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甾醇的提取与功能研究进展_第1页
植物甾醇的提取与功能研究进展_第2页
植物甾醇的提取与功能研究进展_第3页
植物甾醇的提取与功能研究进展_第4页
植物甾醇的提取与功能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副产物综合利用植物甾醇的提取与功能研究进展学生姓名:学号:年级:授课教师:专业:中国·大庆1植物甾醇的结构、来源与性质甾醇是甾族化合物中的一种,分子的基本骨架(主体甾核称为环戊烷多氢菲核)有三个六元环和一个五元环组成。C-3位上连有一个羟基,C-17位连有由8~10个碳原子构成的侧链,多数甾醇C-5位为双键。由于C-17位上的R不同和C-3位上羟基结合的物质不同,甾醇的种类也不同。常见游离甾醇有胆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菜籽甾醇等结构形式,见图1-1。植物甾醇作为植物细胞的重要组分,在根、茎、叶、果实、中均有存在。已发现甾醇在植物中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游离甾醇、甾醇酯。植物油脂中以小麦胚芽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等含量最高。植物甾醇与胆固醇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然而人类对于胆固醇的吸收远远多于植物甾醇。甾醇通常为片状或粉末状白色固体,经溶剂结晶处理的甾醇为白色鳞片状或针状晶体,其中在乙醇溶剂中结晶形成针状或菱片状,在二氯乙烷溶剂中形成针刺状或长棱晶。甾醇分子中,碳原子数一般为27至31,分子量约为386至456。甾醇熔点较高,都在100℃以上最高达215植物甾醇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疏水性,但是因为其结构上带有羟基基团,因而又具有亲水性。在同一个物质结构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意味着该物质具有乳化性。植物甾醇的乳化性可以通过对羟基基团进行化学改性而得到改善。植物甾醇具有两性的特征使得它具有调节和控制反相膜流动性的能力。2植物甾醇的提取从油脂下脚中去除非甾醇类物质提取街醇方法很多,其原理一般基于原料理化性质及生化反应方面差异。如物质在碱存在下可皂化性,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差异;菌醇和其它物质可络合性及其络合物溶解度差异;表面活性剂存在下亲水性差异;高真空条件下物质蒸气压及分子自由程差异;及物质吸附力差异等。从油脂下脚中提取街醇通常分两步进行,先从原料中提取以幽醇为主的不皂化物(粗甾醇),然后从不皂化物中精制甾醇。本文中主要介绍两种提取方法,其中溶剂结晶法属实验室制法,干湿皂化法属工业制法。2.1溶剂结晶法该法为现今油脂工程专业教材上所述的提取方法,可用于直接分离,操作较为简单。结晶法所用的主要溶剂有:甲醇、乙醇、异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等。使用单一溶剂,物质,本身无毒性,而且具有乳化性和稳定等特点,因此引起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对甾醇开发应用的重视。4.1医药行业在医药行业中,植物甾醇不仅可直接用于消炎、降血脂、抗溃疡和防治癌症,而且是踏体药物的主要药源。植物甾醇作为一种新型功能因子,具有抗炎和退热作用。现代医学研究揭示植物带醇具有保持生物内环境稳定、控制糖原和矿物质的代谢、调节应激反应等功能。在医药领域作为拼体激素、降胆固醇、抗炎退热及拮抗肠癌、宫颈癌、皮肤癌、肺癌、前列腺癌等被应用,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将它们用作类固醇合成的起始物质,它们也可以用作抗炎症调剂。植物甾醇还可以减少肺癌的发生,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预防肠癌。4.2食品工业植物甾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腐败作用,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它常作为天然营养因子出现在食品营养强化剂和麦淇淋配方中以治疗高胆甾醇症。2000年9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准添加植物甾醇的食品可采用“HealthClaim”的标签。作为食品成分,植物甾醇在国外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类似的产品已经进入了消费市场,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4.3化妆品行业植物甾醇常用作皮肤细胞促进剂、抗炎剂、伤口愈合剂和非离子乳化剂,常以衍生物的形式作为乳化剂和调节剂。甾烷醇酯具有持水性,被广泛用作化妆品和洗涤剂配料,可用于生产面膜、保湿霜、浴液、洗发液、指甲油、头发保湿剂等护肤和美容制品。5发展前景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衍生物由于其特有的生物学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植物甾醇及其衍生物的功能在医药和化妆品上得到证实,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天然产品市场的扩大,对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衍生物的研究开发将进一步深入,从油脂副产品中提取和分离植物甾醇的前景很好,从新的植物资源中提取植物甾醇及其衍生物有很大的商业价值。我国有着丰富的油料、木浆下脚料及中草药等植物甾醇资源,具有生产植物甾醇的有利条件。当前含植物甾醇的功能性制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然而我国对其的研究和开发还处于早期水平,局限于医药品的研制,在功能性食品基料上的研究和开发则是空白。因此,开发出简单有效的植物甾醇生产工艺,研究其新的用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如此才能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曹莹,谷克仁,孟冬.甾醇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粮油食品科技,2006,14(5):25~27.[2]吴时敏.功能性油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M].2001,182~183[3]SuhadS.

