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概论教案_第1页
印刷概论教案_第2页
印刷概论教案_第3页
印刷概论教案_第4页
印刷概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次课日期周次星期课时内容提纲:第一章印刷简史印刷术的来源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目的规定:1、理解文字的产生历程2、理解笔纸墨的发明3、理解印刷术的来源4、理解拓印作为印刷前身的意义重点难点:1、辨别几种初期的图文转印复制品2、印章、拓印与印刷的区别作业、试验:印刷简史第一节印刷术的来源约在13前,我国发明了印刷术。印刷技术(printingtechnique)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于印刷技术的发明,便利了信息交流、思想传播和技术的推广。在印刷技术发明之前,书籍只能靠手工抄写来传播,抄写书籍既费时间,数量又很有限,还轻易发生错漏,互相传抄,更易以讹传讹。印刷后技术发明之后,书籍的出版和其他图像的复制就省时了,并能较大量的制作,便于传播,推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因此印刷技术是增进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当今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印刷事业更是通过多种印刷品(printedmatter)为媒介,传播思想、科学、文化、知识,以增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

一、文字的产生

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不过,语言转瞬即逝,既不能保留,也无法传到更远的地方,于是作为语言信息的一种载体的文字便产生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我们的祖先为了记事和长距离及长时间的交流思想,先后发明了多种记录措施。首先发明了用绳子打结以记事的措施,相传以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这是文学产生前的一种协助忆的措施,叫结绳记事;进而在树枝上以刻划深浅、长短、粗细不一样的条痕,表达不一样的意思,用于协助记忆,叫刻木记事。我国的中文是从古代的结绳、刻木记事开始的,后来逐渐深入完善,产生用图画描绘事物,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形成了象形文字。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在可识的中文中,是最古的文字体系,叫甲骨文。这些文字都是商王朝运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文字构造不仅已经由独体趋向合体,并且有了大批的形声字,是一种相称进步的文字。商、周、战国时代铸造多种青铜器,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金文”或“钟鼎文”。自秦朝如下,逐渐规范化,经篆书、隶书、到现今的楷书、行书和草书。因此,文字是由象形文字经简化、统一、逐渐发明、演变,才形成今日的中文。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跃进,文字的应用,使得语言信息得以精确、完整、形象地再现,给后来的刻石、刊木,以至抄书、印书,发明了便捷的条件,增进了印刷术的诞生。二、笔、纸、墨的发明笔、纸、墨的相继发明,为文字的存留发明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毛笔大概在印刷术发明前10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毛笔,当时用兔毫作笔头,以细竹为笔杆,蘸朱砂之类的有色物料在竹简、丝帛(缺陷?)之类的载体上涂画。这些载体均不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播与发展,退出历史舞台。毛笔涂画便捷、经久耐用,历代相传,不停改善,成为上好的书写工具沿用至今。

2、纸公元二世纪初,东汉和帝年间,蔡伦总结了前人抄造纸张的经验,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制成了质地优良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候纸”。纸张具有轻便柔软、韧性良好、制造轻易、价格廉价等长处,是十分合适的书写材料,变化了竹简太重,缣帛太贵,不便于推广使用的缺陷。很快地取代了粗笨的竹简和昂贵的丝帛。

3、墨到了公元三世纪,我国制成了松烟墨,这种墨用松烟和动物胶配制而成。易溶不晕,色浓不脱,非常合用于书写和印刷,从而取代了在这此前使用的朱砂、石墨、漆以及墨鱼的墨汁等天然物质。三、印刷术的来源最早出现的图文转印复制品──印纹陶器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南北各地出现了成熟的制陶工艺,陶器种类繁多,器型各异,图案纹饰也多彩多姿。“几何印纹陶”,或简称“印纹陶”,就在当时广泛使用。这种陶器的特点是陶器表面装饰着各式各样的、由线条排列或交错成的几何形图案和花纹,有云雷纹、方格纹、斜条纹、粗绳纹、席纹、斜线加圆点纹、双线斜格纹、波折纹、叶脉纹、羽状纹、锥点纹等等,这些图案和花纹,既不是描绘的,也不是刻划的,而是采用一种类似于印版的印模拍印上去的。这种拍印技术,包括印模(类似于印版)、拍印(类似于压印)、印迹(复制品图案),为图文复制转印术的最初形式,开印模复制术之先河。初期的拍印技术,是在制陶时所使用的木拍之类的工具上,故意识地缠绕上草绳之类的东西,使拍打出来的陶器上留有绳纹等印迹。后来,伴随制陶工艺的发展,人们将在木拍上缠绕草绳等的拍印措施,逐渐演变成刻模拍印技术,使古代制陶拍印技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陶器拍印技术,对印刷术的发明来讲,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所用印模是通过人们精心地手工雕刻,与印刷术中的雕刻印版颇为相似;其二,印纹陶上的印纹,是印模上的雕刻印纹转印上去的印迹,是印模图纹的复制品,开转印复制术之先河;其三,新石器时期的印纹陶,有不少是彩陶,图案由几种颜色构成,给印刷术中的彩色套印术以启示。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当是瓦的头端。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长了建筑的美观。其样式重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中国的瓦当最早来源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约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某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初期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几种。瓦当历代一直沿用,在现代的仿古建筑中也有大量使用。画像砖,是中国古代墓室中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出现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画像砖大部分是用模型印制的,可以批量生产,有的还施以彩绘。2、印章的盖印印章的盖印可以说是古代印刷术的一种雏形,它为印刷术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印章的发明和使用便成为了图文复制与传播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我国古代印章的来源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末期,先秦时代的史书中就有了有关印章使用的记载,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数枚青铜印章,则是我国初期印章使用的实物证据。现存初期印章实物尚有河南洛阳、河北易县、湖南长沙等地出土的先秦印章。这些印章有阳文,也有阴文。有大篆,也有小篆。尚有的不是文字而是动物图案,称之为肖形印。一般按照印章的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即官印和私印。用来制作印章的材料,有金属、玉石、象牙、兽角,更多的还是石料下面重要从图文的转印与复制方面简介一下我国古代印章的使用措施:

一是直接盖印在泥土之上,谓之封泥。封泥在文献中最早见于《后汉书·百官志》,守宫令"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东观汉纪·邓训传》记:"训好以青泥封书。"近代以来,在全国各地先后出土了大量先秦至汉晋时期的封泥。其用途,重要是封存简牍、公文和函件,起封存保密作用。封泥的原料是柔软、光滑的粘性泥土,制法为取粘性土进行筛选、过滤、冲洗,制成澄泥浆,然后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简策的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封泥在秦、西汉时到达使用高峰,自东汉而魏晋逐渐减少。魏晋之前的封泥公私印皆有,官印占多数。初期封泥自身常常是近方形、圆形小泥块,泥质细腻,为青、紫、褐、红等色的胶泥。有些封泥在抑印之后曾经烧烤变硬,封泥的上面为被玺印压抑出的文字与图形内容,其背面常常有简、笥及绳结痕迹;

二是金属戳印。金属戳印是以较强力量砸击从而使印文出目前另一金属物体上,其印戳往往是青铜质的,战国楚国的金质"陈爯"、"郢爯"(ying3cheng4)等货币,即是较早的例子三是烙印,即金属印章借助火烧热量,将印文内容记录在另一种物质材料上的措施,承印物一般有皮革、竹木、漆器等;四是在印章图文之上涂以朱砂等染料,捺印于织物或纸张之上,与当今之盖章完全同样。其中,封泥和戳印,类似于现代印刷中的凹凸印;而印章盖印,则与现代印刷术中的压印术颇似,与印刷术更为贴近了。印章的使用,发明了从反刻文字获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措施。此外,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而使印章的盖印由封泥盖印进化到纸墨盖印,这就为印刷术的的来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加紧了印刷术从雏形到完善的发展进程。

