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芣苢--《诗经·周南》

插秧歌--杨万里学习提示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芣苢》是一首描写劳动的古诗,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芣苢芣苢--《诗经·周南》《诗经》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存诗305篇,也称《诗三百》。汉代后被儒家列为经典,故称《诗经》。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芣苢--《诗经·周南》诗经六义《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按表现手法分“赋”、“比”、“兴”三种。《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160篇《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包括《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作者大都是贵族。《小雅》74篇,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芣苢--《诗经·周南》诗经六义《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按表现手法分“赋”、“比”、“兴”三种。“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情感借事物来作比喻。“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芣苢--《诗经·周南》《诗经》的结构与语言:

①基本句式是四言,隔句用韵,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

②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

③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

“参差”(双声)、“窈窕”(叠韵)、“关关”(叠字)。芣苢--《诗经·周南》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

《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芣(fú)苢(yǐ):

野生植物名,可食。

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解题《芣苢》是《诗经》首章《周南》中的一首。

“周南”指周王城之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

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明确停顿,把握节奏明确节奏,齐声朗读。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1.你觉得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明确:

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充满了劳动的欢乐,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芣苢人们出发去采摘芣苢(采采芣苢)采之有之采摘的场景过程掇捋袺撷芣苢越采越多劳动的热情和欢欣2.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明确:

不能。

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

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

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

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

这是一个由慢到快、由少到多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3.《芣苢》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作用?特点:

重章叠句、循环往复手法

重章,就是在一首诗中,章和章的重叠,往往只变换少数几个词。

叠句,就是在一首诗中,句和句的重叠,诗句相同或相似。

作用:

1、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2、增强节奏感、音乐感

3、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学习提示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杨万里插秧歌--杨万里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插秧歌--正音朗读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插秧歌--译文首联:种田的农夫把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秧苗。颔联:斗笠是头盔,蓑衣是盔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还是从头上流入脖颈沾湿肩膀。颈联:喊他把早饭吃了好好歇一会儿,(那农夫)只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尾联:秧苗根部还不牢固,栽种还没有完成,(你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小鸭小鹅,(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插秧歌--译文首联:种田的农夫把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秧苗。插秧歌--译文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1.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明确: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

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插秧歌--译文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2.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

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插秧歌--译文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3.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分析农夫这一人物形象。明确:

诗中的农夫是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忘我劳作的农人。

面对家人的呼唤,农夫“低头”“折腰”,继续劳作,甚至连抬头的功夫也没有。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塑造了一位无暇饮食、时时尽力、忘我劳作的农民。

最后两句用极富生活气息、生动实的农家语言勾勒出一位勤劳质朴、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农夫这一形象,赞美了广大勤劳淳朴的农民,同时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学习提示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