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沙堤中学九年级(上)段考化学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沙堤中学九年级(上)段考化学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沙堤中学九年级(上)段考化学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沙堤中学九年级(上)段考化学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沙堤中学九年级(上)段考化学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莆田市黄石镇沙堤中学九年级(上)段考化学试卷(9月份)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是化学变化的是(

)A.磨杵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沙成丘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 B.海水

C.冰和水的共存物 D.净化后的空气3.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气味 B.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引燃酒精灯4.生活中应用缓慢氧化的实例很多,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酒和醋的酿造 B.农家肥料的腐熟

C.酒精灯平稳燃烧 D.人在长跑时急促呼吸5.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液氮可用做医疗冷冻麻醉 B.稀有气体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C.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 D.二氧化碳排放会造成酸雨6.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C.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

D.水沸腾时可冲起壶盖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白雾8.下列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和空气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双氧水 D.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9.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观念: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氧气具有助燃性

B.科学思维: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则物理变化中一定有化学变化

C.科学探究与实践: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中,约1s后取出,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

D.科学态度与责任: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引起失火10.某同学利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MnO2)混合制氧气,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A. B.

C. D.二、非选择题(共70分)11.根据如图所示仪器回答:

(1)写出A、D、F仪器名称:A为______;D为______F______。

(2)用上述仪器编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______;

②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受热的是______。

(3)使用量筒时,量筒必须______,视线要跟______保持水平。上图H中量筒内液体的读数是______mL。12.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不当操作导致的后果是______。

(2)图二药品与砝码的位置不慎放反了,这时药品的实际质量为______。

(3)图三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先用手紧握试管,后将导管伸入水中

B.看见水中导管口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C.先加入药品,后检查气密性

D.松开手,过一会,导管中液面升高,说明气密性良好13.空气是一种用途很多的自然资源,可用于工业上制取氧气,其流程如图:

查阅资料可知标准大气压下,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

(1)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______的不同。

(2)收集氧气可采用排水法,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观察到______,表示氧气已收集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需验满,______(操作),则表示氧气已收集满。

(3)登山和潜水供氧装置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14.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请回答:

(1)发生变化Ⅰ前的物质是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变化Ⅰ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粒子是______(填微粒名称);

(2)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3)从变化Ⅱ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属于______变化。15.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下列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特性。

(1)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将浸有酚酞试液的白色棉花团绑在树形铁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放置盛有浓氨水的微型烧杯,罩上大烧杯。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将分别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氮气的集气瓶(两气体不反应),按图2中甲、乙两种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用振荡)。

①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最终甲、乙中上下两瓶气体颜色均趋于一致,请从分子特性的角度解释原因:Ⅰ.______;Ⅱ.______。

②实验时发现甲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而乙中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该现象说明相同条件下,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氮气的密度。16.掌握仪器的使用并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才能保障化学实验的成功和安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进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之前,要用砂纸将铁丝表面打磨光亮,目的是______;突然实验时集气瓶炸裂,可能原因是______。

(2)某学生用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①可以看到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反应文字表达式______。

②选择图2代替课本实验图3的优点是______(答一点即可)。

③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活塞a应停在刻度______(填数字)处。若该实验没有达到实验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______。

④该实验中的红磷______(填“能”或“不能”)用硫来代替。17.A~F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可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填字母)。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

(3)若选用装置D收集氧气的依据是______。

(4)用收集的氧气进行“硫在氧气中的燃烧”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

(5)若选用B、E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有下列操作:①熄灭酒精灯;②装药品,固定装置;③检查装置气密性;④收集气体;⑤连接仪器;⑥点燃酒精灯,加热;⑦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

A.⑦②③①④⑤⑥

B.⑤③②⑥④①⑦

C.⑤③②⑥④⑦①

D.⑤②③⑥④①⑦

(6)F装置常称为“多功能瓶”,可用来收集气体。若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气体应从______端通入。18.某小组在做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时不小心把双氧水洒到了水泥地上,意外地发现地上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于是她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1.除二氧化锰外,水泥是否也能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2.它的催化效果比二氧化锰是否更好?

