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礼政府印巴分开政策评析_第1页
艾德礼政府印巴分开政策评析_第2页
艾德礼政府印巴分开政策评析_第3页
艾德礼政府印巴分开政策评析_第4页
艾德礼政府印巴分开政策评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艾德礼政府印巴分开政策评析

1947年6月3日,英国总督蒙巴顿宣布了解决印度问题的“蒙巴顿计划”,并将英国和巴基斯坦分为两个自治州。对于这一结局的出现,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是“英帝对南亚次大陆‘分而治之’政策的必然结果和继续”(p287)。工党之所以继续在南亚实行“分而治之”政策,是因为英国在二战后无力继续在印度实行殖民统治,而只好撤出印度,让印度独立,但又希望对印度施加影响,以尽可能保留英国在印度的权利。的确,“分而治之”一直是英国政府维持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的“法宝”。但是,在考察了工党一贯的对印政策主张、考察了“蒙巴顿方案”出台的历史背景后,我们将不难发现,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并非工党领导人的主观意愿。本文将对艾德礼工党政府中几个主要当事人在印度的活动、维持印度统一与英国的利害关系等问题加以考察。一、对英国的影响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发生作用。其中,决策者的主观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工党政府制定印度政策时,起主要作用的是艾德礼、克里普斯和蒙巴顿等人。他们都对印度人民持同情甚至喜爱的态度,这种情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英国撤出印度时的安排。艾德礼首相本人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人。他不仅对国内的普通民众深表关心,而且对殖民地的人民同样给予了关注,他对印度及其人民秉承了工党传统的同情态度。艾德礼与印度问题有着很深的渊源。早在1928年2月3日至31日、1928年10月11日至1929年4月13日,艾德礼作为西蒙委员会的成员两次到印度进行调查。他和其他成员走访了印度的每一个省,听取各界对印度宪政改革的意见。西蒙委员会的报告在1930年分两卷发表。艾德礼撰写了第二卷的大部分。报告建议废除二元制,建立各省享有最大自治权的联邦制政府,少数民族不仅在立法机构中,而且在行政机构中也应享有公平合理的代表权。(p336~337)报告还建议英国政府、印度政府和土邦王公举行圆桌会议,就印度中央政府的组建进行会谈。(p81)在30年代的议会辩论中,他一直强调印度向自治领发展的必要性。(p83)1935年大选前,艾德礼在《走向社会主义的意志和道路》一书中提出:“工党愿意在联邦内扩大自治的范围。工党宣布赞成印度的民族自决。”(p44)在议会讨论《1935年印度政府法》时,艾德礼发表演讲,强调要将现代力量引入印度社会,反对种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加强印度中央政府的权力和效率。(p318~320)可见,艾德礼一贯主张维护印度的统一、防止印度的分裂。克里普斯也因对印度持同情态度而一直被视为印度的老朋友。1938年,他曾邀请尼赫鲁和艾德礼到他在科兹沃尔德的寓所,力图促使英国工党和印度国大党对印度的未来采取一致的政策。(p62)1939年12月,克里普斯以个人身份访问印度并与阿扎德进行了数次会谈。1942年2月19日,克里普斯作为掌玺大臣进入战时内阁。1942年3月,克里普斯被派往印度。他与印度各派要人进行协商。30日,公布《与印度领袖会商之草拟宣言》,此即“克里普斯方案”。他宣布,一旦停止敌视,就立即采取措施在印度设立一个经选举产生的机构,为印度制定新宪法;任何不准备接受新宪法的英属印度省份有权保持它现在的宪法地位;英国政府同意为这些不加入印度联邦的省份制定新宪法,给予它们与印度联邦同等的地位。(p565~566)克里普斯在宣言公布后对英国的对印政策进一步作了说明:“我们的目的是给印度人民以充分自治,让他们享有制定他们的宪法的完全的自由。”以什么形式管理自己应由印度人民而不是外来政权决定。