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_第1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_第2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_第3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_第4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构造专业技术措施1、荷载1.1建筑构造设计应按《建筑构造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其对应值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应取各自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1.1.1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的原则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应按表1.1的规定采用。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的原则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表1.1项

次类别原则值

(kN/m2)组合值

系数Ψc频遇值

系数Ψf准永久值

系数Ψq1(1)住宅、宿舍、旅馆、办公楼、医院病房、托儿所、幼稚园

(2)教室、试验室、阅览室、会议室、医院门诊室2.00.70.5

0.60.4

0.52食堂、餐厅、一般资料档案室2.50.70.60.53(1)礼堂、剧场、影院、有固定座位的看台

(2)公共洗衣房3.0

3.00.7

0.70.5

0.60.3

0.54(1)商店、展览厅、车站、港口、机场大厅及其旅客等待室

(2)无固定座位的看台3.5

3.50.7

0.70.6

0.50.5

0.35(1)健身房、演出舞台

(2)舞厅4.0

4.00.7

0.70.6

0.60.5

0.36(1)书库、档案库、贮藏室

(2)密集柜书库5.0

12.00.90.90.87通风机房、电梯机房7.00.90.90.88汽车通道及停车库:

(1)单向板楼盖(板跨不不不小于2m)

客车

消防车

(2)双向板楼盖(板跨不不不小于6m×6m)和无梁楼盖(柱网尺寸不不不小于6m×6m)

客车

消防车

4.0

35.0

2.5

20.0

0.7

0.7

0.7

0.7

0.7

0.7

0.7

0.7

0.6

0.6

0.6

0.69厨房(1)一般的

(2)餐厅的2.0

4.00.7

0.70.6

0.70.5

0.710浴室、厕所、盥洗室:

(1)第1项中的民用建筑

(2)其他民用建筑

2.0

2.5

0.7

0.7

0.5

0.6

0.4

0.511走廊、门厅、楼梯:

(1)宿舍、旅馆、医院病房、托儿所、幼稚园、住宅

(2)办公楼、教学楼、餐厅,医院门诊部

(3)消防疏散楼梯、其他民用建筑

2.02.53.5

0.7

0.70.7

0.50.60.5

0.40.50.312阳台:

(1)一般状况

(2)当人群有也许密集时

2.5

3.50.70.60.5注:1本表所给各项活荷载合用于一般使用条件,当使用荷载较大或状况特殊时,应按实际状况采用。

2第6项书库活荷载当书架高度不小于2m时,书库活荷载尚应按书架每米高度不不不小于2.5kN/m2确定。

3第8项中的客车活荷载只合用于停放载人少于9人的客车;消防车活荷载是合用于满载总重为300kN的大型车辆;当不符合本条的规定期,应将车轮的局部荷载按构造效应的等效原则,换算为等效均布荷载。

4第11项楼梯活荷载,对预制楼梯踏步平板,尚应按1.5kN集中荷载验算。

5本表各项荷载不包括隔墙自重和二次装修荷载。对固定隔墙的自重应按恒荷载考虑,当隔墙位置可灵活自由布置时,非固定隔墙的自重应取每延米长墙重(kN/m)的1/3作为楼面活荷载的附加值(kN/m2)计入,附加值不不不小于1.0kN/m2。

