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济 法 课 程 教 案_第1页
经 济 法 课 程 教 案_第2页
经 济 法 课 程 教 案_第3页
经 济 法 课 程 教 案_第4页
经 济 法 课 程 教 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法课程教案

授课教师:翟相娟目录

绪言总论篇第一章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二章

经济法的概念第三章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第四章

经济法的地位和体系第五章

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主体篇第六章

经济法中的国家主体第七章

经济法中的企业主体第八章

特殊企业形态市场规制法篇第九章

竞争法第十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一章

产品质量法宏观调控法篇第十二章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第十三章

财政法第十四章

会计法和审计法第十五章

金融法第十六章

价格法绪言一、

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地位1.

研究对象: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具体包括经济法律法规、经济立法、经济守法、经济执法、经济规律和经济政策。我们本学期的课程体系及授课安排:经济法总论即基本原理经济法主体

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2.

学科地位:独立而重要的二级法学学科。99年被教育部高教司确定为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之一。

二、

经济法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一)历史发展1.

产生1)产生条件:2)产生标志2.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92年十四大以前):1)综合经济法论2)学科经济法论3)纵向经济法论4)经济行政法论5)纵横统一论(二)研究现状(92年至今)1.

几种理论:国家协调论(主流观点)国家干预论国家调节论新经济行政法论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论2.

几个大家:刘文华(人大博导、教授)+史际春徐孟洲杨紫煊(北大博导、教授)漆多俊(武大博导、教授、院长)李昌麒(西南政法博导、教授)徐杰(中国政法)刘俊海(社科院)王保树(清华法学院院长)范健(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3.几本教材:北大版、人大版、法大版。三、

经济法学的指导思想和研习方法(一)指导思想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阶段自由市场经济阶段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国际化市场经济阶段经济调节机制市场调节市场调节+国家调节市场调节+国家调节+国际调节调整经济关系的主要法律民商法民商法+经济法民商法+经济法+大国际法2.理论反映并指导实践。

(二)研习方法1.

比较法(横向、纵向)。2.

实证法。3.

思索创新法。4.

经济分析法。*建议:吃透教材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自备法条(方正出版社),随时查阅寓学于乐总论篇第一章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

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一)

经济条件: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经济法的调整。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二)法律条件:传统法律(主要是民商法)本身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只能由一个全新的法律部门来解决社会化大生产与经济个体之间的冲突,这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就是经济法。(三)文化条件:法哲学、经济学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必要条件。1.

法哲学的发展。2.经济学的发展。

二、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一)西方国家1890年美颁布了作为现代经济法标志的《谢尔曼法》……(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产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1992,出台经济法律及决定135件、经济法规434件、地方性法规700余件;1993——1999,制定经济法律近50件。三、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中西共有)1.

从经济角度看2.从法律角度看

第二章经济法的概念

第一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一、调整对象的具体内容1.企业组织管理关系2.市场管理关系3.宏观调控关系4.社会保障关系二、经济关系的纵横性(调整对象的边界范围)(一)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以纵向关系为指导以横向关系为基础的纵横统一关系。(二)经济法与行政法调整对象相衔接的纵向经济关系。(三)经济法与民法调整对象相衔接的横向经济关系。

第二节经济法的调整方法一、指令性的调整方法(多用于微观领域)二、指导性的调整方法(多用于宏观领域)三、直接介入经济的调整方法四、惩罚与激励相结合的调整方法第三节经济法的特征和本质一、经济法的特征(人大教材P68——73)1.经济性(专业性)1)经济法的对象发生在直接物质再生产领域,并具有经济目的性。2)经济法往往把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直接规定为法律。3)直接赋予经济规则以法律效力,也意味着经济法具有经济性。2.

政策性(灵活性和模糊性的内在原因)1)经济的法律调整往往以政策先行,并赋予政策以法的效力。2)政策因经济形势需要而经常发生变化,经济法受其影响也时常处于变动之中。3)经济法的执法或司法力度受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一、经济法的特征3。行政主导性(政府主导性)经济法更多地通过授予政府以法规制定权、自由裁量权和准司法权等,来体现行政主导的客观要求。.4。综合性。1)公法因素和私法因素的综合。如:税法、国有化法。2)各种法律调整手段的有机结合。民事的+刑事的+行政的;实体的+程序的;惩罚的+奖励的。3)统分结合(统一领导和地方分权结合)、指导和规制相结合(任意性规范+强行性规范)的现代市场经济精神。

二、经济法的本质(一)干预主义——经济法的本质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即为克服市场失灵而使用国家之手的产物)1.干预主义的经济学基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即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1)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破产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诞生2.干预主义的破产7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滞帐”现象,使凯恩斯主义受到怀疑,继而被新的经济学派所取代。二、经济法的本质

(二)协调主义1.协调主义的经济学基础——市场失灵和国家失灵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1)市场缺陷:2)政府失灵的原因:2.协调主义作为经济法本质的意义1)有助于正确指导我国经济立法的实践。2)符合法律的发展趋势即公正。3)有助于划清经济法和行政法的界限。第三章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人大版(刘文华)(一)平衡协调原则(二)维护公平竞争原则(三)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社会主义国家特有)1.责:首先,它是一种角色责任,表明了经济法律关系对于特定角色的权利义务要求;其次,责任表明在主体违反义务时引起法律和国家对其否定的评价,它是义务和制裁的连接点,执法者通过责任来确定相应的法律制裁。2.权:权利和权力。3.利:利益(物质+精神)和利害。4.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局部效益+整体效益;眼前效益+长远效益二、法大版(李昌麒)(一)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三)社会本位原则。社会本位——是以强调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四)经济民主原则1.

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拥有作为法人应有的权利;2.

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现中央和地方经济职权的合理划分;3.

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管理,使劳动者真正成为国家和企业的主人;4.实现国家机构的经济职权与经济职责的统一、经济个体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统一。

二、法大版(李昌麒)(五)经济公平原则(六)经济效益原则(企业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1.

经济法要通过建立宏观调控法律体系,指导和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生产符合社会的需要;2.