(p568)国大党的领袖尼赫鲁、阿扎德等人对克里普斯对印度的态度有一些客观的看法。尼赫鲁在对克里普斯方案发表意见时说:“我想克里普斯爵士对印度是有好意的,而且希望看到一个自由而统一的印度”(p607)。阿扎德在《印度赢得自由》中也发表了对内阁使团成员的看法:“在这里,我要对内阁使团进行谈判的方式表示感谢。斯塔福德爵士是一位老朋友,我已发表了对他的看法。在此以前,我没有见过劳伦斯勋爵和亚历山大先生。劳伦斯所显示的同情心和理解尤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虽然是一位上了年纪的人,但有着年轻人的意识。他的诚挚、对印度的深深的爱、对我们的困难的准确的估计令我们对他所说的任何事情都予以最大的关注。”(p151)蒙巴顿在接受科林斯的采访时一再表达了他对印度人的感情:“我和我夫人都爱这个国家和民族。我们热爱印度和印度人。”(p14)“我重申,我一直热爱印度。我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到印度。请记住我在那儿度过了令人难忘的一天,我在那里与夫人订了婚。你必须深信一件事,即我喜欢印度人。我的家人喜欢印度人。那是真挚而纯洁的感情。”(p22)为了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蒙巴顿充分利用自己与印度人的友谊,广泛地与印度各界人士接触,甚至请印度人V.P.梅农担任顾问。上述所有这些当事人都曾表示,他们希望印度统一而强大。二、第二,英国对印政策主张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在这利用一个无论是出于政治的需要,还是出于个人对印度的情感,无论在工党执政之前还是执政之后,艾德礼、蒙巴顿等主要当事人都主张维持印度的统一。艾德礼在接受威廉姆斯的采访时回忆说:“不幸的是,我们不得不同意印度分裂,分裂印度绝非我们所愿。”“我们宁愿要一个统一的印度。”(p211~212)艾德礼政府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基斯坦的主张。1946年3月,工党政府和工党内阁使团大胆地拒绝了巴基斯坦计划而提出了一个几乎被真纳接受的维持印度统一的方案。(p163)艾德礼政府之所以主张维持印度的统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继承工党传统的对印政策主张。早在1911年,独立工党就在年会决议中写道:当前英国政府的对印政策应以民族自治和民族责任思想为指导。(p21)1922年工党的竞选纲领表明“工党倡导承认埃及的真正独立和印度的自治”(p19)。另一方面,出于对英国的长远利益和战略需要的考虑。统一而强大的南亚比分裂而弱小的南亚更符合英国的最大利益。1945年8月,对日战争出乎意料地突然结束,新的工党政府决定尽快给印度以完全的自治。这既可以向国际社会表明英国的诚意,又可以使伦敦和总督在印度掌握主动权。(p89)不过,此时艾德礼政府还没有一个关于印度独立的全新计划,他们只是希望以宪法方式解决问题,以保证印度在自治后仍留在英联邦内。印度将继续在防务方面期待英国的帮助,反过来,印度将帮助英国在东南亚的防务,为英国在该地区的活动提供方便。的确,计划者希望获益于印度不断增强的工业实力及印度在战后南亚的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个成为同盟国的更强大和自主的印度将减轻已经疲惫不堪的英帝国的负担,这在当时是一个很诱人的前景。英国战后的对印政策是与这些长期的战略和政治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它有三个基本要求:一个稳定而满足的印度;印度自愿成为英联邦的成员;尤其重要的是维护印度的统一,避免南亚次大陆巴尔干化。(p90)工党政府认识到,印度的分裂将不可避免地使南亚次大陆陷入紧张局势之中。印、巴两国的冲突将为外国的干预提供机会。美国、苏联将尽可能在南亚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不仅会加剧南亚的动荡,而且也会削弱英国在南亚的影响。“无论如何,英国在印度的主要兴趣是将权力和平地交给一个强大的继承的政府。”(p224)三、阿斯塔纳的内阁使团对新时期的政治环境的影响无论艾德礼政府还是主要当事人个人都对维护印度的统一尽了最大的努力。