1.1.2医院建筑中布置有医疗设备的楼地面活荷载应按表1.2的规定采用。有医疗设备的楼地面活荷载表1.2项次类别原则值(KN/m2)准永久值系数Ψq组合值系数Ψc1X光室:1.300MA移动式X光机2.200MA诊断X光机3.200KV治疗机4.X光存片室2.54.03.05.00.50.50.50.80.72口腔科:1.201型治疗台及电动脚踏升降椅2.205型、206型治疗台及3704型椅3.04.00.50.50.73消毒室:1.1602型消毒柜2.2616型治疗台及3704型椅6.05.00.80.80.74手术室:3000型、3008型万能手术床及3001型骨科手术台3.00.50.75产房3009型产床2.50.50.76血库:设D-101型冰箱5.00.80.7注:当医疗设备型号与表中不符时,应按实际状况采用。特殊用途房屋的楼面活荷载应按表1.3的规定采用特殊用途房屋的楼面活荷载表1.3项次类别原则值(KN/m2)准永久值系数Ψq组合值系数Ψc1阶梯教室30.60.72微型电子计算机房30.50.73大中电子计算机房≥5,或按实际0.70.74银行金库及票据仓库100.90.74制冷机房80.90.76水泵房100.90.77变配电房100.90.78发电机房100.90.79设浴缸、坐厕的卫生间40.50.710有分隔的蹲厕卫生间(包括填料、隔墙)80.60.711管道转换层40.60.712电梯井道下有人抵达房间的顶板≥50.50.713通风机平台≤5号通风机60.850.78号通风机81.1.31、对于抗倾覆和滑移有利的永久荷载,其分项系数取0.8。当活荷载的存在对构造有利时(例如在抗倾覆验算中,抵御方面的活荷载),此类活荷载的分项系数也应取为零,也即不考虑该活荷载的存在。2、一般民用建筑的非人防地下室顶板(标高±0.00处)的活荷载宜不不不小于4KN/m2。当现浇楼板承受机器、设备的荷载时,直接承受该荷载的板跨,应按该荷载进行验算,并另加2KN/m2的均布荷载。此外应考虑机器设备维修时也许出现的不利状况。3、在计算底下室外墙时,一般民用建筑的室外地面活荷载可取5KN/m2(包括也许停放消防车的室外地面)。有特殊较重荷载时,按实际状况确定。4、《建筑构造荷载规范》GB50009-表4.1.1中,第8项的消防车荷载,系指消防车直接行驶于楼板上时,其轮压折合成等效均布荷载。当地下一层顶板之上有覆土或其他填充物时,消防车轮压应按照覆土厚度折合成等效荷载,不应直接采用35KN/m2或20KN/m2。5、停车库的荷载停放小轿车的停车库,其楼板上的均布荷载应按《建筑构造荷载规范》GB50009-表4.1.1中的规定。停放面包车、卡车、大轿车或其他较重车辆的车库,其楼面活荷载应按车辆实际轮压重量考虑(如车辆入库时有满载也许者,应按满载考虑),并按最不利轮压荷载组合另加2KN/m2均布荷载进行计算。不适宜简朴地以加大均布活载的措施计算。不管停放何种车辆,在设计中其活荷载不应另乘动力系数。6、施工中如采用附墙式塔式起重机,爬升式塔式起重机等对构造构件有影响的起重机械,或其他对构件受力有影响的施工设备时,应根据详细状况补充计算施工荷载的影响。7、挑檐、雨罩等悬挑构件,应考虑临时荷载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如施工荷载、检修荷载、消防荷载等。对于较大的挑檐及雨罩,宜合适考虑积水荷载。8、在构造施工图上应注明楼、屋面的活荷载、设备荷载的原则值。2、现浇楼(屋)盖2.1基本规定:2.1.1各类现浇楼板为满足承载力和刚度的需要,板的最小厚度见表2.1种类部位名称厚度(mm)高层建筑一般现浇楼层板:3.600m如下1003.700m∽4.000m间1104.100m∽4.200m间1204.300m∽4.500m间1304.600m∽4.800m间140开角窗房间楼板150一般地下室顶板160嵌固上部构造的地下室顶板180地下室嵌固上部构造楼板的下一层楼板(地下室中间层板)150屋面板140单、多塔大底盘构造顶板150单、多塔大底盘构造顶板的上、下各一层楼板140转换层、框支层180转换层上、下各一层楼板150连体构造连接楼板150地下室多层砌体、框架构造地下室顶板120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过渡层底板120室外地下室顶板250人防地下室地下室顶板、中间楼板200顶板、中间楼板为密肋板时实心厚100楼梯梁式楼梯踏步板厚度50板式楼梯踏步板厚度:3.100m如下1003.200m∽3.400m间1103.500m∽3.700m间1203.800m∽4.000m间1304.100m∽4.300m间140不小于4.400m阳台阳台板厚度100阳台现浇栏板厚度1002.2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计算原则:2.2.12.2.21中间跨的跨中截面及中间支座上可减少20%;2边跨的跨中截面及从楼板边缘算起的第二支座上:当Lb/L<1.5时可减少20%;当1.5≤Lb/L≤2时可减少10%;L—垂直于楼板边缘方向的计算跨度;Lb—沿楼板边缘方向的计算跨度;3角区格不应减少。2.2.3当相邻板跨度相差1当相邻板跨度相差≤20%时,相邻边支座负弯距按固接考虑,负弯矩取大值。2当相邻板跨度相差≥30%时,相邻两边大跨度板支座按简支考虑,相邻小跨板支座按固接考虑,支座负弯矩取小跨固接弯矩值。3当相邻板跨度相差在20%∽30%时,相邻边支座负弯距取两边固接弯矩的平均值,大跨度板跨中弯矩考虑弯矩调幅影响。4当相邻板板顶标高相差≤30mm时,相邻板仍应按持续板考虑,相邻边支座负弯距按两边板实际状况确定取值。2.2.4当板短向跨度≥2.3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构造:2.3.12.3.21)屋顶现浇板负筋贯穿二分之一,或单独配置构造钢筋网与周围钢筋搭接,并控制钢筋间距。2)沿建筑物长向的两端跨负筋构造拉通。2.3.32.4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的构造:2.4.12.4.22.4.33、现浇梁3.1各类现浇梁为满足承载力和刚度的需要,梁的截面规定见下表:现浇梁梁的截面规定表3.1梁宽一般取值:主梁的截面宽度不应不不小于200mm;次梁的截面宽度不适宜不不小于150mm;梁的截面宽度宜采用150、180、200mm,如不小于200mm时,一般应为50mm的倍数,且b/h宜≥1/4。梁高一般取值:单跨梁h=L0/8~L0/12单跨悬臂梁h=L0/5~L0/6持续梁h=L0/10~L0/18单跨预应力梁h=L0/12~L0/15多跨预应力梁h=L0/12~L0/20梁的截面高宽比一般取h/b=2.0~4.0,梁高宜h≤L0/4。