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乐安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
2023.9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他在《典论·论文》中论“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又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徐干时有齐气”。在《与吴质书》中评价刘桢“公干有逸气,但未道耳"。这些评论都是比较确当公允的。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盛称“孔北海[注]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道亮,令人想见其为人”。又称徐干之文“非但其理不驳,其气亦雍容静穆,非有养不能至焉"。这里“体气高妙”与“卓荤道亮",显然都是赞他的文风气格奇高;而“雍容静穆”也自然是纡徐舒缓的“齐气"了。应该说,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刘熙载指出:“自《典论·论文》以及韩、柳,俱重一‘气’字。”其实不唯韩、柳、刘勰,宋之欧、苏诸公直至清之桐城派,都很看重这个“气"字,就是刘熙载自己,在《艺概》中,不拘论诗文,论词曲,论赋,就连论书法也常常强调“气”。他在论文时说:“文贵备四时之气,然气之纯驳厚薄,尤须审辨。"他在论诗时主张“学太白诗,当学其体气高妙”。他又这样论赋:“邹(阳)枚(乘)雄奇之气,相如亦当避谢。"“邹阳狱中上书,气盛语壮。”当然他所说的“气",有的是指文章的气势,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
虽然曹丕注意到了作家作品的风格独特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气质才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就是对作家的气质才性,他也把它看成是不可变更的,是“不可力强而致”的。人的气质不等于个性,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带有一定色彩,个性是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统一体。个性特征是在人的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通过其本身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气质特点也能在外界影响下,通过实践活动而有所改变。曹丕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它对创作风格的决定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在他之后的人们,一方面接受他文气说的正确部分,另一方面也逐渐注意到并弥补了它的不足。
摘编自李树吉《由简论曹丕的文气说》)
文本二
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他在《典论·论文》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命题。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好比吹奏音乐,音乐曲调节奏虽然相同,但一到行腔运气,便有或巧或拙的千差万别,这是先天禀赋造成的,就是父兄也不能传授给子弟。曹丕在人们已用“气”来评述人物、用“气"来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基础上,用“气”来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并以“气”论作家。人们用“气"评论人物、说明乐与言辞时,其内容都较宽泛,是指评论对象总的风貌、给人的总的印象与感受。曹丕以“气”论文同样如此,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这从他在《典论·论文》《与吴质书》中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便可看出。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这反映了汉魏之际经学束缚解除之后思想领域普遍重视自我的倾向,也是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重抒情、重个性的特征的理论概括。他提倡“文以气为主",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言,“‘文气说’的提出,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标志着文学理论批评自觉时代的开始"。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影响极大,自他以后,历代以“气"论文者代不乏人,文气遂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
(摘编自《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以文气论文学的第一人,他的这一学说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B.曹丕和刘熙载对孔融和徐干两人作品的评价基本相似,认为前者文风气格奇高,后者文风纡徐舒缓。
C.用“气”评述人物、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现象早于曹丕的“文气说",且其内容较为宽泛。
D.曹丕“文气说”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错误地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气质才性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评价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可见他对两人认可程度远不及孔融和徐干。
B.刘熙载所说的“气"比曹丕“文气说”的范畴更广,对后世的影响也比曹丕的“文气说"更大。
C.曹丕用吹奏音乐做类比,形象地阐述了“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的道理。
D.有读者说阅读李白的文章能从中看出他的性格特征,这种说法是符合曹丕“文气说"的。
3.下列各项中的“气”,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气"的一项是()
A.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B.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
