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国的文学特性一、英国文学的特性1、帝国叙事诗英国文学的首要特性英国作为最早海外扩张和殖民的国家之一,大英帝国的形成与衰落在英国文学有完整体现,称之为“帝国叙事”。如,笛福《鲁兵逊漂流记》是英国写实主义长篇小说开山之作,以海外探险和殖民为主题。之后出现众多表现对外扩张的探险小说,大英帝国自豪感和扩张意识登峰造极。如,夏绿蒂勃朗特《简爱》中的人物大多来自殖民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的主人公欣然移民澳大利亚等。2、“乌托邦文学”“反面乌托邦文学”是英国文学的特有传统首先,“乌托邦文学”是英国人对国家政治蓝图设计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它是一种政治文学,对未来的国家政治和世界政治加以畅想和预测。“乌托邦”一词由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提出,意思是“虚构的理想国度”,对英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如,培根的《新大西岛》描写岛屿上的机构和习俗,是培根设计的理想国度。此外,诗人骚塞、柯勒津治、雪莱等都表达了乌托邦理想。其次,“反乌托邦文学”是用幻想、讽刺的方式否定与乌托邦相反的现象。如,斯威夫特《格列夫游记》主人公游历各种离奇国度,否定了不良现象。如,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展示了未来社会骇人听闻的可怕景象,批判社会不良现象。
英国乌托邦文学史为英国政治的未来展望,表现了英国人在政治制度上的想象力、创造力;而反乌托邦文学则对政治上的极权主义走向敲响警钟。
3、经验主义是英国文学的基本精神首先,英国文学的经验主义表现为:英国作家喜欢描写自身经验,而不愿描写观念和情感。文学作品与英国人的行为实践有关。如,表现海外扩张的作品,是大英帝国对外扩张的展现;表现乌托邦理想的作品,是英国人政治实践的产物。其次,英国文学的特色是写实主义。英国作家追求注重细节真实的写实主义。如,莎士比亚最早、最彻底运用写实主义。莎士比亚摆脱“三一律”的限制,追求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二、法国文学特性1、爱争吵、好论战是法国作家的天性。历史上,法国社会始终有着深刻的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斗争,各种社会势力之间相互“争吵。这一方面,引发了法国内部更多的斗争和分裂,另一方面,却造成了法国文学的生动性和丰富复杂性,使法国成为一个充满自由、活力、创造力和魅力的国家。法国文学特性表现在:第一,法国文学在写作的创新性、挑战性、论辩性反面远远胜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第二,法国作家大多同时又是批评家和理论家;第三,法国文坛众声喧哗的局面;第四,法国文学关注现实精神。比如,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长篇大论,极为善辩。卢梭《爱弥儿》、伏尔泰《老实人》等哲理小说充满大量的思辨论战。并且,18世纪的启蒙主义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狄德罗,20世纪的萨特,首先是哲学家,然后才是文学家。并且,法国文坛众声喧哗,辩论不断。如原为好友的卢梭与伏尔泰,因文学与政治问题意见不合而发生争吵,最后发展为人生攻击。2、游走于“政治夹缝”是法国文学的独特风景法国社会阶层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存在教权、王权、贵族、资产者等不同阶层,各阶层之间长期论战。这使得法国在重重复杂的阶级关系、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中留下了许多“夹缝”。作家可以在各阶层之间找到容身之处,如,人文主义之父拉伯雷的《巨人传》,第一二卷出版后被教会判为禁书,但在王权的支持下又成功出版第三卷。这些政治夹缝给了作家较多的回旋余地。3、追新求奇是法国文学嬗变发展的特征。法国人喜欢奢侈排场、浪漫风流的生活方式。作家个人私生活更以放肆放荡著称。法国文学史的基本特点,是在文艺复兴后的500多年的文学进程中,作家作品标新立异,思想流派争奇斗艳,理论论证新见迭出,这使得法国成为近现代欧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大部分思潮、新观念的策源地。如,伏尔泰、卢梭、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萨特、缪塞、杜拉斯等等,几乎每个作家都有情人。