工党执政后,在对印政策上,一方面继续推进因二战而中断的印度政治改革,提议在1945年底举行大选;另一方面,则考虑权力的移交问题,要使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以下简称“穆盟”)就制宪问题达成协议,以尽快实现和平交权。1945年底,印度举行了中央立法会议选举,1946年初举行了省立法会议选举。选举结果:在中央立法会议选举中,国大党获得普通选区选票的91.3%;中央立法会议共有102个选举席位,国大党获得57席,占55.8%。在省立法会议选举中,国大党获得普通选区总选票的80%。省立法会议选举全部席位为1585个,国大党获得930席,占58.6%。在阿萨姆、比哈尔、孟买、中央省、马德拉斯、西北边省、奥里萨、联合省八个省占绝对多数。在旁遮普、孟加拉和信德也得到一部分席位。穆盟获得了479个议席(p19),它在穆斯林选区也获得了很大胜利。在中央立法会议选举中,它获得了穆斯林选区选票的86.6%,得到30个席位,占总席位的29.4%,仅次于国大党。在省立法会议选举中,它获得的票数占穆斯林选区总票数的74%,总共获得428个席位,占总席位的27%。(p704)与1937年选举相比,穆盟的处境有很大不同。在1937年的选举中,穆斯林的选票是分散的,穆盟所获不多,没有在任何一个省获得多数席位。而在这次选举中,穆斯林的选票大大集中了,穆盟得到了大多数穆斯林选票,这说明穆盟在穆斯林中的影响扩大了,而国大党对穆斯林的影响则明显下降了。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艾德礼在制定对印政策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其政策对两大种族的影响。1945年3月15日,他在下院说:我们非常在乎少数民族的权利,少数民族应该在没有恐惧的情况下生活;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让少数民族有否决大民族进步的权力。(p881)为了使国大党和穆盟就印度未来的宪法方案达成协议,工党政府派出了由克里普斯、亚历山大和劳伦斯组成的内阁特使团。在印度3个多月的时间里,内阁使团与印度各界广泛接触,听取他们的意见。穆盟主张建立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巴基斯坦应包括孟加拉、旁遮普、阿萨姆、信德、西北边省和俾路支斯坦。内阁使团对于穆盟的分治要求予以了认真考虑,但认为是行不通的,因为六省之内也居住着大量印度教徒,尤其东旁遮普和包括加尔各答在内的西孟加拉是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如果将这些地区从巴基斯坦分割出来,那么,巴基斯坦就很弱小,而一个过分弱小的巴基斯坦是难以生存下去的,因而,他们得出结论说:“英国政府不能将目前掌握在手中的权力移交给两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p378~382)内阁使团于5月16日发表白皮书,即“内阁使团方案”。该方案将印度设想为一个由拥有广泛自治权的省集团和土邦组成的联邦国家。中央只掌管外交、国防和交通及拥有筹措上述事项所需经费的权限,其他方面的权力都全部留给拥有广泛自治权的各省和土邦掌管。英属印度分为三个省集团,即印度教徒占多数的A集团和穆斯林占多数的B集团和C集团。这些省集团都建立自己的行政、立法机构。各省集团应先制定本省、本集团的宪法,然后在制宪会议上和土邦代表一起制定印度联邦宪法。在制定联邦宪法以前的过渡时期,英属印度成立“获得各主要政党支持的临时政府”(p582~591)。与1942年克里普斯方案不同的是,1946年的内阁使团方案并没有给予各省脱离联邦的权利,反对将国家分为两个或多个单独的主权国家。(p180)国大党和穆盟尽管对方案的一些条款有着不同的理解,都对方案的一些条款不满意,但两党还是准备接受该方案。真纳认为,没有比内阁使团方案更公平地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方案,他也不可能通过其他方案获得更多的东西,因而建议穆盟工作委员会接受内阁使团方案,委员会一致赞同他的建议。(p150)国大党主席阿扎德认为,内阁使团方案是一个解决印度问题的最佳方案。1946年7月7日,尽管遭到国大党内社会主义派的强烈反对,阿扎德说服了全印国大党委员会批准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在6月25日通过的接受内阁使团方案中的制宪建议的决议。