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21生物与环境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1页
微专题21生物与环境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2页
微专题21生物与环境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3页
微专题21生物与环境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4页
微专题21生物与环境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一轮复习考点扫描微专题【自然地理】微专题21生物与环境目录考向讲解知识体系考点精讲课堂总结一轮总复习考向讲解知识体系考点精讲课堂总结1近5年新课标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通常以生物的表现或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环境中其他要素的影响。2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全面分析各要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次要落脚于人地协调观,分析变化产生的影响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知识体系考点精讲课堂总结考向讲解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茶树、竹子、桑树生物与地理环境植物与地理环境:植物对闭合流域水循环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分布与环境动物与地理环境:综述、渔业资源、动物迁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措施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一、植物与地理环境1原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整体性产生新功能:表现:应用: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统一演变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区域变化影响其他区域开发利用资源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一、植物与地理环境1原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一、植物与地理环境2植物对闭合流域水循环的影响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吸收水分截蓄水分蒸发水分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湖水减少面积缩小蒸发减少盐度饱和盐度不变不利生物生长湖水富营养化减弱植物生长可吸收氮、磷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一、植物与地理环境3森林生态系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降水光照蒸腾、蒸发地上层次地下层次地表根系固土吸水、肥截留降水阻挡光照蒸腾水分降低风速影响汇水速度、下渗层次、林冠密度、结构、多样性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一、植物与地理环境4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关系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深受所在地方环境条件的制约,所以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有相应的植物种类分布。环境在空间上发生变化,植物种类随着发生变化。反之,见到某种植物出现,就可以据此推断它所在地方的环境性质,这种作用叫做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物在生活的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环境影响着植物的分布。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一、植物与地理环境4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关系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是不均匀的,这就为在地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同样道理,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也不均匀,所以也为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光植物,例如马尾松。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阴植物,例如冷杉。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尽量地向上生长,以争取太阳光,这是植物争取生活条件的一种表现。在植物的生活中,水的作用是很大的。根从土壤中吸取了水分,水分又从叶子上蒸腾掉。提供营养的无机盐类,只有成为水溶液才能从土壤中输入植物体内。虽然在潮湿地区和干旱地区都有植物生长,但是植物的个体形态,随着水分供应情况而大有差别,例如,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一、植物与地理环境4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关系(1)水生植物——莲荷花的生长环境,由于在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水源,所以它长得叶大柔嫩,但根扎的很浅;根系不发达。荷花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横生,肥厚,节间膨大,内有多数纵行通气孔道,节部缢缩,上生黑色鳞叶,下生须状不定根。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一、植物与地理环境4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关系(2)骆驼刺生活在沙漠地区,属旱生植物,由于沙漠中缺水,所以骆驼刺的叶子变成细刺,并且根扎的很深,有的深达十几米,根系十分发达这反映的是植物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或者说,植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一、植物与地理环境4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关系(3)植物对气候及当地农时、农事具有指示作用。“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三月三,脱了冬衣换夏衫”;“处暑庄稼不露头,割上喂老牛”;“寒露霜降,有衣服穿上”等;“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椰子的开花是热带气候的标志。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一、植物与地理环境4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关系(4)"旗"形树指示风向,旗形树是由于强风的影响而长成的。有的树木,它的向风面虽然也能长出枝条,但枝条也因受风的压力而弯向背风的一侧。由于这些原因,就形成了树冠迎风招展的旗形树。我们从它树冠的朝向,就可以判断这里的风向。树木的枝叶只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就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这就是旗形树。北半球,单独生长的树木的枝叶向南一方特别繁茂,而向北一方较为稀疏;叶片上的叶脉是南方粗,北方细;树木的年轮也是南稀北密。