并且,很多新的文学样式诞生法国,蒙田首创随笔文体,卢梭首创教育小说《爱弥儿》,又在《忏悔录》中首创自传体文学。三、德国文学的特性:1、普鲁士精神:德国文化的心魂。普鲁士精神是以德意志国家主义、日耳曼种族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其首先反映了德国人渴望统一和国家强盛的强烈愿望,其次也表现为残忍与好战的军国主义,还表现为最高权力者的绝对权力,以及大多数国民的无条件服从。表现在精神层面,是对观念性、纯粹性与绝对性的追求。对普鲁士精神的坚持形成了德国人独特的性格特征:严肃严谨、喜欢深度思考、擅长抽象思维。如,《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一书,认为德国为克服政治、文化的分裂状态常常借助非理性的力量。路德维希认为希特勒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德国现象,反映了德国人习惯于臣服独裁者。2、“席勒”式风格:文学的哲理化与观念化。德国作家认为,文学作品是表达思想观念、哲学主张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审美不是根本目的。哲学化观念化的表现之一,就是从抽象人性、终极意义上描写世界、表现人生。“席勒式”是“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了现实主义的东西”,就是把人物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文学形式上,作品结构散漫,小说结构和情节不集中,不紧凑。19世纪初期的德国浪漫派小说最能体现席勒式德国小说的特点,作品有《路琴德》等。德国文学哲学化、观念化在文学思潮上的归结点,是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文学。以卡夫卡为代表,重抽象,重概括,重象征,彻底将文学加以哲学化、观念化。表现主义处理人物时,只加以类型化,如“儿子”代表革命,“父亲”代表保守者等。2、浮士德原型: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德国文学在描写人与人生时,喜欢采取纵深模式,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因此喜欢纵向地描写个人的成长与命运。这种模式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骑士文学。16世纪,民间出现了关于浮士德的传说故事。1587年,一本名为“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出版,使表现人生终极意义成为此后德国创作的首要主题。探究人因为什么而活,怎样活才有价值,如何看待生与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如,莱辛、克林格、歌德、海涅等作家一再取材浮士德的传说进行创作。探索个人成长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成长小说是浮士德原型的一种变体与延伸,最早的作品是《痴儿西木传》。四、俄国文学特性1、东方与西方的两面性格。俄国地理上的东西交汇,宗教上双重信仰,种族上东西皆有,这导致俄国人具有东西方文化双重优势,同时有缺乏东西方最根本的东西,体现出民族精神的双重性。思想文化上的二重性表现为:专制与自由、暴力与人道、个人主义与盲目服从等。思想的矛盾导致精神生活的极端性:虚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派、民意党、共产思潮、大国沙文主义等等。俄国作家有着非理性、爱走极端的性格,往往以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决斗。如,普希金1819年开始热衷于决斗,卷入十几次未遂决斗,最终死于决斗。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作家都曾参与决斗或走到决斗的边缘。2、人民性与沙皇情节的悖论。作家既有人民性,又有浓厚的专制主义思想;既有忧国忧民的平民主义意识,又崇尚极权专制。人民性表现为:作家用文学形式反对封建农奴专制,呼吁农奴的解放,反映人民的愿望和呼声。“沙皇情节”指俄国人意识深处对国家极权和极权人物的崇拜。沙皇情节有两个表现:第一,歌颂君主、领袖;第二,在作品中描写榜样。从15世纪开始,俄国文学史中大量作品宣扬君主专制和皇权思想,如《韵体诗》《百花园》描绘理想的君主形象,赞美俄国专制制度。19世纪,具有一定反叛精神的普希金也热情颂扬沙皇。十月革命后,沙皇情节在苏联文学中不但没有断绝,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歌颂对象变成了革命领袖列宁和斯大林。