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结构现实主义对国际法的影响
一、结构形式主义与国际机制、国际规则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变迁,对权力和利益的绝对强调的古典现实主义观点变得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紧密的现实世界,其观点和方法论的更新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在华尔兹(KennethN.Waltz)的理论中最先获取突破,他提出的国际关系的结构系统被称之为“结构现实主义”(StructuralRealism)或“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的理论模型。立足于华尔兹提出的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模型,在与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其他学派的持续论战中,结构现实主义逐步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一些合理因素,很快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理论,成为主流理论之一。客观的讲,以华尔兹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者并未对国际法本身特别否定,但他们对国际法持有怀疑的态度。介于这种矛盾心理,华尔兹等结构现实主义者对国际法的问题采取了沉默或回避的态度,“如果说摩根索、凯南等古典现实主义者,虽然对国际法的作用很是轻视,但他们毕竟在著作中都曾对国际法进行详细探讨的话,则几乎没有结构主义学者将其理论引申到国际法领域。实际上,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根本就没讨论过法律规则”。不过,虽然在理论脉络上结构现实主义是与古典现实主义一脉相承,但相比之下前者无论是在理论框架还是观点创新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其对国际合作的有限期望、对经济要素的逐渐重视以及对权力是手段而非目的之看法等等,都能与国际法的研究直接挂钩。因此,单与古典现实主义者相比,结构现实主义者的一些研究成果与研究视角对国际法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例如,结构现实主义有关对国际合作的博弈分析,对于理解军事或安全领域的国际立法以及遵守情况,提供一种视角的解释功能。此外,结构现实主义的国际机制理论,也即是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霸权稳定论的分析方法与研究成果方面,对于分析历史上以及现存的某些国际法律机制能够提供一定的启示。由此,与古典现实主义相比,结构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法的发展,尤其是国际政治与安全领域的国际法律制度,具有一定的解释功能。然而,由于结构现实主义从根本上是对占典现实主义的一脉相承,虽然它已承认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的趋势日益明显,安全利益与经济福利构成国家利益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看来,后冷战时代仍然是“极”的世界,仍然是以国家为中心的时代,各国看重的仍然是相对收益,国际合作的成功率是低的。同时,为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牺牲经济福利也在所不惜。对于国际机制或国际规则,虽然结构现实主义者并没有直接否定它的存在——霸权稳定论者甚至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并肯定在依附霸权的情况下能够发挥作用——但基本上把它看成一种很表面并且缺乏独立性的力量,对国际行为体的行动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些结构主义者甚至认为几乎没有任何制约作用。因此,囿于结构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之本质,它对国际法的积极意义是有限的,而其理论本身所导致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无论探讨结构现实主义对国际法发展的积极一面,还是消极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当代国际法,尤其是国际政治与军事领域的法律合作,意义都是重大的。二、结构设置论:“霸权稳定论”对现代国际法的启示虽然结构现实主义者的著作刻意回避了对国际法的直接研究,但从理论要点看,无论是他们对国际合作中的博弈分析,还是将长期脱钩的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研究重新联结的做法,尤其是由此产生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结构现实主义范式即“霸权稳定论”,对现代国际法的发展现象都是具有极强的理论解释意义的。(一)大贡献的方法论意义无疑,作为科学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的多伊奇在国际关系分析中对博弈理论的引入与运用,不仅是一种对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大贡献,也是国际法学,乃至法学研究中的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法论上的创新。自他以后,各种博弈模型成为研究冲突与战略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模式,尤其是被后来的结构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借鉴于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的问题分析方面。同样,结构现实主义者在论证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问题上的博弈论的运用,对于解释国际立法中的某些现象提供了一种理性主义分析路径。1.国际立法与国际利益分配博弈理论认为,当国家关心的是相对获益,即计算自己所得是否多于别国所获,则属“零和博弈”或“非合作博弈”,少有合作余地。结构现实主义者的观点正立足于此,对他们来讲,在合作中感到不安全的国家总是关心收益如何分配,他们并不注重参与双方是否都能获益,而只关心谁多获益。如果收益分配不均,得益少的国家总想着削弱对方以改变自己在利益分配中处于的不利地位,因为国家总是在担心今天的朋友,可能成为明天战争中的敌人;担心今天共同获益中获得优势的朋友,也许是在制造一个潜在的非常危险的敌人。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国家必须密切关注合作伙伴的获益。因此,就如华尔兹指出,在自助系统中,竞争者的各方都会认为相对获益比绝对获益更为重要,即当面对为共同获益而开展合作的机会时,感到不安全的国家必须要询问将如何对收益进行分配。它们所要关注的并非是“我们双方都能获益吗?”