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农村建设中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
2011年1月15日一、研究背景、意义
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并在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据这一要求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建设。一、研究背景、意义
2.2农业科技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2.2.1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需要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有所好转,但未来保障粮食安全供给的任务仍很艰巨。2007年,虽然我国粮食总产突破5亿吨大关,但考虑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16亿高峰时,预计粮食需求总量将达6.4亿吨这一现实,我国粮食单产只有保持在2%的年递增率的基础上,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面对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现实,面对实现如此巨大的增产目标,一方面要稳定粮食面积,稳定、完善和强化农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也必须从强化科技、完善设施、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入手,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实践表明,稳定粮食面积难度很大,扶持政策有限,不可能年年出台新政策,只有发展创新农业科技,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才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一、研究背景、意义
2.2农业科技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2.2.2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传统农业的发展,在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给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的状况,已难以支撑高产优质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农业化学品不合理投入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不当带来大气污染;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加剧了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重要的是威胁了国家生态安全。因此,从新农村建设角度考虑,需要加速对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技术产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现有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一、研究背景、意义
2.2农业科技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2.2.3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在当前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2005年,我国农机总动力6.79亿千瓦,机耕、机播、机收率仅有50.7%、31.2%和22.7%罾。农业信息化目前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化人才缺乏”等困难,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农业信息化新兴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对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研究背景、意义
2.2农业科技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2.2.4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大都在90%以上,而我国还只有20%~30%;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和加工的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总量大约为80%,我国还不到30%固。发达国家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远多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而我国恰恰相反。可见,应占农产品价值绝大部分的附加值,在我国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问题而失其所得或被转移他处,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的比较效益,成为严重影响农民收人水平稳步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生产技术层面上的无公害化、生产方式的标准化和精深加工环节的优质化,这三个方面均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持,农业科技领域需要继续研究完善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需要研究制定严格实用的标准体系,需要推进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创新,还需要逐步推进高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一、研究背景、意义
2.2农业科技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2.2.5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他们是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也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据统计,截止1998年,我国农民受教育状况是: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9.56%,小学文化占34.49%,初中文化占44.99%,高中文化占9.1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只占1.46%,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4年,而发达国家则达12年以上∞。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对新技术不理解、掌握和应用困难,导致他们仍然固守传统的小生产的技术工艺,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既是一种物质力量,又是一种精神力量”圆。因此,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用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无疑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手段。一、研究背景、意义
3.2我国传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特点3.2.1在运行方式上,采取的是政府直接领导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政府除了制订有关农业推广发展政策外,还直接负责制订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对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国家财政是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和依靠。3.2.2在组织结构上,采取的国家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的农业技术推广在我国,乡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属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该机构比较健全,推广人员多,技术力量雄厚,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除此而外,科研、教学、科协、生产资料和一些为农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也从事有关的农业推广工作。3.2.3在服务内容上,属于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一般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注重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忽视了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3.2.4在组织管理上,采取的是双重领导模式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既受同级农业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同时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而且由于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权大于推广机构上级的业务指导权,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组织领导功能较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较多的是围绕农业行政部门的工作来开展,为行政领导部门负责。一、研究背景、意义
3.4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市场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传统体系所依存的计划经济土壤正在消失,现行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3.4.1对工作目标的挑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技推广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是推广农业增产技术,促进农产品数量的增长。农技推广工作强调农业产量的增加,但在实现过程中却往往忽视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种典型的“见物不见人”的推广。今后,我国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表面上看,是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但核心问题是提高中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其组织化程度。因此,今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作为其基本目标,把技术推广工作融入到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中,即工作目标要实现从“物”到“人”的转变。一、研究背景、意义