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一、植物与地理环境4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关系(5)植物对环境污染也具有指示作用,在工厂周围,特别是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区,植物明显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玉米叶、果树、蔬菜等。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如唐菖蒲的叶片边缘和尖端出现淡黄色片状伤斑,则说明空气中存在氟化氢污染。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一、植物与地理环境4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关系(6)植物指示土壤。用植被来鉴别土壤性质的植物。铁芒箕为酸性土的指示植物;柏木为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多种碱蓬是强盐渍化土壤的指示植物;葎草是富氮土壤的指示植物;那杜草是粘重土壤的指示植物。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一、植物与地理环境4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关系(7)植物指示矿物,如海洲香薷是铜矿脉的指示植物。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一、植物与地理环境5植被大多数群落的内部都有垂直分化现象,即不同的生物种出现于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和地面以下不同的深度,从而使整个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上下层次的出现,即成层现象。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成层现象。以陆生群落为例,成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的层次和地面以下的分层。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森林的层次比草本植物群落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楚。大多数温带森林至少有3-4个层。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的乔木层;乔木层之下尚有灌木层、草木层和由苔藓地衣构成的地被层。在地面以下,由于各种植物根系所穿越的土壤深度不同,形成了与地上层相应的地下层。热带雨林的种类成分十分复杂,群落的层数也最多。多数农业植物群落仅有一个层。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一、植物与地理环境5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植被可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土壤、大气为植物的生长提供着帮助,它必须依赖环境,适应环境,以维持其生长。同时植物也在生长的过程中改变着其生长的土壤、水分、大气等环境条件。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气温、降水量越高/多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小结植物与地理环境一、植物与地理环境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关系指示作用原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因素:气候条件(热量、光照和水分)森林生态系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层次、林冠密度、结构、多样性植物对闭合流域水循环的影响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2020·天津高三)一天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极限日照长度称为临界日长(S0),大多数一年生植物的开花决定于每天日照时间(S)。我们把S长于S0就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把S短于S0才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1.图为P、Q两类不同日照类型植物在我国随纬度变化的始花期时间分布图。有关P、Q两类日照类型的植物,表述正确的是()①P属于长日照植物②Q属于长日照植物③P属于短日照植物④Q属于短日照植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某园艺学家将在厦门正常开花的植物移至天津栽培时,夏季只长叶不开花,但在秋冬移入温室则可开花结实。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植物属于短日照植物,向北引种因冬季温室温度适宜,昼长变短而正常开花B.植物属于长日照植物,向北引种因冬季温室温度适宜,昼长变短而正常开花C.植物属于短日照植物,向北引种因临界日照时间变短,夏季无法开花D.植物属于长日照植物,向北引种因临界日照时间变长,夏季无法开花典例【答案】1.B2.A【解析】1.题意表明,图为P、Q两类不同日照类型植物在我国随纬度变化的始花期时间分布图。图中P类植物开花时期出现在春分之后,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向北白昼越长,日照时间越长,P类植物先北方地区开花,表明北方地区每天日照时间先长于其临界日长,然后随着直射点北移,南方地区每天日照时间逐渐增长,逐渐增长到其临界日长,开始开花,即S长于SO就开花,根据材料信息判断,P类植物属于长日照植物,①正确、③错误;图中Q类植物开花时期出现在秋分之后,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向北白昼越短,日照时间越短,Q类植物先北方地区开花,表明北方地区每天日照时间先短于其临界日长,然后随着直射点南移,南方地区每天日照时间逐渐变短,逐渐缩短到其临界日长,开始开花,即S短于SO就开花,根据材料信息判断,Q类植物属于短日照植物,②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2.某园艺学家将在厦门正常开花的植物移至天津栽培时,夏季只长叶不开花,但在秋冬移入温室则可开花结实。天津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较长,从夏季到秋冬季,当地白昼时间变短,在这样的情况下,植物才开花,表明植物是S短于SO才开花的植物,根据材料信息判断,类植物属于短日照植物,B、D错误;将在厦门短日照植物移至天津栽培时,夏季白昼太长,不可能开花,秋冬季节昼长变短,可以满足开花的日照时间要求,但气温太低,不适宜植物生长,因此应移入温室即可满足日照时间和温度条件,才可能开花,A正确;植物向北引种不会导致其临界日照时间变化,C错误。故选A。一、植物与地理环境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2020·宁夏大学附属中学期末)科研人员采用人为放火的方法,对我国西北某地荒漠化草原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地上部生物量、植物多度等群落特征对火因子的响应进行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火烧后当年,火烧样地中草本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样地,第二年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度的变化如图a、图b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在火烧后A.物种当年略有减少,第二年基本恢复B.植物多度当年不变,第二年略有降低C.植物多度当年提高,第二年基本恢复D.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度变化基本相同4.火烧后当年草本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提高,最可能与之有关的是火烧后A.土壤湿度降低 B.昼夜温差增大C.土壤表层疏松 D.土壤肥力提高典例【答案】3.C4.D【解析】3.读图可知,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在火烧后物种当年略有减少,第二年仍然减少,A错;植物多度当年提高,第二年基本恢复,B错,C对;物种丰富度略有减少和植物多度略有增加,D错。故选C。4.