而是“谁将获益更多?”;只要每一方都担心对方会利用其增加的能力,那么即便双方都能获得丰厚的绝对收益也不能促使它们进行合作。而且,华尔兹认为,对相对获益的关注是国际政治结构限制合作发展的第一种方式,此外,国际政治结构限制合作的第二种方式也不能忽视,即一国也担心由于合作的开展以及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而变得依附于他国。无疑,一个国家专业化程度越高,就越依赖他国来提供它自身无法生产的原料和商品,国家间紧密的相互依赖意味着这些国家要经受、或是易受由高度相互依赖导致的普遍的脆弱性的影响。因此,国家必须减少依赖,最大程度上实现自给自足。简言之,华尔兹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合作的成功率是低的,国家的偏好是减少合作,寻求自助以及实现更大程度的自给自足。无疑,国际立法本身是各国参与国际合作的一种形式,是将国际合作关系法制化的表现。对此,正如威廉·埃文斯指出:“无论是条约法,还是习惯法,其本身是非零和博弈的产物,反过来又有助于合作的继续。”无疑,国际立法的意义之一就是使得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更加紧密,是一种将某种利益分配方案保持稳定的持久安排。这时,如果结构现实主义者关于国家在国际合作中的假设能够成立,即各国的偏好是减少相互依赖,同时在合作中目光总是盯住相对获益,则这种立法合作更多的属于“零和博弈”或“非合作博弈”类型,国际立法举步维艰。毕竟是,“如果两国担心或者不能确定相对获益,每一方都愿意选择不够持久的安排,因为每一方都希望一旦获益的差距有利于另一方,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合作安排中撤退”。实际上,即使是在特殊条件下达成了利益分配不均的某种国际立法,一旦这种条件改变,认为自身获益少的国家就可能放弃合作,即选择违反或者退出该法律机制。同样,即使原先立法时利益分配是均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这种均衡被打破,原有的立法也将面临修改或者废弃的压力。因此,在结构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立法方面的合作难以成功,即使达成立法也将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2.从裁军会议至一阶段:反思再强化了最主要的利益分配均衡机制事实上,在军事或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上,很多时候参与博弈的国家关心的主要是相对获益的问题,因为一旦这个领域的合作使得对方取得优势,对己方来说无疑是危及生存之大问题。无疑,这种对相对获益的关注容易使得军事或安全领域的国际立法合作陷入“零和博弈”状态,往往也证明了现实主义有关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必须依赖自助体系的结论。具体的讲,国家关注相对获益的偏好假设能够用于解释军事或安全方面国际谈判与立法的一些情况:第一,军事或安全方面的合作的失败实例基本上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得益少的国家总想改变自己的劣势地位,因此难以妥协有关此种利益分配的方案或协议,从而导致有关国际谈判流产。例如,面对一战的惨烈与教训,各国认识到军控方面的重要性。但由于裁军问题上每一个国家谈判的动机是削弱别国的军事力量,从而取得自身的优势地位与安全保证,导致从1921年华盛顿会议以后至二战爆发前的历届裁军会议,大部分情况下是连一纸空文都未能达成,偶尔达成《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般的协议却从未发挥出实质性意义或效力。实际上,高喊裁军并一次又一次召开裁军大会的大国们,都在私下疯狂扩军备战,最后导致比一战惨烈无数的二战爆发。第二,即使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和平协议,涉及安全领域的国际条款可能是利益分配不均的——基本上是遏制战败国的军事力量与政治地位,战败国无奈暂时接受了这种协议。但这不能建立一个稳固的国际法律机制,当战败国一旦恢复实力,他们首要的政治与军事任务就是打破这种法律机制,重新进行利益分配。例如,面对一战的失败,德国被迫与战胜国签订了在其看来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但在经济恢复以及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的首要外交目标就是打着争取“军备平等”的幌子,以达到废止《凡尔赛和约》中的有关军备的条款。1932年10月德国宣布退出国际联盟,并很快单方面宣布废止《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第三,在军事或安全方面的国际法律机制的不稳定性,往往是因为原有的利益分配均衡机制被打破后所引发的。例如,按照《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规定,美、苏(俄)、英、法、中五国是有核武器国家,其他国家为无核国家。毫无疑问,这种安排当时之所以能够被接受,源自于这样一个利益平衡机制,即有核武器国家可以据此保持核优势,而无核武器国家在自身没有研究核武器能力的情况下,据此可以让有核武器国家受到一定的约束,这对于前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种利益分配机制的均衡是暂时的,一旦无核武器国家有能力使自己变成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或者有核武器国家的核优势地位受到动摇的情况下,则寻求新的利益分配均衡势在必行。事实上,无论是晚近伊朗、朝鲜的“核危机谈判”,还是1999年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都是核不扩散机制原有的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发生改变后,相关国家所采取的行动。当然,这无疑使得该机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3.相对获益是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导向性原则一般认为,结构现实主义有关国际合作博弈中国家关注相对获益的假设,有利于解释安全或军事领域的合作以及国际法现象,而新自由主义有关国际合作博弈中国家关注绝对获益的假设适用于解释经济领域的国际法现象。不过,结构现实主义者试图将理论张力向国际经济领域延伸。他们坚持认为,有关国家合作谈判或立法中国家关注相对获益的假设不仅是适合军事或安全领域,在经济领域也一样,即“相对获益的假设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与安全领域一样普遍。这是因为经济获益最终可以转化为安全利益;所以从长远来说,安全与经济是不可分的。……这说明,追求相对获益可以干预经济,就像军事合作中的干预方式一样”。虽然新自由主义者成功的论证了在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问题方面,他们的假设更具有解释性,并由此导致新自由主义整个理论框架适合解释国际经济或环境等“低级政治”领域的合作与立法问题。不过,结构现实主义有关国际经济博弈关系中国家对相对获益的强调并不是完全脱离实际,以致没有任何理论价值的。