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台湾研究台湾编译馆的缘起、过程和意义
台湾光复后,为了消除日本殖民统治50年的影响,重建了中国文化。当时,在台湾担任总统的陈毅决定创建台湾翻译博物馆,并聘请徐守上担任台湾的主任。台湾省编译馆的设立是光复初期台湾文化重建的一个重要环节。该馆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它正处于台湾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其意义却不可忽视。本文拟以编译馆开展台湾研究为中心具体观察这个以重建中华文化为己任的学术机构如何在此历史转折关头,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更深入理解当时台湾文化重建的思想意义及其对后来的影响。一、日据时期台湾的学术研究在台湾省编译馆开展台湾研究,并不是一开始就提出来的任务。1946年5月1日,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致电许寿裳说:“为促进台胞心理建设,拟专设编译机构编印大量书报,盼兄来此主持。希电复。”1许寿裳是鲁迅的挚友,与陈仪是同乡并一起留学日本,在当时中国文化界久负盛名。因此,陈仪请许寿裳到台湾主持编译馆的工作,实得其人。此后,陈仪又给许寿裳写了一封长信,详细介绍了编译馆的工作性质、任务、组织架构和工资待遇等问题。陈仪谈了五项具体工作,即:1、编中小学文史教本,2、编中小学教师的参考读物,3、编适于公务员及民众阅读的小册,4、编一般的参考书如辞典等,5、翻译西洋名著。2陈仪的这些想法都与编译馆的目标联系在一起,但是没有涉及台湾研究的内容。许寿裳接到陈仪的电、信以后,就开始做行前的各种准备。当时,许寿裳在南京的中央考试院任职。6月18日许寿裳从南京回到上海,25日飞往台北。他在上海期间,除了与家人团聚外,还经常找人商谈到台湾工作的一些打算和设想。此时,就已经有人向他建议要在编译馆内开展台湾研究。如今,我们还能看到一份写于上海“合资会社祥昌洋行”用纸背面的建议,这是许寿裳的友人为他草拟的,摘引于下:搜罗台湾现有之特殊研究及资料(如语文、史地、政治经济、教育、自然科学、农业、工业等)或加整理综合,或就原著翻译。此类书籍之编纂,不独可供台湾施政之参考,且必为一般学术界所需要。3抵达台北后,许寿裳对记者谈话更加明确提出了他的设想,“并拟与台大合作,从事台湾与其资源之研究,正各方延揽人才中,甚盼本省贤达通力协助。”4这时,许寿裳已经有了在编译馆开展台湾研究的基本想法和思路。6月27日,即许寿裳抵台的第三天,即安排屠健峰、朱际镒两人负责起草编译馆组织大纲。7月初,《组织大纲草案》和经费预算都已编制完成,送给陈仪审阅。此时提交的编译馆《组织大纲草案》计划设立“五组二室”,即教材组、丛书组、译著组、台湾研究组、南洋研究组,及资料室和办公室。5在台湾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南洋研究。而这两项都是日据时期“台北帝国大学”(台湾大学前身)的重要研究领域。6许寿裳将这份《组织大纲草案》提交给陈仪以后,陈仪并没有表示反对。他给许寿裳的回信说:“惟丛书组弟意不必单独成一组”,其余交给法制委员会考虑。77月23日,法制委员会将他们修改后的组织规程送给编译馆征求意见。次日,编译馆即予回复。8月2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正式公布《台湾省编译馆组织规程》。8这份正式公布的文件,规定台湾省编译馆设立“四组二室”,即学校教材组、社会读物组、名著编译组、台湾研究组和资料室、秘书室,把此前许寿裳考虑的南洋研究组取消,并把丛书组改成社会读物组。此后,编译馆的机构设置就这样被确定下来,一直延续到撤销为止。9台湾研究也因此成为编译馆四项具体工作任务之一。许寿裳之所以一开始就注重台湾研究,与他在赴台前后多次与友人交流接触有密切关系。如抵台前夕,他在上海就两次拜访了谢似颜,与他作长时间的交谈。10在抵达台北以后,又多次与在台友人交流接触,包括时任台湾师院院长李季谷、法商学院院长周宪文、台湾省博物馆馆长陈达夫、省图书馆馆长吴克刚、海洋研究所所长马廷英,以及在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任职的范允臧、沈仲九等。这些人大都来自浙江、安徽等省,任职于台湾的文教部门或原先就有文教背景,因此对日据时期台湾的学术研究颇有了解。如《许寿裳日记》7月11日载:“晚至现代周刊社谈,达夫、锡琛、克刚、廷英谈台湾研究,最好与大学合作趁日本专家未回国前。”18日,“(沈仲九)又云台湾目录宜趁早编制,《台湾研究丛书》至少须有百册。”11这些建言献策对许寿裳思考编译馆的工作颇有影响。