企业要在国家宏观指导下,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社会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第四章经济法的地位和体系第一节经济法的地位

一、经济法是一个独立而重要的法律部门(一)独立性从调整对象的特定性及产生发展的必然性方面来讲。(二)重要性1.

有利于培育真正合格的活跃的市场主体,奠定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2.

有助于培育统一、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并有助于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有效管理。3.有助于保证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并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促进国民经济腾飞。

二、经济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一)与民商法联系:都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并能实现优势互补。区别:1。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和地位;2.调整对象的范围和性质;3.基本原则;4.法域定位;5.终极目标。(二)与行政法联系:都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或管理。区别:1。调整对象(见前2。1)2.调整方法3.作用(三)与国际经济法第二节经济法的体系一、经济法主体法(市场主体规制法)1.

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2.

全民、集体、私营、三资法。二、市场管理法(市场规制法)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法、产品质量法、证券法、房地产管理法、广告法等。三、宏观调控法包括产业调节法、计划法、财税法、金融法、价格法、固定资产投资法、国有资产管理法、自然资源法、能源法和环保法等。四、社会保障法(有争议)第五章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第一节经济法的制定一、

经济法制定的基本经验(见教材P63——66)二、

经济立法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参考教材P21——22)1.市场主体方面2.市场管理方面3.宏观调控方面4.社会保障法方面+第二节经济法的实施一、经济法实施的障碍1.

经济法实施机构不独立。2.经济法实施机构之间分工不科学。3.经济法实施缺乏完善的程序。4.经济法实施人员素质不高。5.对经济法实施的监督不力。第二节经济法的实施

二、经济法实施的完善1.保证经济法实施机构的独立性。2。建立科学的分工制度。3。完善经济法实施程序。4.提高经济法实施人员的素质。5.加强经济法实施的监督。主体篇主体即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法律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民法主体;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经济法主体……),它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受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法律主体有两个特性:法律性——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由法律规范所规定的;社会性——立法者不能任意规定法律主体的范围,而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即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基于此,经济法主体包括两类: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参与和管理的国家;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还包括个体经营者)。本篇我们主要讲这两类主体。

第六章经济法中的国家主体一、国家主体的界定(一)国家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分类1.按参与法律关系的形式分为直接主体(形式主体)和间接主体(实质主体)1)

直接主体:2)

间接主体:2.按在法律关系中的表现形态分为公法上的主体(公法人)和私法上的主体(私法人)1)

公法上的主体:2)

私法上的主体:(二)国家作为经济法上的主体的构成要素1.

外在要素:1)它所从事的经济管理或经济调整活动必须是在行政法和其他公法调整之外的活动。2)它所从事的民商事活动,必须是与一般民事主体所从事的活动在目的或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区别。2.内在要素:1)

国家主体必须由经济法明确授权;2)

国家主体的权利或权力是有限的;3)

国家主体必须由其授权的部门代表实施法律行为;4)国家主体必须是经济法律关系中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

二、经济法中国家主体的种类及其职权(一)宏观调控主体(主要包括计委、央行和财政部)的职权——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体包括: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审批和修改权;2.

国家和地方预决算的审查和批准权;3.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修改和执行权。(二)市场管理主体(主要包括工商、质检和经贸委)的职权1.

命令和禁止权。2.

批准、确认和撤销权。3.

人事上的任免权。三、经济法中国家主体的地位国家作为经济法上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又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所以,与其他主体相比,国家主体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另外,不同时期、不同体制的国家对经济法上的国家主体的作用,认识也不一样。在当代中国,国家或其代表者政府的行为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可以从下面的两方面比较中看出来。

(一)与西方国家的比较1.西方经济法产生于成熟的自由经济、绝对的财产保障、发达的民商法和行政法制度、以及国家权力有效制衡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之下,国家仅仅是在不同经济主体利益冲突激化、市场调节失灵、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而必须对个体行为予以干预的情况下,才以主体的姿态出现。2.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西方经济法的产生基础不一样,它具有以下特点:1)我们不是从自由的商品经济,而是从计划经济走来,我们缺乏一个建立在自由经济之上的,依靠市场主体自身的活动和市场自身规律的调节力量推动市场运作和经济运行的基础和环境。2)构成我们的市场经济主体的主要成份,不是以个人财产为基础的经济主体,而是以国家或集体财产为基础的经济主体。这样,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平等性都是相当不完整和不成熟的。3)我们不是在民商法和行政法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发展经济法,而是在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体现行政垄断色彩的旧经济法基础之上,改造传统的经济法;经济法不是在民商法和行政法充分发达基础之后,基于社会现实经济关系的发展而逐渐分离出的新法律部门,而是在彼此混同、彼此界定不清的基础之上依靠国家权力的推动而创建的一个法律部门。4)我们不是靠市场主体自身的运作来建立市场,而主要是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来创造市场:国家既要创造市场主体,也要培育市场环境;既要建立市场规则,也要协调市场冲突;既要建立竞争机制,还要维护竞争秩序。

(二)与计划经济时期的比较1.国家不是以行政主体的姿态干预经济活动,而是以经济主体的姿态干预或参与经济活动;国家对其他经济主体所享有的不是绝对的权力,而是相对的权利。2.国家一主体姿态参与经济活动的范围及其广泛,国家可以是经济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可以是经济冲突的调和者,可以是经济违规的纠正者。四.国家主体的设定原则

(一)国家主体权利法定1.

权利授予法定。2.

权利内容法定。3.

权利行使法定。(二)国家主体权利与义务的统一1.

首先,必须在立法中做到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之设定的统一。2.

