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与身心健康资料收集_第1页
道德修养与身心健康资料收集_第2页
道德修养与身心健康资料收集_第3页
道德修养与身心健康资料收集_第4页
道德修养与身心健康资料收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乃世界观,道是规律,德乃人生观,德是态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仁:仁爱。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同情友爱,仁慈,仁厚,为人要有良心,为人要忠诚老实,善待他人,要做正确的事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的具体体现;成语有仁人义士,仁义之师,不仁不义等。义:忠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成语有无情无义,忘恩负义等。礼:礼和。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原指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后发展成为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礼仪;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等);《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又《礼器》曰:“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人们常说的懂礼貌,知礼节就是这个“礼”;成语有礼贤下士,以礼待人等。智:睿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知道了解日常的东西也;通俗说,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就是要人们努力的学习知识,提高文化,做个有智慧的人;观一叶而知秋,此为智也;成语有大智大勇,智勇双全等。信:诚信。做人要诚实;人言不爽,方为有信;诚心之意,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也是西方所说的契约精神,讲信用;成语有言而无信,言而有信,背信弃义等。温良恭俭让是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是古代人们待人接物的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加入了“道德健康”的概念。一谈到健康,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会想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却很少想到甚至根本想

不到道德健康。但无论从理论的意义上还是实践的价值上,道德健康都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新概念、新发展,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认为健康不仅涉及人的体能方面,也涉及人的精神方面。这里,道德健康基本可以做如下的描述:健康者履行应尽的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荣誉与耻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以此获得心地踏实、心境平和,并产生一种价值感和崇高感,以道德健康促进整个身心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健康是人类健康的第三通道。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十年的研究发现,并用反证法证明,道德不健康会实际损害身心健康。如一个凡事有悖社会道德准则的人,其胡作非为必然导致紧张、恐惧、内疚等种种心态,实际会影响健康状态和质量。与人相处善良正直、心地坦荡,遇事出以公心,凡事想着他人,这样便无烦忧,使心理保持平衡,能促进人体分泌更多的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加肌体的抗病力,这种道德健康能直接促进人身心健康。一个人不履行应尽的义务,违背自己曾经确立的良心,陷入一种道德危机感中,必然会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精神负担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干扰其各种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削弱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最终导致恶劣的心境的重压,诱发各种心身疾病。诚如柏拉图所言,“德性是心灵的秩序”。一旦失去德性的引领,人的心灵的成长就会迷失方向,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心理的健康也就无从谈起,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TO)给健康下个全新的定义:健康,是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1979年,WTO又为健康定义补充了相当重要的一条:“道德健康”。可以说健康定义这四条是因果相关的:首先心理要素如情绪等是影响躯体好坏的;其次社会适应状况如人际关系协调与否,又是制约心理好坏从而影响躯体状态的;再次道德素养如隐忍自律性、利他牺牲性和智慧远见性,更是支配人际、情绪、躯体变化的深层次要素;而人文修养则是学习做人准则,形成德性品质,从而决定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动态过程与静态水平。