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_第1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_第2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_第3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_第4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1.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和重要内容

2.世界各国对中小学外语课程价值的认识以及外语课程的整体发展趋势

3.不同国家外语课程设置的特点

4.世界各国小学开设外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1977—2000年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过程

6.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

7.英语课程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8.英语课程的任务

9.关于“基本理念”的说明

10.体现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分级目标体系

11.关于基本要求级别和过渡级别的说明

12.课程目标级别和年级教学要求之间的关系

13.课程分级目标要求的管理

14.语言知识的内容

15.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

16.对语言知识目标的进一步解释

17.为什么要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

18.英语课程中的情感态度目标

19.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20.为什么要把学习策略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

21.英语课程中的学习策略目标

22.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

23.文化知识与跨文化意识

24.如何理解和落实“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5.为什么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

26.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教师会产生什么影响?

27.英语教学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28.课程资源的含义及其对英语课程的意义

29.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30.教材的含义及其对英语课程的意义

31.如何评价和选用教材

32.教材使用建议

《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和重要内容

《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3-12年级)》的研制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直接组织和领导下,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在前期理论研究、现状调查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设想。经过近两年的时间,通过多次全国范围的征求意见和反复的研讨和不断的修改,形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3-12年级)》(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的主要特点为:一、英语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目标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以能力为目标的分级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标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毕业整体设计英语课程,将英语课程的目标按能力水平设计为九个级别。级别的设定既与年级有一定的联系,又不完全等同于各个年级。一级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参考目标;二级为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参考目标;三、四、五级为初中阶段的教学参考目标;六、七、八级为高中阶段的教学参考目标;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校和其他学校外语特长学生的教学参考目标。《标准》规定,二级、五级和八级分别为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同时,《标准》还指出,考虑到我国各地区教育的条件和发展的不平衡,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的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或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分级的设定,对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提供了指导,也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和条件。三、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标准》还强调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考虑当地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要,积极和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五、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六、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作用《标准》特别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英语课程来说,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是否丰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证。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标准》要求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针对本地区的条件,积极和有创造性地利用多种资源,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标准》包括四部分及附录:一、前言前言部分简要阐述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了课程的性质,概括地阐明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二、课程目标《标准》通过采用直观的课程目标结构图的方式展现出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明确指出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基础之上的。以此为出发点,《标准》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按九个级别描述了各个级别的目标总要求。三、内容标准内容标准详细地列出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分级目标。对听说读写四个技能列出了以行为表现为特征的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分别提出了二、五、八级的分级目标要求。四、实施建议课程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确保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在实施中得以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课程的评价、教材的选用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教学和评价建议中还提供了参考案例。五、附录《标准》共有七个附录。主要收录了语言知识部分的学习项目,如:语音项目表、语法项目表、功能意念表、话题项目表和词汇表。此外,还收录了技能教学参考表和常用的课堂教学用语供教师参考。

世界各国对中小学外语课程价值的认识以及外语课程的整体发展趋势

一、世界各国在中小学外语课程价值方面所取得的基本共识

(一)学习外语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

21世纪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相互依赖的世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世界科技进步、国际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必备条件。所以,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学生至少学习一门外语。如果学生缺乏外语技能,他们今后的教育选择、职业发展以及就业等人生设计都将受到限制。从长远来看,这显然不利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国际合作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学习外语符合信息时代的需求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极其迅速,计算机网络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有通过多种媒体和多种信息资源获得信息的能力。“虽然高新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交际的机会,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渠道,但是它并没有减少对语言的需求,具有多种语言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利用先进的技术,他们才是信息时代的最大受益者”(Genesee&Cloud,1998:62)。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一门外语对学生今后全面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学习外语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发展

21世纪的人才应该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的人们相处,学会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学生掌握了一门外语,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的社会与文化的大门,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异国的文化与社会,在将来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并在学会互相尊重的同时,寻求合作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四)学习外语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习外语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在通过体验、比较、分析和理解等方式学习外语的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会两门或两门以上语言的人比只会一种语言的人在智力发展上更具有优势。

(五)学习外语有利于良好的性格、品格、意志和交往合作精神的发展

母语与外语常常在发音、文字、语法、词汇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学生学习外语需要大量的实践,要敢于开口,不怕犯错,并要不断地与遗忘做斗争。因此,学习的过程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比较和分析,对语言的功能和作用理解更加深入,有利于学生学会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和包容的性格,培养学生善于交际和善于同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国际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外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趋势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在课程总体目标上

从以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转变,从升学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重视外语学习策略和能力的形成,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在教学的目标上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关注外语学习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的问题。

(二)在教学观念上

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转变。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同时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强调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提高对语言功能和结构的理解和对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为有效的开展交际而服务。

(三)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开展两人、小组活动,使学生在尽量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强调学生参与项目和调查研究,积极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在教学方法上从单纯的机械训练和语法讲解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强调理解和表达能力、思维与想像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课程评价上

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转变。评价的内涵、标准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从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采用更加全面公平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

(五)在教育技术上

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转变。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

(六)在研究焦点上

从教什么向如何教的转变,从学什么向如何学的转变。学习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外语课程中已经渗透了学习策略的培训。