然而,尼赫鲁在随后的几次演讲中表示,国大党没有接受任何方案,无论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国大党可以任意地修改内阁使团方案。(p242~243)这使真纳和其他穆盟领袖极为愤怒,7月29日,穆盟会议通过决议,撤销了对方案的接受,规定8月16日为“直接行动日”,并采取了极端的措施,造成印、穆两族无法化解的种族仇杀。内阁使团在临时政府的组成方面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因国、穆两党的分歧太大,没有取得任何成效。在内阁使团未完成使命的情况下,艾德礼于11月25日主持内阁会议,决定邀请国大党、穆斯林联盟和锡克族代表去伦敦会谈。1946年12月4日至6日,国大党代表尼赫鲁、穆斯林联盟代表真纳、利雅奎特·汗和锡克族代表S.B.辛格出席了伦敦会议。(p255)艾德礼在会谈中强调英国政府要让印度人制定自己的宪法,强调只能通过印度各党派之间的协议、良好的愿望和相互谅解,才能实现在印度和平交权。(p297)令他十分失望的是,伦敦会谈无果而终。1946年12月11日,英国政府内阁中的印缅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艾德礼、克里普斯等与会者依然认为印穆两大种族在实施内阁使团方案时进行合作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这表明英国政府对维护印度的统一仍抱有很大希望。(p332)1947年1月2日印缅委员会在对印政策白皮书修改草案中说:“英王陛下政府渴望将其责任移交给一个受到普遍支持并能公正有效地管理印度的政府。”(p441~442)英国撤离印度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撤离印度的方式上也显示出英国政府致力于维持印度统一的决心。总督韦维尔提出像军事撤退那样先从南部四省撤离。但是印缅委员会认为,如果按总督的计划行事,将把印度分为两个或更多的部分。从南部四省撤离的必然后果是从更远的省份撤离,进而导致巴基斯坦的建立。(p475~476)内阁主张与中央和各省的印度政府密切合作,以便与他们一起制定一个交权予印度政府的方案。(p490)在蒙巴顿就任总督之前,内阁给他的书面指示也清楚地表明“英王陛下政府明确的目标是,如果可能,要通过按照内阁使团方案设立和运作的制宪会议获得一个全印统一的政府;你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说服所有党派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p653)。作为分治方案的主要制定者,蒙巴顿在就任总督后并不是没有为维持印度的统一尽自己的努力。蒙巴顿认为:“我们可以留给次大陆的伟大遗产之一就是印度的统一,印度的分裂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我要利用一切方式避免分裂”(p34)。在与印度的政治领袖们谈话时,他仍抱有维护印度统一的希望,尤其在与真纳谈话时,他多次表明英国政府维护印度统一的立场。1947年4月8日,蒙巴顿再次试图将真纳拉回到内阁使团方案上来。在真纳坚决拒绝后,蒙巴顿要真纳提出分裂的理由,并根据他的逻辑指出,如果印度分裂,那么,旁遮普和孟加拉也要分割,而这是真纳所不愿意接受的。蒙巴顿希望以此打消真纳分裂的念头。(p160)4月9日,在真纳再次求蒙巴顿不要给一个“虫蛀的巴基斯坦”时,蒙巴顿再次指出,尽管他还没有下决心同意还是不同意分裂印度,但他简直不能设想,同意分裂印度而不同意因同一问题而引起的任何省的分裂是多么地矛盾。他告诉真纳,真纳力图使他放弃一个统一的印度的想法是一个极大的悲剧。他向真纳描绘了一个统一强大的印度可以实现的蓝图——4亿不同种族和信仰的人民都维系在一个集权的联合政府统治之下,凭借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实力,将作为远东最进步的独立的主体在世界事务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蒙巴顿还对真纳说,目前临时联合政府的工作一天比一天好,并更具有合作的意识;他还梦想像甘地建议的那样,由真纳担任中央政府总理。真纳说没有什么比看到这样的统一能带给他更大的快乐,但是印度教徒的举动使穆斯林不可能分享权力。