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寒论》中调和阴阳解寒热的方药辨析
在中医学体系中,“冷者热,热者寒”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临床表现为罕见的冷症状和热症状。临床症状复杂,寒热结合,舌脉不一致。仅使用寒冷和炎热药物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需要使用冷热药物和炎热药物。“冷和热”是指冷和热药物在相同处方中使用的冷和热药物,药物是相反的,用于治疗寒热夹杂的疾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实录方剂112方,其中寒热并用方53首。寒热错杂方剂是张仲景对方剂学一大创举,典型方剂8首: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栀子干姜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附子泻心汤、麻黄升麻汤,分述如下。1焦耳冷热的结合1.1中气不和,则满而不实《伤寒论》太阳病篇(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属于和解脾胃寒热之邪的代表方。所谓“心下”,为半表半里部位,胸腹之间;“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非血非水,中实无物,按之则濡,但气痞耳。张仲景提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痞证的病机为寒热互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方中半夏为主药降逆和胃止呕;痞因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而成,故用芩连苦寒以泄热,用姜夏辛温以散寒,佐以人参、甘草、大枣甘温,以补脾胃之虚。诸药配合,辛开苦降,补泻兼施,上下复位,中气得和,痞证自除。尤在泾论曰“痞者,满而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既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泻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金镜内台方议》云“病在半表半里,本属柴胡汤,反以他药下之,虚其脾胃,邪气所归,故结于心下,重者成结胸,心下满而硬痛也;轻者为痞,满而不痛也。若此痞结不散,故以黄连为君,苦入心以泄之;黄芩为臣,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干姜之辛温为使,辛能散其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其中,而益其脾胃之不足,使气得平。上下升降,阴阳得和,其邪之留结者,散而已矣。经曰:辛入肺而散气,苦入心而泄热,甘以缓之,三者是已。”1.2苦寒倍于辛热的麻黄人参汤《伤寒论》厥阴病篇(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由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组成,治疗胃热脾寒,复用吐下伤正之法,脾胃更伤,因而寒热格拒。《绛雪园古方选注》曰“厥阴寒格吐逆者,阴格于内,拒阳于外而为吐,用芩、连大苦,泄去阳热,而以干姜为向导,开通阴寒。但误吐亡阳,误下亡阴,中州之气索然矣,故必以人参补中,俾胃阳得转,并可助干姜之辛,冲开阴而吐止”;陆渊雷说:“凡朝食暮吐者,责其胃寒,食入即吐者,责其胃热。胃热故用芩连。本方证胃虽热而肠则寒,故芩连并用。”因条文中明确提出,“食入口即吐”,表明上热尤甚,故用苦寒倍于辛热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中指出:半夏泻心汤和干姜黄芩黄连汤皆有调和阴阳,和解寒热之邪的作用,但半夏泻心汤调和阴阳而功在治痞;干姜黄芩黄连汤调和阴阳而功在治呕。2上下冷热的结合2.1麻黄汤、麻黄加桂枝本条文“胸中”与“胃中”是指上下部位而言,所谓“胸中有热”,是指邪热偏于上,包括胃脘,上至胸膈,可以表现为呕吐、咽痛等;“胃中有邪气”,是指腹中有寒气,部位偏于下,包括脾,下至于肠,可表现为腹痛或下利。治以黄连汤,寒温并用,甘苦共施,调理上下之阴阳,和解其邪。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合成。方中黄连苦寒,清在上之热;干姜辛热,温在下之寒;桂枝辛温,可散寒,又能交通上下之阳气;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恢复中焦升降功能;半夏降逆和胃,止呕吐。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仅一药之差,但主治各有不同,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痞于心下、中挟痰气而呕吐者,方中姜、夏、芩、连并用,辛开苦降,开痞散结;黄连汤治疗寒热之邪分踞上下,其症以腹痛、呕吐为主,方中重用黄连以清胸胃之热以坚胃阴,加桂枝能交通阴阳以温寒邪。《医门棒喝》认为:“小柴胡汤、黄连汤同为和剂,而柴胡汤专主少阳,黄连汤专主阳明。若少阳证之喜呕者,因木郁土中,胃气不顺,故以柴胡升少阳之气,以黄芩、半夏降胃逆也。黄连汤治胃中邪阻呕吐,病在中焦阴阳格拒,而营气起于中焦,故佐桂枝通营,君黄连之苦寒,干姜之辛热,通阴阳,分清浊,然后人参、大枣、甘草、半夏得以助正气而调和之。因其胸热腹痛,皆由中焦阴阳格拒使然,故为阳明主方。2.2苦酒、苦酒、苦酒、人参以养血犯罪《伤寒论》厥阴病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蜀椒、桂枝、人参、黄柏、苦酒组成。重用乌梅、苦酒之酸,配伍蜀椒、桂枝、干姜、附子、细辛之辛,伍以黄连、黄柏之苦,佐以当归、人参、米粉、白蜜以养血益气,达到祛邪而不伤正,扶正有助祛邪的目的。本方寒热药并用,但以温热药偏多,又得乌梅酸收敛固涩,米粉、白蜜之甘,辛甘酸苦并用,为治疗胃热肠寒及蛔厥证的主方,也可治疗寒热滑脱之久利。柯韵伯《古今名医方论》说:“吐蛔,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风木耳!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所养,是固其本;肝欲散,细辛、干姜以散之;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渍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少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久痢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利自止”。《医方集解》曰“此足阳明、厥阴药也。