抗震墙构造中连梁h≥400h<L0/5底层框架—抗震墙中托墙梁b≥300h≤L0/10框支梁b≥400,且宜≤框支柱对应方向的截面宽度;≥其上墙体截面厚度的2倍;≥梁上托柱宽;抗震设计时:h≥L0/6非抗震设计时:h≥L0/8框架梁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其他不应低于C20,且均不适宜不小于C40。3.2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3.2.13.2.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不不小于0.2和45ft/fy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表3.2抗震等级位置支座(取较大值)跨中(取较大值)一级0.40和80ft/fy0.30和65ft/fy二级0.30和65ft/fy0.25和55ft/fy三、四级0.25和55ft/fy0.20和45ft/fy3.2.33.2.43.2.5、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小于2%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表3.3抗震等级加密区长度(取较大值)(mm)箍筋最大间距(取最小值)(mm)箍筋最小直径(mm)一2.0hb,500hb/4,6d,10010二1.5hb,500hb/4,8d,1008三1.5hb,500hb/4,8d,1508四1.5hb,500hb/4,8d,1506注:d为纵向钢筋直径,hb为梁截面高度。3.2.6(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配置两根纵向钢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不不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不不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不不小于12mm;(2)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内贯穿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的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适宜不小于柱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适宜不小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3.2.73.2.83.3、连梁配筋应满足下列规定3.3.1、连梁顶面、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墙内的锚固长度,抗震设计时不应不不小于aE,非抗震设计时不应不不小于a,且不应不不小于600mm;3.3.23.3.33.3.4、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持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不小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不不小于10mm,间距不应不小于200mm;对跨高比不不小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不不小于0.3%3.3.53.3.64、钢筋混凝土柱4.1一般规定4.1.14.1.24.2框架柱截面设计与构造4.2.1防空地下室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4.2.21一般框架柱:截面的宽度和高度非抗震设计时不适宜不不小于250,抗震设计时不适宜不不小于300;圆柱直径不适宜不不小于350。框支柱:框支柱截面宽度,非抗震设计时不适宜不不小于400,抗震设计时不应不不小于450;框支柱截面高度,非抗震设计时不适宜不不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5,抗震设计时不适宜不不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2。2剪跨比宜不小于2。3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适宜不小于3。4.2.31对于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短柱,轴压比限值应减少0.05;对于剪跨比不不小于1.5的超短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用特殊构造措施。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的剪跨比不应不不小于1.5。2当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5-C70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规范数值减少0.05;当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C80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规范数值减少0.10。3可提高轴压比限值的设计措施(可用于框支柱、不可用于异形柱):1)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且箍筋肢距不不小于200、间距不不小于100、直径不不不小于12,或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螺旋间距不不小于100、箍筋肢距不不小于200、直径不不不小于12,或沿柱全高采用持续复合矩形螺旋箍、螺旋净距不不小于80、箍筋肢距不不小于200、直径不不不小于12,轴压比限值可提高0.05。2)在柱的截面中部附加芯柱,其中另加的纵向钢筋的总面积不不不小于柱截面面积的0.8%,轴压比限值可增长0.05;此项措施与第1项的措施共同采用时,轴压比限值可增长0.15。4柱轴压比不应不小于1.05。