不同国家外语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外语课程设置的不同背景

关于外语课程设置的分析按不同国家的语言背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以英语为母语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由于英语在国际交往中的特殊地位和使用的广泛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在历史上都不太重视外语课程的设置。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和世界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性的增强,这些国家纷纷意识到外语课程对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对外语开始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着手制定外语课程标准。美国的很多州都在1997—2000年出台了外语课程标准。在这些国家的外语课程中,可供选择的语种相对较多,有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汉语、俄语等,而且允许多种起点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强调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发展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如韩国、日本、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

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外语课程,目前主要开设的是英语课程,而且都已经开始尝试从小学开设外语课程,直到高中毕业。过去的教学基本上是以语言知识的学习为主,重视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和书面考试的成绩,而现在都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英语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纳米比亚、印度等

这些国家或地区非常重视英语课程,提倡双语教学,课时较多,教学目标要求较高,除听、说外,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也很高。学生的语言环境比较好,投入的课时比较多,有些课程甚至使用第二语言讲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相对比较高。

二、外语课程设置的方式和特点

(一)美国21世纪的新课程

目前,美国开始提倡从幼儿园起到高中连续设置世界语言课程,共13年。有些州还制定了本州的外语标准等级考试,学生必须通过该项考试才能毕业,如俄亥俄州和新泽西州等。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州按13年设置世界语言课程,如怀俄明州提出,将从2002年起在所有地区从幼儿园起开设外语课程。科罗拉多州也提出将从幼儿园起开设外语课程。美国外语课程的要求对不同的语种有所不同,对于选择西方语言课程的,如法语、德语等,与选择东方语言课程的,如日语、汉语、韩语等,要求不同,后者要求偏低一些。新泽西州的世界语言课程从人际交往、理解与分析、表达与展示等三个维度提出目标要求。他们认为采用这种维度比采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技能维度对交际的意义的体现更加丰富和自然。每个维度都从以下五个方面描述行为目标要求: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语言掌握、文化意识和交际策略。有些标准按照不同的维度设计,例如,加利福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的外语课程按照交际、文化、跨学科知识、语言与文化比较和参与社区活动等五个方面提出目标要求。

(二)澳大利亚除英语以外的语言课程标准

澳大利亚是分地区和省制定外语课程标准的。例如,首都地区的外语课程标准从学前一直到12年级,分为5个等级:学前级、小学低级(1~4年级)、小学高级(4~7年级)、中学级(7~10年级)以及后义务教育级(11~12年级)。昆士兰州则要求从小学4年级至10年级开设外语课程,分为6个等级,每个等级平均需要60个学时的学习时间。澳大利亚对外语课程的设置给予很多的灵活性,以保证不同民族背景和移民背景的家庭的孩子能够选择一门外语并能选择适当的起点。高中11年级与12年级的课程成为义务教育后的课程。课程目的包括为学生考大学、进入培训课程以及就业而服务。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来源(如复读、移民、自费留学等)以及语言学习的不同需要,课程允许不同的起点和不同的达成目标。此外,课程强调了外语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对于如何使外语课程与其他学科建立紧密的联系,标准给出了详细的说明和活动举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义务教育后的课程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有听说交际课程、双语学科课程、特殊用途语言课程(烹调英语、旅游英语等)、强化英语课程(增加课时使学生达到高级水平)等。本阶段的课程还强调指出,学生在这个阶段,已具备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应使他们把这些能力迁移到语言课程的学习之中。

表1学习内容的组织和学习的范围

听、反应与说

1.学生通过听、反应与说进行理解与交际。看、读与反应

2.学生看(电视、图表等)、阅读不同文体的语篇做出适当的反应。写作

3.学生运用目的的语写出不同的文体的语篇。

文化理解

4.学生发展社会语言理解和文化理解的能力并运用于实际中。语言系统的学习

5.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帮助他们理解与表达。语言学习策略

6.学生发展一系列技能与策略用于理解和表达。(三)英国的外语课程改革

英国要求中学11~16岁的学生学习一门外国语,并有国家级(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课程标准。该标准指出,学习外语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品格的发展、交往能力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发展。课程目标按听、说、读、写等四项技能描述,共分9个等级。一般学生应达到8级,第9级是为超常学生制定的。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语言技能、发展语言学习策略和开展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重视文化意识的形成。另外,强调在课程内容上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从2000年起,政府鼓励小学为9~11岁的学生开设外语课程,并在其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小学开设外语课程的目标要求,共分4个等级,但暂时不作为必修课程。

(四)日本的外语课程设置

日本从初中一年级起开始设置外语课程,英语课程在高中阶段实行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英语分为英语一、英语二、口语一和口语二。英语一和口语一为必修课,英语二、口语二、阅读和写作为选修课。

(五)韩国的外语课程设置

韩国从1997年起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一直到高中一年级为必修课程,高中二年级起开设英语阅读、写作、会话等选修课程。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基本的交际能力,重点放在流利的表达和成功的交际上,强调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习得语言,通过活动式的教学发展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计