其次,必须在国家主体的经济法律行为中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失职要负法律责任)(三)国家主体的行为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障经济自由1.严格区分国家主体与其他经济主体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区别。2.严格区分国家主体的经济权利与行政权力。3.必须加强对国家主体经济权利行使的法律监督,抵制国家主体在经济法律关系中时常出现的滥用权利的现象,及时纠正国家主体利用其特殊的地位和优势而容易产生的对其他主体权利的侵害。第七章经济法中的企业主体第一节企业概述一、企业的概念和特征——依法设立的,从事经营性活动并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的组织。(enterprise,原为企图冒险从事某项事业,后用以指经营组织或经营体。)

1.合法性(设立条件、设立程序和组织形式)

2.经营性3.独立性4.组织性二、企业的分类(一)按企业的出资方式和责任形式的不同,可分为:1.个人独资企业——依法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1)投资人为单个的自然人(中国人、外国人或无国籍人)。2)投资人应以个人财产清偿债务。3)投资人承担无限责任。通过加重其责任促使其遵守商业道德,维护商业信誉,促进交易安全。(有别于承担有限责任的“一人公司”)4)投资人是组建一个经济实体,是一个商人,并有自己的商号,而非从事简单商品交换的公民或个体工商户。2.合伙企业(详见《合伙企业法》)——由二人或二人以上通过订立合伙协议依法设立的,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1)合伙协议是合伙成立的依据,它优先于合伙法的适用。2)无限连带责任性。3)盈余分配按协议,出资比例,平分。3.公司(详见7。3和《公司法》)——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合法性、营利性、独立性、资合性)(二)按企业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国有企业:国家全资或控股的企业。

集体企业:集体投资或控股的企业。(不多见,大多承包给个人)私营企业:自然人投资或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它分为独资式私营企业、合伙式私营企业、公司制私营企业即民营企业。(三)依企业的法律地位的不同,可分为:法人型企业:具有完全独立法律人格的企业,如公司、国企。

非法人型企业:具有相对独立法律人格的企业,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四)依投资者的地域范围的不同,可分为:

内资企业

外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五)依经营规模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大、中、小型企业。我国于1999、8最新修订公布的工业企业划分标准如下:特大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为50亿元以上;大型企业——5亿元以上;中型企业——5000万元以上;其他为小型企业。 (六)依经营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工业、商业、交通运输、金融企业等。第二节企业的基本法律制度一、市场准入制度(企业的设立)——政府对企业或投资者进入某经营领域或某国市场从事活动施加限制或禁止的有关制度。(一)企业设立的原则1.自由设立原则2.特许设立原则——企业的设立主要由国家元首或国家特别法令的许可。3.许可设立原则(核准设立原则)——企业设立除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外,还需经有关行政机关审查批准。4.准则设立原则(登记设立原则)——企业设立凡符合国家法律规定者(条件和程序),经过登记即可成立。(二)企业设立的条件(各类企业共有的)

1.有合法的名称

2。有企业章程、协议或合同3。有法定资本4。有法定的组织制度5。有法定的经营范围6。有自己的生产经营场所(三)企业设立的登记——企业设立人依照法定程序向企业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开业登记,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取得营业资格的登记制度。1.登记的管辖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2.登记的事项: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注册资本、企业类型。3.

登记的程序:申请审核(30日内)公告(四)公司设立的瑕疵——已被公司登记机关核准登记为公司并获得营业执照后,存有在设立过程中并未完全按照《公司法》规定的条件或程序而设立的情形。(它不同于公司设立失败,后者指由于种种原因公司没有成立,即所设立的经济组织未被核准登记为公司的情形,故在此时尚无公司法人资格可言。)1.各国立法指导思想:对于公司设立瑕疵,两大法系都注重对公司法人资格的承认,只有在难以弥补或者有严重瑕疵时才宣告其设立无效或撤销(二者并无本质不同,大多数国家不加以区别),其原因在于保护交易安全,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如我国《公司法》206条、208条的规定。2.完善我国公司设立瑕疵制度的立法构想二、企业的变更、解散与清算(一)企业的变更1.合并:新设合并——A+B+C+……=X(联合)吸收合并——A+B+C+……=“A”(兼并)2.分立:新设分立派生分立3.组织形式变更,如一般企业改组为公司;有限公司改为股份公司4.主要登记事项的变更,包括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为逃避债务而进行的变更无效)(二)企业的解散——因法律或章程规定的事由出现而使企业终止其法人资格或其他主体资格的法律行为。解散的具体原因如下:1.歇业(自然原因):章程或协议中规定的事由出现;企业出资者或股东作出企业解散的决议;企业因不可抗力而无法继续营业。2.依法被撤销——企业因从事违法活动而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卫生、环境、质量技术监督等主管部门责令解散,吊销其营业执照。3.依法被宣告破产法人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经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可依法宣告破产。(三)企业的清算——企业解散后,对公司资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处分,了结公司债务,并向股东分配剩余财产,以终结企业所有法律关系的法律行为。1.清算的种类:1)普通清算——因歇业而由企业内部自行组织的清算2)特别清算——因被撤销而由有关行政部门组织的清算3)破产清算——因破产而由法院组织的清算2.清算的程序:成立清算组;通知和公告债权人;清理公司财产,制定清算方案;分配公司财产;办理注销登记,法人资格终止。3.

清算时财产分配顺序:清算费用、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税款、债务、投资者收益(股本和股利)第三节国有企业改革一、国有企业改革概述1.

起步阶段(1978、12——1984、9)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通过放权让利即扩大企业自主权,赋予企业更多的财力,以增强企业活力。2.

全面展开阶段(1984、10——1991底)两权分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大多数国企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小型国企实行租赁经营。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1992初——)二、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一)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问题:1.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在市场竞争中动摇。我国本来已经几乎绝迹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赢得了大发展,而国有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国有资产则大量流失,这形成了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的一大“奇观”。按照有的学者的看法,这叫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终于作为一种体制被确认下来之后,那些一向主张市场取向的改革者们甚至还来不及感受最新的欣慰,就和社会公众一样,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资产的瓜分狂潮忽然莫名其妙的堂而皇之起来。”成千上万的国有企业因资产流失,从事生产经营保值增值相当困难,千百万职工下岗待业……。但是,另一种景象则是千百万个体工商户、成千上万个体私营企业等等,好像忽然从地底下冒出来一样,雨后春笋般地在市场竞争中出现,并且纷纷争利于市,显出了某种活力,似有风景这边独好之感。因此曾有人认为公有制只能成为20世纪的一种遗产了。2.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尚缺乏效力(立法的数量多但质量不高),不能真正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原因是:1.

经济根源:资本和人力的基础较差。(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2.

