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如动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
此项要求侧重于理解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概括而言,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都属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特殊语序问题;判断句和被动句则反映出古今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显然,对于大纲明确指明的这些语法现象和句式,我们不仅应从理论上了解,还应运用于对具体课文的理解之中。历年试卷中的词语解释题和翻译题,这些问题都是重点考核内容。然而在复习考试大纲的各部分中,都缺少对这些典型问题的总结和概括,为帮助大家掌握有关知识,下面分别作些扼要的介绍。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通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在现代早已被“使(令、让、叫)……”这类递系结构(又称兼语式)所替代。但在古代汉语中,递系结构比较少见,动宾结构的使动用法则很多。因此,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概括而言,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今天递系结构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用作使动的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其基本意义是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可分为及物动词使动和及物动词使动两类。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常见,例如:
1.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来:使之(指远人)来归降。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鸿门宴》
止:使…停止。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从。
4.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之)逃跑。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舞:使(蛟龙)舞;泣:使(嫠妇)泣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基本意义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之:使他们安居乐业。
2.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臣着急。
3.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
荣:使你荣耀。
4.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种树郭橐驼传》硕茂之:使它们(指果树)长得高大茂盛。
5.始速祸焉《六国论》使…加速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旺、灭亡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使动的情况相对较少,其基本意义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例如: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王我:让我当他们的君王。
2.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
肉骨:使枯骨长出肉来,即使死者复生。
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称王。
4.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序:使…有秩序。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主语通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觉得、感觉、视为等)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现的是个人的主观看法,客观事实则不一定如此,这正是与使动用法的根本区别。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基本意思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了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小鲁:觉得鲁国变小了。小天下:觉得天下变小了。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见闻不广博。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节义不崇高。
3.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史记·李将军列传》
怪之:觉得奇怪。
4.于身也,则耻师焉。《马伶传》耻:以…为耻辱。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以…为老幼:以…为幼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名事物。例如: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大同》
亲其亲:把(自己的)亲人看作是亲人。
子其子:把(自己的)子女看作是子女。
2.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客我:把我当作客人看待。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鱼虾:把鱼虾当作伴侣。友麋鹿:把麋鹿当作朋友。
4.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说》
师:以……为师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鉴:以…为镜子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三、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通常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一般名词用作状语的情况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普通名词也可以当作副词使用,充当句中动词性结构的状语成分,这是古今汉语的不同之处。一般名词用作状语,可表示多种意义,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这主要可分为四类: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一)表示工具或依据。例如:
1.冯(凭)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战国策·燕策一》
指使:用手指。
2.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华佗传》
书呼:用书信召唤。
3.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法:依照汉代法律。
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舟:用乘船的方式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二)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
东行:向东去;东面:脸朝东。
2.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谏逐客书》
西向:向西来。
3.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庙礼之:在宗庙里隆重地接待他们。
4.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内:在国内。外:在国外。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三)表示对人的态度。这种用法,其实就是把动词宾语所指之人,当作这个用作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例如:
1.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鸿门宴》
兄事之: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
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客待之:像对待贵客一样招待他。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四)表示比喻。这种用法还留存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和固定词汇中,例如“风起云涌”、“星罗棋布”、“蜂涌而出”、“席卷”等等。例如:
1.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斗、蛇:像北斗、蛇一样
2.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李斯《谏逐客书》
蚕食:像蚕吃食物一样(逐渐达到目)。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过秦论》
席、包、囊:像用(席、包、囊)包裹起来一样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影:像影子一样
5.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四、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当作动词使用,也有多种情况。例如上面介绍的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除这两种相对特殊的用法外,在多数情况下,名词通常作一般的谓语动词使用。例如: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树:种植;衣:穿。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游水。