(p163~164)1947年4月10日,在与蒙巴顿谈话时真纳抱怨蒙巴顿毁了他的巴基斯坦,因为他将旁遮普和包括加尔各答在内的孟加拉的一半划出来,并使之在经济上极其困难。蒙巴顿利用此机会力图使他回到内阁使团方案上来。他强调他所能给他的“虫蛀的”巴基斯坦几乎是行不通的,他不能明白为什么真纳不能接受内阁使团方案,该方案将旁遮普和包括加尔各答在内的孟加拉及整个信德给了真纳,并享有完全的自治,实际上给了他一个真正值得追求的巴基斯坦。唯一的差别是,在内阁使团方案下,他不得不接受一个小而虚弱的德里中央政府对国防、交通和外交事务的控制。如果他回到内阁使团方案上来,他将拥有他所希望的整个巴基斯坦。此外,他在毁坏印度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使之永远处于一个二流强国的地位。(p187~188)真纳希望以巴基斯坦留在英联邦而使蒙巴顿作出对他有利的决定,但蒙巴顿告诉真纳,他接到的指示是不要做任何导致印度分裂的事情。英王政府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自愿选择留不留在英联邦的强大、统一的印度。(p191)4月12日,蒙巴顿在会见穆盟领袖侯赛因·伊玛姆时也表示:“为了印度未来的强大和繁荣,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成立一个印度联盟。而内阁使团方案似乎是最佳的方案。”(p210)4月15日,在第一次省督会议上,蒙巴顿对省督们说,首相和内阁成员都告诉他,在担任总督期间内,他不用致力于维护英国的利益。(p243)蒙巴顿还表示,他不会轻易地放弃任何一个统一印度的计划,他要向世界表明,英国要尽一切可能达到这一目的。(p251)1947年5月17日,蒙巴顿邀请尼赫鲁、帕特尔、真纳和利雅奎特到西姆拉,与他们分别进行会谈,表明英国将提前于1947年10月1日移交政权,希望因移交政权的时间提前而迫使两党达成协议,接受联邦计划。(p872)上述所有事实表明,英国政府的决策者为了维持印度的统一尽了最大的努力。四、第二,国家对英国统一国家的统治,英国英国政府考虑实行印巴分治是为印度的形势所迫。正如达尔文所说:“1947年从印度的撤离既是一个不由自主的选择,也不是按工党所期望的路线实行的。”(p29)英国政府考虑分治,虽然有英国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由印度当时的局势决定的。就英国而言,英国工党政府之所以拒绝让国大党主导印度的统一、由国大党一党统治印度,主要是因为国内外几大势力的反对。国大党在二战期间的不合作政策引起了英国各种势力的不满,如果让国大党主导统一和统治,将导致现行政策的彻底改变,因而会遭到英国国内尤其是保守党的猛烈攻击,被斥为向战争中已显示出不忠的那些政治势力的屈服和对穆斯林的忠诚的大出卖。在国外主要是穆斯林世界的反对。如果不顾及穆盟而让国大党统治印度,就可能严重地损害英国与中东的穆斯林国家的关系。(p90)而中东依然是英国希望维持的战略重点。英国坚持任何省或土邦都不能被迫加入一个中央政府由印度教徒支配的联邦。这并不是因为英国政府怀有不可告人的愿望,希望通过分裂来削弱印度或者通过印度的分裂来推迟其独立的时间。事实恰恰相反,如我们所见到的那样,如果印度要在亚洲发挥英国人所期望的作用,如果希望它与英国的关系真正不遭到破坏,维护印度的统一是必要的。印度的内部原因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印度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在热情高涨的政治表现中真纳、穆盟的回应国大党和穆盟的关系在1937年省立法会议选举后急剧恶化。国大党在获得选举胜利后过于轻视真纳和穆盟,断然拒绝了真纳提出的合作要求。为了压制和削弱穆盟,争取穆斯林选民的支持,国大党开展了所谓的“接近群众运动”;并且不顾及穆斯林群众的感情,采用对穆斯林有侮辱色彩的小说《欢喜寺》中的诗《向祖国致敬》作为国歌歌词;在国大党会议上越来越多地使用印地语,极端的印度教徒还叫嚷“印度是印度教徒的印度”。所有这些都使真纳、穆盟作出强烈的回应,穆盟的领导者发出了“伊斯兰教处于危急中”的呼吁,其他穆斯林党派纷纷加盟穆盟。到1938年底,穆盟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最大的穆斯林政党,真纳也被尊称为“最伟大的领袖”。