制度原因:1)在国有企业的财产权属的制度设计上,给私人资本提供了可以直接侵犯的前提;(所有权主体缺位)2)没有进一步进行国有资产流失该由谁承担责任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最终应由谁得利的法律制度设计。(经营管理人员无压力和动力管好国有资产)(二)公司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1.公司化改制中,没有形成规范的国有产权委托——代理机制。2.在有较大自主权的企业中,普遍发生了“内部人控制”的现象(高层经理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全权经营企业的国有资产,掌握着企业的最终控制权)。3。对经理人员没有建立起符合现代公司要求的选拔和激励机制。*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1.公司制的运行缺乏必要的制度环境,如国有资产产权制度、运转机制以及相应的政府机构职能的变革。2.公司法律制度自身的不完善,表现在一些条款规定过于粗疏、简陋,同时缺乏体现现代公司法立法精神的基本制度条款。三、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对策(一)建立国有产权委托——代理制度,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谁来管)1。产权和产权清晰:2。国有产权委托——代理关系结构3。委托——代理制度下的产权结构(二)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之“管理科学”。(怎样管)1。法人治理结构的特征:2。确保所有者的权益:3。加强董事会的功能4。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监督(三)法律制度的创新第八章特殊企业形态一、特殊的国有企业(狭义所指)(一)种类1.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它的特征如下:1)国有性2)一人性3)独立性(资不抵债时可宣告破产)2.国有国营企业(数量少)——由国家单独投资设立并由国家直接控制和管理的国有企业。(多见于垄断性行业,例如,石油、航天、航空、邮电、烟草等)(二)活动领域1.政策性经营或在经营中承担一定的政府或公共管理职能的领域。2.非竞争性的合法垄断领域(不适宜展开竞争)3.竞争性领域(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公用事业(自来水、煤气公司等)的特许经营。4.国有农场、林场、建设兵团等具有社区性、地域性、政权组织性的某些经营领域。5.为完成特殊任务而设立的特殊企业或法人,如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三)国家管理制度1.组织制度2.经营制度1)营业规制,2)价格控制3)经营决策和特别财会制度4)监察制度(力度弱)二、企业集团(一)概念和特征(见教材P153)——通过股权控制或合同的安排,以集团母公司为核心,由若干法人企业组成的企业联合体。1.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均具有法人资格,而企业集团本身不具有法人地位。2.企业集团由控制企业和从属企业组成,形成严密的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3.企业集团内的从属企业受控制企业的实际控制。4.控制企业通过股权参与(通过购买股票或出资设立新公司,获得股东会多数表决权)或协议安排实现对从属企业的控制。(二)企业集团内的特殊法律关系及其特殊规制(P157——159)1.特殊法律关系1)母子公司的关系2)子公司之间的关联关系2.特殊的法律规制1)母公司控制权的正确行使:制约母公司在子公司的董事的行为;制约母公司在子公司股东会行使股权的行为。2)子公司少数股东利益的保护(规定“资本多数决定原则”的例外)3)子公司利益的保护:4)子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护(“揭开公司面纱”)三、股份合作企业(过渡性)——指依法设立的,企业职工共同出资,共同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企业法人。它是改革开放以后,应城乡集体企业和国有小企业改革的要求,集合股份制企业和合作制企业的特点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

资本联合(资合)和劳动联合(人合)相结合。2.

按劳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结合。3.

它是企业法人。市场规制法篇导言一、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在对各类市场及其市场行为的管理、监督与协调中产生的经济管理关系、经济监督关系和经济协调关系。1.市场竞争关系——国家为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在协调、监督和管理市场竞争中发生的社会关系。2.消费者权益保护关系(横向关系纵向化)3.产品质量管理关系——国家在对生产和销售中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4.广告管理关系5.特别交易监督管理关系(包括证券、期货和房地产等领域)

二、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市场规制法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我国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市场规制法,而是从维护市场秩序的各个方面来分别立法。它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市场竞争法,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3。产品质量法,包括《产品质量法》、《计量法》和《标准化法》4。广告法5。特别交易监管法,包括《证券法》、《房地产管理法》三、市场规制法的主要作用1.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协调经营者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服务市场)2.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协调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替补市场)3.

为政府对市场进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解决政府失灵)四、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1.

尊重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市场经济的三大规律),依法适度管理。2.

统一领导(统一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构)和分级管理相结合。3.

违法行为法定(类似于罪刑法定)第九章竞争法第一节竞争法概述一、竞争的概念和作用——有着不同经济利益的两个以上的经营者,为争取收益最大化,以其他利害关系人为对手,采用能够争取交易机会的商业策略争取市场的行为。(狭义)1.

通过竞争实现价值规律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2.

竞争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具有积极作用。(资源优化配置)3.

竞争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激励作用。(优胜劣汰)二、竞争法的立法模式和体系(一)立法模式1.

分立式:规范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称作反垄断法或反限制竞争法;规范不正当行为的法律称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例如:德国2.

合并式:制定统一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涵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两方面的内容,调整范围涉及一切反竞争行为。如我国3.

综合式:对两种行为不作明确划分,也不制定以“竞争”“交易”直接命名的法律,但法律的实质内容却是调整这两方面的关系,维护竞争秩序。如美国。(二)体系1.

反不正当竞争法(各国称谓可能不同)。市场经济欠发达国家多以此为主。2。反垄断法,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多以此为主。第二节反不正当竞争法一、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一)立法情况:(二)基本原则竞争者应遵循的:1.

自愿。(意思自治)2.

平等。3.

公平。4.

诚信。5.

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公序良俗)。政府应遵循的:1.

主动干预。(见经济法适用的特点)2.

原则性(立法)与可操作性(执法)相结合。(三)作用(立法目的)1.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1)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平等竞争;2)实现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正确引导竞争的发展方向3)通过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2.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1)创制、完善公平竞争的社会条件;2)确立公平竞争的原则和制度,对竞争行为本身加以规制;3)保护竞争者的竞争权利,惩处不正当竞争行为。3。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经营者、消费者有实施监督的权利;2)经营者、消费者有损害赔偿请求权。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概述1.