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外语课程设计实行分级或分阶段的要求,在难度、程度和范围上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如英国(9级)、中国香港(8级)等。美国的新泽西州采用3级(初级、中级、准高级)课程目标体系,其他一些州也都分三段来设计水平,幼儿园到4年级为第一段,5~8年级为第二段,9~12年级为第三段。澳大利亚昆士兰州4~10年级的德语课程分6级4段,即入门段(1、2级)、初级段(3、4级)、低中级段(5、6级)和中级段(6级上),有的省(州)分5级要求,1级(幼儿园到小学1年级)、2级(1年级到4年级)、3级(4年级到7年级)、4级(7年级到10年级)和5级(11年级到12年级)。其他一些国家还是按年级提出各个年级的要求,如韩国、日本、纳米比亚、斯里兰卡等。

四、教学方法

在所有的新的课程标准中,没有一个标准明确提出要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但几乎都提出了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能够使用语言做事情,通过做事情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同时,各个国家都非常注重将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评价方式

评价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判断和描述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问题,选择更好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各个国家的课程标准都强调了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强调评价应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有些课程标准还列举了如何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以及评价的步骤等等。世界各国小学开设外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欧洲国家小学外语教学研究与发展趋势

欧洲国家历来重视小学的外语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发展,欧洲各国的贸易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小学外语教学越来越受到欧洲各国的重视和研究。外语教学的起始年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评估标准与手段以及教师培训等工作始终都是欧洲国家教育研究的重点。

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洲国家即开始了低龄外语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研究与实验。1969年,欧洲委员会通过决议,提出在其21个成员国中有条件的要从10岁起开始外语教育。从1962年到1979年,欧洲委员会共召开了7次关于低龄儿童外语教育的研讨会,最终提出五点共识:

第一,小学开设外语可以更好地利用儿童习得语言的天赋;

第二,目前还没有提出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的理论,但经过一些实验,当时倾向于9岁开始学习外语比较合适;

第三,低龄外语教育应与学校的其他科目的教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第四,低龄外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学的外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教师的语言水平和教学能力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经过实验和研究,1990年一些国家已将开设外语的年龄提前到了8岁,如奥地利、芬兰、爱尔兰、卢森堡、瑞典和瑞士等。其他一些国家,如德国、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正在实验当中。到20世纪末,实施从8岁开始外语教育的国家进一步增加,并且年龄有进一步下移的趋势。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开展低龄外语教学的优势与障碍;低龄外语教学的方法和内容问题;学习外语和学习外语知识的益处;如何使低龄外语学习与学校其他科目的学习相互结合;如何使低龄外语学习与中学的外语学习有效地衔接;如何评价低龄外语学习的效果;如何补充和培训低龄外语教学所需要的师资。

目前,欧洲委员会教育机构已经明确提出,作为21世纪的欧洲公民,每个学生从学校毕业时要学会两门外语,也就是说每个欧洲公民要能够使用三种语言与他人交际。目前很多欧洲国家的外语教育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少国家已开始尝试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开设第一门外语,从中学起开设第二门外语,以保证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机会和两种外语能力的形成。

二、各国小学开设外语课程的具体情况

韩国从1997年开始从小学3年级起至6年级开设英语课程,每周只设一个课时。词汇量要求约为700词左右(韩国小学英语教学大纲,1997)。

英国的苏格兰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体制,从1989年开始在小学实验从10岁起开设外语,根据评估的结果,从1997年起已经在所有小学从10岁起开设外语课程,主要语种为法语。每周平均80分钟,分两课时。英格兰和威尔士目前还没有要求在小学开设外语课程。

法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尝试在小学开设外语课程,进入90年代后,明确学生从7岁起开始学习一门外语,由于师资短缺,很多地方采用录像和卫星节目的方式,每天开设15分钟,有辅导教师进行指导。90年代末,这一方案不再被推广,政府明确要建立国家级的在职培训课程专门培训小学外语老师(Low,1999)。

匈牙利小学多年开设外语课程。90年代以前主要是俄语,教学效果不很理想(Radnai,1996)。90年代以后主要是德语和英语。课时有25分钟和45分钟两种,每周的课时3~5节不等。从小学3年级起开设。

西班牙从1992—1993年起开始在小学中年级开设外语课程(8~10岁),每周3节课,主要语种为法语和英语(Johnson,1994)。

意大利从60年代就尝试小学外语课程的教学,从1978开始进行了大型的实验调查后,于1985年正式在小学课程中提出要求,学生从8岁开始学习外语,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7岁开始。语种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课程明确指出开设小学外语的目的主要是开发智力和发展文化理解能力,同时尝试采用活动式的教学法,全面调动学生的身体、情感和思维的参与(Pinto,Taeschner&Titone,1996)。

荷兰经过18年的摸索、研究和准备(1968—1986),从1986年起正式在小学从10岁起开设外语课程,英语是惟一开设的外语课程。由于准备充分,语言环境创设好,教学效果经过评估是比较成功的。有14000小学教师参加了多媒体的英语培训课程(Edelenbos&Suhre,1996;Johnson,1994)。

