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王戎不取道旁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第八单元的学习。“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本单元介绍的是历史上一些名人的故事。跟老师一起来读读课题:25.王戎不取道旁李、26.西门豹治邺、27.故事二则扁鹊治病纪昌学射。从课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单元介绍的历史人物有王戎、西门豹、扁鹊、纪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单元,去体会他们的智慧和才干。

2.了解“王戎”,揭示课题

师:先来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戎”是个翘舌音,一起读好这个名字:王戎。同学们,“戎”这个字很有意思,它的偏旁“戈”代表兵器,里面的“横、撇”代表铠甲,两部分合在一起指的是武器。王戎自幼聪慧,他和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他们在文学创作上都有一定的成就。跟着老师一起读读课题:25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是什么意思呢?学完课文你们一定会知道。

3.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这样的课文在三年级我们已经碰到过,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怎么学习《司马光》、《守株待兔》这两篇文言文的吗?一起听听同学们的交流。

生1:学习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借助注释、利用插图、联系上下文帮助我们读懂文章的内容。

师:同学说到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2:学习文言文,我们一般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文章内容,还要熟读成诵。

师:说得真好!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到读正确,包括字音正确、停顿正确,其次是读明白,也就是需要我们借助注释、插图等读懂内容。最后还要熟读成诵。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依据这样的学习方法尝试自己学习课文,在遇到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来交流。

(生自学课文)

二、整体感知,读好停顿,解决问题

师:在学习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

疑问1:老师,在读第一个句子的后半句时,我不知道如何停顿是正确的。

师:这句话的停顿有困难,谁能和帮他解决?

解答1:我觉得应该在“诸小儿”后面停顿。因为通过注释我知道,在这里“尝”是曾经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游玩。所以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尝与诸小儿/游。

师:很好,先理解了字义然后再理解了句义,最后确定在什么地方停顿,这是读正确句子的方法。这位同学还理解了“诸小儿”的“诸”,它和现在的意思是一样的,表示“众多、许多”,比如我们常说的“诸多、诸位”。一起来读好第一句话: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师:还遇到了哪些困难?

疑问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句话也比较长,该怎么停顿?

师:要读好这句话,我们也要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解答2(1):看到路边李树上结了很多果子,树枝都要折断了。

师:“折枝”是折断树枝吗?“折”有多个意思:①断,弄断②损失③弯,弯曲。请同学们结合图片想一想,在这儿“折枝”该怎么理解?

解答2(2):我认为这儿的“折”应该表示弯、弯曲,因为从图片上,我看到李树的树枝已经被长满的果子给压弯了,所以这里“折枝”就是枝条被压弯了。

师:说得真好!瞧,仔细看插图,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那么现在你们知道该怎么停顿了吗?

解答2(3):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师:读得真好!大家也来读一读吧!还有什么地方有困难吗?

疑问3:这篇文言文中出现了三个“之”,课后没有关于这三个“之”的注释,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不理解。

师:同学们,“之”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正确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这三处的“之”分别指代什么?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起来解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交流,相信大家能把这篇文言文读正确了。一起来听听这位同学的朗读吧!(生读)

三、研读课文,合理想象,简要复述课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朗读,你知道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

生:我知道故事发生在王戎和小朋友们一起游玩的时候。因为课文第一句话的意思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群小朋友出去游玩。

师:你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就知道了故事发生在他们游玩的时候。那他们在游玩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请大家读读这两句话。(出示第二、三句)

师: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是谁“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生:是王戎和诸小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师:对,为了使语言不重复,可以用“他们”来代替。文中作了省略,我们解释句子意思的时候要把是谁看到的说清楚。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谁来试着说一说?

生:大家看到路边有一棵李树,上面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于是,那些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这时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有人问他,他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而且李子很多,一定是苦李子。”

师:看来你们运用了已学的方法,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大意。刚才有同学提出不理解文中的几个“之”的意思,那先来看句中的“取之”是什么意思?请联系他们看到的情景想一想。

生:我知道了,文中说他们看到路旁的李子树上结满了果子,树枝都压弯了,所以他们跑去摘李子。

师:很好,联系上文就知道了,这里的“之”就是指“李子”。那“人问之”呢?同样请大家联系一下上文,想一想大家看到了什么后然后又问了什么呢?

生:人们看到其他小朋友都争着去摘李子了,唯戎不动,就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师:说得真不错!这里的“之”就是指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这件事。现在相信你们能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得更清楚了。(生解释两句话)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大家看到路边有一棵李树,上面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这时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而且李子很多,一定是苦李子。”

2.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

师:很好!同学们,当诸小儿看到“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时,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请你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

生:小朋友们可能会说:“看见了吗?这路旁的李子树上的李子多得都快把枝条压断了,咱们赶紧去摘吧!”有些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奔过去了,他们你摘一把,我采几个,不亦乐乎。

师:你们联系了“竞走取之”展开想象,想象有依据。在同学们的描述下,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热闹的采摘画面,而此时此刻,截然相反的场景是只有王戎站着一动不动。那么王戎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请大家继续想象。

师: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吧?

生1:他可能在想:这棵李树长在人来人往的路边,上面果子多得压弯了枝条,竟然没人采摘,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树上的李子都是苦的。

生2:他可能在想:路边行人这么多,如果李子不苦,路边的人一定会摘下来品尝的,这样的话树上的李子不可能这么多。

师:真了不起,大家联系了王戎说的话展开了想象,讲得不仅有理有据,还很生动,那么该怎么读王戎说的这句话呢?

(生读)

师:说得很有自信,大家来读读这句话吧!

师:接下来就请一位同学说说事情的结果吧。

生:事情的结果是:大家摘下李子尝了一下,的确是苦的。

师:很好!他不仅理解了“之”是指李子,还联系上文加入了一些其他的信息,使意思表达更明确、更完整了。

四、回顾课文,感受人物品质

师: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后,你们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生1:我觉得他很聪明,竟然能判断出这些李子是苦的。

生2:我觉得他聪明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思考,同样看到路边有很多李子,他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采摘,而是冷静地分析“树在道边而多子”的原因。

师:说得真好!从“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而且能冷静思考的人。接下来就请大家再来读读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生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