一、情绪变化影响躯体状态所谓心理,是人的大脑反映、反应客观事物的认识、情感、行动过程和结果。因为认识和行动过程有隐蔽的成分,所以人的心理状态一般集中表现在情感表情上,如自信因素等。情感的这些表情,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神状态或心态。人的心态是影响做事结果和身体状态的。美国的麦克阿瑟在办公室墙上写道“你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你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说的是心态决定命运,而且还会影响生死健康。典型的例子是“马血清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妇女体检,查出乳腺癌结果,吓得当场瘫软在地。挣扎回家路上,她看到报摊上正售一张小报,上面报导一则消息,说是许多癌症病人注射马血清后,均治愈了癌症。看后这位妇女顿觉精神百倍,立即寻找医院。有一位青年医生接待了她,并给她注射了“马血清”,实际注射的是生理盐水。但这位妇女却觉生存有望,精神振奋,不久复查竟然症状全无!半年后,这位妇女又看到一张报纸说“马血清”根本不能治癌症,这位妇女顿觉天昏地暗,双腿迈不开步。到医院拍片,果然胸部有阴影病灶!这位妇女愈觉病情严重,于是去找

青年医生哭诉。青年医生明白是这张报纸起的作用,就说这张报纸是小报,作者不是专业人员,个别病人治疗不对症也是可能的,但你的治疗肯定是有效的,你前半年不是很好吗?这样吧,我再给你打一支进口的“马血清”巩固治疗,你的病就会彻底治愈了!妇女见他说得认真,精神重新振作,后来症状也就消失。但一年后,她看到一本权威医学杂志的一篇权威文章后,很快就死掉了。因为这篇文章以不容置疑的数据,证明马血清注射人体后不仅不能治病,而且还能致病、致人死亡!心态是通过内分泌的酸碱度和其他物质变化影响人的生理状态的。人愉快积极的时候,体液呈碱性;人消极痛苦时,体液呈酸性。碱性的体液可以中和体内有毒物质、消解病灶;酸性体液恶化体内环境,弱化免疫功能,以致造成肌体病变,上例妇女几经变化即是典型情况。如果她能相信自己,振奋精神状态,她是能够战胜疾病的。二、人际关系制约情绪变化早在1947年,心理学家丁瓒即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人际关系是人们之间直接的心理关系,人际失调意味着一个人与所属社会群体的规则相左或这个群体不能满足他的尊重感、归属感和安全感等,而这些精神需求的缺失则势必造成种种心理痛苦,从而影响躯体健康。黑海海滨是东欧居民想往的地方。东欧解体后,车臣共和国等苏东各国许多居民有机会迁徙黑海海滨,但许多人在不满一年的时光中疾病缠身、相继死去!他们离乡背井,无法进入当地的社会生活,优美的风景满足不了他们精神性的归属、尊重需要,使他们郁郁寡欢、身心崩溃。协调的人际关系是人快乐的源泉,影响着人生活的质量。红军长征可谓艰苦卓绝,爬雪山、过草地,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但干部战士都是精神抖擞、豪气冲天,硬是走过二万五千里,创造了奇迹!这完全得益于红军是个和谐的群体,大家官兵一致、互相关心,没有精神冲突和心理压抑。物质虽然匮乏,环境也很凶险,但协调的人际使大家的精神振奋,尊重感、归属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因而身心协调,调动了生命的积极性。不协调的人际是人痛苦的真正来源,人的失意、嫉妒、愤恨、抑郁、焦躁、恐惧等痛苦情绪,都产生于人际失调。人际失调,是指那些有违做人规则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人际冲突和身心痛苦。北大心理系一女生临毕业尚未谋得合适工作岗位,而同寝一女生却早被美国两所大学同时录用,这令她十分嫉妒。痛苦之中,她以同室女生的名义发电子邮件,辞去该女生在美国大学的职位以泄愤。事情败露后,这个女生陷入更加深重的痛苦之中。人际失调的原因有人际沟通、文化差异等人际交往技巧问题,但大部分情形是不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人问题,有的就是主观欲望与客观现实严重不符的极端个人主义问题。某领导退休后在家属住宅区乘凉,其他退休员工都回避到对面人行道上扎堆游戏,无人理他,与他在位时前呼后拥气氛大相径庭。有时目光对视,他明显感到大家排斥他的态度,因此郁郁寡欢,三个月后竟病重而亡!有实验证明,自行车运动员一个人练习时没有人能够达到自己最好的历史成绩。当有人观看练习时,运动员的成绩即有明显提高;一遇到正式比赛,成绩竟会急剧上升;比赛愈重要,成绩愈提高!这表明,有规则的人际竞争可以提高人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力,也使人获得快乐和尊重。反之,则会降低人的活动活力,恶化人的情绪,甚至使人做出极端行为,造成悲剧。1990年,美国爱荷华大学三名世界顶尖的高能物理学家被枪杀,此外,一名中国博士留学生山得华和一位美国职员也倒在血泊中。杀人者是北大毕业留学美国的博士卢刚,他在求职中输给了同胞山得华,眼看到手的心仪职位被学校判给了山得华,他认为教授们办事不公、歧视自己,于是情绪失控,开枪打死5人,自己也饮弹自杀。人际竞争是普遍存在的,进入新时期后竞争往往看不到对手,压力无边压来,引发了人们一系列的情绪问题,形势愈益严峻,我们必须高扬道德的大旗,将人际竞争引向良性的循环。三、道德水平支配人际活动有人看见盲人打灯夜行很是奇怪,就问:“打灯多麻烦,对你有什么用啊?”盲人回答:“我在照亮别人时避免了被人撞伤,换来了眼前所看不到的健康安全!”这种方便别人保护自己、牺牲目前有利未来的智慧,就是道德。道德,是以利他利远视角处理人际得失的行为准则,常常表现为增加了自己的困难痛苦,牺牲了眼前的荣誉快乐,忍受耻辱而又看不到未来利益的情形,因此自律很是艰难。但人必须顾及别人的存在和作用;必须顾及自己的未来幸福,所以做人要牺牲奉献在先,这就是道德的真理。按照这种要求去思维和行为就会有美好的未来,就会健康快乐长寿。