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通土司建置与置换术考述_第1页
鱼通土司建置与置换术考述_第2页
鱼通土司建置与置换术考述_第3页
鱼通土司建置与置换术考述_第4页
鱼通土司建置与置换术考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通土司建置与置换术考述

鱼通是康县的一个古老名字。位于四川省西部民族走廊的河渡上游,距康定县和芦溪县30公里。这个地区现在是康达地区。古代的鱼通还包括金汤(上鱼通)、康定盆地(清中叶以前,打箭炉一直俗称鱼通);严格意义上的鱼通(今贵琼语藏族居住区)下起河(大渡河)西瓦斯沟口(不包括今鱼通瓦斯乡析多河以南各村)、河东的亢州村,上至金汤河口,是一个长达二十来公里的高山峡谷区。20世纪以前,这里是一个相当封闭的地区,居民至今保留了古代羌族语言和一些风俗特点,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注目。“鱼通”最早得名于唐宋,见文献于元代,至今未更。“鱼通”始见于文献就与土司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元、明、清三代相继长达六百多年。土司制度是自元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效统治的行政军事合一的管理制度,土司由中央政府授职,世代相袭;土司在其管辖区内俨然是“王中王”的土皇帝,衙门就成为行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宗教权力的中心或首府。对一个地区长达几百年土司制沿革及其衙门这一中心的确定、探索,也许会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民族的研究带来方便,特别是象鱼通这样独具特色的地区。因此,笔者打算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整理、分析及实地考察的结果,试对鱼通土司建置及其衙门的存废、位置和特点,作粗浅的探究。一、鱼通文化是因违反汉文化,且又被当地文化影响的—“鱼通”一词和鱼通人“鱼通”一词是藏语的汉语音译。唐贞观初年,奴隶制吐蕃实行不断的军事扩张,已控制了整个康区,大渡河流域划入了它的版图。但因大渡河中、上游历来是唐王朝的边缘线,对这一代有很大影响;吐蕃崛起,这一带也就成为唐、蕃相互争夺、时属时失的地区。“如意元年(692年),吐蕃大首领曷苏率所属,并贵川部落请降。则天令右玉铃卫将军张玄遇率精卒二万充安抚使以纳之。师次大渡水,曷苏事泄,为本国所擒”。据任乃强先生考证,由于贵川部落的这次内附,武周末年在今康定盆地(贵川部落住地)置羁縻贵州(又称上贵州);开元十七年,在大渡河两岸今鱼通地区另一贵川部落住地置贵林州(又称下贵州)。宋沿袭了唐的建置。但笔者认为贵川部落之“贵川”并非“鬼川”讳言得名,而为这支旄牛羌(旄牛羌与旄牛夷虽同源流,但血统、文化均有差异,在草地者为旄牛羌,仍游牧;在东山峡谷者,已定居农耕,是为旄牛夷)自称“gu33+ctha55”(音近贵川)命名的。自汉以来,一直住牧在今康定盆地的那支贵川部落,当为今自称gu33+tcha55的贵琼藏族的最早祖先,但由于与吐蕃、“弭药”长期(经唐、五代、宋)的融合,风俗、语言等逐渐发生了变化。而今鱼通地区的这支贵川部落(或与康定盆地那支贵川部落同时迁徙入不同的地点;或为如意元年贵川部落内附之部,被张玄遇安置于今鱼通),已属旄牛夷,仍自称gu33+tcha5无疑;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尽管长期为吐蕃所属,但受其影响不大,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被周围藏族视为异族,称其为“鱼通”,藏语意为“缠头的人”。