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到象征主义求生的哀歌《阳光下的人们》评析_第1页
从现实到象征主义求生的哀歌《阳光下的人们》评析_第2页
从现实到象征主义求生的哀歌《阳光下的人们》评析_第3页
从现实到象征主义求生的哀歌《阳光下的人们》评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现实到象征主义求生的哀歌《阳光下的人们》评析

《阳光下的人》是格桑卡法尼在1973年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作品通过对各种细节的描写,揭示了巴勒斯坦难民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反映出作者对巴勒斯坦人民的生存,对巴勒斯坦未来的强烈的忧思和无奈。难民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的社会现象,展示出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对于难民本身来说,各种各样的边缘化和非合法性是一种极其复杂而且通常令人困惑不已的体验。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他们在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后,前往的虽然大多都是语言和宗教都相同的阿拉伯国家,但是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他们仍然体会到了不同程度的疏离感。身份的非合法性、生活习惯上存在的差异、法律和制度等方面的约束,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被抛向社会边缘的群体。笔者曾亲眼见到巴勒斯坦人在入境其他阿拉伯国家时遇到的麻烦。同时,工作难觅、衣食无着、居无定所、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处境,不仅使他们苦苦地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而且常常会使他们茫然、麻木、绝望,甚至失去理智,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来。《阳光下的人们》向读者展示的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问题;正是长期过着难民生活的巴勒斯坦人的悲惨境地;正是他们在被边缘化、连起码的生存权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困惑、麻木与非理性。《阳光下的人们》描述的主要人物是3个想偷渡到科威特的巴勒斯坦难民阿布·盖斯、艾斯阿德、迈尔旺和一位替别人开运水车的巴勒斯坦司机阿布·赫佐拉。阿布·盖斯是位上了年纪的人,10多年来,他与妻子、儿子住在属于别人的半间屋里。他一贫如洗,女儿因营养不良,在出生后两个月便夭折了。他一直像乞丐那样生活着,像一只老狗那样趴在卑贱的破屋子里。为了能让儿子去上学,为了能买得起一两桶橄榄油,为了能在某处盖一间房,他决定离开妻儿,经沙漠偷渡到“遍地是黄金”的科威特。艾斯阿德是一位成熟的男子汉。他花了20第纳尔从约旦偷渡到伊拉克。在伊拉克,他不仅无护照,无过境许可证,而且是一位对国家安全有威胁的阴谋分子,是一个上了黑名单的人。他也想去科威特,他听说在那里挣钱非常容易。他向叔叔借了50第纳尔,作为此次远行的路费,而叔叔借钱给他,是希望他能尽快自立,以便让他与自己的女儿结婚。迈尔旺是一个只有16岁的小伙子,家中原有父母、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10年来一直住在难民营的泥房子里。全家人靠在科威特工作的哥哥每月寄来的一点钱生活。父亲的最大愿望是有朝一日能从泥房子搬到水泥房子里去。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了哥哥的消息,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没有了着落。上了年纪的父亲无力为6张嘴提供食物,为了求得自身的安宁,竟与妻子离异,丢下5个孩子,去与一个在雅法遭轰炸时失去了左腿的女人结婚。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这个女人拥有一套3居室住房。在这种情况下,迈尔旺不得不辍学,准备偷渡到科威特去,像他哥哥以前做的那样,承担起养家■口的重任。汽车司机阿布·赫佐拉是个光棍汉。他在抵抗以色列入侵者的战斗中,因踩上地雷而受伤,并且失去了性功能,所以一直没有结婚。他虽在替人开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钱,但仍认为需要更多的钱。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干得很累,很想躺在树荫下休息;另一方面,他没有结婚,没有子女亲人可依靠,他还得为养老做准备。因此他的目的是不择手段地积攒钱财。这4个人都是流落他乡的巴勒斯坦平民百姓,是贫穷,是饥饿,是求生存的欲望也是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他们聚在了一起。前3位都想去科威特“淘金”,后一位愿以每人15第纳尔的价码将他们偷渡到目的地,偷渡的工具是一辆拉水用的大罐车,偷渡的方法是让3个人在快要过境时躲入水罐内。在炎热的沙漠里,在8月烈日的烧烤下,司机用6分钟时间经过伊拉克边境。尽管只有6分钟,已使车内的3人脸色惨白,浑身无力,连话都说不出来。在入科威特边境时,因被无聊的边境官员的无聊调侃而耽误了时间,3位不幸的偷渡者都被活活闷死在车内。格桑·卡法尼在创作《阳光下的人们》时,采用的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在探讨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时,不能将其与当时整个阿拉伯文艺领域的现实主义倾向割裂开来。在40至60年代,阿拉伯作家的创作均以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为主体。巴勒斯坦和埃及作家是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变迁有关,也与时代洋溢的民族主义精神有关。《阳光下的人们》充分体现了人物的自然性,这是现实主义所必需的。在欣赏这篇作品的过程中,读者几乎无法区别展现在眼前的是文化现实还是艺术现实。但是我们也绝对不会把作品看作是新闻记录或现场记实。因为他并不是简单地记录或排列事实,而是将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的素材,进行重新组织,重新加工,使之有形、有式、有比较、有悬念,从而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现实。3个想偷渡到科威特的巴勒斯坦人是3代人的代表,也是所有巴勒斯坦难民的代表。他们的共同命运都是无家可归,流落他乡。