4.2.4柱(不含异形柱)纵向钢筋的配置,应符合表4.11柱所有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不不小于下表的规定值(%),且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不不小于0.2%;抗震设计时,对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长0.1。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表4.1柱类型抗震等级非抗震特一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中柱、边柱1.41.00.80.70.60.6角柱1.61.21.00.90.80.6框支柱1.61.21.0--0.8注: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60时,表中的数值应增长0.1;当采用HRB400、RRB400级钢筋时,表中数值应容许减小0.1。2抗震设计时,宜采用对称配筋。3一般框架柱纵筋间距应满足: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不小于400的柱,其纵筋间距不适宜不小于200;非抗震设计时,柱纵筋间距不应不小于350;柱纵筋净距不应不不小于50。框支柱纵筋间距应满足:抗震设计时不适宜不小于200;非抗震设计时不适宜不小于250;纵筋间距均不应不不小于80。4柱所有纵筋的最大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适宜不小于5%、不应不小于6%;抗震设计时不应不小于5%;抗震设计时框支柱所有纵筋配筋率不适宜不小于4%。5一级且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柱,其单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适宜不小于1.2%。6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长25%。7抗震设计时,柱纵向钢筋的帮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8柱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4.2.5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状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4.2采用: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规定表4.2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箍筋最大间距(取较小值)6d,1008d,1008d,150(柱根100)8d,150(柱根100)箍筋最小直径10886(柱根8)注:d为纵筋较小直径;柱根指框架柱底部嵌固部位。2二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不不小于10、肢距不不小于200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容许采用150;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不小于400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容许采用6;四级框架柱的剪跨比不不小于2或柱中所有纵筋的配筋率不小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不不小于8。3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不小于100,一级时尚不应不小于6倍的纵向钢筋直径。4抗震设计时,框支柱箍筋应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箍筋直径不应不不小于10,箍筋间距不应不小于100和6倍纵筋直径的较小值,并应沿全高加密。4.2.6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1底层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层柱的两端,应取矩形柱长边尺寸(或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三者的最大值;2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的范围;3底层柱柱根以上1/3柱净高的范围;4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不小于4的柱全高范围;5一级及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围;6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围(如框支柱等)。4.2.7柱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体积配箍率应按《震规》第6.3.12和《高规》第6.4.7条计算确定。2除满足1)计算外,对一、二、三、四级框架柱,其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尚分别不应不不小于0.8%、0.6%、0.4%、0.4%。3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不不小于1.2%;9度时不应不不小于1.5%。4抗震设计时,一、二级框支柱加密区的配箍特性值应比《高规》表6.4.7增长0.02,且柱体积配箍率不应不不小于1.5%。非抗震设计时,框支柱箍筋体积配箍率不适宜不不小于0.8%。5特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性值应比《高规》表6.4.7增长0.03,且体积配箍率不应不不小于1.6%。4.2.8抗震设计时,柱箍筋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箍筋应为封闭式,其末端应做成135度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不不小于10倍箍筋直径,且不应不不小于75;2)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适宜不小于200,二、三级不适宜不小于250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适宜不小于300。