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羽的诗歌_第1页
关于项羽的诗歌_第2页
关于项羽的诗歌_第3页
关于项羽的诗歌_第4页
关于项羽的诗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注释]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夸奖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今译]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目前还怀念项羽,只因他不愿偷生回江东。[讲解]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洁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洁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由于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题乌江亭赏析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注释】事不期:指战争胜败难以预料。包羞忍耻:忍辱负重。江东:指长江东南的今江苏南部一带地区,亦称“江左”。是当年项羽跟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目前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提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步暗寓挖苦之意。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一般识,并暗示关键在于怎样看待的问题,为如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尚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提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体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应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告。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假如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告,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败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愿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根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步,在惋惜、批判挖苦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议论不落老式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重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可取的。【会心一悟】叱咤风云的项羽,以乌江自刎结束自己的生命。英雄人物的悲剧,让后人不时感慨。感慨的背后,是反思:他为何不能忍辱负重以积蓄力量,图谋东山再起呢?历史上,确实不乏“屡败屡战”而终至成功的事例,关键是不灰心。杜牧后来游览项羽自杀之地,感慨万千。他写的《题乌江亭》诗中“卷土重来未可知”,即感慨若项羽当年没自杀身亡,而是渡江积蓄力量,再与刘邦较劲,那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可以说杜牧是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评论项羽乌江自刎的.《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乌江亭》王安石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体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见解。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广阔,假如项羽可以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也许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夏日绝句》李清照这是婉约派词宗的豪放诗作。一、二句从屈原《国殇》“子魂魄兮为鬼雄”化出,

体现出硬骨头精神,成为千古名句。三、四句用了项羽不愿回江东忍辱偷生的典故,既是体现对项羽的怀念和敬佩之情,也是以“至今思”写出作者从宋朝南渡以来一直没有泯灭的对项羽硬骨头精神的崇拜心情,体现了她对南宋朝廷放弃大片国土,忍辱南逃,不愿北伐的可耻行径的强烈不满,道出了她后期词作中没有明白道出的心声,成了我们理解她后期词作的新“愁”的深意的钥匙。《题乌江亭》杜牧此诗是开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京路过和州乌江亭时所写的一首咏史诗。诗由项羽兵败自刎之地兴发感慨,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总结胜败教训予以批评与挖苦,并对其雄图大业归于覆灭深表惋惜。本来,楚汉相争,早成既成历史,而此诗却别出新解。先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却不能预先测定,因此大丈夫自应胜不骄、败不馁。后说项羽兵败后应当重返江东故地,以图卷土重来。杜牧咏史诗,多以重写历史的见识与气势,予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思索,此诗即其中杰出代表。《乌江亭》王安石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体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见解。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广阔,假如项羽可以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也许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