纳米比亚从小学1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第二语言)。要求学生能逐步适应从5年级起用英语学习其他的课程。课程对每一个年级都设有核心目标和扩展性目标。强调交际能力和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形成。标准中包括每个年级需要掌握的详细的语言功能项目,语法项目、听说读写的技能要求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要求(纳米比亚英语教学大纲4~7年级)。

从以上各国开设小学外语的情况看,尽管语言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各不相同,但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和积极促进小学开设外语课程规划,都认识到小学开设外语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生会说几句外语,而是对21世纪世界公民的一个必须的要求,学习外语有助于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认知发展、交际能力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以及国际间的合作。同时,各个国家在小学开设外语的问题上所面临的问题也都大同小异,都存在着小学外语教学的目标与方法问题,小学与中学的有效衔接问题,课时的问题,起始年龄问题,小学外语的评价问题以及师资的补充和培训的问题。在小学外语的教学目标上,目前大部分国家都注重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注重外语口头交流能力的发展,注重文化的理解。在小学与中学的衔接问题上,很多国家都还没有成功的经验,特别是一些面临语种选择比较多的国家,解决这个问题就更困难一些。在课时的问题上,各个国家所提供的课时都不尽相同,有一个课时的,也有两个课时和三个课时,甚至更多课时的。但是目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更多的短课时和较少长课时相比较,前者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能力的形成(Blondin&Candelieretal.,1998)。在起始年龄的问题上,目前的研究没有定论,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学习环境,教学的条件和方法等,关于年龄自身优势的研究是很困难的,目前的结论也都是互相对立和矛盾的。但很多研究都证明,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年龄是有一定的优势,但年龄自身并不独立构成优势,这个优势只有在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时才能发挥出来,如教师的质量和学时的投入等(Blondin&Candelieretal.,1998)。在评价的问题上,各个国家当前都比较重视语言运用的能力和表现,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和对教师教学的有效反馈。同时,也重视采用标准化考试的方式,统一地评价教学的效果。在师资问题上,各个国家面临的问题都很多,主要是师资的补充渠道和如何有效地开展培训的问题。有些国家开始采用派中学教师到小学授课的方式,但效果不理想。安排没有经过小学教育培训的外语毕业生或外语人才到小学代课,效果也不很理想。目前还是开始采用专业外语教师的培训方式,但是又无法解决大量教师的短缺问题。法国在前几年大量采用电视和媒体的方式培训教师,通过卫星传播课堂教学的方式解决和补充课堂教师质量和数量的不足的问题。还有的国家采取对所有小学教师进行短期外语培训的方式。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教师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目前很多研究都表明,在小学阶段开设外语课程能否成功,两个因素起着决定的因素,即外语教师的外语能力和对低龄儿童的教学能力(Sharpe,1999,2001;Blondin&Candelieretal.,1998)。1977—2000年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过程

自1977年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发展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977年至1990年;1988年至2000年;1999年至今。前两个阶段称为教学大纲,第三阶段称为课程标准。现将前两个阶段的教学大纲列表如下,并做简要的说明。

表2第一阶段(1977—1990年)

年份文件课时说明

1978—1980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8年1080课时5年656课时通过8个学年(大学三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音和语法,掌握2800个左右单词和一定数量的惯用词组,能借助词典阅读一般题材的中等难度的读物,具有一定的听、说、写和译的能力。通过(初中一年级始学的)5个学年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音和语法,掌握22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惯用词组,能借助词典读一般题材的浅易读物,具有初步的听、说、写和译的能力。

1986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中起始

6年932课时

高中起始

初中起始6年和高中超始3年学习期满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音和语法,学会1800~2000个单词和一定数量的短语和习惯用语,能借用词典独立阅读难度略低于课文的一般题材的读物。要求初中起始学习6年的学生还要具有一定的听、说、写的能力。

1990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初中超始

5年806课时

6年926课时

高中超始

3年552课时根据国家教委《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修订。规定从初中一年级始学到高中二年级结业时,除1986年大纲规定的要求外,应学会1800个单词;在高中三年级(选修)结束时,应学会2000个单词。从高中一年级始学3年学习期满时,要求学会1800个单词。

注:详见《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外国语卷英语》

启动第一阶段课程研制工作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那时,教育领域遭受严重创伤,外语教育更是重灾区。国家百废待兴,为了迅速为“四化”培养人才,党中央发出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指示,教育部组织专门的队伍统编中小学教材,并着手编订教学大纲。在国务院批准下,教育部曾分别于1978年8、9月间和1982年5、6月间召开了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明确指出“必须加强外语教育”,彻底批判“不学ABC,照样闹革命”的谬论。会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创造外语学习条件,迅速改变外语教育的封闭状态和落后的面貌。由此可见,当时的课程研究还基本处于封闭的状态,还处在解放思想,冲破“左”的思想束缚的阶段,大纲的制定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大纲编订者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边编教材边研制教学计划和学科教学大纲。1978年和1980年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面对的是城市重点中小学,由于要求偏高,与教学实际有较大的差距,未能实施。为了集中力量搞好中学外语教学,教育部强调各地小学必须具备条件方可开设外语,于是全国多数地区停止开设外语课。从1979年至2000年,小学开设英语课形势发展很快,但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一直未能进行。1986年颁发《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时,中学统编英语教材已经在全国使用。这以后国家教委几次调整教学计划,减轻负担,直到1990年大纲(修订本)颁布,教材并没有重编,仅仅减少了分量。

