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建国前巴勒斯坦地区的人口构成_第1页
以色列建国前巴勒斯坦地区的人口构成_第2页
以色列建国前巴勒斯坦地区的人口构成_第3页
以色列建国前巴勒斯坦地区的人口构成_第4页
以色列建国前巴勒斯坦地区的人口构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色列建国前巴勒斯坦地区的人口构成

1968年5月14日,以色列总理本格里安在《撒马利亚独立宣言》中表示。“色列国……我们尽最大努力促进国家发展,方便所有居民;基于以色列先知的梦想自由、正义和和平原则,确保所有公民都能享受社会和政治的平等。尊重宗教信仰、语言、教育和文化的自由。。。'。时间已过半个多世纪,以色列政府是否实现了它在独立宣言中的庄严承诺呢?阿富汗和西亚的国家巴勒斯坦是犹太民族的发祥地,也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故园。在历史上,这两个民族曾经长期共同生活、居住在这块“流着奶和蜜”的土地上,总体上和谐相处。但是历史的进程打破了这一局面,从1882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大批流散的犹太人通过数次阿里亚返回巴勒斯坦。表1是以色列建国前巴勒斯坦地区的人口构成概况。表1显示,1914~1946年,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口从6万人增长到约60.8万人,增长了9倍以上;犹太人在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从7.585%增长到32.956%,增长了近3倍。而阿拉伯人的相应比例则从92.415%下降到67.044%,降幅超过25个百分点。巴勒斯坦地区人口构成的剧烈变化,宗教、民族、文化认同上的明显差异和对土地、水等有限资源的争夺,导致阿犹两族的对立和冲突日益激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阿犹冲突达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一片混乱。1947年底~1948年春,阿犹两族各有上千人在“争夺战”中丧生。在美国的强力牵制下,疲惫的英国对混乱的巴勒斯坦束手无策,遂决定把问题提交联合国处理。1947年9月,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定将巴勒斯坦划分为阿、犹两个国家,“犹太国家的总人口约为99万,其中犹太人50万,阿拉伯人49万;阿拉伯国家的总人口为73万,其中阿拉伯人72万,犹太人1万。”21948年5月14日,英国提前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同日,以色列建国。此时,以色列境内共有阿拉伯人口约15万,犹太人约65万。以色列的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巴勒斯坦地区的人口分布图。自19世纪末,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口数量一直在增长,以色列的建国更是极大地刺激了这种增长趋势。大量移民的到来是促使以色列建国初期犹太人口剧增和以色列建国以来犹太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期,阿拉伯人口在以色列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1957年降到最低点10.795%,此后开始缓升,到2003年达23.458%,大约上升了将近13个百分点。关于以色列建国后阿犹两族的人口统计数据,请参看表2。表2显示,1949~2003年,以色列犹太人口从101.39万增长到516.54万,增长了4倍以上;同期,阿拉伯人口从15.9万增长到158.3万,增长了将近9倍,亦即阿拉伯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犹太人口的增速,结果即阿拉伯人口在以色列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阿拉伯人口的增长基本上全部源于人口自然增长。“阿拉伯人口总体上的增长,97%源于自然增长(出生人口超过死亡人口),3%源于移民,主要是家庭团聚类的移民。”31965年,阿拉伯妇女人均生育8.4个孩子,1985年此项数字是4.4个,到2003年是4.1个,远远高于同期犹太妇女人均生育的3.4个、2.8个和2.7个。尽管以色列阿拉伯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在下滑,但是,到2003年,仍达3.0%。4由于阿拉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超过犹太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甚多,而从海外移居到以色列的犹太人口总的说来是日益减少。因此,预计未来阿拉伯人口的数目和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预测,“到2015年阿拉伯人口将达181.4万,到2025年将达232万。”5阿富汗的城市化程度较低,与现行人口的比例相对集中截至2003年,以色列总人口为674.84万,其中犹太人口为516.54万,占76.542%;阿拉伯人口为158.3万(不包括加沙地带和西岸地区的阿拉伯人口),占23.457%。