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辨病与辨病的关系_第1页
论中医辨病与辨病的关系_第2页
论中医辨病与辨病的关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医辨病与辨病的关系

1辨证概念与证素中医学所说的“症状”是对疾病因素和身体反应的综合,以及对病变中身体整体病理反应状态的总结。相对而言,“病”是指病变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强调病变的特殊病因、病理;“证”是指病变现阶段所表现证候的本质,强调病变的整体、动态、邪正反应状态。“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辨别出病变当前的位置和性质,并概括为完整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证素”,为辨证基本要素的简称。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症状、体征等临床信息)的辨识,而对病变当前的位置与性质等本质所作的判断。证素是辨证时的基本诊断单元,临床上的各种具体证名,都是由证素的相互组合而构成的。因此,证素是辨证的核心和关键。所谓“病性”,即病理改变的性质,以往或称为“病机”。如寒、湿、痰、血虚、阳虚、血瘀、阳亢等,为当前证候的本质。2中医证候认识的原因分为7个原因辨证所说的病性,是导致当前证候变化的本质性原因,因此,病性以往常称为病因。但是辨证所确定的病性(病因),与导致疾病发生的始因或诱因不完全相同。六淫外感、七情刺激、外伤、劳倦等,是导致病变发生的原始因素,属于病因学、发病学的范畴。辨证所确定的病性(病因),是通过临床证候的辨别而对病理本质作出的判断,属于诊断学、辨证学的范畴。“审症求因”,就是根据证候而“辨”求性质,审得其“因”,因而辨证所确定的病因,是指导致当前证候的原因,实际上就是病性。同时,由于“证”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证候的出现并不是单纯由病因决定,而是与体质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病性是对邪正反应状态的本质认识。由于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主要是从症状而推求原因,因而病因学研究的病因与辨证学探求的病性往往又是一致的,即前者是由因析果,后者是由果析因。以往常将六淫证候称“病因”,将气血津液阴阳的虚实证候称“病性”。其实这种区分并不十分恰当。辨证是根据证候而审得性质,该病性就是当前的病因,病性的概念中包含了病因。所以临床辨证所说的辨病因、辨病性,都是对病理本质的判断,在名称上不必严格区分。3病性证素的认识辨病性在临床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由于辨证所作出的气虚、血瘀、痰饮、火热等病性判断,是当前证候的本质,因而是辨证的关键,对任何疾病的辨证都不可缺少。第二,由于病性是对疾病一定阶段整体反应状态的本质概括,是对邪正相互关系的综合认识,因此具有整体、动态的特点。对病性的认识,一般需要对全身症状、体征以及体质、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所以准确地辨别病性,是辨证中最重要、最困难之处。第三,临床上的病情虽然千差万别,并处于动态、演变之中,无论证候如何复杂、多样,无论疾病诊断是否明确,然从辨证的角度看,其本质则无非是证素的不同,而病性证素约为31项,且万变不离其中,可执简以驭繁。第四,病性的辨别结果,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法的确定和落实,每一病性证素均有相对应的治法、方药、针灸等疗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气虚则补气、阴虚则滋阴、血瘀则化瘀、有痰则祛痰等,据证立法,方证对应,所以辨病性是整个辨证论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4疾病综合征的内涵和外延4.1邪、病、血根据中医学理论,对每一病性的内涵与外延要有明确规定。如病性“寒”,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凝滞收引所现实寒证候的本质;病性“血虚”,指血液亏虚,脏腑、经络、组织失却濡养所现虚弱证候的本质;病性“动风”,指因热极、阳亢、阴血亏虚等病理变化所致,出现肢体抽搐等类似风性动摇证候的本质。4.2病证候证候每一病性都要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及体质、环境等临床资料。如身体困重、关节肌肉酸痛,纳呆恶心,腹胀,便稀,舌苔滑腻,脉濡等为病性“湿”的证候;刺痛固定拒按,有包块,舌黯或有斑点,脉涩等为病性“血瘀”的证候;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病性“阴虚”的证候。4.3有病性证素直接导致痰血菌病各病性证素之间及其与病位证素之间存在广泛联系。如气滞可因情志忧思、抑郁,或阴寒凝滞、湿邪困阻,或痰浊、水饮、瘀血、宿食、蛔虫、砂石等阻塞,或脏腑气机失调,或脏气虚弱,运行乏力等而导致;气滞又可生湿、生痰,导致水停;气滞常与血瘀互为因果而并见;气滞日久可以化火;气滞严重时可成为气闭。故气滞与寒、血寒、食积、痰、饮、水停、湿、血瘀、火[热]、(气)闭、气虚等病性证素密切相关。心、肺、肝、胆、脾、胃、小肠、大肠、膀胱、胞宫、胸膈(上焦)、少腹(下焦)、筋骨(关节)、经络等脏腑组织,均可出现气滞的证候。4.4茯苓散、车前子每一病性证素的确定,一般应有针对该病性的治疗方法及相应方药等。无相应治法、方药者,不能作为证素。如病性“水停”,治应利水消肿,常用五苓散,泽泻、茯苓、车前子之类方药,或针灸三焦俞、水分、石门等穴;病性“火(热)”,治应清热泻火,常用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山栀等方药,或针刺采用“透天凉”手法;有“脓”则可切开排脓,或服薏苡仁、苇茎、冬瓜仁等方药。5邪证素证素对古今论著中所提出的各种病性证素概念,根据证素的特征和确定证素的原则进行分析筛选,从中提取出规范的病性证素主要有31项:(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痰、饮、水停、虫积、食积、脓、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阳亢,属于邪实类证素;血虚、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阴虚、津(液)伤、亡阴、阳虚、阳浮、亡阳、精(髓)亏,属于正虚类证素;动[内]风则既可为实,也可为虚。6熟悉自己的临床表现及证象首先,要明确每一病性证素的概念,理解其中医学的理论内涵。如病性“阳浮”,是指病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越所现证候的本质。阳浮是阳虚较为独特的表现形式,心、肾等脏阳虚,可表现为阳浮的证候。阳浮应注意与阴虚、阳亢、火(热)等病性相区别。对每一病性证素从理论上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作出准确的判断。第二,掌握每一病性证素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属性,是准确辨别病性的关键。以症为据,从症辨证,这是辨证时不能变更的原则。“证”是对病变中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综合判断,中医采集的病理信息不够精确,也不是依靠个别精确资料作为判断的根据,因此必须全面搜集病情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辨别病性。如气候、情志的影响,对寒热的感觉,饮食、大小便、精神状况,有无疼痛、汗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