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格的艺术》二十首曲集的构建_第1页
《赋格的艺术》二十首曲集的构建_第2页
《赋格的艺术》二十首曲集的构建_第3页
《赋格的艺术》二十首曲集的构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赋格的艺术》二十首曲集的构建

一、结构的特点—“伟大主题”的结构及调性解析《赋格艺术》是巴巴生活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巴巴后期作品之一(另外两项是《音乐》和《圣彼得堡的变奏曲》)。在这一作品不完成后,他将继续与世界末日决裂。《赋格的艺术》这个名称并非巴赫所赐,而是后人添加的。因为这部曲集既是一部赋格曲的汇总,更是复调技法运用的汇总,体现了高度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该作品集是以一个格言似的“伟大主题”为基础创作而成,因此将它作为文中主题的称谓(注:在《音乐的奉献》中主题被称为“御赐主题”)。在巴赫的赋格曲严密的结构中,其主题均含有深刻的表情,体现着不同的内容:或表现快乐的情结、或体现悲壮的情绪。因此巴赫赋格曲的主题决定了其赋格曲的性质——结构特点和情绪基调。在《赋格的艺术》中除第一首赋格曲采用了伟大主题的原形外,其余的赋格曲的主题都是由这个“伟大主题”变化而来的,这个“伟大主题”见例1。例1:从该主题的形态结构而言,并不复杂,仅有四小节的长度,音符单一,节奏简洁,旋律线条呈波浪形状,富有歌唱性,调性也非常明确,这个“伟大主题”看似简单,但是它却包含了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为其发展创造了条件,整个作品集都体现和论证着这个“伟大主题”发展所潜藏的可能性。就调性而言,这个“伟大主题”是建立在d小调之上的,而且d小调也是控制整个曲集的主要调性。“伟大主题”从一开始就由调式的主音d进行到调式的属音a,它的结束音也是落在调式主音上的,中间出现一个升c音,属于典型的d和声小调。该主题所运用的小调式使它的旋律体现出了一种柔和暗淡的色彩,这也就决定了整部作品集的色彩基调,但是这部赋格曲集的主题在感情色彩上的体现并不占主要地位,这里只是提及而已,或作另外的单独论述。《赋格的艺术》这部曲集的主要特点在于,突出了“伟大主题”的多种发展途径,在保持“伟大主题”的主要调性和结构框架之下,将其进行变奏后,又作为作品集中其它赋格曲的主题,在此基础上作成了由二十首乐曲组成的套曲(注:在《音乐圣经》中对该曲集记录的是22首赋格与卡农,这并不相矛盾,原因在于,不同的版本对于该作品集中曲目的分类和数目的整理以及编排顺序是不一样的,本文引用的谱例及编排顺序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据此版本的顺序,其中第十二首、第十三首、为两架钢琴而作的第十七首赋格曲各包含两首互为倒影的赋格曲,第十六首包含四首卡农,第十五首为未完成赋格曲)。在该作品集中,第一首赋格曲的主题就采用了这个“伟大主题”的原型,见例1。二、附点音节的节奏在《赋格的艺术》中第一首赋格曲的主题即为“伟大主题”的原形,结构形态见上面例1。第二首赋格曲的主题通过与例1的“伟大主题”相比较,基本上就是“伟大主题”的原形运用,所不同之处在于,在节奏上主题的最后小节用了小附点,声部数目一样,在进入的顺序上,第一首赋格曲的“伟大主题”先从中音声部呈示,而第二首赋格曲的主题则先从低音声部呈示,调性不变都是d小调,具体分析见后面,主题的结构形态见例2。例2:第三首赋格曲的主题与“伟大主题”相比较,形成了倒影的关系,主题第一小节两音为了保持d小调的调性不变,也采用了从主音到属音的反向进行方式,实际上是运用了守调答题的方式,这个先呈示的主题可以视为答题先现,而主题后现。从第二小节开始就是以A音为对称轴与“伟大主题”作倒影变化而成,具体分析见第四章,第三首赋格曲主题形态见例3。例3:第四首赋格曲的主题是以F音为对称轴与“伟大主题”构成了严格的倒影形态,其主题的调性仍然不变,结构形态见例4。例4:第五首赋格曲的主题仍然是以F音为对称轴与“伟大主题”构成了不严格的倒影形态,因为该主题较之“伟大主题”而言,作了稍微的变奏,加入了带附点音符的经过音,旋律呈波浪形状,更富有流动性和歌唱性,具有法兰西风格的特点(注:采用大量带附点音符的节奏,是十七世纪法兰西风格的特点)如例5所示。