许寿裳提出在编译馆开展台湾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对编译馆设立的旨趣和工作目标有自己的理解。1946年8月27日,许寿裳在写给叶作舟的信中说:“本馆工作,以促进台胞心理建设,提振全国学术空气为中心,不仅为省当局所重视,亦且为文化界所注目。”12而在此之前的8月10日,他在记者会上更清楚地表达了对设立编译馆目的的理解。许寿裳说:三个月前接到陈仪长官电报和长信,拟设一个编译机构。“长官的志愿是很宏大的,一方面要使台湾同胞普遍的获得精神食粮,充分的接受祖国文化的教养;一方面更要发扬台湾文化特殊的造诣,造成孜孜不倦的学术风气。因此要有晋唐人翻译佛教经典的那种勇气和魄力,至少完成五六百本大学读物,开创我国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因此,他认为设立台湾省编译馆的要旨不外有两点:“第一、促进台胞的心理建设”,“第二、对于全国有协进文化、示范研究的责任”。13也就是说,在许寿裳看来,陈仪拟设编译馆的目的不仅是要“促进台胞的心理建设”,而且要在提振全国学术文化方面起到示范作用。许寿裳对日本统治时期台湾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绩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为对于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必须清除,但对于纯学术的研究成果应该承续。他在记者会上继续说:台湾的学术文化,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可以有为各省模范的资格……过去本省在日本统治下的军阀侵略主义,当然应该根绝,可是纯粹学术性的研究,却也不能抹杀其价值,我们应该接收下来,加以发扬光大。如果把过去数十年间日本专门学者从事台湾研究的成果,加以翻译和整理,编成一套台湾研究丛书,我相信至少有一百大本。149月5日,许寿裳在一次讲演中,对日据时期台湾在学术领域的成绩,以及当下应该采取的态度,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表述。他说:台湾有研究学术的风气,可以说是日人的示范作用,也可说是日人的功绩。日本虽然是侵略国家,但他们专家的学术成绩我们需要保留,需要全国学者继续研究,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国之用……这是我国学术的光彩、世界文化的贡献,也是台湾文化的第二点特色。15由此可见,许寿裳对设立编译馆的目的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它负有在台湾重建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但重建中华文化不仅仅在于加强祖国文化的传播,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台湾文化的优点,为全国科技文化的进步作贡献。台湾在日本统治时期形成的文化有正反两个方面,应该分别对待:对于日本殖民文化的影响必须摒弃,但对于日本学者取得的学术成果则应该保留并发扬光大。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编译馆工作两个相辅相成的面向。正是有这样的认识,才有在编译馆开展台湾研究的提出。而这种思想的形成,应该说,是许寿裳和他的学术界朋友密切交流沟通的结果。这些具有理性价值的认识和看法,在光复初期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提出来并付诸实施,尤为难得。二、台湾研究人员的扩张与上节讨论相联系,是如何在台湾开展台湾研究的问题。首先必须有人才。许寿裳网罗台湾研究的人才主要有本省学者和日籍留用学者两个方面。(一)许寿氏的“双重”人生1、许寿裳与杨云萍的关系杨云萍是编译馆开展台湾研究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许寿裳最早征聘的台湾本省学者。许寿裳与杨云萍的认识,据杨回忆,在北京时许寿裳曾看过杨云萍的中、日文著作,后来就延揽入编译馆工作。16而据许寿裳的记载,他们在台湾的见面最早应是1946年7月25日。该《日记》载,“廿五日(星四)上午小雨,下午小雨……连震东、洪炎秋、杨云萍来。”17杨云萍当时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参议,而他到编译馆任职就在此之后不到10天之内。