D.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4.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你对“文气说”内涵的理解。
5.两则材料都涉及曹丕的“文气说",角度有何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
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
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
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到女儿卖房,老张说话“没好气";不知女儿在哪,老张心头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体现出老张对女儿行为的不理解和埋怨。
B.小说中“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冷不丁地怪叫一声"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表现出孩子们一路上的艰难。
C.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中间力求还原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
D.小说用寥寥几笔勾勒出各色人物,在故事中一闪而过:有贪小便宜、扒火车出行的老百姓,也有错把姐弟三人当作叫花子、给水给馍的好心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的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郑州找妈妈做了铺垫和伏笔。
B.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织,紧凑连贯。明线是三个孩子去外地找妈妈,暗线是老张焦急寻找三个“离家出走”的孩子。
C.三个孩子找妈妈的途中为了壮胆唱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几句,含蓄地暗示了他们的妈妈是谁,这样揭示谜底时才不感到突兀。
D.小说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朴实而又生动。比如河南方言“中”“俺"“恁”的出现,再如写小玉不高兴时“小嘴撅得能栓头驴"。
8.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种手法在塑造常香玉这一人物时多见运用。请指明手法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喷。傲,非也;嘴,非也;君子如向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法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1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荀况及弟子著,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跬步”,古代跨出一脚为“步",跨两脚为“跬”。这里指比较小的距离。
D.“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如《楚辞·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全文的观点,然后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C.从“积土成山"到“用心躁也”,分三个层次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D.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也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文中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在“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仰视窗外,侧耳枕上,环顾床前,驿馆中孤寂游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B.“归梦”句与“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暗含梦境之美与现实之悲。
C.“岁时”和“天地"拓展了时空,诗人的慷慨愁情借天地间宏阔凄凉之景表现出来。
D.本诗以驿馆之景起,以旅途之景合,疏桐蝉嘶、路途行人纷乱的画面写尽行旅苦楚。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在葛溪驿夜不成寐的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以水为例从反面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甲】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乙】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丙】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
1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19.在为亭子拟名时,宝玉认为“沁芳”比“泻玉"好的理由是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流是一位慈悲为怀、①的慈善家,他从不攀高弃低,从不喜大忘小,他总是牵念低处,怜惜弱小。河流不愿走直路,总是曲曲折折地绕路而行,哪怕穷乡僻壤,他也要把它搂进多情的臂弯。为的是尽量多走一些地方,多查看一些情况,多帮助一些饥渴的生灵、焦急的草木和等待的水瓢。河流就这样不计回报地一路慷慨施舍,一路广布恩泽。古往今来,我们不知道这一条条河流究竟救活了多少濒死的生灵,接济了多少穷苦的日子,抚慰了多少焦渴的思念。
河流是一位不倦的旅行者,他穿越群山、漫游天下、鉴赏万物、行吟大地已达亿万年之久了,那②的流水和绵绵不断的烟云,就是他③的行走记录和心灵档案。自盘古劈开混沌以来,天地间发生的无数事件和走过的衮衮人物,一部分由化石作了记载,极少量由史册录了片段,而大部分都收藏在河流的眸子里和内心里。既然河流那悠长的语言和深沉的讲述一旦被我们听懂,我们就将不再需要什么历史学家,因为,河流——这历史的当事人和撰写者,将会亲口向我们讲述了真实的历史。
20.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把正确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男子去面馆用餐,吃完后起身就走。老板忙问是否买单,男子说自己没有钱。
老板听后一愣,又看男子衣服有些脏,想来可能遇到了困难,便说:“你如果真没钱,下次可以再来我这里,我给你煮面条!”