这一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虽然不断调整修订,但却是建国以后第一个自始至终完整实施了的大纲,结束的时间是1998年秋,直到最后一批使用根据该大纲编写的高三课本的学生毕业。第一阶段的大纲修订和第二阶段的大纲编订实际上有一段并行的时期。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大纲的编制工作起步于1986年,第二阶段的初、高中大纲的研制工作到2000年才结束。仔细分析第一阶段的四个大纲,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的进步,至少可以列举出以下五点。

第一,外语成为我国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从1983年起,凡学过外语的初中学生,报考高中应考外语,成绩百分之百计入总分。到了90年代外语成为高考中必考的科目,英语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第二,已经注意到外语教育的差异性。早在1982年,《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就提出了“中学外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区别要求,讲求实效,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质量,有计划地逐步地发展。”在大纲设计时,考虑到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起点。

第三,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提出了“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听、说、读、写综合训练,阶段侧重”、“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要求“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第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并且提出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第五,建议“根据中学不同的需要,编写出几套符合外语教学规律,受师生欢迎的好教材”。(1982年《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表3第二阶段(1988—2000年)

年份文件课时说明

1988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三年制400课时

四年制536课时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教学要求部分对听、说、读、写的技能和语音、词汇和语法提出了定性、定量的要求。

三年制掌握700个左右常用词和200条左右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四年制掌握800个左右常用词和200条左右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应会读、听得懂、会拼写,能说出单词的词义和词类,在口笔头练习中能够运用。此外,三年制和四年制再分别学习300个左右与400个左右单词及与之有关的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只要求认读。

199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三年制400课时

四年制536课时(一级要求276课时,二级要求400或536课时)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要求分为两级:从一年级起学习两年的,为一级要求,根据需要和可能继续学习一或二年的为二级要求。

一级词汇要求掌握350个左右最常用词和100条左右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应会读、听得懂,会拼写,在口笔头练习中能够运用。此外,还应认读300个左右单词及其相关的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

二级要求三年制掌握600个左右常用词和200条左右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四年制掌握700个左右常用词和200条左右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在口笔头练习中能够运用。此外,三年制和四年制还应分别认读400~500个左右单词及其相关的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

年份文件课时说明

1993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高一、二必修306课时高三选修120课时共计426课时教学目的是:在义务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观察、注意、记忆、想像、联想等能力。

分别对听、说、读、写的技能和语音、词汇、语法提出了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要求。

高二和高三分别累计要求掌握1100和1200个左右常用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此外,高二和高三还要分别学习500和8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只要求理解。

1996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一级目标高一、二必修245课时

二级目标

高三选修

文理科104课时共计349课时教学目的与1993年提法相同。其中加上“增进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要求略有降低。增加“除课文外,补充阅读量一级应达到10万字左右,二级应达到20万字左右。一级词汇要求掌握500,再学习500加上初中掌握的600,共1600个词。二级词汇要求掌握1200,再学习740,共1940个词。

年份文件课时说明

2000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与1992大纲规定相同教学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和创造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规定,学生应能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能就熟悉的话题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笔头交流,能就事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学生应对课内外英语活动具有积极的态度,能克服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畏惧心理和困难,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和计划自己的学习,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二级目标要求学生泛听总量不低于40小时。一级词汇要求掌握450个左右单词,100条左右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二级要求掌握800个左右单词,200条左右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还要求扩大400500个左右的认读词汇。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话题”。

年份文件课时说明

2000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与1992大纲规定相同教学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使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略高于1996年大纲。除泛读要求外,还增加泛听要求,一级总量应达到40小时左右,二级应达到40小时以上。要求掌握1200个词,还要求学习750个左右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第二阶段的课程研制是在国家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为了使中学和大学英语课程研制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国家教委组织了15省、市、自治区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研部门参加中学英语教学调查的研究工作。此次调研为时一年零七个月,遍及139所中学,被调查的教师为1614人,学生达58070人。通过对初三和高三学生与教师的调查、观察、测量(包括水平、词汇量、听能力等),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偏低,应用能力差。这项调查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大纲的编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特别为大纲的教学要求定性定量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在大纲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又分别向初、高中的师生做了针对性更强的调查和测量等工作。大纲中对词汇、听、说、读、写的量化要求都是根据这些调查确定的。

改革开放的形势对英语课程的改革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大纲的编者认真总结了我国历史上中学英语课程研究的经验和教训,还借鉴外国课程研究资料,特别吸取了欧洲共同体国家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研究的成果,引进了交际语言教学的思想,对这一轮的课程改革起了较大的影响。例如,1988年初中大纲中的功能意念项目表(即以后的《日常交际用语》)的编写就参考了《入门阶段标准》(范埃克著)和《意念大纲》(威尔金斯著),大纲中的词汇表的制定则参考了国内外16个词表。