8月5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人事室主任张国健致信许寿裳说:“至杨云萍参议薪额,俟奉核定后当再奉告。”18可见此时杨云萍刚到编译馆不久。杨云萍是台北县士林人。他到编译馆的时候已41岁,此前曾任《民报》社社论委员、《民报》社编辑顾问兼论说委员、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参议、台湾文化协进会编辑组主任,著有《台湾的历史与文化》(日文)、《关于刘家谋的“海音”》、《陈迂谷的诗与诗集考》、《芝山岩考》、《士林先哲传记资料初辑》、《伊能嘉矩评传》、《台湾语文献小记》、《台湾关系文献解题》等,并辑校有多种台湾古籍未刊,在台湾历史文化界十分有名。19许寿裳聘杨云萍任编译馆编纂兼台湾研究组主任,这是编译馆四个专业组最早聘任的主任之一,而且一直到该馆撤销从未易人。许寿裳与杨云萍的关系是相当融洽的。杨云萍作为台湾本省征聘的专才,他对许寿裳很敬重,两人之间感情甚好。据许寿裳《日记》载,1946年8月10日,“(星六)晴热……杨云萍为觅得一女工陈桃阿扁,当午领来,至可感。”19日,许寿裳“邀云萍午餐同至中山堂观琉球歌踊。”201947年1月26日上午,许寿裳应杨云萍之邀,冒雨到士林杨家做客,同行的还有王泽民。他们在杨氏习静楼中“阅书,肴馔丰富,归时并以文旦、柑橘见赠”。许寿裳为云萍题册子:“双溪风物乐何如,习静楼中读异书,奈我迟来春雨恶,梅花老尽绿扶疏。”充分表达了作者此次造访的心情。212月14日,许寿裳正面临断炊之虞,又收到杨云萍送来的十斤大米,特书“雪中送炭”四字。22在工作中,许寿裳对杨云萍一直予以支持。1946年11月初,在上海购书的朱文叔写信说文海书店有三种旧版的台湾文献,询问是否购买。2311月9日,杨云萍提出了拟购意见,认为《治台必告录》、《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台湾省图书馆皆有收藏,而索价又太昂,“现在似无购买之必要”。惟乾隆十二年、二十五卷本《台湾府志》,“则是本当是范志,颇属稀覯,而可资参考者又甚多”,“如价格肯相让,似可购置之”。24当天,许寿裳即根据杨云萍的意见给朱文叔回信。251947年2月3日和5月3日,编审朱毅如两次当众辱骂杨云萍,许寿裳对此十分气愤,当即写信“讽其辞职”。262、其他本省专才的延揽除了杨云萍之外,台湾省编译馆还聘任了三个本省专才,其中有两个与台湾研究有关。一个是赖子清。他是嘉义县人,日据时期普通文官考试及格,曾编过《台湾诗醇》,担任过《台湾日日新报》的记者和编辑,光复后任台北中学国文教员。271946年11月13日,许寿裳写一张便条交下属:“由馆通知赖子清先生,请于十四日上午十时至十一时来馆与杨云萍一谈为盼。”28此后,赖子清很快就被延揽入馆任干事(即编辑)。11月17日,他去拜会了许寿裳。29次年二二八事变时,赖子清还为困守在编译馆的同仁“送便当”,次日又去探望许寿裳,许在《日记》中均予记载。30张樑标是另一个被延揽入馆的干事(编辑)。他是彰化县人,1933年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在编译馆主要担任日本学者著作的中文翻译。311946年10月编译馆的人员借支薪金一览表中,就有干事张樑标的记录,当月借支薪金2700台币。32(二)日本学者的延揽留用日本学者在编译馆开展台湾研究,是许寿裳到台以后就有的工作思路。许寿裳《日记》1946年7月11日载:“晚至现代周刊社谈,达夫、锡琛、克刚、廷英谈台湾研究,最好与大学合作趁日本专家未回国前。”338月6日又载:“上午约馆中同人开谈话会……(晚)饭后至戴伸甫处谈留大学教授事。”34也就是说,在许寿裳刚抵达台湾以及编译馆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密集考虑如何留用日本学者的事情。许寿裳与在台湾的日本学者有不少接触。据其《日记》载:1946年8月10日,“现代评论社聚餐,晤山中樵、素木得一。”13日,“国直分一(先史研究)、金关丈夫(人类学研究)来”拜访。三天后,“晚素木得一邀饮华盛路伯龙”。359月11日,“于景让荐大崎百合子”,22日又“偕大仓、其妹大崎百合子”来访等。36因此,许寿裳对当时在台日本学者的状况有较多的认识。许寿裳最早延揽入馆的日本学者应该是浅井惠伦。9月17日许寿裳《日记》载:“(星二)晴热。昨、今出席中等校长会议毕,应宴,回家,即至馆又赴公署见公洽长官,以发旅费汇沪及留用浅井二事相商,均得批准。”379月30日,台湾省编译馆提交的九月份工作报告,此时已有4名日本专业学者在编译馆任职,他们是浅井惠伦(南洋及高山族语言学),任编纂;国直分一(台湾先史学),任编审;迟田敏雄(台湾民俗学),任干事;立石铁臣(绘图及标本制作),任干事。38如果加上此前从台湾省教育处教材编委会转入的片濑弘、宫田弥太郎、宫田金弥,39以及另外调入的白木千鹤子、大崎百百子等,40至10月中旬,在编译馆任职的“留用日籍人员”已有10人。