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部屈原与楚辞_第1页
集部屈原与楚辞_第2页
集部屈原与楚辞_第3页
集部屈原与楚辞_第4页
集部屈原与楚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考书目:《楚辞选》,马茂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周建忠,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撰,中华书局1983版《楚辞论文集》姜亮夫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版《楚文学史》蔡靖泉,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由刘向编辑后,东汉的王逸作《楚辞章句》,宋洪兴祖作《楚辞补注》,朱熹作《楚辞集注》,此后的注本纷多,“楚辞学”成为历代研究的一门显学。第一章:楚辞及其成书过程一、楚辞的含义“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宋·黄伯思曰:“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新校楚辞序》)看来楚辞之特点就是:(一)书楚语亦就楚人之口语和方言。异地之民,各操其语,清人吴世尚在《楚辞疏》中指出:“楚辞中凡施于句首之字,如纷、汩、忽、羌、謇、溘、时云者,大抵多属方言,而其意之或承上或总下,或发端,或继事,或转语,或正言,或正疏,或反仆……….(二)作楚声既书楚语,则作楚声,楚辞中的楚声主要表现在楚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特殊的韵律和声调。《汉书·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先秦楚地山高林深,泽广水阔,俯仰其间的楚人,习惯于发言以相呼唤,永歌以相赠答,多为柔缓绵长之音。语助词“兮”在韵文中大量的灵活运用,是楚辞最中要的特点。(三)纪楚地、名楚物

楚地与名物为楚辞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现内容,鲜明的反映出“纪楚地,名楚物”特色的楚辞大多表现楚人睹物兴感,随物赋形因地抒怀的情绪和心态。楚地许许多多的山川,地名和草木鸟兽的物产,都出现在楚人体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辞赋中,以离骚为例;如出现了江、汉、沅、湘、云梦、洞庭等山川,鄂渚、辰阳、叙浦等地名。木兰、江离、宿莽、杜蘅、留夷、接车等草木。二、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政治地理环境:《谷梁传·庄公十年》:“荆者,楚也。何谓之荆?狄之也。”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汉书·地理志》言:“江汉之地富有川泽山林,民食鲁稻。以渔猎山伐为生。果蓏蠃蛤,饮食便给,不忧冻馁。”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重耳之亡》)

(二)中原文化的影响

(三)、楚国风俗习惯的因素

信巫觋,重淫祠”(《汉书·地理志》)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并且企图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汉书·郊祀志》)屈原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

(四)、楚地歌谣的影响

(五)、屈原的贡献“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楚辞》的文学内在素质1、奔放无羁的想象力:王国维先生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指出:“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此类,而善于滑稽;放言大则有北冥之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此种想象,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见之。”2、审美取向清人吴景旭《历代诗话》则说:“楚山川奇,草木奇,屈原更奇”。除奇之外,楚辞还反映了楚人“以大为美”“以丽为美”和“以秀为美”的审美取向,这在屈原,宋玉赋中均有显露。3、气质个性袁宏道以为《离骚》“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第二章:屈原与《离骚》第一节屈原的生平和性格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楚策一》)秦国变法成功,由秦惠文王到秦昭王的鼎盛时期。楚国变法失败,由楚怀王到顷襄王这个由强变弱、由盛转衰的时期。

屈原之时,楚、秦、齐为七国之强者,此较而言,雄踞南方的楚国虽然“有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史记《苏秦列传》)的“霸王之资”,但统治阶级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表面强大,其实却是内忧外患,危机四伏。

屈子本为春秋初期楚君蚡冒之后裔,冒死后,子熊通继位,成为历史上功勋卓著的楚武王,其子瑕被封于屈地,而为屈氏先人“屈原者,名平,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怀王于十六年,支持屈原变法图强的主张。屈原在内政上,以尧舜禹汤为楷模,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特权,富国强兵。在外交上,主张合纵的策略,联齐抗秦,一心想辅佐怀王“治国”,“平天下”,这正是他的“美政”理想。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三闾大夫——昭、屈、景三氏的宗族事务

怀王在十七年,为图“商於之地”,被张仪欺骗而恼怒攻秦,两次都遭到惨败。于是复用屈原,但屈原这一时期身为三闾大夫,已经无力左右朝政。怀王二十四年,秦昭王初立,厚赂于楚,楚又背齐亲秦。秦使张仪买通朝中贵戚权臣谗害屈原,最终被逐出郢都,放逐于“汉北”。《抽思》、《思美人》和《离骚》等作品,表达了作者“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史记》本传)的心情。怀王三十年,秦攻取楚国八城,胁迫怀王到武关(今陕西商县)会盟,劫至咸阳,囚死于秦。三年后死在秦国。

顷襄王即位,以弟弟子兰为令尹,对秦完全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将屈原赶出朝廷,屈原开始了长期的江南流放生活。顷襄王二十一年春(公元前277年),秦将白起率领大军攻破郢都。《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楚王祖坟被毁,在极端悲愤与痛苦之中,“乃作《怀沙》之赋,遂自投汩罗以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于是怀石遂自沈汨罗以死。