3.4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3.4.2对工作职能的挑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技推广的基本职能是组织重大技术推广和执法监测工作。在服务范围和工作重点上体现为“三个为主”,即以增产为主,以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技术为主,以产中技术推广为主。当前,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农业生产必须实现“五化”,即组织化、标准化、优质化、无公害化和产业化。很明显,传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职能、服务领域很难适应“五化”的工作要求。因此,必须重新界定其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拓宽工作领域。一、研究背景、意义
3.4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3.4.3对管理体制的挑战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形成“条块共管,以块为主,按专业行政区划层层设置”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种“条块分割”所导致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脱节,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分离等体制上的弊端日益突出。这种体制上的弊端导致了传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组织结构上,各专业推广机构分散设置,相对独立,彼此之间自成体系,分属于农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等部门,各大推广体系分别对农户实施农业推广,使各项技术难以综合应用于生产,造成资源浪费,在总体推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推广经费又分多个渠道下拨,加剧了经费紧张程度,同时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难以发挥整体优势。一、研究背景、意义
3.4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3.4.4对运行机制的挑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实现的是行政驱动型运行机制,采取的是“自上而下,下级对上级负责”的运行方式。因此,考核推广机构工作的主要指标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况;考核技术推广人员的标准是年终技术总结,并通过报奖评职称来体现优劣。在人事管理上形成了论资排辈、终身制;在分配方式形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在评价体制上形成了服务效果与服务对象的脱离,作为服务对象的农民不能参与对推广机构的评价,不能从制度上保障推广机构和人员充分履行职责,不利于调动其内在积极性、创造性。一、研究背景、意义
3.4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3.4.5对推广方法的挑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技推广以增产和完成政府计划为主要目标,为促使农民采用技术,在方法上主要采用“技术示范+行政干预”。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和粮食比较短缺的事情,“行政+技术=生产力”是卓有成效的推广工作方法。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首先,土地由集体统一生产管理方式,改变为“家庭联产承包”,第二轮承包时,进一步完善为“分田到户、承包经营,且三十年不变”的形式,这使得农业生产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生产由单一的集体主体向千家万户转变。由于千家万户具有自主选择生产方式的权力这使得过去依靠单一行政手段就可以进行技术推广应用变得困难,因而必须探索能有效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技术的工作方法。3.4.6对保障机制的挑战长期以来,农技推广经费严重缺乏。过去,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基本途径是国家允许推广机构开展有偿服务,走“国家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路子。随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改革的全面展开,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分离,如国家财政不能保证推广体系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改善推广工作手段,那么国家的农技推广体系经费短缺、工作手段落后等问题更加突出。一、研究背景、意义
3.4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3.4.7对推广队伍的挑战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逐步到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人财物权由乡镇管理。由于其工资由乡镇负责,其日常工作也只好服从乡镇的指派,乡镇行政工作变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主要工作,技术推广工作成为乡镇技术推广人员的“服从中心工作(即行政工作)后的工作”。此外,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已由原来的粮棉油技术改变为多种经济作物技术的需求。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村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学历人才,加上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并且由于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一、研究背景、意义
4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实践与启示从实施主体来看,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4.1.1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政府主导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政府兴办的农收推广机构构成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种组织形式都是提供农村科技服务的主体。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150个国家的农技推广组织主要形式是以农业部为依托的官方机构,其比例高达8l%。该体系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的独占或垄断,而是在众多的农业科技服务主体中政府部门在物力、财力和影响等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其他的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处于辅助和补充的地位;第二,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运作方式,农民处于受动地位;第三,政府既是农业科研、实验的主要执行者,又是农技服务的主要融资方;第四,农技服务人员一般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一、研究背景、意义
4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实践与启示以色列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有政府农技推广、私营农技推广、农业专业协会推广和农业教育培训机构推广系统组成。由于政府将农技推广定性为公益性事业,所以政府农技推广系统发挥了主体作用。这也保证了国家农业科研部门与政府推广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总体而言,以色列政府推广模式由两个层次组成: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和区域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根据农业生产需要设有牛、羊、禽、蜂等14个专门委员会,承担政府农技推广职能。但在具体的运作中,为了便于将成熟的科研成果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国家农技推广中心根据本国不同农业生态区域条件成立了9个区域性推广服务中心,负责本区域的技术推广工作与农业科研的相互衔接@。以色列农技推广的方式多样:区域推广人员在农场、田间和果岗现场示范,集中推广;如农民遇到问题,可通过推广信息网请求解答;推广人员还利用小册子、录像带、VCD光盘等载体传播农技知识,或者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另外,对如试验新品种的特殊农户,推广中心还提供全程跟踪式的专业服务。以色列的农技推广人员都是专家型的,虽然大多数工作在田间地头,但他们都是国家工作人员,费用全部由国家推广中心支付。此外,英国构建了政府垂直领导式农业推广体系,在中央一级设有农业咨询局,并在地区和郡设立了农业咨询推广机构。德国形成了政府四级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体系:一是联邦政府的农收营养部;二是州政府的农业营养部;三是地区农业局,与之平行的机构是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教学科研实验站;四是县农业局、各个层次的任务大体相同,主要是农业行政管理、成人训练、职业教育和农业推广咨询。澳大利亚政府公共部门农业部一直是生产导向型农业推广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各州农业局有下属推广机构,各州农业局推广机构内设“推广领导办公室”,该办公室在9个行政专区设9个分支机构。许多国家在农业部内设认了主管农业推广工作的专门机构,这既便于政府对农业推广组织进行管理,也便于农业推广组织参与政府有关农业推广重大事项的决策。一、研究背景、意义
4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实践与启示4.1.2政府与大学等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以大学(农学院)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了“教育一科研一推广”三位一体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职责,它只是转移了农技服务事业中的技术部分,而专心于从政策和宏观上把握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方向。此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及时将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美国和印度是此种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典型代表。一、研究背景、意义
