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国时期北京市中医学术期刊的回顾与反思
北京中医团体中医协会是由中国和药理学行业自发创建的组织。民国时期北平的学术机构有以下四种代表:(1)北京中医药协会:是北平最长、最具影响力的中医组织。20世纪20年代,它的创始人和组织者主要是清末的泰医。主要成就是整理、编辑了清代太医史,修辑了古典医籍《医统正脉》。1931年全诚斋曾试图恢复该组织,但因响应者不多而中断。1936年,北京中医学社恢复成立,但和原组织名同而实异,是专为创办《中国医药月刊》成立的组织,主要成就除创办月刊外还编著了大量的中医药文献。20世纪40年代的北京中医学社改名为中国医药学会。主要成就是交流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扩大了北平中医在社会上的影响,促进了北平中医药的发展。(2)北平国医职业分会:其全名为新民会指导部国医职业分会。北京国医分会成立后创刊了《北京医药月刊》,开办了中医研究班、中医诊疗所、中医讲习所,对北平中医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3)国医砥柱社:是专门为发展中医药学术,出版、推广《国医砥柱》杂志而成立的学术团体组织。为发展中医药学术,以杨医亚为代表的华北国医学院学生怀着对中医药学的挚爱,联络了北平及全国的知名中医药学者,组织发起了国医砥柱社。国医砥柱社成立后,出版了《国医砥柱》杂志,在全国各地发展了多个分社,推广了中医药学术,在全国乃至世界都造成了较大影响。(4)国医求是月刊社:其唯一任务是创办《国医求是》杂志,学社的作用也主要体现在《国医求是》杂志中,因为该学社维持时间较短,社会影响明显不如其他中医药学术团体。中华民国初期北平中医学术团体寥寥无几,较有影响的中医学术团体组织是“北京中医学社”,但20世纪20年代后期受“废止中医”论的影响而停止。1929年后,随着抗击“废止国医案”的胜利,中医学术团体增多起来。正如赵树屏所说:近年以来,国人受东西学者研究中医之影响,亦思有所振作,国医复兴论更为医界同仁之共鸣,医药团体之成立不为不众矣……较有代表性的学术团体,如“国医砥柱社”、“北平国医职业分会”、“国医求是社”,“北京中医学社也恢复了活动”。这些学术团体成立后创办了各种不同的中医学术期刊,开展了许多有益于中医药发展的学术活动,活跃了北平地区的中医学术气氛,对北平地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一节“北京中医学社”对北平中医发展的影响“中医学术团体者寥寥无几,提及‘北京中医学社’者就更少了。但其留下的有关资料表明:该社在中医学术发展方面,做了不少有价值的工作。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已故著名老中医袁鹤侪后人袁立人对早期“北京中医学社”的评价。“北京中医学社”是民国时期北平地区的为数不多的中医学会之一,也是北平地区时间最长、最有影响的中医团体。北京中医学社发展成较具规模的时间是在1923年,据《太医院志》记载:“癸亥(1923)花朝,同人集中医学社……”;又据《医统正脉·医统正脉续刊记》记载:“民国十二年,中医学社成立,发起是社者,多清太医。”据袁立人考证所说的“中医学社”即“北京中医学社”。后因故停止。20世纪30年代又恢复成立,20世纪40年代改为“中国医药研究会”。一、20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中医协会1.著作股主席、研究股主席、省府署令“北京中医学社”早期的发起者,多系晚清太医院御医。该社的组织机构如下:名誉社长:赵文魁(晚清太医院院长)。社长:全诚斋(御医),副社长:袁其铭(御医),干事:吴焕臣(七品吏目)。著作股主任:任锡庚(御医),干事:瞿文楼(八品吏目)、王忻(恩粮)。评议股主任:王文元(御医),干事:白永祥(九品医士)、张英涛(恩粮)。研究股主任:张鹤书(候补医士),干事:姚贵荣(九品医士)、郭志义(候补恩粮)。交际股主任:刘文英(八品吏目),干事:梁福恩(九品医士)、佟阔泉(御医)。庶务股主任:庄寿山(七品吏目),干事:梁福恩(九品医士)、王大济(恩粮)。调查股主任:周丰(九品医士),干事:何廷俊(八品吏目)、孙煜曾(恩粮)。