古时,有个日本高僧叫白隐。一位姑娘未婚先孕,情急之下说是白隐所为,白隐顿时为众人所不耻。但白隐从不辨白,生活一如平常。后来一位小伙子承受不住良心谴责,当众承担了责任,众人才感惭愧,纷纷向白隐道歉。白隐仍如平常态度,只是“噢噢”而已,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赢得大家益加敬重。白隐牺牲自我、保全他人,虽有一时之苦难,但最终赢得尊重和归属。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而避免无谓牺牲,才得以全身而助刘邦建立了汉朝,也是凭借道德的自律力量达到的。(一)道德的内涵道德之“道”原指道路,后引申为途径、法则,就有了万事万物自然法则的含义。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均为道,但前者有时称“天道”,后者称“人道”。道德之“德”,原为得,得道于内心为德。“德”后来专指社会客观规律被人所认识掌握,成为指导人调整个人欲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那些社会行为准则,“道德”合用即专指这种社会行为规则。自然之道被人认识,成为人改造自然的工具时,则被称为“技术”。胡绳同志早时说过:“没有技术,一打即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其中技术当为天道,人文即指人道、道德。道德,是人们调整人际得失、追求生活质量的行为准则,也可理解为利他利远的德性和善行,是方便他人从而发展自我的智慧。(二)道德的特点道德的特点可以表述为“人本负责和自律、利他利远利整体。”人本。道德作为德性善行是以人为本的,凡事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不允许有损害人的意识和行为。负责。责任就是义,就是必须去做的善行。道德作为德性品质是以见义勇为为荣,以不负责任为耻,崇尚该做的事不管多么艰难凶险也要坚决去做,应该承担的处罚不管多么难堪也要坚决担承,表现为勇敢果决。自律。道德作为德性智慧主要是约束自己的自私畏难言行,是一种战胜自我的自控心理系统,崇尚严己宽人,耻于苛求于人。利他。道德作为社会思维和行为准则,要求一事当前要“先人后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耻于将困难和凶险推给别人。利远。道德作为远见不屑于眼前利益,崇尚以奉献和隐忍精神处理人际冲突和利益,从而保护自身的长远利益和提升生活质量,赢得安全、健康、快乐、尊严的未来。利整体。道德作为德性品质和智慧,在处理人际得失时,要求人不能仅从个人需求出发,强调个人利益寓于群体发展之中,崇尚先国后家、先集体后个人,从而避免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损害人际关系和根本利益。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伦理道德是黑夜行人前面射来的一束光芒。”从前面“盲人打灯夜行”的故事中,我们知道没有利他精神奉献意识,我们就会掉进茫茫黑暗之中,为人际所伤!2006年初,英国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英格里斯,凭着两根钢管假肢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受到全世界的尊重。但不久人们得知,英格里斯在攀上珠峰前的一个缓坡处,见到一名新西兰登山者在寒风中奄奄一息,却见死不救径自攀向珠峰。这使得全世界震惊,世界第一个登上珠峰的赫德爵士愤怒地说:这是可耻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英格里斯只顾眼前得失的自私行为,使他丧失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落得个人际失调,为人们所不耻!一个人做人的完满状态即道德健康,不仅决定人际关系和谐与否,而且对身心健康有着深层次的影响。1.德者不妒。人在嫉妒时产生的有毒物质,比人生气时还多,而且人在妒火中极易行为失控,恶化人际关系,甚至造成悲剧。三国故事中的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不仅恶化了吴蜀关系,而且气病身亡即是典型例子。而有德之人心胸开阔,襟怀坦白,有如大海能纳百川,总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然身心协调、人际和谐。2.德者让人。有德之人能够宠辱不惊、得理让人,情绪稳定。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个人如果没有宽恕之心,就会对一些无价值的小事耿耿于怀,产生不良情绪和有毒物质而损害身体。3.德者无邪。有德之人习惯从乐观角度看待万事万物,能从万事万物中激发积极向上的情绪,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以载物”。对于社会和人际,有德之人也总是以建设的态度生活其中,积极奉献社会,而淡泊功名,无忧无虑,自然人际和谐、身心健康。不明事理的人却总是“杞人忧天”,怀着疑虑惊惧的心理看待社会和人际,自然身心不宁、疾病缠身。4.德者悯人。有德之人总是慈悲为怀,特别关怀弱者,这都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崇高感,得到社会高度的认同,身心充满活力。而缺乏善心的自私之人,却会因冷漠无情常受社会谴责,生活中缺乏社会有力支持,致使情绪波动低落,身心不调。5.德者无忧。忧惧的情绪最能损害人的身心,贪污受贿、制假售假、以损害人谋私利的人,整日提心吊胆、强颜欢笑,极易身心交瘁。有德之人则“不诱于誉,不恐于诽”、“举天下非之而不加沮”、光明磊落、问心无愧、不忧不惧,自然身心健康协调。6.德者自信。社会生活总要有竞争、总要有谋利生产活动,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德之人不管从事什么活动,总是自信而行,以不损害他人为度,因此能够取得“双赢”,获得社会认可,保证自己身心健康发展。