3、拓印有关拓印技术的来源,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根据零碎的资料可以推断出拓印技术出现于纸张发明后至印刷术发明前的这一历史时期。一般人们所说的拓印,指的是在石碑上拓印碑文或者青铜器上拓印铭文和花纹。拓印措施通过长期的发展,有擦墨拓法、扑墨拓法、蜡墨拓法、镶拓法、响拓法等,以拓印碑刻为例,其重要工具是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擦子要卷紧缝密,手抓合适为宜,将毡卷下端切齐烙平,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次序地砸一遍,如石刻结实,纸上需垫毛毡,用木锤涂敲,使笔道细微处清晰,切不可用木锤重击。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拓印措施与雕版印刷相比,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需要具有原版,纸和墨这些条件,其目的都是批量复制文字和图像。所不一样的是,用于拓印的碑刻是一种凹形文字,其幅面往往要不小于纸张,并且拓印的速度也远不如雕版印刷。由于上述这些原因,拓印还不能称为印刷,但它是印刷的前奏。第二节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是盖印与拓石两种措施综合发展形成的。雕版印刷从工艺技术的总体上,有单色雕印和彩色雕印之分;从印刷形态上,有凸印和漏印之别。雕版印刷原理是:将需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画)于薄纸上,再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版工匠雕刻成反体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时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洁净刷子均匀刷过,揭起纸张后,印版上的图文就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毕一次印刷。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雕刻凸版和漏版早于战国时期已用于织物印花,漏版指的是在不一样质的版材上按设计图案挖空,雕刻成透空的漏版,将漏版置于承印物──织物或墙壁之上,用刮板或刷子施墨(染料)进行印刷的工艺措施,属孔版印刷范围,是当今丝网印刷的前身。这两种印花的措施到西汉时发展到多色分版印花,这有西汉出土的印版和印花敷彩纱为证。以往史学界没有把它归入印刷,这是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大概在隋末唐初,即公元7世纪初期。有人认为,最早使用印刷术者,为民间或佛教寺院。有文献记载,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梓行《女则》,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使用印刷术的文献。雕版印刷在元明清三个朝代,不仅印书,还印纸币,中国印刷术最早就是以纸币形式流传到欧洲。第2次课日期周次星期课时内容提纲:第二节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单色雕版印刷与彩色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现代印刷术的发明与演进我国印刷术的传播铅活字的发明与传播我国现代印刷事业目的规定:1、理解单色与彩色雕版印刷的过程2、理解我国印刷术的传播历史3、理解铅活字发明的意义4、理解铅活字印刷流传入中国的过程5、理解我国现代印刷事业的发展重点难点:1、铅活字的发明及意义2、现代印刷技术的开创作业、试验:课堂观测铅活字单色雕版印刷单色雕版印刷是用一块印版印刷一种颜色印刷品的工艺技术,是雕版印刷中最古老最常用的一种技术。其工艺过程大概分为四个环节。首先是雕版用材的选择与处理。雕版用材规定材质较硬、耐印率高、纤维均匀、吸墨与释墨性均匀。按照规定选择好木料后,将其除去小枝、剥去表面树皮,选用有充足雕刻面积的树干,沿树干纵向直截,锯成约2cm厚的木板。再将锯好的木板用重物压着浸在水中,浸沤一至数月,以脱去木材内的树胶和树脂,使其有助于雕刻和吸墨释墨。接下来要将木板平行码放在无直射光的通风干燥处,每层之间用粗细相等的长木条或竹片垫平,令其自然干燥。期间应时常翻动检查,并将码放的木板上下左右对调,以防干燥不均而扭曲变形。干燥后的木板上下两面刨平、刨光,截成略不小于双页版面的矩形。用植物油涂遍表面,再用芨芨草的茎部细细打磨平滑。接下来是印刷用墨的制备(松烟墨),墨的品质高下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量。首先要除松脂,措施是在松树根部钻一种小孔,内放一盏点燃的油灯,那么整个松树的树脂都会通过松脂道流向温暖的油灯处,随之淌出树外。然后用竹篾编成似船篷的半圆形竹篷,一节一节连到十多丈长并密封不使漏烟,内部要用砖砌出烟道。接着将除去松脂的松树砍倒劈成小块,放在竹篷的一头燃烧,注意控制火势以利产生松烟,烧完后暂停几日,等竹篷冷却,就可以入篷收烟。收烟时用鹅毛制成的扫烟工具,将附在竹篷上的松烟扫落并搜集在容器内。搜集的松烟位置不一样,制墨的质量也不一样。制墨时将烟室开端的粗烟子研细,加胶料和酒制成膏状,放在缸内寄存三冬四夏,使臭味所有散去。寄存越久,墨质越好。然后是雕版的刻制。先在抄写样稿的薄纸上画好直格,每一直格内用虚线画上一条中线,俗称"花格",再请人用柳、颜、欧等书体在薄纸上抄写出样稿。接着上版,即在表面打磨光滑的木板上刷一层稀浆糊,将样稿有字的一面向下用平口的棕毛刷横平竖直的刷贴到木板上。然后就可以刻版了,用锋利的刻刀把版面空白部分向下刻出一定的深度并剔除,使版面上有墨迹的字或线条向上凸起成为浮雕。下面就要用一种曲凿的特制工具将版面上没有墨线的部分凿除掉,称之为打空。随之,用刻刀将版面中分行的直线与四面的边线刻出来即为拉线。最终进行修版,将整好的雕版先用蓝色刷印数张校样,若有错误,则需将错误之处凿成凹槽并用大小相似的木板嵌入凹槽中,在其上刊刻出修正后的内容。最终是雕版的刷印。可将印版运用钉子或粘版胶粘在印刷台上,只要印刷中不影响操作,也就不会减少印品的质量。然后在版面上刷两遍清水,待雕版吸水润湿后再刷墨印刷。规定全版墨色均匀,凹陷处不存积墨。接着挑选纸面光滑、纸质均匀、吸墨适量的纸张进行覆纸,即用两手将纸端起平放在刷过印墨的版面上即可。正式刷印前,还需再印数张清样,再次校对确认无误后再刷印。印刷时左手扶住纸张不使移动,右手持耙子在纸背刷印。用力要均匀,保证雕版上每个字都能清晰的转印到纸上。之后,将印纸从雕版上揭起,放在一旁晾干。如此反复操作不一样的雕版,直至所有雕版印刷完毕。单色雕版印刷工艺技术发明最早、应用最久,并且在工艺技术上一直没有多大变化。从唐朝开始推广应用至今,重要用于书籍印刷;在古代也曾用来印刷书籍以外的诸如报纸、地图、证券、版画等印刷品的印刷。历史上所有大规模的刻印工程,譬如五代刻印的《九经》、宋代刻印的《开宝藏》等,均采用单色雕版印刷。彩色雕版印刷彩色雕版印刷是用雕版印刷多种颜色印刷品的工艺技术,可分为一般的彩色套版印刷和以复制老式书画作品为重要目的的餖版印刷。两者工艺过程相差甚远,下面分开论述。