相反,这种观点对于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前东西方国家以及南北方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立法的发展现象,尤其是对这一时期立法博弈结果的低成功率提供了良好的解释途径。从理论上讲,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无论是东西方还是南北方,对于博弈的利益分配的主导思想,显然有偏向强调相对获益之嫌。由于冷战思维与意识形态之争,美苏超级大国与东西方国家之间更注重的是彼此的相对获益,害怕合作的利益分配使对方实力增强而导致安全威胁,这种思维限制着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导致“遏制”与“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的理论与实践一度横行,生硬割裂了世界市场之间的统一或联系,而利用经济上的限制与制裁也被视为意识形态之争的有用工具。同时,在这一时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国内占据主流地位的各种经济理论,无论是“发展主义理论”,还是“依附理论”,或是“不平等交换理论”,虽然没把对相对获益的追求写成白纸黑字,但这些理论当时的“国际分工体系”、“国际贸易体制”与跨国公司的跨国经济活动所持有的强烈敌视态度,都表明它们强调的更多是相对获益,而缺乏对以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获取绝对获益的重视。从实践上看,这一时期东西南北等三方国家对国际合作中的相对获益的强调,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开展与国际经济立法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且不说东西方国家通过经互会与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对抗,即使是同样具有市场经济基础的南北双方,国际经济立法上的合作也是举步维艰。无论是跨国公司的资本输入,还是GATT主持的贸易谈判,都被广大发展中国家视为发达国家剥削与奴役的工具或手段。为了摆脱这种剥削与奴役的局面,改变原有的以市场分配为导向的国际经济秩序,并创立权威分配为导向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外政策目标。不管是各国国内以加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管制与国有化为主要特征的涉外经济立法,还是在联合国大会上有关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之斗争,广大发展中国家重视的是原有国际经济机制与国际经济组织,乃至整个世界市场秩序对发达国家利益的维护。无疑,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战略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它们在这一时期的行动与斗争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不过,客观的讲,也确实有忽视加入原有世界市场秩序对己方的“绝对获益”之嫌。在这种理念下,二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南北方国家在国际经济立法的谈判,更多的是陷入“零和困境”或“非合作博弈”的泥潭。如在1960~1969年,南北双方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只有2个;在1970~1979年,这个数字是12个。这个时期,在国际投资多边立法领域,南北方虽然在WB主持下正式通过了《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简称《IC-SID公约》),但发展中国家对其参与并不踊跃。至1966年10月荷兰加入该条约时,《ICSID公约》的成员国只有20个,而发展中国家并未占到多数。而GATT在很长时期内,都被发展中国家视为“富国俱乐部”。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前的七轮谈判,基本上局限于关税减让等少数领域,发展中国家参与并不积极,能做出承诺的更是寥寥无几。(二)结构设置论:“霸权稳定论”的引入与摩根索现实主义的研究视野局限在“高级政治”相比,结构现实主义为“低级政治”正名,认为世界虽然处于无政府状态,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增强,大大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关系。具体的讲,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强调了对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视,主张限制对外经济政策中思想意识的作用,认为对外经济政策应以理性和实用为准则。由此,对外经济政策应是加强政治经济联系的窗口,而不是反映意识形态的镜子。这无疑大大提升了“低级政治”的独立性与地位,相应的,也引起各国对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经济立法的更大重视。更为重要的是,结构现实主义者不仅关注了国际经济与国际经济合作,还重新架构起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紧密联系。实际上,在重商主义之后,古典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是在考察政治与经济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和论述社会经济与政治,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一直是学者的共识。不过,从20世纪初起,源于15—18世纪的重商主义时代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密切联系逐渐被人们忽视,经济关系被人为的孤立于国际关系研究范围之外,而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助长了这种分割过程。除卡尔等少数学者外,大多数古典现实主义学者忽视了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紧密关系,开始专注于政治与安全这种“高级政治”领域。不过,随着冷战的紧张对峙状态的稍为缓解,现实世界的变革又一次使得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密,一些结构现实主义者尝试改变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研究脱钩状况,不仅开始重视经济因素,而且开始寻求两者研究的结合,强调只有政治与经济关系结合,才能正确研究国际关系。这时,一个新的国际关系学科即国际政治经济学诞生了。一般而言,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以“权力机构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或“国家与市场的相互作用”,或“追求财富和追求权力的交互能动作用”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相互影响为分析目标的新型学科。