4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实践与启示美国形成了联邦农业部推广局、州立大学农学院、县推广站“三位一体”的农业推广体系,三级农业推广体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国推广协作网,上下沟通、体系健全、形成网络,全美现有3300个推广机构,近2万名推广人员,近20万志愿者回。与其他国家的地区推广站要受上级推广组织的组织管理不同的是,美国的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农学院管理州农业推广站,中央推广局与州推广站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共事的平等伙伴关系。农业推广局从行政上管理和协调全国的农技推广工作,并从宏观上掌握全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监督农业法律的实施,体现联邦政府的利益和政策。具体的农技服务工作在州一级的大学或农学院。州级农业推广站处于美国农技推广的核心地位。州立大学农学院既负责农业教育、科研,又负责全州的农技推广工作。农学院院长或副院长兼任农业推广站站长,农学院教授组成推广人员。他们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参与到相关项目组,具体负责制定推广计划,设计推广方案,实施推广项目。参与农业科研和推广是教授的必须工作,也是他们晋升的重要条件。州推广站在各县设立推广分站,县推广站推广人员绝大多数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由州推广站聘用。郡推广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访问农场、农户,诊断农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农民寻求解决方法,向农民提供最新农业技术和信息,解决涉农科技的其他问题。一、研究背景、意义
4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实践与启示印度目前形成了政府、科研部门和农业大学相结合、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相补充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国家的联邦农业和农村发展部下属4个主管局:农业局、农业科教育局、农村发展局以及粮食和民用供给局,前3个局负责推广工作。在邦政府的农业局对农村的生产推广工作负全责,邦农业局下设推广办公室;邦农业局、园艺局和畜牧局负责各自专业领域的推广工作,大多数邦采用培训视察制度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有些邦沿用乡村工作者体系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印度现有30所农业大学、133所农学院,各农业大学一般都设有学术、研究和推广教育委员会。推广教育委员会包括各种推广组织、函授课程、广播、电视、电影、展览、情报资料、出版等部门。各农业大学一般下辖40~50个地区和专业性试验站,为研究生和学生提供实习和研究场所,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定期轮换,教学人员要有1/3的时间用研究和推广。一、研究背景、意义
4.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实践与启示4.1.3政府与农民合作组织共同分担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采取这一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国家的特点是,这些国家的农民组织化程度很高,在推广工作中,国家推,“体系和农民组织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扬长避短、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一般来说,政府推广体系主要负责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公益性职能,如农民技术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的短期培训,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的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沟通农民与政府、科研、教育之间的联系,对农民推广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对农业接班人和农村青少年的培训指导,对农民家庭生活和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的指导等。农民组织主要负责社区范围的技术与经验交流、物资供应、产品推销、统一作业服务、农村家庭生活指导等。同时,政府的推广体系比较精干、素质高、手段先进,完全进行无偿服务:而农民组织的推广与服务队伍非常庞大,具有民办公助、完全民办、微利服务等特征。一、研究背景、意义
4.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实践与启示4.1.3政府与农民合作组织共同分担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目前,日本实行的是政府和农协系统并存的双轨制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科技服务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日本的农业科技服务称为“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主要通过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共同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央农林水产省的农蚕园艺局是国家对农业普及事业的主管机构,下设农业推广部负责科技服务工作,推广部下设推广教育改良科和生活改善科,各县农业行政机构内也设农业改良推广科,各地区设有农业改良推广所。到1998年,全国设有地区农业推广中心523个,有专业技术人员661个,改良推广员10122人,两项合计为10783人,平均每个“中心”约19人,形成别具特色的推广事业固。作为农民具有较大自主性的农协组织建立了与行政区划相对应都、道、府、县农协组织,农协基层组织与政府机构的农业改良普及所配合,分片深入到农村,进行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生活改善的指导。一、研究背景、意义
4.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实践与启示4.1.4以协会组织为基础的非政府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传统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国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仅有较艮的历史,而且大多办得比较成功,最常见的是农业合作社,它是以为农场主服务为目的且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形成的经营性组织。通过合作社将分散的农场主或农户联合起来,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供给种子和农业生产资料、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实行统一销售,依靠规模优势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获得最大的收益。农业合作社的服务领域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村资金信贷、保险、农民家庭企业咨询、农产品储藏、加工、销售、市场信息传递、科技成果推广等各个领域。在二次世界大战前,除前苏联之外,全世界约有36.6万个合作社,拥有4500万个成员,其中50%是信贷合作社,20%是专业生产者的供销合作社,20%是社会各业混合的购销合作社,10%是生产性合作社。合作社与行业协会在农村科技服务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加拿大,合作社通过现场展示会形式使农民间能相互学习。假设某农民有了新的农业实践,如引入一种新作物、新技术或新的田间管理措施等,合作社就会将周边的农民请来,让这户农民介绍一下这一新的农业实践的成效和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后将会对与会的一些农户生产有些新的启发,从而达到推广的目的。一、研究背景、意义
4.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实践与启示4.1.4以协会组织为基础的非政府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丹麦的农业科技服务活动被称之为农业咨询服务。依靠市场,通过农民自己组织,实现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是丹麦农业推广体系的最大特点,也是促使丹麦能够不断把最新的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的主要原因。丹麦的农业咨询服务体系设全国农业咨询中心和87个地区农业咨询中心。其中,全国农业咨询中心由两个全国性农民组织(农场主联合会和家庭农场主协会)共同领导,87个分布在各地的地区农业咨询中心由当地农民组织领导。国家和地方层次的服务职责明晰、相互补充、运转协调构成一个遍布全国、面向每个农户的高效农业咨询服务体系圆。此外,农业咨询的具体工作一般都是通过将近150个农场主和家庭农场协会(联合会)的基层单位进行的。全国性咨询单位的工作,也要由农民组织和设在农业部的全国咨询服务委员会主持下建立的联合机构来指导。在项目的计划和执行过程中,董事会、技术委员会、农民代表以及被雇佣的咨询人员都要发表意见,提出方案。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方式最大体现了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一、研究背景、意义
4.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实践与启示4.1.5商业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主要指一些商品生产组织或一些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体系。这种模式一般存在于以出口某种农产品为主的小国家或者某个国家这类项目的实施区域,即围绕某个出口农产品(如橡胶、可可、羊毛),以大企业为龙头,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企业直接兴办推广机构,并按出口要求,指导农民组织生产。如马来西贬的橡胶生产和咖啡生产组织等都建有自己独立的推广体系。还有一些国家以私人企业为推销产品所组建的产品推销组织,如英国、法国、荷兰等的一些农药、化肥、种子生产企业为推销产品而成立的推销网络等。例如,在荷兰有50%的农业生产资料由赛贝科公司提供,这个公司向它的消费者和会员提供有关的技术信息;另外50%的生产资料由其他私人公司提供,这些公司也提供类似技术信息∞。根据世界粮农组织调查,在上述体系中,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约占80%以上;非政府的推广体系约占7%;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仅占l%左右②。可见,以国家政府领导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当今农业推广体系发展主流。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推广体系是最完善的,任何一个推广体系的建立均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同时也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并且建立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研究背景、意义
4.3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经验的启示4.3.1政府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扮演主体角色虽然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是一种趋势,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无论农技服务网络如何巨大有力。国家公共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总是它的纲。没有国家服务体系的主导,其他的农技服务模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其服务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如果深入分析国外农技服务,我们发现,国家和市场主体在农技服务中还是有明确的分工:国家主要从事基础的、具有前瞻性的、以及对全国农业发展具有整体意义的农业科技理论的研究和推广,也就是国家推广的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而市场主体服务的主要是实用性强、产生效益快和具有地域针对性的农业科技。从公共管理理论而言,农业科技推广是国家的重要职能,国家将部分职能交给市场行使,但仍然保留了农业科技的服务职责。这种职责包括国家在宏观上把握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体系。实践和理论都说明,国家在农技服务中的主体作用不可被取代。一、研究背景、意义