这是根据鱼通人中的中老男子和妇女中上了年纪的老人,头上都喜欢缠上一盘又厚又重的盘头帕,以其服饰命名的称呼。汉语又根据藏语音译为“鱼通”,把这些缠头的人们称为鱼通人,将鱼通人居住的地区称为鱼通,并于元代始见于文献,沿袭至今。康定以前也习惯称鱼通,无疑与历史上两支贵川部落有关。元、明、清各代,康定居民仍保留了原贵川部落的某些特点。金汤(上鱼通)当为原鱼通人居住的地方,只是从明中后期以后,其地为董卜韩胡宣慰司所属,受嘉戎藏族影响,或为其所融合,或下迁鱼通。鱼通人或称贵琼人,除受藏族影响外,同时,也受汉文化影响。元代鱼通建置多与碉门、黎、雅连名授职,可见其与内地的联系。特别是自宋代以后,从天全翻马鞍山,经岩州(今泸定岩安)到鱼通;沿大渡河谷,穿折多河峡,到打箭炉的小茶路,都为商人打通(进藏大道为泸定沈村过大渡河,翻摩岗岭,经雅加梗之古道)。天全一带汉化较高的青衣羌沿小茶路,陆续迁入一部分到鱼通。当今鱼通人,汉姓犹以高、杨二姓为多,可作佐证。今鱼通青年妇女都身着束腰青色长衫,是否吸收了青衣羌的一些特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明、清时期,汉源、荣经一带居民为了逃避社会动乱,求得生存,沿大渡河而上,迁入鱼通不少,作为土司下的“客户”定居下来。今鱼通诺基、日觉等村不少居民的祖先都是来自荣经、汉源一带,早的十多代,迟的二、三代。鱼通也曾为木坪董卜韩胡宣慰司所属,清鱼通土司本系木坪土司分支,嘉戎藏族对这里也有一定影响,所以,后来有鱼通土司为嘉戎十八土司之一的说法。由于鱼通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历代与周边各民族虽有联系,但不特别密切,没有达到被融合或同化的程度,这里的居民基本上保留了原有部落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早在1930年4月,筹建西康省的调查人员就已有这样的记载:“鱼通为康定八区之一,其民族语言风俗,都是自为风气,既不同于汉人,又不同于康民,简直等于另一民族”。但他们却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不少特点。二、鱼通土冀在元成宗初的军事、经济机构设置鱼通有明确记载的历史是从元代在这一带实行土司制度开始的。《明史、土司一》载:“天全,古氐羌地。五代孟蜀时,置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军安抚司。宋因之,隶雅州”。是说在孟蜀时已设鱼通军安抚司,据查《新、旧五代史》、《宋史》等文献,均不见有此设置,显然为后来附会之词。元代在鱼通先后设置过鱼通宣抚司、鱼通安抚司、鱼通军民宣抚司、鱼通万户府;与鱼通有关的设置还有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鱼通等处管军镇守万户府和朵甘、哈达、理塘、鱼通等地钱粮总管府。元宪宗三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分兵三路,中路由他亲自率领,从阿坝草地循大渡河谷向南,鱼通、长河西和岩州等地土酋率先迎降,是年置黎、雅、松、茂、碉门、鱼通、宁远等处宣抚司,隶属河州、吐蕃等处宣慰司。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于四川徼外,改置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等处安抚司,隶属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由陕西行省管辖11。由于鱼通土酋先降于元,又处在交接地带,显然受到元中央王朝的重视,担负起宣抚、安抚之职责,“至元四年十月,鱼通、岩州等处达鲁花赤李福招诏谕西番诸族酋长,以其民入附”。