3.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王:称王
4.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函:用盒子装。
5.微风鼓浪,水石相搏《伶官传序》鼓:撞击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五、其他词类活用及例句
①形作名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景
《秋水》
小学而大遗小(大)的方面
《师说》
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的人《伶官传序》
②形作动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游褒禅山记》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过秦论》
③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阿房宫赋》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把…看作是一致的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④动作名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惧有伏焉。伏兵
《曹刿论战》
追亡逐北逃跑的人《过秦论》
⑤为动用法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也
为国家而死《陈涉世家》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为…而悲哀《阿房宫赋》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为…而死《咏荆轲》
⑥对动用法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对…感到惭愧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对…感到惭愧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3、今亡也死,举大计也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为动用法:宾语是谓语动词的目的,“死国”,为了国家而死。4、余购梅三百盆,皆病者,…既泣之三日。《病梅馆记》对动用法:宾语是谓语动作行为的对象,“泣之”即“对之泣”、“向之泣”。5、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雁荡山》给动用法:宾语是谓语动词的间接宾语,而动用的名词又是指物的直接宾语,谓语中心词隐含了一个“给”字。“名之也”即“给它取名字”。6、天帝使我长百兽。《战国策·楚策》做动用法:“长百兽”即“做群兽的首领”,宾语又是动用名词的领属性定语。7、争一言以相杀,是意贵于其身也。《墨子·贵义》因动用法: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产生的原因,“争一言”即“因一言而争”。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五、宾语前置现象
与西方语言相比,汉语没有完备的时态和形态,因此词在句中的次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变化也比较小。但是,古代汉语中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最典型的特殊词序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种宾语前置现象产生的语法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一)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奚、安、焉、胡、乌”等,它们无论作介词宾语或动词宾语时常要放在介词或动词的前面。例如: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即操何,拿什么、带什么。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何如:即如何,怎样。
3.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何叹:叹息什么。
4.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
何谓:说(的是)什么。
5.沛公安在?安在:在哪里《鸿门宴》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这一类宾语前置实际包含两个条件: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亦即必须出现否定词。古代汉语常用的否定词有“不、未、无、毋、勿、弗”等,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也属此类。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例如: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未之有:即未有之,没有这样的事。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3.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种树郭橐驼传》)
不我若:即不若我,比不上我。
4.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不欺骗我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三)宾语用指示代词复指前置(用“之、是”作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之前)
这一类的宾语前置其实是对前两个条件的补充。亦即除疑问代词宾语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外,在其他句型中其他类型的宾语如果要提前,便要在宾语后面用指示代词复指,共同放到动词的前面。古汉语中用来复指提前的宾语的指示代词,通常是“是”和“之”。例如《诗经.小雅.节南山》说:“秉国之均,四方是维。”“维”是动词“保有、保护”的意思,“四方”本是“维”的宾语,现在用代词“是”复指,于是一起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时候,代词“是”的词汇意义消褪了,只是起到一定的语法作用,所以意义不必译出。用“之”的用法相同,例如《庄子.秋水》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之谓”的意思就是“说的是我啊”,宾语“我”用代词“之”复指后放置到动词之前。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
这两种宾语前置的格式,后来发展为两种常见的凝固形式:
一是在前面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这里的“惟(唯)”是表示强调或肯定的语气词,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敌是求”就是“只求寻敌(交战)。现代汉语的成语还有“唯命是从”、“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残留。
二是在前面加上“其”,构成“其…之…”的格式。这里的“其”是表示推测的语气词,此时全句的语气就显得委婉,可译作“大概(可能、恐怕、也许)…”。例如《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其李将军之谓也”,意思就是“说的大概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果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有一种情况是仍旧沿用这种语法格式强调宾语,只是用来复指并起语法作用的代词一般只用“之”,不用“是”;而保留其词汇意义充当动词宾语的指示代词则通常用“是”或者其它代词。例如“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等,句中的前一个代词“我”、“斯”、“是”都是提前的宾语,“之”都只起复指作用的语法作用,意思大体是“大概说的是我吧?”“也许说的就是这吧?”后来,由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一种凝固形式,在古文中很常见。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概括言之,也就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四、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六、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共有四种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的格式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②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石之铿然有声者马之千里者③
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而”,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④
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形成“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结构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七、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省略句式
文言文中的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省略主语,有承前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②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略宾语宾语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宾语和省略介词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之)谋!”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④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以)彘肩。”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六、古代汉语判断句