4.3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经验的启示4.3.2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结合越来越紧密在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生产相结合方面,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重视面向市场,通过推广人员与农业生产者之间上下结合,使服务工作更具针对性。特别是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农业教育工作,以提高教育为先导,建立庞大的成人教育工程,尤其重视普通大众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援助。如韩国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班,几乎每个农户每年都接受1次培训,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多数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做得好的国家,其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教育三者都结合得很密切∞。此外,在政府推广机构与生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联合方面,日本、韩国的“农民协会”,重视农民组织在技术推广和农村开发中的作用,丹麦、荷兰等国的农民合作社等生产经营组织,通过各组织间的紧密联合,成为农业推广面向农场(农户)的主要渠道和十分有效的途径。一、研究背景、意义
4.3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经验的启示4,3.3各种民间组织及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果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体现了农户的经济利益的话,协会则更注重农民的政治权益,但无论是合作社还是协会都在农村科技服务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私人企业或商业服务公司提供的农村科技服务,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示范推广新的研究成果和促进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付费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或专业的技术指导,企业通过完成产品推销来提供咨询服务,商业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虽然现在形式多样,内容繁杂,但也只能作为一支辅助的农村科技服务力量。一、研究背景、意义
4.3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经验的启示4.3.4法律法规是保障各类农村科技服务主体持续运作的前提条件无论是政府主导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还是民间组织,其持续发展都需要完善的政策环境。各国为促进农村科技组织的发展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为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多数国家将农业推广机构都定性为行政性单位。在农业部门中设立推广机构,由特定的部门统一协调推广工作,使政府主导型农业推广机构能够从政府部门中得到充足的经费,并且法律保障拨给推广组织的经费按一定的比例实施。近年来,虽然西方国家也注意到,政府保障经费的无偿推广服务容易助长推广机构的惰性,并使农民不珍惜推广服务,于是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总体来看,政府农村科技无偿服务仍是主流。许多国家还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这为这些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扶持作用。一、研究背景、意义
4.3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经验的启示4.3.5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正逐渐被广义的农业科技服务所取代传统的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狭义农业技术推广正转向广义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服务不仅单纯地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带头人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它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场及农户为中心,以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它不仅使农民获得实用知识和技能,而且特别强调注意改变农民的态度与行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团体发展能力,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如美、日等国通过地方志愿者,德国政府通过官方推广咨询机构,以改进农民家庭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水平为目标,根据农家及企业的需要,面向全体农民开展全方位的无偿服务。一、研究背景、意义
4.3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经验的启示4.3.6农业科技服务正向形式多样化、服务有偿化转变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农业科技服务的形式越来越多,通过计算机网络推广农业技术知识越来越普遍,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提供无倾向性的实用知识,由农场主自主决定采用与否。如加拿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形成全国性的电脑信息网络,并且通过卫星传送与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连接起来,在己入网的农户中可以随时获得10分钟之前的国际农产品市场最新信息。在不同地区农业推广机构与农户之间还建立了电子邮件传递系统,迅速传递农业技术资料。此外,农业科技服务的方式也有所改变。各国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组织向农民提供的技术指导或咨询服务,根据本国情况和提供服务的内容分为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两类。如德国向农民提供咨询服务的方式分为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两类,国办科技服务机构面向全体农民开展无偿服务,而私人机构则实行有偿服务。法国各农民组织向农户提供的服务,也都有有偿和无偿之分,各农民组织都把培训作为一个重要方法,各省农会每年都要搞多次专题培训,这种面向广大农民的培训一般不收费或收费很低,但面向培训基层组织的带头农民,一般都要收费,这种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有机地相结合,以弥补农业科技服务经费的不足,对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积极性的提高及普及农业知识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研究背景、意义
4.3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经验的启示4.3.7注重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培养人是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主动性因素,推广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推广质量的优劣和效果的好坏。为提高农技推广服务的质量和绩效,国外政府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一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二是严格选拔农技推广人员,三是引入市场激励机制,鼓励推广人员在工作中创新方式方法,四是保障和提高推广人员的待遇,稳定推广队伍,吸引有志青年的加入。美国的州一级农技推广人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县级推广人员25%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占70%左右,其余为四年制本科或以下学位人员锄。日本农业技术服务人员虽也是地方公务员,享受公务员的同等工资待遇,但由于他们工作复杂,难度大,政府自1963年起开始实施“普及津贴”制度,改良普及员的“普及津贴”制度,改良普及的“普及津贴”数额为月薪12%,专门技术员为月薪的8%。一、研究背景、意义
5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发展方向农业科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则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保证。由于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着诸多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何改革和完善传统农业推广体系,并多方面弥补现行推广体系的不足,成为广受人们关注并力图破解的重大问题。在改革传统推广体系的过程中,许多新型的科技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并表现出相当强的生命力。下面就我国新型科技服务模式的实践探索情况进行概述,并进行必要的理性思考。一、研究背景、意义
5.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发展方向5.1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初步探索5.1.1协作型模式:政府+科技部门+农户这一模式自50年代便开始构建并得以运作,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服务的主体是自上而下的各级政府领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系统。不同的机构层次承担着不同的与服务有关的具体任务,但主要服务于国家的农业宏观计划,对能够较好实现政府要求的农业生产目标的,且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和良好社会效益的技术进行重点推广,对一些公益程度高、知识产权难以保护的基础性研究进行重点扶持。其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是财政的事业拨款。在服务方式上,一般选用指令式、指导式和指令指导结合方式。多以项目计划的形式,落实各项技术的应用,督促或者引导农民采用新技术。如“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等,既带有指令性,又带有指导性。这一模式结构体系较为完善,上下相通,便于宏观管理和统一协调,所以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较高的有效性。一、研究背景、意义