一如“六尺墙故事”,说是一京官给远在他乡的家人捎来一首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人还见秦始皇”。原来家人盖房要扩张三尺,但邻人不让,家人捎书求京官干渉。家人看了京官捎来的诗后,主动让出三尺地方。邻人一看后也后撤三尺空间,结果两家之间出现六尺宽巷,传为美谈。“善者康”、“德者寿”,古人对道德协调人际、影响健康的重要功用早有认识。但无论做为德性品质还是做为做人智慧,道德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还须经过专门的修养过程,才能成为指导我们做人的行为准则。四、自我修养提升道德水平人的德性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二战”之初,有人捡来20多个不满周岁的欧洲儿童,他们的父母死于炮火之中。该人将这些孩子放到山洞里,用机械办法喂养。每个孩子都单独放在一个小山洞里,以使他们之间也无来往,保持与人彻底隔绝状态。将20年的时候,有人发现了这个山洞里的孩子们,看到他们的形态一如欧洲人:皮肤白晰、金发碧眼,但却姿态单一僵化,除对食物外,对任何事物都无反应能力。这个事例表明,人的生理反应能力和德性品质不是“生”出来的;一个“生物人”不参加人际活动就无法成为“社会人”。1923年,人们在印度大地上发现:狼群中有两个小“怪物”,快跑时四肢着地,慢跑时肘部搭地。抓过来才知是人类7岁和9岁的女孩,不知什么时候进入狼群成为“狼孩”。印度人此后给她们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聘请了优秀的教师教育她们,但4年之中她们只学会6个英文单词,撕破身上的新衣服,仍然习惯趴在地上舔食,喜欢吃生肉,害怕与人接触。这个事例进一步表明,一个“生物人”仅仅参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也不会成为“社会人”。两个事例还反衬出:“生物人”参加人际活动是其成为“社会人”的关键因素,但并不必然成为“道德人”,“生物人”是“生”出来的,是人的第一次诞生,可称作“生理诞生”;“社会人”是“做”出来的,是人的第二次诞生,可称为“社会诞生”;“道德人”是“修”出来的,是人的第三次诞生,可称为“道德诞生”。所谓道德人是“修”出来的,是说道德人是在社会人的基础上修养出来的。所谓修养,就是人们自尊自励、自警自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学习实践活动和结果,是“做”和“修”并行的实践活动。这种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关键因素是自我教育,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完善的愿望,那是谁也不能替代的。所以说,修养是“自修”的,“道德诞生”不是与生俱来,也不能强加于人。自我修养的目的,是认识思考社会运行、人际交往的客观规律和社会规范,懂得做人的准则和原理,提高识别善恶和协调人际冲突的能力,形成与人为善、自律负责德性品质,即得“道”成“德”。(一)自我修养的内容人文是关于做人道德的知识,是自我修养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善恶美丑、义利富贵;2.荣辱得失、顺逆进退;3.生死忧乐、成败是非。(二)自我修养的方法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是“做”和“修”,即在实践中修正错误,形成品质和能力:1.学习思考。修养自身必须重学,学习是修养的基础,不学习,就不懂得为人的规范,就不懂得是非善恶。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爱好仁义,却不好好学习,那么,他就容易被别人愚弄;如果爱耍点小聪明却不知道好好学习,那么他的弊端就是轻浮无根基;如果讲信用重义气却不好好学习,那么他就容易被利用反而伤害自己;如果脾气直爽而不好好学习,那么他说话就会尖刻,容易刺痛别人;如果性子勇猛却不好好学习,那么他就容易作乱闯祸;同样,如果性格刚烈而不好好学习,那么这种人就容易莽撞妄为。可见文明、理智、高尚是同知识文化相联系的;不明事理、粗俗、野蛮总是和愚昧无知、不学无术相联系的。古代希腊人甚至认为“知识即美德”。所以学习是培养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反躬自省。反躬自省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是解剖自己、分析自己、调控自己,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监控、自我超越的过程。一个人难免在实践中犯错误,重要的是要不断增强自我省察、自我克制的能力、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提高自己遵守道德准则的自觉性。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每日也应通过反省检讨自己,克服缺点错误。孔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没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别人而得不到响应,要反问自己的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该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这启示我们,要经常用职业道德标准进行自我检查和反省,自觉对坏念头、坏毛病加以批判和抵制,防止一失足成千古恨。坚持慎独。“慎独”是道德修养中的一个专用名词,是指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能够谨慎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不做不道德的事。