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研究的学术伦理问题_第1页
模糊语言研究的学术伦理问题_第2页
模糊语言研究的学术伦理问题_第3页
模糊语言研究的学术伦理问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糊语言研究的学术伦理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吴铁平先生的《模糊语言导论》出版,表明模糊语言在中国诞生(吴世雄,陈维珍,2001)。此后30年来,中国模糊语言学的研究不仅在国内语言学界掀起了热潮,造就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学者,也引起了国际语言学界的关注。此间,模糊语言学界有过和风细雨的讨论,有过针锋相对的论战(如,有关语言模糊性根源的争论、石安石与符达维等就模糊语义本质展开的论战),也有过对诸如模糊、歧义、含混、概括、多义、双关等一些基本概念的厘清(同上),这都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有争论说明有关注,有论战才会明是非。争论是发展的动力,有利于学科健康的发展。作为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伍铁平先生对发展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发表论文、专著,推进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培养和扶持新人,而且“近年来由于他不断地揭露了一系列语言学界的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现象,伍铁平的学术品格也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尊重”1。其实,伍铁平先生1999年在其专著《模糊语言学》的序言中就指出,“我国这股模糊语言学研究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生命力”(转引自吴世雄,陈维振2001:7)。可见伍先生把学术道德建设看作一门学科的生命。因此他表示,对于关系到学术界的伦理问题,要“奉陪到底”1。笔者也受到模糊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所表现出来的勃勃生机的感染,收集并阅读了有关模糊语言研究的一些著作和论文。最近读到发表在《外语研究》2005年第3期上的“试论中国模糊语义学研究现状”一文(以下简称“试论”),感觉该文无论从文章的整体结构还是从论述的语言上都似曾相识。经过进一步检索,发现该文与姚鸿琨先生、吴世雄和陈维振先生、吴国华和彭文钊先生等四篇论文多有雷同之处。这四篇论文分别是:①《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上的“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以下简称吴陈文);②《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5期上的“近年来国内模糊语义学研究概述”(以下简称姚文);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5期上的“也谈模糊语言学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吴彭文);④《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上的“有关模糊语义逻辑的知识论观点”(以下简称陈吴文)。笔者读书不多,不敢妄下断言,仅对这五篇论文进行对比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般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对这方面的讨论有所裨益2。1.统计形形的高亮标志字(1)利用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输入关键词“模糊语言研究、模糊语义学”,检索出自2000年以来发表的相关论文;(2)比对“试论”一文与其他四篇文章(吴陈文、姚文、吴彭文、陈吴文)的雷同之处和相似之处,用Word进行不同颜色的高亮标示;(3)利用Word字数统计工具分别统计出进行高亮标示的吴陈文、姚文、吴彭文、陈吴文等部分的字数,并将其与“试论”中尚未查明来源部分在“试论”中所占的比例进行比较,用Excel电子表格绘出饼形统计图;(4)利用Word字数统计工具分别统计出完全雷同和略有改动之处的具体字数,用Excel电子表格绘出饼形统计图;(5)手工处理统计其他如改动手法、删减、错误之处等。2.搜索和统计发现2.1“结论”的计算经过检索和对比,发现“试论”与姚文、吴陈文雷同之处较多,其中与姚文在文章结构上亦有雷同,请看以下对照表:经过比对“试论”与其他四篇文章(吴陈文、姚文、吴彭文、陈吴文),发现诸多雷同之处和相似之处。从时间来看,吴陈文、姚文、吴彭文、陈吴文均发表于2001-2003年间,而“试论”发表于2005年。用不同颜色的高亮标示和字数统计分别计算出吴陈文、姚文、吴彭文、陈吴文和“试论”中尚未查明来源部分的字数及各占全文的比例(见表2),用Excel电子表格绘出饼形统计图(见图1)。各部比例中包括经过“试论”略作改动的在内,因此以下统计的字数只能是大约。对于改动情况,下文将做进一步说明:为了更客观地反映对比情况,笔者对“试论”中完全没有改动的部分也作了统计,总共有48句(以句号为划分标准),约2213字。其中既不包括“试论”中对源文(即“试论”中所采用材料源出于某篇文章)标点符号的改变,如书名号与双引号的交换,也不包括人名的中英文交换。统计各部分比例图示如下:2.2“来源不明”的描述从表1可以看出,“试论”比姚文的结构层次更简单,比如,“试论”的第2部分(对应姚文的第1部分)只“论述”了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再如,“试论”的第6部分(对应姚文的第4部分)只是对模糊语义定量分析研究的状况作了概括性的介绍,而姚文则从隶属度和隶属函数、语言变量和语言值、模糊度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中不乏逻辑推演与实例分析。