5.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发展方向5.1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初步探索5.1.2产业型模式:农业科研单位+产业主体通过农业科技单位与产业主体联合,科技单位着重解决理论与技术关键问题。产业主体提供开发研究、中试和规模性商品生产的诸生产要素,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在这一模式中,承担技术推广工作的主体是农业科研与教学单位中的科技工作人员。他们大都将本单位研制出来的科技成果直接导人生产过程,促使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教单位参与技术推广的主要动机有三个:其一是为了使自身长期辛苦研制出的科研成果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承认,以获取必要的荣誉与奖励;其二是为了取得额外部分收入,以弥补单位事业发展经费上的不足:其三是为了建立自身固定的科研教学基地,作为本单位走向社会的一个窗口。在模式运行的经费来源上,通常有三种渠道:一是政府为了鼓励科教单位从事技术开发以加速成果转化而专门设立的科技贷款;二是政府的拨款,如推广类课题的经费:三是单位自筹资金。在推广方式上,一般采取技术的有偿转让,如通过与技术受让方签订合同,以明确相互的责权利:或者直接把有关易于物化但尚朱物化的技术出售给生产企业,由企业生产出物化了的技术产品来予以推广。此外,还常常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技术的咨询与培iJiI,以实现农民对技术的掌握应用。这一模式冈从事推广的主体素质较高,且临近技术源区,中间环节少而时效性高,所以成功率大。一、研究背景、意义
5.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发展方向5.1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初步探索5.1.3基地型模式:科技部门+基地+农户通过把示范推广与科技经营结合起来,建成了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推广基地,推广了自身的科技成果和物化产品,在社会效益提高的同时,自身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增强。例如,南京市科技局建立的“溧水傅家边农业科技示范园”。几年来,园区累计投入各类开发资金3158万元,先后建成了名优特林果基地400多公顷,高标准农田133.3公顷、大棚草莓33.3公顷、设施果园6.7公顷、果树良繁基地6.7公顷,并建设了科技园门楼、雕塑、展览馆、农家乐网、休闲广场、观光亭、园区道路、连栋大棚等基础设施。2004年,整个园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达到6400元。“十五”以来,引进优良品种400多个,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30余项,园区建设的科技水平和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创新,同时,也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一、研究背景、意义
5.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发展方向5.1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初步探索5.1.4企业型模式:企业+农户企业型模式是适应于当前农业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效的技术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运行机制灵活,服务方式多样,极适应于当地规模化程度较高的优势产业。对于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材料来进行生产的公司企业,常常十分关注作为原料的农产品的生产状况及其对有关技术的应用水平,有些企业为了确保自己的原料供应基地,便向有关科技单位购买相关技术,或与有关技术单位联合,将技术推广给农民。如向农民提供良种等,回收农民的产品。此外,还有一种企业,从有关技术研究机构购买在农村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巨大市场潜力的农业技术,将之物化为有关产品,如农药、农机具、增产苗等,向农民介绍和推广。他们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自然承担着技术传授、技术使用方法的咨询等。在技术选择上,多以市场前景好,效益高和能够迅速开发应用并可以物化为新产品的高新技术为主,或者可以为企业建立稳定的优质原料供应基地的农产品生产新技术为主。这种模式能促进科技需求不足时科技长入经济的步伐,科技部门可以直接通过市场信息反馈,灵活地调整科技结构,增大有效供给,补充科技部门资金短缺,增强其活力和动力,克服农业科技成果保密性差的特点,更适合于“用户型”科技需求。一、研究背景、意义
5.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发展方向5.1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初步探索5.1.5合作型模式:民间团体协会十农户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技术员和科技人员为骨干的各种民间协会或技术研究会为中心,通过他们的运行将科技传输到千家万户。由于这一模式的主体大多为当地的技术能人,并在某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对周围农民的示范作用较大。其投入一般由会员集资或者通过活劳动的义务奉献来解决。在技术选用上,大都以适用性较强且成本相对低廉的技术为重点,有的则是把自己长期摸索并积累的成功经验技术向周围群众传授。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以河南省为例,目前全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473家,约占全国总数的5.6%,资产总额58.1亿元;2004年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收入21.6亿元,户均纯收入11260元。一、研究背景、意义
5.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5.2.1政府必须在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和农民群体的弱势性,因而政府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创建和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是整个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主体。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和各种民间组织等非政府部门不断壮大并广泛介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但是,政府领导下的公益性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然是也应当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主干系统,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来决定的。第二,政府投入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经费的主要来源。各级政府应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的经费投入。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经费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及时拨付,专款专用。第三,政府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领导者。就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都是以政府农业管理部门为直接领导的国家体系,政府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主导者、决策者、管理者和责任者。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政府应当强化而不是弱化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领导。第四,政府是不同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和谐运行的调控者。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不再是单一的、封闭的,而是多样的、开放的。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对各类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活动进行调控,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发挥多元主体的整体功能。第五,政府是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外部环境的营造者。如: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植完善并有效调控农业技术市场;加强农村科技服务方面的法制建设等。一、研究背景、意义
5.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5.2.2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必须紧贴农户的实际需求和引入市场机制在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之下,人们从事推广活动的宗旨在于如何把研发的科技成果推销给广大的农户。因此,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推广人员,主要关心的是科技成果本身而非农户需求。这是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一个致命缺陷,也是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低效甚至失效的一个根本原因。要使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富有生命力,就必须引入人性化思维,树立“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坚持用户导向的原则,实现由传统“推广什么农民接受什么”向现代“农民需要什么推广什么”的转变。与此同时,我国传统农业科技推广基本上是沿用行政化的推广手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种行政化运作模式己显得软弱无力,也使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陷于僵化,丧失活力。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创建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入市场机制,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鼓励科技服务组织、专家教授、技术人员、广大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强化不同主体的平等性,明确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通过利益杠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实现不同主体的效益衔接,促使不同主体之间松散的、弱势的联系转变成以利益为纽带的强势连接。最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模式,增强农村科技服务系统的整体功能。唯其如此,才能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充满生机。一、研究背景、意义
