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虚金本位制货币理论与负债思想比较研究_第1页
梁启超虚金本位制货币理论与负债思想比较研究_第2页
梁启超虚金本位制货币理论与负债思想比较研究_第3页
梁启超虚金本位制货币理论与负债思想比较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启超虚金本位制货币理论与负债思想比较研究

在梁启超的经济思想体系中,债务论和虚拟货币理论是其主要部分,债权人的概念是最重要的内容。此两种思想的发展具有类似的发展轨迹和背景。梁启超的外债思想和虚金本位制货币理论的提出与庚子赔款引发的空前的财政经济危机这一背景关联,与当时财政主权面临被西方国家摄夺这一急迫形势相关。具体而言,与清政府覆灭前朝野上下关于要不要举借外债的争论,与1903~1905年清末整理币制采取何种制度这两个最为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有直接联系,而上述两问题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深刻认识梁启超晚清时期经济思想的进步性和社会批判意义。一、关于外汇、债的观点清政府覆灭前十年即从1901~1911年,其财政已面临崩溃局面。1903年,其财政收入为10492万两,支出为13492万两,亏空已达3000多万两。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试办预算,按预算原案其收不抵支达7000余万两。至于地方,在度支部奏报的各省财政状况中,少则负十余万两,而江苏仅宁属地区负达448万余两。为解决财政问题,清政府不得已对内对外举借公债(梁启超认为公债“在本国市场募集者,可名曰‘内债’,在外国市场募集者可名曰‘外债’;以本国货币积算者可名曰‘内债’,以它国货币积算者可名曰‘外债’”)。在其举借的公债中,1902~1911年由清廷举借的内债主要有四笔,地方举借的主要有13种,但数额不大,而且最后大多失败,影响远不如外债。所以正如梁启超所言,晚清十年,若“无外债之可借,则十年以来,国既亡久矣”。在清政府举借的外债中,除每年由庚子赔款等转化来的外债外(1902年为4772万两,1911年上升为5461万两),1900~1911年清政府举借其他外债数额高达3亿4千万两,其中铁路借款占到76.86%,财政军火借款占14.66%。债期在30年以上的占23.6%,20年以上的占50.6%,5到20年的约占14.6%。这一时期梁启超关于外债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于1904年前后完成的《中国国债史》、《灭国新法论》、《外债平议》、《外资输入问题》、《再论筹还外债》、《国民筹还国债问题》、《公债政策之先决问题》等著述中。概括地讲,他的主要观点是反对清政府大举外债,他说:“以现政府而举外债,吾认为有百害而无一利也”,原因是“中国财政基础兀臬,政府信用之坠地”,“关税厘卡抵旧债已略尽”。梁启超还认为西方列强向埃及等国家大举外债是灭其国之新法,而中国今举外债是步其后尘,使人“不禁股栗焉”。正因此他才提出了“借债亡国”的观点。梁启超进一步指出今日中国尤其可畏的“乃在外国资本家渐掌握我生计之特权,全吸我精髓以为其赢利”,“则乘我财政紊乱之隙,协商以监督我财政”,“此二者皆立足以召亡”。由于清政府大举外债并由此引发财政危机,这就导致了西方国家借机对中国财政主权予以侵夺和控制。当时清政府迫于内外经济形式推行币制改革,但随即成为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的主要途径。1902年,清政府与英、美、日等国订立的《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中规定:“中国允愿设法立定国家一律之国币,即以此定为合例之国币。”清政府表示要“从速改定”。清政府还请求美国政府帮助维持银价和汇率。随后在1903年美国国会便下设了国际汇兑委员会,其委员之一精琪在1903~1904年先后游历英、法、德、俄、日等国,并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到达中国。精琪到中国后,将其在欧洲已商谈妥的币制方案整理为《中国新圆法条议》与《中国新圆法诠解》提供给清政府。该方案提出中国应以一定纯金量为货币单位,政府应铸造至少五倍于其上的金币作为保证。但国内并不流通金币,只规定金币名义上为主币,仍以银币为主要流通货币,国家垄断铸权,并法定二者之间比价关系为1:32。为稳定金银比价关系,“应在伦敦及别处通商巨埠,置备一定信用借贷款,以便出售金汇票。”此方案实际是将中国货币与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在该国存放外汇基金,并以外汇储备作为货币发行、流通的保证,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无限制地买卖外汇以保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精琪的这种货币制度通称“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它一经提出便成为1903~1905年间清政府整理币制时的焦点,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与金本位制与银本位制成为三种方案之一。梁启超对精琪的批判应该是当时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他以其独具特色的虚金本位制理论不仅直接针对精琪的方案进行分析批判,也对另两种币制改革方案给予了分析、评论。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外债、近代币制改革、财政金融主权问题以及更为深刻的近代政府职能问题的深刻思考。其把中外债问题与币制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他对社会经济问题充满理性和批判精神的深刻认识。二、中小型银行的制度与财政主权的关系梁启超提出的虚金本位制从一开始就和其外债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实则体现了他将币制改革作为能否合理使用外债的前提。