文牍股主任:瞿宝安(御医),干事:朱殿华(恩粮)、郭泮芹(恩粮)。2.主要成就(1)“北京中医社”:太医院史“北京中医学社”的主要人员均是太医,他们与清宫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宫廷内的医疗发展史比较了解,有些还是他们亲身经历之事。特别是赵文魁,他是晚清时期的最后一任太医院院长,对太医院发展史更为了解,这些太医出身的“北京中医学社”社员编辑太医院史有着极为优越的条件。为了把这一段历史辑录下来,传示后人,他们组织编写了清代《太医院志》(1916年)一书。正如任锡庚在《太医院志》后所注:此“乃名誉社长、太医院长赵公(按:指赵文魁)迫以所辑之太医院志就付于民,俾修清史者采择之。”该书对清太医院的建立、沿革、发展及医事制度等内容,均按大清会典及行事公文一一辑录,故较为详实可靠,是研究清代医疗发展史及太医院医疗事务的一份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2)《医统正脉》本作为太医者必为良医,每一个太医均是从饱读古典医籍、临床经验丰富之人中通过层层选拔、考核擢升者。他们研究中医理论、整理古典医籍亦有着优越的条件。“北京中医学社”整理编撰了一定量的古典医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集资、重行修补、刊印了明代医家王肯堂氏所汇辑之巨著——《医统正脉》数部。《医统正脉·续刊记》中说:“《医统正脉》一书,为明王肯堂氏所汇辑,诚医籍大观也。原版藏于浙,是书之流行于世者甚少,医者每引为憾焉。清光绪之季,景帝出内帑设施医局,命太傅陆凤石(公讳润庠)为管理大臣,陆公……广搜医典,乃得是书之版而藏于医局……民国十二年,中医学社成立,总干事吴焕臣君留心古籍,因曾充施医局医官,访知版之所在,遂白于社,将谋重印,以公诸世。适全顺、其铭主席斯社,以吴君之意飨我医界间接更造福于人生,洵属益举。当据以请于管理太医院事务张公(午樵)、佟公(质夫)、院使赵公(文魁)、院判郑(慎之)、范(寿臣)两公之数公者,皆见义勇为,慨允代为向内务府大臣陈请。不数日,得当道许可,遂将版移转于本社,惟版存十余载,风日摧残磨灭,朽裂者不少,当由本社集资,重行修补,始得有今日之续印……以推广于世,本社更得附以垂之久远焉。”二、20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中医学协会”1.基于过去和发展(1)“北京中药社”20世纪20年代,北京中医学社成立后虽做了大量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工作,但由于中医药学受现代医学发展的冲击越来越大,全国中医药界处在一片“废止国医”舆论的汪洋大海中,学社的活动仅持续四年便停止了。1929年受反对“废止国医案”的影响,原“北京中医学社”社长全诚斋组织弟子开办了“中医传习所”,在一起讨论研究学习中医药的体会。1931年3月17日,中央国医馆成立,全国中医药界人士反对“废止国医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受此影响,“中医传习所”又改名为“北京中医学社”,希望恢复学社的活动,由于呼应者不多,没能延续下来。记述较详细,在北平及全国形成较大影响的是1937年成立的“北京中医学社”。据《中国医药月刊》载:“本社成立于民国二十五年,为董事长施今墨先生及理事周介人先生、陆湘生先生创办,以发扬文化,研究国医学术为宗旨。社员多人,皆系医界同志。自事变以来,周介人先生居然作古,陆湘先生亦以诊务繁忙,无暇及此。以至所有社员,多未通声息。年余以来社务殆成停顿状态,今由董事长施今墨先生及本刊编者董德懋氏重为整理,一切社务加以刷新,并已蒙北平市署准予备案,临时政府予以登记……并对于将来医药学术皆另有发展之计划。今后凡有医界同道与本社宗旨相合,愿加入本社者,经本社审查合格后,即可发给社员证书认为本社社员,备有简章,函索即寄。”此“北京中医学社”和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中医学社”是完全没有内在联系的两个团体,仅名字相同而已。“北京中医学社”实际为“中国医药月刊社”,联系和交流活动皆体现在《中国医药月刊》中。