判断句通常用来判别事物的类别或属性。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肯定的判断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否定判断,要在“是”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最大不同,是它不用判断词。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在古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性是指示代词,这是必须牢记的。古汉语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在主语后加上辅助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并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中最完整也最典型的形式。例如:
1.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3.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马伶传》)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二)主语后用来复指的“者”省去,仅保留谓语后的语气词“也”。例如:
1.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
2.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三)保留主语后的“者”,省去谓语后的“也”。例如:
1.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2.陈轸者,游说之土。(《史记.张仪列传》)
(四)“......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甚至“者”字、“也”字都不用,也可以形成判断句。例如:
1.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2.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马伶传》)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
古代汉语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最初并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例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左传.僖公二年》说“是吾宝也”等等,其中的“是”都是“此”、“这”的意思,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成分。“是”的这种词性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很不相同,千万不可混淆。
特例: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非”等。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七.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汉语的被动句式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但是古代汉语被动句与现代汉语被动句使用的被动词却很不相同,这是古今汉语被动句式的最大区别。古汉语的被动句主要有三种形式:
1.用介词“于”构成的被动句
其特点是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把行为的主动者引入句中,这样,动词前面的主语就具有了明显的被动性质。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例如:
(1)欲克伤于矢,流血及屡。(《左传·成公二年》)
(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秋水》)
(3)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冯谖客孟尝君》)
例(1)中“欲克”是被“矢”伤的;(2)中的“笃”是限制的意思,“笃于时”就是“被生存的季节所限制”;例(3)中的“沉于谄谀之臣”,是指“被谄谀之臣所包围和迷惑”。这类句子用“于”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全句的被动性质非常明显。古人在文章写作中时常还把主动句与被动句放在一处,以强调其截然不同的结果。在这种具有对比关系的句子中,一句是主动句,一句是被动句,“于”所表示的被动意义更为清晰。例如: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荣辱》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
在这些句子中,前句中没有用“于”,都是主动句。后句中都用“于”引入了动作行为的主动者,都是被动句。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2.用“见”构成的被动句式
用“见”字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式,也是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一种常见形式。例如:
(1)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2)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3)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汉书·燕剌王刘旦传》)
例(1)中的“见污”、“见信”“见用”就是“被污”、“被信”、“被用”的意思;例(3)中的“见留”就是“被留”的意思;例(2)中“为戮”和“见疑”对举,是“被戮”、“被疑”的意思,更能看出“见”和“为”类似,在被动句式中起表示被动的作用。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
但是用“见”构成的被动句式有一个特点,就是“见”通常只放于动词之前,表示这个动词具有被动的性质,却不能直接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这点和“于”的作用很不相同。如果需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就只能在动词后面另用“于”的被动句式与之配合,行为的主动者出现在“于”的后面。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笑于大方之家”就是“被大方之家笑”;“见欺于王”就是“被王欺”,由于“见”不能直接引进行为主动者(如不能说“见大方之家笑”),就只好在动词后面另用“于”把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3.用介词“为”构成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用介词“为(wéi)”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为”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比起“于”和“见”来,要完备许多,它很像现代汉语里的“被”。例如:
(1)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2)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3)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
“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仍然形成被动句式。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被”完全相同的。例如: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用“为”组成的被动句式后来又发展成“为……所”句式,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为”和“所”之间。这种句式一直沿用到现代的书面语里,因此掌握起来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为”后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也可以不出现,“为”和“所”连在了一起。例如:
(1)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史记·李将军列传》
(2)嵩(指于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两句中的“为所伤”和“为所杀”,在“为”后面都没有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丰巢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收购合同样本英汉
- 亲戚收款合同标准文本
- 企业购买工装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交保险合同标准文本
- 信息中介协议合同标准文本
- 公益广告景观小品合同标准文本
- 东莞二手车购车合同标准文本
- 体培员工合同标准文本
- 产品包销提成合同范例
- 2024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法律事务专科《民法学(2)》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央戏剧学院招聘笔试真题2023
- 2021年高级经济师《高级经济实务》建筑与房地产经济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五章原子核第2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课件
- 40万只全现代化蛋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备案
- 20起典型火灾事故案例合集-2024年消防月专题培训
- 拼多多在线测评98道题
- 环境监测站运行管理与质量控制标准
- 20以内的加法口算练习题4000题 284
-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