他认为在币制没有整理前大举外债,“则金融上必大生变动,或银价缘之而涨落,或物价缘之而低昂,或贸易出入缘之而生差正差负,……而试问今之政府,足以于此乎?”他还进一步指出一旦币制附庸于外国,则会使外债问题更为恶化。他痛呼“每年摊还本息,几去岁入之半,而以银价日落,其随时负担之镑亏,尚不可预计,遗害子孙糜有穷极,各国挟持其债主之权利,且窃窃焉议干涉我财政,非弛此负担,则我国之旰食,将无己时!”无疑他将币制改革作为政治改良的中心内容之一,作为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最为至要的问题,是正确解决和对待外债问题的先决条件。在梁启超的虚金本位论中,因为包含了对外债等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因而带有了许多特质,其代表作是写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中国货币问题》和写于宣统二年(1910年)的《币制条议》。其特点之一是他对精琪的虚金本位论的批判。梁启超虽然肯定精琪的一些理论,但对其侵犯中国主权的言论大加批判,甚尔对张之洞在讨论权限问题上的观点大加赞许。他意识到精琪建议“应派一洋员为司泉官,总理圆法事物”,“其实施以能得赔款国之多满意为归,是理应有为吾国所当兢兢注意者。”他认为精琪提出司泉官掌握五权将使“以户部及各省藩司之权而畀诸一外国人之手,其危险为如何?是又一赫德也”。“谓司泉官及各国代表人有权为我整理财政。噫嘻,是埃及我也,是朝鲜我也。”不难看出,梁启超以埃及、朝鲜之史为鉴,敏锐地意识到从举外债到财政主权因币制改革而丧失是休戚相关的,是绝不应重演的。梁启超的虚金本位论的另一特点是他认为只有采取这一制度,才可扭转外贸逆差、财政主权丧失、外债沉重的局面。而要消除这些问题舍此无他法,而对与其尖锐对立的张之洞的银本位论是尤当反对的。梁启超批评张之洞之所以主银本位制是维护其和地方督抚滥铸银元与铜元的私利。他在《各省滥铸铜元小史》等文章中批评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远未承担近代政府应有的维护公利、公权的职责,结果各省自行铸造成色、单位各异的铜元、银元,使“货币购买力日落,百物腾跃,民穷财尽,救死不赡,铤而走险,盗贼蜂起,乱党乘之,则国亡”。他还认为张之洞提出的银本位制“此不过百年前重商主义之谬见耳”,是一种过时的货币制度。而且在中国银贵钱贱、白银外流而且镑亏严重的情况下,“用银之利不足以偿其害也明矣”。由于金贵于银,中国的外贸逆差又要以白银来补偿,而赔款外债数额不断增加,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镑亏又使中国支付外债蒙受巨大损失,必然导致银价波动,影响国内市场与财政状况。“以金银比价涨落无定之故,改从事国际贸易者皆有所惮而裹足不前,以直接损坏商业,而并以间接损坏工农业。”所以他的结论是银本位制不可取,只有他的虚金本位论是解决外债等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最好方案。三、对经济制度的批判梁启超将虚金本位制与外债问题结合在一起,使二者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他指出无论是币制改革还是发行外债,清政府理应承担作为近代民族国家政府的应有职责,将其作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举措,而不是作为维持其统治的功利性工具。他指出:“是故国家之铸币也,万不能视之为筹款之具。无论财政若何支绌,只能向他处设法筹款,而断不容求诸铸币局。”更为可贵的是梁启超对举借外债并非一概排斥,他讲“不审情实,而徒畏外资如虎,憎外资如蝎者,未可谓健全之理论也”。他反对的是清政府将外债主要用于赔款、行政消费事业和铁路借款,而不是用于国民的生产事业。而且外债举借以盐关厘等作为抵押,导致外人干涉币制。特别是在1910年,东三省总督锡良与湖广总督瑞瀓先后奏请借债修路,他们提出列强“势必纷纷竟输财于吾国,……既长我之财力,必缩短彼之财力也。此议果行,十年之后,可收铁路之益,即十年之内推行币制之时,亦可免于危险”。他们甚尔将借债修路视为清政府的救命草,对其意义大加鼓噪,由此才使朝野上下产生了巨大反响。梁启超指出,借债修路实际是以铁路为抵押而自保之策,但“若以铁路作为抵,则路权所及,国权随之。使债务不能履行,此即开瓜分之渐”。“铁路诚属生利之也,然使现在无责任之政府管理之,则利且日减,即有利亦能归诸国库以还债之用?”在其所撰写的《公债政策之先决问题》、《外资输入问题》等文中,他还提出内外债的社会功用包括作为公私活动的保证金、抵押品、国家的公积金来源和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工商企业发展,等等。政府发行公债不仅能筹措资金,还能干预经济,甚尔起到“民族经济自卫”的作用。其二,无论是推行虚金本位制还是举借外债,他都将政治改良作为前提,认是只有他支持的立宪政府才有能力推行虚金本位制,有资格举借外债。虚金本位制与举借外债是财政崩溃、主权丧失的恶政,还是经世利民的妙策,全在立宪政府。在梁启超看来,虚金本位制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金本位制的桥梁,是弱贫国由银本位制而求变革的“续命汤”,是中国“自卫之妙策”。但“若夫以币制紊乱,吏治更趋颓坏,国民不能监督财政之实,立宪政体徒有空名,则亦间接致亡。若是乎亡征千万,而无一不与币制相缘”。这一制度是不会有其理想效果的。梁启超同样认为发行外债是“一种之政治行为也,政治问题未有解决,而哓哓然论举外债之可否,斯所谓不揣本而齐末,其不误天下者寡矣”。因此他将设立国会行财政监督权、统一内阁行财政责任制度、完善用人制度防止主权旁落和私行横行作为根本保证。此外,梁启超还对公债发行、保管、偿还等问题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方法。如在《国民筹还国债问题》一文中就详细地提出了外债信用、自由偿还法与基金偿还法,等等,这无疑都是对当时清政府举借、管理外债中缺乏科学制度的批判。总之,虚金本位论与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