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A省赛一等奖_第1页
文言虚词A省赛一等奖_第2页
文言虚词A省赛一等奖_第3页
文言虚词A省赛一等奖_第4页
文言虚词A省赛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一)代词1.相当于“之”。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②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2.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0【焉】(二)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何”。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③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⑤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三)助词。1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2作句中音节助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焉3助词用在句末,表感叹句中表停顿形容词或拟声词词尾1代词相当于代词“之”疑问代词,哪里、怎么2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0【焉】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1【也】1表示判断语气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论》)2表示陈述、解释语气①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②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表示疑问、反问语气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能求其千里也?(《马说》)4表示感叹语气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

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1【也】也:(语气助词)1表判断语气2表陈述、解释3表疑问、反问4表感叹5表停顿介词连词动词名词助词通假字复音虚词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2【以】(一)介词1.表示使用,译为:拿,用。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蔺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乃遣武以中郞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3.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②斧斤以时入山林。4.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秦亦不以城予赵。(《廉蔺列传》)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蔺列传》)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6.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②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注意】:“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

②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廉蔺列传》)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④秋以为期(《诗经·氓》)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不译。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而”,常不译。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②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3表示原因,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译为“因为”。①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4表示结果,常用在表结果的分句前,译为“因而”、“以致”。①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②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5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来”“用来”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蔺列传》)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③作《师说》以贻之。

6表示承接关系。

①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荆轲刺秦王》)

②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③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三)动词

1.以为,认为。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自以寿不得长。(《屈原贾生列传》)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3率领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四)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春夜宴桃李园序》)

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五)助词

:和某些时间词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蔺列传》)

③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

(六)通假

,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荆轲刺秦王》)

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②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2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②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介词:以代词/名词→介宾短语(作状语,有时后置)2连词:相当于“而”(不表转折)3动词:认为、以为;用;率领4名词:原因、缘由5助词:以时间名词/方位名词6通假字:通“已”7复音虚词:以为、是以/以是、有以/无以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2【以】写出下列“以”的意义和用法

1、忽魂悸以魄动。

2、遂自投汨罗以死。

3、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4、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5、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6、以乱易整,不武。

7、皆以美于徐公。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9、以勇气闻于诸侯。

10、策之不以其道。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1、固以怪之矣。

12、日以尽矣。

13、无以,则王乎?

14、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15、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6、铸以为金人十二

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2.依靠,凭借。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3【因】3.趁着,趁机。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③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蔺列传》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蔺列传》)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

5.因为,由于。

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②因祸得福因噎废食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二)连词,表顺承,于是、就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蔺列传》)

(三)名词,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②事出有因

(四)动词,沿袭、顺着、接着。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③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四子侍坐章》)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因1表依据:按照、根据2表凭借:凭借、依靠3表方式:趁着、趁机4表对象:经过、通过5表原因:因为、由于二连词:表顺接,于是、就三名词:原因、缘由、机缘四动词:沿袭、顺着、接着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一介词13【因】

1.在,在···方面,在···中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③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2自、从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至,到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14【于】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4.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5.向、对、对于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7.比(一般用在形容词之后)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8.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于是】

相当于“于此”,用于句首时,一般与现代汉语的“于是”同义,表承接或因果;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用在谓语动词后,就理解为“在这”、“从这”。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于(介词)14【于】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表处所:在、从、自、到2表范围:在···中、在···方面3表原因:由于4表对象:向、对、对于5表联系:和、与、跟6表比较:比7表被动:被8于是:于是/在这、在此(一)介词1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③遂与之俱出。(《游褒禅山记》)④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论》)⑦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2给,替

①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琵琶行》)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5【与】(二)连词和,跟,同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⑤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三)动词1给,授予。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②则与一彘肩。(《鸿门宴》)2结交,亲附,帮助。

①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3赞许,同意。

①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③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述而》)4等待。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5

参加,参与。①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晋灵公不君》)

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唯求则非邦也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蔺列传》)③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与2连词,表并列(和、跟、同)1介词,表相关(和、跟、同、替)yǔ4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感叹、反诘yú3动词:给与、结交、赞许、等待yǔ参加yù5孰与、与……孰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5【与】(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①“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2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③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出师表》)④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6【则】3表示并列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④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晏子使楚》)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④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庄子·天道》)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连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②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二)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三)名词,榜样以身作则孔子,千古之则。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6【则】连词1表承接,就、便2表假设,如果/那么3表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用,就4表转折,可是、却5表选择,和“非”或“不”连用,不是···就是···副词:是名词:榜样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则(一)代词(1)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等1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7【者】(2)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可译为“个”“种”“样”。1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此三者,吾遗恨也。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3)用于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时候”或“······的话”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2昔者吾舅死于虎。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二)助词(1)判断句中,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①亚父者,范增也。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陈述句中,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原因或解释。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3)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7【者】者代词助词1动词/形容词者——“者”字结构2数词者——种、样3时间词者——······时候4否定词者——······的话1判断句中主语后,引出判断2陈述句中主语后,引出原因或解释3定语后置的标志4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8【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他、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

①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②輮使之然也。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④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⑤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⑥君将哀而生之乎?2.指示代词,这,此。

①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②之二虫又何知。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予之力尚足以入。③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④率疲弊之卒。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③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②夫晋,何厌之有?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④怅恨久之。(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③辍耕之垄上。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作宾语或兼语。(他、他们、它、它们、我)指示代词表近指。(这)助词结构助词定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不译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结构助词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不译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或调整音节的作用动词去、到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8【之】写出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4、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6、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7、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8、之二虫又何知?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9、何陋之有?

10、夫子之谓也。

11、君将哀而生之乎?

12、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1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4、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