6关于以色列阿拉伯人口及其不同亚群体在全国六大地区中的分布情况,请参见表3和表4。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当代以色列阿拉伯人口的分布特点如下:1.在以色列全国大多数地区处于绝对弱势。表3显示,在除北部地区以外的其他五大地区中,犹太人都在人口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其中,在特拉维夫地区,阿拉伯人仅占该地区人口的1%,即大约1.6万人,而2002年初,特拉维夫有将近260万犹太人口。在这里,阿拉伯人很少。处于少数族群地位的阿拉伯人相对集中地居住在以色列北部地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微弱多数。而在其他五大地区中,阿拉伯人口都在30%以下,是这些地区的少数族群。2.城市化比例较低。“现代以色列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全国人口近90%生活在100多个大小城镇里。”7以色列犹太人口的城市化程度一直比较高,而阿拉伯人的城市化比例则比较低。表4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生活在拿撒勒等9个城市中的阿拉伯人不及以色列阿拉伯总人口的20%。在阿拉伯人的各个亚群体中,城市化比例比较高的是穆斯林。到2002年底,以色列阿拉伯人口中的主体——穆斯林的城市化比例勉强超过了40%。8至于占以色列阿拉伯总人口约4%的贝都因人9,绝大部分生活在以色列南部的内格夫沙漠中,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因此,就总体而言,以色列阿拉伯人的城市化比例要远远低于犹太人的城市化比例。3.与犹太人口严重“隔离”。2002年初,以色列共有犹太人502.5万,其中居住在特拉维夫、海法、耶路撒冷和比尔谢巴等4个城市中的犹太人达405.7万,占以色列犹太人口的80.736%。而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2002年底的资料,71%的阿拉伯人生活在116个居民点中,且构成这些居民点的几乎全部人口;另外24%的阿拉伯人生活在以色列中央统计局所谓的“混合”居民点(“mixed”locality)中,其余还有1%的人生活在犹太人占绝对优势的城市中,最后4%的阿拉伯人口是贝都因人。在阿拉伯人这116个居民点中,只有9个是城市,其余均为小镇和乡村。10即使在所谓的“混合”居民点中,阿犹两族也是分别居住在各自的街区,泾渭分明,老死不相往来。“在‘混合’居民点中,阿拉伯人集中在某些社区中,构成这些社区人口的主体。例如,阿拉伯人占阿克(Akoo)旧城人口的95%以上,占海法下城(lowercity)人口的大约70%。”11因此,在以色列,犹太民族是高度发达的“城市民族”,而阿拉伯民族则是传统的“乡村民族”,两族在人口地理分布上是严重隔离的。教育程度与家庭消费社会学理论认为,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占有、权力分配和社会声望等方面总是有差别的,其外在表现就是社会分层。社会学理论还认为,讨论社会分层时,不仅要分析财富占有状况,同时还必须考虑职业分布、受教育程度、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受教育程度标志着一个族群的劳动力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族群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不同个人或族群所接受到的教育不同,其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也大不相同。在以色列,有高中和大学以上学历的犹太人比例合计为57%,而阿拉伯人的相应比例合计为25%,仅是犹太人水平的43.859%。而“在25~34岁这一人群中,接受过12年或更多时间教育的阿拉伯人只有26%,犹太人的相应比例为60%。”12犹太人的受教育水平远远高于阿拉伯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阿犹两族受教育水平上的悬殊差异呢?首先是以色列政府对阿拉伯人的教育投入甚少。在号称民主和高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以色列,至今仍然连一所阿拉伯大学(被占领土上的阿拉伯大学不在此例)也没有!阿拉伯中小学师资、教学设备等缺乏是长期、普遍的情况。其次是教育中的机制性歧视,尤其是在语言上。尽管阿拉伯语也是以色列两大官方语言之一,但是,以色列所有的大学,包括特拉维夫大学和海法大学等著名高校,均以希伯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中学和大学的入学考试所用语种也是希伯莱语。西方国家强调,少数族裔或移民应该学会主流族群的语言,主动融入主流文化之中。而“坚持移民应融入以色列主流语言运作的机制,就等于偏袒原居民或殖民者后裔的利益和生活方式。”13所有这些对于阿拉伯人来说是极不公平的,直接导致阿拉伯裔学生升学率下降,低于犹太裔学生甚多。以2003年为例,犹太裔学生的大学升学率为48%,而阿拉伯裔学生的同项比例仅仅31%,比前者低17%。在全体大学生中,阿拉伯裔学生只占8.1%,其中本科生9.8%、硕士生5.1%、博士生3.3%。