从这种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的观念出发,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立足于国际体系结构以及权力分析的结构现实主义流派即“霸权稳定论”——也是结构现实主义国际机制理论的代表——应运而生。具体的讲,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秩序稳定依赖于一个强大并且具有霸权实力的行为体所创造的霸权体系,或者说霸权的存在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公益的实现。相反,如果国际体系中霸权不再存在,那国际关系将会是混乱无序和不稳定的。同时,不仅是国际政治秩序的稳定需要霸权的存在,一个稳定发展的国际经济秩序也需要霸权的支撑。霸权国的实力越强,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秩序越是稳定,随着霸权实力的衰退,全球秩序趋于动荡不安,已有的国际制度也开始失去其应有的效用。显而易见,霸权稳定论者所持的是一种国际机制供给论,即认为国际机制的产生在于霸权国家的提供,国际机制的存续依赖于霸权国的支持,如果霸权国衰落,意味着国际机制将走向崩溃,诸如原则、规范、规则以及决策程序等再也无法运转,因为这时已经没有其他的哪个国家愿意以及能够支撑这种“公共物品”的运转成本。无疑,由于主权国家的存在,以国际商业交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关系一般可分为两种性质的国际经济关系,即横向与纵向国际经济关系,而国际经济法实质上是一种调整纵向国际经济关系的、公法性质的国际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与私法性质的国际商法不同的是,国际经济法是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交叉产物,是国际政治在国际经济中的一种体现。因此,霸权稳定论实现割裂许久的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的研究重新联结对于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是极其有意义的,其有关国际合作以及国际机制的兴衰的见解对于理解国际经济法能够提供许多帮助。而且,霸权稳定论者的研究范围甚广,涉及到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政治学、国际贸易环境、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东西方关系与经济改革,以及世界危机、南北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国际法,尤其是国际经济法的问题,也蕴含了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的紧密联系的命题。(三)霸权国的权力有利于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的构建结构现实主义者对待国际机制理论的态度是复杂的,也许大多数结构现实主义者忽视甚至否定国际机制的研究,但立足于结构现实主义模型的霸权稳定论者对国际合作以及国际机制的问题却提起了足够的关注。实际上,他们对霸权前提下的国际合作以及国际机制的生成、演进以至衰落的研究对于分析一些国际法律机制是具有一定的帮助的。因此,在探讨结构现实主义国际机制理论对国际法发展的积极意义时,我们得把目光集中到对霸权稳定论的分析上。同时,虽然霸权稳定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遭到了诸多的批判或否定,但其基本的理论思想与研究思路至少为国际社会中长期占据优势的多个国际法律机制的构建与运作,以及这些国际法律机制的“合法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解释思路。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我们针对霸权稳定论对国际法律机制的构建与运作的分析展开论述。对于维护霸权体系的国际法律机制的构建的解释,来源于霸权稳定论者对霸权国为什么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霸权有利于合作达成等两个命题的回答。霸权国为什么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根源在于霸权统治与帝国统治方式不一样,霸权统治不仅仅依赖物质力量资源,也需要依赖制度力量资源。对于霸权国,即是需要建立一个自由、稳定以及有效率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因为这样一个自由秩序不仅有利于维护它的霸权,也有利于获取更大的利益。当然,这样一个自由秩序不仅对霸权国有利,其他国家也能从中获益。这样,它变成了一种公共产品。同时,霸权国的权力有利于克服构建公共产品时的“集体行动”困境,因为霸权国能够迫使其他国家分担成本与惩罚背叛的行为,毕竟它拥有足够的“权力”资源。这时,我们已经涉及到霸权稳定论的另一个基本命题,即权力有利于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的构建。对此,吉尔平提出与论证了霸权国为了维持其霸权地位以及国际秩序的稳定,将利用它的权力资源通过惩罚与奖励并用的方式将它所支持的国际制度适用于其他国家之上,从而建立一种以权力与规则并用的霸权秩序的观点。实际上,权力有助于包括国际法在内的各种国际制度的构建,确实符合国际社会的一定现实,这一点甚至得到结构现实主义以外的国际机制学者的普遍承认。如奥兰·杨在对国际机制形成的三种途径的论述中,就把依靠外力强制实施的国际机制作为一种模式。具体的讲,他认为,一个占据优势的国家可以通过对制裁与鼓励的结合运用,而强迫别的国家遵守一致的原则、规范、规则以及决策程序。通过这两种方式,优势国家可以得到它所期望的其他国家对机制的服从。基欧汉也认为在制度的选择中将受到大国的偏好的更多限制;而本杰明·科恩也注意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具体的规则与制度安排反映的更多是美国而不是英国的偏好。从实践看,二战结束时美国凭借超强的、包括物质实力以及道德感召力在内的权力使得战后以美国为领导的霸权体系得以构建。就如霸权稳定论者指出,美国的霸权首先是在国际经济领域得以建立,无论是由美国发起建立固定汇率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其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或者是带头参加GATT主持的贸易自由化谈判等等,都是确立美国为中心的霸权体系的重要步骤,包括IMF、WB、GATT所支持的国际经济法律机制成为美国维护其霸权,用以控制和管理世界经济的得力工具。同时,在霸权体系中,除依靠霸权国的威慑力来维持秩序外,还必须依靠国际规则来管理世界事务。霸权国以及盟国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规则的维持和执行者。霸权稳定论者认为,霸权国的地位只有在国际规则既制约别人又制约自己的情况下才能得以维持。那为什么霸权国需要带头遵守国际规则呢?