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宋明理学_第1页
第32讲宋明理学_第2页
第32讲宋明理学_第3页
第32讲宋明理学_第4页
第32讲宋明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2讲宋明理学考情分析必备知识史料探究即时演练考情分析国卷考情知识点试题角度备考分析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1)2019·全国Ⅲ卷,25:从佛教造像服饰特点考查儒家思想对礼制的影响(2)2015·海南卷,5:从僧人契嵩的话切入考查宋代的三教合流(3)2014·全国Ⅰ卷,25:从唐代佛儒道三教地位的变化考查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1.高频考点: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2.教材空白点:宋代理学的世俗化。3.备考策略:(1)宋明儒学的思想主张、特征、影响是本考点的教学重点,建议在复习时既要关注历代儒学各自的思想特征及其与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更要关注不同时代儒学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从而理解儒学近两千年占据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地位的原因。(4)2012·海南卷,4:从时人话语出发考查魏晋时期佛教与儒学的冲突(2)宋明理学对社会生活、文化学术、法律制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过程中注意进行归纳。(3)注意在不同时空背景下,把握儒学发展的现实意义。在增强文化自信的今天,深刻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及时代意义,对于构建今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宋明理学的内容、特点(1)2019·全国Ⅱ卷,26:通过程颢的诗考查理学思想(2)2016·海南卷,7:从宋代、清代统治者对关羽的褒封,考查宋明理学的内容特点(3)2015·全国Ⅰ卷,40:从与先秦、汉代儒学的比较入手,考查宋代儒学的新发展(4)2014·全国Ⅰ卷,26:从人性出发考查“存天理,灭人欲”所体现的人性论(5)2012·课标卷,27:从王阳明言论出发考查其心学主张宋明理学的地位、影响(1)2018·全国Ⅰ卷,40(1):宋明理学对乡约制度的影响(2)2014·全国大纲卷,17:从明清普遍纂修族谱现象出发,考查理学的社会影响(3)2013·全国Ⅰ卷,25:从“周孔之道”到“孔孟之道”的变化考查程朱理学的地位必备知识一、三教合一:儒学哲理化的背景1三教合一: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1传统儒学:“儒门淡薄,收拾不住”。2佛道兴盛:魏晋南北朝以来,吸引众多信徒。3唐宋儒者:兼收并蓄,丰富更新,适应时代。新儒学既要弘扬传统,积极入世、关怀现实;又要涵盖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2庶民社会:1儒家名分“礼不下庶人”,佛道“众生平等”。2面对宋代庶民社会,儒家需要重新诠释伦理规范。3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随着西汉末年佛教的传入、东汉末年道教的兴起,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统治者倡导佛教,李唐王朝尊崇道教,佛、道思想在社会上弥漫。但从西汉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直到明清,儒学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二、形成过程1创立——北宋“二程”1哲学观: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核心。2伦理观:把天理与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3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天理伦理道德灭人欲三纲五常格物致知2成熟——南宋朱熹1哲学观:天理就是。2伦理观:强调“存天理,”。3认识论:“”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4朱熹编著的《》成为后世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3发展——心学1南宋陆九渊①哲学观:“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心即理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四书章句集注科举考试伦理道德②伦理观:将人心与联系起来。③认识论:认为即可得到天理。2明代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①哲学观:宣扬“”“心外无理”。②伦理观: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③认识论:提出“”,即去掉人欲,恢复良知;主张“”,即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3影响①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反省内心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②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③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三、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2心学打破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主观意志3理学重视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压抑、扼杀人们的。2为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3夸大了“心”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社会责任专制中华民族统治自然欲求封建等级秩序官方哲学史料探究探究主题儒学回归——理学的主张与世俗化视角一理学的特点及影响材料一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的价值。1特点: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精神;儒学哲学化、思辨化;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理性主义的哲学。2促进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的建立,强化了民族气节和德操,增强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视角二理学的世俗化材料三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材料四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3据材料三指出朱熹推动儒学世俗化的措施。4据材料四,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3措施:以理学思想解释“四书”;注重儿童的理学教育。4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影响: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明确了家族、社会伦理关系,规范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适应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 B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根据材料及所学,宋代宗族组织是按照儒家伦理重新确立的宗族秩序。从材料“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可知国家政权渗透到地方宗族组织内部,朝廷逐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土地兼并,故A项排除;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一种基层管理模式,与选官制度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地方宗族制度方面的建设,与世俗文化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D

一、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儒学的哲理化:注重思辨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本原、认知2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1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儒家伦理深入社会。2推动庶民社会发展:重视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3理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个人的气节德操;民族的使命责任感。一直影响到近代纲常名分,理学杀人。局限性4理学的正统化:孔孟地位提升南宋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元朝科举考“四书”;明朝居于统治地位。5理学的国际化流传朝鲜、日本等,形成“朱子学派”。二、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关系继承坚持儒家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发展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即时演练12014·全国Ⅰ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C从材料信息看,唐朝政治地位变化较大的是佛教和道教,李渊自认为是老子的后裔,道教政治地位较高;武则天认为自己是菩萨转世,大力提倡佛教,这些变化都没有涉及儒家的政治地位变动,C项正确。“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皇帝的政策影响宗教的政治地位,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22019·全国Ⅱ卷,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B题干的诗出自宋代理学家程颢的哲理诗《秋日》,其意大致是: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红。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材料主旨强调的是观察自然万物得到的乐趣和道理,不是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A项不正确。“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是理学家程颢特别要强调的思想,是以理入诗的表现,通过诗歌阐发理学思想,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欣赏、享受自然万物及其道理,不是张扬自我,C项不正确。《秋日》反映的是程颢的人生态度,诗中有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如“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有儒道两家都有的天人合一思想如“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有儒家的君子和大丈夫人格追求如“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而“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不是人生态度,D项不正确。32014·全国Ⅰ卷,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解析:D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非善非恶论是墨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展,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D项正确。42018·天津卷,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析:B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周朝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52013·全国Ⅰ卷,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