概念和构成要件——违反善良风俗、商业道德和公平、诚信原则的竞争行为。(通用)——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我国)1)主体——经营者(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2)客体——市场竞争秩序(非某个人的利益)3)主观方面——多为故意4)客观方面——有能带来现实或潜在危害结果的不正当竞争行为.2。

危害1)严重破坏市场公平交易和公平竞争秩序,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宏观)2)严重损害其他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微观)3)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造成道德水准的普遍下降。(官商勾结,权钱交易)4)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外贸信誉及与国际惯例接轨(德国的高品位,意大利的名牌,中国的假货)。.3。

成因1)前提条件:2)法制环境:3)物质基础:(二)具体表现1.

欺骗性交易方法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伪造或仿造他人已经注册的商标,并且将其用于自己生产或销售的商品,目的在于混淆真伪,引起消费者的误认、误购。2)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4)在商品上使用质量虚假标志(如认证标志、名优标志).2。

商业贿赂——经营者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以秘密给付财物或其他利益(吃喝玩乐等)为手段进行贿赂,以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3。

虚假宣传——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的方式,对商品的质量、性能、用途、特点、价格、使用方法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诱发消费者产生误购的行为。.

4。诋毁商誉——指经营者通过捏造、散步虚假事实等不正当手段,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削弱对手竞争能力的行为。.5。

侵犯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订立保密协议,设立保密制度等)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如图纸、配方、客户名单、货源等情况。.6。

压价排挤竞争对手行为——经营者为了排挤竞争对手而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7。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1)欺骗性的有奖销售行为,如谎称有奖实际无奖,故意安排内定人员中奖等。2)借机推销质次价高商品的行为。3)巨额奖销售行为,抽奖式有奖销售的最高额不得超过5000元。(三)法外需规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

地方性法规增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对仿冒商品、仿冒的包装装潢等的销售行为。(江苏)2)企业名称或姓名以外的商品标识的仿冒行为,如代表企业名称或姓名的文字、图形、代号、标志。(山东)3)还本销售行为。(四川)它是指经营者承诺在购买商品后的一定时间内,返还购买者所购商品的价款的销售方式。目的是促销、赚利息。4)强迫交易行为和企业联合行为(江苏、四川)

2。实践中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新型仿冒行为,如制造、运输、销售他人知名商品的包装装潢。2)纯粹淡化他人商品标识的行为,如将雀巢咖啡的包装用到咖啡糖的包装上,搭他人的“便车”。3)使用他人具有独创性的没有申请专利的商品外形的行为。4)一些新型的不正当引诱行为。5)仿冒商品本身的图案,如床单、床罩、被罩等。6)传授不正当竞争技术、教唆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传授造假技术)7)传销8)利用他人知名形象或者虚构形象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三、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和制裁(一)监督和检查1.

监督检查机关: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2.

监督检查机关的职权:1)询问权2)查询复制权3)检查权4)处罚权(二)法律责任(详见法条)以行政责任为主,兼有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第三节反垄断法一、垄断概念——经营者以独占(独家垄断)或有组织的联合行动(寡头垄断)等方式,凭借经济优势或行政权力,操纵或支配市场,限制和排斥竞争的行为。它的最基本特性是主体数量的稀少及竞争的不健全。它包括经济垄断和行政性垄断。二、经济垄断(一)协议垄断(联合限制竞争或协议限制竞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采取协议或默契等形式,共同对特定市场的竞争加以限制的行为。1.横向联合限制竞争(横向限制,卡特尔)——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生产或销售同一类型产品或提供同一类服务而处于相互直接竞争中的企业,通过共谋而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1)横向限制的主要类型2)横向限制的后果2.纵向联合限制竞争(纵向限制)——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同一产业中处于不同阶段而有买卖关系的企业,通过共谋而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其主要类型维持转售价格、搭售、独家经营、独占地区以及其他限制交易方营业自由的行为。(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经济优势)1.对市场支配地位(marketdominantposition,又称市场优势地位或市场控制地位)的界定——指企业(undertakings)在相关的产品市场、地域市场和时间市场上,拥有决定产品产量、价格和销售等各发面的控制能力。各国的称谓有所不同,如垄断状态、独占、垄断力以及占有经济优势,但它们所指的经济现象却是大致相同的。2.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确认——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凭借该地位,在一定的交易领域实质性地限制竞争,违背公共利益,明显损害消费者利益,从而为反垄断法所禁止的行为。(三)企业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实施一定的法律行为而实现的相互关系上的一种持久性变迁。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合并、连锁董事会以及共同经营等,它们无一例外的意味着社会经济力量向着少数经济实体流动的趋势,从而隐含着导致经济力量过度集中,形成垄断性经济结构,侵损经济民主与竞争自由的危险性。1.企业结合的典型形式——合并▲企业合并的类型1)横向合并(水平合并)2)纵向合并(垂直合并)3)混合合并,即跨行业的企业合并。2.企业结合的法律规制1)确定企业合并所涉及的一定的交易领域,即相关的产品市场和地域市场;2)根据若干相关因素确定该企业在相关市场上是否具有支配地位,从而决定对该企业合并是否给予许可。需考虑的因素有: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市场进入障碍、经济效率、对消费者利益的影响、破产危险以及国际竞争力等。三、行政性垄断(一)概念和特征——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超越或滥用行政职权而实施的其后果表现为限制竞争或破坏竞争秩序的行为。它的特征如下:1.

主体是行政机关。包括中央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2.

行为表现是越权和滥用职权。如通过“红头文件”“口头指令”进行地方保护或行业垄断。3.

后果表现为限制竞争或破坏竞争秩序。1)阻碍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健康发展。2)妨害经济发展.3)导致腐败现象。(二)表现形式1.

地区垄断(块块垄断)。2.

行业垄断(部门垄断、条条垄断)。3.

企业合并中的“拉郎配”,即政府强迫企业加入某个企业集团,或者强迫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接受某些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4.