慎独是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一个境界。古人桓宽说:“善治人者,能自治也”,这与修身为本的观点是一致的。意思是说,贪官受贪欲驱使,是治理不好一方水土;反过来,一个善于治国家的人,他在修身慎独方面必有很强的自制力。管不住自己,也就意味着无法控制私欲。曾子曾提出慎独的具体要求:“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其严乎!”就是要把独处的地方想象为有十只眼睛在看着你、十只手在指着你。这确实能锻炼人的道德品质。后人又提出“暗室”概念,认为若在暗室之中能作到一念之动皆中道,那在其他地方就无问题。《菜根谭》有言:“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说在暗室能心中无鬼,也就是坦荡君子了。4.积累善行。积善的方法,就是把人生修养看成是一个不断日积月累实践的过程,今天积一善,明天积一义,不间断地进行下去,水到渠成,最后自然成为有道德之人。积善提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做好事,行善事。荀子曰:“不闻不若闻知,闻若不如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意思是仅仅认识了为人的道理,但不去付诸实践,这种道理知道的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日行其知,日行其善,才能日有所进,保持道德健康。积善就是保持自己的善念、善行,精心培养优秀道德观念和品质,使其不断积累壮大。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养育,需要长期的、点点滴滴的积累过程。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只有不弃小善,才能积成大善;只有积众善,才能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5•内观励志内观励志是一种心理操,按照“静室敛神、放松身心”;“冥想天真、愉悦情绪”;“省察克治、清理心障”;“锲而不舍、防微杜渐”;“正心尽性、减压励志”顺序展开。(1)“静室敛神、放松身心”“静室敛神、放松身心”要求在安静的空间调身、调息、调神,松弛肌肉,腹式呼吸。(2)“冥想天真、愉悦情绪”“冥想天真、愉悦情绪”,要求冥想三个愉快情境,释放情绪。(3)“省察克治、清理心障”“省察克治、清理心障”,要求合理解释过错,释放不良情绪。(4)“锲而不舍、防微杜渐”“锲而不舍、防微杜渐”,要求自讼反省,检讨内求。(5)“正心尽性、减压励志”“正心尽性、减压励志”,要求明确补救措施,想象理想实现,宽人严己补救错误,提升品质。近年来,杨叔子院士也说:“没有技术,一打即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人文,是关于道德做人的精神,是关于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外延为文学、史学、哲学对人生的总结和探讨。我们自我修养的全部内容都包括在人文科学之中,这说明人的修养活动是要伴随一生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人文修养,我们才能谈得上道德健康、人际和谐、情绪乐观、身心协调!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日常生活的基本资源,是人生幸福和生命质量的基本保障。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提出了“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完好状态”为主要内容的健康定义,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互相影响、联系密切、缺一不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能够较好地应对和管理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能够高效和富有成果地工作和劳动、能为社会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的一种完好状态。人的心理活动是由从低级到高级的一系列心理现象所组成的,他们分别是情绪、情感、个性、性格、人格、信念、道德、理想、信仰等,可见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可以说,道德是稳定的心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想品质。从字面上看,所谓的“道”,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世间万物运行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先贤孟子所提出的“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有关社会人伦和谐所应遵循的规律。“德”是指按照自然、社会、人伦的客观规律认知、思考和行事,孔子的“温、良、谦、恭、让”正是体现儒家思想所认为的人应该表现出来的一种德行。仁爱是道德的核心,没有仁爱之心,道德无从谈起。道德品质修养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具有美好道德的人—常行好事,可以获得心理的安宁和自我满足感,更容易达到身心和谐。社会心理压力和内心矛盾冲突更少,更容易获得心理平衡,会减少患高血压、心脏病、脑猝终、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风险。更容易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和爱戴,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看问题、待人处事更光明,对事物的态度和世界观更积极。