蛔得酸则伏,故以乌梅之酸伏之;蛔得苦则安,故以连、柏之苦安之;蛔因寒而动,故以桂、附、姜、椒温其中脏,而以细辛、当归润其肾、肝;人参用以助脾;乌梅兼以敛肺。”2.3气阴上热,中阳热《伤寒论》太阳病篇(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者,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栀子干姜汤由栀子、干姜二味药组成,栀子苦寒,清上焦之邪热,则心烦可止;干姜辛热,温中焦之虚寒,则中阳可复。栀子干姜汤主治上热下寒之轻证,即热扰胸膈兼有中寒下利证。伤寒误下之后,中焦虚寒而见下利、腹满疼痛等症,误下邪热内扰胸膈故身热不去;因邪已离表,故不见恶寒,热势尚轻,故见微烦。证属寒热错杂,膈热脾寒。治以寒热并用,清上温中,药性虽反,共同发挥清热除烦、温中暖脾之功效。尤在泾说“大下后,身热不去,证与前同,乃中无结痛而烦,又微而不甚,正气虚不能与邪争,虽争而亦不能胜之也,故以栀子彻胸中陷入之邪,干姜复下药损伤之气。”3阴消气阴虚证《伤寒论》厥阴病篇(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麻黄升麻汤是治疗上热下寒,正虚阳郁之证,此方既有上下的寒热错杂(即肺热脾寒证),又有中焦虚寒表阳郁遏。阳郁上热,则咽喉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脾阳虚寒则泄利不止。刘渡舟老师指出:“此证阴阳上下并受其病,而虚实寒热又复混淆不清,故治其阴则必伤其阳;若补其虚,则又碍其邪。因而属于难治之证。然仲景出麻黄升麻汤寒热兼治,清上温下,务使阴阳自和而愈”。本方药物繁多,所致病情寒热错杂,虚实混淆。虽然方剂出于《伤寒论》厥阴篇,但是该病病机正如高学山所说“此亦太阳误下之坏病,而非厥阴之证”。本方主要功效为发越郁阳,清上温下。从方药组成来看,重用麻黄,合以石膏、炙甘草,是越婢汤之意,而发越郁阳;芍药、桂枝、甘草三味药,是桂枝汤的主药而调和营卫;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即苓桂术甘汤,可运脾利水;干姜、白术、甘草,是理中汤的主药,可温中散寒;升麻、知母、黄芩、葳蕤、天冬滋阴清热,清肺利咽;当归、白芍养血和阴,也有制约发散之意。此方正如《张氏医通》曰“邪遏经脉,非兼麻黄、桂枝之制不能开发肌表以泄外热,非取白虎、越婢之法不能清润肺胃以化里热,更以芍药、甘草、参、黄芩汤寒因寒用,谓之应敌。甘草、干姜合肾着汤,热因热用,谓之向导。以病气庞杂,不得不以逆顺兼治也”。4和解少阳之邪《伤寒论》少阳病篇(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本方是小柴胡汤减人参、大枣、半夏、生姜,加干姜、桂枝、牡蛎、天花粉而成。方中柴胡、黄芩同用,能和解少阳之邪;天花粉、牡蛎同用,能散饮解结;桂枝、干姜、炙甘草合用,能振奋中阳,温化寒饮。因不呕,故去半夏、生姜;因水饮内结,故去人参、大枣之甘温庸补。此方是和解少阳,疏利枢机,宣化寒饮之剂。《伤寒明理论》解释本条文:《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里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软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瓜蒌之苦以生津液。刘渡舟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的腹胀、大便溏泄、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等。指出:“根据本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实践,用之治疗少阳病而兼太阴脾家虚寒的证候,确为对证之方。本方寒热并用,肝脾同治,既清肝胆之热,又温脾胃之寒,故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的肝脾疾患疗效卓著。5治疗上方证,兼见表三《伤寒论》太阳病篇(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附子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附子四味药组成,方用大黄、黄连、黄芩之苦寒,清泻上部之邪热,达到消痞的目的;附子温肾扶阳固表,本方治疗热痞兼有阳虚,是治疗胃热肾寒的代表方剂。在药物制备和服用方法上,采用麻沸汤渍寒药,取其味薄气轻;附子久煎别煮取汁,再相互混合服用。尤在泾对本方的治疗作用及煎服法作了科学的分析:“按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肾,若补阳而遗热,则痞满益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综上所述,寒热错杂并用是临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上述8方均有调和阴阳、和解寒热的作用,但是同中有异,病机相似,病位不同:半夏泻心汤调和阴阳,功在治痞,病位在脾胃;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调和阴阳而功在治呕,为胃热脾寒,二者病机为寒热错杂,痞塞于心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期中测试题(1-2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 押支韵的五言律诗
- 门市广告推广方案
-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山西省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 北京申论模拟126
- 在校内课后服务中传承瑶族“非遗”的实践
- 关于县域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思考
- 北京申论真题2005年
- 地方公务员西藏申论111
- 修复皮肤屏障-保湿类护肤品应用指南解读
- 普通诊所污水、污物、粪便处理方案及周边环境情况说明
- 不动产统一登记实务课件
- 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共识课件
- 白居易《长恨歌》(共53张)
- 小学美术-7有趣的图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广东省2021年01月自考11747《管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真题和答案
- 康派家具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 机器视觉技术基础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边读一边猜》群文阅读
- SpaceClaim.中文教程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