简单的讲,霸权国构建维护霸权体系的国际机制的目的是解决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问题——这可以帮助霸权国实现长治久安。一方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霸权国只有带头遵守这种规则,才能使得其他国家愿意遵守这种规则,从而达到解决未来的不确定性的,从而实现霸权国对未来继续控制的目的。因此,在国际体系中,尽管霸权国拥有无以伦比的实力,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相反,它不仅要求他国遵守有关国际规则,自己也加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性。霸主地位或领导权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其他国家对其的普遍认同的基础上的。为了维护这种合法性,霸权国必须同样受到国际规则的制约。因此,实现的霸权管理或统治的三种途径是互相补充的。在霸权体系中,其他国家承认霸权国的合法性,愿意接受其领导,不但是出于霸权国具有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政治及军事实力,更因为霸权国享有一定的威望,这种威望是靠霸权国公平地处理国际社会中的事务而赢得的,而带头遵守国际规则是重要的一环。如果霸权国带头违反国际规则,则其霸权的合法性将受到很大的冲击,以霸权国为主导的霸权体系将会被极大削弱。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很多时候,霸权不仅与维护霸权体系的国际法律机制的创建密切相关,也有利于这种国际法律机制的遵守与执行。“从实践看,国际机制与霸权存在着某种实质性联系。由于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的存在,国际机制的建立是困难的,往往需要霸权国利用其超强的国家实力支持国际机制的建立并适用于其他国家。”实际上,在一些国际机制的发展实例中,“霸权与国际机制不仅存在相互依赖,还存在相互制约:霸权以及霸权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国际机制的变化及其作用的发挥,而国际机制也制约霸权的恶性膨胀;在国际社会多极化和民主化进程中,二者的互动影响着未来国际局势的发展”。因此,虽然新自由主义者能够依托事实来论证霸权后合作仍然可行,但这只是指出霸权稳定论“绝对化”的错误之处,而不能推翻该理论在许多国际机制的解释上的意义所在。换句话说,不是在历史长河中的任何时候,而是许多时候,霸权与国际法律机制的构建与运作是紧密相关的。三、未直接否定它对国际法发展的意义由于结构现实主义从根本上是对古典现实主义的一脉相承,权力与安全仍然是其理论建构的基点。对于国际机制或国际规则,虽然结构现实主义者并没有直接否定它的存在,但基本上把它看成一种很表面并且缺乏独立性的力量,必须依附于权力才能发挥作用。当然,由于除霸权稳定者外,其他大多数结构现实主义者本身并没有对国际法进行过多的阐述,因此要全面评价他们的观点对国际法的发展的消极意义倒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对此,我们只能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的分析入手。(一)结构形式主义对国际法的消极性无疑,结构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物即华尔兹在构架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时,并没有给予国际法必要的地位。虽然摩根索现实主义是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的前身,在如何认识国际关系的许多基本点上,包括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国家利益至上、各国的自助、权力均衡是阻止一国权力无限扩张的基本方法等方面,后者继承了前者的看法。但是,华尔兹认为,摩根索现实主义并未能形成一个与描述性研究不一样的、能够揭示现象间内在联系的一个真正的理论体系,其充其量只是展示了国际政治中的关键事实。因此,构架一个矫正摩根索现实主义的理论缺陷的国际政治理论,便成为结构现实主义的研究工作与目标。立足于此,华尔兹对摩根索现实主义做出了重要修正,用结构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新的理论构架超越了摩根索现实主义。具体的讲,华尔兹的理论思路是:国际政治的结构处于无政府状态,各国根据其权力的大小来确定各自在国际政治结构中的位置和处事方式;在无政府状态下,各国对外交往的立足点是安全最大化;而国家间的合作由于会造成相对收益上的差距而难以实现,因此国家必须通过自助来实现自己的安全最大化。因而,国际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主要取决于大国,国际社会的秩序只能是一种以权势为基础的秩序,即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无法过多考虑国际法的各项基本原则,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准则完全是自身在这个纯粹的物质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换句话说,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无法发挥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实际上,在华尔兹等结构现实主义者看来,“如果国际法代表一种秩序,那目标在实现共同利益的合作以及促进这种合作而进行的国际立法等活动无疑是一种冒险行为,因为这种合作或立法可能加大对方国家的权力以及这种秩序的建立将限制本身的利益追求”。分析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构现实主义对国际法的总体态度是:“尽管结构现实主义者与他们的前辈即古典现实主义者一样,并没有否认国际法的存在,但也在潜意识上认为它们只是一种边缘性的东西,无法单独发挥出何种作用”;“通过大力强调在决定真实世界的结果时,国际关系的结构起到原因性的影响作用,很明显,结构理论大大消减了构成性与规范性的原因因素——国际规则的基本领域——的影响潜力。因此,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基本上没有为作为独立的因果施动者角色的国际规则留下任何作用空间;这些规则纯粹是一个附带现象(epiphenomenal)”。同时,作为结构现实主义国际机制理论的代表性理论的霸权稳定论,虽然论证了在霸权体系下国际规则的作用,但其仍然是将权力资源视为唯一的、决定性的变量,从而否定国际机制的独立作用。而且,国际机制的兴衰与运作全凭霸权国的实力强弱而决定。因此,对于霸权体系这种国际结构,霸权稳定论者所认定的仍然是与华尔兹一样的物质结构,作为非物质因素的国际规则在其中并不能占据任何独立性的空间或位置。从效果上看,华尔兹的结构主义理论提出后,不仅在美国国际关系学界受到很大欢迎,也由于这种纯权力的结构现实主义分析方法可以直接服务于美国在世界上推行的外交政策,因而对美国外交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直到现在仍然左右着许多美国政治决策者的思想。由此可见,结构现实主义的结构主义理论对国际法发展的消极性,不仅反映在理论上,也会反应在国际法的具体实践上。