其他行政垄断行为。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政府指定专营行为。(三)产生原因行政垄断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行政权力的滥用,行政权力滥用滋生的土壤则是产生行政垄断的根本性动因。下面就介绍根本原因:1.政府干预主义的行政意识基础(政治原因)2.利益配置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基础(经济原因)3.执行分散主义的法制基础(法制原因)4.权利义务不对等的法权基础(法制原因)(四)规制对策1.法律对策1)限制行政垄断权力:2)约束行政垄断行为:3)追究行政垄断责任:4)消除行政垄断后果:5)疏通行政垄断救济:2.配套制度的建设1)行政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使行政权力从微观领域全面撤退,“有所为,有所不为”。2)财政体制的完善:收支两条线;高薪养廉……3)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公开选拔、严格考核、优胜劣汰。四、反垄断立法(一)立法选择——温和型反垄断法1.含义——是指以垄断行为为规制中心,以合理性原则为判断垄断行为是否为反垄断法所规制的主要原则的反垄断制度。1)行为规制是相对于结构规制而言的,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行为规制主义,即以是否有垄断行为来判断是否构成垄断。2)合理性原则2.我国做此选择的原因:1)顺应国际潮流。2)源于我国的基本经济现状。3.立法体现——适用除外制度的规定——适用除外制度也称反垄断法上的豁免行为,是指反垄断法本应予以限制和禁止,但根据法律认可或依法定程序认可允许其合法进行而不予制止或不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除外的具体情形可包括:1)自然垄断行业(联系特殊企业形态)。2)知识产权领域3)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况下的垄断行为和联合行动,如经济不景气时期为调整产业结构而进行的合并等。4)风险性极大的高科技领域(二)执法机构的设置与职权1.设置1)名称:国家反垄断委员会或国家公平交易委员会或公平交易局。2)性质和地位:准司法机关。直接隶属于国务院,其人事编制和财务由人事部和财政部编列预算,但在审理反垄断案件中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独立的裁判权。3)人员构成:由学问深、素质高和公正廉明的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组成。他们不应当在政府其他机构中任职,也不应在企业中任职或以其他形式参与市场交易。4)设置原则:精简、高效、专职。2.职权:调查检查权;审核批准权;行政处罚权;行政强制措施权;行政裁决权;规章制定权。(三)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见《反不正当竞争法》的6、7、12、15条的强制性交易行为、权力干预行为、搭售行为和串通招投标行为。(四)美国的反垄断法介绍1.理论介绍1)反托拉斯(TUST)立法:四部2)托拉斯行为:固定价格;企业兼并;价格歧视;纵向企业合并。3)执法机构:司法部反托拉斯司;联邦贸易委员会下的竞争局和消费者保护局。4)对托拉斯行为的处置:罚款与监禁;赔偿;解散、分离与放弃2.案例介绍1)反托拉斯司诉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垄断案(1906)。在1911年被裁定有罪,结果将其分拆成埃克森、美孚和美国石油公司。2)美国烟草公司于1911年被分拆成16家公司。3)1969年诉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首次挑战电脑行业,司法部在1982年把案件撤消。4)1972年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982年得到和解,电话电报公司同意将本土电话业务分拆成8个小公司。5)1999年诉英特尔公司,后庭外和解。6)美国20个洲和司法部诉微软公司。第十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一、消费者的界定——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1.生活消费包括物质产品消费和劳动服务消费。2.消费品包括商品和服务(涵盖衣、食、住、行、用、医疗、文化、教育、保险等各方面)。商品包括加工制作(如水果罐头)和天然生长(如水果);动产(如彩电、冰箱)和不动产(房屋等)。3.消费者不仅包括购买者本人,也包括应购买者邀请使用商品的人;不仅包括个人也包括单位(有争议)。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一)消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调整国家、经营者、消费者相互之间因保护消费者利益而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画一个三角形)1.

国家机关与经营者之间的监督管理与被监督管理的关系;2.

国家机关为消费者提供指导、服务与保护过程中发生的关系;3。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求偿与监督的关系。(二)消法的基本原则1.

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2.

特别保护1)原因:2)措施A.国家保护:B.社会保护:(三)国外立法介绍1.

美国。2.

英国。3.

日本。第二节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一、消费者的权利(见法条7——15条)(一)安全保障权——生命、健康和财产不受威胁,不受侵害的一种基本生存权利。1.主要内容:1)在购买、使用家电、燃气以及日用百货、文化用品、儿童玩具等生活消费品时,有权要求这些产品的质量有安全性或安全性保障措施,不存在缺陷或使消费者受损害;2)在购买、使用食品、药品、化妆品时,有权要求商品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卫生标准;3)在接受服务时,有权要求相关的服务措施、服务用具和用品、服务环境、服务方式、服务活动以及服务中所提供的产品或商品符合安全、卫生等要求,不致使消费者受到人身伤害或财产安全遭到威胁。2.侵权的具体表现:(二)知情权——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三)自主选择权

1。自主选择经营者;2。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服务方式;.3。自主决定购买或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和服务;4。对商品和服务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四)公平交易权1.

质量保障;2.

价格合理;3.

计量准确(五)求偿权1.

赔偿的范围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人身伤害赔偿及精神损害赔偿2.

赔偿的方式包括物质性和精神性两种(六)结社权——消费者享有的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是宪法中公民基本权的具体体现。(七)获取知识权1.

知识具体包括消费方面的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2.

如何实现该权利:(八)维护尊严权1.

人格尊严权——名誉、人格、信仰、消费习俗等不受他人非法侵犯的权利。2.

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九)监督权

二、经营者的义务(见16——25条)(一)守法和守约(二)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三)保障安全1.

在一般情况下,经营者应保证其商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应说明真实情况;作好明确警示;说明正确使用方法;标明危害防止方法。2.

在非正常情况下经营者的义务,即当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仍有可能造成损害,经营者的义务是: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告知购买的消费者,如日本三菱汽车的“召回”;采取防止措施。(四)提供真实信息(五)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六)出具凭证和单据(包括发票、信誉卡、保修单等)(七)保证商品或者服务质量(八)承担“三包”(包修、包换、包退)(九)公平、合理地进行交易——经营者不能以单方意思表示的形式(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以此来减免自己的责任和侵犯消费者的权益,否则,其内容无效。*(十)尊重消费者人身权1.

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2.

不得对消费者进行诽谤3.

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携带物品4.

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一、保护机构(一)行政执法部门:政府和职能部门(二)司法机关(公检法机关各司其职)(三)消费者组织(四)新闻舆论机构(广播、电视、报刊等)二、保护方式(一)争议的解决途径1.

