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员的应变技巧_第1页
译员的应变技巧_第2页
译员的应变技巧_第3页
译员的应变技巧_第4页
译员的应变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译员的应变技巧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译员除了得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外,也还需要掌握一些应变技巧,从而使各种突发事件得到圆满解决。下面是一些口译人员在口译过程中常碰到的部分情景。笔者根据个人多年的实践经验作了些归纳,希望读者朋友能从中得到启发,在翻译的路上少走弯路。讲话人语言粗俗,话题不符合对方文化习惯,不得体的玩笑等等,都属于讲话不得体,很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悦或反感,甚至误解,并有可能阻碍双方的沟通交流。从更高一个层次来行,译员不仅仅沟通语言,而且也是在交流不同的文化观念,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遇到话不得体的问题,有时候译员不一定要完全忠实于词语表面的所谓准确,可以作淡化或变通处理。一.语言粗俗例一:有一次,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主席乘专机访华前往中国熊猫故乡卧龙地区考察,入境后在某地中转停留,当地政府领导人前往迎送。宾主在贵宾室会晤。寒暄后,主人说:卧龙地区不仅熊猫美,风景也很美,我建议你去看看那些森林大山。主席却说:“WellIgoingtherejusttoseepandas.Ijustdon'tlikebloodymountains.”直译过去就是:”这个嘛……我只是去看熊猫,才不爱看什么鬼山。”bloody是英国英语中骂骂咧咧的词,相当于damned(他妈的),表示对某事极其讨厌。然而,中方主人是出自一番善意才提出建议的,语气非常友好。客人说此话极不得体,极不礼貌,与当时的气氛格格不入。如果直译过去,肯定得罪主人。笔者当时翻译的时候.把原话“去粗”存精:“我这趟主要想去看看熊猫.大山恐怕没时间看了。”笔者事后听说这位老兄到许多地方,经常不注意言辞,信口开河,得罪不少人。例二:笔者有一次作为翻译随一个中国考察团前往美国底特律洽谈一个汽车制造项目。美国一家汽车公司与代表团举行会谈时,公司总裁一再向中方表示,美方加强与中方合作的意愿是非常真诚的,态度也是非常坦诚的,就像相爱中的一对恋人一样。他还说到了这么一个词语IjustShowyoumyWalst.(我对你们完全坦诚相见)。但公司的译员直译为:“我真是给你们看了内衣。”结果,中方代表回应说:“既然是双方真诚相爱,那就不但可以脱开内衣,还可以脱裤子。”太露骨了,不但儿童不宜,成人也不宜这么说。笔者立即采用变通说法,译为Ifthetwoloveeachothertrue,theymaydoanything(如果双方真诚相爱,他们什么都可以做。)这个技巧就是把具体的表达笼统化,点到为止。同前面总裁说的“一对恋人”相呼应。二,言辞不当例一:1991年11月,中国承办了首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事前召开的一次有关赞助商问题的会谈中,世界足球联合会的一个官员向中方主谈人提出,大赞助商之一、M&M巧克力公司的赞助商品入境遇到了麻烦,请中方尽快同海关疏通,办妥此事。一通请求以后,他最后说Ifyouendup、injail,Iwillsendyouchocolate.(万一你给关进了监牢,我会给你送巧克力)。这种玩笑极不礼貌,让人听了简直是侮辱;也很愚笨。如果直译出来.只能产生反作用,增加对方的反感。这种场合的沟通,本来就应本着务实的态度、真诚的意愿去解决问题。幸好中方主谈不懂英语。为了避免气氛的恶化,便于问题的最终解决,笔者当时译为:“如果你们碰到什么麻烦,我来给你送巧克力。”把具体问题笼统化,去掉它伤人自尊的锋芒。在这种场合这么译,笔者认为是恰当的,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结果,问题解决后,这位老兄还真的给中方送了不少巧克力,当然是送到工作房而不是什么牢房了。例--:1995年,荷兰首相科克(Coke)访华,在一次大型签字仪式暨答谢宴会上,中方陪同团团长即席致答词时,有一句这么说:“首相阁下刚抵达北京,我和首相就一见钟情了”这可是给翻译出了一个难题。