火烧后当年草本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提高,最可能与之有关的是火烧后增加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提高生物生长快,D对;土壤湿度降低生物生长慢,A错;昼夜温差变化不大,B错;土壤表层软硬变化小,C错。故选D。一、植物与地理环境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5.(2020·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莫索湾地区位于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该地区短命植物种类丰富,药用价值高。短命植物属浅根系草本植物,在气温和水分条件合适时,在短短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绽放,与其他鲜花一起构成“花海”,随后整个植株或地上部分干枯死亡,以种子或地下器官休眠的方式来度过不利季节。下图为莫索湾地区位置图。1推测莫索湾地区短命植物开花季节并分析此时段生长旺盛的原因。2请对莫索湾地区短命植物属“浅根系”草本植物作出合理解释。3请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莫索湾短命植物休眠期的自然特征。4简要说明莫索湾地区短命植物对当地产业发展的有利影响。典例一、植物与地理环境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典例【答案】1时间:春季。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热量条件好;冬季气温低,降雪多,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有大量积雪融水、加上春季降水增多,土壤水分条件好。2短命植物生长季,降水或积雪融水集中在浅层土壤,浅根即可获得所需水分;荒漠地区土壤营养物质多分布在浅层土壤,浅根即可获得所需土壤养分,短命植物生长时间短,无法扎根深处。3莫索湾地区夏秋季节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壤干旱,短命植物无法生长,只能休眠;冬季,气候寒冷干燥,热量、水份条件差,短命植物休眠。4短命植物可作为春季牧场的牧草,利于畜牧业发展,短命植物药用价值高,利于医药保健业发展;“花海”色彩艳丽,观赏价值高,利于旅游业发展。【解析】(1)据材料和图可知,短命植物生长的地区位于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纬度高,冬季气温低,常有积雪,不适合短命植物生长,夏季,该地区炎热干燥,短命植物也无法生长,秋季降水稀少,土壤缺乏水分,也无法生长。短命植物,生长期短,一般只有两个月左右,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到来之前即可完成生长开花结果等生活周期,生长过程一般为:3月下旬发芽,4月生根长叶,5月开花,6月结果实,所以,它的开花时间为春季(5月)。这样的生长规律与气候环境有很大关系,该地区3月下旬,气温回升,积雪开始融化,加上春季降水增多,为短命植物提供足够的水分;春季,气温回升较快,为短命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热量,生长迅速。(2)浅根,这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表现,也是对干旱环境灵活、多样的适应。该地区植物属“浅根系”,原因主要有:由于在短命植物的生长季内,该地区有一定的降水或积雪融水,土壤水分较好,而且水分主要集中在土壤的表层,为短命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水分条件,短命植物无须像旱生植物那样将根系扎向更深的土层内,即可获得所需要的水分;干旱地区的土壤养分主要集中于表层,浅根即可获得所需土壤养分;短命植物生长时问短,无法扎根深处。因此,短命植物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浅根系的形态特征。(3)休眠是植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不利环境条件所表现的一种适应,寒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因素之一,绝大多数植物为了生存,以冬眠的策略逃避严寒的威胁,莫索湾短命植物休眠期,冬季寒冷,热量低,积雪较厚,水分少,短命植物无法生长;夏秋季节,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壤干旱,短命植物无法生长,只能休眠。(4)由材料可知,短命植物药用价值高,有利于发展中草药加工业、医药保健业;短命植物在该地区分布面积广,品种多,开花时节,形成多彩的花海,吸引大批游客观赏,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短命植物的茎叶可供牲畜食用,可作为饲料,利于畜牧业的发展。一、植物与地理环境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6.(2019·荆门市龙泉中学高三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物候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返青期指作物幼苗生育停滞后,开始恢复到达到一定程度(半数以上长出部分达到1~2厘米)的时间段,枯黄期指作物幼苗开始枯萎到返青之后的时间段,二者属于植物物候的重要指标,植物物候对气温和降水量变化极其敏感,研究植物物候变化对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青藏高原高寒植物物候分布与海拔存在密切关系,近几十年来,其生态区中的东北部祁连山地针叶林、草原区和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的植物返青期和枯黄期物候变化趋势差异明显下图。(1)描述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植物返青期和枯黄期变化趋势的特点。(2)确定东北部祁连山地针叶林、草原区植物返青期变化趋势出现转折的海拔高度,并推测植物返青期变化的原因。(3)对比分析东北部祁连山地针叶林、草原区与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植物枯黄期变化趋势的异同点及产生差异的原因。(4)说明研究植物物候对于我国青藏高寒区的地理意义。典例一、植物与地理环境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典例【答案】(1)总体上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返青期和枯黄期都随海拔上升延长。约海拔4100米(左右)处以下返青期随海拔升高延长趋势明显,4100米(左右)处以上到4700米(左右)处返青期延长趋势平缓;随海拔升高枯黄期延长趋势整体逐渐减弱。(2)约2200米处和4800米处,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温幅度增大,约4800米高度以上的区域植物处于低温休眠状态时间长,返青期延长;地处祁连山地,多地形雨,一定海拔高度约2200米到4800米处多降水(降雪),水分较为充足,返青期缩短。(3)相同点:都随着海拔升高,变化明显。不同点: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枯黄期整体延长变化,东部祁连山地针叶林、草原区枯黄期出现延长和缩短转折变化。差异原因: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地形落差较小,纬度较低,气温和降水条件变化较小,枯黄期整体延长,只存在趋势增强减弱差异;东部祁连山地针叶林、草原区纬度高,地形相对高差大,水热组合状况变化明显,枯黄期出现延长和缩短转折变化。(4)植物物候能反映气候变化,研究植物物候有利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寒区生态环境脆弱,研究植物物候有利于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决策;青藏高寒区农业发展局限性较大,研究植物物候有利于因地制宜,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解析】(1)题目要求是“描述”,应结合图来回答,图中上、下横坐标和左右纵坐标的含义都不相同,答题时要注意横纵坐标的含义,从图中可看出,约海拔4100米(左右)处以下返青期随海拔升高延长趋势明显,4100米(左右)处以上到4700米(左右)处返青期延长趋势平缓;随海拔升高枯黄期延长趋势整体逐渐减弱;总体上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返青期和枯黄期都随海拔上升延长。