更自信、更平和、更稳重、更诚信,更容易取得事业和社会的成功。相反,不具备基本道德的人,常常居心不良、内心险恶,处处提防,人际关系紧张,看问题的态度和思想观念更消极,常会遭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和矛盾冲突,破坏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更容易罹患慢性病。俗话所说的,没有道德良善之心,即所谓缺德的人,会受到天谴神罚,是不科学的,实际上是因为巨大的压力和心理矛盾冲突引起的躯体疾病,使健康受到损害而引起的严重后果,“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没有一个缺德者能够侥幸躲过最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恶果,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思想道德不良者,其行为往往背离人伦、违反常态、不合常理、缺乏理性,其对健康的严重影响显而易见。当今社会缺乏基本道德的事件屡见不鲜,食品安全事故与其说是事故,倒不如说是道德问题,诈骗、坑害、制假售假、贪污受贿、卖淫嫖娼、包二奶等丑恶现象,与其说是法律问题,也倒不如说是道德问题,而道德问题实际上是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说,没有基本的道德良善,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最近,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新定义,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活动适应性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据美国近期的一项调查发现,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经常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容易健康长寿。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恶人短命”、“积德长寿”等说法,讲的都是道德与健康的关系。看来,讲究道德修养,体现着一种多赢”的价值理念,既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自己成长进步和身心健康。良好的道德行为,能产生乐观心态,促使身心愉悦。“快乐是健康的伴侣”、“快乐等于半个生命”,这是医生的忠告。“助人为乐自己也乐”、“助人即助己”,这是善良者的感受。古人云:善人者,人亦善之。是说与人为善,人必善你。“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你关心别人,证明了你的善良,证明了你的能力,得到了别人尊敬,你会产生一种由衷的快感,心灵的慰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令人保持坦荡心态,促使生命细胞活跃。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往往追求高尚,崇尚正义,勇于面对挫折,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能正确分析看待事物,有明确的是非标准、荣辱标准、美丑标准、善恶标准。与人相处时耿直善良,心地坦荡,不贪不占,精神昂扬。这样,人心无烦恼,自然有益健康。专家研究表明,人身体免疫系统的活力受到人的精神调解,即精神能控制某些生物功能。比如,良好的精神状态能促进人体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使人健康长寿。良好的道德素质,能令人保持平和的心态,促使人的情绪稳定。心理学家讲,一个人的烦恼,往往都是由欲望引发的。欲望是人之本性。从正面讲,它能产生进取心,促使人不断成长。但人还应该有一颗平常心,不能有过头的欲望,欲望一旦脱离了现实的可能,超过了“临界点”,事情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导致心理、生理上的失衡,构成对人体的损害。生活中你可能有这样的体会,淡化一点欲望,少一些横攀竖比,调整一下期望值,会感到轻松许多,快慰许多。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得失,挣脱名缰利索的困扰,是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我们应当结合这次教育活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八荣八耻”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进而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大德必得其寿〃,较早地把修德养性纳人养生之道,使得今天的健康概念有了新的拓展。健康不仅包括人的身心健康,也包括人的道德品格的完备。将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主要指:''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许多心理学的研究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观察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屡犯贪污受贿罪行的人,易患庙症、脑出血、心脏病、神经过敏等症。善良的品格、淡泊的心境,与人善良相处、为人坦荡,处事公正,摈弃私欲,让自己的身心始终处在一个较悠闲的境况当中,这样便少烦恼,使心态平衡,有利健康。良好的心态,能促进人体内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酞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力,有力促进人体健康。