14教育程度与就业率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其失业率越低。如上所述,以色列犹太人由于接受了比阿拉伯人更为良好和系统的教育,他们的就业率较高,且在职业分布上占据优势,收入水平比阿拉伯人明显高。关于以色列两大族群的职业分布状况和就业状况,请参见表5和表6。从表5可以看出,在“学术职务”、“技术人员”和“经理”等需要较高文化素质的职业中,阿拉伯男人所占的比例合计为16%,而犹太男人所占比例合计为39%,超出阿拉伯男人23%。阿拉伯男人中,工人所占比例合计为64%,而犹太男人仅为36%,低于阿拉伯男人28%。表6显示,犹太人男性劳动力的总体就业率高于阿拉伯人。在35岁或以上的男性劳动力中,犹太人的就业率高于阿拉伯人,其中35~44岁阶段超出5%,45~54岁阶段超出17%,55~64岁阶段超出43%。不同的职业意味着不同的收入,“阿拉伯人的月平均收入为4472新谢克尔(约800欧元),不到犹太人月平均收入的60%。”15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家庭消费类型的差异。关于以色列两大民族家庭消费的构成和以色列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构成情况,请参见表7。表7显示,阿拉伯人用于食品、衣物和家具等所谓“低级消费”的开支比例合计为37%,而犹太人的相应比例合计为23%,相当于阿拉伯人用于该类开支比例的62.162%,其中,阿拉伯人用于食品的开支为24%,是犹太人该项比例的1.5倍;而在健康、文娱与教育等所谓“高级消费”项目中,犹太人的相应开支比例合计为19%,超出阿拉伯人6个百分点。尽管以色列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发达的工业经济,国民生活水平很高,但是阿拉伯人口却没有被覆盖在以色列社会经济发展之中。社会分配的不公导致阿拉伯社团的贫困和落后,阿犹两族差距日益扩大。2001年,以色列中央统计局在综合分析人口分布、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和政府资助获得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前提下,将整个以色列212个居民点划分为10个等级,其中1代表最低层,10代表最高层,数字越大,层次越高。在1~4层中,阿拉伯人居民点共有76个,占108个该类居民点的70.37%;而在5~7层中,犹太人居民点有63个,占67个该类居民点的94.03%,至于最高的3个层次即8~10层,共37个居民点,均为犹太人。16这充分说明,以色列犹太人的社会-经济分层状况远远优于阿拉伯人。阿犹两大民族之间社会经济地位为何会有如此差异呢?主要原因如下:首先,犹太人有“先发优势”。1948年以色列“建国战争”即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滞留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口约15万,其中约1/4的阿拉伯人,即将近4万阿拉伯人流离失所,成为以色列的国内难民。17而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获胜,夺取了大片巴勒斯坦领土。这些被占领土上的阿拉伯人大多数沦为国际难民(根据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工程处统计,截止到1998年12月31日,在该处登记的巴勒斯坦难民总数已达357.3382万人),其总价值高达数百亿美元的房屋、土地、家具和家畜等财产绝大部分落入犹太人手中。“如果绝大多数巴勒斯坦难民不能返回家园,仅财产损失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根据现行标准计算,按照当年价格折算,赔偿金额约920亿~1470亿美元。”18此后,以色列政府又先后通过一系列法令,获取了原来属于阿拉伯人的大量土地,尤其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农业土地,或者是为建立新的犹太定居点而获得的土地。其次,阿犹两大民族在社会分配中地位截然不同。《以色列独立宣言》宣布:“……根据我们天然和历史的权利,以及联合国大会决议,宣布在以色列土地上建立一个犹太国家——以色列国……以色列将准予散居各国的犹太人移居入境……我们号召流散在各国的犹太人帮助我们移民和建设以色列,并同我们一道为实现世代以来的梦想——复兴以色列——而奋斗。”19尽管以色列宣称它是一个民主国家,但犹太教和犹太人在以色列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纳达夫·萨弗兰在《以色列的历史和概况》中开篇写道:“以色列首先是犹太复国主义的产物。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与一个半世纪以来澎湃于全世界的民族主义浪潮紧密联系着的。”20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时至今日,以色列仍然没有一部宪法。《以色列独立宣言》更主要的是一份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宣言,而不是一部法律,没有法律所特有的约束力。宪法的缺乏,使得不分宗教信仰、不分种族地平等对待和保证全体公民的权利缺乏法律上的最终保障。