然而,国际系统并不是单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的物质结构,国际法是构成这种结构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且,国际系统处于无政府但有序状态,而构建这种秩序时国际法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相反,它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维系国际秩序的关键要素之一,诸如“主权国家平等”、“保持各国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民族自决”、“禁止使用武力”、“和平解决争端”等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构建了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系统的基本框架以及运作秩序。因此,忽视了客观世界中国际法的这种真实状况与功能,正是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软肋所在。对此,就如结构现实主义的批评者指出:“国际政治领域的结构现实主义认为结构系统对于国家战略行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然而,结构现实主义者错了,因为他们把物质因素看成是国际结构的所有成分并决定国家战略。实际上,法律规范是国际系统的重要部分,并与物质力量一起决定或影响国家战略。”而且,无政府状态并不意味着国家之间一定是权力关系,也不意味着国家的战略目标一定是攫取相对获益。相反,无政府状态可能是国家需要国际事务中能有制度安排的驱动力,国家的身份与利益,对方是敌人,还是朋友,是在它们的共有知识与共有期望的背景下互动中所创造。(二)“核扩散有利于和平”的观点虽然结构现实主义者开始关注国际经济合作的问题,但其更重视的仍然是安全问题,认为安全是国家首要的动机和目标。更具体的说,结构现实主义者认为,无政府是安全分析的基点,安全是目的,两极和核武器是安全的支柱。立足于此,结构现实主义的国际安全理论包括均势理论、安全困境、威慑理论等。凡此这些,决定了虽然与古典现实主义的态度相比,结构现实主义者对国际法的作用与地位已有所改观,但从总体上看,他们仍然是持漠视态度。而且,在对国际法的上述态度下,一些结构现实主义者还对目前许多国际法律机制所立足的思想基础展开攻击,从而对机制的稳定性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例如,建立核军控与核裁军的国际法律机制的理论根基是有关“不扩散核武器对和平有利”的命题。而且,核不扩散国际法律机制确立之后,反对核扩散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意识。不过,一些结构现实主义者却对此持有相反的理论主张,如肯尼思·华尔兹与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Mearsheimer)等就提出并论证了“核扩散有利于和平”的观点,从而为无核国家或其他国家打破核不扩散的国际法律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例如,在《核神话与政治现实》(NuclearMythsandPoliticalRealities)一文中,华尔兹比较了常规武器与核武器在阻止国家走向战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核武器是一种促进和平的巨大力量,因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间比其他只拥有常规武器的国家之间战争的惨烈结果,使得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更不愿意战争”的观点。进而,华尔兹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在拥有核武器国家之间,人们不能指望通过首先使用核武器获取胜利,因为接下来的核报复是无法使得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轻松下来的。这时,阻止战争的因素已不是它将做什么,而是在于一个国家能够做什么。一个国家能够选择做的事情另一个国家也可以,受到核报复的国家不能阻止这种报复的发生,决定权转到了施加报复的国家手中。而且,华尔兹运用了现实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即“拥有常规武器优势的国家趋于在另一个国家取得同等军事力量之前施加打击,而拥有核武器优势的国家不能指望自身能以先发制人的攻势取得胜利。就如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前苏联仅拥有60-70枚战略性核武器,而美国拥有2000枚同类武器,但美国并不能指望依凭2000枚核武器将前苏联的60或70枚核武器一次性摧毁。换句话说,即使是一方拥有数量的绝对优势,但另一方仅有少量的核武器也能够抑制优势方核武器的使用。”至此,华尔兹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尽可能多的国家获得核武器,国际关系将更为和平,因为新的核武器国家会感到核武器施加了对它们的约束,从而具有更强的责任感;而随着每一个国家的核威慑与防卫能力的增强,战争的可能性将下降。同时,米尔斯海默也持有与华尔兹相同的观点。他指出,有许多欧洲人与美国人认为将欧洲打造成一个无核区能够换得欧洲的永久和平,实际上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看法。一旦核武器带来的“粗略的”(rough)均衡被打破,那欧洲的秩序将比冷战时期更为危险。而且,为了欧洲的和平秩序的建立,米尔斯海默提出了三个作为最基本的政策的建议,首要方案即是“美国应该鼓励一个有限的核扩散程序在欧洲运行。具体的讲,如果德国获得核威慑,欧洲将更加稳定。”从实践看,虽然持有“核扩散有利于和平”观点的结构现实主义者并不是很多,但却形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姑且不论“核扩散有利于和平论”在理论上的可行性,但从现实看,鼓励核扩散却是与现行核军控国际法律机制不相符的。从实践看,印度、巴基斯坦等拒绝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且两国在1998年5月进行了核试验,事实上给予了核不扩散国际法律机制沉重的打击。而国际社会晚近与朝鲜、伊朗等国家的核问题的谈判困境,也是对核不扩散国际法律机制是否能够维持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势下,“核扩散有利于和平”论显然对于岌岌可危的核不扩散国际法律机制产生消极影响。(三)第二,“霸权后合作论”由于结构现实主义对国际合作的悲观看法的根深蒂固,以及立足于权力与安全的不变目标,即使是呈现出弱现实主义思想的霸权稳定论,也不可避免地在国际合作以及国际机制的分析方面留下重大缺陷。客观的讲,霸权稳定论者的观点对于解释国际社会中的军事或安全领域的合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对解释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时期在美国的霸权维持下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秩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他们所支持的机制供给论,所提倡的国际合作以及合作的延续全凭霸权国的意志,否定国际机制本身的独立性的观点,显然无法解释霸权(相对)衰弱后国际经济制度的继续维持之现象。