至元十三年九月,以吐蕃合答城(即哈达城,今道孚协德)为宁远府,第二年并长河西、鱼通、宁远为一个宣慰司,命色巫绒土酋为宣慰司使,住牧今木雅。为了加强对康区吐蕃政治、军事、经济的统治,到元成宗初又划小行政区,增加军事、经济机构设置。“元成宗贞元二年(1296年),并吐蕃、碉门安抚司、运司,改为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军民宣抚司”。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又改置长河西管军招讨司、长河西管军万户府,鱼通万户府,碉门鱼通等处管军镇守万户府和朵甘、哈达、理塘、鱼通等地钱粮总管府。据《元史·百官三》记载,有关鱼通的设置有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安抚使司,鱼通路万户府,碉门、鱼通等处管军镇守万户府。显然,鱼通宣抚司、鱼通安抚司,鱼通、长河西、宁远宣慰司,鱼通军民宣抚司为元初短期之设,只有鱼通万户府为终元土司。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处安抚司可能为监察设置,碉门、鱼通等处管军镇守万户府当为军事防务设置。从元代在这一带的设置看,鱼通的区域不仅包括今康定盆地、金汤,而且可能还包括今丹巴、宝兴、大、小金川原嘉戎藏族的一部分地区。明、清继承元制,继续在川西边地实行土司制度。明初,大渡河流域土酋陆续归附明王朝,“咱里土千户始祖阿交,鱼通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投诚,六年授长河西千户新职衔”。尽管文献没有明确记载鱼通土酋投诚、授职的文字,但与长河西土官投诚,授职的时间相距不会太远。明洪武三十年置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以西番打箭炉长河西土官元故右丞刺瓦蒙为宣慰司使,住牧木雅。“初,鱼通及宁远、长河西,本各为部,至是始合为一”,说明鱼通土酋在明初投诚、授职无疑,鱼通土官当为鱼通万户府万户的后人。鱼通土酋被授予何种职衔,未见文献记载。根据鱼通在元代的地位和区域,笔者认为不会低于长河西土千户职衔。明代已不见碉门鱼通等地连名授职的记载,不是说鱼通与天全等地骤然减少了联系,而是鱼通地区已完全划归于吐蕃范围。以此可以证明,杨嘉铭先生于1988年7月在麦崩上火地发现之“怀远将军墓”应为元碉门鱼通等处管军镇守万户府万户怀远将军杨元忠之墓。嘉庆《四川通志》、《清史稿》等文献均未见有单独授予鱼通土酋土职的记载。但据《清史稿》载:“宣统三年,赵尔丰……”,旅经道坞、打箭炉,檄鱼通、卓斯各土司缴印改流”,和几次实地调查所得资料证实,清王朝授予过鱼通土职无疑,据口碑资料得知,鱼通土司实属于乾隆、嘉庆年间的木坪董卜韩胡宣慰司分出,并得到清王朝授职认可。清嘉庆以前,鱼通属木坪董卜韩胡宣慰司所辖,木坪土司西界明确记载包括了鱼通,木坪“西至鱼通蛇勒(舍赖、舍联)、章谷(瓦斯沟河口北岸台地,今瓦斯乡章谷村)六百里,交冷边土界”;与冷边长官司北界相接,冷边“北至大冈(今瓦斯沟河口南岸台,实为大冈河东之亢州)一百一十里,交木坪土司界”。清顺治九年(1652年)归附,康熙五年(1666年)始设的明正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原明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已不再辖上、下鱼通地区。乾隆《打箭炉厅志》、嘉庆《四川通志》、赵尔巽《清史稿》等不见明正土司所辖有鱼通的记载,明正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之鱼通实为习称鱼通之打箭炉。据宋德杨先生考证,明正土司蛇蜡喳吧于康熙三十九年为昌集烈叛乱所杀,其妻工喀护理印务。康熙五十四年,木坪土司雍中七力病故,子年幼,其妻桑结(工喀之女)护理印务;不久,工喀病故,明正乏嗣,桑结兼理明正印务。