例5:第六首赋格曲的主题与“伟大主题”相比较,在节奏上作了一定时值的紧缩变化,并加入了带附点音符的经过音,旋律进行方向与“伟大主题”保持一致,调性不变,与上面例5的主题形态构成了严格的倒影关系。它从低音声部先呈示,其答题更是采用了紧缩、倒影和密接合应的方式,具体分析见后面章节,结构形态见下面例6的低声部。例6:第七首赋格曲的主题在旋律进行的方向和调性上与“伟大主题”都一致,但在结构形态上较之“伟大主题”作了更为复杂的变奏,它实际上是在第六首赋格曲主题(上面例6低声部)的基础上,将时值同时缩小一倍在次中音声部呈示,高音声部的答题又采用了扩大、倒影和密接合应的方式,见例7次中音声部。例7:第八首赋格曲属于三声部的二重赋格曲,主题I的形态看不出与“伟大主题”之间的联系,但是它所使用的素材和后面第十一首赋格曲的主题I(见例11)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由第十一首赋格曲的主题I派生出的新的形式,彼此构成倒影形态,但又没有形成严格的倒影形式,而第十一首赋格曲主题I的骨干音是来自伟大主题的,所以这第八首赋格曲的主题I也就属于是间接地由“伟大主题”变化而来,见例8。例8:第九首也是一首二重赋格曲,先呈示的主题I是新主题,主题II在曲中没有作单独的呈示,而是将“伟大主题”的时值扩大一倍后,在乐曲中间伴随着主题I同时出现,它的调性和旋律方向与“伟大主题”保持一致,下面即为这首赋格曲主题II在曲中出现的形态,见例9。例9:第十首赋格同样是一首二重赋格,先呈示的主题I属于新主题,主题II与第五首赋格曲的主题是相同的,也是由“伟大主题”变化而来的,并与“伟大主题”构成不严格的倒影关系,调性一致,下例上方声部即为主题II的形态,下面声部是以密接合应的方式进入的。见例10。例10:第十一首赋格也属于二重赋格,主题I与“伟大主题”是同方向的,其骨干音就是“伟大主题”之中的音,所以这首赋格曲先呈示的主题I也是由“伟大主题”派生而出的,只是在节奏和音符时值上作了较大的改变,但是调性不变,主题结构形态见例11。例11:第十二首包含两首赋格曲,均属于三拍子的四声部单主题赋格曲,它们的主题是将“伟大主题”的时值作了不同程度的扩大,但是“伟大主题”的基本框架保持不变。这两首赋格曲主题之间又是以F音为对称轴形成倒影的。见例12。例12:原位主题:倒影主题:第十三首也包含两首主题互为倒影的赋格曲,这两首赋格曲属于三声部的单主题赋格曲,其主题是将“伟大主题”作了华彩似的装饰性变奏,骨干音仍然是“伟大主题”之中的音,这两首赋格曲的主题之间也是以F音为对称轴形成倒影关系,见例13。例13:原位主题:倒影主题:第十四首赋格曲的主题与第五首赋格曲的主题形态一样,是以F音为对称轴与“伟大主题”形成不严格的倒影关系,主题旋律中加上了带附点音符的节奏,在时值上作了不同程度的紧缩,同时在音区上提高了一个八度从高音声部呈示,调性不变,结构形态见例14。第十五首赋格曲属于三重赋格曲,也是《赋格的艺术》中最后一首作品,它的主题I就是采用“伟大主题”的变奏形式,在主题前面第二小节加入一个经过音,后面的音符时值增大。结构形态见例15。第二主题是新主题,第三主题则是以巴赫的性氏BACH所代表的音符作为动机而构成的(见例33),但未能全部完成。第十六首可以看成一组,由四首卡农似赋格曲组成:卡农I的主题采用切分节奏,骨干音就是“伟大主题”中的音,其旋律进行方向也与“伟大主题”相一致;卡农II采用了华彩似的倒影主题,它是与卡农IV的主题形成的倒影关系,骨干音也来自“伟大主题”;卡农III的主题也是以切分节奏的形式将“伟大主题”作了装饰性的变奏,但实际上它是与卡农I形成了不严格的倒影关系的;卡农IV又属于华彩似的主题,与卡农II互为倒影,见例16。例16:卡农1卡农2卡农3卡农4第十七首也是由两首赋格曲组成的,是为两架钢琴而作,它们的主题形态与第十三首中的两首赋格曲是一样的,均采用装饰性的变奏手法所形成的华彩形式的主题,在方向上互为倒影,由于节拍变成了四二拍子,因此所有音符的时值较之第十三首中的两首赋格曲来说缩小了一倍,骨干音来自“伟大主题”,结构形态见下例17。例17:赋格1赋格2三、赋格曲主题的调性以上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