并且作品中描写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热爱当、热爱社会主义苏联的英雄人物大量出现,成为特色。如,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等。3、我多余,我有罪,我忏悔。在世界文学史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学家整体上遭受过像俄国作家那样多的、那样深重的苦难,也没有一个国家在那么长的时间中持续不断地对自己的作家实施过那样多的屠杀、监禁、流放、驱逐等迫害行为。这导致作家干预社会、暴露黑暗、反抗专制的“人民性”淡化,转向描写个人世界,表达内心深处“我多余”的感觉。这种消极心理形成俄国文学史上所谓的“多余人”文学形象系列。如,《谁之罪》中的别里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等。“我多余”感受上升到宗教层面,就产生罪恶感和忏悔意识。忏悔意识深入俄罗斯文学中,主要表现为作家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和深刻的自我分析。如,赫尔岑认为。果戈理的两部作品《钦差大臣》、《死魂灵》是“现代俄国可怕的忏悔。”《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感到马斯洛娃的堕落与自己有关,而深深忏悔。五、美国文学的特性1、美国文学是多族群化与本土化的统一2、“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特色主题3、个人英雄主义凸显美国文学的性格六、印度文学的特性印度文化是一种以“超自然”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的文化,可以概括为文学艺术的“泛宗教化”。1、文艺内容泛神化
“泛宗教化”首先表现为文艺内容的泛神化。文学艺术的根本目的是把观念中的神形象呈现出来。人的灵魂及其解脱问题,是印度文学艺术永恒主题。文艺内容泛神化的途径,是印度人对所谓“化身”的信仰。印度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神的化身和表现。如,两大史诗中“化身”观念是情节构思的主要依据。《摩珂婆罗多》毗湿奴大神的化身“黑天”是主角;《罗摩衍那》中,毗湿奴化身“罗摩”的传奇经历是史诗的核心内容。2、文艺形象泛众生化“众生”是印度宗教的重要概念,泛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特别是人和诸种动物。印度独特的生活环境“森林文明”为文艺形象泛众生化提供条件。其表现为:一,“众生平等”观念明显,人与其他众生享有同等地位。如,两大史诗中,人、动物、神与魔共同登台。如,《沙恭达罗》第四幕,沙恭达罗为寻找爱人而历来净修林时,依依不舍的向林中的小鹿等动物花草告别。二,用众生的形体标准来规范人体美学,使大自然的各种动植物的曲线与造型作为人体美学的规范。如,人的面部为椭圆的卵形,眼目像弯弓或一种树叶,女人的嘴唇与红相思果相似……三,文艺形象的泛众生化还表现为神的形象泛众生化。如,性力教派崇拜女性生殖力,把毗湿奴的配偶女神作为偶像加以崇拜。印度人认为,神创造了众生,具有众生的一切特征。3、文艺形式泛音乐化文艺形式的泛音乐化是指文学作品在语言、情节、结构布局存在与音乐作品相类似的某些特征。印度文学艺术的明显特征是,追求丰富变化和强烈韵律。这有利于表现印度人的宗教感情。如,印度舞蹈理念来自“宇宙式舞动”,乐舞之王湿婆大神就是音乐的象征和化身。其表现为:一是吟诵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要传承方式与接收方式。如,《吠陀》、《往世书》都可以吟唱。二是文学样式以诗体为主,用韵文写成。三是一个主题音调重复出现,即“复沓”。印度人不厌其烦的变着花样重复作品的篇幅一个主题,使得作品的篇幅冗长无比。如,《摩珂婆罗多》是公认的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很多内容反复强调。七、犹太-希伯来文学的特性希伯来文化显示出罕有的单一性。1、一本书:《希伯来圣经》与文学的一元化、纯粹性和排他性。《希伯来圣经》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2世纪长达800年的时间陆续编订的,是犹太人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希伯来语写作的犹太教宗教经典。内容上,包括早期犹太人的历史、律法、伦理道德、神话传说等;文学方面,保留了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文学形式。由于希伯来民族迁徙客地,希伯来语的发音逐渐失传,形成“一本书主义”的文学特性。2、一个神:耶和华的文字抽象耶和华是犹太教信奉的唯一神。第一,“神人同形”,《希伯来圣经》将神高度人格化。