需要说明的是,1991年原国家教委基教司在其他学科大纲不变的情况下,单独组织编写了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这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时在众多学科中削减最多,三年制初中比以往少了100个课时,教学要求(特别是语言知识)有所降低;教学的目的和教学方法变化较大。实验新大纲和教材的初三毕业生(约50万)于1993年升入高中,为了解决衔接问题,教委组织人力制定高中新大纲并送交审查。这就是1993年高中英语大纲(初审稿)产生的背景。高中英语大纲的新编保证了整个中学阶段英语课程研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当1996年供试验地区用的高中各科教学大纲制定时,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根据课时减少,对教学要求和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

第二阶段大纲的实施也比过去规范,经历了实验、评价和修改等程序。初中大纲(初审稿)曾于1990—1993年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实验。高中大纲(初审稿)曾于1993—1996年在全国约7个城市实验。通过实验,对大纲做了评价和修改。修改后的大纲送交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然后交全国试用。近两年,这两个大纲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新观念进一步修订,形成了2000年的初、高中英语大纲(试用修订版)。

1999年秋,实施初、高中英语大纲的第一批学生由高中毕业。西南师范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基教司的指导下,联合全国31个省、市、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实际上对第二阶段的大纲和教材做了一次评价。参加调查测量的重点与非重点学校87所,学生达15937人。调查结果说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有了明显的进步。与1985年全国调查相比,总平均成绩高出约5分,听说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总结起来,第二阶段的课程研究的进步主要体现在8个字上:“科学、规范、开放、完整”。说比较科学,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大纲,特别是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编制和实施是作为一个研究和实验项目来完成的。因此,在全过程中,注意历史文献、国内外理论资料和来自实践的数据、调查观察、测量和定性定量的分析。说比较规范,主要指从调研、编制到大纲的实施、试验、评价、审查、试用、再评价等这一系列的环节中,自上而下的领导,由下而上的发动,组织有序,逐步滚动推进。说比较开放,一方面是指引进国际上有关语言教学的先进理论和观点,还包括中外合作编写中学英语教材;另一方面是指反复充分地征求社会各界和全国各地区教研部门、学校和广大师生的意见。说比较完整,则指高中英语单科编制了1993年的大纲(初审稿),保证了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

回顾20多年来的大纲编制的历史,不难看出两个特点。首先,这是一个演变、进步、发展的过程,而决非是“破旧立新”的过程,因此用课程发展来表述是较为确切的。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大纲继承了过去的经验,也孕育着新的观点,而90年代的教学大纲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有了较多的创新。第二,英语课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学的观点、教材、测试、教师等,因为这些因素对课程设计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那么,现在就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看我国世纪之交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设制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我国宪法早就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教育宗旨就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素质。1988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大纲明确提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但是,那时的教学目标还不够全面,仅仅从英语学科出发提出了语言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忽视了综合素质的要求。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大纲则增加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要求。2000年义务教育初中大纲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目的部分,不仅提出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还提出了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等方面的要求,甚至把非智力因素(兴趣、信心、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放在首位。这一系列的变化足可说明,英语课程教育目标在由单纯传授知识向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方向转变。

二、教学要求

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经济差异造成了极大的不平衡。在百废待兴的70年代末期,为了迅速出人才,集中力量先抓好一批重点中小学,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实施义务教育,教育应面向全体公民。然而,面对各地区、各类学校极不平衡的状态,如何使英语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从实际出发,区别要求,讲求实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非常好的原则。正因为如此,在1986—1993年的五个大纲都提出了培养“在不同程度上通晓一些外国语的各方面的人才”,并反复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中学开设英语课的双重目的——升学与就业。从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大纲开始规定分级要求,即初中分成一级和二级要求,初一、初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初三选修。1996年以后的普高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了一级和二级目标要求,高中一、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高三英语选修。一级或二级要求为基本要求,“上不封顶”,意思是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超过大纲规定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的起点:小学、初中、高中起始的英语课程,还存在着各类不同的学校:普通、重点、外国语或是具有外语(双语)特色的学校。鉴于这种情况,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必然由单一、封闭型向灵活、开放型转化。此外,1986年中学和1988年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开始提出“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这实际上就是现在的活动课的雏形。

三、教学观念和方法

1985年的全国中学英语教学调查与分析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尖锐地指出,当时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语法规则的讲授、轻实际能力的培养”的观念和做法是造成学生英语水平低的重要原因。这引起了英语教研工作者的强烈反响。于是,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成为20世纪末英语教学改革的中心话题。

(一)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知识是为言语能力服务的。教英语是为教会学生用英语,而不是教有关英语的知识。1982年义务教育初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做语言形式的练习,要使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联系,要使语言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使言语技能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编写有助于开展交际活动的材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造交际活动的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言语实践活动。”

大纲的编者吸收了交际语言教学的思想,在1988年以后的大纲中教学内容部分都增加了日常交际用语简表,从而保证在教学中和教材编写中做到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比较真实的情景,如信息交流、角色扮演、开展调查、解题、游戏、猜谜、讨论等,把语言形式和意义联系起来,学用结合。