此事引发热议,有人为老板的善良和格局点赞;也有人认为老板的行为应该叫停,因为此举会助长不良之风。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乐安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答案解析
2023.9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他在《典论·论文》中论“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又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徐干时有齐气”。在《与吴质书》中评价刘桢“公干有逸气,但未道耳"。这些评论都是比较确当公允的。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盛称“孔北海[注]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道亮,令人想见其为人”。又称徐干之文“非但其理不驳,其气亦雍容静穆,非有养不能至焉"。这里“体气高妙”与“卓荤道亮",显然都是赞他的文风气格奇高;而“雍容静穆”也自然是纡徐舒缓的“齐气"了。应该说,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刘熙载指出:“自《典论·论文》以及韩、柳,俱重一‘气’字。”其实不唯韩、柳、刘勰,宋之欧、苏诸公直至清之桐城派,都很看重这个“气"字,就是刘熙载自己,在《艺概》中,不拘论诗文,论词曲,论赋,就连论书法也常常强调“气”。他在论文时说:“文贵备四时之气,然气之纯驳厚薄,尤须审辨。"他在论诗时主张“学太白诗,当学其体气高妙”。他又这样论赋:“邹(阳)枚(乘)雄奇之气,相如亦当避谢。"“邹阳狱中上书,气盛语壮。”当然他所说的“气",有的是指文章的气势,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
虽然曹丕注意到了作家作品的风格独特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气质才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就是对作家的气质才性,他也把它看成是不可变更的,是“不可力强而致”的。人的气质不等于个性,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带有一定色彩,个性是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统一体。个性特征是在人的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通过其本身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气质特点也能在外界影响下,通过实践活动而有所改变。曹丕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它对创作风格的决定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在他之后的人们,一方面接受他文气说的正确部分,另一方面也逐渐注意到并弥补了它的不足。
摘编自李树吉《由简论曹丕的文气说》)
文本二
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他在《典论·论文》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命题。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好比吹奏音乐,音乐曲调节奏虽然相同,但一到行腔运气,便有或巧或拙的千差万别,这是先天禀赋造成的,就是父兄也不能传授给子弟。曹丕在人们已用“气”来评述人物、用“气"来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基础上,用“气”来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并以“气”论作家。人们用“气"评论人物、说明乐与言辞时,其内容都较宽泛,是指评论对象总的风貌、给人的总的印象与感受。曹丕以“气”论文同样如此,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这从他在《典论·论文》《与吴质书》中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便可看出。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这反映了汉魏之际经学束缚解除之后思想领域普遍重视自我的倾向,也是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重抒情、重个性的特征的理论概括。他提倡“文以气为主",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言,“‘文气说’的提出,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标志着文学理论批评自觉时代的开始"。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影响极大,自他以后,历代以“气"论文者代不乏人,文气遂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
(摘编自《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以文气论文学的第一人,他的这一学说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B.曹丕和刘熙载对孔融和徐干两人作品的评价基本相似,认为前者文风气格奇高,后者文风纡徐舒缓。
C.用“气”评述人物、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现象早于曹丕的“文气说",且其内容较为宽泛。
D.曹丕“文气说”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错误地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气质才性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评价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可见他对两人认可程度远不及孔融和徐干。
B.刘熙载所说的“气"比曹丕“文气说”的范畴更广,对后世的影响也比曹丕的“文气说"更大。
C.曹丕用吹奏音乐做类比,形象地阐述了“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的道理。
D.有读者说阅读李白的文章能从中看出他的性格特征,这种说法是符合曹丕“文气说"的。
3.下列各项中的“气”,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气"的一项是()
A.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B.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
D.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4.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你对“文气说”内涵的理解。
5.两则材料都涉及曹丕的“文气说",角度有何不同?
【答案】1.D2.B3.C
4.“文气说”关注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用于评论作家气质才性、作品的风格特征。(意思答对即可)
5.材料一肯定了“文气说"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指出了这一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材料二对这一学说进行了阐释,侧重于肯定其文学价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说法不当,文中是“‘文气说’的提出……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应是“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影响……更大"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所以不是说刘熙载所说的“气"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根据文意来看,“气”是指精神气质、性格秉性、作品的风格,而C项中的“气"是指自然景象。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可知,“文气说"用于评论作家气质才性、作品的风格特征。