雍正三年,炉城地震,桑结被压死,坚参达吉(雍中七力之子)继嗣,兼理明正、木坪两土司。可见明正、木坪两土司已于清初就视为一家了。但两个平级而互不相统属的土司,达到联婚、相互继嗣,一定经历过很长一段冲突、和谈、友好的关系过程。据《明史·西域三》载,明中叶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年间董卜韩胡宣慰司势力大,“强悍不法”,极力扩张辖地,多次乞封王未允。明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所辖上鱼通,鞭长莫及,最先为董卜韩胡土司所据,逐渐又把下鱼通据为己有,所以到清初,上、下鱼通都已为董卜韩胡土司所属。这与当地居民的传说相符。那么,清中后期鱼通土司又是怎样从木坪土司分出来的呢?大约在乾隆四十年,清政府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木坪土司尽管势弱,“明正、木坪忠顺有余,强悍不足”,但极力协助清廷平叛,立有大功。由于木坪土司的继续衰落,引起了内讧。土司甲凤翔娶包氏姊妹为妻妾,各生一子。妾有夺嫡之心,随时在凤翔耳边说姊的坏话,凤翔宠妾,欲加害于妻及长子。包氏母子在衙门念经喇嘛“格西”、一“役吓”(娃子)的帮助下,逃到上鱼通邦甫一带躲藏。后为下鱼通十三村总头人(即后来杨维舟的祖先,当时住野坝)闻知,认为包氏子为嫡出,理应承袭土司,动员大小头人迎请包氏母子到下鱼通建衙。因感死里逃生,得之天赐,故为其子取名甲天恩。嘉庆初年,甲天恩成年,并贿赂上告雅州府(雍正七年雅州府同知已移住打炉箭),得到明正土司甲木参沙加的支持,雅州府禀请上司详文认可,是为下鱼通甲吥(土司)。据《四川通志》所载:木坪董卜韩胡宣慰司“四至共一千九百四十余里,每年认纳……,贡马四匹,折征银三十二两,又旧管鱼通地方草粮五十石,折征一两,共折征银五十两,解赴市政司完纳”。显然,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刊行《四川通志》前,鱼通已从木坪土司单列出来,只是作者情况不清,没有详述。现将在麦崩乡水电厂发现的包氏之孙甲木参彭楚请建的包氏节孝牌坊,和在敏千山坟山坪(鱼通土司家墓地)见到的甲天恩夫妇双棺墓牌坊附录于下,也可作佐证。节孝坊所提之军功,肯定是协助清廷平定大、小金川叛乱之功无疑。此节孝牌坊是道光三年在麦崩新建衙门后请建的,这时甲天恩已去世(道光二年),鱼通土司由其子甲木参彭楚掌印。墓牌坊中所提之“皇清钦赐五品职衔”,按清朝官职“甘肃:千户七人,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四川:宣抚使五人,从四品。安抚使十有六人,从五品。千户四十有一人”,甚可证鱼通土司为土千户。包氏节孝牌坊和甲天恩夫妇墓牌坊足以证明鱼通土司系从木坪土司分出,甲天恩为第一代土司。为了感谢杨头人,许为副土司,世代承袭,两家互通婚姻,永不与他人开亲,直到解放。又感“役吥”之功,把邦甫、束里、庄子沟七十二家锅庄(正户)“赐”予他,任命他为当地头人,由于藏族无姓,他就以役吥之“役”为岳,即后来岳海山的祖先。这就是邦甫、束里、庄子沟成为鱼通土司在上鱼通飞地的由来。木坪土司害人不成,反倒丢了一大块地盘,及其属民,因此,一直想夺回这块地方。尽管有时关系缓和、互通婚姻,但矛盾一直存在,并时有战争,直到清同治年间,鱼通、木坪两土司在成都打官司以鱼通土司获胜,才告一段落。清代鱼通土司所辖区域:下起瓦斯沟口、亢州,上包括邦甫、束里、庄子沟十个村。1911年赵尔丰在康区改土归流,在回川途中收缴了鱼通土司印信号纸,其地归属康定县。但鱼通土司仍保有很大一部分土司权力,最后一代土司甲安仁还任西康省康定县保安大队长。直到1951年7月平定甲安仁叛乱,才最终结束了鱼通的土司制度。三、黄粱梦文化墙内的江前空间中央政府所授印信是土司权力的象征,土司衙门也就成为土司所辖地区的核心。元代,鱼通土司衙门(鱼通宣抚司,鱼通安抚司,鱼通军民安抚司、鱼通万户府)治所均在今鱼通。