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2、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3、隋唐:中央----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4、宋代:中央----御史台三院地方----提点刑狱史通判5、元代:中央----御史台地方----(设22道)肃政廉访使6、明清:中央----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地方----监察御史厂卫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资料卡】——孟德斯鸠“每个有权力的人都趋于滥用权力,而且还趋于把权力用至极限,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御史监察系统谏官言谏系统纠察官邪,肃正朝纲,用弹劾手段,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用谏诤封驳,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古代监察制度包括两大系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历程1萌芽于先秦了解2形成于秦汉掌握3发展于魏晋了解4成熟于隋唐掌握5强化于宋元重点6高度完备于明清重点能力提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1: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1据材料1及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①监察机构众多,并逐渐独立、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系统;②监察组织日益严密,体制日趋健全;③监察权地位逐步提高,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监察,强化中央集权;④官员由中央任免、受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统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⑤监察权力来自皇帝,监察制度随皇权不断加强而发展完善;⑥也重视对监察官吏的选拔、考核;对渎职的监察官员,重罚重罪;能力提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兼有治官、监督、制衡、检察、弹劾、惩戒和教育之效能,充分体现了监督之意。右图材料2:“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此其重台之旨。”——元世祖忽必烈据材料12及所学,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何作用?材料3:史料:朱元璋“重典治吏”朱元璋毫不留情地诛杀贪官,是中国历史上治贪最严、出手最毒的一位皇帝。凌迟、开水、铁刷子、钻头都用上了,每年杀官无数,但是腐败的官员仍是杀一茬来一茬,并未有更有效地好转。朱元璋气得捶胸顿足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据材料3及所学,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又存在什么问题?作用:①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维系统治阶层稳定性,起了一定的作用;②作为国家权力的调节和平衡器,有利于避免政令执行障碍,修正统治政策,稳定统治秩序;③重视言官谏诤制度作用的发挥,以匡正君主、谏诤得失、修正统治政策、维护封建统治问题:①依赖性,取决于皇权的定夺;是强化皇权的政治需要;②易于导致监察权力的失控如:东汉的州牧;明朝的厂卫;③缺乏一定的社会群众基础一萌芽--先秦简单了解史料1:“故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淮南子·主术训》敢谏鼓--尧庙镇庙之宝华表上的云板与"诽谤木"石犼望君归意在劝诫君王云板诽谤木意在督查百官因此,华表不单纯是个装饰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史料2:“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岂畏百姓之闻其过哉”——《资治通鉴》秦汉——形成阶段特点:体制紊乱、组织尚未完全独立、监察和行政不分。西汉末年汉武帝汉武帝中央地方秦朝御史府:御史大夫(贰丞相)监御史郡、县汉朝御史府:御史大夫丞相史州、县、郡御史台:御史中丞州部刺史13个监察区(州部)县乡:督邮丞相司直+给事中二形成于--秦汉基础掌握秦中央:御史大夫“三公”之一副宰相--行使监察百官的权力地方:设监御史--监察郡县内各项工作材料:“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汉中央:1西汉初,沿袭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汉承秦制”2汉末,建“御史台”长官称“大司空”作为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地方:1汉初由丞相随时派出“丞相史”监察各郡工作;2汉武帝时期,形成“刺史制度”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划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各派一名刺史实行监察材料:刺史秩六百石,秩级相当卑微,而官位又低于郡守;但他们在行使监察权时,却代表中央,可以毫无顾忌地举劾二千石的郡国守相,其权利是相当大的;顾炎武指出“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特点:位卑而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以小御大;秦汉时期监察制度有何特点?①有中央地方之分;②监察和行政初步分开;③监察大权服务皇权;④相对而言体制较为紊乱、组织尚未完全独立三发展于--魏晋一般了解提示:高考出题较少,考频不高;但作为过渡知识,应有所了解魏晋时期监察制度呈现怎样的新特点?①御史台逐步从行政机关脱离,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②形成了中央监察机构的初步统一;③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形成;④谏官系统开始系统、规范化。;隋唐——加强阶段特点1、御史权力扩大,并享有部分司法权;2、形成台谏并立的局面。

隋朝御史台:御史大夫司隶台:司隶大夫谒者台:司谒大夫

唐朝御史台:御史大夫台院殿院察院监察御史设10个监察区(道)谏官门下省中书省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右补阙右拾遗四成熟于--隋唐知识掌握隋中央:隋文帝时,沿用御史台,御史直接对皇帝负责;隋炀帝时,增设司隶台,长官为司隶大夫,职掌为巡察京畿内外;谒者台,“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地方:隋时,实行巡按制度;唐中央:御史台属于国家最高监察机关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职责是监察文武百官,参与司法审判殿院:职责是监督、纠正百官的仪表及礼节察院:品级虽低,但监察范围广,权力大;其任务是监察地方官吏;谏官谏议制度:门下、中书省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谏诤为任地方:设监察御史,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称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至隋唐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有何特点?①御史权力逐渐扩大,并享有部分司法权;②形成台、谏并立的局面;③监察机构系统化,独立性增强;④监察职权范围及对象广泛化,职权分工明确化;⑤行政、司与监察关系的调整和加强,相互渗透;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所言多被唐太宗所采纳。宋元——完善时期特点:首开“台谏合一”先河;元朝形成全国范围的垂直监察网络。宋朝在中央承唐制御史台辖下三院监州(通判)路:转运使、提点行狱公事监察御史元朝御史台:御史大夫(蒙古贵族)江南和陕西行御史台肃政廉访使22道监察区五强化于--宋元知识掌握宋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辖三院突出变化:御史权力进一步扩大。有“闻风弹人”之权;可弹劾宰相;地方:设通判,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路一级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司等,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史料:规定:御史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元中央:仍承袭了御史台,但提高御史大夫品级,并规定由蒙古族人担任突出变化: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意在加强对这两地的管理地方: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中央派出、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宋元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有何新变化?①首开“台谏合一”先河宋代;②闻风弹人,定期奏事,开御史滥用职权之例;③元朝形成全国范围的垂直监察网络;明清——强化时期特点:实现了监察组织的空前完整和统一。明朝都察院:都御史六科给事中13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清朝都察院:都御史六科给事中15道监察御史监察官风闻言事提刑按察司厂卫制度六完备于--明清知识掌握明中央:①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②设六科给事中,“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拥有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地方:①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时受皇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②设三司,其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司法和监察职能清中央:承袭了明制地方:全国分为15道后增至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中央派出、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道监察御史的设立,意味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监察。明清前期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有何新变化?①改变了唐以来监察机构“台谏”并列、三院分立的体制,实现了监察组织的空前完整和统一;②监察权的集中,是明清监察制度的突出特点;能力提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1: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