和解。2.

消协调解(民间调解开始具有法律效力)3.

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4.

提请仲裁5。起诉(二)法律责任1.

特点:多种法律责任并存;生产经营者为主要责任主体;补偿与惩罚并用。2.

类型:1)民事责任,赔偿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损失。(*49条的假一赔二)2)行政责任:责令改正、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行政处分。3)刑事责任第十一章产品质量法第一节产品质量法概述一、产品质量(一)产品1.

广义:人们运用劳动手段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而形成的用于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物品,即自然物之外的一切劳动生产物,如原矿、原煤、原油及初级产品。2.

狭义: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动产。建筑工程等不动产、军工产品、自给自足品不属此,但附赠品、宣传品、非卖品等属此。(二)产品质量——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的对产品适用、安全和其他特性的要求。这些特性主要包括:适用性、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卫生性、时空性、美学性、信誉性。二、产品质量法——调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调整对象1.

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与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监督管理关系。2.

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用户之间的民事责任关系,即损害赔偿关系。(二)立法概况1.

国内立法概况2.

国际立法情况(三)与其他法的关系(见教材P212)第二节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一、产品质量检验制度——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和能力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任何产品的内在质量检验其是否合格,从而决定其是否出厂或进入流通领域的法律制度。它包括出厂检验和进货检验,检验过的产品可分为:1.

合格产品:安全;适用;符合所采用的产品标准2.

不合格产品:处理品;劣质品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依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对自愿申请认证的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通过颁发认证证书的形式,证明企业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符合相应要求的活动。1.

依据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各国采用的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2.

认证机构的资格由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来授予3.

认证原则:自愿+鼓励4.

认证对象:企业的质量体系即企业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能力的整体水平。三、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依据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经过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形式,以证明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活动。1.

认证依据和认证原则同前2.

认证机构的资格由中国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P)来授予3.

认证对象:产品质量,也包括构成产品的材料、物质、零件、部件的质量,不包括服务、劳务等。4.

认证标志1)

长城认证标志——用于获准认证的电工产品;2)

PRC认证标志——用于获准认证的电子元器件产品;3)方圆认证标志——用于除上之外的获准认证产品。四、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直接组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质检中心)对经检验合格或已获认证的部分产品进行抽查的一种法律制度。1.

抽查的范围:1)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如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易燃易爆品等;2)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如钢筋、水泥等;3)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2.

抽查的方式:按季抽查和不定期抽查。抽查的结果应登报公布,对不合格的产品提交有关部门作出处理。第三节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一、生产者的义务(一)作为的义务(积极义务)1.

产品质量符合要求(26条)1)安全2)适用3)符合明示担保的条件2.产品标识符合法定要求(27条)1)真实2)完整.3。特殊产品包装符合要求(28条)(二)不作为的义务(消极义务)(29——32条)1.

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包括:1)

产品性能落后、耗能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2)

危害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部分产品,如农药六六六;3)

违反法律规定的产品,如非法定计量单位的计量器具。2.

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3.

不得伪造或冒用质量标志。4。不得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如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二、销售者的义务(一)作为的义务1.

进货检查验收,包括产品标识检查、产品感官检查和产品内在质量的检验等。2.

保持产品原有质量。应根据产品的特点,采取必要的防雨、防晒、防霉变,对某些特殊产品采取控制温度、湿度等措施,保持产品进货时的质量状况,如销售熟食应增加冷藏设备。3.

销售产品的标识要符合法定要求。三无产品不能售,无合格证、无厂名、无厂址。(二)不作为的义务(见35——39条)第四节损害赔偿一、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民事责任概述(一)生产者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41条)——因产品存在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造成损失后,由缺陷产品的生产者承担的责任。1.

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2.

构成要件(生产者承担责任的条件):1)产品存在缺陷即不合理的危险。(46条)2)有损害事实,3)因果关系,

3。免责条件(抗辩事由):1)未投入流通领域(包括销售、租赁、抵押、质押、赠与等),而是在制造、装配、储运阶段发生损害,不承担产品责任,而是一般的民事责任。2)投入流通时缺陷尚不存在。此时的最终责任主体可能是销售者、运输者、仓储者、受害者,但生产者要负连带责任。3)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无法避免和发现的缺陷。(二)销售者的瑕疵担保责任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1.

瑕疵担保责任(40条)——销售者违反关于产品质量(除危险性之外)的保证和承诺而应承担的一种违约责任。1)责任的产生条件:当事人之间应有合法的合同关系;销售者不适当履行合同;销售者有过错。2)承担责任的形式:修、换、退;赔偿损失。2.

侵权损害赔偿责任(42条)1)过错责任原则2)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二、侵权损害赔偿范围(一)人身损害的赔偿范围1.

一般伤害的赔偿范围:2.

致人残疾(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赔偿范围:3.

致人死亡的赔偿范围:(二)财产损害的赔偿范围1。直接损失的赔偿:恢复原状和折价赔偿。2。间接损失(可得利益的减少)。第十二章广告法第一节广告概述一、广告的概念——广告主以公开付费的方式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向社会或公众传播商品、劳务、服务及其他信息的宣传活动。(四要素:广告主、信息、广告媒介或形式、广告费)二、广告的种类(一)商业广告——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或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广告。1.商品广告1)直接形式:直接推销商品的广告,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商品的外观、性能以及质量上的可靠性,有时还注明商品的售价。如,小霸王学习机电视广告。2)间接形式:2.企业广告——间接推销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形象广告。它通过塑造产品、商标或企业整体的形象,并且长久地巩固和发展这一形象,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和支持。企业形象广告不仅可以为企业近期的销售铺路,也能为企业未来的销售作准备。3.劳务广告(二)社会广告1.政府公告——政府与政府部门通过发布的通知、布告来公布政府的法令、政策、告示等。如,大连海事法院为强制执行案件而拍卖外国轮船的公告。2.公益广告——由一些社会团体、组织、机构、工商企业出资所做的(诸如热爱祖国、维护和平、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环境保护、普及教育、卫生与健康、交通安全、计划生育等)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内容的广告。3.公民个人的广告。如竞选广告、寻人启事、征婚广告、讣告、求职广告等。三、