随着实力的增强,穆盟在1940年3月通过了著名的拉合尔决议,明确提出建立巴基斯坦国家的要求。国大党在二战中的不合作政策有利于穆盟要英国政府对它的要求作出让步。克里普斯方案使真纳看到了一线曙光。内阁使团方案本可以采用联邦形式维持印度的统一,国大党和穆盟都准备接受这一方案,但因尼赫鲁犯下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战略错误,穆盟撤销了对方案的接受。(p155)国大党一党独裁的恐惧笼罩着穆斯林,穆盟不再有诚意与国大党合作。国大党和穆盟的关系持续恶化。真纳坚决不接受任何不利于建立一个独立巴基斯坦国家的宪法方案。(p91)措施二:私权自治psq到1945年,每个人都在等待着英国在印度统治的结束。印度人急切地要求自治,被战争弄得筋疲力尽的英国人在工党领导下决定给南亚次大陆以自治。真纳领导的穆盟要求建立巴基斯坦,国大党则宣称不惜一切代价即刻就获得独立。在英国行将交权的时候,国大党和穆盟也加剧了政治上的交锋。对国大党一党独裁的恐惧和建立巴基斯坦国家的期待,使印、穆两大种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1946年8月16日是穆盟的“直接行动日”,大规模的种族骚乱首先在加尔各答爆发,三天之内死亡人数达到大约16000人,其中大多数是印度教徒。随之而来的是比哈尔印度教徒的报复,随后当印度教妇女在东孟加拉被强奸时,宗教狂热的闸门被打开,以至于英国人无法应付。平息从西北边省到旁遮普省和恒河平原的疯狂的暴乱所需的军队的数量和解放法国所需的军队的数量一样多。英国无法派出这样多的军队。(p32)蒙巴顿就任总督后,印度的种族关系进一步紧张,尤其在对印度局势有重大影响的孟加拉和旁遮普两省。1947年3月31日,旁遮普省督詹金斯在给蒙巴顿的信中说,在好不容易平息了几个地区的暴乱之后,新的暴乱又在坎格拉、古岗地区爆发。“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暂时一致行动,他们希望旁遮普分裂,没有任何与穆斯林妥协的迹象。”“非穆斯林明确表示他们不能容忍任何穆斯林政府”(p59~60)。1947年4月9日蒙巴顿在第二份给内阁的报告中说,整个国家继续处于一种很危险的动荡状况中,尽管种族骚乱和纷争似乎比前一周少了一些。旁遮普和平和统一的希望在于建立一个统一的或联合的政府,但在目前似乎没有一点这样的希望。除此之外的选择就是分裂。国大党提出分割旁遮普和孟加拉,在詹金斯看来,只有武力才能实施。(p167)詹金斯在给蒙巴顿的信中说:“毫无疑问,至少有一些锡克教领袖在准备鼓动反穆斯林,包括S.B.辛格(临时政府国防部长)在内的18名锡克人签名呼吁筹备一个500万卢比的‘战斗基金’。”(p175)詹金斯觉得现在已难以控制局势,因为“种族敌视已经普遍”(p985)。1947年5月26日蒙巴顿在与临时政府财政部长利雅奎特会谈时告诉他,3月4日以来骚乱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3600人。(p986)伊斯梅在总结当时印度的局势时说:“我们是在一艘满载大量极其易燃、易爆和毁灭性很大的物资的船上。船已着火,但还没有燃及仓库。我们必须很快将火扑灭,或者至少阻止火势蔓延。此后,我们必须加速前进,将船开进港口——尽可能开进英国的港口。”“一个统一的印度显然是最好的答案,但同样很清楚,在目前它是完全不现实的。”(p238)作为种族冲突升级的结果和推动力的一个因素是私人武装的恢复和发展。1946年9月《印度防卫条例》停止执行,私人武装复苏。到1946年底,大约有12支规模较大的私人武装,总共约有40万人。穆盟、国大党和印度教大斋会的私人武装都在10万人以上。(p277)在对方有动静时,私人武装就出动。1947年2月,穆盟在西北边省的补选中获得胜利,穆斯林欲游行庆贺,但遭到禁止,国大党部长汗·沙希卜博士下令将7000名武装的红衫党人调到白沙瓦,使局势恶化,这激起穆盟领袖的反对。3月,穆盟发起文明不服从运动,印度的局势进一步恶化。(p240)第二,在交造成基本权利安全问题实际上,以甘地为首的国大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争取穆盟的支持,对于穆盟的分治要求作出了很大让步,甚至认可了穆盟分裂的要求。在1940年拉姆格大会上,甘地宣称穆斯林有“从印度联合家庭中分离的权利”(p22)。194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