如,耶和华和摩西立约时,耶和华允许摩西看到自己的背影;耶和华想犹太教始祖亚伯拉罕显现时,还是人形。第二,《希伯来圣经》将神加以形象上的模糊化。主要手法有:1,将神与自然现象荣威一体,突出的是火光。如《诗篇》中说“有烈火在耶和华前头行走”。2,将神的空间位置模糊化,神直接运用语言来表达其意志。如,《创世纪》写神创造人,直接通过神的语言指令。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3,通过描写神的性格与行为令人不可思议的特性。如,耶和华具有雷电之神、毁灭之神、火焰之神、洪水之神的综合特点,喜欢暴力,反复无常。3、一个梦:从亡国到复国的题材主题《希伯来圣经》几乎所有作品都与家园主题有关。如,“先知文学”对将要亡国的警告,抒情诗与“智慧文学”抒发作为囚徒的痛苦感受,《希伯来圣经》贯穿着西伯来人作为亡国奴和流浪客民的独特体验,是犹太人建立家园、丧失家园、试图回归家园的历程。八、阿拉伯文化的特性1、文化的“沙漠特质”:扩张、包容与吸纳性第一,阿拉伯地处沙漠地带,自然环境培养了阿拉伯人强烈的个人意识、部落主义、地域主义,民族主义倾向。伊斯兰宗教以《古兰经》为精神动力,形成了强大的中心凝聚力。如,20世纪中期发生的阿拉伯各国与以色列人的“中东战争”,一致对外时穆斯林内部矛盾被淡化。第二,阿拉伯文化具有包容性、涵盖性。阿拉伯人积极与外民族文化融合,与俘虏的外族妇女结合,混入很多外族的血缘成分,积极接纳外族文化因素。如,阿拉伯向外族文化学习的“百年翻译”运动,翻译希腊、埃及等国的经典,促成本国文化的高度繁荣。2、诗人的“沙漠性情”:多变性与极端性阿拉伯文学的多变性、极端性集中体现为阿拉伯诗人的性情。阿拉伯“诗人”原为“学者”的意思,后来因政治斗争成为歌功颂德的宫廷诗人。诗人们性格矛盾,变化无常,缺乏操守。如,诗人艾布泰玛姆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写“颂诗”,几乎每个大人物他都歌颂过。诗人们纵欲放荡,我行我素,追名逐利。如,诗人柏萨尔对哈里发大唱赞歌,终因作恶多端被哈里发下令鞭打致死。总之,阿拉伯诗人的多变性、矛盾性、极端性导致了文学的矛盾性。3、作品的“沙质结构”:颗粒化、松散化阿拉伯文学具有“沙质结构”:即谋篇布局上缺乏系统与逻辑。如,《古兰经》按不同时间地点记录先知穆罕默德的演讲,但章节之间没有关联。所谓“颗粒化”,是指格言、警句、谚语等只言片语的文学形式。阿拉伯人将知识、心得用最短小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颗粒化”反映在诗歌创作中,是诗歌结构的松散化。如,阿拉伯诗歌最经典样式“卡色达”就没有结构。诗中每一种主题内容的转换是随意的、突然地,没有逻辑。由于谋篇布局的缺陷,沙质化的诗歌结构模式,阿拉伯人写不出具有宏大叙事结构的史诗作品。八、伊朗(波斯)文学的特性
1、一流诗国:诗人之邦的形成首先,波斯诗人高度职业化、准职业化。众多诗人终生以赋诗为生,作品数量极多。如,菲尔多西《王书》和莫拉维《玛斯纳维》等叙事诗卷帙浩繁。其次,波斯诗歌艺术水平很高。歌德曾赞赏波斯出众的诗人很多。波斯具备了诗歌繁荣的条件,诗人充满自豪自信。如,菲尔多西用30年创作史诗性唱片叙事诗《列王纪》,标志着伊朗民族文学的复兴。2二元对立:袄教精神的渗透袄教是伊朗的民族宗教,其善恶“二元神论”的教义,极大影响伊朗民族文学。首先,袄教的民族主义,发展为文学中的泛伊朗主义。如,《列王妃》歌颂民族英雄时表现出泛伊朗主义思想,以伊朗为善,以他人为恶,以外族为恶,走向了唯我独善的自我中心主义。其次,袄教善恶“二元教义”具有明显的二元绝对性。对自我才能的炫耀,对自我道德的吹嘘,对他人的冷嘲热讽,对敌人的切齿痛恨,但很少看到自我忏悔、自我剖析、自我批判。第三,诗歌主题也形成了“二元对立”模式。常见的有“歌颂——讽刺”模式,“明君——暴君”模式等。这种模式使诗歌充满张力,但容易前后矛盾。为了消除矛盾,“苏菲主义”诗歌诞生,成为波斯文学史上重要流派。3、四方交汇:文学的“介在性”特征波斯处于东西方交汇处,其文学具有“介在性”或“四方交汇”特性。波斯文学与东西方文学都有内在关联。波斯文学具有欧洲文学的哲学化、思想化倾向,也具有东方文学的伦理化倾向。如,诗人安瓦里在诗中表达了鲜明的个人思考,具有西方文学色彩。如,萨迪的《蔷薇园》以世俗的道德教诲为主题,具有东方文学的伦理特色。九、日本文学的特性
1、思想构造:皇国观念与“脱政治”的二元结构首先,日本传统文学中,发思古之幽情,吟山川之美丽,写个人之喜怒哀乐是基本主题,而很少评论政治问题。如,《古事记》是日本最古老的经典,为皇家寻找神圣起源,之后没有为政治歌功颂德的作品。如,《万叶集》以歌颂日本江河山水为主要题材。其次,日本现代文学仍然保持与政治疏离的状态。如,维新政治为日本文学奠定了近代化基础,但文学仍然保持与政治疏远的状态。原因有:一,日本作家认为是艺术就得离开现实;二,日本文学作家多为政治局外人;三,日本皇室权威不容置疑。但是,日本脱离国内政治,却是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者。2、情感表征: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日本古典文学推崇以情趣性、感受性为基调的“物哀”、“幽玄”审美情趣。“伤感、缠绵悱恻的物哀”的含义大致是“人由于接触外在环境触发而成的一种凄楚、悲愁、低沉的感情,有多愁善感、感悟兴叹的意思。”“幽玄”就是一种语言难以表现的幽深趣味和余情,是一种言外余韵与朦胧之美。如,《源氏物语》叙事相当片段化,基调也是情趣性和感受性。