一般彩色套版印刷。它与单色雕版印刷基本工艺过程基本类似,只是其中有套印及颜色的细小差异,如要在一张纸上印红黑两色文字,就刻两块相似大小的版,在一块版上只刻要印黑色的文字,另一块板上只刻要印红色的文字。先用刻有黑色文字的版,用黑墨印成黑字,再在另一块板上用红墨印在已经有黑字的纸上,便得到两色文字印刷品。由于在印刷时,必须使这两块板的版框严密地互相吻合,保证印张上多种颜色可以恰好在其对应的位置,而不致参差不齐,因此叫套印。餖版印刷,重要以复制书画作品为目的。其印制过程比彩色套版印刷又复杂某些。首先在选材时,餖版用材不拘一格,全依印刷者有悟心裁。其他环节都与单色、彩色雕版相似。在纸张的选择上餖版也有区别:中国古代的书法与绘画作品多以宣纸作为载体,雁皮纸则是勾描摹绘用纸,是书写与描摹的佳品。在印墨的调配上也颇需费一番心思,要根据原作的颜色、用墨进行变化调配。不一样颜料,不一样制法,则画面上反应出的效果就不一样。然后在绘稿时要选择"大雅、入时眸"的原稿,并请丹青高手将作品临绘一幅,按照复制工艺规定对临绘作品进行分版,分版措施有一色一版法和一版多色法。将纸张覆于临绘稿上根据分版规定分别描摹成若干幅独立的小画面,查对无误后准备上版刻制。下面的刻版环节就与上述基本相似了,只是在雕刻时要更细心更严格。在最终一步刷印时除上述提到的还要多进行对版、固版、刷色等较为复杂的环节,最终刷印后将每张纸分开晾干,防止互相污染。所有印版印刷完毕后,剔除有缺陷的印刷品,合格的部分就可以装裱或装订成册了。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据《梦溪笔谈》载,毕升曾试验以木为原料制作活字,因木字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效果不佳,而未成功,毕升才改木为泥发明用泥制作活字。公元1041~1048年,毕升终于成功地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不过,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不过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分为三个重要环节:首先用胶泥(粘土)刻成很薄的单个字,在火中烧硬,就成为胶泥活字,每个字做20多种,以备在一块版内反复使用,胶泥活字烧成后,用纸袋装着,按照字韵排在木格里;另一方面,按照原稿从木格里拣出所需的字,依次排在铁板上,铁板上已放一层掺和纸灰的松脂蜡,字排好后将铁板在火上加热,待蜡稍熔化,用平板压平字面,铁板冷却后,胶泥活字便固着在铁板上,形成活字印版,可以像雕版同样印刷;印完后,将铁板在火上再烘一下,便可将活字取出,还到木格里,供后来再用。其工艺过程包括:制活字、排版和印刷,与现今铅活字排版印刷的基本原理是同样的,因此,毕升的发明是一项完整的发明,他比德国谷登堡创用铅活字早4。活字印刷技术流传到了元代,有一位农学家叫王祯(1271~1368年,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做过几任县官,发明的新的木活字印刷,重要措施是:在木板上刻好阳文反字之后,锯成单字,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下,然后排字,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后涂墨铺纸刷印。王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发明家,不仅创制了木活字,并且还规定了木活字的规格,发明了由"以人就字"改为"以字就人"的转轮排字盘,用于排放活字字模。字盘为圆盘状,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依韵排列在格内。下有立轴支承,立轴固定在底座上。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则转动字盘,以便地取出所需要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逐一还原在格内。转轮排字盘的发明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种创举。现代印刷术的发明与演进我国印刷术的传播朝鲜朝鲜半岛较早发展了印刷事业,在朝鲜历史发展期间(从三国鼎立到新罗统一再到高丽政权到朝鲜),一直与中国保持友好往来,所受中国文化、工艺技术影响比较明显。早在朝鲜半岛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鼎立时,儒家学说就传到高句丽;公元372年,佛教从中国传入,在中国以及世界诸多国家的历史上,宗教界往往是最积极的使用印刷术者,因此佛教的传入为朝鲜印刷事业的发展作好了铺垫。百济和中国南朝关系亲密,两国互派使者,南朝的手工艺品及印刷品输入百济。公元7世纪末期,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半岛。此后,新罗全面吸取唐文化,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学和汉文化,曾在唐代大量生产的藤纸也在朝鲜的高丽王朝时期重获生机。出产自朝鲜半岛的"高丽纸"厚实挺括,适合书写多种文字。制墨技术也在唐代由中国传入朝鲜,朝鲜出产的墨质地精良,外观光泽如漆。纸和墨的发展是印刷术出现的前提。现存朝鲜半岛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于高丽宗十年印制的《宝箧印陀罗尼经》,现存日本。

朝鲜的雕版印刷以朝鲜僧人从中国带回的印刷品、刻本作为他们初期刻印的重要蓝本。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的一座古塔中发现的一件唐代长安的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即是由朝鲜僧人带回的。近来这些年来,不停在朝鲜发现丝绸、铁器等古代文物,据考证都来自中国内地。朝鲜的活字都是受毕升的活字和王桢所使用的木活字的启示而发明出来的。不过朝鲜人对这些活字进行了创新。尤其是制造和使用铜活字方面,朝鲜比中国还要早某些。公元1436年,朝鲜铸成世界上最早的一副铅活字,并排印过《通鉴纲目》一书,由于字体很大,中间夹注为铜活字,是世界上最早的铅印本,也是印刷史上的一部稀有珍本。公元1395年,朝鲜就开始用木活字印书。公元1721-1724年,朝鲜铸成铁活字两副,这在印刷史上是特有的。朝鲜在铸造金属活字,借鉴了中国铸币技术和工艺,由于两种技术的措施非常相似。铜活字是最大的奉献。日本在从中国三国时期至唐朝这段时间里,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等国一直充当中国文化向日本传播的桥梁。中国的造纸等技术也正是经由朝鲜半岛东传日本的。公元285年,朝鲜人王仁就把我国的《论语》等儒家书籍传入日本。后来日本还从中、朝传入佛教。公元六世纪,日本把佛教立为国教。公元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随即开始向唐朝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全面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先进技术,这些人回国后带回不少笔、墨、纸、砚和抄本、印本书籍。例如,日本僧人宗睿入唐学习数年,他于公元865年回国时,除带回佛经外,尚有印本《唐韵》《玉篇》等一般书籍七百余卷。这些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印刷术正是在这个时期传入日本,而在传播中起媒介作用的是佛教僧侣。日本最早的印刷物是《陀罗尼经》,印成于公元770年(日本神户景云四年),不过对于这件初期印刷品与否是日本所印,也有不少人表达怀疑,原因是在这之后近二百年,日本再没有有关雕版印刷的记载。佛经在日本雕印书籍的事业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日本初期的刻书几乎全是佛书,可因佛经的盛行是佛教从中国传向日本的必然成果。公元983年,宋太宗就将《开宝藏》一部赐给日本僧人,并带回日本,增进了日本印刷事业的发展,启发了他们自己刻书的爱好。再加上当时日本的佛教盛行,对佛经的需要量很大,只有采用印刷的措施才能满足这种需求,印刷佛经就成为一种风气。越南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没有理由不往越南传播,由于中国和越南不仅地理接壤,并且越南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用中文。虽然中国的印刷术向越南的传播,比朝鲜和日本的都要晚些,但传播的方式是相似的,都是先通过互换、赠送等形式,从中国输入书籍,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中国的刻版、印刷技术,逐渐开始自己的印刷事业。越南初期的雕版印刷品也是宣传佛教的书籍,这重要是由于越南人初期从中国互换所得的重要为佛经书籍。如《佛藏》《道藏》《大藏经》。他们根据这些经书不停地进行着佛经的刻版印刷。据记载:越南最早的印刷品,是在陈朝元丰年间(公元1251到公元1258)木印的户口帖子。这阐明越南在13世纪中叶就有了雕版印刷。越南彩色套印的年画,不仅刻印措施与中国年画相似,并且题材内容也很相似。中国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使初期的越南印刷品几乎都使用中文,后来出现了中文、喃字混合使用。菲律宾中国的印刷术向菲律宾的传播,除了互通使者向菲律宾输入印刷品外,一种最重要的特点是大批华人到菲律宾定居。其中包括刻版、印刷工匠,这样中国的印刷术带到了菲律宾。这些工匠不仅从事刻书工作,还培养当地的刻工,菲律宾的印刷术及其印刷业是由中国刻工直接传授或经营的。菲律宾初期印刷品既然出自中国刻工之手,在版面等形式上也必然与中国的相似。现存最早的菲律宾印刷品是刻印于1593年的《无极天主正教义真传实录》的中文译本。公元16,一位华人工匠铸造了一副金属活字,并印了几种书。菲律宾不少学者都认为菲律宾的第一种印刷匠是中国人约翰维拉,并且还获得菲律宾印刷匠之王的尊称。鲍克斯尔说:"这是一种中国人,在菲律宾经营第一种印刷所。就工人而言,从公元1593年在宾诺陀克设置后来,这个事业一直是中国人独占的。大概过了后来,才有菲律宾人参与。"其他大概明代初期,中国的雕版印刷品就传到泰国。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均有中国的刻工从事刻书工作,但受西方天主教的影响较深。中国的印刷术约于公元13世纪后期传到伊朗(波斯),公元1294年,波斯的统治者开始用中国的措施印刷发行纸币。公元14世纪的一位波斯历史学家,在他的著作详细地简介了中国的四凹版印刷技术,为印刷技术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欧洲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产生,使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发明发明传入了西方;西方的宗教,文化和艺术也传入了中国,对中国的历史了重要的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纸、印刷术等中国的发明,就是通过横贯欧亚大陆的这条伟大通道逐渐传播到中亚、中东、非洲和欧洲、从而对这些地区在科学和思想领域中的进步和历史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等人,他们在我国看到印刷的纸币,都感到尤其的新鲜,非常惊奇,用赞不决口的语气记录下来纸币的形状大小、币值多少、多少印刷的文字、墨印以及兑换措施等。在他的《游记》中详细论述了中国印刷之纸币的状况。阐明了当时非洲和欧洲还没有纸币。他的这些简介,使欧洲人懂得了中国人的印刷状况。威尼斯人在元代到过中国的不少,而威尼斯又是欧洲懂得中国印刷纸牌最早的都市。在欧洲初知纸牌之时,纸牌的游戏在中国至少已流行了二百年。在那时中国与欧洲的往来已经很频繁,因此纸牌传到欧洲,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既然中国印刷的纸牌和纸币,可以从波斯传到阿拉伯世界、传到欧洲,雕版印刷术自然也可以传入欧洲。铅活字的发明与传播铅活字发明铅活字,即铅字。铅活字版印刷术,是用铅活字排成完整版面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这种工艺技术是用铅、锑、锡三种金属按比例配比熔合而成。在毕升发明的泥活字传入欧洲400后来,由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发明,在1450年前后开始使用铅合金浇铸活字排印书籍。1450年前,谷登堡有机会在修道院研究宝贵的手写书籍。当时一种修士要花好几年的时间始方可写完一本圣经,将上帝的思想、言词让每个人均有机会获知是很困难的事。因此,谷登堡开始想一种"模拟书写"的措施,他熟知制造硬币的钢模、印制扑克牌的木刻版和铸造钟铃的字模方式来制成印刷版子,但很快他就察觉到每个字母必须要分开,且要可以移动,为要耐压则决不可用柔软的木材,而是坚硬的金属。