每隔一根纵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采用拉筋组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筋并勾住箍筋;3)非加密区的箍筋,其体积配箍率不适宜不不小于加密区的二分之一;其箍筋间距,不应不小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且一、二级不应不小于10倍纵筋直径,三、四级不应不小于15倍纵筋直径。4)框架节点关键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按加密区采用,一二三级框架节点关键区配箍特性值分别不适宜不不小于0.12、0.10、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适宜不不小于0.6%、0.5%和0.4%。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框架节点关键区配箍特性值不适宜不不小于关键区上下柱端的较大配箍特性值。4.2.9非抗震设计时,柱箍筋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周围箍筋应为封闭式;2箍筋间距不应不小于400,且不应不小于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和最小纵筋直径的15倍;3箍筋直径不应不不小于最大纵筋直径的1/4,且不应不不小于6;4当柱中所有纵筋的配筋率超过3%时,箍筋直径不应不不小于8,箍筋间距不应不小于最小纵筋直径的10倍,且不应不小于200;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度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不不小于10倍箍筋直径;5当每边柱纵筋多于3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可采用拉筋);6柱内纵筋采用搭接做法时,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直径不应不不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在纵筋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不小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不小于100;在纵向受压钢筋的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不小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不小于200.当受压钢筋直径不小于25时,尚应在搭接接头端面外100的范围内各设置两道箍筋;7框架节点关键区箍筋配置应符合本条1)-7)项规定,但箍筋间距不适宜不小于250。对四边有梁与之相连的节点,可仅沿节点周围设置矩形箍筋。8非抗震设计时,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箍筋直径不适宜不不小于10,箍筋体积配箍率不适宜不不小于0.8%,箍筋间距不适宜不小于150。4.2.104.3异形柱截面设计与构造4.3.1异形柱及异形柱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且不应高于C50。4.3.2形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1异形柱截面得肢厚不应不不小于200mm,肢高不应不不小于500mm2异形柱剪跨比宜不小于2。4.3.3异形柱纵向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规定:1在同一截面内,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相似直径,其直径不应不不小于14,且不应不小于25;2内折角处应设置纵向受力钢筋;3纵向钢筋间距:二、三级抗震等级不适宜不小于200;四级不适宜不小于250;非抗震设计不适宜不小于300。当纵筋间距不能满足上述规定期,应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应不不小于12,并设置拉筋,拉筋间距应与箍筋间距相似。4纵筋之间的净距不应不不小于50。柱肢厚度为200-250时,纵筋每排不应多于3根;根数较多时,可分二排设置。5异形柱所有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不不小于下表的规定值(%),且按柱全截面面积计算的柱肢各肢端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不不小于0.2%;建于IV类场地且高于28m的框架,表中的数值应增长0.1。异形柱所有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表4.3柱类型抗震等级非抗震二级三级四级中柱、边柱0.80.80.80.8角柱1.00.90.80.8注: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表中数值应容许减小0.1,但减小后的数值不应不不小于0.8。6异形柱所有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大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不小于4%;抗震设计时不应不小于3%。4.3.4异形柱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规定:1异形柱应采用复合箍筋,严禁采用有内折角的箍筋。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其末端应做成135°的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应不不小于5倍箍筋直径;当柱中所有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小于3%时,不应不不小于10倍箍筋直径。