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今医统》对中医脾的认识
《古今医学丛书》是一本集医学经典、方剂、草本植物、科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书。根据明代以前的重要医学经典和医学成就,他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阐释,对医史文献、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体质的强弱密不可分,体质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均由脾胃化生。笔者通过研读《古今医统大全》,对中医之脾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临床跟诊,对《古今医统大全》脾病证治亦有所领悟。1李的《医学门类》中脾的形象《内经》中从未言及脾的具体形态结构,但其后的《难经》却对脾的大小有了清晰的描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李梴的《医学入门·脏腑》中提到脾的形象是马蹄状、镰刀状。继之《医宗金鉴·卷八十一》记载,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2长夏气分析,注重阴阳变化因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得阳始运,故其喜燥恶湿。又因太阴湿土主长夏,故脾气旺于长夏,其生理功能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通应。脏腑之气的运动体现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之中,五脏之气各有升降,脾胃居中,脾升胃降,为人体之气升降的枢纽,故脾气上升才能脾气健运,发挥正常的功能活动。3生理功能3.1脾经营养血气下降,水谷人才以养胃此功能主要体现在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其中运化水谷即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精微的过程。饮食入胃,须依赖脾的运化,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布散至全身,即《素问·厥论》所说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气的运动体现在脾的功能活动中,脾气上升,可将吸收的水谷精微向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即脾主升清;又可因脾气上升,具有升举作用,能够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若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则机体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饮食物、布散精微,可见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亦可因脾气下陷,出现久泄久痢或内脏下垂等病症。笔者在临床上曾见一病例:卫某,女,59岁,曾患胃下垂及陈旧性胃出血,就诊时,胃脘胀痛、隐隐不适,纳可,寐差,便溏、日行3~4次,舌红稍黯苔薄,脉细。诊为脾虚气陷证,多予健脾益气之药而取效。运化水液则是指脾对水液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脾将吸收的水谷精微中的水分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故脾的运化水液功能正常,就能防止水液停滞。“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则表明,若脾失健运、水液停滞,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可致水肿,亦有可能出现大便异常。如患者瞿某,男,29岁,大便基本成形,日行3~4次,质软伴黏液,排便不爽,纳差,舌红苔薄白,脉濡。诊为脾虚湿蕴证,脾失健运、水液不布,便时有黏液亦为湿浊内生的体现,治以健脾祛湿而取效。3.2脾凝血功能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流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中的脾“主裹血”从形态结构特征方面描述了脾具有统血的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脾能贮存一定量的血液,当机体急需时,可将其释放,造成出血的原因之一为血中诸多凝血因子结构、活性发生改变。脾统血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如《景岳全书·血证》中云:“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4脾失健运,则色和口感正常《素问集注·五藏生成篇》指出,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合肉”。脾在体合肉、主四肢,所以四肢、肌肉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息息相关,如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等,均属中医“痿证”的范围,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甚至不能随意运动,久则肌肉萎缩,多治以健脾益气之法。脾在窍为口,口味的正常与否有赖于脾的运化功能。若脾运健旺,则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患者可有口味异常的感觉。脾其华在唇,脾气的旺盛也影响到口唇的形态、色泽。涎是口中津液中较清稀的部分,具有保护、润泽口腔和助吞咽、消化的作用,脾在液为涎,脾精上行于口,化为涎,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可致涎多而口角流涎的症状。《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指出思虑过度则气机结滞。脾在志为思,过思伤脾,脾气郁结,有碍脾运,可见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晕目眩等症。不仅如此,因“脾藏意”“脾在志为思”,故脾的功能失常与郁证的发生密切相关。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现代许多医家提出,抑郁症的病机在于脾失健运,痰湿内蕴,阻遏气机。脾虚则运化失健,气血化生不足,无以充盈五脏,神失所养,而见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倦怠乏力等一派神气不足的表现。5针刺补泻泻泻,养胃养源足太阴脾经为三阴之首,阴气最多,多血而少气,居于三阴经之最表,为三阴之关。其脉起于足大指之端,上循膝入腹,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又注心中,在于脾胃,络于咽喉。临床实践表明,针刺脾经腧穴有益气活血、化痰开窍的作用。隐白为脾经井穴,可益气补血、健运脾胃,使阳气通达四末。故针刺治疗疾病,常以他经腧穴与脾经腧穴配合使用。如痛经的发生与外邪、情志等多方面影响冲任功能有关,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主要取任脉及足太阴脾经穴位,以培元益精、调和气血,冲任通畅,痛经自止。亦有病例证实,针刺足太阴脾经腧穴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见见之法,注意增加药的使用方法明代医家徐春甫借鉴诸书,总结百方治疗脾胃疾病,如苍术汤治脾胃感风,飧泄,肠鸣腹满,四肢重滞等;术茯汤治脾虚盗汗;生地黄煎治脾热唇焦;资寿解语汤治脾虚中风出现的舌强不语、半身不遂;六和汤治伤寒冒暑伏热,霍乱转筋吐泻,寒热交作,脾气不和,胸满咳嗽、头疼目胀;缩脾饮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止吐利等。其中不乏诸多常用方和名方,如腹满时痛者,病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自利不渴属太阴,理中丸温之;泻黄散治脾经热,口臭,咽干;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宿食积滞,痰厥头眩,呕吐等。随证的加减变化也是相得益彰,如寒中太阴,误用下法,病情加重,出现月真胀、呕吐或下利,可用理中汤加枳实、陈皮;治脾肺俱虚,咳嗽不已,用理中汤加陈皮、半夏、细辛、茯苓等;若脾气虚而四肢不举,可用十全散加减四物。并总结常用药,如脾热者用甘草、白芍药;脾寒者用干姜、砂仁、附子;脾气虚者用人参、黄芪、白术、木香、藿香、砂仁;脾血虚者用当归、人参、白芍药。诸多方药,不可一一列举。以上均为笔者对中医之脾和脾病证治的认识,通过研读《古今医统大全》,笔者又认识到,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即“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邪,乘夏则心先受邪,乘至阴则脾先受邪,乘冬则肾先受之。”且进一步得知脾的生理功能的重要性,即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和统血功能。脾气健运,则气血充足,脏腑安和;反之则脾失健运,运化失职,气血不充,脏腑、经络及四肢百骸失养,可致多种疾患,即所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病在治疗上需遵循五位补泻中“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的原则。笔者觉得治疗脾病亦应遵循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因为脾与胃同属中焦,脾为阴脏,胃为阳腑,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脏腑相合,二者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相反相成。脾气上升,可以吸收、消化并转输水谷精微,还能维持内脏相对衡定的位置,以使诸脏腑各安其位。胃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镍锌电池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遮阳蓬市场运行动态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江苏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2025-2030年中国被褥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花露水行业运行状况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腮红(胭脂)行业发展趋势与十三五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粗粮饮料产业需求状况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稀土抛光粉市场发展趋势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真空镀膜机市场运行现状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男士香水行业运行态势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植物学》练习(二)根、茎、叶营养器官的联系及变态
- 中暑-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课件
- 中国农业银行笔试真题
- (5.5)-杂草图片农田杂草及防除学
- 生理学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 大学英语精读1-6册课文
- 口腔护理技术
-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100道口算题大全(全册齐全)
- TFCC损伤的诊断及治疗
- 《西藏度亡经》及中阴解脱窍决(收藏)
- 2022年医学专题-健康危险因素干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