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八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_第1页
高考地理(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八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_第2页
高考地理(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八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_第3页
高考地理(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八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_第4页
高考地理(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八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心素养测评二十八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建议用时:45分钟(2019·嘉兴模拟)2017年山东省GDP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下图为山东省示意图。完成1、2题。1.下列属于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A.传统农业比重最大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C.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D.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2.图中跨区域调配的资源是 ()A.煤炭 B.天然气 C.火电 D.水资源【解析】1选D,2选D。第1题,城市地区、资源丰富区经济增长快,乡村地区经济增长慢。属于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传统农业比重较小,工业占比重最大。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高科技不是山东省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第2题,图中跨区域调配的资源起点是京杭大运河,终点是烟台、威海,调配的资源是水资源。(2018·莆田模拟)下图示意1991~2010年湖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该省工业基础良好,以重工业为主导。读图完成3、4题。3.1991~2010年该省第一产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与城市化 B.农业产值减少C.农村劳动力过剩 D.自然环境恶化4.促进该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主要措施有()①强化粮食生产,提高第一产业比重②改造传统制造业和重工业,降低能耗③大力发展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④加快第三产业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3选A,4选B。第3题,1991~2010年该省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农业产值并不一定减少。联系实际,该时段,湖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及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加,第一产业比重相对减少。第4题,强化粮食生产,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会减缓工业化及城市化,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据此选B。(2018·大庆模拟)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般经历“起飞阶段—增长阶段—优化阶段”,每个阶段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不同的特点。据此完成5、6题。5.区域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 ()A.一般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小C.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D.工业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为主6.能代表经济发展“优化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图的是 ()【解析】5选D,6选C。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起飞阶段”应该属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该阶段工业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为主。第6题,经济发展经历了“起飞—增长—优化”三个阶段,这个发展过程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即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故处于底层的操作层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不可能是最大的,高技能层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应该是最大的。(2019·南昌模拟)藏波罗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它是一种喜光,耐寒冷和贫瘠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气候条件是影响藏波罗花的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条件。藏波罗花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下图是“青藏高原自然区分布图”。据图完成1~3题。1.在图示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中,藏波罗花最有可能广泛分布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藏波罗花最适合开花的时间是 ()A.12~次年2月 B.4~5月C.6~7月 D.8~10月3.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 ()A.风化作用弱 B.生物生产量提高C.大气降水增多 D.土地退化加重【解析】1选A,2选C,3选B。第1题,藏波罗花“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①地为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符合其生长环境。第2题,6~7月为夏季,气温较高,冰雪融水量大,且藏南谷地受暖湿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有利于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第3题,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生物风化作用增强;生物生产量提高;对大气降水影响小;植被覆盖增加,土地退化减轻。4.(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解析】第(1)题,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山地海拔高,导致垂直方向上气温差异大;山地对季风的阻挡,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大。第(2)题,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大型野生动物需要生存空间、生存的自然条件和食物等特点进行分析。第(3)题,根据材料提示“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甲地是熊出没的地方,也是鲑鱼溯河流而上的必经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有森林,便于隐蔽;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左图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右边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据此完成1~3题。1.西江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A.水源丰富 B.水灾多发C.水运便利 D.耕地充足2.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 ()A.池塘位于村中心以方便蓄水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以方便出行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3.近年来,高要地区许多“八卦村”的形态逐渐瓦解,可能是由于该地区 ()A.年降水量减小 B.台风登陆减少C.防灾意识增强 D.堤防趋于完备【解析】1选B,2选C,3选D。第1题,由图可知,西江北岸多高地,而南岸多低洼地,更容易有水灾,所以南岸村落要修建八卦形态的道路与排水系统,防御洪灾。第2题,由遥感图片可知,排水系统呈现出由中间向四周散开的放射状,为排水顺畅,该地应该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因此村中心应是高地,不是池塘,也可从遥感图片中看出“八卦村”周围颜色较深的区域为池塘。若村落在小盆地内,中心容易积水;道路如果全部都与排水系统并行,那么道路从中间向四周的交通方便但是环形交通不便。第3题,“八卦村”的形成是为了治水,而近年来该形态逐渐瓦解,说明水灾问题有其他方式得以控制,选择河流堤坝防御趋于完备更加合适,古代村落呈八卦形态,就是因为有较强的防灾意识。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的蔬菜生产已经从昔日的“家庭菜园”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如今,蔬菜产业面临着生产集中和产销分离带来的均衡供应、价格波动、质量安全等突出问题。下表为2004~2013年我国六大区域的蔬菜生产百分比变化表。供销市场显示,全国仅有14个省区蔬菜能够自给,其中,新疆、河北、山东、河南、辽宁四省区自给率在150%以上,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蔬菜自给率由2004年的90%和69%下降至2013年的26%和34%。黄淮海区长江区华南区西北区东北区西南区2004年2007年2010年2013年变动注:农业部将我国蔬菜产区分为六大区。黄淮海区包含京、津、冀、鲁、豫、辽,长江区包含沪、苏、浙、皖、湘、鄂、赣、川、渝,华南区包含闽、粤、桂、琼,西北区包含晋、陕、甘、宁、新、藏,东北区包含黑、吉、内蒙古,西南区包含云、贵。(1)说明“昔日”我国蔬菜生产以“家庭菜园”为主的原因。(2)描述我国蔬菜生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3)分析我国蔬菜时空上的产销分离给蔬菜价格带来的影响。(4)你是否赞同新疆进一步扩大蔬菜生产,增加蔬菜输出量?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由于“昔日”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大都是采用自给自足的形式发展蔬菜生产,但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蔬菜的生产和销售都趋向于规模化。第(2)题,要充分结合2004~2013年我国六大区域的蔬菜生产百分比变化表来分析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从分布的主要地区、集中程度两方面分析;变化特征从速度、集中程度的变化、重心变化等方面分析。第(3)题,本题主要从影响蔬菜价格的因素角度分析。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供需不平衡、运输成本的上升、自然灾害的发生等方面。第(4)题,本题可从新疆发展蔬菜生产的优势和有利影响、劣势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考虑。如果赞同,应该从当地发展蔬菜生产的自然优势条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蔬菜生产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生产的有利影响方面分析。如果不赞同,应从当地的水资源缺乏、气候等不利自然因素方面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狭小、交通距离远、劳动力不足等不利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当地发展蔬菜生产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方面叙述。答案:(1)小农经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城市化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2)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区和长江区,两区占比保持在60%以上,(西南、西北)西部地区产量低。变化特征:蔬菜生产扩张速度西部地区远高于东部地区,生产重心具有逐步西移趋势;蔬菜生产的集中程度有所减小。(3)蔬菜的产销分离导致蔬菜跨区流通,增加流通成本,使价格上涨;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会导致价格波动;生产集聚可能会因自然灾害、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加剧价格的波动。(4)赞同。随着“一带一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