(设计实验)小雨以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实验序号双氧水溶液体积其他物质质量收集时间/s①40mL/200②40mL水泥块100③40mL二氧化锰:0.5g67(1)加入水泥块的质量为______g。

(2)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3)为进一步探究水泥块是否可以作为过氧化氢的催化剂,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同时还需验证______,说明水泥块是此实验的催化剂。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4)(评价设计)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②和实验③对比的目的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1.【答案】B

【解析】解:A、磨杵成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积沙成丘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答案】C

【解析】解: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混合物,故A错;

B、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

C、冰和水的共存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

D、净化后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C。

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3.【答案】A

【解析】解:A、闻药品气味时不能将鼻孔凑到容器口,而应该用手在瓶口轻轻煽动,故A正确;

B、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该垂直悬空,不能倾斜,也不能将滴管与容器壁接触,防止污染试剂,故B错误;

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错误;

D、点燃酒精灯时不能用一只酒精灯来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闻气体的气味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酒精灯点燃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4.【答案】C

【解析】解:A、酒和醋的酿造过程中通常要发生氧化反应,该种氧化反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B、农家肥料的腐熟过程中通常要发生氧化反应,该种氧化反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C、酒精燃烧是一种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正确;

D、人在长跑时容易缺氧,这时容易发生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氧化反应中有的比较剧烈,例如燃烧.有的比较缓慢,称为缓慢氧化.

本题主要考查氧化反应的特点方面的知识,解答时应该重点考虑氧化反应的剧烈程度.5.【答案】A

【解析】解:A、液氮可用做医疗冷冻麻醉正确,故选项正确;

B、稀有气体不与其他物质反应错误,应该是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反应;故选项错误;

C、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78%错误,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排放会造成酸雨错误,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A。

A、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医疗冷冻麻醉;B、稀有气体不与其他物质反应错误,应该是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反应;C、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D、二氧化碳排放会造成酸雨错误;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6.【答案】D

【解析】解: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故说法正确;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故说法正确;

C、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水分子很小,故说法正确;

D、水沸腾时可冲起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的缘故,故说法错误;

故选:D。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7.【答案】A

【解析】解;A、硫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故A正确;

B、木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B错误;

C、铁在空气中不燃烧,故C错误;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硫、木炭、铁和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注意木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铁在空气中不燃烧,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不是白雾.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在空气中或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答案】B

【解析】A、带火星的木条伸进氧气中会复燃,伸进空气中不会复燃,现象不同,故可以施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故A说法正确;

B、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支持燃烧,故不能用燃着的木条鉴别二者,故B说法错误;

C、二氧化锰放进水中没有变化,放进双氧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可以使用二氧化锰鉴别,故C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氧气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使用澄清的石灰水可以鉴别二者,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鉴别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9.【答案】B

【解析】解:A、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该选项正确。

B、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放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颜色、形状、状态的变化,例如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蜡烛在受热后会由固态先变为液态,这一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因此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学变化,该选项不正确。

C、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中,约1s后取出,与外焰接触部分,碳化最严重,说明外焰温度最高,该选项正确。

D、酒精具有可燃性,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引起失火,该选项正确。

故选:B。

A、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学变化。

C、火焰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D、酒精具有可燃性。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0.【答案】A

【解析】解:A、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其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图像正确;

B、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一定质量的水,因此反应前,水的质量不为零,图像错误;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反应结束时,过氧化氢的质量为零,图像错误;

D、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因此加入二氧化锰比不加二氧化锰反应速率快,所用时间短,图像错误。

故选:A。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11.【答案】(1)胶头滴管;药匙;烧杯

(2)B;C

(3)平放;凹液面最低处;44.0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常用仪器,要了解实验室常用仪器名称及用途、使用注意事项等知识才能正确解答。

【解答】

(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分别是:A是胶头滴管,D是药匙,F是烧杯;

(2)①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试管夹,故选B,②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受热的是试管,故选C;