5.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5.2.3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必须以组织规范化为基础首先,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成部分必须具有组织性。所谓组织性是指具有一定的正式组织形式,包括较为同定的办公场所、较为固定的人员、经常性的活动、一定的组织章程及制度规范等印。以组织性来严格衡量.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中的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入户工程等还不能视为独立性组织,因为它还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组织特征,或者说,它们只是依托其他组织机构(科技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的组织附属物或衍生物。因此,它们不能单独构成一种主导模式,而只能融入到其他们组织形式之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具有正式组织形式的服务模式必须建立起规范的内部制度安排,这是保证科技服务组织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包括模范的组织章程,健全的组织机构,涉及组织成员内部工作和利益关系的规范制度和运作机制等内容。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科技服务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当部分都没有设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机构,由此而产生普遍决策不科学、管理不民主、监督机制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专业合作组织的产权和治理结构,组织融资、合作社成员(资本与劳动力)的不平等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此外,外部管理体制的规范性也在相当程度上制度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目前,国内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多头管理现象特别普遍,地方农业部门、民政部门和乡镇政府,都各自对农业科技服务组织行使职权,由此导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环境还远远不能满足体系发展的要求。一、研究背景、意义
5.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5.2.4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环境与支撑条件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和支撑条件。保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支撑条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法律保障。农业科技管理的法制化是保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健康运行的关键因素。国家要抓紧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制定《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条例》,完善和充实知识产权法中有关农业知识产权部分,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以指导和规范农村科技服务事业的发展。第二,资金支撑。充足、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是农业科技服务事业高速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基础。要通过立法形式保障和加强财政对农村科技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坚持以国家财政作为农村科技服务投资主体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科技服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经费多渠道投入的新机制。第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者的接受效率。这就需要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培育积极的用户系统,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农村科普事业,努力提高农业技术受体一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第四,农业技术市场培育。农业技术市场是现代农业技术传播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育和健全农业技术市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让。要通过政策、法律对农业技术市场进行规制,杜绝坑农害农行为,保障农业技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第五,农村信息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科技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科技服务的时空局限,营造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和全开放的科技服务环境,实现了文化科技资源的全球共享,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因此,在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搭建农业科技信息交流平台。一、研究背景、意义
5.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5.2.5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提供多元化社会服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的多元化科技服务需求不仅将日益复杂多变,而且也将日益迫切。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的多样化决定了服务需求的多元化;服务范围的全程化决定了服务需求的多元化;生产经营的复杂化决定了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市场需要的结构变化决定了服务需求的多元化。这种不断加强的多元科技服务需求趋势,决定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若要取得成效,就必须能提供多元化科技服务并满足农村的多元化科技服务需求,这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也是其体系运行能否具有并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如河南省新野县蔬菜专业技术协会就是有服务功能全程化特色,集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生产供应、信贷担保、科技服务、市场营销等功能于一身,将多元化服务延伸农业生产全过程。一、研究背景、意义
6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原则与政策建议6.1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构建我们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必须与已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相适应,体系的内部功能必须与现行的农业结构相一致且有能力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而进行自我完善,要力求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所有要求,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的要求。6.1.1组织构成社会化现代农业生产对科技服务需求的多样化、系列化、全程化,是国家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难以完成的,同时农业科技服务范围扩大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本身已具有社会性。因此,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必然要由各种社会组织和力量所构成。这其中不仅包括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传统农业科技服务组织,还包括以农民为主体的由技术能人牵头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等群众性科技组织,也包括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一、研究背景、意义
6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原则与政策建议6.1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6.1.2服务技能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应当是专业化的,即一个服务组织主要为一个产业甚至是一个产品的生产提供科技服务。这种服务应当能够解决诸多生产技术问题,唯此服务组织才有生命力,生产者才能找到技术上的后盾,两者也才会因相互依存而共兴共荣。此外,农业服务技能专业化并不排斥综合性服务组织,但综合性组织的内部构成应当是专业化的。在一个地区,由农业专业化科技服务组织所构成的群体,应能覆盖本地区的所有农业产业。6.1.3服务机制市场化机制是动力的源泉。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服务动力,应来源于社会功利和利益驱动。因此,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运作机制应该是市场化的,这包括由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需求决定它的立与破,由它所提供服务的信誉、质量、水平决定它业务量的大与小,由供需平衡度决定服务价格的高与低等。唯有如此,这个组织才是一个能够自求生存、自谋发展的独立的服务主体。一、研究背景、意义
6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原则与政策建议6.1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6.1.4服务功能全程化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应坚持以科技服务为主体,同时完善各类配套服务,包括市场需求预测和项目选定,种子和种苗、肥料和饲料等物化技术的供给与保障,产品的收购、贮藏、加工与运销等。坚持靠科技服务营造凝聚力,靠配套服务增强经济实力,通过配套服务适当补贴科技服务,这既可增强服务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又可帮助生产者解决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服务问题。6.1.5服务体系产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产业化有三层含义:其一,服务组织是产业实体,能够独立行使民事权力、承担民事责任、履行民事义务;其二,提倡和鼓励涉农企业在自己的农产品供应基地设立科技服务组织;其三,所有科技服务组织都应有相应的技术后盾,如科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所等。一、研究背景、意义
6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原则与政策建议6.1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6.1.6服务手段信息化当今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促进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因此,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信息化为支撑,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不断整合资源,共建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一、研究背景、意义