此情此境、假如用英语说”IjustfellinloveWiththePrimeMinisteratfirstsight”那就成了跟首相谈情说爱了,必定冒犯失礼。用“一见钟情”本身就不得体。然而,翻译领导人的话,原则上又不能随意增减意思。众目瞪膜之下,只听外交部的高翻译员灵巧地变通为:“WhenHisExcellencyPrimeMinistersetfootonBeijing,IlikedhimgreatlyatfirstSight。”真不愧是高翻!反映了译员出思维敏捷、清醒沉着、灵活应对的优秀素质。三。文化冲突例一:这次大选,你是赞成布什总统,还是赞成克林顿?口译:Fromthecurrentgeneralelection,Whodoyouthinkwillwin,GeorgeBushorClinton?翻译作常巧妙地把问题变通表达成“你看布什会当选,还是克林顿会胜出?”妙在哪里?在英美文化中,人们交谈时很忌讳谈论个人的党派立场和观点,认为这是个人私事,问这种问题不大得体。而且还有一层顾虑,如果自己的党派和观点同提问人相左,大家部有可能尴尬,最后话不投机半句多。即使自己主动坦露个人党派立场,对方也可能嘻嘻哈哈地应付几句。例二:你这个经理年薪得有5万块美金吧?原译:Iguessapublicrelationmanagerwithbigcompanieswouldgetpaidaround50,000dollarsperyear.Allright?对英美人来说,问别人的收入,恐怕算是“最”难启齿的私人事情,即便非“最”,也是最之一。译员把上面的提问,从一个直接问题变为一个问接问题。由于被问者是一个大公司的公关经理,由此,翻译为:我猜想各大公司的公关经理,年薪大概有5万元左右。我猜的对吗?译员不同于交谈者,随意交谈的人,只要自己有点儿文化差异意识,或者知趣一些,一般不会问这类私人事情。但译员没有多大自由的回旋余地,职业道德也要求我们尽可能以准确忠实为本。但是回到私人事情的文化冲突,还是应该策略一些。有一些特殊情景,有特殊需要,如想作一个对比等等,译员也有必要把直接问题变成间接问题,不针对个人,或者先作个猜想,再提间接问题。遣词用语也要尽量艺术、委婉。笔者请教过一个英国人,如果讲者问别人年龄,译员又不得不翻译,这可怎么办。她建议可参考以下两种说法,尽管罗嗦了点儿:(一)问年龄例一:Ihopeyouwouldn'tminditifIaskyouapersonalquestion.Ishouldthinkwemustbeaboutthesameage.I'minmyearlythirties.译:希望您不介意我问你一个个人问题。我想我俩年龄相当。我今年三十多一点儿。如果对方愿意说出自己的岁数,可能会说:Yes,I'm32actually.(对,我实际上有32岁)。如果对方自愿说具体,又可能答:I'mabityoungerthanthat.Butthere'sprobablynottoomuchdifference.(我比你稍年轻一点儿,不过相差也不大。)这种自报岁数的猜测法,给了对方一个回旋余地。例二:YOulookquiteyoung。I'minmymidfifties.Ishouldthinkyoumustbeinearlythirties.AmIright?译:您看上去挺年轻的。我已五十好几了,我想您三十刚过吧?(二) 问买价例:That'salovelyantiquevase.DidyoubuyitinChina?Wasitexpensive?译:记这个古董花瓶真漂亮!您是在中国买的吗?贵吗?对方如果不愿意正面笞,可能会说:"Well,itwasn'tcheap.(哈,可不便宜)如果不介意,他会说:Ipaid400yuanforit.(我付了4百元)这也是给人有余地。杏则,讲少了有货贱之嫌,说多了有摆阔之嫌,或者给人蒙骗了、瞎买。(三) 问年薪收入例一:IwastoldmarketingmanagersinautoindustrygetpaidhighSalary.Isthatright?译:我听说汽车业的营销经理薪水都很高,是这样吗?这是针对被问者是该行业的销售经理而言,把原针对个人的直接提问变为针对他工作行业的间接泛指提问。例二:IguessamarketingmanagerinautoindustryintheU.S.maygetpaidaround80,000dollarsayear.Allright?译:我猜想,美国汽车工业的营销经理的年薪得有8万美元,对吗?