他的第一种目的是使用溶化的金属铸造个别的铅字,为此古登堡选用手写字体作为蓝本,为了要模拟手写格式,尤其是缩写两个合并字母,这与个别字母间尚有许多需修改之处。更要叫一般人不易辨别手写书籍和铅字印刷品的差异,他特地选用"textura"字体(哥德体的一种)作为范本,这种字体是修士们用于他们礼拜典礼的文献上,但个别字母的铸造并不轻易,必须要同一高度,开始也许得到的印刷品质不均一。同步须为每个字母与每个符号制作一种钢模,压在软铜块上形成一种铜模,如此即可铸造大量的铅字。为此目的,谷登堡发明一种手铸工具,将铜模放置其中,只要倾入溶化的合金,字母与符号即可产生,这种合金包括铅、锑、锡与少许比例的铋金属。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术重要有一下几项内容:制作活字的材料为铅、锑、锡合金。用这种合金制出的活字较木活字和铜活字更易成型,便于印刷,且耐印率高;制出了铸字的字盒及铜字模,使活字的规格易于控制,便于大量生产;指出了油性墨,提高了印刷质量;后来谷登堡又发明了第一台手动垂直螺旋印刷机,将老式的刷印改为压印。通过三年的辛劳工作,第一部用铅活字印成的《四十二行拉丁文圣经》(42-LineLatinBible),最终在1455年印刷完毕。铅活字印刷术传入中国凸版:古代印刷术由我国发明,并且逐渐有所改善,并传播到亚欧许多国家,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而近代印刷技术却又是从西方输入的。这不能不是一件遗憾的事。16世纪后来,西方侵略势力逐渐侵入我国。伴随外国侵略势力的侵入,近代印刷技术传入中国,对我国印刷事业发生了影响。凸版印刷传入最早、其后是平版印刷,凹版印刷传人较晚。18(清嘉庆十年),英国伦敦布道会选派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来中国传教,189月8日抵达广州。这是西方殖民国家初次派遣新教传教士来华。在中国传教,急需中文圣经,且宜通晓中文。于是,马礼逊继续致力于学习汉语(当时马礼逊是欧美通晓汉文汉语的三人之一),仿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并译成汉名"马礼逊",开始在广州秘密雇人刻制中文字模,制作中文铅活字。马礼逊的行为既为基督教旧教所忌恨,又为清朝政府所严禁,后为官府得知,刻字工人胆怯招来灾祸,才将所刻字模付之一炬,以求灭迹。这使马礼逊的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和挫折。幸因马氏当时兼任东印度企业翻译而未被驱逐。马氏此举,是在中国本土采用西方铅活字印刷术制作中文字模、浇铸中文铅活字之始,故史学界将其作为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之始,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凸版印刷。18(清嘉庆十九年),马礼逊重操旧业,继续用西法制作中文字模和铅活字。为防止重蹈覆辙,乃派助手米怜(Dr.WilliamMilne)及新收华人教徒蔡高到马六甲设置东方文字印刷所,并于18(清嘉庆二十四年)排印了第一部《新旧约中文圣经》。此乃西方近代铅活字印刷术较早用于中文的排印。我国现代印刷事业回忆过去,前人为我们发明了灿烂的文明,为了让宝贵的知识文化财富流传下去,得以发扬,需要大力发展印刷,让这些知识文化财富通过印刷品这一载体留存于世,供后人学习。作为印刷从业者,任重而道远。。。第3次课日期周次星期课时内容提纲:第二章印刷综述印刷要素定义及特点原稿、印版、油墨目的规定:1、掌握印刷的定义2、理解印刷的特点3、理解印刷的要素4、理解原稿的分类5、掌握几种经典的印版形式,并辨别其特点6、掌握油墨的构成,理解其部分印刷适性重点难点:1、印刷的定义及要素2、辨别几种经典的印版形式特点3、油墨的构成及印刷适性作业、试验:印刷综述印刷的要素举例阐明生活周围的印刷品定义GB9851“印刷技术术语”中写到:印刷是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印刷的特点印刷的要素原稿:在印刷领域中,制版所根据的实物或载体上的图文信息叫原稿。由于原稿是印刷的根据,因此,原稿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印刷成品的质量。因此在印刷之前,一定要选择和制作适合于制版、印刷的原稿,以保证印刷品到达质量标椎。原稿有反射原稿、透射原稿和电子原稿等。每类原稿按照制作方式和图象特点又有摄影、绘制、线条、持续调之分。

没有色调深浅感觉的原稿叫线条原稿。这一类的原稿有手书文字、美术字、图表、钢笔画、木刻画、版画、地图等。画面上从高光到暗调部分的浓淡层次是持续渐变形式的原稿,叫做持续原稿。这一类原稿有水彩画、水粉画、油画、国画、年画、素描、铅笔画等。印版:是用于传递油墨至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载体。

原稿上的图文信息,传递到印版上,印版的表面就被提成着墨的图文部分和非着墨的空白部分。印刷时,图文部分粘附的油墨,在压力的作用下,便转移到承印物上。

印版按照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的相对位置、高度差异或传递油墨的方式,被分为凸版、平板、凹版和孔版等。用于制版的材料有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平版有:ps版、平凹版、多层金属版、蛋白版、石版、珂罗版;凸版有:感光树脂凸版、活字版、铅版、铜版、锌版;凹版有:摄影凹版、电子雕刻凹版;孔版有:镂空版、丝网版等油墨:油墨是在印刷过程中被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成像物质。承印物从印版上转印图文,图文的显示是由色料(colorant)形成,并能固着于承印物表面,成为印刷痕迹。印刷用的油墨,是一种由色料微粒均匀地分散在连结料中,并有填充料与助剂加入,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粘性的物质。但有些印刷在未广泛采用油墨之前,用水墨印刷,如炭黑、朱红、靛青、藤黄等多种色墨。木版水印即采用水墨。构成:颜料——不溶于水、油或连结料,具有一定颜色的固体物质。(显色作用);连结料——由树脂、干性植物油、溶剂配成粘稠的液态物质。(是分散介质;使油墨具有一定流动性;是成膜物质);填充料——起充填作用的物质(调整油墨性质;减少颜料用量,减少成本);辅助剂(添加剂)——改善油墨的印刷适性。如:粘度、粘着性、干燥性等。颜料的性质:(根据性质分为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分散度——颜料颗粒的大小(颗粒越小分散度越高)着色力——指某颜料与其他颜料混合后对混合颜料颜色的影响力。遮盖力——颜料遮盖底色的能力。吸油性——吸取油的能力。用“吸油量”(将100g颜料紧密粘在一起所需要的亚麻仁油的克数)表达。其他——耐光性、耐热性(无机盐变暗,有机盐退色)、耐水性耐溶剂性、耐酸碱性连接料:是油墨的主体,也是使油墨成为流体的原料。作用重要为使颜料和填充料能很好固着于印刷品表面并使印品有一定光泽。同事也是油墨中唯一的媒介物质,其性能是决定油墨性能的重要原因。填充料(白色或无色透明的粉状物质):起作用为冲淡颜料、减少颜料用量、调整油墨的流动性、提高油墨的光泽、减少油墨的成本。常用有碳酸钙、硫酸钡、氢氧化铝、碳酸镁辅助剂,为了改善印刷适性和其他指标而加入的材料。常用的有流动性调整剂(撤粘剂:减少油墨粘性,;放脏剂:防止和减少印品背面蹭脏)、干燥调整剂(干燥剂:提高干燥速度;干燥克制剂/防结皮剂:减少干燥速度)、色调调整剂(冲淡剂)、亮光油油墨按印刷版型分类有:凸版油墨、平版油墨、凹版油墨、网孔版油墨、专用油墨、特种油墨。专用油墨中有:软管油墨、印铁油墨、制版墨,玻璃油墨、标识油墨,盖销油墨、喷涂油墨、复印油墨、号码机油墨等。特种印刷油墨中就包括:发泡油墨、香料油墨、磁性油墨、荧光油墨、珠光油墨、导电油墨、金属粉油墨、防伪油墨等及其他供特殊用途的品种。多种油墨中又有黑墨以及多种色相的彩色油墨。油墨的印刷适性