6.2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6.2.1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改革农业部门的技术推广体系既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柱系统。这一体系的建设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能否有效地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而且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现行危机重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想走出困境,真正担当起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就必须加快改革。不及早改革,将来累积的矛盾和风险就会更大,改革的成本也会更高。应当按照中央提出的“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原则要求,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与途径,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力度,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要统筹兼顾政府、单位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利益,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纳入农村综合改革中,对整个改革过程进行整体谋,积极稳妥推进。要在统一领导、统一改革要求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切实可行的改革途径与办法。要通过在机构设置、职能界定、编制核定、经费保障、补充人员安置以及债务化解等方面进行重点改革,逐步理顺体制和机制,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最终建立起体制顺畅、机制完善、队伍精干、服务高效并与其他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功能互补的新型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研究背景、意义
6.2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6.2.2建立起部门协调机制目前,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各级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发展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认识,为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把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放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作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规范、指导、服务和监督。要减少政府对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行政性干预,努力在搞好服务和创造良好条件上下功夫,切实帮助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组织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诚然,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涉及农业、科技、教育、科研、科协及政府农村工办公室等多个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之间尚未建立起来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多头建设、多头管理现象较为严重,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近20年来,党和政府虽然把实施农科教结合作为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一项重要策略来抓,但整体成效并不显著,而且越来越流于口号和形式,实质性的结合始终难以真正实现。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各有关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的缺失。一、研究背景、意义
6.2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6.2.3创造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从国家层面来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制度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虽然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予以了明确,但相关配套法规政策和税收优惠办法还没有出台,在管理中还存在不合理收费现象。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还无法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而只能在民政部门登记,致使其不能以法人的独立经济实体地位开展各项经营活动,进而导致农民在销售产品、签订合用、解决贷款等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二是没有对农业大学、科研机构从事农村科技服务给以制度性规范和激励。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实际上只是一个部门法,即只是专门针对农业部门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而制定的一部法律而已,它的产生并没有对农业高校和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服务起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三是缺乏对农业企业介入农村科技服务活动给予必要的制度性支撑,特别是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放宽限制等方面缺少专门的制度性扶持措施。因此,建议全国人大应加快立法步伐,及早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配套措施以及确立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法律地位和法人资格。同时各级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把各类农业科研人员的薪酬制度与科研成果的转化紧密挂钩,从而激励他们以利于农业应用的形式研发他们的科研成果,保证科研成果实用有效。要为农业高校的各类专业教育人员从事农村科技服务做出制度性规定并设计有吸引力的奖励制度,以鼓励他们热情参与农村科技服务事业。要对企业参与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一定的政策激励,以便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技服务功能。一、研究背景、意义
6.2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6.2.4强化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坚持“放”“扶”并举原则,一方面,政府要减少行政干预,且其支持干预应以不损害科技服务组织的自生能力,不会导致其产生对政府支持的依赖性为前提。要放手让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自行发展,保证其管理运作的高度自主性。另一方面,要多扶持引导。一是要在形式上扶新,特别是对有特色、有生命力、有推广价值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要给以充分关注。二是要在规模上扶大,发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并不在于科技服务组织群体的多少,而在于群体的大小。实践证明,越有规模优势发展就会越快,而发展越快规模优势也就会越大,这是一个“马太效应”。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也要走规模化之路,大规模才能大覆盖,也才能大服务。因此要积极引导组建上规模、上档次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三是要政策上扶优,积极制订相应的鼓励发展政策。目前已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技服务组织,有的有组织章程,有的没有,即使有的也不完善、不规范,有的有健全的制度,但有的仅有口头协议。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提出规范运行机制、严格管理的要求,并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不管是自发性的组织,还是政府主导的组织,都要帮助其建立监督机制,明确职权,完善组织网络,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特别是要加强科技服务组织的民主管理意识。此外还要帮助其搞好科技服务的对外经营,处理好组织的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关系,使科技服务组织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机制。一、研究背景、意义
6.2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6.2.5加大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目前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基本上是用于农业部门的技术推广体系运行当中,对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创建并没有专项投入。但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无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技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专家大院,还是农业大学、科研院所等,要有效地进行科技服务,资金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科技服务组织更是如此。虽然农户之间有资金互助,但民间的集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同时集资还受政策制约,有关组织的还贷能力也相当有限。因此,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都期盼能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级政府应当要出台专门扶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金融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置农村科技服务专项基金,要采用直接拨付办法,避免行政干预或“雁过拔毛”,确保专项扶持资金足额到位。二是要制定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农村专业合作组已经享受的优惠政策,其他科技服务组织也要同样享受。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从事的一些经营性服务所得收入应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等。三是要加大政策借贷力度。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适当放宽借贷“门槛”,增加信贷投入,重点支持农民自办的科技服务组织,使劳力少、底子薄的农户也能参与到科技服务组织中来。一、研究背景、意义