根据材料二“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可知,“文气说"关注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中心句是“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第二段中心句是“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第三段中心句是“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据此可知材料一在肯定“文气说"的积极意义及其深远影响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材料二首先提出话题,“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并对“文气说"加以具体阐释:“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等。接着指出这一学说在当时的价值,即“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后,指出这一理论对后代的影响。其中,对“文气说”加以具体阐释、肯定其文学价值是材料二论述的重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
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
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
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到女儿卖房,老张说话“没好气”;不知女儿在哪,老张心头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体现出老张对女儿行为的不理解和埋怨。
B.小说中“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冷不丁地怪叫一声”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表现出孩子们一路上的艰难。
C.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中间力求还原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
D.小说用寥寥几笔勾勒出各色人物,在故事中一闪而过:有贪小便宜、扒火车出行的老百姓,也有错把姐弟三人当作叫花子、给水给馍的好心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的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郑州找妈妈做了铺垫和伏笔。
B.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织,紧凑连贯。明线是三个孩子去外地找妈妈,暗线是老张焦急寻找三个“离家出走"的孩子。
C.三个孩子找妈妈的途中为了壮胆唱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几句,含蓄地暗示了他们的妈妈是谁,这样揭示谜底时才不感到突兀。
D.小说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朴实而又生动。比如河南方言“中"“俺”“恁"的出现,再如写小玉不高兴时“小嘴撅得能栓头驴”。
8.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种手法在塑造常香玉这一人物时多见运用。请指明手法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6.D7.B
8.①小说最后一段是补叙,补充交代常香玉卖车卖房、自己在外奔波的原因。②丰富了常香玉舍家卫国、深明大义的形象。③深化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和爱国主题。④小说结尾灵活使用文献资料,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9.①这种手法是烘托(侧面描写、衬托)②小说通过人物对话和补叙新闻,侧面交代了常香玉的豪情壮举:卖房卖车、义演和捐飞机。③小说通过老张对常香玉的牢骚、埋怨、不理解,烘托了了常香玉的深明大义。④通过三个孩子对常香玉的思念、喜爱和追寻,间接表现出了常香玉的慈爱和善良。⑤小说通过花木兰唱词,侧面烘托常香玉的爱国精神、壮志豪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有贪小便宜、扒火车出行的老百姓”表述错误,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当时百姓生活困难,出行不方便。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暗线是老张焦急寻找三个‘离家出走’的孩子"错,暗线是常香玉带领剧团四处义演募捐,完成捐献飞机愿望,支援抗美援朝。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①小说最后一段是补叙,“1951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补充交代常香玉卖车卖房、自己在外奔波的原因。
②“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丰富了常香玉舍家卫国、深明大义的形象。
③“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进行了半年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常香玉的卖房卖车、义演和捐飞机,深化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和爱国主题。
④“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小说结尾补充新闻材料,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先理解这句话里包含的手法,写山用烟霞,写春写草树,这是烘托手法,即通过侧面来反映事物。
本文主要刻画的人物其实是常香玉,但最后一段才出现对她事迹的陈述,“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这一段用新闻报道说出,是侧面烘托;
“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通过老张对常香玉的牢骚、埋怨、不理解,烘托了了常香玉的深明大义。
原文“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通过孩子们想念她,去找她烘托她对孩子们的爱;
原文“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可知老张对她的不理解、抱怨,侧面烘托出她义演募捐,为国出力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喷。傲,非也;嘴,非也;君子如向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法则/
1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荀况及弟子著,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跬步”,古代跨出一脚为“步",跨两脚为“跬”。这里指比较小的距离。
D.“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如《楚辞·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全文的观点,然后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C.从“积土成山"到“用心躁也”,分三个层次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D.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也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文中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在“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答案】10.A11.C12.D
13.(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跑得快,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硬的筋骨,却能向上吃黄土,向下饮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
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是作者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作者劝学是劝人们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做人,并论述了品德的养成。在作者看来,学习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作者“劝”人们学习的是品德。(意思对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