在学术界,由于先秦文献中没有出现屈原,所以对于屈原是否存在有两种声音。屈原否定论:廖平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率先否定屈原存在,然后胡适、许笃行、朱东润、岗村繁等。屈原存在论:梁启超、谢元量、陆侃如、鲁迅、矛盾、闻一多、郭沫若。1、为什么先秦所有的书都没有提到屈原?2、楚辞是怎样从战国传至汉代的?3、为什么屈原作品不涉及家庭情况而有深刻的爱情婚姻体验?4、为什么屈原作品从不直接涉及当时的国家大事,而将视野投向遥远的神话传说?5、为什么《天问》不问炎、黄二帝,不问颛顼,不问伏羲?6、为什么屈原的作品从来没有提到先秦诸子,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7、屈原作品艺术水平之高,如异峰突起,而且衣被百代,屈原作品的上源是?它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平的。一个当时不被人们重视、理解的历史人物,特殊的遭遇与归宿,使他独‘享’一个节日;独具个性的创作,使他独‘成’一门学科(楚辞学或屈学)——这就是屈原、屈原模式、屈原现象所独有的永恒魅力。”屈原作为战国时代诞生于楚国的‘一等明星’,他的迅速升起与陨落,就如一颗明亮的彗星,一闪而过,稍纵即逝,只不过在广袤的天空中留下一道渐渐淡褪又永恒难灭的痕迹。他来无影去无踪,我们既无法寻找他那源远流长、极为显赫的家族背景,又找不到子孙绵延、世代相继的家庭线索,家族的精华正如代代蓄积的能量,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作了‘一次性释放’——从而也多少带有一种伟人生命的神秘色彩……屈原作品简介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共有25篇。它的具体篇目,据王逸《楚辞章句》为《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等。

《橘颂》为20岁行冠礼时言志之作。《离骚》、《天问》、《抽思》、《思美人》、《惜诵》皆屈原被放汉北、云梦时的作品。《涉江》、《哀郢》为顷襄王时放逐江南之野时所作。《怀沙》为其绝笔。

《九歌》为屈原根据沅湘一带的民间歌舞辞所创作。《九章》为后人收集编成。一、创作时间:《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372句,2400余字,是中国古代最为恢宏的抒情诗篇。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司马迁之说);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遭放逐以后。从诗的最后屈原打算以死殉国来看,作于第二次遭放逐以后的可能性大。离骚二、题旨:

司马迁曰:“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云:“离犹遭也;骚,忧也。”(《离骚赞序》)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离骚经序》)综观前人之说,大多以字释义,鲜有联系到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解题,唯有宋人项安世独树一帜,以为“离骚”为楚语。游国思先生受此启发,以为“离骚”就是“牢愁”“牢骚”之意,而且从楚国流行的歌曲很多这一文化背景分析,认为“离骚”可能就是楚国古代一种歌曲的名称,或者就是《大招》中提及的楚曲《劳商》的同名异写,游氏此说得郭沫若认可。

2、《离骚》的艺术结构

全诗隐伏着两条基本的逻辑线索:一为现实的矛盾斗争的过程;二为心灵的辩证运动的历程。前者为副线,后者为主线。现实过程叙述几乎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出身、少年时代的学习、修养和抱负以及后来所遇到的各种挫折,最后选定以死向现实抗议的结局。这个过程的公式是:内美好修——节节受挫——上下求索——以身殉国。心灵历程再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冲突,经历了几个情感的波折,最后形成感情的瀑布和漩涡。这个过程的公式是:满怀热情——失望痛苦——彷徨往复——绝望决裂。在现实过程的叙述中,诗人的“自我”面对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一是“致君尧舜”的努力与昏聩楚王的“不察”和排斥的矛盾;二是正道直行与党人谗佞的对立;三是独立不迁与众芳变质的对立。在心灵历程的再现中,诗人的“自我”面对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一是忠君与罪君的内心冲突;二是矢志与随俗的内心冲突;三是恋国与去国的内心冲突。现实矛盾与内心冲突交织:这两类矛盾冲突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形成全诗的情感中线。沿着这条情感中线,各种现实矛盾和内心冲突渐次展开。3、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离骚》的情感表现采用了统一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语调。诗人好像面对着亲人、朋友、知音,面对着公正无私的宇宙洪荒,诉说着他的不幸、痛苦、忧愁和不平。这种痛哭流涕的哭诉贯穿着全诗始终,从而完美地塑造出诗人的自我形象。思想性质:《离骚》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是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爱国政治家形象。《离骚》自我形象的思想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其核心是以“美政”为目标的政治改革论思想。他的政治抱负和政治改革论都是导源于他的爱国思想,他念念不忘楚国的兴亡,对楚国前途抱有深刻的忧虑,他希望致君尧舜,实行贤明政治,挽救国家的危亡,振兴楚国,直至统一中国,他的各种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