承印物、印刷油墨以及其他材料与印刷条件相匹配、适合于印刷作业的性能,叫做印刷适性。

油墨的印刷适性,指油墨与印刷条件相匹配,适合于印刷作业的性能。重要有粘度、着性、触变性、干燥性等。

i、油墨的粘度

油墨在流动中体现出来的内摩擦特性,叫做油墨的粘滞性,量度油墨粘滞性的物理量,叫做油墨的粘度。

油墨的粘度可以用粘度计来测量,常用的粘度计有平行板粘度计,旋转粘度计,拉雷粘度计等。

印刷机的速度愈快,规定油墨的流动性愈大,粘度愈小。

油墨的粘度,可以用调墨油或油墨稀释剂进行调整。

ii、油墨的粘着性

油墨从墨斗向墨辊、印版、(橡皮布)承印物表面转移时,油墨薄膜先是分裂,而后转移,墨膜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阻上墨膜破裂的能力,即墨层抗分离的力,叫做油墨的粘着性。量度油墨粘着性的物理量,叫做油墨的Tack值。

油墨的Tack值可以用油墨粘着性仪来测量。

印刷过程中,假如油墨的粘着性大,会发生纸张的掉粉、掉毛;粘着性小,会网点扩大。多色持续印刷,依印刷色序,粘着性应逐渐减小,否则会将前一色拉下来。油墨的粘着性,可以用撤粘剂或ZY油墨添加剂进行调整。

iii、油墨的触变性

在一定的温度下,油墨经搅拌或施加机械外力后,流动性得到改善,粘度下降;静置后,流动性又变得不好,粘度上升,这种性质叫做油墨的触变性。机理为静置时,由于内部凝聚力,处在稳定构造,不易流动,受外力,构造破坏,易流动。

印刷过程中,假如油墨的触变性不良,则会发生“下墨不畅”,传墨不均匀,网点严重扩大等印刷故障。为了防止上述故障的发生,需用墨铲常常搅拌墨斗中的油墨或在墨斗中安装油墨搅拌器不时撑拦油墨。

iv、油墨的干燥

油墨的干燥比较复杂,重要有如下三种形式。

渗透干燥。油墨中的连结料,有一部分渗透到承印物里,另一部分与颜料一起固着在承印物表面而干燥。高速卷筒纸印刷机使用的非热固性轮转油墨,一般以渗透干燥为主,重要印刷报纸、期刊。

氧化聚合干燥。油墨中的连结料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聚合反应,在承印物表面成膜而干燥。胶印亮光树脂油墨,颜色鲜艳,光泽性好,重要以氧化聚合干燥为主,用于印刷高档精细的胶印产品。

挥发干燥。油墨中的部分连结料,挥发到空气中,剩余的连结料连同颜料固着在承印物表面而干燥。凹版印刷油墨是用挥发型溶剂为连结料的,所用的连结料是对人体有危害的苯、二甲苯。目前已经研制了以水为溶剂的水性油墨,用于凹印和柔性版印刷,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很有发展前途。挥发干燥的油墨尤其适合印刷没有吸取性的薄膜材料,如塑料薄膜、金属箔等。

除此之外,油墨的干燥尚有紫外线、红外线、热固化等多种形式。

许多油墨的干燥,常常是两种干燥形式相结合来完毕墨膜干燥的。例如,单张纸的快固着胶印油墨,合用于印刷一般的胶印产品,它是运用渗透和氧化聚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燥的。

印刷过程中,假如油墨的干燥不良,将会引起印张背面蹭脏、粘页、墨膜无光泽、油墨“晶化”等印刷故障。

第4次课日期周次星期课时内容提纲:第一节印刷要素承印物、印刷机械第二节印刷分类目的规定:1、掌握纸张的构成和规格,理解其分类并理解重要的印刷适性。2、掌握有关纸张重量及用量的基本计算3、理解印刷机械的构成,掌握根据压印形式进行的分类及各自特点4、理解印刷的分类,掌握根据印版形式进行的划分及各自特点5、掌握印刷工艺流程重点难点:1、纸张的构成和规格、分类及重要的印刷适性2、纸张重量及用量的基本计算3、印刷机械根据压印形式的分类及特点4、印刷根据印版形式的划分及特点作业、试验:课后习题承印物:承印物是可以接受油墨或吸附色料并展现图文的多种物质的总称。目前,用量最大的是纸张和塑料薄膜。

(一)纸张的构成

纸张是由纤维、填料、胶料和色料等构成的。

纤维是纸张的基本成分,以植物纤维为主。常用的植物纤维有棉、麻、木材、芦苇、稻草、麦草、竹等,废棉、废麻、废布、废纸等也是造纸的重要原料。

填料可以填充纤维间的空隙,增长柔韧性,使纸张柔软,同步提高纸张的不透明度和白度,减少纸张伸缩性,使表面均匀。常用的填料有:高岭土(高级印刷用纸选用)、滑石粉(一般印刷用纸选用)、硫酸钡(高级印刷用纸选用)、碳酸钙、钛白等,填料的用量一般占20%左右,填料过多会影响纸张质量,减少抗张力和韧性,阻碍油墨的吸取,印刷时轻易掉粉。

胶料的作用,是填塞纸张表面的间隙,减少纸张中的毛细管作用,提高纸张的抗水性。施胶后还能起到改善纸张的光泽度、强度和防止纸面起毛的作用。常用的胶料有松香、聚乙烯醇、淀粉等。

色料的加入,可以校正或变化纸张的颜色。由于植物纤维有一定的颜色,经漂白后仍不能纯白,而是略带某些浅黄或浅绿色,不能满足造白纸的规定,因此要加入色料进行调色和增白处理。如:加入群青、品蓝可以获得愈加洁白的纸张,造高级纸要加入一定的荧光增白剂。制造有色纸也需要加多种色料。

(二)纸张的分类

纸张的用途很广泛,有工业用纸、包装用纸、生活用纸、文化用纸。文化用纸中又有书写用纸、艺术绘画用纸和印刷用纸。印刷用纸,一般分为新闻纸、凸版纸、胶版纸、铜版纸和特种纸等五种。

新闻纸。又称白报纸。质地松软、吸墨性强、有一定的抗张强度,但抗水性差,易发黄,变脆。重要印刷报纸、期刊。

凸版纸。是凸版印刷的专用纸张。质地均匀,颜色较白,稍有抗水性,不易发黄变脆。重要印刷书籍、杂志。

胶版纸。是一种较高级的印刷纸张。质地紧密,纸面平滑、不透明度和白度较高,伸缩性小,抗水性较强,以防多色套印时导致纸张变形,套印不准。合用于平版印刷。重要印刷书刊及封面、杂志插页、画报、商标以及地衅等。

铜版纸。又名涂料纸,是在原纸表面涂布一层白色涂料,然后再进行压光或超级压光而成的高级印刷纸张(原纸为胶版纸、凸版纸等非涂料纸张)。表面平滑度高,色泽洁白,抗水性强。适合印刷较高级的画册、书刊插页、年历、贺卡等。近几年,元光铜版纸在印刷中应用较为广泛。无光铜版纸指压低了光泽度加工成表面平滑的铜版纸,用它印刷的画册、杂志往往给人以典雅的感觉,长期的阅读,因无高光的刺激,眼睛不会感到疲劳,最适合印刷具有欣赏价值的印刷品。

特种纸。指具有某些特殊功能,适合特残用途的纸张。它们有的是通过向浆料中施加化学试剂后通过处理制成的,有的则是对原纸进行二次加工制成的。

特种纸张的外观与常用的铜版纸、胶版纸的外观有明显的差异,多数纸张表面有条纹或花纹,有的纸张光滑度很高,有的纸张透明性极好,尚有的纸张表面呈絮状颜色的变化。一般用来印刷名片,请柬,精美贺卡,饭店、宾馆的菜单等。其印刷品具有浓重、华贵、精良的特点。