形成发达的情趣性和感受性的原因可能有:一,日语语言具有情趣性;二,古典作家以家族的小集团为写作对象,贵族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影响写作情趣;三,日本人有“撒娇”的心理感情;四,日本地理环境影响情感的起伏变化。3、审美取向:以小为美的“人性形”趣味“人形”即偶人,小巧、精致、可爱的“人形”趣味根植于日本文化。首先,日本文学以小为美的缩小取向,表现为对大陆文化的删繁就简。如,日语字母的“假名”是将复杂的汉子删繁就简创制的。如,日本文学体裁短小,和歌总集《古今集》只有31个音节的短歌,长诗被淘汰。如,日本人用短歌把汉诗缩小,用俳句把短歌缩小,使俳句成为世界最小的诗歌形式。其次,日本文学以小为美的缩小取向,表现为文学作品营造的艺术空间狭小。如,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以“私小说”为代表的近代纯文学,从空间上都可以叫“室内文学”、“家屋文学”。如,夏目漱石《我是猫》几乎所有场景都安排在房间里。川端康成《雪国》开头用“隧道”把“雪国”与外界分割开。都体现对狭小空间的追求。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文学的区域性与世界性一、亚洲文学的区域性1、汉语文是东亚各国传统文学的血脉2、印度语文是南亚、东南亚文学的母体3、伊斯兰教是中东文学一体化的纽带4、“三块连成一片”形成亚洲文学区域二、欧洲文学的区域性1、欧洲文学的“二希”源头及其会合2、中世纪三种文化的融汇与欧洲文学区域的形成3、近现代欧洲文学的多元统一与连锁共振三、拉丁美洲文学的区域性1、拉美文学区域的网状构造2、外来化与本土化3、后进性与突进性四、黑非洲文学的区域性1、黑非洲文学区域与“黑人特性”2、共同的口承文学传统的3、共同的现代文学主题:文化冲突五、从东西方文学到世界文学1、东方文学、西方文学两大分野的形成2、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趋近3、“世界文学”时代到来的种种迹象问答题:一、亚洲文学的区域性是如何形成,如何表现的?亚洲有三大文学圈:东亚地区的汉文学圈、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印度文学圈、西亚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文学圈。这三大文学圈既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具有相互关联性与相互重叠性。三个文学圈以宗教传播为驱动力,各自不断地从中心向外延伸扩散,最终在各自的边缘处互相叠合,最终“三块连成一片”。由此,亚洲文学区域得以形成。亚洲文学区域则呈现出“三点扩散、渐次重叠,连成一片”的特点,在结构上犹如三个边缘相接的圆环。(一)汉语文是东亚各国传统文学的血脉汉文化在东亚文化中具有核心辐射作用。表现在:第一,大陆地区对周边少数民族逐渐影响与同化。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折服于汉文化,形成汉文化本土区。第二,周边民族对对汉字汉文的引进、改造与使用,是“东亚汉字文化圈”形成的先决条件。如,当时没有民族文字的韩国、日本、越南直接使用汉字,并利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第三,汉语及汉文学对东亚各国文学的影响,体现在语言文体层面和作品题材层面。东亚各国模仿汉语言与中国文学文体进行创作。如,8至10世纪日本的奈良与平安两朝,贵族汉文学,以宫廷为核心,以汉唐文学为模仿对象,用汉文修史如(《日本书纪》),用汉文作文(如《经国集》、《本朝文粹》、《本朝续文粹》)等,用汉语赋诗(有《怀风藻》、《文华秀丽集》)等。东亚各国运用中国题材进行创作。如,日本有中国题材的《唐物语》短篇物语集。朝鲜,18世纪著名的文人长篇小说《谢氏南征记》、《九云梦》等都以中国为题材。(二)印度语文是南亚东南亚文学的母体首先,语言文学是南亚和东南亚半岛地区各国文学的共同母体。例如,斯里兰卡(原称锡兰)岛上的两个民族最早是从印度迁移过去的,从印度传去的佛教和印度教文化也占据着统治地位。又如,内陆国家尼泊尔自古就属于古代印度文化版图的一部分。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是尼泊尔人。