抗震设计时不应不不小于10倍箍筋直径且不应不不小于75。当采用拉筋形成复合箍筋时,拉筋应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2非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不不小于0.25倍纵筋最大直径,且不应不不小于6;箍筋间距不应不小于250,且不应不小于柱肢厚度和15倍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当柱中所有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小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不不小于8,间距不应不小于200,且不应不小于10倍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箍筋肢距不适宜不小于300。4.3.5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异形柱规程》JGJ149-第6.2.9条公式规定。2对抗震等级为二、三、四级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应不不小于0.8%、0.6%、0.5%。3当剪跨比≤2时,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不不小于1.2%。4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下表规定:异形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表4.3抗震等级二级三级四级箍筋最大间距(取较小值)6d,1007d,120(柱根100)7d,150(柱根100)箍筋最小直径886(柱根8)注:d为纵筋较小直径;底层柱的柱根指地下室的顶面或无地下室状况的基础顶面;三、四级抗震等级的异形柱,当剪跨比不不小于2时,箍筋间距不应不小于100,直径不应不不小于8。5异形柱箍筋加密区箍筋的肢距:二、三级不适宜不小于200,四级不适宜不小于250。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均有箍筋或拉筋约束。4.3.6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箍筋加密区范围:1柱端取截面长边尺寸、柱净高的1/6和500三者的最大值;2底层柱柱根不不不小于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外尚应取刚性地面上、下各500的范围;3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肢截面高度之比不不小于4的柱全高;4二、三级角柱的全高;4.3.7抗震设计时,异形柱非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不适宜不不小于加密区的50%;箍筋间距不应不小于柱肢截面厚度;二级不应不小于10倍纵筋直径,三、四级不应不小于15倍纵筋直径和250。4.3.8当异形柱的纵向受力钢筋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时,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直径不应不不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25%,箍筋间距不应不小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不小于100。4.3.9异形柱框架节点关键区应设置水平箍筋。水平箍筋的配置应满足节点关键区受剪承载力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1非抗震设计时,节点关键区箍筋的最小直径、最大间距应符合本措施3.3.2条第2项规定。2抗震设计时,节点关键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按加密区采用。二、三、四级框架节点关键区配箍特性值分别不适宜不不小于0.10、0.08、0.06,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适宜不不小于0.8%、0.6%和0.5%。对二、三级且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异形柱节点关键区配箍特性值不适宜不不小于关键区上下柱端的较大配箍特性值。3当顶层端节点内设有梁上部纵筋与柱外侧纵筋的搭接接头时,节点关键区的箍筋应符合4.3.8的规定。4.4设计计算时应注意的某些问题1当两个方向柱配筋相差较多时,注意核查柱配筋方向,程序有时标注方向有误。2当甲方有含钢量规定期,柱构造配筋不适宜太富余,可采用不一样直径的纵筋和箍筋,以刚满足构造配筋率为宜。3整体电算时应注意角柱和框支柱的定义。4设计时应注意短柱和超短柱时的必须采用设计措施。5、钢筋混凝土墙5.1一般规定5.1.1剪力墙宜沿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双向布置;抗震设计的剪力墙构造,应防止仅单向有墙的构造布置形式。剪力墙墙肢截面宜简朴、规则。剪力墙构造的侧向刚度不适宜过大。纵横剪力墙宜构成L形、T形、[5.1.25.1.31剪力墙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周围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剪力墙间距不适宜过大;2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3纵横剪力墙宜构成L形、T形、[形等形式;4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适宜超过构造底部总水平剪力的40%;5剪力墙宜贯穿建筑的全高,宜防止刚度突变;墙上开洞时,洞口宜上下对齐;6楼电梯间等竖井宜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构造结合布置;7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布置宜使构造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靠近。