他们住的是租别人的半间破房和难民营中的泥房子;他们一贫如洗,连女儿也养不活;为了能供孩子上学,为了担当起养家餬口的重任,为了尽早自立,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偷越国境去科威特谋生。他们知道那是一种后果难以预料的冒险;他们知道也许会死在路上。但是,谁说死了不比现在这样活着好?自己的村庄没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橄榄树没有了。他们靠什么生存?在异国他乡,他们是被边缘化了的群体。为了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权,他们只能铤而走险,结果全都被闷死在水罐车内。这不是他们3个人的命运,而是许许多多巴勒斯坦难民的命运。这3个人代表的是被客观环境禁锢的3代人。他们对反抗现实,以革命的意志去抗争无任何感觉。阿布·盖斯只想着自己的家;艾斯阿德只想着与自己的未来有关的许诺;迈尔旺只想着养活母亲和弟妹。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连命都保不住,连活下去都有困难,还谈什么反抗和斗争。他们在痛苦中彷徨乃至迷失。他们是一些在不公正的命运面前忘却国家和民族的大利益,而只想着去寻找个人幸福小利的人们。格桑·卡法尼以对人物的现实描写,以对情节的细微描绘,以自然性的对白,以悲剧性的事实紧紧地把读者吸引,并让读者与他一起紧张,与他一起心跳,与他一起哀叹,与他一起流泪。他用3位主人翁的死告诉人们:没有国家的人,没有幸福可求,而只有贫困、苦难与死亡。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使人感受到作家更深沉、更凝重的忧患意识,也激起世界上一切善良的人们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同情,对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支持,对巴勒斯坦武装斗争的理解。作者为了赋予作品更多的象征意义,在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同时,也对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从而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启迪性和感染力。在阿拉伯历史上,象征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法早已被采用。特别是在民间文学中,人们常常运用象征来暗示某种情感,表达某种不满,抨击某种现象,嘲讽某种行为……象征主义是符合阿拉伯文化心态的,它要表现的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失望感。它通过暗示、烘托、联想等手法的运用,深刻揭露政治的腐败、道德的沦丧、价值观的缺失、人性的扭曲。象征是利用物质表现形式来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事实上,人们常说的暗示便是象征的关系。在《阳光下的人们》的开头,作者就提到有一只黑色的鸟在天空中高高地、孤独地、毫无目的地飞翔。后来,作者又有几次提到这只鸟。首先,黑色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一种不祥之兆。此外,这只漫无目的地飞翔的鸟既暗示阿布·盖斯,又暗示巴勒斯坦。在看到这只鸟时,阿布·盖斯已抵达巴士拉,已在准备偷渡。然而,对这种行动,他却心中无数,吉凶如何难以预料。他就像这只鸟那样是孤独的,无助的,迷茫的。当时的巴勒斯坦已落入以色列人之手,巴勒斯坦解放事业正处于低潮,巴勒斯坦人民正处于极度的绝望之中。因此,当时的巴勒斯坦就像那只鸟那样,不知飞往何处。她不仅需要善良的人们和国际社会的同情,更需要支持、帮助,让她走出困境。运水车司机阿布·赫佐拉象征的是人性的扭曲。他是一个利欲熏心的人,为了挣得几十第纳尔,把3位同胞带上了死亡之路。他不舍得花点力气将他们埋葬,还不忘从尸体身上掏走他们剩下的最后一点钱,连迈尔旺手腕上的那块表也没忘摘走。在求生存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人跟动物之间似乎已不存在多少区别。或许人比动物更残忍,更无情。另一方面,阿布·赫佐拉暗示的是巴勒斯坦领导机构,是巴勒斯坦军队。阿布·赫佐拉看起来很强壮,但外强中干,实际上不是个真正的男子汉。当时的巴勒斯坦领导机构和巴勒斯坦军队不仅形同虚设,已无号召力和战斗力,而且四分五裂,内部矛盾重重,就像阿布·赫佐拉那样身为男人却失去了理性,徒有其表。那些边境官员则是腐败的官僚阶层的化身。他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一个个养得肥头大耳,大腹便便。一天到晚,想的是吃喝玩乐,一谈起女色就眉飞色舞,垂涎欲滴。他们根本不顾他人的死活,更不顾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巴勒斯坦难民的死活。同时他们也象征其他阿拉伯国家。对于巴勒斯坦问题,阿拉伯国家各有各的算盘,他们不可能,也不会像对待本国的问题那样去对待巴勒斯坦问题。他们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更多的是冷漠、旁观。这种情况不仅在格桑·卡法尼创作他的《阳光下的人们》时存在,就是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在作家的心目中,整个阿拉伯世界都是没有出路的闷罐车,都是令人窒息的燃烧着的炉子。小说最后通过司机之口问道:“你们为什么不敲?你们为什么不喊?”事实是他们不可能敲,也不可能喊。他们是一群无知的人,一群麻木的人。他们选择的是错误的方向。从他们钻进水罐车的那一刻起他们的悲剧命运就已开始,他们踏上了一条没有前途的绝路。铁罐水车象征着环境对他们的禁锢,四面铁壁暗示着他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灼热的太阳的烘烤则意寓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赤裸的身躯更意寓着他们一无所有。他们都向往树,都想在树荫下休息,可偏偏要去根本没有树的科威特。他们只会躲在漆黑的闷罐车内,忍受着灼热,什么也看不见,不敢动,不敢敲,更不敢喊。在他们看来,被抓起来遣返,在生不如死的赤贫中生活,同样是死路一条。这一切正是作者在创作《阳光下的人们》时要表现的主题:揭示巴勒斯坦人在困境面前的绝望、困惑与麻木。应该指出:“你们为什么不敲?你们为什么不喊?”同时也是作者本人发出的呐喊;是他对冲破死闷现实的呐喊,是他对武装斗争的呼唤,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呼唤。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想达到的目的便是激起巴勒斯坦人民的觉醒,唤起他们为收复失地,回归家园而进行反抗、斗争的激情和热情。《阳光下的人们》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