“对阿拉伯少数民族来说,法律平等的缺失和以色列作为犹太国家的根本特性诱发了对阿拉伯人的结构性歧视和制度性歧视。”21因此,以色列事实上是一个具有双重国格的国家:民主国家和狭隘民族主义国家。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犹太人在以色列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而阿拉伯人则处于从属地位,被犹太人掌控的历届以色列政府边缘化。“阿拉伯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9%,而以色列政府各个部门一般只把不到7%的预算拨付给阿拉伯人。福利部拨付给阿拉伯人的预算为9.8%,教育部拨付的预算为3.1%。”22最后,阿犹两大民族的外部经济联系完全不同。对于犹太人来说,流散犹太人是他们的“天然”银行和稳定“靠山”。自以色列建国以来,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流散犹太人一直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了以色列及以色列犹太人巨大的援助。1967年“六五”战争后的半年里,仅美国犹太人就购买了1亿美元以上的以色列国债券;同期,流散犹太人通过犹太办事处向以色列提供的捐款更是高达3.46亿美元。23流散犹太人还积极为以色列新犹太移民提供经济支持,或者通过设立各种基金为以色列犹太人提供资助。“据统计,1950~1980年,以色列得到的国外犹太人赠款、贷款达120亿美元,占这一时期得到外援的1/3以上。”24其中赠款占了绝大部分,而所谓贷款,不仅利率很低,而且还债期限无限拖延。“确实,要是没有海外犹太人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帮助,以色列要取得后来的成就是不可能的。”25而对于以色列阿拉伯人来说,他们不仅几乎得不到来自外界的任何帮助,还得积极出钱、出物,支援巴勒斯坦同胞的革命事业,或者为他们流落异乡的同胞提供帮助,或者为生活在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同胞提供帮助。26因此,流散犹太人对以色列犹太人的帮助是一个巨大的、正向的“推”的作用力,使得犹太人原本占有优势的社会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而阿拉伯人对其同胞的帮助,却是一个不小的、反向的“拉”的作用力,导致其原本脆弱的社会经济地位愈加低下。思想政治认同的复杂性以色列阿犹两大民族在人口分布和社会分层上的巨大差异,给以色列带来了重大影响。首先,以色列阿犹两大民族人口地理分布上严重“隔离”的情况不容乐观。周星先生在《民族政治学》中指出:“几乎在一切形式下,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都可能成为民族问题的潜在影响因素乃至显在的表现形式。”这就是说,民族居住的地理分布情况是诱发民族问题的因素。以色列阿犹两大民族人口在地理分布上的“隔离”,在未来可能成为其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潜在诱因。新加坡学者李永隆认为:“如果少数民族是像马来西亚的华人那样比较平均地分布于全国,而不是像缅甸的克伦人、菲律宾的摩洛人、泰国的马来人,以及印度尼西亚的亚齐人和摩鹿加人那样占有特定的民族地域的话,则分离和冲突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少。”27其次,以色列国家构建中政治整合与文化整合的错位或严重不同步。马林诺夫斯基指出:“文化整合和政治整合这两个原则的本质区别对于理解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是至关重要的。”28以色列的阿犹两大民族在“文化”上存在巨大的天然差别,这就导致了以色列政治(或国家或政权)上的统一和“文化”上的分裂。而且,如前所述,以色列两大民族在社会、经济、教育和宗教等方面也是分裂的。再次,以色列阿拉伯人政治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错位。以色列建国已将近60年,它不仅在强敌环视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了下来,还越战越勇,越战越强。在以色列政治体制这一现实背景下,以色列阿拉伯人首先是以色列公民,他们拥有以色列公民身份和权利(尽管这种身份和权利不一定完整和充分)。而“公民权在这里制造了一种新的认同,一种与族属意识、族际身份分离的政治认同,它是多元文化的一把政治保护伞。它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政治联系,一种比种族联系和地域联系更加广泛的联系。因而,它提供了一种将种族上的亲族认同(文化民族)与和国家相联系的政治认同(国家民族)相分离的方法,一种把政治认同从亲族关系转向政治地域关系的途径。”29并且,“高度发达的公民权形式便将这种种族亲缘关系与政治地域联系分割开来。”30从民族性角度而言,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当然是阿拉伯民族的一分子,有着共同的文化、历史传统与宗教信仰。尽管充当了“二等公民”的角色,甚至在近20年中被置于军事统治下,但在以色列建国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