按鱼通的地势和历史变迁情况,可以推断,衙门修筑在麦崩及其附近的可能性较大。元世祖至元四年,鱼通、岩州等处达鲁花赤李福招诏谕西番诸族酋长,以其民入附,也可证元鱼通的中心在大渡河东岸一带。谭其骧先生著《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宣政院图,标明元鱼通万户府治所在今小天都附近折多河北岸,据笔者实地考察,折多河峡山岸多悬崖绝壁,特别是在小天都一带,因此,鱼通万户府的治所不可能建于此。明代鱼通土司是元鱼通万户府的继续,衙门也不会出于麦崩及其附近。由于时间久远,历史的演变,明、清鱼通土司又中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元、明鱼通土司衙门已无遗址可查,也未曾闻及有关情况的传说,由于文献记载简略,其具体的位置有待考古的发掘。现今能见到的是清中后期从木坪土司分出的三个衙门遗址。清代鱼通土司由于长期与木坪土司结怨,特别是在嘉庆年间,战争的破坏,军事上的需要和统属的方便,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先后修筑过三个衙门。一个在大渡河东岸的江嘴(舍联乡水电站旁),一个在麦崩维色村,一个在大渡西岸台地舍赖村。其中,以麦崩衙门遗址最为完整,规模也最大,现还能见其基本面貌(遗址内还未建新房);江嘴衙门只有一些零星遗迹可寻,如还能见一株原花园里的紫荆花和一段围墙;舍赖衙门围墙基本保存下来,围墙内已另建有房子。三个衙门中,舍赖衙门以修筑最为精致著称。江嘴衙门修筑最早,大约于嘉庆五年(1800年)左右,鱼通土司被清廷正式认可后所建。据当地老人讲:包氏母子被杨头人从金汤接到下鱼通后,最先住于基庄房(原木坪土司庄房),在杨头人等大、小头人的拥护和保护下,包氏母子在下鱼通的权势才逐渐得以巩固和加强。甲天恩成人,多次到雅州府上告,并求得明正土司的支持,大约在嘉庆五年前后得到清廷的正式认可。鱼通甲土司被正式授职后,实现诺言,以杨头人为副土司,择地大渡河东岸江嘴建正、副土司衙门。江嘴衙门实际为两个衙门,仅以一小水沟相隔,现在仍截然分明。上方为杨头人副土司衙门,规模比下方甲土司衙门小。副土司衙门为常见的鱼通人住房建筑,只是比一般的规模大。而甲土司衙门却是汉族式的带天井的四合水建筑。并在后方围成后院,作为休息、玩赏的花园,现还能在原花园遗址中见到一株长势很好的紫荆花。正、副土司土司衙门都以土、石、木、瓦为建筑材料。甲土司衙门背山带水,大门斜对河对面高山,正房设在天井上方。据说:甲土司衙门左上方建有一小庙,土司的经堂就设在里面,旁边还有一军事防卫的碉房。两个衙门大约毁于道光初年木坪、鱼通两土司一次大的武装冲突中,甲天恩也因这次冲突而死。副土司衙门遗址现有一村民小学,甲土司衙门遗址有高荣才等四、五户人于五十年代起先后建房于此,整个衙门遗址为高大、茂密的核桃树所覆盖。道光三年甲木参彭楚在麦崩维色村重建新衙门。据甲土司现唯一的后人甲名杨(88年54岁)回忆,他十几岁时见过正堂中梁上有“道光三年建”的字样,当地也有一些人见过。麦崩衙门解放后先后为鱼通区、麦崩乡政府所在地,1983年乡政府搬迁后折毁,所以衙门遗址保存还比较完整。麦崩衙门整个地基面积约为二千平方米,为四个四合水相连的一排房子。原只有三个天井的地面,土司甲安仁于四十年代末又在下方新建一四合水地面的住房,解放时还没有来得及使用。衙门筑有两个大门,一个朝山下,大门口有一对石象,门前有一节孝坊,坊上对联为“丹凤衔书,诏来帝阙,文龙捧诰,恩自天衢”,进门就是正天井、土司正堂(为土司处理大、小事物和土司家人舍宿等活动的地方),大堂有“清慎勤”挂匾一方,字颇润秀,与照壁麒麟画像遥遥相对,大堂上方设有经堂,常有数个喇嘛在此供事;另一大门朝向敏千山方向(拟为正堂大门因地势坡度较大,不便宾客往来,而另设之大门),大门有两对石狮,进门为收粮、宾客停轿的朝房,进第二道隔门为一四合水厢房,是在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