心向内,单边向外,使书心得以保护。边角污损可以裁去,而不影响文字内容。因为它是糊贴的,没有穿孔,易于改装。这些都有利于保护图书。由于蝴蝶装采用硬纸作封面,故可以竖立排架。排架时书口向下,书背向上,书根向外。为了便于寻检,常把书名及卷第写在书根上,从书背到书口成一直行。包背装包背装起于南宋后期,历经元朝,一直沿用到明朝中叶以后。?永乐大典?就是包背装。它是把书页背对背地折起来,使文字面向外,把版心作为书口,将书页的两边粘在脊上,再用纸捻穿订,外加书衣绕背包裹。这种装订的方式,根本上和蝴蝶装相同,但经过书页正折,版心向外,使页页文字相连,便于阅读。这种装帧由于主要是包裹书背,所以被称为包背装。包背装的书口是书的中缝,如果仍照蝴蝶装的样式排架,将会磨损书口,使一页裂为两半,因此,就改为平放在书架上了。既然平放,硬封面的作用也就不大了,所以也可以改用软质材料作封面。明代中叶开始出现线装书

线装是从包背装演变而来的。把包背装的整封面换为两张半页的软封面,分置书身前后,把它连同书身一起打孔穿线订的方法,就是线装①四针眼装。线装一般是在书上打四孔,称为四针眼装。②六针眼装。较大的书,在上下两角各加打一眼,就成为六针眼装了。③包角装。讲究的线装,有时用绫、绢之类包起上下两角,称包角装,这主要是为了美观,也有护书作用,但在潮湿地区容易致霉生虫。④毛装。另有一种线装书,称为毛装,即书页折齐,打眼下捻后不裁切。清代中叶以后

西方平装和精装技术传入中国

古代图书的版式古籍单页版式包括:

版面、版框、界行、版心、鱼尾、象鼻、天头、地脚、书耳等名称。①版面:一块版所占的面积为“版面〞,也叫“框郭〞。②版框:版面四周的黑线叫“版框〞,也叫“栏线〞或“边栏〞。四周单线印的叫“四周单边〞或叫“单边栏〞;四周双线印的叫“四周双边〞或叫“双边栏〞。双线一般是一粗一细〔外粗内细〕,故又称它为“文武边栏〞。③界行:版面内分行的直线,叫“界行〞,又叫“边准〞。用墨画的黑界行,称“乌丝栏〞;用朱画的红界行,称“朱丝栏〞;蓝色的界行,称“蓝丝栏〞。界行极细如丝,故以“丝〞字形容之。有些书不分界行,不分界行的称“白文〞。④天头、地脚:在每张印纸上,版面以外的局部,其在上的称“天头〞,在下的称“地脚〞,合称“天地头〞;左、右局部都称为“边〞。⑤版心:版面的中心有较窄的一行,叫“版心〞,也称“版口〞。⑥鱼尾:在版心中间距离上边约四分之一的地方刻有一个像鱼尾似的图形,叫“鱼尾〞。有时版心下方与上方对称的地方也刻有鱼尾。只刻有一个鱼尾图形的称为“单鱼尾〞,刻有两个的称为“双鱼尾〞。鱼尾将版心分为三个局部;其中间局部一般用来题写书名、卷次、页数;其上部原是刊刻页数的,后来把中间的书名移此,也有在此刊刻出版者名称的;下面的局部原来是刻印刻工姓名的,后多记出版者名称或丛书总名。⑦象鼻:版心中鱼尾上下到版框之间的局部叫“象鼻〞。象鼻中印有黑线的称为“黑口〞。黑线较细的称为“细黑口〞〔或“小黑口〞〕;黑线较粗的或全黑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象鼻中没有黑线和文字的,那么称为“白口〞。版心中的黑线和鱼尾是折叠书页的标号。因为版刻书都是单面印刷,装订时书页需要折叠。⑧书耳:在版框两边边栏外之上角,有时有一小方格,称为“书耳〞或“耳子〞。书耳上多记书的篇名〔小题〕。古代图书的外在形式结构

古书的外形结构包括:

书衣、书签、护页、封面页、书脊、书口、书脑、书首、书根、包角等。①书衣:即书的前面封皮,所以又叫“书皮〞或“护封〞,现在把它叫“封面〞。书衣通常用的是一种较硬的有色纸,是为了用来保护书的,类似人们穿衣护体一样,故名。②书签:书签是书衣上所粘贴的用以题写书名的纸签。因为它是贴在书衣上的,所以又称“浮签〞,以区别于卷轴书用的“挂签〞。书签常常请名人或师长题写。③护页:护页又称“副页〞、“扉页〞。是书页内所加的一张空白衬纸,是为了保护书页的。有的地方常采用一种特制的纸做护页,如广东多用万年红纸做护页,因为此纸既美观,又可防虫、防潮。④封面页:古籍的“封面〞,是指护页之后的第一页,即今之书名页,也叫“内封面〞或“内封大题〞。其上题有书名,常为名家手笔。⑤书脊:指书的背脊,即一本书装订的一端,也称“书背〞。⑥书口:与书脊相对的一端。⑦书脑:线装书打眼穿线的地方,今精装书穿线订口处也称“书脑〞。因为打孔穿线是装订中关键性的工序,故称。⑧书首:书首也称“书头〞,指书籍上端的切口。⑨书根:书根也称“书足〞,指书籍下端的切口。⑩包角:用细绢所包订线一侧上下之角,既美观又有保护作用。古代图书的内容结构

古书的内容结构主要有:

序、凡例、目录、卷首、正文、注释、卷末、牌记、书尾等。①序:序亦作“叙〞、“引〞,正文前说明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及作者情况等方面的文字,分作者所写的“自序〞和他人所写的“他序〞。这类文字置于书后,那么称“跋〞,也称“后序〞。序和跋相当于现代图书中的“前言〞和“后记〞。②凡例:说明著作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称凡例,又称“例言〞或“发凡〞,一般放在正文之前。③目录:也称“目次〞,一书内容标题的聚集,置于正文前、序文和凡例之后。④卷首:正文之前独立成卷的局部。其内容多是圣谕、先人著述文字或著者生平资料〔行状、神道碑、墓志、传记等〕。⑤正文:是一部书的主体文字。⑥注释:解释和说明正文的文字。在古书中通常采用夹注的形式,用小字双行注记在正文之中。⑦卷末:古籍中除正文之外,还常有一些附录文字,—般是较多的附录文字编排在一起,附于书后,称为“卷末〞。⑧牌记:又称“刊记〞,刻书者用以介绍宣传刻书情况的特殊标识,是指在书名页的反面刻印上刊行年月、地点和刊行人的姓名、堂号等事项。也有的书是把此内容刻印在序目之后或卷末。牌记俗称“书牌子〞,也叫“木记〞。⑨书尾:指一部书全文的末尾。结尾的文字如有缺文,俗称“不到尾〞。版本知识宋版书特征1、字体:宋代刻书多仿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三家,而尤以颜体最为时尚。2、墨色刀法:宋本用墨质料精良,色浓如漆,潮湿而无漂迹,枯燥而无烟迹。其书虽隔千年,往往开卷自生一种书香。3、用纸:宋刻用纸,品类繁多,主要有:麻纸、桑皮纸、罗纹纸、竹纸等,其中以麻纸应用最多。4、版式①栏线:宋代早期刻书多半是四周单栏,后来,逐渐演变为左右双栏,上下单栏,而且上下栏线细,左右栏线粗。大局部在版心中缝上端刻字数,下端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