6.2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6.2.6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的重要源头,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一直以来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农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专门人才的支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就等于没有科技服务的源头。因此,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激励性措施,整合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农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专门人才的作用,鼓励他们开发、引进和推广适宜的农业新技术,对成绩突出的要给予奖励。各地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利用专门人才资源来提高本地技术人员的素质,解决本地农业中的技术难题。要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科技合作社等科技服务组织的多形式合作,力争使专门人才在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更有效的科技服务。一、研究背景、意义
6.2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6.2.7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再教育要使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所面临的人员队伍危机和服务能力危机得到有效化,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再教育。一是要加大对基层人员再教育的投资力度,使再教育有经费、有条件、有机会。二是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到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教育,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是“传帮带”。三是要发展多层次的成人教育。既要面向所有农技人员开展普及型教育,传授新的基本文化知识,新的农业技术、专业推广策略和技术以及现代的经济知识与政策法律知识,又要面向较为优秀的农技人员开展提高型教育,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农业现代化及农业技术推广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使他们成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农技推广专门人才;既要有集中培训和专业指导的短期型教育,又要有自学考试、电大、函授、推广硕士等学历型教育。总之,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持续性开展再教育,真正使基层农技人员充实大脑、更新知识、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研究背景、意义
6.2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6.2.8加强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要改变以前那种单一的上大课的形式,创新培训形式。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应该把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的培训结合起来,每年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从思想和技术两个方面教育培训农民。以农业、农村、农民为培训宗旨,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培训原则,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广大农村普及和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培养农村科技人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农民制富。要把农民素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从农村人力资源储备和发展的高度,大力加强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变“体力型”农民为“智力型”农民,增强农民对科技的消化力。此外,要组织科技人员编写农业科技宣传资料,采用集中培训骨干与巡回演讲相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系统讲解与农民群众现身说法相结合,现场指导培训与广播、电视和电影相结合,专题培训与实施科技项目培训相结合,广泛深入的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组织专家开办农民田问学校,解决农民需求技术零距离的问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实现具体技术与农民的直接对接。一、研究背景、意义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中介组织体系研究刘建国2011年1月15日一、研究背景、意义
科技中介服务是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而产生的新型经济服务活动,发展农业科技中介组织,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科技中介组织是各国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社会开展成果转化、技术扩散、技术示范与测试、科技评估、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服务活动。科技中介机构的存在,有助于降低技术转让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管理和融资的壁垒和交易成本。科技部将2003年确定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年,大力推进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一、研究背景、意义
2.1.4.2农业科技中介组织的分类农业科技中介组织的分类标准不同,类型也各不相同。按照服务功能划分,农业科技中介组织可分为四类:(1)技术服务类(包括技术推广、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2)信息服务类(包括信息提供、查询、收集等);(3)社会服务类(包括质量技术检测、技术鉴定等);(4)咨询服务类(包括管理咨询、专业技术培训等。上述这些功能之间存在相互交叉,而且这些服务功能之间也需要相互衔接,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因此,在实际运作中,多数农业科技中介机构会提供不止一种服务功能,如从事技术推广的机构通常也会承担许多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的功能。按照农业科技中介的功能分类是当前中国划分科技中介的主要形式,这种分类就是将科技中介的职能罗列出来,缺乏逻辑性。一、研究背景、意义
2.1.4.2农业科技中介组织的分类另一种是按照创办主体进行分类,农业科技中介组织按照创办主体可划分为以下四类。1.政府为创办主体的农业科技中介组织。这类中介机构的创办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它们主要服务于国家目标,体现政府意志,其服务内容具有社会性、公益性特点,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这类机构典型代表是政府所属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此外还包括政府资助创办的其他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信息服务机构等。2.农民为创办主体的农业科技中介组织。这类组织是农民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自发组织创办的,其经费一方面来自成员的会费,另一部分来自为会员提供服务和市场拓展等获取的经济效益,其典型代表是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教育科研机构为创办主体的农业科技中介组织。其主要经费来源:一是各级政府设立的专项经费和计划;二是科研与教育机构自筹的资金:三是这些机构通过提供服务获取的收益;四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这类组织将科技成果直接导入生产过程,进行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科技示范等活动。一、研究背景、意义
2.1.4.2农业科技中介组织的分类(4)企业(包括个人)为创办主体的农业科技中介组织。它们包括龙头企业、涉农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了确保自己的原料供应和利益,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将技术转移、推广给农民,甚至提供各种培训和技术服务;有些涉农企业提供良种、技术、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以培育市场。客观上这些企业承担了许多中介服务的功能。此外,一些企业或个人基于营利目的,创办各种形式的民营农业科技中介机构,专业从事技术推广、成果转化、技术贸易、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等,这类机构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更加重视实际效益。笔者比较赞同按照创办主体进行分类,因为创办主体是比较容易呈现出来的现象,按照创办主体的线索,容易搜索到各种农业科技中介组织,它有利于更清晰地对农业科技中介进行现状考察和问题研究,所以本文前面的研究基本按照不同创办主体的农业科技中介组织进行考察和研究。但是,按照创办主体的划分标准,有其弊端之处,一是易使研究建立在表层现象,二是创办主体是可以各不相同的,而且是层出不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夺冠系列】
- 论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对外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 LNG加气站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 大学校园物业管理服务方案
- 隧道接触网槽道设计优化方案
- 大班语言活动:浪费水的问题
- 幕墙系统抗震设计方案
- 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培训
- 海洋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卒中中心数据管理与分析制度
- 41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本体化学清洗方案(HCL)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四)试题及答案
- 积极准备迎战月考 课件高一上学期备战月考主题班会
- 2024-2030年中国复合铜箔市场需求前景及投融资分析研究研究报告
- 2024福建网龙网络控股限公司校园招聘100人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设计
- 2024年全新租金保密协议
- 八年级数学上学期(11-14)综合测试题
-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解读
- 2024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试题+答案解析)
- 《中国民间故事》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