其次,佛教在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确立主导地位,佛教文化对东南亚半岛地区的影响更加强大。例如,比如柬埔寨、缅甸等国书面文学的源头都是刻碑记事的“碑铭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无不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三)伊斯兰教是中东文学一体化的纽带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创立,将这一广大地区统合起来,有了统一文化和繁荣的文学创作,并形成相对完整统一的文学区域。可以说,伊斯兰教与建立在伊斯兰教基础上的阿拉伯帝国,既是西亚中东文学的基础,也是该地区各国文学一体化的纽带。例如,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波斯文化与文学的改造与同化是典型表现。7世纪中期被阿拉伯征服后,在宗教信仰上,波斯人改变了自己古老的琐罗亚斯德教信仰而改信伊斯兰教。在语言方面,波斯人所使用的中古波斯语受到了强烈冲击,而蜕变为现代波斯语。
(四)“三块连成一片”形成亚洲文学区域东亚地区的汉文学圈、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印度文学圈、西亚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文学圈。这三大文学圈既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具有相互关联性与相互重叠性。形成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丝绸之路的东西方贸易;第二,主要得力于佛教与伊斯兰教的传播。例如,中国西汉末年来自印度的佛教,向北传向中亚,东汉末年,再由中亚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唐代,中国将大量佛经译成汉文,并将佛教一定程度地中国化之后,再向朝鲜、日本与越南北方地区做二次传递,从而在东亚文学圈内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学传统。二、欧洲文学的区域性怎样形成的?欧洲文学是一个具有广泛联系性与相同性的文学区域。古代二希文化与文学的对立互补、冲突与契合,为欧洲文学区域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为推动力近现代欧洲文学的连锁共振,进一步强化了欧洲文学的区域性。欧洲文学区域具有“两点(希腊、希伯来)连成一线”的“同源、单线演进”的特征,呈现“y”状结构。(一)欧洲文学的二希源头及其会合。1、二希文化即希伯来——神教文化和古希腊——罗马的自然宗教与世俗文化。二希文化有着不同与对立:希腊文化是个人主义的文化,希伯来文化则是神本主义的文化;希腊文化是以人性本能与原始欲望的满足为旨归的文化,希伯来文化则是限制人性欲望,并将此视为罪恶的“原罪”文化。如,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行动,有很强的叛逆精神、自由意识和主体意识。他敢于违抗天地宙斯的意志,盗火给人类、他勇敢善战,热爱自己的民族。古希腊文学中有很多这样的英雄。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志愿者活动总结报告
- 年产3000吨护发洗护类生产流水线与厂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备案审批
- 动车组司机安全模考试题(附答案)
- 选择专项07(综合易错题30题)原卷版-2024年中考化学常考点专题必杀题(深圳专用)选择题专项
- 中班科学活动多彩的颜色
- 朱鹮回来了课程设计
- 形势政策课程设计
- 幼儿园天气美育课程设计
- 创新型教师培养的策略与实践路径探索
- 以体树人的策略及实施路径
- 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2024-高金智库x蚂蚁理财智库-202412
- PS平面设计练习题库(附参考答案)
- 混合云架构整体设计及应用场景介绍
- 《盘点程序说明会》课件
- 期末素养综合测评卷(二)2024-2025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数学上册(解析版)
- 考核19(西餐)试题
- 2024安全生产法解读
- 吉林省长春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环保创业孵化器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研究生年终总结和展望
-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