当时,编译馆有份呈长官公署的公函,就提到馆内留用的日本学者因工作需要请求暂缓遣送。41此后,到编译馆任职的还有素木得一(昆虫学)、樋口末广两位学者。1947年3月7日,公署送达的“职务加给”的核定名单中,就有素木、浅井、樋口、国直等人。42这些在编译馆留用的日籍人员,有的是学有专攻的研究人才,有的是层级较低的辅助人员。1946年底,一些相对次要的辅助人员相续被遣送回国,如12月中旬,宫田金弥、宫田弥太郎连同他们的家眷共10人,被列入第四批遣送名单之内。43而浅井惠伦则至1947年4月底才离开,与他同行的还有素木得一、樋口末广。4月23日中午,许寿裳偕范允臧等人为素木、浅井、樋口三人饯行。4425日,许寿裳还专门给浅井惠伦写封,表示谢意。45由此可见,台湾省编译馆开展台湾研究,人才的延揽以日本学者为最多,而台湾本省学者较少。从这些学者入馆的时间看,编译馆成立之初,就有杨云萍和几个原在教材编委会任职的日籍人员先被延揽进来。9-10月间,相续进入编译馆任职的本省和日本学者已经至少10人以上。这些人大都与台湾研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三、日本学术的传播由于在编译馆开展台湾研究带有承续日本学者研究成果的目的,因此,此项工作与人才引进相辅相成,从一开始就抓得很紧,而且有较清晰的思路。1946年8月10日,许寿裳在记者会上初步提出了台湾研究组的工作计划,他说:现在我们初步的计划:(一)台湾文献目录的编纂,这是台湾研究的准备工作,必须首先完成。(二)善本书的印行。(三)搜集并刊印日本专家的名作,并且注意于行将被遣返国的专家的著作……(四)调查日本统治时代的档案,加以整理和研究。(五)刊行台湾学报,发表研究作品。46许寿裳谈到的这五项“初步的计划”,其实就是当时的一个基本构想。而杨云萍此时刚到任不久,他很快就根据上述的五项计划草拟出更具体的工作方案,详见下表:以上这些工作计划显然是出自杨云萍的手笔,而且时间就在1946年8月。表上所列五项前三项是比较具体的,后两项明显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有可能实施。这些可以开展的工作很快就付诸实践了。9月30日,台湾省编译馆在报告九月份工作时,提到传抄台湾善本文献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有《台湾通志》、《小琉球漫志》、《使署闲情》等。而日本专家的著作翻译,已完成或还在翻译的共有六种,包括田村利親《台湾柑橘图说》上下两册未刊稿、岩生成一《明末日本侨寓支那甲必丹李旦与郑芝龙》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新进的四名日本学者浅井惠伦、国直分一、池田敏雄、立石铁臣,都根据各自的专长提出留用期间的研究计划,包括平埔和高山若干族群的语言资料整理、台湾先史遗址考古发掘和整理、台北民俗调查和台湾民俗文献整理、先史遗迹及民俗标本的模写工作等。另外,《台湾学报》也在筹备中,已确定为季刊,准备11月出版创刊号。47杨云萍自己主持的传抄善本工作抓得很紧。他在9月间曾提出一项《台湾通志》的出版计划,建议将该书的标点出版列入“台湾省编译馆丛书”第一种,请陈仪题签并作序、许寿裳作序,杨云萍撰写《通志》来历等。48由于当时许寿裳正在交涉要把出版事务从台湾书店移交给编译馆,因此这项计划并没有被批准实施。1946年10月,编译馆制定下年度的工作计划。此时其他各组的招聘人员大都还在路上,而台湾研究组拟聘人员已多数到位,因此提出了比以前更加宏大的计划,除了已经开展的工作外,还包括编行“台湾研究丛书”、编著《台湾地理》、编著《台湾史》、编行《台湾经济年鉴》等新项目。49大约在10-11月间,《台湾经济年鉴》(光复后第一号)正式启动。根据其“约稿说明”等材料,该《年鉴》由编译馆与法商学院合办,预定全书22万字,“将光复后一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实况予以综合的及部门别的记述”,分总论、各论、经济日志、统计四部分。稿件征集至11月底止,12月底编译完成,明年1月底出刊。50至1947年1月,《台湾学报》第一期的稿件也得以落实。此时列出的篇目,除了杨云萍《台湾志书考》、梁嘉彬《通论澳门、琉球在历史上、条约上的地位》、谢似颜《体育之起源演进及今后趋势》外,其余7篇都是日本学者的近作或新作,包括岩生成一《明末旅日华侨甲必丹李旦与郑芝龙》(郑桓译)、金关丈夫《射人》(张樑标译)、国直分一《后龙底及苑里先史遗迹发掘预报》、国直分一《台湾先史时代鞋形石器考》(张樑标译)、青木文一郎《鼠族驱除论》(张樑标译)、池田敏雄《福建系台湾人的产婴习俗》(张标译)、浅井惠伦《Vtrecht大学所藏台湾平埔蕃语汇》(孙建中译)。51许寿裳还为《台湾学报》写了发刊词。