董事长施今墨,社长董德懋,其他成员职责没有详细划分,《中国医药月刊》杂志机构简单,所设编辑、顾问、事务人员均较少。《北京中医学社征求社员启事》中说:“董事长施今墨先生及本刊主编董德懋接办复生以来一切社务。”(2)社员权利义务(1)社员的入社手续学社的入社手续比较简单,《北京中医学社征求社员启事》中说:“凡对于医药学术感兴趣,研究三年以上者,皆可入社。入社时须填写社员登记表,书明姓名、年龄、性别、籍贯、现在职务、详细通信处及半身相片等,以备查考。入社时须交纳入社费洋贰元,常年会费一元,证书费洋贰元(共五元),南洋及国外须加邮资一元五角,一并交齐。由本社认可后,发给社员证书,即为正式社员。”(2)社员的权利《北京中医学社征求社员启事》声明:“北京中医学社”社员可享受七项权利:a.赠刊:本社出版之《中国医药月刊》定价全年二元,社员得享受全年赠阅之权益;b.社员赠送精美证章一枚;c.照片:社员入社时,可将本人最近半身照片两张寄交本部,本社为之义务制版,登于本社出版之刊物上,俾社员可以互通声气,有相应相求之便,无孤陋寡闻之憾;d.疑难:社员对医学研究如有疑难问题,本社可于以在读者园地解答;e.著作:社员对于医学研究如有心得者,可在本社刊物上发表,若特别有价值者,本社可代为出版,以便普及社会;f.优待:社员购买本社出版及代售书籍时,得受享特别折扣,以示优待;g.社员于医学上如有特殊贡献者,候有机会,当可介绍职业。(3)《中国医药期刊》为中医药学术十分困难提供了记录员“北京中医学社”具有完备的分社组织章程,名为《中国医药月刊各地分社组织章程》,这一点较民国时期北平其他学会有明显的优势。《中国医药月刊》第2期刊载了《中国医药月刊各地分社组织章程》后,各地分社相继成立。正如《中国医药月刊·启事》所说:“二年之间,成绩昭然,各地同道闻声入社者,纷至沓来。”杂志从第1卷4期开始刊登主要会员照片,至第2卷7期共登载入社社员照片211张。由于《中国医药月刊》成立及进行各项活动正值日伪当政时期,国内战乱纷纷,在这种条件下发展中医药学术十分困难。“北平中医学社”为纯学术组织,不愿参与和发扬中医药学术无关的活动,更不允许某些社员假借组织名义行骗或从事其他有碍学会声誉的活动。为了保存这片净土,《中国医药月刊》发出了《本社紧要声明》:“北京中医学社《中国医药月刊》完全以研究医药学术为宗旨,凡所有社员及各地分社如有违反本社宗旨,或有不良思想者,本社即行取消其社员及分社资格,其个人行动和本社无关。更自8月1日起暂不招收社员,特此郑重声明。”至此,“北京中医学社”发展宣告终止。2.主要成就(1)《中国医药期刊》“北京中医学社”成立一年之后,即着手筹备《中国医药月刊》的创办,决定“发行本刊以为社员研究医药之园地”。《中国医药月刊》创刊于1940年6月15日,1941年及1942年9、10期合刊为一期,1943年3、4期合刊为一期,1943年12月停刊,共出版杂志41期38本。“北京中医学社”社长董德懋先后任杂志的总编辑、社长。《中国医药月刊》是当时北平地区办刊时间除《国医砥柱》外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杂志。(2)支持著作权著录的著作“北京中医学社”董事长施今墨是当时北平知名的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的大部分弟子为学社的主要成员,如董德懋、郝际云、薛泽珊、李祖芳等。其他总社、分社社员也多是当地享有一定声誉的中医,具有丰富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经验。这些社员是《中国医药月刊》的主要撰稿人,他们写出了大量的、高水平的中医药文章,编著了部分中医药著作。其中有施今墨的老师李可亭,名医朱壶山、杨则民、章次公等撰述、编著的文章和著作,也有施今墨本人及施今墨弟子撰述、编著的文章和著作。施今墨曾先后参与华北国医学院和北平国医学院的创办,教学及临证时间较长,可谓桃李满天下,故较多的是施今墨弟子们撰写或编著的文章和专著。祖师、师傅、弟子三代医家同时奋笔疾书,给中医药学文献宝库里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在“北京中医学社”编著出版的所有著作、文章中,最有影响的是《施今墨医案》一书。该书精装四巨册,具有“融冶中西,分门别类,便于检阅,论理精详”4大特点。