(二)提出了四项技能综合训练,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在过去的20多年中的10个教学大纲中,无一不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并提出四项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在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说入手,听说训练比重大些。此后,在继续发展听说能力的同时,重视培养读写的能力,到了高中,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1993年和1996年的高中大纲还特别强调,听和读是理解和吸收信息的手段,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为此,大纲规定了泛听和泛读的量,以保证学生培养起语感。

以上规定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听说,改变传统的“聋哑”现象,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变仅仅依靠课堂甚至仅靠课文教学的现象,增加语言输入的量。

(三)强调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

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首次出现在1993年高中大纲(初审稿)中。该大纲的教学目的规定“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的第5条专门阐明了“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虽然大纲中没有更具体的规定,但依据该大纲编写的高中英语教材除了注意结构和功能,还特意编入了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等话题的内容。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增强国际理解,而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体现了学科的融合。

(四)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1992年以后的大纲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改成了“指导”作用,指明教师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为此,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排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此外,还要求教师耐心地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的进步,使他们树立信心。对学生在口语实践中出现的失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民主气氛浓了,学生普遍比过去活跃了。加上中学英语教材采取小组活动的方法,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

各大纲还都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因此,近10年来出现了由研究教学方法转向研究学习方法的一种趋势。

(五)重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创设英语环境

我国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就显得非常必要。大纲要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根据大纲编制出的教材不再是孤立的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套系列教材,不仅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阅读和听力训练材料,还有挂图、录音带、幻灯片、录像带、VCD、CD—ROM、DVD、计算机软件等。系列教材使教学立体化,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语言材料和标准的语音语调,而且提供真实自然的交际情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正确模仿,直接理解所学英语,强化记忆,促进学生用英语思维,培养他们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2000年颁发的初、高中大纲进一步提出广泛利用和开发各种教育资源,鼓励教师和学生借助广播电视、英语报刊以及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

四、教材

近25年来的10个教学大纲并没有就教材编写做出规定。但是,大纲与教材联系密切。大纲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而教材是大纲的具体体现。在历次大纲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变化之一是现代化,主要反映在:

第一,英语教材的内容逐渐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渗透思想情感的教育(即大纲提到的“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或“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观”),渗透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

第二,教材多采用结构、功能、话题相结合的方法。近年来,有些教材又加上任务型教学活动。教材语言比较真实、自然、地道,教学方法比过去灵活,加强了交际性、实践性和启发性,促进了学用的结合。

第三,教材的编写注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特别是年龄的特征,重视从教材内容、编排体系到呈现形式等方面提高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力求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规律,注意调节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分量。

第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编制多媒体教材。

变化之二是多样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鼓励“一纲多本”。1988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颁布以后,在原国家教委的鼓励和支持下,除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外,上海市、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及北京市编写了不同风格的初中英语教材,其中大部分通过了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在全国使用。

第二,引进多种外国教材,补充发达地区和外国语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的需求。

第三,编写不同起点的教材,特别是小学起点的英语教材。

五、测试改革

早在1988年的大纲中已加上了有关“测试方法”的内容,1992年大纲中专设了有关“考试、考查”的部分。这说明测试评估的方法对于课程的制约作用已开始受到了关注。教学、教材编写、教学研究与测试都应服从大纲的要求,然而事实上却存在着教学听从考试“指挥”的现象。为了扭转这一倾向,大纲强调“语言知识是为言语能力服务的,因此,考试、考查内容应做到单项和综合相结合,注意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大纲还规定了“既要有笔试,也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尽管改革考试方法步履艰难,但还是取得了进步。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评价的论述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明了在测试改革方面的新观念、新要求,使单一测试上升为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多元评价系统。

目前,基础英语教育发展的形势优于历史上任何时期。英语课程发展速度很快,成绩和进步有目共睹。可是,我国已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仅仅用纵向比较的方法还不够,还要横向地与别的非英语国家(如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相比,那样便会发现我国目前总体英语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与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所需要的英语水平相距甚远。要迅速有效地提高英语教育的水平,关键还在中小学。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基础英语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虽然从1987年的大纲开始,历次修订的大纲都强调防止和纠正过分重视语法知识传授、忽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现象,但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虽然有教师思想观念的问题,但主要是教学评价的方法、内容、手段等没有或基本没有能给予教学以正确的监控作用。大纲缺乏明确而详细的语言行为目标。目前的中小学教学评价只有终结性的评价,而没有形成性的评价。测试题过多地考查零碎的语言知识,而没有考查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试题缺乏丰富的语境。教师为了应付这样的试题,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语法知识。有些问题是长期以来没有彻底解决的,例如:

(1)怎样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2000年初高中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有关评价的功能、方式、手段怎样实施?分级教学要求如何落实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有利于个性发展?

(2)怎样大面积快速提高中小学英语师资的水平以推动新课程的实施?

还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例如:

(1)如何充分利用与开发英语课程资源?学英语的最佳年龄是多大?各种起点、各类学校、各地区是否应设计自己的课程?英语课程怎样进一步提高灵活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如何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既具开放性又具规范性?