广告活动主体——从事广告活动的自然人和法人。(一)广告主(需方)——为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自行或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又叫广告客户。(二)广告经营者(供方)——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各种类型的广告公司、广告代理公司、广告代理商、广告社。(三)广告发布者(供方)——为广告主或者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发布广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四、广告的原则(一)真实性——广告应当如实地介绍商品或服务,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虚构和夸大,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1.广告宣传的内容要真实。*虚假广告的表现形式:2.处理好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关系,艺术形式的选择不得违背真实原则。如,被美国消费者联盟评为最差广告的轿车广告:为了表现它的质量,用大卡车在它上面碾压通过,轿车未受丝毫损伤。3.不能用特别挑选出来的或特别制造的产品做广告;广告中切忌使用不明确、空洞、含糊之词。(二)合法性1.广告的内容要合法:2.广告的发布形式要合法。(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不得以新闻发布会形式、新闻采访形式、播放专题片形式做广告)3。不仅要遵守《广告法》,还要遵守《宪法》、《消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三)思想性1.有利于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积极生活,倡导符合我国人民共同理想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不能宣扬享乐主义和奢侈颓废的生活方式。2.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有利于普及和推广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反对伪科学。第二节广告法概述一、广告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调整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监督管理机关以及用户和消费者之间在广告宣传、广告经营和广告管理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广告宣传关系——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在具体广告活动中与广告受众和消费者之间发生的各种民事关系。2.广告经营关系1)广告主与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之间的委托服务关系;2)广告经营者之间、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之间的经营关系。3.广告管理关系——广告管理机关与广告活动参与者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广告法的体系结构1.多层次以《广告法》为核心和主干,以《广告管理条例》为必要补充,以国家工商局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具体操作依据,以地方行政规定为实际针对性措施,以行业自律规则为司法行政措施的重要补充。2.多方位1)从总体上看,形成了以商业广告为主体,兼容社会类、公共类广告的多方位调整对象的法律体系;2)在具体内容上,已陆续出台了化妆品、医疗用品、印刷品、食品、房地产广告等单项规章及规范性文件。3.多角度从法律性质看,形成了容纳程序性规定、限制性规定、引导性规定的法律体系。三、广告法的作用1.规范广告活动2.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3.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4。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四、广告法的局限性1.缺少国家对广告业发展基本方针的表述;缺少对广告活动主体基本权利的表述;缺少国家支持、促进广告业发展的基本政策措施的表述。2.调整对象侧重在商业、服务性广告,实际上是一部商业广告法,回避了对社会、公共类广告的管理问题。3.在对广告活动的原则做出某些规定的同时,并未对广告活动主体违反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规定。第三节广告活动法律制度一、禁止不正当竞争制度(一)广告主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贬低同类或其他类的商品、服务,直接或间接地贬低竞争对手的行为。2.以发布虚假夸大广告的方法扩大市场占有份额。3.利用广告从事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4.利用广告采取不正当降价的行为。5。从事违法有奖销售行为的广告。6。以不正当手段得到有利或紧俏的媒介时段和版面等(二)广告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以回扣或给广告主某种好处为诱饵,拉拢广告主。2.以非正当途径从广告发布者手中争夺时间或版面。3.用不正当手段争取户外广告发布位置。4。联合其他广告活动主体以压价或抬价方式排斥竞争对手。(三)广告发布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对部分广告活动主体在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上实行歧视性待遇。2.对广告活动主体在媒介时段或版面的销售上不一视同仁,或随意更改、取消广告发布合同。3.

利用自身优势,拒付或不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支付广告代理费。4。

委托某一广告经营者全权代理本媒介的广告业务,排斥其他具有广告代理权的经营者参与公平竞争。

二、

广告经营管理制度1.承接登记制度2.审核制度3.档案管理制度三、

广告收费制度1.广告收费必须合理、公开。2.广告收费的标准和办法,应当向物价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四、

户外广告管理制度1.不得利用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进行户外广告活动。2.不得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的使用。3.不得妨碍生产或人民生活,不得损害市容市貌。4.不得在国家机关、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风景点的建筑控制地点设置户外广告。5。不得在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禁止设置户外广告的区域从事广告活动。第十三章招标投标法引言:一、招标投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大宗货物的买卖、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包与承包,以及服务项目的采购与提供时,所采用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一)条件1.要有能够开展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2.必须存在招标采购项目的“买方市场”。(二)优越性1.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2.有利于堵住采购活动中行贿受贿等腐败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黑洞,从而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3.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二、

招标投标法(一)调整对象1.法定强制招标项目1)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企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2)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3)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2.自愿招标项目(二)基本原则1.公开1)进行招标活动的信息要公开;2)开标的程序要公开;3)评标的标准和程序要公开;4)中标的结果要公开。2.公平、公正1)对招标方来说,应严格按照公开的招标条件和程序办事,同等地对待每一个投标竞争者;2)对投标方来说,应以正当的手段参加投标竞争,不得串通投标。3)对招标方与投标方之间的关系来说,双方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3.诚实信用第一节招标一、招标主体(一)招标人——依法提出招标项目、进行招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1.招标项目——采用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的工程、货物或服务项目。(工程的招标人是开发商;货物采购的招标人是货物的买主;服务的招标人是服务项目的需求方。)2.法人或其他组织——主要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企业以及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国家机关。3.自然人不能成为招标人。(二)招标代理结构——依法设立、从事招标代理业务并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1.法律性质:以自己的知识、智力为招标人提供服务的独立于任何行政机关的组织。2.设立条件:1)有从事招标代理业务的营业场所和相应资金;2)有能够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的相应专业力量;3)应当具备依法可以作为评标委员会成员人选的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库。3.权限范围:在招标代理合同中尽可能具体、明确地规定;无权代理、越权代理的后果同民法中代理的有关规定。(三)招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1.权利:1)对潜在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要求其提供有关资质证明文件和业绩情况;对投标人投标资格和投标能力进行审查。2)组织潜在投标人实地勘察项目现场。2.义务:1)应当有进行招标项目的相应资金或者有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