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与冰川地貌_第1页
冰川与冰川地貌_第2页
冰川与冰川地貌_第3页
冰川与冰川地貌_第4页
冰川与冰川地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冰川与冰川地貌学习目标1梳理基础原理,准确说出冰川地貌的两种类型。2结合西天山托木尔峰案例,运用内外力作用原理分析冰川地貌的成因。3举出2个以上实例说明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考点一:冰川冰川: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是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冰川分为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大陆冰盖主要分布在南极和格陵兰岛。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和中纬山地区,我国的冰川都属于山岳冰川。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

大陆冰盖是指长期覆盖在陆地上的面积大于5万平方千米的冰体。自边缘向中心隆起、规模如南极或格陵兰的盾形冰体。又称大陆冰川,简称冰盖。大陆冰盖中心部分为积累区,边缘为消融区。冰盖冰几乎不受下伏地形影响,自中心向四周外流;边缘部分自陆地向海洋伸展,一部分漂浮在海上的冰体称冰架陆缘冰、冰棚或冰障。冰架冰断裂、崩解后入海形成冰山。在北极和极区附近岛屿上,形态和特点与大陆冰盖相似的、但规模小得多的冰体称为冰帽或冰穹。格陵兰和南极大陆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大陆冰川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以雪线为界把冰川分为两部分,上部为粒雪盆又称积累区,下部为冰舌区又称消融区,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冰川系统。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冰舌中国现代冰川既有海洋性冰川,也有大陆性冰川。“海洋性冰川”指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大,因此带来大量雨水,冰川累积和消融速度快。其冰川运动频繁,由此多引发自然灾害。降水的影响常超过气温的影响,雪线高度也较低。冰川地质作用强烈,侵蚀地形发育,冰舌末端常可伴入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中。“大陆性冰川”发育于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区,指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小,由此带来的降雨量少,冰雪累积和消融的速度慢,冰川运动相对较弱。大陆性冰川收入少,支出也少,活动性弱。冰川地质作用微弱,堆积地形发育。冰舌末端位置较高,远离森林带如珠峰南坡由于受印度洋上来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多,冰川上降雨(雪)充沛,所以发育成典型的海洋性冰川。而珠峰北坡地处背风坡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大,冰川上降水稀少,冰川消融很弱,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冰川。考点二: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基本特征冰蚀地貌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孤立而尖锐刃脊随着冰斗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冰蚀地貌冰川槽谷、U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冰蚀湖冰川刨蚀作用形成洼地,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如五大湖冰积地貌冰碛丘陵冰川消融时,将所携带的物质沉落在底碛之上,构成低矮、坡缓、波状起伏的丘陵冰碛阶地冰川后退后,河流切入有基碛覆盖的冰川谷底而成羊背石--冰川侵蚀--迎冰面坡缓鼓丘--冰川堆积--背冰面坡缓1海拔>4700m冰川条数较少的原因是①山体面积小②地形陡峭③气温低④降水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海拔>4500m冰川条数变化及主要原因分别是A减少,气候变暖B减少,降水增多C增加,降水增多D增加,气候变暖3有关2010年黑河流域冰川面积的推断,正确的是以下冰川面积总体减少B4400~4500m冰川面积占比最大以上冰川面积总体增加D4200~4300m冰川面积减少最多黑河为我国西北第二大内陆流域,发源于祁连山区南部,上游冰川广布。20世纪60年代至2010年,监测流域内降水量整体增加,冰川总面积减少。下图示意“黑河流域冰川条数不同海拔区间变化”。6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层状结磨圆度好7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碛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表磧是指冰川融化使一部分岩石碎屑等杂质暴露于冰川表面并覆盖在冰体表面的碎屑物。科学研究观测发现,越向冰川下游,表磧覆盖越厚,面积也越大,表碛厚度影响冰川融化速度。西天山托木尔峰是中亚山地冰川作用的中心之一,冰川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在新形成的冰川中检测到了有机魚农药残留。图6为托木尔峰南侧冰川分布范国图,图7为表碛厚度与冰川日均消融速率统计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8新冰川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可能走廊C恒河平原D东欧平原9与塔里木河中游河床堆积物相比,托木尔峰南侧冰川表碛的特点是A磨圆度差B粒径较小C分层明显D分选性好10表碛厚度与冰川日均消融速率统计图反映出A表碛厚度与冰川消融速率呈负相关B分布海拔较高的冰川消融速率慢C冰川末端表碛降低了冰川消融速率D表碛厚度越薄,冰川消融速率越慢冰川泥砾是由冰川直接堆积的粘土、砾石和砂呈无层状分选的混合体。经过地质、气象的变动,碰撞、摩擦、翻滚、沉寂,最终在冰川、石英和云母岩之下,形成了细如落、柔似棉的被现代人叫作冰川泥的自然物质。下图示意加拿大冰川泥的分布。1分析加拿大西北部冰川分布广泛的原因。加拿大西部地区多高山,盛行西风从太平洋携带的水汽受山地阻挡,多地形雨:纬度高,地势高,气温低,降水降雪在低温作用下演化为冰川,因此冰川分布广。(2)说明加拿大西部成为美容护肤的冰川泥产地的有利条件。冰川广袤,冰川泥埋藏深;自然环境恶劣,人类活动少,无污染;河流的搬运使冰川泥纯净、细腻;在入海口遇地热温泉,富含矿物质。冰川的发育规模,主要受到低温与最大降雪量的影响。最大冰期是指青藏高原历次冰川作用中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期。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喜马拉雅山作为降水屏障愈来愈明显,限制了青藏高原冰川的发展。下图为青藏高原阴影所示地区部分山脉分布示意图,表1为青藏高原中东部冰川环境相关数据。(1)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最大冰期果洛山雪线低于唐古拉山和稻城海子山的原因。(2)说出与最大冰期相比现代冰川面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3)推断最大冰期雪线处6一8月气温高低与年降水量大小的相关性,并说明依据。(1)果洛山纬度高于稻城海子山,同海拔高度气温较低;果洛山比唐古拉山更靠近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降雪较多。(2)变小甚至消失。喜马拉雅山不断抬升,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青藏高原降水(雪)减少;全球变暖,该区域气温升高,冰川面积消退明显。3结论:雪线处6-8月气温高低与年降水量正相关。雪线是冰川年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的平衡线,雪线处冰川年积累量与年消融量保持动态平衡。或(年积累量与年消融量呈正相关)6-8月气温越高,对应年消融量也越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