AbuMweis,Peter

J.

H.

Jones.Cholesterol-loweringeffectofplantsterols植物甾醇的降胆固醇作用[J].CurrentAtherosclerosisReport最新动脉粥样硬化报告,2000,10(6):467~472.[4]吴英艳.植物甾醇的提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5]管伟举,谷克仁.植物甾醇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7,15(3):5~9.[6]杨亦文,傅小峰,魏作君.络合法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提取植物甾醇的工艺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6,20(4):571~575.[7]韩军花.植物甾醇的性质、功能及应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1,28(5):285~291.[8]贾代汉,周岩民,王恬.植物甾醇降胆固醇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05,30(5):55~58.[9]陈志飞.植物甾醇影响胆固醇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8,35(6):360~363[10]吴时敏,吴谋成.植物甾醇的研究进展与趋向(Ⅱ)[J].中国油脂,2002,27(3):60~63[11]周宝兰.植物甾醇的应用[J].中国油脂.1992.(4):33~38.[12]赵昕.植物甾醇乳化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6).[13]吴素萍,章中.植物甾醇的研究现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09):20~22.[14]胡学烟,孙冀平,王兴国.植物甾醇的发展前景[J].西部粮油科技,2001,26(5):34~36.[15]杨振强,谢文磊,李海涛.植物甾醇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6,(01):53~56.:24~26[16]王恬,周岩民,顾莞婷.植物甾醇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与畜牧.2009(01):55~58[17]张裕卿,王东青.植物甾醇微生物转化制备甾体药物中间体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6(02):7~10[18]郑书香,王荣柱,谢松霖,何军邀,王普.甾类药物生物脱氢技术研究新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03):59~62[19]杨顺楷,杨亚力.当前国内甾醇资源开发显现的问题[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9(24):44~47[20]曹立强,李丹丹,邓红,韩瑞,田子卿.文冠果油中植物甾醇的提取及其抑菌特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0(02):12~17[21]梁剑光,黄鹏,徐正军.重要甾体医药中间体的微生物转化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2008(11):48~51[22]刘海霞,仇农学,王峰,赵雁武,徐辉艳.苹果籽油中植物甾醇含量的薄层色谱-分光光度法测定[J].中国油脂.2008(11):78~82[23]安媛,石阶平,闫文杰.翅果油植物甾醇的提取分离与结构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06(01):41~44[24]刘婷婷,李毅丽,刘相阳,王大为.米糠超临界流体萃取物中植物甾醇组分的气相色谱分析[J].食品科学.2010(18):28~33[25]胡宝祥,卢君,沈振陆,莫卫民,孙楠.植物甾醇HPLC-ELSD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8(05):19~23[26]张莉华,许新德,邵斌,叶双明,洪毅敏.植物甾醇毒理学安全性评价[J].中国油脂.2010(05):78~83[27]钱伟,张春枝,吴文忠.O/W型微乳法制备纳米植物甾醇酯[J].安徽农业科学.2009(08):6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