近年来,伴随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合成纸在印刷中的用量不停增长。所谓合成纸,是合成的高分子物质为重要原料,通过加工,赋予纸张的印刷性能,并且用以印刷的纸张。它具有质轻、耐折、耐磨、耐潮湿的特点。合成纸的制造,不需要天然纤维,有助于环境保护,是一种有着发展前途的印刷用纸。

(三)纸张的规格

纸张的规格包括纸张的尺寸和纸张的重量。

1.纸张的尺寸

印刷纸张的尺寸规格分为平版纸和卷筒纸两种。

平版纸张的幅面尺寸有:880mm×1230mm,900mm×1280mm,850mm×1168mm,787mm×1092mm(目前我国使用的,前者大开本,后者小开本,要逐渐淘汰的非原则开本)。纸张幅面容许的偏差为±3mm。符合上述尺寸规格的纸张均为全张纸或全开纸。其中880mm×1230mm,900mm×1280mm,是A系列的国际原则尺寸。

卷筒纸的长度一般6000m为一卷,宽度尺寸有1572mm,1562mm,880mm。889mm,890mm等。卷筒纸宽度容许的偏差为±3mm。

2.纸张的重量

纸张的重量用定量和令重来表达。

定量是单位面积纸张的重量,单位为g/m2,即每平方米的克重。常用的纸张定量有50g/m2,60g/m2,70g/m2,80g/m2,100g/m2,120g/m2,150g/m2等。定量愈大,纸张愈厚。定量在250g/m2,如下的为纸张,超过250g/m2则为纸板。

令重每令纸张的总重量,单位是kg(公斤)。1令纸为500张卷筒纸净重(kg)=定量(g/m2)×卷筒纸长(m)×卷筒纸宽(m)÷1000(四)纸张的印刷适性

纸张的印刷适性是指纸张与印刷条件相匹配,适合于印刷作业的性能。重要有纸张的丝缕、抗张强度、表面强度、伸缩性等。

1.纸张的丝缕

指纸张大多数纤维排列的方向。一般把纤维排列方向与平版纸(以全张纸为原则)长边平行的叫纵丝缕纸张;把纤维排列方向与平版纸长边垂直的叫横丝缕纸张。纸张是一种对水分很敏感的物质,由于温、湿度的变化,纸张朝着与丝缕成直角方向的伸缩率要比平方行方向的伸缩率大的多。因此,印刷或印后加工中,应考虑纸张丝缕对印刷品质量的影响。在书刊装订中,书芯最佳选择直丝缕纸,即纸张丝缕与书背平行,软封面纸张的丝缕与书背垂直,以保证书本的平整度。2.纸张的抗张强度

指纸张或纸板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用绝对抗张力(kg)或裂断长(m)来表达。卷筒纸在高速轮转印刷中,假如纸张的抗张强度低于纸张受到的纵向拉力,就会出现纸张断裂的故障。印刷速度愈快,用于印刷的纸张的抗张强度应当愈大。

3.纸张的表面强度

指纸张在印刷过程中,受到油墨剥离张力作用时,具有的抗掉粉、掉毛、起泡以及扯破的性能,用纸张的拉毛速度来表达,单位是m/s或cm/s。在高速印刷机或用高粘度的油墨印刷时,应选用表面强度大的纸张印刷,否则发生纸张掉毛,掉粉的故障,从纸面上脱落下来的细小纤维、填料、涂料粒子,将印版上图象的网纹堵塞或堆积在橡皮布上,引起“糊版”并使印版的耐印力下降。

4.纸张的含水量

指纸样在规定的烘干温度下,烘至恒重时,所减少的质量与原纸样质量之比,用百分率表达。一般纸张的含水量在6%~8%之间,含水量过低,印刷过程中,会发生静电吸附现象,导致输纸困难,印品背面蹭脏等故障。

纸张是亲水性很强的物质,含水量随不境温、湿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引起尺寸和形状的变化。导致多色印刷的套印不准。为了减少纸张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保持稳定的含水量,单张纸在印刷前,应在比印刷车间温度高10℃~15℃,相对温度高10%~20%的晾纸间或晾纸机中,吊晾1-2小时,再码放在和印刷车间温、湿度相似的纸台上,放置十几种小时。(纸张的理想含水量约为5.5%~6.0%。印刷车间的温度应控制在18℃~24℃,相对湿度应在60%~65%之间)。

5.纸张的平滑度

指纸张表面凹凸不平的程度,使用贝克平滑度仪进行测试。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纸张的时间(秒)愈长,则平滑度愈高。

采用表面较平滑的纸张进行印刷,印版或橡皮布上的油墨,能以较大的面积与其接触,从而在纸张上得到图文清晰、墨色饱满的印迹。对于带网点的印刷品,只有使用高平滑度的纸张,才能使画面的网点清晰,阶调丰富、色彩艳丽。6纸张的吸墨性

指纸张对油墨的吸取能力,或者油墨对纸张的渗透能力。纸张吸墨性的强弱,重要取决于纸张纤维的种类、配比和纤维间的间隙。此外与印刷过程中印刷压力的大小,压印时间长短,油墨黏着性和渗透性有亲密关系。

纸张吸墨过快,会使印迹无光泽,印迹粉化,印刷网点增大,还会导致油墨渗透到纸张背面,导致透印的故障。

纸张吸墨过慢,会使油墨的干燥速度减慢,易引起印刷品的背面蹭脏,严重时发生印张粘连。

由此可知,纸张吸墨性过大或过小都对印刷不利。

7.纸张的酸碱性

对平版印刷关系很大,平版印刷常用的胶版纸显酸性。纸张的酸碱性对印迹的干燥性能影响极大,油墨在酸性纸上干燥慢,在碱性纸上干燥快。

采用表面较平滑的纸张进行印印刷机械:印刷机械是用于生产印刷品的机器、设备的总称。它的功能是使印版图文部分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的表面。

印刷机一般由输纸、输墨、印刷、收纸等装置构成。平版印刷机尚有输水装置。

印刷机的种类诸多,可以按如下五个方面来分类:

按照版面型式分为:凸版印刷机,平版印刷机,凹版印刷机,孔版印刷机;

按照纸张的尺寸规格分为:平版纸或单张纸印刷机,卷筒纸印刷机;

按照印刷色数分为:单色印刷机,双色印刷机,多色印刷机;

按照印刷幅面分为“八开印刷机,四开印刷机,对开印刷机,全张印刷机,超全张印刷机等。

印刷机的分类措施虽然诸多,不过,印刷机的关键部分是印刷装置的压印机构,因此,根据施加压力的方式,一般所印刷机分为平压平型、圆压平型、圆压圆型等三种。

(一)平压平型印刷机

平压平型印刷机的构造特点是,装版机构和压印机构均呈平面形。

印刷时,压印平版绕主轴进行往复摆动,完毕输纸和压印。由于印版图文部分的油墨和压印平版同步所有接触,因而压印时间较长,对承印物所施加的压力较大,故印刷品的墨色浓重,线条、笔划饱满。平压平型印刷机,体积较小,印刷速度慢,生产效率低,合用印刷幅面小的印刷品,如:贺卡、请柬、书刊封面、信封、标签等。此类印刷机有活字版打机机、铜锌版打样机和圆盘机等。

(二)圆压平型印刷机

又称平台印刷机,它的构造特点是,装版机构呈平面形,压印机构是圆形的滚筒,俗称压印滚筒。印刷时,印版随同装版平台,相对于压印滚筒作往复的移动,压印滚筒一般在固定的位置上,带着承印物边旋转边压印,压印滚筒对承印物施加的压力比平压平型印刷机较大的提高,但由于版台往复运动,印刷速度受到限制,生产效率不高。重要印刷书刊的正文。此类印刷机有:一回转凸版印刷机,二回转凸版印刷机,停回转凸版印刷机,平版打样机等。

(三)圆压圆型印刷机

又叫轮转印刷机,它的构造特点是,装版机构和压印机构均为圆柱形的滚筒,圆柱形的装版机构,俗称印版滚筒。印刷时,压印滚筒带着承印物,相对于印版滚筒以相反的方向边转动边压印。由于压印滚筒和印版滚筒接触的时间较短,故对承印物施加的压力比圆压平印刷机小。