不合逻辑怎么办口语的一个特点是,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常常边想边说,边说边想,以提供一定的信息,表达一人的想法或者情感。讲话人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更确切,有时难免会出现犹豫、重复、冗余。有的讲话则哆嗦累赘,意思重复;有的层次不明,逻辑混舌L;有的笼统模糊,概念不清;还有的话只说一半,就让人翻译。此时,如果译员记住所有语言细节,并用另一种语言不加梳理地传译出来,译语就会变成词藻的堆砌,主要意思不突出,让人听起来很费劲,难以抓住要领。这就影响了沟通的效果。出现这种情况,讲话人理应负首要责任。但翻译人员并非就无可奈何,无所作为。怎样判断和处理这一类讲话,是口语翻译里难度较大的一项技巧。一、罗嗦累赘例:我们两国领导人的会面,我们两国领导人已经三十年没有会面了。前半句显然是累赘,多余而没有意义,完全可以省略不译。二,意思重复例:这条(大型程控交换机)生产线要取得国务院的批准,你们公司这个技术一定要是先进的,能够转让,而且能滚动开发的,价格要有竞争力,贵国政府要给予信贷支持。如果技术不先进,或者不能转让,价格又不合理,政府又不支持,我们国家是不会批准的。最后一句中的措词,虽然同前述不完全相同,但并没有提供新的内容、新的重点,只是用否定的形式来强调它们的重要性。因此,若作谈判或会谈,翻译这一部分的时候,拟可用“否则”一词取代,变为“„„否则,我国务院是不会批准的。”但处理这种意思重复要格外谨慎。正式会谈和谈判场合不应省略、有意表示强调的不宜省略。口译的完整性,并非体现在原话词句、结构的完整,主要体现在思想、内容、要点的完整。对于意思重复的讲话,应抓住要点,不陷入说话人所使用的词句细节之中。无论是罗嗦累赘还是意思重复,都不取决于讲话的长短。作出判断的时候,主要看词句是否简单重复,意思是否变相反复,是否有新意、重强调。有的人尽管话长,但没有一句费话,句句都有充实的、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请看中国总理朱镕基1998年3月19日在中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即席答问的一段话:“我觉得,外国舆论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困难看得太大了。我们讲国有企业的亏损面现在有百分之四十几,它是按企业的个数来统计的。中国目前的工业企业有七万九千个。你看这种,有的是很小的,只有几十个人或者几个人。按这个数目来统计,亏损面当然很大。但是,请大家注意,其中500个特大型的国有企业,它向国家缴纳的税收和它自己的利润,就占了中国的利润和税收总和的85%。而这500个特大型企业,亏损面只有10%。”所以,在处理意思重叠的句子,译员应努力做对以下几点:判断准确,压缩冗余,不漏要点,保留强调。三,逻辑混乱例如,问:DoesyourcompanyDaycorporateincometax?原译:你们公司是否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答:“总的来说,所得税是30%,还有3%的附加税共33%。对两类企业、出口外向型、高科技企业又有一些优惠,享受30%里面的80%,也就是24%。我们是两类企业,所以免二减三,头两年不用交,后三年减半,也就是12%。还有特区、开发区只交15%。”原译:Generallyspeaking,theincometaxis30%,andthereisa3%surtax,soaltogether33%.Fortheexport-orientedandhigh-techenterprises,therearesomepreferentialpolicies.Thatistheyenjoy24%rate。Webelongtothesetwokindsofenterprlses.Therefore,Wedon'tneedtopaythatkindoftaxinthefirsttwoyears,andfromthethirdyearon,Wecanpayhalfofthetax.Thatis12%.Forspecialeconomiczones,theyonlyhandover15%.主人整个答问就象一团乱麻,教人看不清头绪,摸不着要领。问题出在分类层次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上。答问一开头就引起混乱:“总的来说,所得税是30%”。听者会误以为该厂要缴纳30%的所得税。