(2)从图中看大约在2200米和4800米处为0,为返青期转折变化处。4800米以上为正值,说明延长,推测原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温幅度增大,约4800米高度以上的区域植物处于低温休眠状态时间长,返青期延长;2200米和4800米之间为负值,推测其原因为地处祁连山地,多地形雨,一定海拔高度约2200米到4800米处多降水(降雪),水分较为充足,返青期缩短。(3)从图中看,两者都随着海拔升高,变化明显。不同的是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枯黄期整体延长变化,东部祁连山地针叶林、草原区枯黄期出现延长和缩短转折变化;原因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地形落差较小,纬度较低,气温和降水条件变化较小,枯黄期整体延长,只存在趋势增强减弱差异;东部祁连山地针叶林、草原区纬度高,地形相对高差大,水热组合状况变化明显,枯黄期出现延长和缩短转折变化。(4)结合材料“研究植物物候变化对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可知,植物物候能反映气候变化,研究植物物候有利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区生态环境脆弱,研究植物物候有利于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决策;青藏高寒区农业发展局限性较大,研究植物物候有利于因地制宜,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植物与地理环境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二、动物与地理环境动物生活习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物入侵、数量的剧增或剧减生态失衡同类动物竞争生存空间食物来源食物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影响因素:食物、生存空间1综述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二、动物与地理环境2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生存环境: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有栖息环境水温温带:水温变化明显,海水上泛将营养物质带到表层热带:生长快饵料寒暖流交汇:海水扰动将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上升流:离岸风吹开表层海水,深层海水上涌,将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海洋锋:海水扰动强烈,营养物质丰富河口:有丰富营养物质入海大陆架:阳光充足,利于浮游生物光合作用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二、动物与地理环境3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生存空间: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2食物: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3生存条件气候:①气温适宜,生存条件好;②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4环境: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少;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5天敌: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6人类活动: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二、动物与地理环境4动物迁徙现象1原因动物的迁徙行为是一种适应环境现象,是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可以满足它们在特定的生活时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使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得到可靠的保证。如鸟类的迁徙候鸟,鱼类迁徙洄游,驯鹿的千里踏雪大迁徙,美洲的彩蝶王等。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降水的时空变化→水、草的时空差异→动物迁徙。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二、动物与地理环境4动物迁徙现象2鸟类迁移,部分候鸟因季节和繁殖每年春季返回繁殖地,秋季迁往南方越冬地,做水平方向一定路线的周期性迁移,每种鸟类的迁徙路线不变,一般常沿食物丰富的近水地区迁移鸟类迁徙的方向识别主要根据天体变化、依靠地球磁场、或对沿途地理路线的记忆等。北极燕鸥是一种分布于北极和周边地区的燕鸥属海鸟,体型中等,体长33-39厘米,翼展76-85厘米,体重120-130克。羽毛主要呈灰色与白色,喙和两脚呈红色,头顶和颈背呈黑色。别看北极燕鸥体型轻巧,它们却是已知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纪录保持者。每年秋天,生活在北极圈北纬10°以内和西伯利亚的大约400多万只北极燕鸥都会聚集在欧洲北部海岸,随后成群结队飞往远在18万千米外的南极浮冰区过冬。来年春天,它们又会成群结队返回欧洲北部和西伯利亚度夏。年复一年,北极燕鸥在地球南北两极之间长途跋涉。由于路线迂回弯曲,来回路程超过7万千米。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二、动物与地理环境4动物迁徙现象3鱼类迁移,鱼类由于季节、繁殖和寻食等因素做一定方向的周期性迁移,可分为:①生殖洄游,如淡水区的鳗鱼在生殖期游向深海产卵,称为远陆洄游。②稚鱼洄游,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生殖期游往淡水中产卵,孵化的稚鱼翌年春季随融化的冰雪游入海洋。③觅食洄游,鱼类为寻食浮游生物而集群洄游到食饵丰富的水域。④季节洄游,鱼类因海水温度随季节变化而洄游到适宜温度的水域。鱼类的迁徙行为特称洄游。太平洋鲑鱼有很多种,多数具有洄游行为。以红大马哈鱼(Oncorhynchusnera)的溯河生殖洄游最为典型,它们在北美内陆淡水江河上游的寒冷溪水中交配、产卵,幼鱼在淡水中生活2-3年之后,它们会顺河而下,到海洋中去觅食、成长、肥育。直到4年后性成熟,它们会再次逆流而上、日夜兼程,每天游30-35千米。越过层层地形障碍,冲破重重天敌围捕,最终长途跋涉重新回到原来的出生地繁衍后代,然后静静死去。当太平洋鲑鱼的幼鱼从鱼卵中孵化,随即开始新的生命轮回,待它们长大,也将踏上曲折的迁徙之路。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二、动物与地理环境4动物迁徙现象4哺乳动物迁移,哺乳动物也因季节、繁殖和觅食等原因做周期性迁移,如北方驯鹿冬季南迁至针叶林带,春季则返回食物丰富的北方苔原带。除水平方向迁移外还有垂直方向迁移。如山区寒冷季节,动物常向低处移动觅食。许多深海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一年中在深海和浅海中要分别度过部分时间。东非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草原是角马的故乡,全年的3/4时间它们都生活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随着每年6月旱季的到来,茵茵绿草干枯,食物和饮水越来越少,而这时,北部邻国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草原却正是连绵的雨季,印度洋季风和暴雨使得那里水草丰茂。因此,为了种群的生存繁衍,100多万只角马开始陆续向北部迁徙,每天行进超过40千米。迁徙途中角马群还要跨越“生命天堑”——水流端急、遍布鳄鱼的马拉河。马赛马拉草原的面积仅有塞伦盖蒂的1/10左右,不可能长期为迁徙而来的众多角马和草食性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一段时间后,角马群为了寻找新的食物和水源,又向南折返,重新踏上返乡之旅。