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_第1页
从脾胃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_第2页
从脾胃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脾胃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和法”也被称为“和法”和“和法”。该应用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以治疗少阳病。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引申、发挥将一切用于治疗脏腑功能失调,有利于恢复脏腑功能的疗法统称为“和法”。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主要由肝、脾、胃(后期及肾)此病及彼,相互影响,使之功能失常所致。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灼痛、胀痛、钝痛或痞闷,食欲不振,恶心,嗳气,口苦口干,少酸或无酸,部分患者可有脘痛连胁、夜寐欠佳、恶梦纷纭、形体消瘦、便秘或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笔者认为现有的诸多治法中,无论是舒肝理气、健脾和胃也好,清化湿热、化痰祛瘀也罢,目的都在于调整中焦脏腑,使其各司其职,均寓“和法”中调和脏腑、调和气血、调和阴阳等范畴,今试述如下。1机体升降之枢纽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之胃络,而与脾之升清、胃之降浊、肝之疏泄均有密切关系。脾胃同居中焦,通上连下,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在生理功能上,脾主运化宜升,胃司受纳宜降,胃纳食消谷以降浊为前提,脾运化“散精”以升清为条件,二者化纳相合,协调运动。肝属木,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胃之功用依赖于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若饮食失宜、情志不调、劳倦过度,或感受邪气,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1.1和胃降和脾升治证在病理方面,胃病脾病每多互传,形成脾胃同病。脾虚则运化失职,升清失常;胃虚则受纳减弱,腑气失降。脾虚胃弱,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清浊相干,中焦郁滞,则见胃脘痞满隐痛,食后腹胀,或见嘈杂,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缓或弦等虚弱证候。故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是本病之本。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脾胃各自的不同特点,通过“调和脾胃”恢复胃降、脾升的生理特性。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脾胃虚弱(寒)者约占半数。故调和脾胃常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我们临证习用异功散合枳术丸以恢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脾升胃降,枢机运转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则病邪可祛。另外,气滞、痰湿、瘀血、湿热与本病的发病与进展密切相关,因此,在调和脾胃、扶正补虚时要时刻注意治标祛邪。脾胃虚弱兼水湿内停,治以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我们常以上方合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兼水湿内停,治以温阳健脾,理气化湿,方用理中胃苓汤加减。若以干噫、呕恶、吞酸等胃气上逆为主者,常用仲景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1.2疏肝以疏肝之法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与脾胃关系密切外,无论在临床验证上,还是在病理方面,无不与肝脏亦密切相关。临床上肝病传脾胃者屡见不鲜正如《金匮要略》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但脾胃虚弱、气阴不足等,致肝失疏泄、土壅木郁者亦不乏其例,故近代医家夏应堂指出“至于胃脘痛大都不离乎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因此木土相因、肝胃失和为本病之标。本证证见胃脘胀满,吞酸嘈杂,脘撑作痛,痛连两胁,恶心、呕吐,忧思恼怒则痛甚,苔薄白,脉弦等。此证虽有肝郁,但多有肝阴不足。肝脏气机得以疏泄条达,脾脏升降功能才能得以实现。治肝既要疏肝,更要柔肝。疏肝之法,用于实证宜辛散,即《内经》所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方用舒肝和胃汤加减;柔肝宜甘缓多用于虚证,如《内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方用一贯煎加味。又肝脾(胃)同病,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或胃失和降,阴津亏损,往往出现寒热虚实夹杂,故治疗时辨其轻重,用疏肝柔肝、和胃降逆等法,方用舒肝和胃加减。2程序和工艺的应用萎缩性胃炎初期病在气分,气滞日久,必然影响血分,导致气血失和,正如叶天士所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可知其治气治血之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久则渐致气滞血淤,胃络痹阻,逐渐出现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病理变化。现代研究亦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普遍存在微循环障碍,在电子内镜下多见胃黏膜苍白无光泽、血管网络显现、颗粒状增生隆起、糜烂、出血等。我们在临床实践当中遵吴鞠通之“善治血者,不治之有形之血,而求于无形之气”之意,在治疗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化、异型增生患者时不仅酌情使用当归、赤芍、红花、三七粉、丹参、莪术、川芎、土鳖虫、桃仁、蒲黄、三棱、炒五灵脂、泽兰、红花等活血药物,而且根据患者症状辨证地加用陈皮、元胡、制香附、佛手、炒枳壳、苏梗、白芷等理气之品以达到理气活血,祛瘀生新的目的,以调和气血、逆转病变。现代研究亦表明:理气行滞、活血化瘀类药物可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胃黏膜微循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局部炎症吸收,阻断或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使萎缩腺体复生。我们的经验是:萎缩性胃炎后期不管有无明显血淤、均需加入和血之品,这既是对其宏微观认识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应用。对于调血之剂,可相机使用,无明显血淤或血淤不著时用赤芍、当归、三七粉、丹参等,血淤较重者可选用莪术、川芎、土鳖虫、桃仁、蒲黄、三棱、炒五灵脂、泽兰、红花等。3胃热重致虚再证,进一步实治有效,本病初发常表现为胃脘不适或阵痛、嘈杂、吞酸、灼热感、小便黄、大便不爽、舌质淡红或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此为湿热内蕴中焦、脾胃失和所致,当用三仁汤加减,以使湿热得清、脾胃阴阳得和。如胃痞日久,又会出现脾阳不振,虚寒内生之证,表现为脘胀纳呆、便溏、腹部畏寒、泛吐清水、四肢不温、舌淡嫩有齿痕等。我们遵治寒以温的成规,温健脾胃,方用理中汤合厚朴、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使脾胃阳气得复,脏腑阴阳相济。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以寒热错杂最为常见。脾虚不运生湿,湿阻中焦日久化热,伤津耗液,或痰湿伤阳,内生虚寒,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治当辛开苦降、温清并用,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我们的经验是:本方取效与否的关键在于辨清寒热轻重的同时,酌情调整川连和干姜的用量:寒重热轻时干姜的用量要大于川连,热重寒轻时川连的用量要大于干姜,以调和阴阳。4注重本质的脏腑气血和调、气机升降有序,出入平衡乃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得以维持的前提条件。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多因素、多阶段、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病程长,病变涉及多个脏腑,病机复杂,虚实夹杂贯穿始终。其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并非是单一的某种证型,而是虚实并见,寒热交错,但其实质主要是脏腑失和、阴阳反作、气血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