(2)英语课怎样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英语课怎样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4)英语课程研究中怎样处理好创新与继承、国际性与民族性、知识与能力等关系?英语课程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之所以把英语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因为学习英语不仅符合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符合多元化社会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高尚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学习英语符合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要。21世纪是一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依赖的世界,英语已成为国际性语言,是世界科技进步、国际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必备工具。学习好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是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学习英语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极其迅速,计算机网络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备在国际互联网上直接获得信息的能力。英语理所当然成为国际互联网上的交际工具。只有具备用英语获得信息的能力的人才,才有可能持续发展和终生受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一门外语对学生今后全面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习英语符合多元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的人才应该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的人们相处,学会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通过学习一门英语,学生可以了解异国的文化与社会,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在学会互相尊重的同时,寻求合作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学习英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培养高尚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少年儿童具有成年人不可比拟的语言学习优势,他们求知欲旺,模仿和记忆力强,心理负担轻,有很强的学习潜力。此外,英语与汉语在发音、文字、语法、词汇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中国学生学习英语需要大量的实践,要敢于开口,不怕出错,并要不断地与遗忘做斗争。因此,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和兼容的性格,培养学生善于交际和善于同他人合作的精神。

总之,英语课程之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在开发智力、开拓视野、启迪创造性思维、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逐渐获得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英语课程的任务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这样描述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往的英语教学大纲都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课程任务或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我们是这样考虑的:学生的在校学习主要是“学会如何学习”,为真正实现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信心、策略和习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英语学习方面困难较大的学生,其主要困难还是兴趣、信心和策略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如果学生一开始没有培养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自然就会有困难。

如果仍然把“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首位,将不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为本的英语教育观,也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当然,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英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另外,课程标准在目的描述中特别强调“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的发展日益趋向多元化,国际交往增多,文化的流动与渗透日益明显。了解文化差异,增强世界意识,符合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关于“基本理念”的说明

《标准》中的六条基本理念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我国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这些理念既是我们制定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也是指导我们实施英语课程的准则。这里我们对这些理念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尖子学生或少数高才生。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该是为每一个学生开设的。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当然,在保证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满足那些有更多学习潜力的学生的需要。

注重素质教育的含义是:英语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教育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英语课程还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心智发展的同时,在情感上也逐渐成熟起来。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多样

整体设计目标指的是《标准》中贯穿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英语课程的九级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使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一个整体,打破了以往按学段划分目标的体系。这一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解决不同学段之间英语课程的衔接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另外,英语课程的九级目标体系还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地区、本学校的课程目标(详见“设计思路”部分)。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突出学生主体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英语教学要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教育教学材料。第二,在英语课程的每个决策环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学校、教师、课程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每个决策环节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而不能一味满足学校或教师的愿望。

尊重个体差异是指英语课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既不能机械地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也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单一的学习材料。在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

在英语课程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以往的评价过于侧重终结性评价方式,即考试。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评价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提倡过程性评价方式。也就是说,把对学生的评价贯穿到平常的学习过程之中。根据学生在平常学习中的表现和成就对学生的学习作出更准确、更合理的评价(详见“评价建议”部分)。

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传统的教育过于依赖于教科书的作用,对教科书的理解也是十分狭隘的。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英语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大量接触真实、地道的英语,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使用英语的机会和条件。因此,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渠道,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体现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分级目标体系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国家,各地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英语课程的开设情况、师资条件、教学条件、英语教学实际状况和当地对英语教育的需求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过去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未区分这种巨大的差异,以单一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作为全国各地和不同类型学校英语教学、教学评价、考试和教材编写的依据,以统一的要求实施对学生的评价和考试等。这是造成我国英语教育资源极大浪费和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现在我们研制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常的分级目标体系,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作为目标内容,将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至高中英语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九个级别。英语课程分级目标结构如下图所示。

国家英语课程要求从3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的要求,即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9年级结束时的基本要求,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的基本要求;第七级为普通高中毕业要求,即基础教育阶段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第一级为达到第二级的过渡级;第三、四级为第二、五级之间的过渡级;第六级为第五、七级之间的过渡级(请参阅本章结尾的注释)。

英语课程分级目标是根据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要而设定,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个级别的要求。

图1英语课程分级目标结构图

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语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利于解决以往各学段之间缺乏衔接,教学内容和要求重复、一刀切等现象,保证英语教学的连续性;有利于解决各地英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有利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体现个性化学习的多元教学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提出的“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目标的实现。关于基本要求级别和过渡级别的说明

《标准》第二级目标要求是对大多数从小学3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的学生,经过4年英语学习,小学6年级结束时的基本要求。第五级是对已经具备《标准》第二级水平的学生,再经过3年英语学习,初中毕业时的基本要求。

各地区可以依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根据当地英语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和需要,可以分别情况适当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如:

(1)英语教育基础薄弱和师资条件暂不具备,小学未能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或者只能从小学较高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可以适当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即降低基本级别的要求。

(2)英语教育基础和师资条件较好,从小学1年级或2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高基本级别的要求。

(3)英语特色学校或特色班,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高相应学段的英语课程目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