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史观解读历史-2012讲诉_第1页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2012讲诉_第2页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2012讲诉_第3页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2012讲诉_第4页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2012讲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2012讲诉第一页,共45页。【典题解读】(2010·山东文综·T11·4分)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理由: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②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理由:①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②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第一页第二页,共45页。多元史观解读历史3第二页第三页,共45页。1、史观概念:史观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什么立场、何种意识、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它是史学的灵魂。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判断会差异,甚至对立。一、认识多元史观第三页第四页,共45页。一、认识多元史观

文明史观:P5社会史观:P20

革命史观:P31整体史观(全球史观):P50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P55请阅读《导与练》相关内容,找出各种史观的核心观点。2、主要史观解读第四页第五页,共45页。2、主要史观解读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文明史观第五页6第六页,共45页。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2、主要史观解读7第六页第七页,共45页。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革命史观2、主要史观解读8第七页第八页,共45页。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整体史观)2、主要史观解读9第八页第九页,共45页。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现代化(近代化)史观2、主要史观解读10第九页第十页,共45页。3.多元史观在历史高考中的应用(1)获取和解读信息——全面、准确的提取试题所给信息中蕴含的隐性史观观点(2)调动和运用知识——运用合适的史观辨别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运用多元史观客观叙述历史事物、概括历史人物活动、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论证和探讨问题——调动多元史观对历史问题、历史观点进行判断、比较和归纳,并客观、全面的提出自己的看法。第十页第十一页,共45页。◆与时俱进.国共合作◆领导革命.建立共和◆反对独裁.捍卫共和◆弃医从政.图谋救国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第十一页12第十二页,共45页。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

……思考: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第十二页13第十三页,共45页。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第十三页14第十四页,共45页。★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可以参考原先学习过的内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②新中国成立是马克思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第十四页第十五页,共45页。革命史观: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结束。现代化史观: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石。文明史史观: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一步推动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第十五页第十六页,共45页。全球史观: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社会史观:带来婚葬礼俗的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第十六页第十七页,共45页。四、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07年广东卷)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问题: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第十七页18第十八页,共45页。思考: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

评价较高评价较低通商口岸“扶清灭洋”洋务运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

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第十八页第十九页,共45页。试着从文明的差异文明的冲突文明的融合寻找给我们思维的启示用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第十九页第二十页,共45页。文明的差异中国:西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第二十页第二十一页,共45页。文明的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第二十一页第二十二页,共45页。西学东渐主线:器物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引进、吸收、融合的视角重新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林、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器物制度思想融合制度思想。第二十二页第二十三页,共45页。12文明必须继承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3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思维启迪第二十三页第二十四页,共45页。多元史观的规律性认识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都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着眼点。文明史观更具有宏观视野,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则主要着眼于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应把各种史观有机结合而不是对立,我们应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革命史观是“老史观”,其它四种史观是“新史观”当前史学研究动态是淡化革命史观,更加注重应用新史观解读历史。第二十四页第二十五页,共45页。

课后作业:

请用多元史观解读:

1、近代中国被迫开放

通商口岸

2、新航路开辟第二十五页第二十六页,共45页。D

第二十六页第二十七页,共45页。B第二十七页第二十八页,共45页。C

第二十八页第二十九页,共45页。感谢聆听第二十九页第三十页,共45页。革命史观: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现代化史观:

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全球史观: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文明史观: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多元史观解读:近代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第三十页第三十一页,共45页。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影响了其它地区。多元史观解读:近代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第三十一页第三十二页,共45页。文明史观【应用方法】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又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青铜器和铁器成为划分的标志;工业文明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两大阶段,工业文明的生产力主要是蒸汽机和电力,18世纪下半期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在此前,还有一个长达数百年的酝酿阶段。我们应以此掌握文明史的基本线索、基本史实,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过程和成果。第三十二页第三十三页,共45页。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而感悟历史的时代特征。运用各种方法,比较、概括主要文明的重要特征和现实意义。第三十三页第三十四页,共45页。三、从文明演进和文明传承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坚持以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对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则应予以肯定;反之,对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破坏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则应予以否定。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一般都会付出大小不一的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人类坚韧不拔地追求文明的步伐。第三十四页第三十五页,共45页。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由于多种合力的影响,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会形成多种类型的文明,如在农业文明时代,就有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区、以伊斯兰文化为代表的中亚和西亚文明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区。我们应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联系。第三十五页第三十六页,共45页。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第三十六页第三十七页,共45页。六、重视对“三个文明”的认识。1、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和宪法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重要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以及一国两制等。第三十七页第三十八页,共45页。2.物质文明应突出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即农业革命和三次工业革命。复习时,要注意石器、青铜器、铁器对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要高度重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物质文明的特点。具体来说可分解为:物质生产的技术技巧,管理经营方式(如作坊、工场、工厂和农场等),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物质生活文明(如衣、食、住、行、用的改善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第三十八页第三十九页,共45页。3.精神文明主要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科学技术等。复习时应突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思想、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其它科技成就,中国近现代的科技、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等。第三十九页第四十页,共45页。七、重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1.交流的重点,即中外交流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2.交流的途径,即交通路线等,如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现代的欧亚大陆桥等。3.交流的主要内容,如书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