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部分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横向剪力墙沿长方向的间距宜满足表5.1的规定,当这些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合适减小;2纵向剪力墙不适宜集中布置在房屋的两尽端。剪力墙沿长方向的间距表5.1楼盖形式非抗震设计(取最小值)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取较小值)8度(取较小值)9度(取较小值)现浇5.0B,60m4.0B,50m3.0B,40m2.0B,30m5.1.5非抗震设计≤3B且≤36m;抗震设计:底部1~2层框支层≤2B且≤24m、底部3层及以上框支层≤1.5B且≤20m。5.1.6短肢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的剪力墙。当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虽为5~8但墙肢两侧均与较强的连梁(高度≥400且跨高比≤2.5)相连时、或有翼墙(墙长应不小于墙厚的8倍)相连、或墙厚≥5.1.75.1.81沿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剪力墙;2当不能设置与梁轴线方向相连的剪力墙时,宜在墙梁相交处设置扶壁柱;3当不能设置扶壁柱时,应在墙与梁相交处设置暗柱,暗柱宜按计算配筋;4剪力墙内设置型钢;5对截面较小的梁(梁高不不小于墙厚的2倍)可设计为铰接。5.1.95.1.101角窗两侧墙肢宜按提高一级抗震等级采用抗震措施;2角窗房间的楼板应合适加厚、配筋合适加强;3角窗窗台连梁的配筋与构造应加强。5.1.115.2截面设计与构造5.2.15.2.21高层剪力墙构造中的剪力墙墙厚应满足表5.2.1规定:2框架-剪力墙和板柱-剪力墙构造中的剪力墙宜采用带边框剪力墙,墙厚应满足:1)抗震设计时,一、二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均不应不不小于200,且不应不不小于层高的1/16;2)除第1项外的其他状况下不应不不小于160,且不应不不小于层高的1/20;3)当剪力墙厚度不满足第1、2项规定期,应按《高规》附录D计算墙体稳定。高层剪力墙构造中的剪力墙厚度表5.2.1抗震等级部位墙厚备注一、二级底部加强部位一般墙≥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2001、当墙厚不能满足规定期,应按《高规》附录D计算墙体的稳定;2、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合适减小,但不适宜不不小于160;3、墙受剪截面应符合《高规》第7.2.2.6条规定。一字形墙≥层高的1/12、≥200其他部位一般墙≥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160一字形墙≥层高的1/15、≥180三、四级底部加强部位≥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160其他部位≥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160非抗震所有部位≥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1603错层构造中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截面厚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应不不小于200,4防空地下室墙体最小厚度:承重外墙250mm,承重内墙200mm,临空墙250mm,防护密闭门门框墙300mm,密闭门门框墙250mm。防空地下室墙体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直接防水的外墙外侧40mm、设防水层的外墙外侧30mm,外墙内侧和内墙20mm。5.2.3高层建筑剪力墙中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不应采用单排配筋。当墙厚≤400时可采用双排配筋;当400<墙厚≤700时宜采用三排配筋;当墙厚>700宜采用四排配筋。受力钢筋可均匀提成数排。各排分布筋之间的拉接筋不应不不小于1一般剪力墙构造中,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抗震设计时均不应不不小于0.25%,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不不小于0.20%;一般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间距均不应不小于300、直径不应不不小于8。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的直径不适宜不小于墙厚的1/10。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的纵墙、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不不小于0.25%,间距不应不小于200。特一级的筒体、剪力墙:一般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35%,2框架-剪力墙构造、板柱-剪力墙构造中,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抗震设计时均不应不不小于0.25%,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不不小于0.20%,并应至少双排布置。3部分框支剪力墙构造,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体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抗震设计时不应不不小于0.3%,非抗震设计时不应不不小于0.25%;抗震设计时钢筋间距不应不不小于200,钢筋直径不应不不小于8mm。4错层构造中,错层处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不不小于0.3%,抗震设计时不应不不小于0.5%。