圆压圆型印刷机,运用压印滚筒和印版滚筒不停息的接触并进行压印,运动平稳、构造简朴、印刷速度快。若将印刷装置组合在一起,设计成卫星式或机组式的印刷机,还可以进行双面、多色印刷,生产效率很高。此类印刷机,目前使用的最多,有平版印刷机,凹版印刷机、柔性版印刷机和印刷书刊、报纸的高速卷筒纸印刷机等。印刷的分类印刷有直接印刷和间接印刷两大类。印版图文部分的油墨,直接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印刷方式,叫做直接印刷,印版上的图象相对于原稿上的图象而言是反像。印版图文部分的油墨,通过中间载体的传递,再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印刷方式,叫做间接印刷,印版上的图象相对于原稿上的图象而言是正像。

印刷品的种类繁多,应用范围极为广泛,采用的工艺原理、印刷措施以及使用的承印物都不相似,因此常用的分类措施尚有按照印版形式,印刷色彩,印刷品的用途等三种。一、按照印版形式的分类

(一)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是使用铅合金的活字版、铅版,铜锌版,塑料版,感光树脂版、橡皮凸版、柔性版等印版的印刷方式。一般采用直接印刷。

凸版印刷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印刷措施。70年代此前,重要使用铅合金字版、铅版印刷,不仅劳动强度大,并且环境污染严重。80年代后来,一直沿用的铅活字排版工艺逐渐被激光照排和感光树脂版制版工艺取代,凸版印刷又得到了新的发展。

墨辊首先滚过印版表面,使油墨粘附在凸起的图文部分,然后承印物和印版上的油墨相接触,在压力的作用下,图文部分的油墨便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由于印版上的图文部分凸起,空白部分凹下,印刷时图文部分受压较重,油墨被压挤到边缘,用放大镜观测时,图文边缘有下凹的痕迹,墨色比中心部位浓重,用于抚摸印刷品的背面有轻微凸起的感觉。凸版印刷,使用的印刷机械有平压平型、圆压平型、圆压圆型。

凸版印刷的产品有杂志、书刊正文、封面、商标及包装装璜材料等。

(二)平版印刷

平版印刷是使用PS版、平凹版、多层金属版、蛋白版、石版、珂罗版(玻璃为版基)等印版,运用油、水不相溶的原理进行印刷的方式。

平版印刷来源于石版印刷,它是一种间接印刷,目前一般所说的平版印刷大多指间接印刷的胶印。

印刷时,先由水辊向印版供应润湿液(重要成分是水),使空白的部分吸附水分,形成抗拒油墨浸润的水膜,然后由墨辊向印版供应油墨,使图文部分粘附油墨,再施加压力,图文部分的油墨经橡皮滚筒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由于印版和弹性良好的橡皮布相接触,因此提高了印版的耐印力。用放大镜观测平版印刷品,会发现图文的边缘较中心部分的墨色略显浅淡,笔道不够整洁。其原因是,平版的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几乎没有高下差异,印刷过程中,水对图文边缘的油墨略有浸润。

平版印刷使用的印刷机除打样机为圆压平型之外,所有是圆压圆的轮转印刷机,因此,印刷幅面大、印刷速度快。许多平版印刷机安装有自动输墨、自动套准系统,有的印刷机还配置了自动上版、卸版装置,印刷质量好,印刷效率高。

平版印刷的产品有报纸、书刊正文,精美画报、商业广告、挂历、招贴画等。

(三)凹版印刷

凹版印刷是使用手工或机械雕刻凹版、摄影凹版、电子雕刻凹版等印版的印刷方式,为直接印刷。印刷时,先使整个印版表面涂满油墨,然后用特制的刮墨机构,把空白部分清除,吏人存留在图文部分的”孔穴“之中。再在较大的压力作用下,将油墨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由于印版图文部分凹陷的深浅不一样,填入孔穴的油墨量有多有少,这样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墨层有厚也有薄,墨层厚的地方,颜色深;墨色薄的地方,颜色浅,碑高上的浓淡层次,在印刷品上得到了再现。

用放大镜观测凹版印刷品时,若图象部分充斥隐约可见的白线网格(菱形或方形),线条露白、油墨覆盖不完整,一般是用摄影凹版印刷的成品。若图像是有规律排列的大小不一样的点子(多为菱形),文字、线条由不持续的曲线或点子构成,一般是用电子雕刻凹版印刷的成品。

凹版印刷,使用的印刷机,重要是圆压圆型轮转印刷机,平压平型和圆压平型的凹印机很少。

凹版印刷的重要产品有,有价证券、现金、精美画册、烟盒、纸制品、塑料制品、包装装璜材料等,这些产品墨色浓重,阶调、颜色再现性好。

(四)孔版印刷

孔版印刷是使用誊写版、镂空版、丝网版等印版的印刷方式。大多采用直接印刷。印刷时,先把油墨堆积在印刷的一侧,然后用刮板或压辊,边移动边刮压或滚压,使油墨透过印版的孔洞或网眼,漏印到承印物表面。

孔版印刷的成品,墨层厚实,有隆起的效果,用放大镜观测时,隐约可见有规律的网纺。这是由于印刷图文被制作在经纬织的丝绢,尼龙、金属网上所导致的。

孔版印刷,可以用手工进行,也可以机器印刷。孔版印刷机为平面和曲面两种。可以在平面、曲面、厚、薄、粗糙、光滑的多种承印物上的印刷。

孔版印刷的重要产品有,商业广告,包装装璜材料、印刷线路板、名片以及棉、丝织品等。

二、按照印刷品的色彩分类

1.单色印刷

一种印刷过程中,只在承印物上印刷一种墨色,叫做单色印刷。一种印刷过程指在印刷机上一次输纸和收纸。

2.多色印刷

一种印刷过程中,在承印物上印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墨色,叫做多色印刷。一般指运用黄(Y)、品红(M)、青(C)三原色和黑(BK)油墨叠印再现原稿颜色的印刷。对于某些专色的印刷品,例如,线条图表、票据、地图等,则需要使用黄、品红、青三原色油墨调配出特定的颜色或由油墨制造厂供应专色油墨进行印刷。

90年代以来,伴随图像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采用黄、品红、青、黑、红(R)、绿(G)、蓝(B)七色油墨印刷的多色印刷品相继问世,印刷工艺日趋完善,使彩色图像原稿的颜色再现到达了高、保、真的境界。

三、按照印刷品的用途分类

按照印刷品的用途,一般分为书刊印刷、报纸印刷、广告印刷、钞券印刷、地图印刷、包装装璜印刷以及特种印刷等。

书刊印刷是印刷量及产值最大的一种印刷。70年代此前,重要采用铅字排版的凸版印刷,70年代后来,逐渐使用感光树脂版的凸版。印刷90年代以来,计算机排版技术不停完善,尤其是我国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运用计算机排版和平版印刷的书刊愈来愈多。

报纸印刷是仅次于书刊印刷发行量后种印刷。报纸是传播新闻的重要媒介,具和时间性。70年代此前,重要使用铅排的凸版印刷,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出报。工80年代后来,大多使用平版印刷。由于环境保护问题和报纸发行数量的上升,柔性版印刷的报纸逐渐增多。

广告印刷是市场经济中,宣传商品、获取利润的一种手段。印刷的范围较广,有商品样本、海报、画报、彩色图片、招贴画、广告牌等。规定印刷时间短,印刷质量好,一般采用平版印刷。近几年,大幅面的广告牌,多采用孔版印刷。

钞券印刷的成品重要是现金、了票、股票、债券以及其他的有价证券。此类印刷品的印刷,规定有严密的防伪技术,以凹版印刷为主,平版、凸版或其他印刷措施为。

辅地图印刷的成品有地形图、地矿图、航测图、交通图以及军事用图等。图面复杂,幅面大小不一,精度规定较高,大多采用摄影分色、多块印版套印的平版印刷,而运用电子加网分色、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处理图像的措施,在地图印刷中,正逐渐地进入生产实用化。

包装装璜印刷的成品重要用于商品的包装与装璜,不仅具有装载商品、保护商品、美化商品的作用,并且还起到了宣传商品和推销商品的作用,印刷的产品种类诸多,有纸盒、塑料袋、金属盒、商标、软管以各包装纸、玻璃、陶瓷、皮革等。印刷措施有: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孔版印刷以及特种印刷等。

行种印刷是采用不一样于一般制版、印刷、印后加工措施和材料,供特殊用途的印刷。如:静电植绒,全息摄影印刷、喷墨印刷、表格印刷、磁笥印刷等。许多包装印刷品,是要用特种印刷完毕的。伴随新材料、高科技的发展,特种印刷的产品会愈加丰富多彩。