《中国医药月刊》对该书作了简要介绍:“是书为名医施今墨先生得意高足祝谌予先生编著。内分传染系,泌尿生殖运动系,血液及物质代谢系,杂病,妇科十章约三百余万字。凡内科诸疾患大多涵盖无遗,并以每案之首,缀以‘病理概说’,将某病之诊断、治疗、处方、诸法加以申述,且于案末复加‘方义释略’,阐明某药于本方中之用途。斯诚别具一格之弘著,既可当医案读,又可作经典看,足供临床检阅参考,实为同仁不可不备之书也。”该书发行出版后,读者甚众,曾先后再版改版发行多次,现在仍是临床医生的主要参考书之一。(3)药期刊组织“北京中医学社”广办分社,大量招收社员,据不完全统计,所开办的分社有100多家。成立分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医药月刊》的发行,按《中国医药月刊各地分社组织章程》,“须有本刊读者十五名之人数方得成立”,社长“由总社聘任之”。这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分社像一支支宣传队,每一个社员像一辆辆播种机。通过各分社和社员的作用,把中医药学术知识广泛地传播到全国各地,同时也使被传播者了解到《中国医药月刊》的开办及北平中医药的发展情况,进而扩大了北平中医药在全国的影响。三、2020世纪40年代的“北京中医学协会”1.基于过去和发展(1)北京中医药学院的思维争议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中医学社”成立于中国抗战刚开始时期,主办地点在日伪统治的中心地带——北平,受各种因素的影响1943年4月后发展已处于停顿状态。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局进入了暂时稳定时期。据老中医张作舟讲,由于当时霍乱流行,国民党卫生部门为了扩大预防队伍,派已经考取中医师资格的中医师担负部分医疗任务,在街头打预防针,使得一部分原“医学讲习所”及北平国医学院、华北国医学院的毕业学生有条件聚在了一起。他们开始谈论中医药学术问题,定于每周聚会一至二次。这些人中一些是原“北京中医学社”的发起人周燕麟、潘树仁、施今墨,还有中医药学的新生代人物孟昭威、杨医亚、董德懋、张作舟、赵锡武、陆汀、陆湘生、马继兴等。他们开始积极筹划,拟组织恢复“北京中医学社”,先是在《商业日报》上刊登了几则召集社员的广告,后又以信函方式通知,终有部分社员响应。由于参加座谈人员增加较多,聚会地点经陆湘生介绍移到施今墨寓所,1945年10月6日在施宅举行初步晤谈,商定继续以“采用座谈会方式交换学术意见”,每周二、六下午四时半召开例会。然而,与会者大多不喜欢这种座谈会方式,中间离会现象频频发生,常使会场陷入僵局,后来终归因无人参会而结束。虽然困难重重,但这些热心的组织者仍抱有坚定的信念:“中医药学术要发展,必须组织中医学术研究机构。”(2)“中国医药学会”筹资会议的成立从1947年3月23日至7月27日,为“北京中医学社”漫长的筹备期。前期组织者们共召开十次筹备会议,第一、二次会议讨论意见仍坚持恢复“北京中医学社”,会议为“中医学社复员筹备会”。会后有学者建议将“北京中医学社”改名为“中国医药研究会”,经反复讨论,这种意见得到多数人认可,决定自第三次会议起改称“中国医药研究会筹备会”。参加历次筹备会议的主要人员皆抱以科学方法研究并整理中国医药的信念,他们当中有中医师、西医师、中药师、西药师、大学教授、学者等中医药各方面的人士,主要成员有于道济、施今墨、孟昭威、马继兴、潘树仁、赵锡武、周纮章、张作舟、杨医亚、刘渡舟、王素如、王养太、田西雄、王馨泉、刘宇安、杨福昌、汪淀华等。会议决定立即成立“中国医药研究会”组织,有报道称公推施今墨为学会会长。张作舟回忆说:“该会仅是座谈会而已,没有推举会长,施老政务繁忙,经常在南京、上海、北平、青岛等地巡诊,讲座,参与会务甚少。学会名为中国医药研究会,无中国医药学会之说。”(3)未尽的重视“中国医药研究会”成立后召开了三次会议,分别修正并通过了“中国医药研究会”章程,并决定申请当局政府正式立案。此后,学会先后在施宅召开了七次会议,一边申请立案,一边积极进行会务活动。会后于道济起草了递交社会局、市党部的呈文:“窃今墨等,慨中西医之深筑鸿沟,念特效药之亟待发明,心有互证对勘,取长补短;志切社会生新,有所发明。”