“总的来说”所指不明确,听到后面才发现对不上号。这个“总的来说”,实际上指的是小国企业所得税税率。照原话顺序翻译,只能让人似懂非懂,不知所云。口译的沟通功能(communication),除了要求意思准确、完整以外,还要明白易懂。为此,翻译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提纲挚领,把意思层次加以分类梳理。按下面的结构翻译:“我们公司今年要缴纳20%的企业所得税。总的来说,中间的企业所得税率,目前分为三大种类: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的企业缴15%2.这两区以外的一般企业缴33%;3.但两区以外的出口外向型及高科技企业的税率是24%,而且投产的头两年免交所得税,第三年开始连续三年减半,即只缴纳12%。我们公司就属于外向型企业。”首先解答客人最直接关心的问题,再分三层意思说明补充,其思路是按企业性质进行分类。诚然,这是事后的总结探讨,临场也许不一定能完全理得那么顺,但还是要把握一个处理逻辑混乱问题的方向:抓住中心意思,理顺层次关系。四,概念混淆例一:中国、广东是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我们也希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造成污染。中国是国家,广东是地区,不是一个国家。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应改为类似以下的意思:Chinaisadevelopingcountry.WeinGuangdonghopethatwewouldnotdevelopoureconomyattheexpenseofenvironment.首先把国家和地区概念分清。同时也应注意到,从道理上说,一个地区发展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不可能不带来污染,只是程度不同而且关键看怎样控制,是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当然,口译还可以有多种表达、在此不一一列举。例二:我们重点发展轻纺工业。按经济学分类及国际习惯,轻工业是一个大门类,包括了纺织业在内,两者不应该是并列的概念。所以这句话口译时拟改为:“我们重点发展轻工业,包括纺织业。”五、一句话说一半做过口译的人都知道,我们不喜欢讲话人滔滔不绝,讲了很长一段才停下来让人翻译同样,我们也不习惯一句话说一半,就突然停下来让人翻译。诚然,讲话人,尤其只懂汉语的讲话者,他们这么做往往是出于好意,照顾翻译。但这种关照却给翻译出了今小难题,别人听起来也很别扭、不自然。譬如只说“为了我们的合作,”马上就停下计人翻译。译员如果只说:Forcooperationbetweenus,听起来就有头无尾。处理这类问题对以用下面两种技巧。技巧一:示意讲完一句话。遇到话说一半,若非级别很高的人物和场合,译员不妨轻轻抬一下手,示意讲话人继续把一句话讲完整。例如在作某高速公路的融资协议签字仪式及庆贺宴会上,某地方政府主人致辞时有一句说:“为了诚挚感谢参与该项目的各方,”随即停下,看看译员,似乎要照顾翻译。译员很快略为抬手,示意继续。主人马上很自然地接着说下去“我们特别安排了这次午宴。”这次停下来,译员紧接着开口翻译,意思完整,听上去就很自然。当然,要留意讲话者的身份,有相当身份的人和名人,不宜用此方法。有的时候,说话人为了表示强调或出其不意,有意不讲全,引而不发。如“为了表示我方的诚意”,“也为了使今后双方合作的顺利”,“我现在正式提议,„„。”讲话人海说半句,都停来让翻译,最后才把完整的一句话说出来。此时,译员切不可自作主张,自以为聪明,非要讲者说完一句话。这只能弄巧成拙,并可能会引起反感。必须看风使舵。技巧二半句补够一句。例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这半句话在翻译时。可译作“上述目标要实现”诸如Wewillattainthoseobjectives.“我们将采取以下的三大措施:”翻译的时候,为了跟上半句呼应,不妨多加一个“为此”。“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三大措施”Tothatend,Wearegoingtotakethreemajormeasuresasfollows: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翻译时可先改译作一个句子:“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发展”一China'seconomywillgrowfurther.