对此,立足于其他理论范式的国际机制理论者提出了大量的批评,主要集中在霸权稳定论所坚持的霸权是国际合作的必要与充分条件。与其他的结构现实主义者相比,霸权稳定论者提出了在霸权的条件下国家之间可以有限合作的观点,即他们将霸权假设为国际合作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无疑,这种观点不仅否定了没有霸权的前提下开展国际合作与缔结国际制度的可能,也否定了霸权衰退之后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的存续性。然而,尽管霸权可能促进合作,其是霸权体系的稳定者,也是相关国际制度的缔造者以及维持者,但这不意味着霸权是开展合作与相关国际制度的缔造的必要条件,没有霸权的存在,国际合作仍然可能开展,国际制度仍然可能缔造以及存续——这就是以基欧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国际机制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虽然基欧汉也承认,虽然国际合作可能通过霸权的存在而培育起来,而且霸权也需要其他国家的合作来制定和执行国际规则,但他坚持认为,这并不表示霸权与合作是可以互相取代的,相反,它们常常是相互的共生的关系。实际上,基欧汉是不同意霸权稳定论者有关霸权是国际合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国际合作的充分条件的论断的。对此,他指出:霸权稳定论是很粗糙的,在本世纪的历史经验中并不能得到有力支持,例如正是在美国主导的时期,出现了已有规则的瓦解和持续增加的纷争趋势;而对英国霸权经验的仔细考察,也会使我们怀疑英国霸权在19世纪促进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即虽然当时英国拥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但它并不能一直执行它所希望的规则。无疑,基欧汉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是有力的。从现实看,“霸权是以非常复杂的方式与合作和像国际机制之类的制度相互关联。成功的霸权领导,自身也依赖一定形式的非对称的合作。霸主扮演着一种独特的地位,为其伙伴提供领导,换取服从的回报。但是与一种帝国的权力不一样,霸主在没有其他主权国家一定程度的同意的基础上,是不能制定和执行规则的。就像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经验所告诉我的,单单物质上的主导地位还不能够保证国际体系的稳定和有效的领导。实际上,霸主可能还不得不将许多资源用于国际制度的建设上,以确保它所偏爱的规则能够指导其他国家的行为”。不过,当霸权衰落之后,国际合作仍然是可能的,一方面是因为霸权衰弱后原有机制仍然可以维持,因为机制所能提供的诸如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让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与生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共同利益会使得相关的国家具有创造合作机制的积极性,即使没有霸权国家,只要这些国家认为共同利益非常重要,并且其他重要的合作条件也能满足,那么利己主义会推动各国寻求合作并创造合作机制——这就是建立在对“霸权稳定论”有关霸权是国际合作的充分与必要条件的批判基础上,基欧汉所提出的新自由主义的最核心的理论,即“霸权后合作论”的中心思想。事实表明,在国际合作与国际机制方面,基欧汉对“霸权稳定论”的批评以及他所提出的“霸权后合作论”在解释国际经济机制方面更具有合理性。从实践看,在20世纪60年代末与70年代初,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并于1971年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由此拉开了国际金融体制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的序幕,也决定了原有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但这时,作为国际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机构的IMF并没有破产,反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获得新的生命力。与此相似的,WB也从主要为二战后发达国家的战后重建服务转移到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建设,也使得该机构重现活力。同时,美国霸权的“衰弱”也没有妨碍新的国际制度的诞生,如1973—1974年的中东石油危机使西方世界品尝到既无霸权也无国际机制的痛苦,这直接导致了1974年《国际能源规划协议》的签署和国际能源机构(IEA)的建立。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迎来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浪潮,美国在许多领域的谈判中充当了领导角色,如在GATT的农业、服务业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但这并不足以说明美国仍是国际贸易领域的霸权国,因为GATT谈判机制同样起到很大作用。没有GATT长期发展起来的有效谈判机制,即使有美国的带头行动,也不一定能取得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功。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霸权稳定论否定国际机制的独立性,以及立足于霸权基点解释国际法律机制的缔造与解体现象并不是完美的,严格的讲,其更适合解释国际政治与安全领域的实例。事实表明,霸权既不是国际经济法律机制产生与存续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而且,国际机制在国际体系中是一种独立性的变量,能够影响国家利益的形成以及国家的对外行为。当然,也是霸权稳定论这种有关国际合作方面的理论缺陷,成就了新自由主义的“霸权后合作论”的诞生。四、个有秩序的国际法从宏观上讲,自古典现实主义以后,随着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变迁,在各个学派的视野下包括国际经济法在内的国际法的作用与地位呈现出从被否定到被逐渐肯定乃至备受推崇的趋势。至晚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在国际关系理论的视野以及国际关系实践中,国际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地位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得到不断提高。