521月24日,许寿裳给程时煃写信说:“《台湾学报》下月可以出版。”53在编辑《台湾学报》的同时,“台湾研究丛书”也在筹备中。根据台湾研究组的工作安排,此时有多本学术译著都在进行中,另外还有古籍善本的抄校等,详见下表:编译馆为出版“台湾研究丛书”提出了总体设想。该丛书的内容分为人文与自然两部分,“如台湾之历史、经济、地形、地质、气象、海洋、人种、动物、植物、矿物等”,以日本学者50年间积累的学术专著为对象,“宜求已成之稿,妥为翻译,公之于世”。台湾省行政长官任丛书主编,台湾大学和台湾省编译馆联合组成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书稿以决定是否出版和奖励,收入丛书的专著仍标明作者和译者姓名。54由此可见,台湾省编译馆对台湾研究已经有了详细的计划,并在积极推进中,整个工作显然已经走上了正轨。可惜不久台湾就发生了“二二八事件”,编译馆由于受到事件的影响,在陈仪被解职以后很快就被撤销了。四、编译馆开展台湾研究的同时,还积极发挥作用。首先就是利用日本学术台湾省编译馆自1946年8月初成立,至1947年5月16日被撤销,前后运行10个月。这个存在时间不长的编译机构,在光复初期台湾的文化建设中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台湾研究并不是编译馆最重要的工作。许寿裳在编译馆成立之初写信给赵士卿说:“馆中工作,分学校教材、社会读物、名著编译、台湾研究四组,而尤以教育图书之编辑为重心。”55这是因为当时要在台湾重建中华文化,编译合适的中小学教材是当务之急。而台湾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则是一件急迫而有意义的工作,它的提出、运作和影响,从各个方面都需要认真加以探讨。其一,在编译馆开展台湾研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构想,而是许寿裳及其相关的一批大陆学者提出来的。许寿裳还在上海的时候,就有人向他建议要在台湾开展台湾研究,抵达台北以后有关这方面的建议越来越多,此时与许寿裳有关的江浙文人学者是最积极的献策者。而他们的建议也得到陈仪的认可。事实上陈仪一直有“译名著五百部”的志愿,56许寿裳的想法与他的基本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其二,在编译馆开展台湾研究的人才主要是来自台湾本省和留用的日本学者。因此,台湾研究组的人才招聘比其他专业组要快捷一些,至1946年10月,编译馆从大陆征聘的学者大都还在路上,而台湾研究组招聘的专才已基本到位了。其中以留用的日本学者为最多,而且主要的学者都工作到编译馆临撤销前才回国。人才的迅速调集对台湾研究组较快开展工作是有利的条件。其三,台湾研究组的工作最主要有两个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14496-15:2024/Amd 1: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 - Part 15: Carriage of network abstraction layer (NAL) unit structured video in t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装承包合同
- 2025年度生物制药工艺保密协议
- 2025年血液灌流吸附器项目建议书
- 2025年度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运输与维护服务合同
- 品牌创新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计划
- 仓库退货管理的改进方案计划
- 主管工作总结的绩效任务安排计划
- 志愿者活动中的个人成长计划
- 市场营销活动的经验与教训计划
- 《恒瑞医药股权激励实施方案探析综述》6200字
- 浙江省湖州是吴兴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附参考答案
- 风电设备安装施工专项安全措施
- IQC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傅佩荣论语三百讲(1-300讲)汇编
-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 智能 检测与监测 技术-智能建造技术专01课件讲解
- 2024年心理咨询师题库【综合题】
- 关于成立合同审核小组的通知
- 2024年上海市中考英语试题和答案
- 征地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