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同步练习(解析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扣而聆之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D.便要还家解析:A项,“扣”同“叩”;C项,“函胡”同“含糊”;D项,“要”同“邀”。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eq\b\lc\{(\a\vs4\al\co1(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B.eq\b\lc\{(\a\vs4\al\co1(是说也,人常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eq\b\lc\{(\a\vs4\al\co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D.eq\b\lc\{(\a\vs4\al\co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解析:A项,“搏”分别是“拍打”与“攻击”。C项,“殆”分别是“大概”与“失败”。D项,“鼓”分别是“掀动”和“弹奏”。B项,“是”都是“这,这样”的意思。答案:B3.比较下列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②而言之不详③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④涵澹澎湃而为此也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也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也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解析:①表承接关系,②表转折关系,③表并列关系,④表因果关系。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解析:A项,舟:名词作状语,乘船。B项,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C项,目、耳: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D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答案:B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B.此世所以不传也C.古之人不余欺也D.此余之所得也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答案:C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B.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C.士大夫,中国古代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官吏的统称,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同时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社会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D.县尉,是一种官名,秦、汉制度,与县丞同为县令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宋县尉以阅羽弓手、禁止奸暴为职责。辽、金、元均沿设,明废。解析:C项,“具有声望、地位的官吏的统称”有误,应该是“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答案:C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表格,完成7~8题。歌名歌词片段化用古诗词庐州月三月/一路烟霞/莺飞草长/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不知心上的你是否还在庐阳/一缕青丝一生珍藏/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A.东风破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B.蜀绣红烛枕五月花叶深/六月杏花村/红酥手青丝万千根/姻缘多一分/等残阳照孤影/牡丹染铜樽/满城牧笛声/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C.7.请将下列诗句的序号填在对应歌词后面的横线上。①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③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意、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A.根据“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抓住“桥边红药”,可推测出应选②。B.根据“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抓住“东风破”三字,可推测出应选③。C.根据“红酥手青丝万千根”,抓住“红酥手”的意象,可推测出应选①。答案:A.②B.③C.①8.古诗词化用在流行音乐的歌词中,中国风歌曲《蜀绣》登上春晚舞台,央视《经典咏流传》用咏唱的方式将诗词再次呈现给观众,美食视频里融入传统乡村元素。有人认为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式,有人认为这是披着传统文化皮囊的商业行为。针对此类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150个字。答: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这是传承文化的好方式。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文化离人们越来越远,与其一味强调它的重要性,不如将它与现代文化科技有机联系、无缝衔接,让传统文化在人们听音乐、看电视、刷手机的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浸染。且传统文化有精髓,亦有糟粕,以新的方式传播能让我们更好地甄别优劣,取其精华,达到传承的目的。(示例二)我不认为这是传承文化的好方式。部分中国风歌曲其实是歌词、曲调不搭配且辞藻堆砌的四不像产物,诗词以咏唱的热闹方式表现出来固然有好处,但更多的是须静下心来与千百年前的诗人作心灵的对话。文化传承的过程应纯净不含杂质,不掺杂过多商业利益,让人们于纯粹中倾听,咀嚼,回味。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始吾庐陵人,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注]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注】丘:坟墓。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B.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C.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D.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解析:“烂然”是陈述“草木之葩”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然”是形容词词尾,与“烂”不可断开,排除C项。“不一类”意思为“不是一类”,意思完整,不可断开,排除D项。答案:B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乙亥:干支纪年法。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B.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C.传觞: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D.寒食:指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解析:B项,“朔”指农历每月初一。答案:B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解析:C项,“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作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答案:C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译文:(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译文:(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译文:答案:(1)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本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先生为什么不肯为贫道赋诗?”13.作者游山之乐与聚散之悲有什么关系?答:答案:作者写此游记时,早已物是人非,隐溪先生辞世,作者又将离去,往日游东山的欢愉更加深了此刻的感伤,所以游山之乐与聚散之悲呈反衬之势,乐愈乐,悲愈悲,进一步突出了人生无常的感慨。[参考译文]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他的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然而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荫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本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酌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张《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起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先生为什么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不久太阳西下,距离溪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