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在经历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与恐怖的冷战时代后,渴求法律所能带来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建构全球市场秩序和有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政治秩序之需求。因此,与冷战时代相比,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显然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实际上,无论结构现实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理论,它们对于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同视角的解释,也不可避免在实践中产生性质不同以及程度不一的影响。立足于权力基础的结构现实主义,尤其是以供给论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结构现实主义流派即霸权稳定论,对于当前国际安全以及国际政治领域的合作以及相关的国际机制,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不过,从总体上评价,虽然结构现实主义以其剥离“人性”的简洁理论框架而取得超越古典现实主义的成就,并使得国际关系理论呈现出无比的“科学性”。但它的致命弱点在于太过“简洁”,即当国际结构简洁到只剩下物质组成之时已经凸现出其不符合国际社会的实际的一面。从现实看,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后,无论哪个时候,国际法都构成国际体系的一部分,只有其表现程度强弱以及规模大小之变,而无不存在之时。而且,在现代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中,不考虑国际法即诸如纯粹的军事力量以及经济制裁等“权力”的粗暴适用很多时候只能导致国际社会的不稳定以及秩序的破坏。就如贝尔斯(Byers)指出:“很多时候,国家将在国际法框架下运用权力。在国际法框架下行事国家将更能获益,因为这种行事将创造降低风险升级的共同期望以及促进稳定。……当然,一个法律体系,尤其是国际法体系,并不仅仅能够创造共同期望以及促进稳定,而在于它具备将权力的适用转变成法律义务,或者将‘是’(is)转变成‘应该’(ought)的社会功能。……法律义务代表着一个社会努力去控制现在以及将来的行为的共同愿望。国际社会将义务蕴含于具体的国际法律规则之中,以此识别强权国家的蛮横,并促使这些国家的行为保持与其他国家的行为相适应。”可见,处于无政府但有秩序状态的国际社会需要国际法作为某种角色的存在。何况,国际法对于大国来说也不是一无是处,权力的类型中本来就应该包括“制度性的权力”,就如二战后美国以支持创立联合国、GATT、IMF,以及WB的方式确立它的“制度霸权”一样。因此,构成国际体系的一部分的国际法必须被尊重,而且能够发挥出稳定国际秩序的作用。新自由主义的高明之处,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相对而言,新自由主义对国际经济制度的强调较为符合国际关系的实际,尤其是在冷战走向缓和的20世纪80年代与冷战结束以及全球化迅猛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虽然在理论上许多结构现实主义者也对新自由主义提出各种各样的批判,例如他们认为,国家是当今世界政治中唯一拥有实权的行为体,国际制度就其本质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他们强调,单从联合国和国际联盟反对大国侵略确保集体和平的无力上可见一斑;他们指出,主要出资国对国际经济组织的控制亦可佐证之。因此,国际制度的效力更多地归因于大国支持者的努力,而非制度本身。尽管这些批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总体上讲这种说法言过其实了。确实,大国如美国者,在国际制度框架内施展着巨大影响,但是,制度本身所产生的政策与某国单方面采取的政策有所不同。不管是对伊拉克还是接受IMF贷款的国家而言,某一特定情境的政策或许有自己的特点,但必须符合多边制度所接受的基本规范和原则。如果许多国家都认为某一协议是必需的,即使强大如美国者也会发现,为了获取国际制度的许可,采取实质性妥协是有利的。故而,国际制度的决策程序和基本规则是大有用场的,它对政策的实质和他国的接受程度都有影响。同时,虽然在国际法的实践中,权力因素经常会影响利益分配的结果,但国际法发展的方向仍然是公平价值。也正是国际法的这种努力,才使得其自身的合法性以及国际法律秩序能够得以维持。更具体的说,在无政府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要求民族国家保持各种不同因素——如国家主权、国际秩序和自助——之间的平衡,以确保各国之间的正常关系。这正是现代国际法存在的价值之本。无疑,新自由主义有关对国家利益的重新定位,对国际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聘请专家的协议书(2篇)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离辐射探测学》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涉税服务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多变的颜色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小青蛙找家》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药剂学实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数学模型与数学软件》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深度学习应用技术》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绿色交通》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无答案)
- 区病案质控中心汇报
- 期中测试卷(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教育局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 《万维网服务大揭秘》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新教材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全一册
- 2024年新华社招聘应届毕业生及留学回国人员129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5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美食行业外卖平台配送效率提升方案
- 中国民用航空局信息中心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和分析 课件
- 年产10万套新能源车电池托盘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备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