应该承认,有关综述“现状”的文章与“概述”难免在构思上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趋同性,因此即使“巧合”也不足为怪。况且从表1也可清楚看到“试论”的第5部分(即第15-19自然段)是姚文所没有的。然而,如果继续检索有关研究论文,就会发现“试论”是将吴陈文的第26-31自然段和盘托来填补这一空白的。从图1和表2可以看出,查明出处的占整篇文章的83%,其中仅姚文和吴陈文就占约72%。其余的17%大体有两种情况:其中成段落的部分亦有抄袭他人论著之嫌,只是笔者没有查明来源(如,第14、21段中对李战、杨捷、尹斌庸的介绍不仅显得突兀,而且在参考文献中均未交代);其他零散的,有可能是作者为串联不同来源内容所加。这两部分内容难以统计,故笼统称为“来源不明”。进一步的统计(见图2)还显示,仅与源文完全相同的部分就占全部雷同部分的40%左右,为整篇文章的33%左右。另外,“试论”中涉及到中外学者及论著近40余种,但在参考文献中对诸如以Zadeh为代表的国外学者、以伍铁平、吴世雄、文旭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的论著并没有列出或没有完全列出,而参考文献中列出的苗东升、赵振宇两位作者在文中并未涉及。2.3“u3000论”经比对“试论”与上述诸文,发现“试论”对源文所进行的改动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差别之处以下划线标示):(1)改动表达方式,如:将“札德(L.A.Zadeh)”改为“札德”;将“七十年代末”改为“20世纪70年代末”;将“伍铁平先生”改为“伍先生”,等等;再如:第13段中的“石先生对Zadeh和Schaff的批评是对的。”源文为“石先生对L.A.Zadeh和AdamSchaff的批判是完全正确的。”又如:第3段中的“张乔以她的一部长达319页的论文……。”源文为“我国学者张乔以她的一部长达319页的论文……。”第12段的“国外学者Kennedy...”,源文中为“Kennedy...”,等等。(2)源文对部分引文的出处有所交代,但在“试论”中却被删除,如:姚文中“另外,这项研究还启发人们从更小的语言单位及更深层次去研究模糊语义。(吴世雄,陈维振2000)”“试论”中则删除了源文中对引文出处的标注。(3)前后文互不相干的,如:第16段中的“在这几类中,研究最多的当数颜色词。除上面介绍过的姚小平文外,还有……。”这里提到的姚小平文,笔者并未见前文“介绍过”。(4)有些改动后的内容令人费解,如:“试论”第2段:“模糊集合论这个分支学科的起源是从‘语言学’方法的收入开始的,它转而又推动了模糊逻辑的发展。”该句中的“收入”,源文为“引入”;第8段:“赵指出,一个符合的对象的边界状况不清楚,就说它是模糊的。”此处的“符合”,源文为“符号”。(5)改变源文标注办法,如:“试论”第13段中的“吴世雄和陈维振在‘论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中指出:……。”源文是这样的:“吴世雄和陈维振(1996)指出:……。”(6)书名号和双引号互换使用,如:“试论”中“笔者认为最精彩的是石安石和符达维的论战,符以‘模糊语义问题辨析’参与论战,石则以‘模糊语义再议——答符达维同志’予以‘反击’。”源文为:“笔者认为最精彩的是石安石和符达维的论战,符(1990)以《模糊语义问题辨析》参与论战,石则以《模糊语义再议——答符达维同志》予以‘反击’。”(7)将简称变为全称,如:第29段的“国内语言学界发表、出版了数百篇(部)有关的论文(专著)。”源文为:“国内语言学界发表、出版了数百篇论著。”(8)其他手法还有如更改句子或段落的顺序、省略名词短语的中心词,如:将“差异性”变为“差异”;添加中心词,如:将“具有‘家族相似性’和‘模糊性’”变为“具有‘家族相似性’和‘模糊性’的特点。”由于篇幅所限,其他更改手段恕不一一列出。3.问题的提出和建议以上归纳和分析表明了“试论”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的性质,尤其是以上提到的吴陈文、姚文、吴彭文、陈吴文等部分尽管在“试论”中所占比例多达83%,但在“试论”中并没有标示出其来源,在参考文献中也没有提供相关文献的信息。由此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试论”中改动的部分也无非是要“模糊”作者本人的文章与其他四篇文章的“界线”;对于“试论”中尚未查明来源的部分是否完全属于作者为了串联各部分内容而进行的“创新”,笔者心存疑问。模糊语言学登陆中国已经30年了,30年来,“我国学者对模糊语言研究兴趣浓厚,……不仅推动了我国语言科学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其他人文学科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吴世雄,陈维振2001:7)。尤其是近年来一大批青年学者对模糊语言研究的关注,使我们看到了它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个别人由于受到目前学术研究中浮躁风气的影响,违背学术道德,急功近利,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也是会最终损害模糊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前景的。笔者对“试论”的剖析,只是想借助该个案,提示所有关心和热心于模糊语言研究的人们,在努力推进这门新兴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要忽略学风建设。学术伦理道德问题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尤其对于模糊语言学这样的新兴学科,学术伦理是它的生命线;良好的学术品格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因此,就本案所反映出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该文发表于2005年,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