5采用筏形基础的地下室,墙体内应设置双向钢筋,竖向和水平钢筋的直径不应不不小于12。6建筑层数18层及以上或主体高度不不不小于60m或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底部加强区墙体的分布钢筋宜比一般部位合适加强,分布钢筋直径不适宜不不小于10。其他状况底部加强区墙体的分布钢筋可取与一般部位相似。7一般墙厚按0.25%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间距200两项控制的配筋可按表5.2.2采用。一般剪力墙最小配筋直经和最大间距组合表5.2.2墙厚最小配筋量mm2/m配筋配筋方式1604008@200双排1804508@2002005008@20025062510/8@20030075010@20035087512/10@200或10@170400100010@150或12@200450112510@200三排500125010@180三排8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截面高度hw不适宜不不小于截面厚度bw的5倍;当hw/bw<5时,应按《高规》第7.2.5条控制其轴压比;当hw/bw≤3时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底部加强部位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不不小于1.2%,一般部位不应不不小于1.0%,箍筋宜沿墙肢全高加密。9地下室外墙在首层楼板处宜设置暗梁,暗梁按构造配筋即可。10防空地下室墙体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不不小于GB50038-表4.11.7的规定值。5.2.45.2.55.2.6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筒体、剪力墙中的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应取为1.4%,配箍特性值宜增大20%;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不不小于1.2%。5.2.75.2.8钢筋混凝土地下室外墙厚度不应不不小于250,配筋可采用“竖向条法”1地下室外墙一般均为受弯内力控制配筋,故竖向配筋应满足受弯配筋最小配筋率的规定。2地下室外墙外侧应控制裂缝宽度,一般宜控制最大裂缝宽度0.2mm,当地下水位较深且有外防水时最大裂缝宽度可合适放宽,但不应超过0.3mm。为节省配筋,计算裂缝宽度时应按压弯构件。3为以便施工,地下室外墙水平筋宜放在竖向筋外侧。4地下室外墙下端按固定端计算时,外侧竖向钢筋应按根据弯矩包络图沿竖向部分截断,以节省钢筋。5地下室外墙按双向板计算时,两侧支撑构件应按外墙支座内力作为水平力复核配筋。5.3设计计算时应注意的某些问题1电算总信息中输入的墙分布筋配筋率不得不小于实配配筋率。2边缘构件构造配筋不应过高,控制刚刚满足规范即可,可采用不一样钢筋直径。3边缘构件侧面或端部纵筋间距不应不小于墙分布筋的间距,一般控制不不小于200。如300厚的边缘构件墙端一侧应至少有3根纵筋。4墙轴压比应予以控制,可查看电算中的轴压比简图及超筋文献。5墙稳定性验算SATWE程序可自行验算,注意查看超筋文献。7底部加强区的范围应在图纸中注明。8剪力墙分布筋之间的拉筋加强区与非加强区应有所区别,一般加强区@400,非加强区@600即可。9地下室外墙设拉筋时应注意使内外侧钢筋间距一致或成倍数。10地下室外墙受弯配筋控制时,应注意满足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6、基础6.1一般规定6.1.1基础设计应综合考虑上部构造的类型、地基土质状况、地下水位、地基承载力、也许的沉降量、相邻已经有建筑的基础形式、设备管线、施工条件及地方建设主管部门规定等原因,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形式。6.1.2场地抗震设防区,不应在危险地段(地震时也许发生滑坡、倒塌、地陷、泥石流等)建造甲、乙、丙类建筑。6.1.3应根据详细勘察汇报进行基础设计。特殊状况下,当地工程当规模较小而无勘察汇报时,可在获得勘察单位同意并出具书面意见,同意参照邻近的土质资料进行基础设计,并必须请勘察单位会同验槽。外地工程,不管规模大小,一律需有正式详细勘察汇报方可进行基础设计。6.1.4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当施工期间需要降水时应在设计图纸上写明减少地下水位的时间规定。6.1.5无地下室的多层建筑物,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强度、变形规定的前提下,基础宜尽量浅埋,但埋深应不不不小于冻土深度。对灰土基础,冻土深度应算至垫层上皮。6.1.6在确定天然地基的基础埋深时,为保证在施工期间相邻的已经有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基础埋深不适宜深于已经有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在不得已的状况下不能满足该规定期,其基础之间的净距d,应不不不小于基础之间高差的2倍。此规定不能满足时必须采用可靠的措施。6.1.7水、土对建筑材料和构件有腐蚀作用时应根据《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采用防护措施。6.1.8当多栋高层和大片裙房地下无缝分开,建在一整体大面积基础上时,应按照上部构造、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进行变形计算。6.1.9基础计算应考虑恒载与风载组合。6.1.10对不符合荷载规范第4.1.2条规定的状况,基础计算时楼面活荷载不应折减。6.1.11主裙楼构成的高层建筑,在使用上不能脱开的状况下,可以采用预估主楼的沉降量且先施工主楼。待一定的条件下采用加强后浇带的技术措施,来控制主裙楼之间的沉降差。6.1.12挡土墙土压力按静止土压力计算,压力系数可取0.5。有外防水时,裂缝宽度按0.3mm控制。挡土墙下为条形基础时可将刚性防水板作为挡土墙的水平支撑。6.1.13当地下室设置窗井时如窗井较长,有条件应在窗井内部设置分隔墙以减少窗井外墙的无支长度。当因窗井导致底板悬挑较大时,宜采用底板下虚铺松散材料或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