“乃集中西医界同志组成中国医药学会,其唯一之目的,即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以期发皇旧学,融汇新知。本此宗旨,以策进行。所有拟办事业,务期次第实施,如成立学术研究组、发行定期医药刊物、设立义务诊疗所、成立医学进修班、改良制造国药,以及附属事业等。此种事业之推动,均依归于科学文化。”但呈文未被北平市政府社会局批准。(4)学会公开参加“中国医药学会”学会呈文未被批复,学会会员极为愤慨,但为了发展中医药学术,实现团结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之目的,会员们齐心协力,想方设法地为学会的生存而奔走,他们又及时召开了会议,决定加入“世界科学社”,以便更好地继续开展学术活动。会员农大教授石子兴,爱人法国人和国民党当政者有联系,经过他的介绍,“中国医药研究会”并入了这家可公开活动的组织。但“中国医药学会”会员加入“世界科学社”实际只是形式上的加入,各种活动均是原“中国医药研究会”自己决定,只是学会借助于这个名义获得了合法活动的地位。这一举动虽然有点曲线救会特色,但却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医药研究会”会员较高的灵活性和对学术执着的追求精神。加入“世界科学社”完全是迫不得已而采取改途方式,而有了这些条件,“北京中医学社”的社员和新生代的中医积极分子便有了可公开进行各种中医药的活动的阵地。加入“世界科学社”后,学会又及时开会议定了加入按原定会章简单宗旨,学会将各个会员共分成事务、交际、会计、文书四组,尽量使每位会员均有直接参与会务的机会。参会会员每人每月收5角钱会费,用来购买纸张、印发学习交流材料、同学名录。2.主要成就(1)中药学者及学者关于中医的思想在争取学会成立及最后加入“世界科学社”的过程中,交流中医药学术的活动一直在进行。由于“中国医药研究会”成员来自中医、西医药界各个领域,又均抱以科学方法研究整理中国医药的愿望,加之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故而在沟通中西医、繁荣中医药学术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每次集会都向参会者散发讲稿,1947年全年进行的学术演讲或报告如下:4月6日孟昭威讲演了《现代医药学术之趋势》;5月4日,陆湘生报告《南京中医界请愿经过》;汪淀华报告《南方新中医情形》;5月18日会议上座谈了“效方”问题,潘树仁作了《中医名词二三问题》讲演;6月29日,杨福昌报告了《改进中医须用良药》;7月13日,赵锡武报告了《中国药肆现行伪药之问题》;7月27日,于道济在会议上报告了《癥瘕、痃癖、疝癥、瘀血、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住宅精装修工程班组合同
- 2025年丙纶丝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度手车辆经销商代理买卖合作协议
- 体育签约球员合同范本
- 企业租房商业合同范本
- 戏剧院装修合同样本
- cif空运合同范本
- 科技引领下的劳动技能提升新趋势
- 农村光缆维护合同范本
- 光伏支架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计算机教室(微机室)学生上机使用记录
- 第1章 会展经济概述
- 《植物学》练习(二)根、茎、叶营养器官的联系及变态
- 中暑-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课件
- 中国农业银行笔试真题
- (5.5)-杂草图片农田杂草及防除学
- 生理学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 口腔护理技术
-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100道口算题大全(全册齐全)
- TFCC损伤的诊断及治疗
- 《西藏度亡经》及中阴解脱窍决(收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