为此,把健康概念建立在公正、平等、进步的道德价值体系上是极为必要的,真正的健康人无疑应是同时拥有肌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人。从当前的高智商犯罪、高学历犯罪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来看,道德健康无疑应该在道德体系中居于统帅的地位。医学专家指出,诚实、善良、友爱的人往往心胸开阔,不论身体还是心理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健康也很容易属于他们。反之,虚伪、凶恶、仇恨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容易心力衰竭,身体多病。道德健康不仅是健康范畴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人们追求理想、塑造完美人格必备的条件之一。笔者认为,道德健康的主要内容有二:其一,义务感、良心感直接构成道德健康。良心是在履行应尽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如果一个人不履行应尽的义务,违背自己的良心,产生一种内疚感、惭愧感,就会在生理上、心理上出现大致相同的体验,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自己一贯良心的行为结果,便会产生一种道德崇高感,心情愉快,容易促进身心健康。其二,人道主义行为选择直接关涉道德健康。人道主义特别强调的是对普通人的尊重和关心,因为普通老人、普通妇女、普通儿童、普通残疾人、普通弱者等,他们的利益是最容易受到漠视的。欺侮普通人要受到更严厉的人道主义谴责,会使这样的人心绪不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身心健康。而对普通人以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帮助是可敬的,这种行道义、关心弱者的行为,会使人有一种崇高感,也会给人一种身心、境界高尚的自豪感,这种道德健康直接促进和带来身心健康。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在我国复苏。90年代后,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的研究受到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是当前心理健康工作理论与实践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道德品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独特的视角。如何增进个体心理健康,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个体人际关系、早期经历、心理咨询等社会方面,对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因素,研究相对薄弱。事实上,道德品质与个体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个体道德品质直接决定其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调整能力,因而也决定其心理健康状况和水平。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儒家早已注意到道德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寿命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孔子活到73岁,孟子活到84岁,当时这已是了不起的寿星。谈到长寿的秘诀孔子说:“大德必得其寿”;“知者动,仁者静,动者乐,仁者寿”。儒家的仁爱理论、心理发展理论、挫折观、和谐观、中庸思想等为个体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和克服心理障碍疾病,解决人生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有效的途径,是现代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以儒家心理健康思想为视角,通过充分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儒家关于道德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思想,结合西方心理学理论知识,从认知、情绪、人格等三方面探讨了道德品质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在认知健康方面,文章分析了道德品质影响个体认识各个环节的过程、如个体观察内容的选择与准确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注意品质的形成;在情绪健康方面,文章探讨了道德品质对个体情绪的产生和控制的影响机制;在人格健康部分,文章论述了道德品质在个体人格结构中的地位,以及道德品质对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现代人重视健康,但是很少人注意自身的道德健康问题,道德良好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

重要因素。而人的道德品质低劣,损害健康。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