(3)使用量筒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跟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H中量筒内液体的读数是44.0mL。12.【答案】试管底部破裂

27.4g

BD

【解析】解:(1)取用块状固体时,应“一横二放三慢竖”,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来,图示中的操作金属铁钉可以将试管打碎,所以图一不当操作导致的后果是:试管底部破裂;

(2)药品与砝码的位置不慎放反了,药品的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30g−2.6g=27.4g;

(3)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先将导管伸入水中,后用手紧握试管,故A错误;

B、看见水中导管口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故B正确;

C、先检查气密性,后加入药品,防止更换仪器造成的药品浪费,故C错误;

D、松开手,过一会,导管中液面升高,说明气密性良好,故D正确;

故选:BD。

故答案为:(1)试管底部破裂;

(2)27.4g;

(3)BD。

(1)根据金属铁钉可以将试管打碎进行分析;

(2)根据药品与砝码的位置不慎放反了,药品的实际质量为:砝码质量−游码质量进行分析;

(3)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实验中的一些操作,难度不大,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记忆即可完成。13.【答案】沸点

有大气泡从瓶口向外冒出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

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

【解析】解:(1)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沸点的不同;故答案为:沸点;

(2)收集氧气可采用排水法,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观察到有大气泡从瓶口向外冒出,表示氧气已收集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需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表示氧气已收集满;故答案为:有大气泡从瓶口向外冒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

(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故答案为: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

(1)根据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验满方法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氧气的验满方法以及文字表达式的写法是解题的关键。14.【答案】混合物

氢原子,氧原子

AC

物理

【解析】解:(1)由物质的构成可知,图A中的物质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属于混合物;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变化Ⅰ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氧原子;

(2)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分子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分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故选AC正确;

(3)从变化Ⅱ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1)混合物;氢原子,氧原子;

(2)AC;

(3)物理。

(1)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变化Ⅰ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微粒;

(2)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变化Ⅱ的中分子的变化;

(3)根据变化的特征分析。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5.【答案】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隔

大于

【解析】解:(1)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棉花团与水结合成为氨水,氨水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所以看到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

(2)①甲、乙中上下两瓶气体颜色均趋于一致,说明两种气体混合到了一起,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两者均匀混合两瓶气体颜色均趋于一致,则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两种分子彼此进入分子的间隔中。

②密度大的气体在上,密度小的气体在下,密度大的气体会较快的向下运动,密度小的气体会较快的向上运动,混合速度快。甲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上面的是二氧化氮、下面的是氮气,则可以说明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氮气的密度。

故答案为:(1)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

(2)①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②大于。

(1)根据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进行分析。

(2)根据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密度大的气体在上,密度小的气体在下,密度大的气体会较快的向下运动,密度小的气体会较快的向上运动,混合速度快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16.【答案】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

未在集气瓶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测量结果更准确或可以防止污染空气

8

红磷的量不足

不能【解析】解:(1)铁丝表面可能有一层铁锈,为了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所以进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之前,要用砂纸将铁丝表面打磨光亮;

为了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需要在集气瓶内放少量的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沙。

故答案为: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未在集气瓶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2)①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故答案为:产生大量白烟,放热;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②图2的设计操作与图3比较,其优点是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测量结果更准确,可以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测量结果更准确,可以防止污染空气。

③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足量的红磷燃烧耗尽了装置内的氧气,氧气体积为:10mL÷5=2mL,则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活塞a应停在刻度:10mL−2mL=8mL处;若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或红磷的量不足,或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就读数均会导致测定结构不准确。

故答案为:8;红磷的量不足。

④硫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装置内的压强几乎不变,所以不能用硫来代替红磷。

故答案为:不能。

(1)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来分析解答;

(2)根据试管炸裂的原因来分析解答;

(3)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反应的原理、装置的特点、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硫燃烧的产物来分析解答。17.【答案】酒精灯

BE

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质气味的气体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C

【解析】解:(1)仪器b的名称是酒精灯;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适合用装置B作发生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用装置E收集;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4)用收集的氧气进行“硫在氧气中的燃烧”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