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_第1页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_第2页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_第3页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_第4页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复习导入: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中外朝制度(西汉)→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变化的趋势是相权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一、中央: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中枢机构重大变化一明代皇权的空前强化1.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2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史料阅读: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iéhá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辅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明夷待访录•置相》

2.内阁制度1目的:减轻皇帝负担,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出现:时期措施职责奠基明太祖时期设置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确立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发展明宣宗时期强化内阁逐渐拥有票拟权3地位: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率六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其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如何认识张居正内阁权倾六部这一现象?3宦官专权、特务统治与八股取士君主专制强化产物史料阅读:明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清朝沿袭其制。特点主要有:一、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作文,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二、需要模仿古代“圣贤”口吻写作,不许发挥个人见解;三、作文的骨干部分是四段对偶排比文字。如何认识?评价:反映科举制度僵化,阻碍社会进步,使明清封建社会变得更加腐朽僵化、停滞不前;严重摧残人才,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和创造性,限制了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明太祖官制改革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扩充监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朱元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充实了机构,加强其职权,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与六部权力并重,负责纠察百司。其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在京城内有监视文、武、钱、谷之权,在外称巡按,代表皇帝巡行各地,“大事奏裁,小事立断”。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使司法部门也互相牵制,避免某一个部门独断专行。朱元璋又于六部之外设六科给事中,直接对皇帝负责,一方面协助皇帝监督六部,另一方面抑制御史权力过大。康熙皇帝在谈话中抱怨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bó)毙,必有更换者。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乾隆帝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当时人则这样形容皇权笼罩下的政治气氛: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而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

二清朝:专制皇权达到顶峰,1.清朝初期的中央体制1内阁、六部沿袭明制,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2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3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2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1背景目的:办理西北军务,在雍正帝时设立。(根本目的:加强皇权)2职能:①跪受笔录。②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3作用: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西北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理机要事务。但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重要标志。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此后逐渐发展,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处理重大军政事务。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比较项内阁军机处不同点朝代明朝清朝设置原因皇帝政务负担沉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权限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拥有了票拟权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特点皇帝的最高幕僚、内侍机构人员简单(简);行事快捷(速);外界干涉少(密)相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都无决策权百家争鸣:军机处的崛起并没有支持迄今被认为使日益增长的18世纪皇帝专制统治,而是创立了一个能够有效地运行的政府。军机处会尽力去影响决策,并约束皇帝的专制意向,皇帝和军机大臣之间之互相制约的关系,军机大臣同样能够限制皇帝的自主行动。这种限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皇帝对于奏折的敷衍、常规化的批示,在雍正以后成为标准做法,这表明在多数情况下,清中期的君主并不想一人独治,皇帝不受约束的行为,当然可能,但极少见。二是在廷寄上谕的决策中,军机处也造成了对于皇帝行为的非正式限制。三是皇帝一般不会拒绝高级京官的正式议覆。总之,中国的大臣创造了许多方法,非正式的施加他们自己的影响,并且限制君主不受约束的干预决策过程的机会。—摘自白彬菊《君主与大臣:清中期的军机处1723~1820》3文字狱:对思想文化的严密控制,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1严重抑制了中国社会的自由思想,窒息了近代的学术空气,扼杀了适应时代的民主、自由、科学精神,进而也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延缓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2它极大地扭曲、摧残了文化。在高度的文化专制之下,大批书籍被禁毁,大量学人遭到戕害,思想文化严重扭曲。学者不敢再涉及时政,治学目的由“经世”转向“避世”,促成了乾嘉学派的出现。4奏折制度: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史料一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而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史料二徜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史料三清朝建立的大一统与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不一样,不再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而是在一个多民族的帝国内部创造了一个双元的政教制度。……而在治理方式上更具有多元、弹性和灵活性,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摘编自许纪霖《如何实现多元一体的边疆治理》史料四从明代隆庆年间开始……中国传统社会近代转型进程已正式开启。……但整个转型在清代曲折迂回,端在障碍众多,其关键原因来自于当时内外环境的特殊性和农牧社会整合的缓慢性。……关于清王朝专制制度与统治的落后性,不少人看作是明清社会近代转型的主要障碍。——摘编自余同元《明清近代社会转型及转型障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方面。 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二、地方——中央集权继续加强和因地制宜设置地方体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一三司分权,设立督抚1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布政司的布政使(藩台)管民政、财务;按察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决定。这种地方最高层级统治的分权体制,利的方面是,分散了地方最高层级长官的权力,避免其坐大割据及其对中央的威胁;弊的方面是,事权散置,协调不利,尤其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应对。2明中叶后设文官总督、巡抚,职权在三司之上,代表中央到地方直接节制三司,统一征调军队、军粮物资,集中指挥。明代的督抚,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清代发展了督抚制的利的方面,使督抚成为按省设置的省级最高长官、封疆大吏,统辖布政使、按察使这两司清代省级都司取消,保证了省级重要职权行使的协调性。二清代对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管理: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2.西藏宗教领袖册封制度及继承人金瓶掣签制度,同时设驻藏大臣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3.“改土归流”。明清时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疆域的奠定。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康熙前期反击沙俄侵略东北。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认识: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体现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三、社会基层治理:乡约制度、里甲制度,乡村的家族宗法与政权相结合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特点。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政治)有利于发展生产;(经济)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思想文化)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发展演变周分封制--秦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景帝、武帝后,诸侯国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西汉武帝设置州-刺史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到东汉晚期变为一级行政机构--魏晋南北朝是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隋朝废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继承。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后发展到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朝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从而形成路、府、县三级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犬牙交错)。后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确立是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拔,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巡抚成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