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小结二、动物与地理环境动物与地理环境动物迁徙现象:本质适应环境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生存空间、食物、生存条件(气候)环境、天敌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生存空间、水温、饵料综述:生活习性、影响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2020成都七中月考)东非高原上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角马、瞪羚等食草野生动物在坦桑尼亚的塞(盖)伦盖蒂国家公园与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之间迁徙。读东非野生动物迁徙路线图。完成下列各题。1.东非高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正确的是()A.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B.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C.热带草原气候----地形地势 D.热带季风气候----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2.导致图示地区野生动物季节迁徙的最主要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典例【答案】1.C2.B【解析】1.东非高原因为高原地形地势高,导致上升气流减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选C。2.该地区全年高温,因此迁徙不是受热量影响。该地多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的季节差异大,草类的生长状况主要受降水影响,因降水差异大,草类的生长也随降水而变化。动物为了获取足够的草料,就会随降水的变化而相应的迁徙到降水丰富、草类茂盛的地带,所以该迁徙主要与降水有关,而不是受地形和地势的影响,据此选B。二、动物与地理环境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2020河北模拟)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3.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4.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典例【【答案】3.B4.C【解析】3.图示科隆岛距美洲大陆较远,与大陆交流少,所以生长着较多特有动物种属;而地处赤道附近、构造运动强烈和地形复杂等都不是形成特有种属的条件。故选B。4.动物的生长受其地理环境的影响。企鹅耐寒,但该岛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有温度低的地区;鼠蜥喜暖,但该岛地处热带,有温暖的环境;而气温日较差大,是全岛的环境;该岛并不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动物的分布不是垂直分布。故选C。二、动物与地理环境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5.(2016新课标卷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典例【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解析】(1)该地气候区域差异主要有南北方向、东西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南北方向的气候差异主要是由于纬度造成;东西方向上的差异是由于勘察加半岛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垂直方向上的差异是由于山地垂直高差造成气候的垂直分布。(2)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陆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可以从食物、栖息地等方面进行回答。该地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该地地势起伏大,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该地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此题回答要结合该地的地理环境和熊的生活习性进行回答。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河流附近,熊为获得食物与水源,熊出没的机率大;该地有森林,便于拍摄者隐蔽。二、动物与地理环境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三、生物多样性保护1.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1物种灭绝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加速灭绝就是不正常的)。当前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加快了1000倍,比形成速度加快了100万倍,物种的灭绝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①物种数量:500万——5000万种。②分布:约3/4生活在热带地区。③物种寿命:平均约500万年(长江白鲟最早出现于白垩纪,距今1亿多年)。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三、生物多样性保护2.五次物种大灭绝1)第一次物种大灭绝:距今约445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使得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骤减,导致地球上约85%的物种惨遭灭亡。2)第二次物种大灭绝:距今约377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变干、火山活动和海平面下降,使得海水中氧气的缺乏,导致大量喜欢富氧环境的生物(约82%的物种)灭亡。3)第三次物种大灭绝: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约96%的海洋生物物种以及75%的陆地生物物种灭绝了,灾难的主要原因专家仍有争论。可能是地球剧烈的地质运动、火山爆发、陨石撞击、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4)第四次物种大灭绝:距今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海洋生态系统中约52%的属和76%的种灭绝,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两栖类和部分爬行类受到沉重打击而消亡。这一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发生主要与多起彗星/陨石撞击地球事件,以及大规模火山爆发所引发的气候变化有关。5)第五次物种大灭绝: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包括恐龙在内的90%的地球物种在这个时期被毁灭。科学家认为这一次灾难来自于地外空间和火山喷发,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一次或多次陨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三、生物多样性保护3物种加速灭绝的主要原因①森林乱砍滥伐;②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③对动植物资源过量开发利用及偷猎偷采;④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环境污染;⑤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变化;⑥外来物种入侵;⑦渔业资源的过渡捕捞;⑧旅游、采矿、围垦湿地等活动。自然原因自然事件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破坏生态平衡自然条件的变化使野生生物不能适应于环境种群的激烈竞争影响某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近亲繁殖使物种退化人为原因滥砍乱伐使动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使动物种类减少,以至濒临灭绝滥捕乱杀使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的遗体被分解时,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并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种类和数量锐减。