四、印刷工艺流程

一件印刷品的完毕,无论采用哪一种印刷措施,一般要通过原稿的设计和选择,原版的制作,制版,印刷,印后加工等过程,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印前设备,运用计算机对文字和图象同步进行处理,简经了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第5次课日期周次星期课时内容提纲:第三章印刷图像信息处理持续调图像原稿阶调复制的原理网点对图像阶调的传递网点的特性颜色再现基本原理色彩的三属性加色法、减色法颜色分解与合成目的规定:1、理解网点对持续调图像原稿阶调传递的意义。2、掌握网点的几种特性3、理解颜色三属性之间的关系4、掌握加色法、减色法的原理5、掌握颜色分解与合成的原理,理解其过程重点难点:1、网点的几种特性2、颜色三属性之间的关系3、加色法、减色法的原理4、颜色分解与合成的原理、过程作业、试验:课堂上通过网点检测仪观测网点印刷图像信息处理第一节持续调图像原稿阶调复制的原理一般来说,原稿上的图像阶调层次分为两种。(1)持续调层次持续调是指原稿上图像以持续的密度逐渐从高调过渡到暗调,密度的等级越多,则阶调越丰富。(2)网目调图像另一类则是网目调(有时我们也称半色调),此类调子的图像则是以单位面积内网点面积的大小或网点的墨层厚度(这种状况专指凹版印刷)来体现的,如印刷品上的图像。网点对图像阶调的传递在老式的模拟印刷中,印刷过程的实现都必须要有印版的存在,而印版上永远只有两个元素——图文部分和非图文部分(也称空白部分)。假如印版上的两个元素没有任何微观上的变化,那么通过该印版印刷出来的印刷品只有两个层次——黑与白、颜色也只能体现出两种——黑色与白色(单色黑墨印刷时,假如是四色印刷颜色最多也只有8种),这样就无法体现出原稿上的丰富的阶调层次和多彩的色彩。假如能将印版上的图文部分分割成无数面积大小不一样的小点,不一样面积大小的点着墨后,着墨的多少也就不一样,在视觉效果上也就体现出了不一样的阶调层次。同样,着墨的多少,也反应出了色彩的千变万化。这些小点在印刷上称之为网点,因此印刷上一定要采用网点来印刷。而这个网点不是本来就有的,需要人工后来通过加网形成。对于持续调图像必须通过加网的方式转变成网目调图像才能完毕印刷。网点是印刷品的最小构成单元,是关系印刷品质量好坏的一种关键原因。网点的特性调幅加网(AM)单位面积内网点的个数不变,通过调整网点大小反应图像色调的深浅,对应于原稿色调深的部位,处理出来的网点的面积就大,空白部位小;而对于原稿上阶调浅的部位,处理出来的网点面积就小,空白的部位就大。网点一般是通过网目屏运用摄影或拷贝的措施获得的。由于网屏的网孔展既有序的排列,因此,形成的网点在空间的分布不仅有规律,并且单位面积内网点的数量是衡定不变的,原稿上图像的明暗层次,依托每个网点面积的变化,在印刷品上得到再现。对应于原稿墨色深的部位印刷。1、网点覆盖率:也称着墨率。一般习惯上喜欢用“成”作为衡量单位,例如10%覆盖率的网点就称为“一成网点”、覆盖率20%的网点称为“二成网点”此外,覆盖率0%的网点称为“绝网”,覆盖率100%的网点称为“实地”。印刷品的阶调一般划分为三个层次:亮调、中间调、暗调。亮调部分的网点覆盖率为10%~30%左右;中间调部分的网点覆盖率为40%~60%左右;暗调部分则为70%~90%。绝网和实地部分是此外划分的。2、网点形状(50%处为方形)3、网点角度网点角度是指网点排列线与水平线之间夹角,一般以逆时针测得的角度为准。菱形网点因其纵向与横向的形状不一样,只有相差180°的两列方向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其网点角度为0°~180°。而方形网点和圆形网点,角度是从0°~90°。4、加网线数表达网点的疏密程度。一张300辨别率的位图,我们懂得是说每英寸由横竖各300个方形的象素点所构成的图像。图放大后,就会发现是由无数个大小不等的点构成的。由于印刷品是由网点构成的,故印刷图像加网线数是指单位长度(每英寸或每厘米)内所排列的网点个数。网点的线数不一样,单位面积内的网点个数也不一样,网线数越高,单位面积内的网点个数也越多。

网点线数越高,印刷品的图像细节就越多,但印刷过程中网点的扩大也就越严重。网点线数越低,印刷品的图像细节就越少,但印刷过程中网点的扩大也就没那么严重。由于任何两种周期性构造的图案叠加在一起时,会产生第三种周期性图案,这种图案称之为莫尔条纹。当莫尔条纹十分醒目时,就会导致对正常图像的干扰,这种干扰印刷界称之为“龟纹”。试验证明,当任何两种周期性构造的图案的排列角度差不小于或等于30度叠加在一起时,产生的莫尔条纹最轻。而角度差不小于或等于22.5度叠加在一起时,产生的莫尔条纹次之。我国采用的网角差为不小于或等于30度这一种。两种网点的角度差在30度和60度的时候,整体的干涉条纹还比较美观;另一方面为45度的网点角度差;当两种网点的角度差为15度和75度的时候,干涉条纹就有损图像美观了。根据这一原则印刷中对于不一样的印刷方式大都采用如下网点角度:对于单色印刷,只需一种网点角度,常选用45度。对于双色印刷,需要两种网点角度,常选用45度和75度(15度)两个角度。对于四色印刷,则需要四种网点角度,一般常选用15度、45度、75度、90度这四个角度。由于75度和90度或90度和15度之间的角度差没有满足30度的规定,因此印刷品往往因这样的角度安排而存在玫瑰斑纹。调频网点(FM)是90年代以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加网方式,它和调幅网点不一样之处在于:调频网点的网点大小是固定的,它是通过控制网点的密集程度来实现阶调。亮调部分的网点稀疏,暗调部分的网点密集。因此调频式网点不存在网点角度的问题。调幅挂网技术再好,也只能回避大的龟纹,小的龟纹(也称玫瑰斑)是无法回避的。这种玫瑰斑往往是图像粗糙的直接原因。正是这方面的原因,采用调频式网点进行印刷时不会产生这种玫瑰斑,因此愈加精细,可以实现对原稿的高保真印刷,并且也不用考虑印刷过程中各色版的套准问题。第二节颜色再现基本原理颜色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一、色彩的三属性色相:色彩所展现出来的质的面貌亮度:色彩的明暗程度饱和度:色彩的纯度,色彩的饱和状态,也叫彩度或纯度二、三属性之间的关系三、色光加色法和色料减色法1)色光三原色与色光加色法色光三原色白光可以被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红、绿、蓝三种色光的不一样组合可以合成多种彩色光。红(700nm)、绿(546.1nm)、蓝(435.8nm)称为色光三原色。色光加色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同步反应于人眼,视觉会产生另一种色光的效果,这种色光混合产生综合色觉的现象称为色光加色法或称为色光的加色混合。等量混合R+G=YR+B=MG+B=CR+G+B=W不一样强度色光相加得到不一样混合色光2)色料三原色与色料减色法色料三原色黄色,品红色、青色三种颜色不能由其他色料混合而成,而黄、品红、青三色叠合,可以得到多种颜色。黄、品红、青色被称为“色料三原色”色料减色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料混合后会产生另一种颜色的色料的现象等量混合C+M=BC+Y=GM+Y=RC+M+Y=Bk不等量混合四、互补色与色光三原色某一色光混合得到白光的色光,或与色料三原色某一颜色混合得到黑色的色料,则称这两色为互补色五、颜色的分解与合成颜色的分解运用R、G、B三滤色片将画面各点中的颜色从混合状态中分离出来,并形成各自在画面分布状况的单色影像分色原理:根据减色法原理,运用滤色片对色光的选择性吸取和透过,获得各分色片的过程。颜色的合成用分解得到的三种单色影像制成印版,再通过印刷分别把C、M、Y三色油墨逐次叠印到承印物上,再现原稿上的彩色图像。印刷过程中,在各分色版上滚上对应油墨(Y、M、C、K),逐一叠合,以再现彩色效果。两种形式:网点叠合网点并列1、网点叠合:由于物体在受到光线照射时会反射或透过与自己颜色相似色相的色光或可以合成这种颜色的间色,吸取与自己不相干的补色。网点并列(加色法呈色,呈色成果是由色光混合而来,网点反射的光进行空间混合)网点并列的呈色原理:两种不一样颜色的网点并列呈色时,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