“入乎耳"和“着乎心”结构一致,中间要断开,排除D。
“布乎四体"和“形乎动静”结构一致,“端而言"和“蝡而动”结构一致,断法一致,排除B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代跨出一脚为‘步’,跨两脚为‘跬’"错误,古代跨出一脚为“跬”,即半步,跨两脚为“步"。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分析错误,并非决定性因素,文中明确说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者”,……的人;“假",借助;“利足”,跑得快;“致",到达;“水”,游泳;“绝",横渡。
(2)“爪牙”,爪子和牙齿;“上"“下”,向上、向下;“一",专一;“用心”,因为用心;“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来分析“劝”的最终目的。
如作者一开始以“木"“金”为喻来说明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以设喻引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论断,“知明而行无过”是说“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作者最终是针对德行方面对人进行劝勉;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作者又设两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综合这些可知,作者是劝人学习做人,通过学习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仰视窗外,侧耳枕上,环顾床前,驿馆中孤寂游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B.“归梦"句与“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暗含梦境之美与现实之悲。
C.“岁时"和“天地”拓展了时空,诗人的慷慨愁情借天地间宏阔凄凉之景表现出来。
D.本诗以驿馆之景起,以旅途之景合,疏桐蝉嘶、路途行人纷乱的画面写尽行旅苦楚。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在葛溪驿夜不成寐的原因。
【答案】15.D16.①因身体病弱,秋夜寒凉而无法入睡;②因病中更觉思乡心切,难解乡愁而无法入眠;③因心忧天下,悲慨时事而无法入眠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旅途之景"理解错误,尾联还是描写驿馆环境,行人实指诗人自己。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从“病身最觉风露早”可知,诗人病中行役,体弱衣单,值此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凉夜而无法入睡。
从“归梦不知山水长"可知,诗人借恍惚的梦境写自己难以排遣的乡愁,诗人希望借梦境与家人团聚,但梦醒之后,却增怅惘空漠之感而无法入眠。
从“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可知,诗人一想到时势的艰难,连那无穷的乡愁和病身的凄寒都在所不顾,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在壮怀激烈、郁愤难伸的情况下起身下床,徘徊窗下,无法入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以水为例从反面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答案】①.千里澄江似练②.翠峰如簇③.各抱地势④.钩心斗角⑤.河海不择细流⑥.故能就其深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澄"“练”“簇"“钩”“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甲】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乙】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丙】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
1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19.在为亭子拟名时,宝玉认为“沁芳”比“泻玉"好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8.A19.“沁芳”雅致且含蓄蕴藉,“泻玉"粗陋不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甲处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末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之内。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从“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可知,“沁芳”雅致且含蓄蕴藉,“泻玉"粗陋不雅。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流是一位慈悲为怀、①的慈善家,他从不攀高弃低,从不喜大忘小,他总是牵念低处,怜惜弱小。河流不愿走直路,总是曲曲折折地绕路而行,哪怕穷乡僻壤,他也要把它搂进多情的臂弯。为的是尽量多走一些地方,多查看一些情况,多帮助一些饥渴的生灵、焦急的草木和等待的水瓢。河流就这样不计回报地一路慷慨施舍,一路广布恩泽。古往今来,我们不知道这一条条河流究竟救活了多少濒死的生灵,接济了多少穷苦的日子,抚慰了多少焦渴的思念。
河流是一位不倦的旅行者,他穿越群山、漫游天下、鉴赏万物、行吟大地已达亿万年之久了,那②的流水和绵绵不断的烟云,就是他③的行走记录和心灵档案。自盘古劈开混沌以来,天地间发生的无数事件和走过的衮衮人物,一部分由化石作了记载,极少量由史册录了片段,而大部分都收藏在河流的眸子里和内心里。既然河流那悠长的语言和深沉的讲述一旦被我们听懂,我们就将不再需要什么历史学家,因为,河流——这历史的当事人和撰写者,将会亲口向我们讲述了真实的历史。
20.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把正确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0.①乐善好施(矜贫救厄、济弱扶倾、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等)
②滔滔不绝(滔滔不竭、源源不竭、滔滔汩汩等)
③浩如烟海(卷帙浩繁等)
21.(如果)河流那深沉的语言和悠长的讲述一旦被我们听懂,我们就将不再需要什么历史学家,因为,河流——这历史的当事人和撰写者,已经亲口向我们讲述了真实的历史。
22.拟人:直接将河流当作慈善家来写,形象表现了河流的仁慈.
排比:连用“救活”“接济"“抚慰”三个动宾结构的分句,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河流对弱小者的慷慨帮助,增强了语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全球供应链管理合作国际贸易合同示例
- 环保交通方式提高生活品质的关键
- 未来城市居住区发展规划的探讨与展望
- 诚信演讲稿模板合集八篇
- 2025年度加油站便利店商品供应链管理合同-@-1
- 2025年度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合同
- 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总结4篇
- 结婚的致辞15篇
- 2025年度二零二五教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合同
- 生态农业发展与水资源保护的协同
- 2024年监控安装合同范文6篇
- 2024年山东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 烟叶复烤能源管理
- 应收账款管理
- 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题库298题(含标准答案)
-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执业医师》 考前 押题试卷绝密1 答案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
- 2024年山东济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社会保险课件教学课件
- 抚恤金丧葬费协议书模板
- 订婚协议书手写模板攻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