生态破坏缩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导致其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外来物种入侵使得当地的动植物失去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导致其种类和数量的减少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三、生物多样性保护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巨大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1)直接使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2)间接使用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3)潜在使用价值:指目前尚未被人发现的使用价值。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三、生物多样性保护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2)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在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3)离体保护,建基因库(建设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4)法律保护,国家颁布相关的法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5)不盲目引种,对已造成危害的物种应科学治理。6)宣传教育。7)国际合作,建立保护基金、达成共识。8)个人行动:不食用野生动物;要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低碳生活、节约资源;加入宣传、监督的行列;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活动。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小结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灭绝是正常现象;加速灭绝不正常五次物种大灭绝物种加速灭绝的主要原因:自然+人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潜在使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法律保护、不盲目引种、宣传教育、国际合作,建立保护基金、达成共识、个人行动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2020·武邑高三月考)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每年夏初开紫花,秋季叶子变黄。某科考小组调查发现,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崖壁上。下图为该小组调查区域内丹霞梧桐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1.当地的优势植被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B.热带季雨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针叶林2.野外实地调查丹霞梧桐植株数量的最佳月份是()A.1月B.4月C.7月D.10月3.根据图文信息推断丹霞梧桐特征最有可能是()A.生长迅速B.适应能力强C.喜光耐旱D.枝少根浅典例【答案】1C2D3C【解析】1.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位于我国东南部,从位置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的优势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选择C。2.丹霞梧桐秋季叶子变黄,该地地处亚热带,而其它树木是常绿的,所以考察应在秋季枝叶茂盛时进行容易发现该树。选D正确。3.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生长速度不可能太快,A错误;从分布的地区看不是很广,说明适应能力不强,B错误;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崖壁上,背阴坡相对少,说明其根系发达、喜光耐旱,C对D错误,选择C。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4.(2020·惠东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典例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典例【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解析】(1)该题主要考查事物的描述方法,先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可知:1976年熊猫的栖息地范围大,成片分布---1987年范围明显减小,且被分割断裂成片状分布-----2000年左右范围又逐渐扩大,且向北和向西扩展明显。该题的关键在于读图析图能力以及总结和概括能力。(2)该题承接上题解释大熊猫栖息地变化原因,结合材料叙述可知,该地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导致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之前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按着这一地区经济活动的变化即可解释其原因。该题关键结合材料寻找关键信息,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动物栖息地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分析。(3)该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答题时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工程建设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需找途径。言之有理,符合可持可持续发展观点是关键。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5.(2020·广东高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濒危物种,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但随着人类生活范围不断扩大,连片的原始森林被破坏,亚洲象和人类的生存空间出现了重叠。目前我国亚洲象仅存250头左右,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区。下图示意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的变化及该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化。(1)描述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的变化趋势。(2)分析导致该地区亚洲象分布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简述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4)请提出保护云南亚洲象的有效措施。典例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典例【答案】(1)亚洲象栖息地面积大幅缩小,且碎片化严重。(2)大规模采伐森林,改种经济林(橡胶林、茶园),导致栖息地缩小;盗猎及人象冲突逐渐升级等导致亚洲象种群数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修建道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水电站等工程建设将栖息地分割为生态孤岛,隔绝种群交流。