“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待这后半句出来后,翻译时为了与前一个句呼应,可加上连接词“与此同时”(Inthemeantime;Inthewakeofthat),或“因此”(Asaresult),译为:Asaresult,thelivingstandardsofpeoplewillbefurtherenhanced.在同声传译过程中,传译这类状语时,译员经常要用到这种断句技巧。这种“补漏”加“呼应”的技巧,同样适用于即席翻译。以上处理话说一半的技巧,其要点是:看风使舵,请讲整句;情景不宜,补漏呼应。六,一概而论一概而论,就是讲话者对人对事的某些评论绝对化。这很容易让人误解讲话者有个人偏见。翻译的时候往往要帮这些讲话者补台,作一些技术性处理。例如:1992年一批由9个国家22名记者组成的新闻记者团,到我国6个城市采访,到达某市时,参加了一位副市长举行的记者招待会。轮到提问,一个德国记者用英语问:“Whilemanyforeignbusinesspeoplehavecomeheretomakeinvestment,someofthemmaybringinbadhabits.Forexample,somemenmaylookaroundforsomesortsofgirls.Howdoyoumanagethat?”翻译:许多外商前来投资,也带来了各种不良习惯。有的人甚至还到处找某些姑娘。对此你们怎么控制?这可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找女朋友啊,有特定的含义,而且记者只是说“有的人”。否则,岂不是冤枉了全世界的好汉?这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生活现实。也许市长大人没仔细听清楚,以为是泛泛而指的找姑娘。翻译本来可以直译过去.但别人听了,会认为是一种偏激、偏见,显得太没水平了。译员当时稍作了修饰,翻译为: somemenintheworldseemtolovelookingforgirls...(世界上有的男人似乎很喜欢找姑娘)。一概而论的话,还有什么“外资企业都很规范”,“进口货就是不一样”,“英国人都很随便,不爱叫你的姓”,“你们的议员怎么老对我们说三道四”、等等,这些话经不起推敲。即使个别“有的”、也并非“全部”如此,哪怕用“许多”也比以偏概全的好。尤其是对异国文化现象的评论,我们译员也要做到:正常推理,把握分寸。以上六大方面的逻价问题,作出条理化的技术处理,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往往不太得心应手。因为即席翻译要求译员尽快开口,时间压力很大,同声传译更是如此。因此,译员对讲话层次结构不但要有消醒的认识,对讲话意思、要点判断要准确,理解透彻,分寸把握谨慎,还要视乎场合级别。总的原则是把握一个平衡点——既不漏译意思要点,又让人听得清楚明白。不会翻译怎么办口译不像笔译那样有工具书可查,有专家可请教,译员主要靠词语、知识、经验三合一的即时发挥。但译员并非一把万能钥匙,逢锁必能开,更不是什么神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论你语言如何精通,知识面有多广,经验如何丰富,事前准备多么充分,有时候还是会碰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不会翻译的词语。前面已经解答了不少口译难点。在这里主要谈谈遇到某些专业术语、名词听不懂或不会译、在什么场合应采取何种方法对策,解决难题。一.请求解释例一:Doyouhaveamoonlightingjob?笔者1984年有一次给美国《纽约时报》一个记者做采访翻译,当时不懂什么叫“有月光照明的工作”,只好请记者解释:Excuseme,by"moonlightingjob",youmean?答:Oh,Imeanifhedoesanypart-timejob(哦,我意思是想问他有没有做什么兼职工作)英语习惯叫兼职为moonlighting,白天干阳光下的本职工作,晚上千月光下的私活。相当于粤话方言说的“炒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