(3)原始森林,植被茂密,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食物亚洲象提供生存空间及水源;人烟稀少,对亚洲象的干扰少。(4)建设亚洲象自然保护区;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建设,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和工程建设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道路选线或工程建设经过(位于)亚洲象栖息地时,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濒危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建立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解析】(1)结合图示信息,1975年亚洲象栖息地范围大并且连片分布。与1975年相比,2014年亚洲象的分布范围明显减少,不再成片连续分布,分布位置还是主要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和普洱等地区,具体是仅存于云南省,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分布范围明显缩小;生存环境破碎,呈块状。(2)根据文字材料,连片的原始森林被破坏,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争抢了亚洲象的生存空间,具体是破坏原始森林,大规模种植橡胶、茶、玉米等作物,使亚洲象的生存空间缩小;该地区人类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水电站等将栖息地分割为生态孤岛,隔绝种群交流。盗猎及人象冲突逐渐升级等导致亚洲象种群数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3)根据材料,亚洲象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吃掉约300公斤的新鲜饲料,每天会长途跋涉寻找水源、采寻食物,可判断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有原始森林植被茂密,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食物象提供生存空间。同时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人烟稀少,对亚洲象的干扰少也是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4)保护亚洲象首先应该保护亚洲象的生存环境,具体做法是建设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禁止捕杀;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建设,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减少人类活动干扰;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和工程建设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保证其生存空间;道路选线或工程建设经过(位于)亚洲象栖息地时,建设生态廊道,利于其活动。同时保护亚洲象要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和管理,具体做法有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濒危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人人参与保护动物;建立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6.(2020·湖北高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北方针叶林分布于45°N—70°N的寒温带地区,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1)指出北方针叶林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的原因。(2)解释林火过后15年内土壤造成植被生产力升高的原因。(3)说明林火过后初期林内气候环境的变化。(4)推测林火过后林内苔藓、喜阴及喜阳植被的演替顺序及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典例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典例【答案】(1)纬度高,气温低(适合生长的植被种类少);土壤酸性强,肥力低(植物养分缺乏);冻土广布,土层浅薄(植被生长困难)。(2)燃烧后的碱性草木灰降低了土壤的酸性;林内枯枝落叶降解加快,提高了土壤肥力;表层土壤受热膨胀,土壤结构疏松(利于植被生长)。(3)(林内间隙增大)风速增大;(植被多样性减小)湿度减小;(植被减少)光照增强;(植被减少)昼夜温差增大。(4)演替顺序:喜阳植物、喜阴植被、苔藓,影响因素:光照(或植被的密度)。【解析】(1)本题考查影响植物生长因素,主要从气候(水热条件)和土壤条件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北方针叶林分布于45°N—70°N的寒温带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不适宜树木的生长;该区域土壤为酸性贫瘠的灰土,土壤酸性强,且肥力低,适宜生长的树种少;且北方针叶林地区,纬度高,冻土层厚,土层浅,不利于植物下根,植被生长困难。(2)森林火灾使得大量的植被被燃烧成草木灰,显碱性,对原来的酸性土壤起到改良的作用,降低了土壤的酸性;火灾后林内枯枝落叶讲解加速,增加了土壤的肥力;火灾增加了表层土壤的温度,表层土壤受热膨胀,结构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植被的生长。(3)本题考查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火灾使得植被的覆盖度下降,林内植被之间的间隙增大,植被对风力的削弱作用减少,风力加大;植被减少,涵养气候的能力减弱,林内的湿度减少,温差增大;植被覆盖度下降,使得林内光照增强等。(4)植被破坏后,由于林内间隙增大,光照增强,首先恢复的应为喜阳植物,其次随着喜阳植物的增加,林内遮阴处增多,为喜阴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最后林内湿度增加,为苔藓等对湿度要求高的植物提有利的条件。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7.(2018·全国高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新西兰松又名辐射松,枝多个体小,原产北美洲,但因气候原因很难深入到北美内陆地区,引进新西兰后,辐射松生长速度和高度都大幅提高,不但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满足了内需,还大量出口中国、日本、印度等国,此外新西兰松在固碳、保肥和畜牧养殖方面潜力巨大。新西兰在尝到林木种植的甜头后,在严控病虫害的同时还建立种子园和攻克了无性生殖的技术难关,以保证新西兰松有序生长。下图为新西兰简图。(1)推测新西兰松在北美洲的分布位置及生长条件的特性。(2)分析说明新西兰松在新西兰发挥的具体经济和生态作用。(3)中国进口新西兰木材量剧增,为解决木材进口依赖,我国学者研究新西兰松的特点,准备培育中国的新西兰松,对于未来我国新西兰松种植潜力较大的地方是哪里,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有两种观点,选择其中一个作答。问题①:在东北地区种植潜力极大,请说出你的理由。问题②:在西南地区种植潜力极大,请说出你的理由。典例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典例【答案】(1)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忌高温和酷寒,喜欢冷湿的气候;忌强光照,喜欢多雾的天气;忌积水的山区。(2)增加新西兰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碳、保肥,树叶和树皮可为土壤增加养分;松针可以作为新西兰绵羊的轮换饲料;增加光合作用,净化空气;为国内提供优质木材(造纸等工业原料)。(3)问题①:我国东北地区和新西兰纬度相近,气候特征都为低温高湿,利于松树生长;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势和缓、土地广袤,适合人工林的机械化操作;全国最大的林业基地,种植加工技术成熟。问题②:我国西南地区山地面积广大,适合新西兰松的种植;大量种植可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山区气候多变,多雾、多降水、阴天多,适合生长。【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北美洲,新西兰松分布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根据新西兰松的生长环境可以推测其习性。(2)作为一种植被,新西兰松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树木本身还可以固碳、保肥,其树叶和树皮可为土壤增加养分;松针可以作为新西兰绵羊的轮换饲料;增加光合作用,净化空气;为国内提供优质木材(造纸等工业原料)。(3)选择在①即我国东北地区,要考虑东北地区和新西兰纬度相近,气候相似利于松树生长;东北地区地广人稀、适合人工林的机械化操作;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林业基地,种植加工技术成熟。选择②也就是选择了我国西南地区,这里一方面考虑是否适合新西兰松的生长,同时要分析树种引进后获取的利益。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四、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1茶树茶树生长习性:喜阴、喜湿怕涝、好酸-江南丘陵北坡春茶、秋茶较嫩,品质和价格比伏(夏)茶高套种喜光、深根系落叶乔木(梨树、香椿树),利于保护茶园生态+提高收益防霜冻茶园风扇:高处(6米)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对流中国四大茶区:西南茶区最古老、华南茶区最适宜茶树生长、江南茶区产量最大(倒春寒、梅雨-涝灾、伏旱-旱灾)、江北茶区产量最小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四、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1茶树,茶树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如今,其在五大洲均有分布,一方面依靠的是茶叶对人类的征服,另一方面也是茶树自身顽强进化的努力的结果。铁观音茶树属于喜阴植物、喜湿怕涝、好酸喜肥地处北坡-阴坡避免光照过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较长,湿度大地处山坡排水(防涝)酸性土壤红壤我国南方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四、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1茶树铁观音茶树属于喜阴植物、喜湿怕涝、好酸喜肥夏季高温茶树生长迅速,不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光照强品质下降茶树病虫害易发施用农药频繁茶树短时间多次采摘,健壮树冠无法形成(不利茶树生长),茶叶质量较差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四、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1茶树伏季休茶减少伏茶生产成本减少地力消耗有利茶树生长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秋茶和来年春茶和产量和质量上升受气候影响,春茶、秋茶较嫩,品质和价格比伏(夏)茶高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四、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2竹子一秆竹子,一片竹林,可以激发怎样的联想?它是人们饭桌上的菜肴,是寻常百姓的生活用具,是承载文字的竹简竹纸,是文人笔下寄托情思的诗画……一秆竹子,一片竹林,又有着怎样的超乎想象?它历经5000多万年的风霜,渐变为今天的模样;大约200万年前,它成为大熊猫的主食;今天,它是绿色环保的新材料。而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四、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2竹子竹子:喜温、喜湿、耐酸重要的森林资源:生长快,生物量大经济生态竹林面积快速增长,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树种资源单一,生物多样性锐减春笋可入菜;竹子可制作竹编、竹刻、竹笛,造纸、制衣、创作建筑材料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把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竹林生态旅游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四、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3桑树,桑树的特殊不只是在于果实的甜美,还在于它的内部储存了蛋白质,在蚕与之长期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蚕也被人们所发现,这时候的桑叶成为了人类提供给蚕的唯一食物。桑树之所以会成为特殊的一种植物,正是因为蚕与之的关联,而蚕丝造就的丝绸,则是丝路贸易的重要原动力。可以说,桑树、蚕和中华文明之间,因为一种特殊的成份蛋白质而产生了种种化学反应,最后得到的丝绸影响了整个世界。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四、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3桑树广西凌云县平怀村以种桑养蚕为基础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四、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3桑树桑树桑树属于落叶阔叶林桑园内定期栽种红薯--属于间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光能的浪费桑树耐旱、不耐水湿广西桑树种植面积、蚕产量连续多年排在全国第一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7000多年历史)桑蚕饲养投入劳动量较大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小结四、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茶树:喜阴、怕涝、好酸桑树:耐旱、不耐水湿竹子:喜温、喜湿、耐酸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1.(2020·武威第六中学高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茶树,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坐落在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流域的勐库大雪山北段山坡上的冰岛老寨,海拔约1640米。500年前,当地居民就开始在村寨周边的山坡上种植茶树,至今仍存有古茶树1000余株。凡品饮过冰岛茶的人,对其味、色、质都赞不绝口,一致视其为茶中精品,可直到2008年冰岛茶才被外界了解并被追捧为“普洱王后”,茶价也随之疯狂上涨。近年来,在暴利驱使下,冰岛老寨古茶树不断地被掠夺式采摘。如图为勐库镇古茶园分布图。(1)分析冰岛老寨所产之茶成为茶中精品的气候条件。(2)从地理区位角度简述品质优良的冰岛茶长期不被外界所知的原因。(3)请为勐库镇做大做强古树普洱茶产业提出有效措施。典例四、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课堂总结考向讲解考点精讲知识体系【答案】(1)纬度低,热量充足;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海拔较高的山坡上,多云雾,光照充足且多散射光;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少冻害。(2)地处边陲,市场狭小;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品牌及市场意识淡薄。(3)保护古茶园的生态环境,规范采茶及加工环节,保证茶叶的品质;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